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小儿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小儿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小儿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小儿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在儿科门诊或咨询时,家长常常会问:“孩子出汗多,头枕部有脱发圈是不是佝偻病?”“预防佝偻病服哪种钙片好?佝偻病已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

目前,对儿童佝偻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存在许多错误认识,如佝偻病是缺钙引起的,只要补钙就可以预防佝偻病、多喝骨头汤可以补钙。“补钙、补D”有过热现象。现将佝偻病防治的一些新观念介绍给广大家长。

一、什么佝偻病

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涉及全身各系统产生病变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它还可引起小儿并发症(如肺炎)和后遗症(如O形腿、X形腿、鸡胸等)。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以婴儿最常见。

二小儿佝偻病常见原因1、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最主要)2、户外日照时间少3、生长发育过快,需要的钙及维生素D较多,而补充不及时4、人工喂养或过早添加谷类食物5、体弱多病,经常腹泻,呼吸道感染等也影响钙及维生素的吸收。

孩子在发生佝偻病后,早期表现为多汗、好哭、三、佝偻病早期表现:睡眠不沉、易惊,由于头部的多汗而使头部发痒,孩子常摇头而致头枕部秃发。

佝偻病最主要变化在骨骼病变引起的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佝偻病表现

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在1岁左右的孩子,胸部则可见到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称为肋串珠;并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鸡胸”和肋缘的外翻。由于四肢和背部肌肉的无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跌跤。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此外,孩子的出牙也延迟,且容易发生蛀牙。

一、预防佝偻病是补充钙制剂还是维生素D?

婴幼儿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以及每天吃400毫升牛奶的幼儿,一般是不会缺钙的,不需要另外补充钙制剂。而食物中的维生素D肯定不能满足儿童正常生理需要,晒太阳可以增加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由于种种原因,婴幼儿的日照常常不够,尤其在冬春季节,包括南方夏天的梅雨季节。但目前在各种儿童食品中都添加维生素D的做法引起了专家们的忧虑,一是不能判断维生素D的摄入量,二是很容易引起儿童维生素D中毒。国外仅在配方奶粉中添加维生素D预防儿童佝偻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选择包装蔽光好的维生素D制剂预防佝偻病十分重要。由于维生素D见光后非常容易分解,因此,浓缩鱼肝汕滴剂,及一些包装蔽光不好的制剂,其中维生素D含量难以保证。专家认为,这是我国儿童佝偻病预防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有些儿童钙摄入不足,应从改善饮食结构着手。钙在牛奶、豆制品中的含量高,应多吃这类食品。目前,市场上的钙制剂品种很多,可参考钙制剂中钙元素含量的多少、口感、吸收率以及价格的高低来购买。一般钙制剂中钙的吸收率在25%~35%之间,钙的吸收率超过90%是不可能的。过多补充钙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素如铁、锌的吸收,对儿童的健康不利。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二、头发或尿钙检测能否诊断佝偻病?血钙和血磷测定能否早期诊断佝偻病?

做头发或尿液钙检测诊断佝偻病是绝对不可信的,已经完全被医学界否定。一次尿钙检测的结果是不可靠的,24小时尿钙检测才有一定价值。佝偻病的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化验、X线检查等综合判断。

佝偻病早期,血钙和血磷一般不降低,严重时才会有血钙和血磷下降,因此,血钙和血磷测定,对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也没什么价值。测定血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或骨碱性磷酸酶活性,用钼靶拍摄手腕部X线片是早期佝偻病的可靠方法。

三、出汗多、脑后有枕秃是否是佝偻病?

佝偻病的孩子临床表现之一就是多汗,但家长对如何判断孩子多汗常把握不准。孩子在醒时总是活动不停,交感神经兴奋,代谢旺盛;转入睡眠时,人体进入基础代谢,但孩子的植物神经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只能从代谢旺盛渐渐过渡到基础代谢,所以体内大量的热能仍然会以出汗的方式释放出来。如果孩子的出汗现象在入睡后1~2小时逐渐消失,可视为正常。由于头部出汗多,使孩子睡觉时经常摆头,枕部便会出现脱发圈。因此,出汗多、有枕秃的儿童不一定都是佝偻病。患有佝偻病的小儿常常是整夜出汗,上半夜换衣服后,下半夜衣服仍然是湿的,而且出汗有酸臭味。

佝偻病儿童除多汗外,骨髓改变是其重要特征。不同年龄儿童患佝偻病有不同的骨骼改变,如新生儿佝偻病常常前囟门增大,1岁以内佝偻病儿童以头部和胸部改变为主,站立行走后以下肢改变为主。

四、治疗佝偻病是使用大剂量还是小剂量?

