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中学德育:困境与出路

农村中学德育:困境与出路

农村中学德育:困境与出路
农村中学德育:困境与出路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拓宽德育课程实施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实效。制定德育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参加上级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2.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育价值。落实学科德育课程目标,丰富学科德育内容,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制定学科德育参透计划。积极参加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3.提高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水平。开齐开足开好传统文化课程。要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本地资源,上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制定传统文化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动。 4.突出实践活动德育功能。不断加强学校实践活动中的德育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积极构建校内外结合、多学科整合、多领域融合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相融通、互相补充的有效教学方式,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的实践教育机制。研究和提升多彩实践教育与公民教育两大“立德树人”品牌的教学研究成果。探索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办法和实践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构建以生为本、体验核心、知行合一的实践德育新机制。 (三)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育德能力和课程实施水平 注重培养教职工的师德素养和育德能力,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要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和解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让教师切实把握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

浅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个中学生,如果不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就很难使之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清末的康有为也提出“以德育为先”的口号。我赞成前人的观点和主张。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把自己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自我约束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记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题目为《一个母亲的抗争》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从小崇拜爸爸妈妈。一上学就开始崇拜老师,不再崇拜家长。原因一个是老师知识多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从人格上不再崇拜父母,因为父母说话总不算数,或者家长自己说的,却经常做不到。”这一段话说得是比较中肯的。在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我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那么我本人在工作中首先就早来晚走,经常深入班级。有的学生自习时坐不住凳子,我就在这个时间到教室里备课、刻题,这样做既保持了自习纪律,又为那些坐不住凳子的学生作了“示范”。应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从老师的身上,学生们会无形中感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们会自觉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约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二、把情感教育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作为教师,有时当我们真心诚意地把你的爱心奉献给有些学生时,你并不一定使他们马上克服缺点、改正毛玻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对那些平时比较散漫、不够遵守纪律的学生投入很多精力。比如他们犯错误时我不止几次地耐心给他们讲道理;有的学生生病时我从家里给他们拿药、买营养品;有的学生家庭困难,我毫不吝惜地资助他们生活费,可是,在他们身上有时仍然出现问题。我深刻反省,最后发现自己只做了一半工作,还有一半没有做到,那就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慈”是母亲,“严”是父亲的解释。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则应该既要当好母亲,又要做好父亲,也就是对学生既要慈爱,又要严管。正如小树的成长,既需要浇灌,也需要修剪。实际上,慈爱是爱,严管又何尝不是爱呢?古人云:“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我们教师都应该是君子。因此在情感教育的前提下,对那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我总是让他们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配以灵活的措施。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们感到他们是生活在充满温暖而又有秩序的集体中。 三、把理想教育与刻苦学习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且引导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对“理想”这个诱人的字眼儿,谈起来容易,让学生们实现起来就困难了。因为在现实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充满着各种阻碍,学生们只有发扬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所以作为教师,既要用理想激发学生们去刻苦学习,又要帮助他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对于每位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容易波动,情绪不够稳定,遇到困难犹豫徘徊,这些虽然属于正常现象,但却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教师就要经常给他们讲述学习的目的,激发他们拼搏进取,让他们清楚刻苦学习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经常利用小班会时间或者课余时间给学生们介绍学习方法,

中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建议 唐庄初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关键在德育,而德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纲要》)。学校德育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点工作。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差,德育工作陷入两难境地。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到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东、西方思想文化思潮的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然而,学校教育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大行其道。加之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学校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即学校的生命线、生存线)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 二、现行的德育教育与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生活各方面变化巨大。而传统的思想教育,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现代中学生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内在的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思想前卫的学生提问,大多敷衍塞责,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 三、说起来“德育首位”,实际操作是“德育无位” 追其根源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制度与社会评价偏重于学生分数和升学率,而且这种现象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还将继续存在,学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重智轻德。 四、纯粹的德育政治化倾向严重。 我国“文革”时期把德育窄化成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的极端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德育之所以重要,只是因为它的政治价值,即担负培养“接班人”的重任,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承担德育也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于是乎,学校德育轰轰烈烈,实际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形式化,成为一种对上交差而对下不负责的“应景之作”。

