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渤海南部S3孔晚第四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及环境演变

渤海南部S3孔晚第四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及环境演变

渤海南部S3孔晚第四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及环境演变
渤海南部S3孔晚第四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及环境演变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 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上海中考知识点汇总)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中考知识点)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附近深度较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辽阔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出现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非常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其中,南部大陆架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3′40″。陆架宽190~280公里,一般超过250公里。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属大陆架。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似,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米)。该湾海底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90多米。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50公里,中间仅20公里;坡度较大。南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带岛架很窄,仅5~10公里,坡度达50′~1°40′。巴拉望附近岛架宽30~60公里,坡度一般为17′。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公里。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型陆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堆积型陆架。 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150~3600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米开始,海底坡度明显地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深沟。约在1000~1800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百公里。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3600米附近大陆坡终止,到达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绕着海盆四周可分为4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陆坡上为波状起伏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在东沙群岛附近水深增至1000~2000米,地势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300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洼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1000~1500米处。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西坡阶地上。西坡阶地上有许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许多地块。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5567米,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处。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 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 河北平原属华北地台的华北断拗带的一部分,是自中生代以来以下降为主,伴随短 暂上升所形成的断陷盆地。据构造、新生界地层与下第三系地层发育情况,划分出三级构造单元,自西向东包括冀中拗陷、沧州隆起、临清拗陷、内黄隆起、黄骅拗陷及呈宁隆起等,并以断裂为其控制边界。新生界地层广布全区,一般厚度1000~3500米,厚者达5000米以上,薄者仅500~800米(参阅基底构造及第四系厚度示意图) 。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厚度与展布方向,受构造、古气候与古地理环境的控制 和影响,其空间分布均有较大变化。在山前平原是具有明显的多骱性沉积旋回的冲积洪积或冰川一一冰水堆积地区;中部与东部平原为多层交迭的冲积湖积地区,滨海平原则以冲积为主夹有海积层的地区。此外,在沧州地区东部及永年一一肥乡一带见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以及地层中普遍见到多层古土壤与沉积间断的残积层。第四系沉积厚度在拗陷区达500~600米,隆起区350~450米,近山麓地带150~300米左右。 第四纪以来出现数次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对本区第四纪堆积物起着控制作用。据 前人资料,在太行山东麓有两次以上冰川活动,属山岳冰谷冰川类型。据近年初步勘探结果,在固安一一保定一一柏乡一一临漳一线以西钻孔中,见有数层棕黄、红棕色含泥砾卵石及泥砾层,深部见有风化含泥砾砂;在此线以东的钻孔中偶尔见有磨光漂砾,似属冰川一一冰水停积物。又据东部平原钻孔中孢粉资料,亦反映有数次寒冷或温凉与温暖气候的孢粉组合;重砂矿物中出现稳定矿物与非稳定矿物的含量与组合的交替变化,亦表明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化学风化程度不一。 本区第四纪稳定地继承着第三纪以来的构造特点,处于持续下降为主的新构造运动 巾。但由于下降幅度不一,蓝伴随短暂相对的上升,拗陷区与隆起区沉积物特点也因此各异,拗陷区内堆积速度快,并处于还原环境为主,往往粒度较粗分选差,土色灰暗,湖沼相地层较发育;在隆起区堆积速度较慢,并处于氧化环境为主,土色发红,冲积相地层较发育。在构造单元边界由于不均匀沉降运动,常发生断裂与火山活动,致使堆积物厚度与成因类型发生骤然变化。 第四纪以来,受到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所造成的古地理环境,也影响着第四纪堆积 物厚度与成因类型。在山前平原不同时期冲积扇(或冰水扇),以中更新世时期规模最 大,其后日趋缩小,扇前与扇间洼地则逐步扩大;中、东部平原接受来自太行山及古黄河的大量碎屑物质,发育了呈条带状作北东向分布的堆积,土层中见有淤泥层及含石膏晶休;在滨海平原上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发育有四层海相层。由于不同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差异,下更新世时期主要发育湖相堆积物,其后逐渐演变成不同类型的冲积物。 本区第四系地层划分,以沉积岩石地层学方法为基础,气候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 合古生物及部分绝对年龄资料综合划分,由新至老划分为四个地层组。 全新统(Q4):是一套以冲积为主,夹湖沼、海相沉积的堆积物,由灰黄、灰黑色 含淤泥质亚砂土、亚粘土夹细砂、粉砂组成,结构巯松。在献县一一河间一一文安以东一1O一