用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的传统方法受到了不少专家的质疑,如肌肉注射30万、60万单位维生素D,隔月一次,这种方法可能引起维生素D中毒,使钙在内脏器官沉积,造成脏器损伤等严重影响。即使没有发生维生素D中毒,大剂量维生素D对免疫系统也有抑制作用,使儿童抵抗力下降。因此,小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将成为趋势,如每日口服31200单位维生素D。但对于不能坚持长期服药治疗,或其他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的,可考虑大剂量治疗法。

五、预防佝偻病要做到:

1.准妈妈多做户外活动,多摄入含维生素d、钙和磷等的物质。

2.足月新生儿从出生后2周每天给予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至2岁,(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维生素D强化食物)可有效预防佝偻病。

3.多晒太阳。即使婴儿全身包裹,只露面部,每天晒太阳2小时,也可产生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夏季户外活动较多时可不比另外补充VD制剂。d.,如果母乳喂养,母亲多晒太阳也可增加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

4.6个月后及时添加辅食。人工喂养的小儿,可以给予含维生素d的强化奶粉或一定量的钙剂。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2008年)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Vitamin D,VitD)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Vit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通过与Vit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为类固醇激素。VitD 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为缺乏Vit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也与Vit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早防治方案”,规范了佝偻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病。 一、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采取科学育儿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作到“抓早、抓小、抓彻底”。 (一)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儿童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VitD 400~1000 U/d(10~25μ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OH)D浓度,如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1万U/d。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

(1)营养不足(维生素D缺乏)与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摄入少有关。(2)成长发展改变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骼和神经、精神发育迟缓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胸廓畸形、免疫功能低下有关。(4)潜在并发症维生素D中毒。(5)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对佝偻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2.护理措施(1)营养不足的护理1)接受日光照射:在不影响保暖的情况下尽量暴露皮肤,夏季可在树阴下进行,每日接受日光照射。2)提倡母乳喂养,无母乳者哺以维生素D强化牛奶或配方奶粉,及时添加辅食。3)按医嘱补充维生素D:口服给药:初期给予维生素D5000~10000IU/d;激期10000~-20000IU/d,连用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400IU~800IU/d至2岁,北方地区可延长至3岁。突击疗法:重症或伴有其他疾病及不能坚持口服者,注射维生素D3 30万IU或维生素D2 40万IU,初期注射1次,激期可每月注射一次,重复2~3次。末次注射1个月后改用预防量口服。口服浓缩鱼肝油滴剂时将其直接滴于舌上,以保证用量。4)钙剂:对3个月以下患儿及有手足搐搦症病史者,在使用大剂量维生素D前2~3 日至用药后2周需按医嘱加服钙剂,以防发生抽搐。(2)预防骨骼畸形的护理尽量减少患儿负重,避免久坐、久站、久行,护理动作要轻柔。鼓励作俯卧、抬头、展胸动作,下肢可做肌肉按摩。(3)预防感染的护理保持空气新鲜,预防交叉感染。(4)预防维生素D中毒的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如每El服用维生素D 4000IU以上持续1~3个月可引起中毒。2)向家长宣传维生素D 过量的危害性及中毒的表现。3)密切观察病情,若发现患儿出现厌食、恶心、倦怠、烦躁不安、低热,甚至出现呕吐、腹泻、顽固性便秘、体重下降、血钙>3mmo1/L(12mg/dl)时,应立即停用维生素D,避免阳光照射,及时通知医生。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 vitamin D,VitD)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Vit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是通过与Vit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也属类固醇激素o VitD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为缺乏Vit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 育,也与Vit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规范了佝偻 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 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 病。 一、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育儿的综合 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l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 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o (一)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 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纠正不良育儿方法,指导家长参与科学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 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 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 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 补充VitD 400—1000 U/d(10一25pu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 OH)D浓度,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 围。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

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

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1992年7月于北京通过)坚持开展早期综合防治是控制佝偻病的关键。佝偻病防治必须从妊娠期开始,1岁内的婴儿是重点对象。 一、综合防治措施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访视并按计划进行预防性投药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科学喂养 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离乳期应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哺乳期母亲及婴儿断乳后,宜多食用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蛋黄、肝类、乳类、鱼、肉等) 四、利用日光 指导家长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多晒太阳以获取维生素D,开展户外活动和日光浴 五、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小儿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 药物防治方法

