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关系详细解析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关系详细解析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关系详细解析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关系详细解析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扩大化是一对矛盾。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贸易自由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 A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国际资本跨境流动加快,但保护主义依然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障碍。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尔峰会上指出,“我们应该坚定不移推进自由贸易,坚定不移恪守历次峰会承诺,坚定不移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取消已有的贸易保护措施”。这是我国政府向世界的宣示。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主席的讲话精神,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投资严重萎缩,引发一部分人对经济全球化的质疑和反思。部分国家民众出现“经济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等各种反全球化行为,实施自由贸易和开放政策的民意基础受到削弱。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围绕重塑全球化展开激烈较量,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成为共同任务。

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坎坷。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加强经贸往来的愿望更加迫切。世界贸易组织在协调各国贸易政策、平衡国际贸易关系以及避免贸易摩擦方面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多边贸易体制中各成员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成员主导着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发展中成员的利益常常被忽视。如何协调成员间经贸利益关系成为多边贸易体制未来发展的重大挑战,现阶段世贸组织各成员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顺利完成多哈回合发展谈判及其相关协议。但是,在事关多哈回合成败的削减农业补贴、降低非农产品关税和开放服务业等关键领域,9年多来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多边贸易体系一再遭遇挫折,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有可能加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加深推进。在多边贸易体系进展不顺的背景下,以自由贸易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方兴未艾。绝大多数世贸组织成员参加了一个以上的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实现形式。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由浅层次的贸易和生产一体化向包括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和竞争政策等在内的深层次一体化加速转变,其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日趋明显。

新兴国家在多边机制中的作用有所加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大国经济复苏普遍较快,与发达国家实力差距继续缩小,争取平等地位的意识进一步上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为标志,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难以对国际事务进行完全垄断和操控,通过让渡部分权利和责任,希望将新兴国家纳入现行体系为其分忧,但又不愿其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国际体系改革将在斗争与妥协中艰难推进。

从长期看,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经历一轮恢复调整后,国际贸易与投资仍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国际贸易增长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从历史经验看,国际贸易能深化社会分工,提高劳动效率,革新经济体制,扩大内外市场,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荷兰、英国、美国等大国崛起的发展历程表明,贸易中心国家都是经济强国。国际贸易增速一般是世界经济增速的1.5倍左右,1948—2007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9.7%,明显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和人口增长速度。国际金融危机后,出口前所未有地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创造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贸易拉动经济复苏的典型案例。

世界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动力。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国际贸易,进而导致世界经济深度下跌。2009年二季度,世界贸易额同比下降33%,世界经济陷入谷底。2010年以来,国际贸易复苏不断超过预期,迅速回升,据世贸组织统计,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3%,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量增长13.5%。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出口均出现显著增长。

出口拉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010年以来,部分发达国家经济依靠较强的出口能力实现较快复苏,不仅缓解了经济失衡压力,也使净出口成为经济的重要拉动因素。美国1—10月出口同比增长21.5%,高于美国经济三季度的增速2.6%;德国1—9月出口增长14.1%,净出口为二季度德国经济贡献了1.4个百分点;日本1—11月出口增长33.9%,实现贸易顺差686亿美元。

新兴市场内需大幅增加带动贸易伙伴出口回升。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工业生产和销售明显好于发达国家,“金砖四国”尤为突出,进口增速快于美国、日本和欧盟。2010年前11个月,中国进口同比增长40.3%,其中来自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进口分别增长32.2%、32.6%和36.9%,来自俄罗斯、巴西、东盟、南非、印度等的进口分别增长21%、32.8%、47.5%、64.1%和53.6%,对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效应。

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新的特点

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恢复增长,贸易摩擦也接连不断,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将贸易摩擦与国内政治挂钩。在西方部分选举政治国家,贸易政策更多地被用来缓解国内矛盾和政治压力。为取悦选民,转嫁国内矛盾,一些国家的立法机构甚至政府经常动议或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从而捞取政治资本,国外进口产品成为这些国家转移国内民众不满情绪、谋取政治利益的对象。

二是企图利用贸易摩擦影响和改变贸易伙伴经济体制与政策。部分国家和地区频繁发起反补贴调查,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指责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国内汇率机制,声称低估汇率是贸易保护主义,质疑和挑战贸易伙伴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管理等政策措施,甚至用劳工、低碳等标准对进口产品设限,意在借此推行西方人权价值观和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不断挑拨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一些国家在经贸领域中挑起新“冷战”,企图遏制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在拉美和非洲地区煽动“外贸威胁论”,声称进口产品冲击当地产业,投资目的是掠夺当地能源、资源,借此挑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四是挑起贸易摩擦制造谈判筹码。一些国家不顾双边贸易现实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主动挑起贸易摩擦,甚至诉诸世贸组织的争端机制,在国内严格贸易救济执法,借此换取贸易伙伴在其关注的经贸问题上做出让步。