习题_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名次概念解释: 地貌、地貌的形态、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谷中谷、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的形态组合、地文期、现在地貌、古地貌、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气候期、天气与气候、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大小不同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什么? 5.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6.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7.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8.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9.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0.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1.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1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1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第三章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 一、基本概念 风化壳、残积物、滚落、崩塌、倒石锥、滑坡、片流 二、问答题 1、风化壳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2、试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古气候的关系。 3、什么是古风化壳? 4、试对比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的主要异同和关系。 5、试述风化作用与农业的关系。 6、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有什么不同? 7、风化作用的地质、地貌意义。 8、根据什么指标来判定风化作用阶段? 9、试对比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10、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11、如何区别地滑阶地、泥流阶地与河流阶地? 12、崩塌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陆地水流系统及其地貌 一、基本概念 侵蚀沟、坳谷、冲出锥、洪积扇、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侵蚀谷、构造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漫滩河谷、裂点、牛轭湖、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冲积平原、逆向河、水系、河流袭夺、断头河 二、问答题 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2、河谷的发育与新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 3、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4、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5、泥石流发生区有何地貌特征?它的形成条件与滑坡有何异同? 6、什么叫裂点?它的地貌意义有哪些? 7、河床相冲积物有哪些主要堆积类型? 8、当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时,冲积物的类型和结构是否随之变化?为什么? 9、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特征?并用图示? 10、研究阶地水文工程地质有何作用? 11、认识平原冲积物相特征的水文工程地质意义有哪些? 12、确定河流类型的地貌学意义是什么? 13、分析控制水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4、造成分水岭迁移与河流袭夺的主要内、外力地质作用因素有哪些?

第四纪地质图

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1:50 000)的编制方法 ( 参考件) D1第四纪地质图,是反映第四纪沉积物与第四纪火山岩的岩性、时代、成因类型及第四纪地质构造现象的图件。地貌图是反映地貌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地貌年龄的图件,是反映一般地貌特征,表现某一地区特有的、有一定规律出现的地貌现象的图件。 D1.1地貌与第四纪地层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根据基岩区出露大小、第四系及地貌发育程度和任务要求编制。第四纪地质图与地貌图可单独编制,亦可合编。当地表第四纪地层发育,岩石地层单位多,基岩区面积较大,第四纪残坡积层发育时,需分别单独编制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当地表第四纪地层单位少,基岩区面积小,第四纪残坡积层不发育,分布零星时,第四系与基岩可合编一张地质图;当地表 岩石地层单位多(包括第四系),地貌类型较多,图面内容复杂,难以表示时,第四纪地质图与地貌图应各自单独编制。反之,可合编一张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图。 D1.2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的编制可分为地理底图编制和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的编制三部分。 D2地理底图的编制 D2.1 1 : 50 00。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的地理底图,是用同比例尺的简化地形图为地理底图。要求能准确反映调查区的地形特征为原则。其编制方法按照DZ/T 0157进行。 D2.2根据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的需要,合理取舍地理要素,以保证图面清晰、层次清楚、避让得当、重点突出。同时应与地质图、基岩地质图的要求紧密结合,尽量做到三者统一,地理底图公用。 D2.3基本等高距的选取,以能显示测区的基本地貌形态和主要特征为原则。一般图上两条等高线的间距不小于。. 5 mm,必须是国家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整倍数。同一幅图只能采取一种等高距,相邻两幅图的基本等高距必须是整倍数关系。一般高山、中高山、中低山、丘陵、平原区的基本等高距可采用 120 m,80 m,40 m,20 m和lo m。由于浅覆盖区大多位于平原、低山丘陵区,地势较平坦,当基本等高距未能充分反映地貌特征时,可适可加绘间曲线和助曲线。图上每平方分米标注3-4个等高线注记。 D3第四纪地质图的编制 D3.1第四纪地质图表示内容及方法 D3门.,基岩区范围及其符号 D3门2第四纪地层(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岩浆岩以符号表示。 D3.1. 3出露地表的第四纪岩石地层单位的物质成分,采用综合性的岩性花纹表示。 D3门.4组成第四纪地层沉积物的成因类型,采用符号表示。 D3.1.5第四纪地层界线及岩相界线,以实线(虚线)和点线表示,以示区别。 D3. 1. 6控制第四纪地层层序、厚度、岩相的钻孔、槽、井及其编号(可与基岩地质图、钻孔分布图合并编制),并在报告中附钻孔简表等。 D3.1.7第四系等厚线,并适当标注等厚线注记(可与基岩地 D3.1. 8新构造运动迹象(如褶皱、断裂及火山机构)、灾害地质及其符号。 D3门.9确定第四纪地层时代,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和有关古人类活动遗迹地点及符号。 D3门.10重要的矿层(体)、温(冷)泉、矿泉及其符号。 D3. 1.11重要的测试样品采集地及符号。 D3.2第四纪地质图的编制方法及步骤 D3. 2.1用经过简化和整饰后的1:50 000地理作底图。