一、预防 胎儿期 孕妇和胎儿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要日益增加,孕妇应该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富的物质,患有低钙血症及骨软化症者应该积极治疗。 对孕妇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欲低下者、体弱多病者或妊娠后期在冬季者,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同时口服钙剂。 婴儿期 小儿出生后2周开始即应用维生素D预防 1、每日法: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IU,至周岁 2、每月法:每月1次或分次口服维生素D5~10万IU,至周岁 3、每季法:每季1次口服维生素D20~30万IU,至周岁 有条件者宜采用每日法,每月法或每季法可依地区、季节、药源及小儿孕妇具体情况选用。不能口服时可肌注。在夏季接触日光充分时可暂停服。 幼儿期: 小儿1岁后可采用“夏秋晒太阳,冬春服维生素D”的预防方法。一般在冬季投给20~30万IU一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在高发地区可间隔2~3个月再投给维生素D20~30万IU一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儿童期

儿科题库佝偻病

佝偻病复习题 一、选择题 1. 对于下列佝偻病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E A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 B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是由远曲小管泌氢不足,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而产生佝偻病 C 维生素依赖性佝偻病是由于肾脏1-羟化酶缺陷或靶器官受体缺陷所致 D 肾性佝偻病是由于肾脏对维生素D无反应所致 E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所致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诊断的灵敏指标是:D A 血磷降低 B 碱性磷酸酶增高 C 血钙降低 D 25-(OH)D3降低 E 甲状旁腺 素增高 3. 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抽搐主要是由于:B A 血钙迅速转移至骨骼 B 甲状旁腺反应迟钝 C 食物中含钙量低 D 血钙磷乘积小于30 E 尿钙排出过多 4. 当血钙低于哪个数值时,可引起手足搐搦:A A 1.75-1.88mmol/l(7-7.5mg/dl) B 1.5mmol/l(6.0mg/dl) C 1.6mmol/l(6.5mg/dl) D 1.4mmol/l(5.5mg/dl) E 2mmol/l(8mg/dl) 5. 婴儿手足搐搦症突然窒息致死的原因最可能是由于:B A 震颤 B 喉痉挛 C 手足搐搦 D 易惊 E 惊厥 6. 患儿有时突然发生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神志不清,呼吸暂停,昏迷,应首先考虑:A A 低血糖症 B 低钠血症 C 败血症 D 低钙血症 E 心力衰竭 7. 维生素D的作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 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B 促进旧骨的骨盐溶解 C 促进新骨的骨盐沉积 D 过量的维生素D可引起中毒 E 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 8.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的最主要病因是:B A 维生素D摄入不足 B 日光照射不足 C 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 D 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 E 疾病影响 9. 佝偻病激期骨骼X线改变哪项是错误的:B A 骨骺软骨增宽 B 骨干弯曲 C 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宽 D 骨质疏松 E 干骺端成毛刷样、杯口状改变 10.Ⅱ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的:C A 20%以下 B 20-24% C 25-40% D 15-25% E 40%以下 11. 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根本区别是:E A 血磷升高 B 血钙降低 C 碱性磷酸酶升高 D 血钙、血磷均降低 E 甲状旁 腺反应迟钝 12. 冬季出生小儿,生后1个月,给予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其预防量应是:A A 每日400单位 B 每日1000单位 C 每日1500单位 D 每日2000单位 E 每日3000单位 13. 4个月男孩,反复发作吸气困难伴吸气时喉鸣、唇发绀约4-5次于2月28日急诊;间 歇期活泼,不发绀,体温及心肺正常。诊断首先考虑:D A 中毒性肺炎 B 痉挛性喉炎 C 气管异物 D 婴儿手足搐搦症 E 以上都不是

