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借代

借代

借代
借代

借代:即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体的基础是人或事物间的相关性,其特点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借体。根据本体和借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类:

如:

不知道是听信了他的话呢,还是自个看不上眼,老王太太离开玉石眼了。——周立波《暴风骤雨》(“玉石眼”是一种马的特征)

红领巾正在做广播操。(“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用形貌特征代替人,刘备耳朵特大,故吕布称他“大耳儿”)

马良字季常……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良眉中有白毛,故乡里称他“白眉”)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赠韦左丞》(以服饰代人,“纨绔”是富贵子弟的服装,代替富贵子弟,“儒冠”文人的打扮,代替文人)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粉黛”是女子的化妆品,代替女子)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以特点代物,“肥甘”是上等食品的特点,代替上等食品,“轻暖”是高级衣服的特点,代替高级衣服)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是叶的颜色,“红”是花的色彩,代替叶和花)

工具或材料(事物的原料、动作的凭借)代本体,如:

日夜的辩论,剧烈的争吵。行动胜于语言,拳头代替舌头。——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拳头”是武斗的工具,“舌头”是言辞说服的工具,这是以工具代本体)

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鲁迅《头发的故事》(“洋布”代替国民党的“国旗”,这一材料代本体,表达出了强烈的厌恶情绪)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铁”代铁制农具)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貂”代貂皮大衣)

雍母弟徽,字子徽,少游学,有唇吻,孙权统事,闻徽有辩才,召署主簿。——《三国志·吴书·顾雍传注》(说话需用“唇吻”,故用来代口才)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干戈”是战争的工具,用来代战争)

如:

四十多年的炮火硝烟,练就他一双锐利的眼睛。——柯岩《我的爷爷》(“锐利的眼睛”代替敏锐的洞察力)

当然,要把家庭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习惯统一到领章帽徽下面来,要把平均年龄二十岁的一群女孩子的心收拢起来,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徐怀中《西线轶事》(“领章帽徽”代替军容风纪,具体代抽象,表达生动、形象)

如: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抽象的“正义”代替了坚持正义的人们)

我想,中国最不值钱的是工人的体力了,其次是咱们的所谓文章,只有伶俐最值钱。——鲁迅《并非闲话(三)》(“伶俐”代替走狗的献媚,政客的钻营之类的勾当,这类借代,表达精炼、含蓄)

如: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的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借“子曰诗云”,代替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这是部分代整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帆”是船的一部分,用以代船)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杨恽《报孙会宗书》(“轮”是车的一部分,用以代车)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用以代鱼)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用“中国人”,代替中国人中的一部分,指反动军阀、政客及其爪牙们,这是整体代部分)

即用特例为借体,来代替同一范畴或同一类型的一般事物,如: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第二个“李公朴”,代替一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人们)

……可我……小金呀,原谅我吧,我不会是永远都不称职的指导员,更不会成为“王连举”。——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王连举”代替叛徒)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龙泉”本是宝剑名,此处泛指一般的剑)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杜甫《后出塞》(“霍嫖姚”即汉代名将霍去病,此处泛指威猛有韬略的将领)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月四日风雨大作》(“轮台”本是县名,此处泛指边疆荒远之地)

如:

我们就把这一百多斤交给共产主义了。——浩然《艳阳天》(“一百多斤”代替自己的身体及生命)

从今天起,他的八斤半就在脖子上不稳定了。——姚雪垠《李自成》(“八斤半”代替脑袋,这类借代表达新颖,幽默风趣)

如:

山上是咬着牙挨着,山下也是扎紧了腰带过日子呢。无论如何也得把粮食送上去。——王愿坚《粮食的故事》(“山上”代替山上的同志,“山下”代替山下的同志)

你不是练过少林寺吗?怎么趴下来了。——王兆军《盲流世家》(“少林寺”代替少林拳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四海之内”指天下的人)

缥囊纪庆。——《洛阳伽蓝记·城西》(“缥囊”本指盛书的袋子,用以代书)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杜甫《客至》(“杯”是盛酒的,用以代酒)