第十章 第四纪地层

第十章第四纪地层 §1、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与方法 一、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 两条:生物地层学原则(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旋转式前进、全球性)、气候地层学原则(气候演化的阶段性、旋回性、全球性)。 二、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1、岩石学方法(颜色、岩性、结构、构造成因和风化程度) 颜色:深—老,浅—新;由老到新为深红-红-红黄-黄-灰; 成分:碎屑矿物含量变化(稳定矿物比例及所含稳定矿物的类型); 结构与沉积构造: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分选以及形态等; 特殊的标志层:沉积层、构造界面等。 2、古生物学方法(很难找到具有一定数量的具有鉴定价值的化石) 方法:利用哺乳动物化石,其他化石作为辅助手段。 3、地貌学方法:要考虑高程、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等。 接触关系:a、切割(老的被切);b、掩埋(老的被);c、过渡(同时 异相) 4、年代学方法:物理年代法、同位素年代法、其他。 5、古气候学方法:气候旋回—间冰期与冰期。 干湿地层的划分: a、植物化石:草本为干,木本为潮湿温暖; b、沉积物:黄土为干,红土风化壳、石钟乳、冲积层为潮湿; c、化学元素:CaCo3含量高为干,低为潮;AiO2/AlO3比值越小越

湿热。 6、构造地质学的方法: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地层的褶皱和断裂等。 7、古人类与考古学方法: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特点; 8、其他方法 以岩性记录为基础,以各种年代学方法为必要条件,气候、古环境古气 候为补充。 §2、中国第四纪地层 一、中国第四纪地层基本特征与分区 1、基本特征:南方地区洞穴地层发育,华北地区以河湖相地层为主,黄土 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发育较多冰碛地层,东部沿海发育 海相地层。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东部的构造下沉区地层多为整合 接触,变化弱;西部第四纪地层内部出现了角度不整合且强烈。 2、分区:华北-东北区、西北区、青藏高原区、华东-华南区、西南区和东 部海区。 二、华北-东北区第四纪地层 1、华北亚区: (1)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p1n) a、地点: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泥河湾村; b、岩性:一套河湖相砂砾、砂、粘土沉积物; c、哺乳动物群:泥河湾动物群(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 d、时代:Qp1,早更新世。 (2)中更新统周口店组(Qp2zh)

第十四节地层划分第四系 (1)