小儿佝偻病病因症状

小儿佝偻病病因症状、临床表现、治疗 佝偻病,是小儿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病因主要是缺乏维生素D,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所致。轻症小儿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睡眠易醒,夜啼,汗多,头部可见枕秃,囟门迟闭、方颅等。重者,除有上述症状外,出现鸡胸、下肢呈“O”形或“X”形腿、脊柱弯曲等表现。本病为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因维生素D摄入减少和日光照射不足而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以骨骼系统生长发育障碍为主要临床体征,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本病发病缓慢,易被忽略,一旦发展到后遗症期,则难以恢复如常,民间俗称“鸡胸”、“龟背”。 本病多见于3月一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病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后数月出现,患有骨软化症孕妇的母乳喂养儿可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佝楼病症状。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智能发育和免疫功能。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一)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恼、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出现枕秃等。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此期常无骨胳病变,X线骨片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二)激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如不经治疗,症状会继续加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变。<6月的佝偻病婴儿以颅骨改变为主,颅骨薄、前卤边缘较软,检查者用指尖轻轻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逐渐消失、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至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颅形,头围也较正常增大。“方盒样”头应与前额宽大的头型区别。胸廓骨骼改变多见于1岁左右患儿,肋骨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称佝偻病串珠(rachitic rosary);肋骨骺部内陷,胸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即成漏斗胸;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一道横沟,称为郝氏沟(Harrison groove),这些胸廓病变都会影响呼吸功能。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足镯;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双下肢在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因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畸形。正常1岁内小儿亦可有生理性弯曲和轻微的姿势变化,如足尖向内、或向外等,以后会自然矫正.须予以鉴别。患儿在会坐和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严重低血磷导致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重症患儿脑发育亦受累,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条件反射形成缓慢;免疫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t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以骨骼改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主要见于3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 【维生素D的来源、转化和生理功能】 1.维生素D的来源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有三种途径: (1)母体-胎儿的转运: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 (2)皮肤的光照合成: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人和动物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转化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 (3)食物中的维生素D:天然食物及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少,应从维生素D强化食品中补充。 2.维生素D的转化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均无生物活性,被人体吸收进入血循环后与血浆中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被运后贮存于肝脏、脂肪和肌肉等组织内,经过两次羟化作用后发挥生物效应:首先经肝细胞发生第一次羟化,生成25-(OH)D3,与α-球蛋白结合被运载到肾脏,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中的1-α羟化酶的作用下再次羟化,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3](1,25二胆骨化醇),具有很强的抗佝偻病生物活性。 3.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25-(OH)D3是维生素D在人体血循环中的主要形式,浓度较稳定,可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血中正

值为11~60ng/ml,其虽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作用较弱。 正常情况下,血循环中的1,25-(OH)2D3主要DBP结合,对靶器官(肠、肾、骨)发挥其生物效应。其抗佝偻病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①促进小肠黏膜合成钙结合蛋白(CaBP),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 ②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特别是磷的重吸收,提高血磷浓度,有利于骨的矿化;③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破骨细胞分,直接影响钙磷的沉积与重吸收。 【病因】 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母亲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以及早产、双胎均可导致婴儿体内维生素D贮存不足。 2.日光照射不足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窗,小儿缺少户外活动,高层建筑群、烟雾、尘埃、寒冷季节等均可使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 3.维生素D摄入不足天然食物包括乳类维生素D少,不能满足婴幼儿需要;虽然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但纯母乳喂养儿若户外活动少或未及时添加鱼肝油,亦易患佝偻病。 4.生长过速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出生后生长速度较足月儿快,需要维生素D多,若未及时补充,易发生佝偻病。 5.疾病与药物的影响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和利用;肝、肾严重损害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作用;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维生素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导致体内维生素D不足;服用糖皮质激可对抗维生素D对钙转运的调节。

小儿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小儿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在儿科门诊或咨询时,家长常常会问:“孩子出汗多,头枕部有脱发圈是不是佝偻病?”“预防佝偻病服哪种钙片好?佝偻病已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 目前,对儿童佝偻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存在许多错误认识,如佝偻病是缺钙引起的,只要补钙就可以预防佝偻病、多喝骨头汤可以补钙。“补钙、补D”有过热现象。现将佝偻病防治的一些新观念介绍给广大家长。 一、什么佝偻病 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涉及全身各系统产生病变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它还可引起小儿并发症(如肺炎)和后遗症(如O形腿、X形腿、鸡胸等)。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以婴儿最常见。 二小儿佝偻病常见原因1、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最主要)2、户外日照时间少3、生长发育过快,需要的钙及维生素D较多,而补充不及时4、人工喂养或过早添加谷类食物5、体弱多病,经常腹泻,呼吸道感染等也影响钙及维生素的吸收。 孩子在发生佝偻病后,早期表现为多汗、好哭、三、佝偻病早期表现:睡眠不沉、易惊,由于头部的多汗而使头部发痒,孩子常摇头而致头枕部秃发。

佝偻病最主要变化在骨骼病变引起的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佝偻病表现 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在1岁左右的孩子,胸部则可见到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称为肋串珠;并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鸡胸”和肋缘的外翻。由于四肢和背部肌肉的无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跌跤。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此外,孩子的出牙也延迟,且容易发生蛀牙。