杨寨中心小学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和意见要求,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整体构建小学阶段德育体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合理设置德育目标内容,努力拓展德育渠道,科学实施德育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我校重点突出养成教育,学习和践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为重点的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了解乡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逐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1、具体德育模式: 学校实施“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教学。即:一个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两个方面: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个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学校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每个年级组制定自己授课计划和配档表,规定在一定时间段的完成目标,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台阶式提高。 我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班队会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2、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的开设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学生成长而言,在德育方面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国家提出的德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在目前国家开设的课程中,小学只有“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属德育课程,这两门课程在内容、途径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发展的需求。 我们坚持以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在全面实施国家德育课程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采取“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教育模式,开发并实施了每周一课时的德育校本课程,学校组建了由课程部牵头的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制定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各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原则,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实际,提交课程专题及研发设想,然后由政教处组织研发小组进行选题,细化了对德育活动的综合设计,力求做到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节特色德育课都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富有弹性的教育空间,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成为了一种自然、愉快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课程化的德育课堂与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中学会做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问题,构建了以拓展性实践活动为主,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统而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通过德育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语文课中,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音乐、美术课通过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传统文化课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好教材。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 4、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一是通过学生的德育课前置作业,需要家长的协助完成,不但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和亲近,而且让家长了解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摘要】教师的目的在于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育人的根本又在于育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感恩,应该从“心”做起,让每一个教育的音符在心中发芽。 【关键词】德育;责任感;感恩 教师的目的在于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育人的根本又在于育心。恩格斯说:“心灵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1],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有思想力,文化力和创造力的一代新人的使命和重任。固然各科的教学很重要,但在教学之中的育人是不容忽略的。如何实施这些育人计划,下面就个人观点浅谈一下。 1 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我们周围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孩子上课迟到,问其原因,大多数孩子总不承认是自己的错,不去寻找迟到的原因。宿舍、教室的地面脏了,他也不会去理会而他自己却自顾自地干着自己的事。大街上有人需要帮忙,而一些从他身边经过的人却熟视无睹,擦肩而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种十分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责任心,一种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心。2004年马加爵事件,大家应该知道,他最致命的弱点是什么?就是心灵有问题,斗志有问题。在做案前,他花了很多时候很多精力上网查资料:用什么工具杀人最隐蔽,逃跑时走什么路线等等,他都花了很多心思去考虑,但是,整个过程他都没为父母考虑过,马加爵他没有想到,当自己的父母以负罪的心情,给那些被残暴杀害大学生的父母们下跪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他缺少什么?责任心呀!什么叫责任心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让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2]。 我们学校也曾经留下感人的一幕,这事发生在三年前,学校刚成立,困难多多,学生心情浮躁,有一位学生想不开,想要跳楼,是我们可敬可亲的周校长感动了她,周校长在晚自修检查中,发现有个班在为一位同学过生日,校长发现过生日的正是那位想跳楼的学生,周校长走过去与她握手,祝福她,周校长还亲自回寝室拿了一个苹果,又再一次回到教室亲手送给那位同学!这位彻底被周校长的一举一动感动了,也让这位学生彻底醒悟了,明白了这世上疼她的人大有人在,父母、校长、老师、同学等,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对自己、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社会负责!责任心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师首先要有责任心,以身做责,找准教育的突破口。平时教育工作中我问学生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努力了吗?你认真了吗?”;我尽力了吗?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一滴水,要为集体争光,集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

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的德育队伍最庞大,德育口号最响亮,但德育最终变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都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又以较大的篇幅谈到了德育教育的问题“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套用语。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提法背后,学校的德育教育却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德育被边缘化,有人说现在的德育是“三无”,首先是德育无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无奈,德育是众矢之的,经常被挤压,经常被指责,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脱节,德育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德育无能,德育很难有一种有效的制衡措施被学生和社会认可,总是把我们推向家长或学生的对立面。 一、德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大多似乎已经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也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