第十四节第四系 第四系分布较广,全区各地均有出露。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有河流沉积、洞穴堆积、 滨海沉积和其他堆积,包括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更新世时期有火山喷发活动,形成 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广西第四纪以来发育的岩溶景观和洞穴堆积,是研究古人类和发展旅 游事业的基础。更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较详,可分早、中、晚三期,分别命名为柳城动 物群、巴马动物群、柳江动物群。赋存矿产极其丰富,有粘土、砂金、砂锡、钛铁砂,稀有 金属,分散元素,砂、砾石及堆积型锰矿、铝土矿、褐铁矿、红锑矿、磷矿等,是广西重要 含矿地层之一。 河流沉积 河流沉积分布于浔江等主要河流沿岸。 浔江组命名地在浔江河谷,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该组不整合在沿河两岸 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四级阶地,海拔160-200米,相对标高90-110米。沉积物下部 为黄、棕红色的砾石层,上部为粘土层。厚一般在5米以内。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 世。 白沙组命名地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57年建立。该组不整合在 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三级阶地。海拔130-180米,相对标高50-60米。为数米厚的红、 棕红色的砾石层。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世。南宁盆地及藤县和平圩等地所见,在砾 石层之上有4-8米厚的红色粘土层。砾石、粘土可作建筑材料。在富川、贺县、钟山一带含 砂锡矿。 望高组命名地在钟山县望高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75年建立。该组平行不整合于白沙 组之上,构成二级阶地。海拔100-150米,相对标高20-40米。沉积物下部为砾石层,厚1.5- 15米;上部为粘土或砂层,厚6-27米。化石有植物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武鸣县里建乡 祝寿村发现真象化石。贺县泥炭层碳化木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27 600-23 600年,其时代属

黄海北部潮汐表

大连海域潮汐表

潮汐是由于日、月等天体,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所造成水位、地壳与大气之周期性升降现象,其中以海水面升降最为明显,有时称海洋潮汐,或简称潮汐。 涨潮、退潮、满潮、干潮 某地海水面上升时称为涨潮 当涨到最高之水位称满潮或高潮 而海水面下降时称退潮 当退到最低水位称干潮或低潮 高潮与相邻低潮之海水位差称为潮差 涨潮或退潮时,潮水会翻起海底的泥,而且潮水大也会让人更费力气,最好避开这段时间游泳。 活汛是指潮汐潮差有变化,而且变化较大,通常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海水流会比较通畅,鱼也比较愿意开口。 死汛就潮汐潮差变化较小,一整天下来海水平面相差不多,海水流也没什么流动,鱼儿也比较不愿意开口了。 大潮、中潮一般是活汛,小潮是死汛 大潮是指每月朔、望时,因地球、月亮、太阳成一直线,月球与太阳引潮力同时相加,结果是潮差会比其他时间大 为何满潮(干潮)会比前一日晚50分发生?? 简单来说,地球月亮太阳连成一直线,月亮绕行地球一圈需要30天,每天24小时,相当于24小时÷30=0.8小时=48分钟,是由此推来的。 高(低)潮至下一次高(低)潮相隔之时间,即为潮汐的周期

潮汐周期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半日潮型:一个天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其周期平均约为12时25分。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的多数地点为半日潮型,如大连、青岛、厦门等。 全日潮型:一个天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渤海秦皇岛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国南海多数地点属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现全日潮,其余日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大。 不论那种潮汐类型,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 海钓一般都讲究赶潮。就是趁涨潮和落潮的时候去钓鱼,也有称为钓涨流和落流的。通常情况下,·满潮和干潮的时候就不去抛竿垂钓了。满潮的时候鱼不咬钩,干潮时水少底浅也就没鱼可钓了。 潮汐计算方法 每个月以农历为准,月大30天,月小29天,又分为上弦:即初一到十五;下弦十六至三十。各十五天。对应上弦和下弦每天潮汐涨落尽相同,例如初一与十六相同等等。 简易计算方法口诀: 头尾两天永不变, 月小天数无关联; 前五、中五和后二, 对照退八求涨潮。 前五减去一点四, 中五相差二点五;

第十一章 世界地理(答案和解析)

2009~2013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第十一章世界地理 考点一世界地理概况 1.(2013新课标全国Ⅰ,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臵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瀑布对鱼类生长环境的影响、流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题,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且尼罗河与维多利亚湖之间有瀑布,由于河流落差大,水流急,阻碍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第(2)题,应从维多利亚湖的面积和生物资源两个方面分析。第(3)题,尼罗河鲈鱼大量繁殖可能给维多利亚湖其他鱼类带来不利影响,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第(4)题,引进尼罗河鲈鱼对维多利亚湖沿岸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由于尼罗河鲈鱼品质优良、产量大,有利于出口创汇;可带动捕捞、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