小儿佝偻病有什么治疗原则

小儿佝偻病有什么治疗原则 小儿佝偻病是一种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疾病。那么对于小儿佝偻病有什么治疗原则呢? 佝偻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软骨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它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的全身钙、磷代谢失常,使钙、磷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严重的可以发生骨骼畸形。 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它发病缓慢,不易发现,一旦症状明显常伴有抵抗力低下,易并发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而危及生命。 造成维生素D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摄入量不足。小儿饮食中一般含维生素D的量很少,人奶、牛奶和其它乳制品中维生素D的含量,都不能满足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维生素D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动植物中所含的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储留,使人体组织液中的钙、磷保持一定的浓度。这两种物质不仅是组成骨骼的主要成份,而且又是人体许多重要组织发挥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D的另一个来源是太阳光谱中的紫外线,它照射在皮肤上可使皮肤中一种叫7-脱氢胆固醇的物质,转化为维生素D,弥补了食物中维生素D的不足。 佝偻病往往在婴儿出生以后3-4个月发病,最早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不安、易激怒、夜惊和多汗,在吃奶或哭闹时出汗尤甚,可浸湿枕头。由于汗的刺激,小孩常摇头擦枕,以致枕部一圈头发脱落。以后就是骨骼的改变,如方颅、前囱门大、出牙晚,到了10个月还没有出牙。胸部表现有肋串珠、肋外翻和鸡胸,久坐或久站可以引起脊柱弯曲,下肢出现“O”型腿或“X”型腿,患儿运动功能发育也明显迟缓。 佝偻病是可以预防的。经常让小孩进行室外活动,多晒太阳,让阳光中的紫外线直射到小儿身上,每天在外活动2个小时以上就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但要注意在夏天不要在太阳下暴晒,也不宜在室内隔玻璃晒太阳,因为这样也达不到紫外线照射的目的。此外,要合理地给婴儿添加如蛋黄、猪肝、豆制品和蔬菜等辅食,以增加婴儿维生素D的摄入量。

儿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儿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 乳牙出齐的年龄是() A、生后4 -6个月 B、8个月-1岁 C、1-1.5岁 D、2-2.5岁 2. 肺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是() A、疏通呼吸道 B、正确输氧 C、维持正常体温 D、以上都是 3. 麻疹疫苗初种的年龄是() A、6个月 B、8个月 C、10个月 D、12个月 4. 完全断奶的时间是() A、8-10个月 B、10-12个月 C、12-18个月 D、18-24个月 5. 肺炎患儿的护理诊断不正确的是() A、活动无耐力 B、气体交换受损 C、清理呼吸道无效 D、体温过高 6.前囟门隆起最常见于() A、VitD缺乏性佝偻病 B、甲低患儿 C、颅内压增高 D、脱水患儿 7.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最关键的护理措施是() A、复温 B、合理喂养 C、预防感染 D、密切观察病情 8.5岁小儿的体重是() A、12kg B、14kg C、16kg D、18kg 9.婴儿停用洋地黄药物的指征是() A、心率<120次/分 B、心率<100次/分 C、心率<90次/分 D、心率<70次/分 10.小儿出生时即存在且终生不消失的反射是() A 、觅食反射 B 、角膜反射 C、腹壁反射 D、提睾反射 11.重型腹泻不同于轻型腹泻最主要的是() A、大便性质 B、腹泻次数 C、感染中毒症状 D、水电解质紊乱程度 12.对于生理性黄疸描述错误的是() A、生后24小时内出现 B、7-14天消失(早产儿3~4周) C、血清胆红素≤221umol/L D、除轻度黄疸外一切情况正常 13.添加辅食不正确的是() A、2个月加鱼肝油滴剂 B、3个月加瘦肉末 C、4个月加动物血 D、5个月加蛋黄 14.蓝光灯照射不正确的方法是() A、床内温度预热至30~32℃ B、灯管距患儿皮肤33-50cm C、全身裸露,充分暴露身体各部位 D、每2-4小时测体温,箱温1次 15.衡量小儿营养状况最重要的指标是() A、头围 B、胸围 C、身长 D、体重 16.不符合腹泻患儿护理诊断的是() A、有效呼吸受损 B、腹泻 C、皮肤完整性受损 D、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17.小儿体格发育最快的时期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前期 D、青春期

佝偻病的防治知识

佝偻病的防治知识 小宝宝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并非都是体质虚弱、身体有病的症状。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弱,因而虚汗不断。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