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 我常常想,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紧张,让老师喊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什么是德育? 导致这种有令难行,或令行不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反思这种现状:为什么学生有抵触心理?是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还是我们的要求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是我们不了解学生,还是学生真的难管?是学生的思想变得太快,还是我们的方式太陈旧?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得太多,还是学生太过自我?德育是应该做在问题出现之后,还是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德育到底是什么?它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那么德育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事、以任务为本,把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客体的模式,改变学生一切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的局面,就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说话和辩解的机会;就要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三、德育的功能, 社会生活已经今非昔比,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特点的变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德育抓起 林州市采桑镇三中秦晓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德育抓起。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初中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教师运用正确的方法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要求,德育对于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重要作用。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服务,这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所在。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发展他们的思想道德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按照无产阶级的利益调节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抵制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道德的侵蚀,立志培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一代,他们肩负的重任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与民族的希望。目前有些学校学生思想觉悟低,拉帮结派的有之;打架斗殴乃至伤人致命的有之;小偷小摸、拦路抢劫的有之;谈情说爱、出双入对闹出桃色新闻的有之;金钱至上、拜金主义致使同学之间不团结的有之等等。种种现象令人瞠目,试问对这些学生若不及时教育他们,拨乱反正,能胜任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吗?能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宏图伟业吗?答案显而易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工作者竭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他们的德育信念是责无旁贷的。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是具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做怎样的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学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

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当然,也应该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还很不成熟的群体。在新世纪之初的全球化教育改革中,学生的问题应该是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的。 当然,一个国家的学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一样,在大的方面会受到历史、文化、民族、环境、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全球经济、政治、科技、艺术和网络文化等的影响。国外一些学者曾经作过统计调查,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外界对学生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和媒体;而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影响顺序则逐渐转变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家庭。从这一方面的变化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但应该得到尊重,而且对其特点和问题的认识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转变。否则,我们所进行的教育就会变成迷失主体的教育,而迷失主体的教育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面对中国加入WTO的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影响中国学生问题的因素将更加复杂,学生的特点将有所变化。

1.中国学生固有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首先,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学生问题相比,中国学生的固有问题首先是独生子女的问题。在" 4, 2、1"(即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母;孩子)的家庭结构中很难摆脱过分娇惯、过分看管和呵护、期望值过高、教育不一致等不良心态及错误教育方式的影响。由此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营养过盛性不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偏差、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薄弱、不易合群、不会关心他人和公益事业,甚至在性格上存在许多被扭曲的现象。尽管与以往多子女家庭的学生相比,独生子女有学习生活条件优越、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等不少外在的有利条件,但相对应的传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意识难以将这些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并引导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致使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学生缺少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合作意识和对社会及他人的服务意识,在未来的生存、发展和竞争中,若长此以往后果令人堪忧。 其次,在传统形式的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子女是家长理想实现的寄托等思想一直是困扰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而如何科学地、民主地、适宜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孩子,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在知识、方法等方面都是极为欠缺的。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溺爱、棍棒教育、攀比追风、重养不重教等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根本不去过问其所作所为是否真正为子女理解或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其结果使得不少学生性格孤

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构建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才能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在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中,我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来讲,就是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每册安排18个德育实践活动;编制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要求与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教育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体验性德育课程我们设置了学习形态、生活形态、实践形态、情境形态等四大板块13个小板块的体验性德育内容,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规范要求。例如: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我们完成了语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的编制,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体验性德育课程实施难度较大,能效相对较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