渤海

渤海[bóhǎi]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辽东半岛南端老铁三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岸线所围的形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 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 目录 1地理概述 2一般特征 2.1 生态特征 2.2 资源 2.3 水温变化 2.4 水质特点 2.5 海冰 2.6 海浪 2.7 潮汐和潮流 3资源丰富 4污染状况 5地质构造 5.1 构造归属 5.2 基底 5.3 盖层 6地区经济 6.1 经济发展状况 6.2 人口及活动 6.3 海洋开发活动 7海水西调 7.1 基本构想 7.2 五大问题及对策 7.3 质疑 1地理概述 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最北端,即北纬37°07′~41°,东经117°35′~122°15′的区域。它一面临海,三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东面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辽东半岛的老铁山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角间的连线即为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犹如伸出的双臂将其合抱,构成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放眼眺望,渤海形如一东北—西南向微倾的葫芦,侧卧于华北大地,其底部两侧即为莱州湾和渤海湾,顶部为辽东湾。 渤海海域面积77284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668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5米,20米以浅的海域面

渤海详图 积占一半以上。渤海地处北温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0.7℃,降水量500~600毫米,海水盐度为30。 渤海海底平坦,多为泥沙和软泥质,地势呈由三湾向渤海海峡倾斜态势。海岸分为粉沙淤泥质岸、沙质岸和基岩岸三种类型。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和辽东湾北岸等沿岸为粉沙淤泥质海岸,滦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属沙砾质岸,山东半岛北岸和辽东半岛西岸主要为基岩海岸。渤海是位于中国的内海。在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之间,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面积77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公尺,沉积物以淤泥和粉沙淤泥为主。渤海周围有三个主要海湾︰北面的辽东湾,西面的渤海湾、南面的莱州湾。由于辽河,滦河,海河,黄河等带来大量泥沙,海底平坦,饵料丰富,是中国大型海洋水产养殖基地。盛产对虾,黄鱼。沿岸盐田较多,以 shadow

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地质 (2009-10-31 15:45:28) 转载▼ 标签:杂谈 天气与气候 气候期 冰期与间冰期 广义小冰期 现代小冰期 雨期与间雨期 冰阶与间冰阶 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植被的协调与不协调 古文化 文化层 文化期 石器 文化遗存 第一次加工 第二次加工 周口店文化期 极性 极性期 极性事件 奥尔都维事件 布容正向期 卡拉布里阶 红崖冰期 龙川冰期 维拉坊组 冰后期 谷中谷 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第四纪气候的一般特征。 2.研究第四纪气候的标志有哪些? 3.如何用高度推算古温度? 4.熟记阿尔卑斯地区6次冰期的名称及时代。5.海平面波动的证据是什么? 6.什么是布列特~谢尔南德方案? 7.试述冰期起因的假说及证据。 8.第四纪沉积的旋回性及特征。 9.试述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 10.试述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和方法。

11.试述植被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12.植被带平行移动的原理何在? 13.论述第四纪典型气候植物群的孢粉组合特征。 14.第四纪植物群的古气候环境。 15.论述微体化石的环境意义。 16.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组成。 17.论述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 18.论述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 19.人类的发展划分哪几个主要阶段? 20.试述人类的起源。 21.试述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 22.在A点发现冷杉(Abies)孢粉组合,已知伏牛山地该植物群属种分布在2000~2500m,已知A点为500m,若以大气降温率0.6℃/100m计算,A点的降温值为多少? 23.熟记500万年以来的古地磁年表。 24.选择年代学方法的原则? 25.测年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26.古地磁测年采样的方法与注意的问题? 27.论述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28.论述第四纪分期方案及其依据。 29.论述第四纪下限的划分依据及年限。 三.选择题、填空题及是非判断题: 1.冰期时,的比值 A.大 B.小 2.哺乳动物的牙式是: A. B. C. D. 3.冰川堆积物细粒部分的高峰值为: A.8 B.4 5 C.-8 D.-4 5 4.冲积物的成因代号为: A.et B.at C.dt D.pt 5.具原尖,具马刺牙齿的马的时代为: A. B. C. D. 6.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的时代为: A. B. C. D. 7.周口店动物群距今的年代为: A.20 30万年 B.40 50万年 C.23 50万年 D.50 90万年 8.元谋人牙齿的年代为: A.170万年B.P. B.70万年B.P.