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如怀疑孩子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体质弱的小儿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发生营养不良造成的。护理上要注意调整喂养方法,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摄人量。必要时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脾胃不合。因此,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另附上幼儿睡觉出现的其它相关状况和分析: 正常的婴儿在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而没有声响,有时小脸蛋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但是如果婴儿有以下状况出现,父母应该高度重视。 症状一:婴儿在刚入睡时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 专家提醒:可以说大多数婴儿夜间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冶疗。比如婴儿伴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征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偻病。 症状二:婴儿夜间睡觉前烦躁,入睡后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超过110次/分。 专家提醒:这预示着婴儿即将发烧。应该注意婴儿是否有感冒症状或腹泻症状,另外注意给他补充水分。如果婴儿真有发烧症状出现,即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案例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 佝偻病案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病例:患儿,女,10个月,因“哭闹、多汗1个月,至今不能扶站”入院。 入院前1个月家长发现患儿经常无诱因的出现哭闹,夜间尤为明显,难以安抚。至今不能扶站。 体格检查:℃,P110次/分,R32次/分,W9kg,H70cm。 发育营养尚可,前囟2cm×,枕秃,未出牙,肋缘外翻,右肝肋下1cm,脾(-),轻度“O”形腿。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Hb115g/L,×10^12/L,WBC10×10^9/L。大便及尿常规未见异常。血清钙、磷正常,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腕部正位片示骨垢段钙化带模糊不清,呈杯口状改变。 临床表现:1、早期常烦躁不安,爱哭闹,睡觉易惊醒,汗多,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由于汗的刺激不舒服,故头常在枕头上摩擦,使脑后枕 部半圈秃发,医学上称“枕秃”。 2、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如前囟门闭合延迟(正常应在岁前闭 合),出牙晚,可晚至1岁才出牙,头较大呈方形,助骨下缘外 翻,鸡胸、“O”形腿等 3、到医院做血液化验可发现钙、磷含量偏低。 病因:在人体骨骼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D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旺盛,骨骼的生长发育迅速,因此需要足量的维生素D才能维持 正常的骨骼发育,当维生素D缺乏时,即可引起本病。 护理诊断:(1)营养不足(维生素D缺乏)与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摄入少有关。

(2)成长发展改变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骼和神经、精神发育迟缓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胸廓畸形、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潜在并发症维生素D中毒。 (5)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对佝偻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护理措施:1. 增加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2. 加强护理对烦躁、睡眠不安、多汗的患儿要耐心护理,每日清洁 皮肤,勤洗头,勤换内衣和枕套。 3. 预防维生素D中毒严格按医嘱应用维生素D制剂,不得擅自加 量,防止维生素D中毒。 4. 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 健康教育:1、鼓励母乳喂养,坚持母乳喂养8个月。 2、自出生后2周起,每日应给宝宝口服维生素D预防量400单位。 3、多吃富含VD和钙的食物,如蛋黄,肝类,鱼类,奶类,豆类、虾皮等,不 要吃过多的油脂类和盐,以免影响钙在体内的吸收。 4、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照射 转变成VD,这是最廉价安全的VD来源,每1平方厘米皮肤经照射 半小时即可产生20ug VD,每日晒1-2小时即可满足需要。

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颁布单位】卫生部【分类号】 4071048608 【时效性】有效 前言 在我国,佝偻病目前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本病的原因是维生素D不足,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以致骨骼发生病变,同时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的健康危害较大。因此,积极防治佝偻病,是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喂养方式、出生情况、生活习惯、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因此, 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的防治工作,提出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一、预防 加。因此,作好孕期保健非常重要。 1.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2.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3.努力防治妊娠并发症,对患有低钙血症或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 (二)新生儿期的预防: (三)婴幼儿期的预防:此期生长发育速度快,较易发生佝偻病,必须坚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人工喂养者可用维生素D奶。 2.多晒太阳是防治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尽量暴露皮肤并逐渐增加 3.对体弱儿或在冬春季节,应用维生素D预防仍是重要方法。一般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 要的。