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司马迁《报任安书》(官名代人,周勃封绛侯)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杜甫《丽人行》(杨国忠官为丞相)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白居易为江州司马)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地名代人,陆机做平原内史,陆运做清河内史)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杜甫《哀江头》(杜甫曾在少陵居住)

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刘备做豫州刺史)

即用让人或事物姓“某”这种形式,来代替本体,用来说明本体事物的特点、性质、归属等,如:

某些报告文学,姓“文”,不姓“新”。——傅溪鹏《引人关切的问题》(“文”代替“文学性”,“新”代替“新闻性”,这种借体是从本体中选择出来的最有代表性的字眼)

汗珠子落地,摔八瓣,瓣瓣都姓“拼”。——何玉琐《大潮滚滚》(一个“拼”字,代替了人们大干四化的拼搏精神,“拼”字是从本体中提炼出的精华。这类借代,简洁凝练,往往能一字传神)

即用某人的特殊经历中有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某人,如:

“陈三脚”……他曾经三脚踢死过一头狼,把大脚趾踢折了。——郑万隆《老棒子酒店》(借体“陈三脚”因此人曾三脚踢死一头狼而来,这一替代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深刻印象)

咱们村啊,可大变样了!“十八坯”买了拖拉机,成了运输专业户,“八碗面”也开了饭店,当上大经理啦!——向东《心事》(借体“十八坯”是因此人年轻时力大过人,曾和弟弟一次抬过十八块土坯这件事而来;“八碗面”是因此人曾因无钱设宴而用八碗面来招待亲家,而最后并喝下八碗面汤这一“光荣”历史而来,这两个借体,可以给人许多联想,增添了语言的感染力)

借代运用得好,可以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引起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有变化,幽默风趣。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 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 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常见借代词语1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 月亮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 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中国文化知识--常见借代词语及作者作品

中国文化知识---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中国文化知识---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高二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分享5篇

高二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分 享5篇 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离不开对知识点的总结,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更要总结各个知识点,这样也方便同学们日后的复习。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孔雀东南飞》 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字音字形 公姥(mǔ)忿(fèn)伶俜(pīng) 葳(wēi)蕤(ruí)蒲苇 实词

解释下列加线实词 大人故嫌迟(故:仍旧) 妾不堪驱使(不堪:不能忍受) 徒留无所施(徒:白白的;施:用) 便可白公姥(白:告诉;公姥:偏义副词,指婆婆) 共事二三年(共事:一起生活) 何意致不厚(厚:满意) 何乃太区区(区区:愚拙) 汝岂得自由(自由: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会不相从许(会:一定) 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偏义副词,工作;伶俜:孤单的样子) 留待作遗施(遗施:赠送、施与) 却与小姑别(却:退出来) 好自相扶将(扶将:扶持)

感君区区怀(区区:情意真挚) 君既若见录(见:我;录:记) 自可断来信(自:马上;断:回绝;信:使者,这里指媒人) 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否泰如天地(否:坏运气;泰:好运气) 处分适兄意(适:适合,依照)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约定;渠:他) 赍钱三百万(赍:赠送) 适得府君书(适:刚才) 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 一词多义 相 相见常日稀(相互)及时相遣归(我) 儿已薄禄相(相貌)会不相从许(你) 还必相迎取(你)久久莫相忘(我)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

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语文中的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一: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二: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四: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五: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辩感情色彩>>>> 例六: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指处所,比喻故乡。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2.桃李——学生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轩辕:古代装有有帷幕的车叫“轩”古代车前面用来驾牲口的那根直木叫“辕”“轩辕”合起来就是指古代的车。因为传说车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人们就称黄帝为“轩辕氏”。又因为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又被用来代指中华大地。 4.南冠——囚犯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烟是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后比喻战争或战乱。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烽烟也叫狼烟,是用狼的粪便做燃料,它的特点是燃烧起来烟黑且浓,竖直向上,可以让很远的地方看到。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须眉——男子 胡子是个总名称,故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9.丝竹——音乐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10.婵娟、嫦娥——月亮 婵娟和嫦娥均指月亮。 婵娟:①形态美好、漂亮:蛾眉新画觉婵娟。②指美女:家家分影照婵娟。③指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又称姮娥.女性.神话中的人物。她美貌非凡,后飞天成仙,住在月亮上的仙宫。 11.手足——兄弟