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我们通过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发掘校园精神文化、崇尚社会进步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 素养。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认知性德育课程、体验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的,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同时也是各有利弊的。只有合理重组认知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灵活发挥发挥体验性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的构建隐性课程,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浅谈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学德育突出问题解决策略 论文摘要:当前中学德育中存在着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效果等突出问题。应把握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强化中学教学中的德育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性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近年来,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种种口号,组织了大量的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学德育的整体实际效果,与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比较,可以说是很不相称的,中学德育实效性差已经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严重脱节 由于中学德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层次性,导致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和缺少预见性,与中学生德育的可接受性脱节。其表现有:(1)德育内容役有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形成层次。长期以来德育内容“上下一般粗”,往往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把中学生目前难以达到的要求硬要他们努力去达到,而对中学生达到这些高要求、高目标的基础,如做人的基本道理,爱父母、爱师长、做文明公民等等,又役有稳定的教育内容,以致脚疼医脚,头痛医头,教育者和学生都难以接受。例如,在每年学习雷锋活动中,中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助人为乐”的教育,其效果并不佳。因为很多教师并没有思考过“助人为乐”,包含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助人”,是帮助别人的意思,“为乐”,是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意思。显然,这是道德领域里的最高境界,它涉及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有没有人能做到?有!雷锋。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是努力的方向。如果降低一点,变为“乐于助人”,即愿意帮助别人,高兴帮助别人。达到这一要求也不易,现实中有不少人做不到。如果再降低点,变为“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每个人作为社会人存在,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每个人又都有义务帮助别人。现实生括中还有最低层次的要求,即“不妨碍别人”。你可以不帮助别人,但你不应该妨碍别人,以上道德要求和内容被分成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从最低的层次开始。(2)德育内容与德育目的不一致。中学德育课普遍存在知行脱节,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学会做人,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思想行为不沽边,其结果是德育课成了学生考高中、考大学捞总分的工具和敲门砖。许多中学的德育活动追求形式,不讲实效,丢掉了很多传统有效的教育形式,而动不动就是什么“知识竞赛”,“讲演比赛”。班级、学校为了拿名次,丢掉某项括动对全班、全校学生的教育,由班级、年级、学校挑选一些学生组成代表队集中排练,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一场竞赛、比赛结束,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没有受到教育,甚至连该竞赛、比赛的内容为何物还不知道。 2、中学德育基本途径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各科教学中,通常又把政治课作为直接德育途径,把其他学科作为间接德育途径,然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首先看政治课的状况。中学的德育目标和要求,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层次性,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简单重复和严重脱节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因此收效甚微。中学的政治课又常常论为纯粹的知识教育课甚至应试教育课。课堂上教师并不往重思想道德上的系统训练和理由的阐述,尤其忽视道德行为能力的训练,常常灌输一些枯操的理论,令学生记忆背诵,把政治课上成了纯知识课。其次看各科教学中的德育状况。中学长期忽视这条德育的基本途径,尽管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但各地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并役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教学即传授知识”,在许多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在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摘要: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除了要求他们有更高的文化,还需要有更好的素养。因此,我们要在传授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分析中小学生道德状况和道德环境的实存状况,有助子更清晰地把握问题,也为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本调查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高低或道德发展程度,而在于考察当前中小学生道德的真实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思考和探索,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现状对策 调查的统计结果 第二题: A B C 小学生0.1 0.2 0.7 初中生0.15 0.1 0.75 高中生0.1 0.2 0.7 图表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的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都基本不了解。可见学校的教学都打重点放在了成绩上,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也不知道主动去了解规范,那制定规范还有什么用。 第四、五、六题平均统计: A B C 小学生0.6 0.3 0.1 初中生0.51 0.24 0.25 高中生0.3 0.15 0.55 图表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偏重自身,越来越自私,集体观念淡薄。这一现象显示了:1.学习压力大,导致越来越不想不时间浪费在集体活动上,学校看重的是成绩,一切以自己为圆点;2.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导致家长的溺爱,什么都不让做,怕伤到孩子。 第七、八、九题平均结果: A B C 小学生0.4 0.2 0.4 初中生0.45 0.1 0.45 高中生0.3 0.25 0.45 图表可以看出:学生主要分为两类,文明礼貌尊敬老人、斤斤计较。学生出现这种分化可能是,家长的溺爱,自私自利,家长,社会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第十题: A B C 小学生0.6 0.1 0.3 初中生0.64 0.1 0.26 高中生0.75 0.1 0.15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瑞山联办小学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讨论稿)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多年来,我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让学生实现心中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忠实践行学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的德育品牌理念,通过?自知、自信、自律、自主?德育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达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逐年发展,德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已经成为我校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我校开展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标准,现结合《指导纲要》和市教育局下发的《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在进一步丰富我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德育理念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品德发展实际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一)形成各年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年段德育效果。 (二)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

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三)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担负主体责任;同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和家长课堂,培育家庭树立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积极开拓社会资源,构建多样化的社会课堂,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自我创造条件。 二、实施范围 全校各年级、各班; 三、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董鹏程 组员:张继业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工作小组 组长:刘彦浩 组员:全体教师家长委员会 四、实施内容 1.以《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新泰市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为纲领,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在落实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当前使用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整合,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衔接融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活动。到2020年,基本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德育一体化课程系

论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杨立公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中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也渐渐凸现:学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显著增强,传统的高压式控制性教育手段不再灵验;学生的人格需求和个性发展呼唤尊重和关注,传统的被管理受监督的地位正在动摇;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一元化封闭式教育方式已被打破……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德育如何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现就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现状一:重“智”轻“德”。对于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不难,难在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现状二: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高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现状三: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现状四:.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