渤海黄海海洋生物

1 海洋的物种多样性 在中国海域,已经记录了20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门。动物界的物种数量最多。动物界24个门中,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每门都超过2500种。植物界的6个门包括海藻3个门共794种,维管束植物3个门共413种,原生生物界7个门近5000种(表1)。 中国海24个动物门中有10个门是海洋生境特有的,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中国海域既是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缘,又是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南界。 2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为473万km2。黄海和渤海生物区系处在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呈现了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在中国近海,黑潮流域、河口水域和上升流区也呈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渤海 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8万km2,最大深度70m,平均深度18m。渤海浮游植物已记录120多种,以硅藻为主,多系广温低盐种类。优势种有圆筛藻(Coscinodiscacus)、角毛藻(Chaetoceros)、根管藻(Rhigosoleni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浮游动物约有100多种,多属温带低盐种,也有一些外海种类。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等为优势种。底栖植物记录100多种,多系暖温性种类,潮间带以绿藻为主,潮下带则以褐藻和红藻为主。底栖动物记录140多种,以广温性低盐种为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壮蛎(Ostrea plicatul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等种类生物量较大,可形成渔业。游泳动物120余种,以鱼类为主,尚有少数虾、蟹类、头足类及海兽。主要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lor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20多种。 (2)黄海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面积38万km2,平均水深44m,最深只有140m,黄海环流基本上由中国沿岸地区的黄海暖流和沿岸流所组成。主要为泥质粉砂质沉积物所覆盖。黄海处于北温带,来自寒带、亚寒带、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种群与本地土生种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生物区系。 浮游植物已记录368种。优势种类有圆筛藻、角毛藻、根管藻、盒形藻(Biddulphia)、菱形藻(Nitzschia)、多甲藻(Peridinium)等,生态类型多样,且显示出明显的温带海域特点。 浮游动物已记录130种,既有沿岸流带来的暖温带近岸种,也有由黑潮带来的暖水种。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拟长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及强壮箭虫等。 底栖动物已记录约200多种,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次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布较广的有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褐色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fauveli)、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钩倍棘蛇尾(Amphioplus ancistrotus)、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 游泳生物黄海北部已发现219种;黄海南部有225种。以鱼类为主,其他有虾、蟹及头足类等。主要优势种有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黄鲫、青鳞鱼(Harengula Zundsi)、小沙丁鱼(Sardinella)、鳀、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鳓(Ilisha elongata)、半滑舌鳎、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姑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黄海有鲸类15种,鳍脚类3种、海龟4种。 (3)东海 东海面积约为77万hm2,大部分陆架区平均水深370m。最深达2719m。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是东海浅水区域的两支主要海流。 浮游植物种类在长江口附近有64种,浙江沿岸有261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圆筛藻、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auder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等。生态类型以近岸