文学常识:常见借代词语

文学常识:常见借代词语 导读:常见借代词语 杏坛:本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在今山东省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因此就以杏坛称代教育届。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董奉为人治病不受钱,只求重病愈者为之种杏五株,轻者一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常以杏林称代医学界。 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因土地和粮食是立国的根本,故用作国家的代称。 朱门:红漆的大门。古时王侯贵族经帝王赏赐方可在宅门上加朱漆,故以朱门代指贵族宅第。 桑梓: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因用桑梓称代家乡。 干戈:干,盾牌;戈,戟。干戈,是古代作战时常用的武器,因用以泛指战争。 纨绔:是指用白色细绢裁制的套裤,这是古代富家贵族子弟所穿的衣服,常用以称富贵子弟。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书写,为了容易写字和避免虫蛀,先用火烤竹简,使水分蒸发,称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册。 丝竹:因琴瑟、箫管等乐器多用丝竹所制,后成为音乐的代称。 缙绅:缙,插;绅,束腰的大带。垂绅插笏是旧时官宦的装束,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三尺:代法律。因古代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叫三尺法。

鸿雁:鸟名,有迁徙的性能,古代传说能传递书信,因借指书信。 杜康:相传是古代最初造酒的人,后作为酒的代称。 布衣:古时平民穿的麻布衣服,后指平民百姓。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用作妇女的代称。 须眉:胡须和眉毛,借指男子。 拙荆:拙,粗劣,自谦之词。古时贫寒人家的妇女以荆枝作钗,后因之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文言文练习答案

1.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 ④便要.还家______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仿佛 ..若有光 B.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类;全,都;邀请;同“邀”,邀请; A;老人和孩子都充满喜悦显得心满意足.;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热情好客;他们不想让外面的人打扰他们和平宁静的生活 2.【解析】(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属:类; ②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悉:全,都; ③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 ④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的好像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古今意相同。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基本义)。 C: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绝境:古义: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 D: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连词,不论;不管。 故选:A.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作者:不详时间:2012-4-723:36:43来源:会员原创人气:443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常见借代词语

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桑梓[sāng zǐ],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种植桑树为了养蚕,种植梓树为了点灯(梓树的种子外面白色的就是蜡烛的蜡,近代以前的人使用的蜡烛上的蜡都是靠梓树获得的)。 2、桃李:学生 桃李,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是说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赞美教师辛勤育人。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shè jì]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轩辕[xuān yuán]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后借指中华民族。 4、南冠:囚犯 南冠[nán guān] :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南冠君子”,“南冠客”,“南冠”。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火台报警之烟。亦借指战争。烽火戏诸侯。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丝竹:音乐 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唐韦应物《金谷园歌》:“ 洛阳陌上人廻首,丝竹飘颻入青天。” 明李贽《哭怀林》诗:“交情生死天来大,丝竹安能写此中!” 叶圣陶《倪焕之》十:“这时候,前街的锣鼓声和人声一阵阵地沸扬起来,中间碎乱地夹杂着丝竹的吹弹。 9、须眉:男子 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曹雪芹《红楼梦》 10、婵娟、嫦娥:月亮 婵娟[chán juān] 是古代美女的代称,也用于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刘长卿˙湘妃诗: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11、手足:兄弟 指兄弟。亲如手足。《易林·益之蒙》:“饮酒醉酣,跳起争鬭,手足纷拏,伯伤仲僵。” 讲的是兄弟。 12、汗青:史册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汗青又借指史册。宋