二、诊断 1961年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制订了佝偻病的诊断标准,以后在1977年和1980年两次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会议作了修订。为便于开展防治工作,现再修订如下。 (一)临床分度:佝偻病的主要病理是骨样组织增生、骨基质钙化不良等骨骼变化。依据骨骼改变体征的程度可分为: 1.轻度:可风颅骨软化、囟门增大、轻度的方颅、串珠、肋软骨沟等改变。 2.中度:可见典型的串珠、手镯、肋软骨沟、轻度或中度的鸡胸、漏斗胸、O或X型腿,也可有囟门晚闭、出牙迟缓等明显的改变。 3.重度:可见明显的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型、O或X型腿、病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 (二)临床分期:本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依据年龄、病史、症状、体征、X线及血生化等项综合资料可分为活动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无条件作X线及血生化检查者,可只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安等。枕秃也较常见。同时可有轻度的骨骼改变体征。X线片变体征。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血生化改变轻微,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硷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激期: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明显的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可有中度的骨骺改变体征。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呈云絮状,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加宽。血钙、血磷均降低,硷性磷酸酶增高。 3.恢复期:活动期经晒太阳或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恢复。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加厚。血钙、血磷、硷性磷酸酶恢复正常。 4.后遗症:多见于3岁以后的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X 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治愈标准:症状已消失1—3个月,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观察3—6个月无变化。轻、中度者一般不留后遗症。重度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X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或仅表现有临时钙化带增宽、密度加厚。 三、治疗 本病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畸形和复发。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是重要的。 (一)活动期的治疗 1.一般疗法: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坚持经常晒太阳,并应积极防治并发症。 在上述维生素D治疗的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维生素C、B、A等辅助药物,对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是有益的。治疗后3个月不好转者,应查找原因。切不可过多使用维生素D,以防中毒。

小儿佝偻病资料

佝偻病的教育处方 据专家佝偻病是3岁以下儿童或婴儿常患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微少维生素D引起的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严重的可以引发骨骼畸形。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佝偻病的病因。 一、佝偻病的病因: 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维生素D有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种。内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后在体内合成;外源性的来自食物,如鱼、肝、蛋、乳类等含有维生素D3,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2。它们能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减少钙、磷从尿中排出,并能促进骨样组织成熟,使血中钙、磷向骨质生长部位沉着形成新骨。 佝偻病的病因是日光照射不足,尤其在冬、春季紫外线不足,又因冬季寒冷户外活动较少,故易发生佝偻病;另一个原因是小儿喂养不当,食物中钙、磷含量较少,或比例不当,也会影响钙、磷的吸收。 另外,单纯用谷类食物喂养时。因其中含有大量植酸,容易与小肠中钙、磷结合成为不溶解的植酸钙,而影响钙、磷吸收。此外,生长过快、早产、双胞胎也易发生佝偻病;慢性腹泻、肝胆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及代谢;长期应用苯妥英钠、鲁米那等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 的分解和代谢,均可引起佝偻病 上述对佝偻病的病因内容的介绍,提醒家长:每天带患儿到户外活动。另外,应注意衣服宽松,不要让小儿过早、过久地坐与立,但可训练其俯卧、抬头、展胸与爬行等动作。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像佝偻病那样如此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那么好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呢? 二、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新生儿佝偻病的防治及膳食调理 在胎龄3个月时,胎儿的骨骼系统开始发育并形成乳齿,此阶段需要维生素D。妊娠末期胎儿迅速增长,需要更多维生素D。因此,孕妇自妊娠开始就应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妊娠中期及晚期的维生素D 推荐摄入量为每日400国际单位。 胎儿出生后应尽早(生后半小时内)开奶,吸吮乳房愈频繁,乳汁分泌愈多。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虽低,但比牛奶高,其中的钙磷比例(约2∶1)利于婴儿吸收。但从绝对量看,母乳中维生素D和钙的含量并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补充以使其得到满足。 夏秋季出生的新生儿在生后第三周就可以开始户外活 动了,为保护婴儿免于着凉,可在不直接曝晒太阳的情况下

营养缺乏症患儿的护理

营养缺乏症患儿的护理 1. 肋膈沟 2 .肋骨串珠 3 .营养不良 二、填空题 1.引营养不良常见的喂养不当是_、和_。 2 .轻、中、重营养不良小儿的体重分别低于正常平均体重的%、%、%。 3 .营养不良小儿“营养不足”的相关因素有和两个方面。 4.营养不良小儿“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和“生长发育改变”的主要相关因素分别是和两个方面。 5.对中重度营养不良小儿应每_周测体重一次,每月测身长一次,评估生长发育速度。 6.VitD ·缺乏可引起和。 7. 佝偻病患儿胸部的骨骼改变常见的有、和,四肢的骨骼改变则是_和 。 8。佝偻病活动期患儿的血钙,钙磷乘积,血磷碱性磷酸酶。 9 .佝偻病患儿“生长发育改变”的主要诊断依据有和两个方面。10.何楼病患儿口服VitD 制剂治疗量月后改为预防量,恢复期给 _量。 11 对佝偻病患儿的下肢畸形进行肌肉按摩时," O ”型腿应按摩_侧肌群," X ' ’型腿则按摩侧肌群。 12 . vit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症状有、、, 其中最危险的是_,最常见的是一。 13.低钙性喉痉挛的主要表现为,严重者可致,甚至。 14 .对VitD 缺乏性手足搐翔症患者静脉注射钙剂时,速度应__,注射时间应为。 15 .当静脉注射钙剂外渗时,局部应用敷或用封闭。