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德育课程化建设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受传统教育发展方式的束缚,学校德育功利色彩浓厚,生硬的规范、空洞的说教使德育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投入多产出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挠痒,苍白无力,没有实效。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九十四中学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改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在已经形成的德育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为适应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确立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构建一系列德育课程结构,探索知与行的统一,完善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全新尝试。一、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实现德育的教育目标学校在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本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原则,培养九十四中学全面发展,善于沟通,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学生。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开展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实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实际,九十四中学首先对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主要通过德育课程的设置来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动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纳入广义的德育课程中来,形成课程体系,确**育工作在时间与空间上予以更大保证,能持久、有效地开展。二、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三方面探索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课程化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结合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自觉地知行统一的层面。(一)滋养文化环境。创设学校有内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独特方式,成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实际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是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体。1.校园文化孕育。多年来,九十四中系统梳理优化校园文化,着重构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文化、班训文化、学风文化等;二是环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楼道文化、餐厅文化、厕所文化等;这些是对学校办学积淀的深层次挖掘。学校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文化育人。2.文化建设课程。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程,主要内容有:一是班级特色活动,包括值周班、班徽设计、班级博客等;二是学校节庆活动,包括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等;(二)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这类德育课程主要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包括两大类,一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课,二是渗透性德育课程。1.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课注重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从高中生的思想困惑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入手,把抽象的宏观德育目标具体化,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入话题,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一种内在品质,教师的适时点拨就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实效。2.渗透性德育课程。新课程每个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要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这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学科的课程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因此,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承担知识传承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德育任务,要深入挖掘学科内在的德育因素,每节课都要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并积极创

浅谈网络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影响

浅谈网络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影响 资中县新桥中学钟义网络,在21世纪异军突起,通过网络,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可以说,网络的出现,对中学生来说,是有利也有弊. 一、网络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网络信息具有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使用时又具有匿名性;再加上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担责任、又好新鲜、追求刺激、自由时髦的特征。所以上网成为青少年学生最为时尚、最合口味的学习娱乐休闲方式。但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废学业,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我们在分享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网络容易导致学生失去传统的道德观念,失去道德价值观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良莠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其影响尤为显著。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言行不直接受道德和纪律法制的约束,很多人容易形成自由放荡、言不符实、崇尚虚无的品性,失去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网络社会问题日渐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

当前青少年学生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因为网上的道德价值观的失范会影响中学生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的出现对德育教育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网络世界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与现实社会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了诸如校园角色、现实角色等现实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但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世界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世界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失范。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文明的促进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如何协调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之整体发展为信息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这些均是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网络的出现对学生交往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聊天室内,你可以毫不负责地说三道四,指点江山。每个上网者既可以接受信息,又能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而构成大家广泛参与前提,就是在网络交互性中沟通双方的主体资格平等。由此导致个体的心声可以纵情张扬而不用担心“无人喝彩”。有些中

中小学德育教育之现状及对策修订版

中小学德育教育之现状 及对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小学德育教育之现状及对策 摘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领域也正经历这一场深刻的革命------当我们打开窗户尽情的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偶尔也有一些苍蝇飞进来,诸如:网络恶搞、仇恨凶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步步侵蚀着我们的思想领域。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中小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中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呢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能否跟得上呢该如何应对呢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正在经受着严重的考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性解放等超级自由化思想充斥着我们整个社会,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譬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和“孝悌为先、尊老爱幼、大气包容、相敬如宾”的中华美德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离我们已渐行渐远……。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而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学校的德育现状如何呢传统的美德和儒家思想能否抵制住西方歪风呢 一、中小学生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重视不够,学生观念淡薄 经调查:现在的农村学校,由于领导教育观念作祟,仍大力奉行“应试教育”-----比比比----排排排------罚罚罚,再加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小学,90%的学校只上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排在课程表上的德育课、体育等副科只是供上级检查而已,直接造成中小学生只知享受,不思进取: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知爱幼,不知敬老:只知爱己,不知爱国。缺乏民族自尊心,仁爱之心者比比皆是。经统计:中小学生100人中 2.思想严重落后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那个火红年代的豪情壮语对现代的青少年起不了大的激励作用了,一切的“长大要当科学家、振兴中华、实现四化”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经济、西方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以致言行上有些“出格”了,甚至出现部分学生生存观念发生改变,缺乏精神支柱,思想空虚,品德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