文言文的表达技巧概说

文言文的表达技巧概说 一、导言: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一)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主要是为语言的表现服务,在表达叙述上达到作者所需要的效果 (二)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起兴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卒章显志象征衬托反衬烘云托月想象联想照应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表现手法主要通过相应的方法巧妙恰当地反应揭示主旨,为中心服务 (三)结构手法,。常见结构手法包括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四)修辞方法,包括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互文等的运用等。 (五)选材剪材,主要指材料安排,包括主次、详略、繁简。 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1、合叙 所谓合叙,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叙述,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紧凑,文词简洁。在叙述时,前两件事与后两件事分别对应,把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叙说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这种修辞方法叫合叙,也叫并提。它的特点是将两件相关的事合并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达,但在理解时却又要从文意入手,分别找出同句中的有关的词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运用合叙这种修饰方法,能使文字精简,结构单纯,对比强烈。“合叙”在表现形式上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1单句合叙 1.1.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诸葛亮《出师表》) 句中“性行淑均”,作为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作者将向宠的性格及品行两方面作出了评论,应理解为“性淑行均”。 1.2对句合叙 1.2.1A:冬——素湍——回清 B:春——绿潭——倒影 按两条线索的相承关系,我们将它们合并起来即为: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显然,“合叙”是把应改合成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在一起,表达丰富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强调。意思是:冬天素湍回清,春天则绿潭倒影。 1.2.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上下文中的分承对应关系则更为复杂。 由合叙翻译公式,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又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梁启超《谭嗣同》)句中程婴——西乡——足下,杵臼——月照——吾相对应。可见,合叙的翻译是由分而合。翻译时则按照句子的分承对应关系将其翻译为现代文。 1.3巩固练习: (I)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怪柏……(《三峡》)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指处所,比喻故乡。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2.桃李——学生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轩辕:古代装有有帷幕的车叫“轩”古代车前面用来驾牲口的那根直木叫“辕”“轩辕”合起来就是指古代的车。因为传说车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人们就称黄帝为“轩辕氏”。又因为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又被用来代指中华大地。 4.南冠——囚犯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烟是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后比喻战争或战乱。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烽烟也叫狼烟,是用狼的粪便做燃料,它的特点是燃烧起来烟黑且浓,竖直向上,可以让很远的地方看到。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须眉——男子 胡子是个总名称,故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

语文高考备考最全文言文答题方法

语文高考备考最全文言文答题方法 一、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文章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预备知识三:其他高频词汇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1.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常见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关于文言文中的意译

关于文言文中的意译 文言翻译的铁则: 字字对应、字字落实,直译 但 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 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视察实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祈求赐还自己的骨架身体。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请求告老还乡。

可见, 某些情况需要意译,这是文言翻译的“变”字诀。 “变”就是变通。 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格:比喻、借代、引用、用典、委婉等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的说法、互文的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 古文中用修辞的地方往往需要意译。 ①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需合译:将上下句合为一句。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 译文:主人和客人下马来到船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②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拆开翻译。 两句话的意思交错在一句中表述的方法,在古文 中叫“并提”。 例: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它的意思是说:词语不知,文句不懂,倒要从师学习;而思想混沌,道理不明,却不从师学习。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出师表》 译为: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品行端正。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译为:岸芷青青,汀兰郁郁, 因为“岸芷”是草,谓语应是“青青”,“汀兰”是花,谓语

应是“郁郁”。 水木清华——池水清澈,花木繁盛。 ③比喻有时也不能直译。 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句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认准文言句式

初中文言文 翻译要把握的9种方法: 1. 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2. 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3. 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4.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5. 调:调整倒桩句序 6. 补:补充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7. 译:实词虚词、活用的词、通假字 8.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 意译: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 几个误区: 1:该译不译,误译词语:文忠帅砫 zhù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译:文忠帅砫 zhù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去新城十里的地方打仗。 2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贴然。译:一个士兵借了老百姓的斧子,斩了他来警戒别人。城中人很顺从。

初中课外文言文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常见借代词语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 A、月亮 B、姻缘 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图片 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全文言文答题技巧

最全文言文答题技巧,帮你整理好了 一、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预备知识三:其他高频词汇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1.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120常见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 课(督促劝说)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