第二章 中国第四纪地层

第二章中国第四系 第一节中国第四系的划分 中国第四系的划分目前还有争议,本教材采用的划分方案以2.48Ma为第四纪下限, 即2.48Ma、0.73Ma、0.13 Ma、0.01 Ma方案 一、中国第四系的划分依据 1、据法国对维拉弗朗阶(Villafranchian)的研究可分为三层: 6a。10 K-Ar 上维拉弗朗阶的法年龄为1.3× 6a。10 法年龄为1.8~2.6×中维拉弗朗阶的K-Ar6a。3.4K-Ar法年龄为×10 下维拉弗朗阶的维拉弗朗阶的中、上部哺乳动物群属于更新统,而下维拉阶则属下上新统。中国泥河湾组分可为上、下两部份,上部泥河湾动物群与维拉朗动物群中上部相当,下部泥河湾动物群与维拉弗朗下部相当。 2、在第18次国际地质会议(IGC)上曾提出以“示冷性”Hyalinea lalihica动物群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开始。在北京东郊顺义钻孔深436米处海相层中出现Hyalinea ba lthica 动物群,约2.30Ma (Li 1979,Wang & He 1982、Lin 1983)。 3、中国黄土开始沉积于2.50Ma BP (Friedrich Heller & Liu 1982, Liu & Ding 1982, yue 1982)。 4、中国喜马拉雅山冰川地区测得第四纪下限,贡巴砾岩中部为松山/高斯极性时的界面,约2.40Ma B.P. (Wang & Li1982)。 二、中国第四系的划分方案 下更新统: 1、中国黄土L8~黄土底界(约2. 48~0.73Ma B.P.) 午城黄土(L15~黄土底界;2.45~1.15M a),早更新世早、中期黄土地层。 午城黄土的标准命名地点在山西隰县午城柳树沟,位于一砾石层之上,未见午城黄土直接与上新世三趾马红土层接触。命名地点在山西隰县午城剖面的午城黄土并不完整,仅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L15-L30。黄土颜色较红,结构致密而坚实、块状、质地均匀、大孔隙少,粘粒含量较高、含具块状致密结构的石灰质块状或板状结核,其间夹有红棕色褐色埋藏土壤层。 () SinensisProboscidpparion)Hipparion 在午城黄土中曾发现中国长鼻三趾马(、三趾马一新种(Hipparion SP. nov)、中国貉(Nyctereutes sinensis)、短脚野兔(Hyppolagus 、)Quercus)等动物化石。同时还出现了较多的杉(Suslydekkeri、李氏野猪()brachypus 胡桃(Jugiaus)、松(Piuus)等木本植物花粉。 下离石黄土下部(L8~L15;0.73~1.15Ma),早更新世晚期黄土地层。 离石黄土以山西离石县陈家崖为典型分布地区。离石黄土分布面积很广,厚度也大,它构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基础,为塬、梁、峁黄土地形骨架。在午城柳树沟可见离石黄土直接覆盖在早更新统午城黄土之上,呈不整合接触;它的顶部被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所覆盖或直接裸露在地表。离石

渤海、黄海的温度分布

渤海、黄海的温度分布 张钰 一、渤海、黄海简介[1] 渤海是中国内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山东头),南至山东半岛北段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 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黄海北界辽宁,西傍山东、江苏,东临朝鲜、韩国,西北边经渤海海峡与渤海沟通,南面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与东海相接,东南面至济州海峡。 二、表层水温分布 冬季,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能小,渤海、黄海海面温度普遍较低。冬季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1]。黄海表层水温线呈向北凸起,东西温度低于同纬度温度。原因是流经黄海的有一条很强的暖流——黑潮。这条很强的暖流使得等温线向上凸起。当暖流流过时温度又迅速下降。 冬季的渤海在四个海区的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1]。渤海的平均水深是18m,水深较浅,所以受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 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海洋吸收太阳的辐射能最多,海面温度升高,在混合层有较高的温度,平均24~26℃。 三、水温的铅直分布 冬季,海面温度降低,海面密度增大,铅直对流增强,混合层加厚,季节性温跃层消失。甚至在渤海有大量海冰形成。这一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这种状态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明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明年4月)[1]。 夏季,由于温度升高,同时海面温度升高加快,混合层上下界稳定,在混合层下界形成很强的季节性跃层。依据1976~1988年渤、黄海BT观测资料,分析了渤、黄海的温跃层特性。渤、黄海温跃层一般从3月开始形成,以后逐渐加强,最强温跃层渤海出现在7月,黄海出现在8月。最大跃层强度渤海为5.6℃/m,北黄海为6.6℃/m,南黄海为7.7℃/m。强跃层区分布在渤海中央、北黄海中部和青岛外海。温跃层消失时间,渤海一般为11月,北黄海为12月,南黄海则为1月[2]。这是由于南北纬度的原因,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北黄海、南黄海。相