三、选择题 (一)A 型题 1 .引起小儿营养不良最常见的疾病是 A ,反复呼吸道感染 B .慢性腹泻 C .先天性心脏病 D .肾病综合征 2 .小儿营养不良早期主要表现 A .消瘦 B .体重不增 C .体重减轻 D .身长不增 3 .营养不良小儿的主要表现是 A .水肿 B .消廋 C .反复感染 D .食欲不振 4。营养不良小儿皮下脂肪减少最早的是 A .面部 B .四肢 C .腹部 D ,臀部 5 ,营养不良小儿最基本的护理诊断是 A 。生长发育改变 B ,营养不足 C ,有感染的危险孙.有皮肤完整性受抿的危险 6 .营养不良小儿的饮食调整以下列哪项不妥 A .量由少到多 B .方法宜少食多餐 C .饮食种类应多样化 D .每天供给的热量应与其程度呈正比 7 ,营养不良小儿出现低血糖时的早期表现多是 A .惊厥 B .面色苍白、出汗 C .神志不清 D 。呼吸暂停 8 .为防止婴儿发生营养不良,关键的措施是 A .保证小儿有充足的睡眠 B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C .科学的喂养 D .及时治疗传染病 9 .引起小儿VitD 缺乏的主要原因是 A 、日光照射不足 B .饮食中缺乏VitD C .腹泻 D .早产 10 . VitD 缺乏症多见于

V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 D( vitamin D ,VitD )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 VitD 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是通过与 VitD 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也属类固醇激素。 VitD 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 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简称佝偻病)为缺乏 VitD 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也与VitD 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 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规范了佝偻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 3 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病。 一、预防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育儿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 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 岁。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 。 (一)综合防治措施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纠正不良育儿方法,指导家长参与科学保健。 (二)系统管理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 VitD 400~lOOOU/d (10~ 25 ug/d )。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 3 个月应监测血 25-( OH)D 浓度,存在明显 VitD 缺乏,应补充 VitD ,维持 25-( OH)D 水平达正常范围。使用VitA 、 D 制剂应避免 VitA 中毒, VitA 摄入 <1 万 U/d 。 (五)婴幼儿预防 1 .户外活动:指导家长携带婴儿尽早户外活动,逐渐达1— 2h/d ,尽量暴露婴儿身体 部位如头面部、手足等。 2 .VitD 补充:婴儿(包括纯母乳喂养儿)生后2 周摄入VitD400U/d (10ug/d )至2 岁。VitD 补充量应包括食物、日光照射、 VitD 制剂、 VitD 强化食品中的 VitD 含量。如婴儿每日摄入500ml 配方奶,可摄取 VitD约200U (5ug),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夏季户外活动较多时),可不必另外补充 VitD 制剂。 3 .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 VitD 800—lOOOU/d(20—25

佝偻病

佝偻病 文章目录*一、佝偻病的概述*二、佝偻病的典型症状*三、佝偻病的病因病机*四、佝偻病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佝偻病的并发症*六、佝偻病的防治方案 佝偻病的概述 1、定义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佝偻病主要的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 钙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是2岁以内(尤其是3~18个月的)婴幼儿,可以通过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得以预防。近年来,重度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 但是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可以在体检时发现,也可能首发表现为低钙惊厥、生长迟缓、萎靡、易激惹或者婴儿期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 2、别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发病部位全身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婴儿期较为常见 6、科室儿科、骨科 佝偻病的典型症状 1、佝偻病的典型症状多汗、夜惊、好哭等。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剌激,患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 2、佝偻病的分类 2.1、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通常为遗传性疾病,一般2至3岁以前的患儿仍然会有活动性的佝偻病表现出现。但是他们的血液中的钙含量正常,而血液中的磷含量有着明显的降低,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对其的治疗是没有效果的。 2.2、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患者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血钙低、血磷低、血钾低。 2.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为遗传性疾病,是因为机体不能把维生素D转化成有活性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