渤海_黄海北部海浪特征分析

-36- 狂风巨浪容易造成恶性海难,目前,全球海难事故中有60%~80%是由于大风和巨浪所造成。本文以C C M P 风场驱动SWAN 模式,得到1988~2009年渤海-黄海北部的海浪场,深入研究该海域的海浪特征,对海洋水文保障、海洋能开发、海洋工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简介及模拟方法 CCMP 风场[1]来自NASA Earth Science E n t e r p r i s e ,结合了A D E O S -I I 、QuikSCAT 、SSM/I 、AMSR-E 几种资料,其时间分辨率为6小时,空间分辨率为0.25°×0.25°,时间范围从1987年7月至今,空间范围为78.375°S ~78.375°N ,0.125°E ~359.875°E 。CCMP 风场具有时间序列长、时空分辨率高等优点,被国内外广泛运用[2-3]。 选取计算范围为37°N ~41°N ,117°E ~127°E ,模式分辨率取0.1°×0.1°,计算时间从1988年01月01日~2009年12月31日,积分步长取为900s ,每小时输出一次结果。 2 结果分析 海浪特征分析通常包括[4-5]:波高波向的季节特征、波周期、极值波高、浪级频率、波向频率、波高长时间变化趋势等。关于渤海-黄海北部的海浪特征分析,前人做了较多工作,主要是关于波高波向、浪级和波向频率、波高变化趋势等,本文将重点放在研究不多的波周期、极值波高等方面,而这些均是海洋水文保障、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关注的对象。 2.1 波周期的季节特征 波浪能的大小与波高的平方乘以波周期成正比,波周期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分析了渤海-黄海北部的波周期分布特征,见图1。 由图1可见,渤海-黄海北部在近海的波周期小于离岸,渤海及渤海海峡的波周期小于黄海北部。渤海的波周期基本在3s 以内,渤海海峡的波周期稍大于渤海,在3s 左右,黄海北部的波周期基本在3~4s 之 渤海-黄海北部海浪特征分析 王冠1 郑崇伟2 李思祥1 仇晓庆1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司令部37分队,浙江宁波 3151222.中国人民解放军92538部队12分队,辽宁大连 116041 间。 图1渤海-黄海北部海域近22年平均波 周期分布特征(单位:s ) 2.2 近22年最大波高 利用模拟的逐小时海浪数据,统计了近22年期间渤海-黄海北部的最大波高,见图2。近22年期间,不同海域的最大波高差异较大,渤海-黄海北部在近海的最大波高小于离岸,渤海及渤海海峡的最大波高小于黄海北部。近海的最大波高在1~ 3m 左右,由近海向离岸逐渐增大。近22年的最大波高存在2个大值中心:渤海中南部海域(波高在6.5m 左右)、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波高在7~8m )。 图2 近22年期间渤海-黄海北部海域的 最大波高(单位:m ) 2.3 极值波高 极值波高是海洋工程、航海、海洋能开发与利用等都极为关注的,本文利用模拟得到的海浪数据,采用耿贝尔曲线法[6],计算了渤海-黄海北部的五十年一遇和百年一遇极值波高。 图4 50年一遇极值波高(单位:m ) 由图3可以看出,渤海-黄海北部海域的二十年和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均存在两 参考文献 [1]郑崇伟. 全球海域风能资源储量分析[J].中外能源,2011,16(7):43-47 [2]郑崇伟. 基于CCMP风场的近22年中国海海表风场特征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4(3):40-46 [3]刘志宏,郑崇伟,庄卉等. 近22年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风速变化趋势研究[J]. 海洋技术,2011,30(2):127-130 [4]郑崇伟,张霞. 基于WAVEWATCH-III模式的近10年南海波候统计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4(1):48-55 [5]郑崇伟,周林,刘志宏. 近45年大西洋波候统计分析[J].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2011,34(2):50-53 [6]侍茂崇,高郭平,鲍献文等. 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 王冠,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水文气象保障。 郑崇伟,男,硕士,主要从事波候及波浪能资源研究。 个明显的大值中心:渤海中南部和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渤海中南部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7m 左右,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8m 左右;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7~8m 左右,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8~9m 左右。近岸大部分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基本都在在4m 以内,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5m 以内。 3 结论 3.1渤海-黄海北部在近海的波周期小于离岸,渤海及渤海海峡的波周期小于黄海北部。渤海的波周期基本都在3s 以内, 渤海海峡的波周期稍大于渤海,在3s 左右,黄海北部的波周期基本在3~4s 之间。 3.2渤海-黄海北部在近海的最大波高小于离岸,由近海向离岸逐渐增大,渤海及渤海海峡的最大波高小于黄海北部。近22年的最大波高存在2个大值中心:渤海中南部海域、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 3.3渤海-黄海北部海域的二十年一遇和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均存在两个明显的大值中心:渤海中南部和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渤海中南部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7m 左右,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8m 左右;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7~8m 左右,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8~9m 左右。近岸大部分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基本都在4m 以内,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5m 以内。 DOI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2.003 图3渤海-黄海北部海域20年一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