后金融危机时期,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贸易摩擦的政治化倾向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对国际贸易活动构成障碍。作为贸易大国,我国出口产品近年来在海外市场遭遇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

障措施、产品召回或通报等各种形式的贸易限制措施。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的重点,每年涉案损失300多亿美元。2009年我国出口占全球的9.6%,而遭受的反倾销案件却占全球的40%左右。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成为个别国家对华调查的主要形式,2009年国外对华启动的13起反补贴调查案件中,12起伴随反倾销调查。涉华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案件增多,2009年占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数的25.4%。2004年以来,国外将我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机制的案件,涉及集成电路、汽车、原材料等领域的产业政策以及金融、关税政策。

积极维护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

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对外贸易增长,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还会继续出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商务部将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贸易体制向自由、开放、公正的方向发展。

秉持开放的发展理念。过去30多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实际上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今后我国仍将坚定开放信念,与国际社会共享合作发展机遇,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制定并实施鼓励经济发展的贸易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加快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中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始终将之作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基石。完成多哈谈判是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保单”。多哈谈判早日取得公正、平衡的结果,既是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根本路径。无论是发达成员还是发展中成员,均应着眼长远,拿出更大的诚意和决心,在尊重授权的前提下,锁定现有成果,推动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结果,尽早实现发展回合目标。

加大交涉力度,维护合法权益。倡导和坚决支持自由贸易,各国应严格践行在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上的承诺,不对商品、投资、服务设置新的限制措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对话协商妥善处理贸易摩擦。我们将认真制定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不同双边场合将我国企业关注的利益诉求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交涉,表达我方关切,切实维护中国企业利益。同时,要对国外进口产品加大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立案和调查、裁决工作的力度,切实维护国内受损产业的合法权益,也对国外对我产品滥用贸易救济措施起到威慑和反制作用。

大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我国目前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10个,正在谈判的4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完成了与韩国、瑞士的自贸区官产学联合可行性研究。商签自贸协定是我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化解国际贸易争端,树立我国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去年初,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促进了双边贸易投资加速增长,带动双边经贸合作重新回到快速增长的轨道。2010年1—11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同比增长40.6%,高于我国进出口增速,东盟成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约61亿美元。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自贸区工作,逐步形成全球自贸区合作格局,同时引导国内企业利用这些优惠协定,扩大与区域内国家的贸易投资往来。(作者:高虎城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

1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

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但同时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应该注意到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此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它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及主权受到威胁,加剧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剧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垄断以及加深经济被动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过程中,其民族工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工业化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1)世界各国经济内部结构发展水平事实上存在不平衡。各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级差。从目前的状况看,发达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固有的技术级差。由于这种技术级差的存在,发达国家在转移技术时,一般都是在这项技术到成熟期时才开始转移。这种级差技术转移的结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世界市场引导国际产业的转移,由于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产业级差,必然进一步促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2)市场利益引导有害产业的转移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仍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利润,把有损社会利益的污染产业、色情业及赌博业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数量增长,被迫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转移,致使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降。

3 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3.1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在自由贸易理念流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比旧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发展。

(1)贸易保护倾向并没有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公开转向隐蔽,由固定转向灵活,由单个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由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转向寻求国内产业政策保护等。《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的生效,使得像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非关税壁垒开始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诸如对反倾销条款的使用、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安全、

卫生防疫、技术标准等较之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变和隐蔽,从而更能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还要将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纳入世贸组织谈判议题,其目的是打着人权与环境的幌子,借机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保护其传统产业。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出现则使贸易保护措施添上了集团的色彩,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外则形成统一对外的市场机制,对非集团成员实行贸易歧视。其贸易保护手段主要不是关税,而是诸如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等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这给集团外国家向集团内成员出口设置了障碍。

(2)通过产业政策对一国贸易实施间接保护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又一特点。这是由于在制定贸易政策上,各成员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共同的国际准则制约。国际准则由国际性贸易准则和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组成,它是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国借助贸易政策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各国政府或贸易集团便把贸易保护措施转向不受国际贸易规范制约或者制约较少的国内或集团内经济政策,其中产业政策日益成为一国或贸易集团实施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3)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这些非关税措施都是针对特定国家的。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通过各种歧视性非关税措施使国内工业避开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补贴手段促使本国产品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3.2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原因

(1)世贸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可是各国在世贸中仍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考虑因素。从经济全球化的属性上看,经济全球化虽然有贸易自由化的一面,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无视国家的存在,而是尊重国家主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内在属性为一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政治和伦理基础。从一国政策选择的路径上看,贸易保护是贸易自由的准备阶段,而贸易自由则是贸易保护政策的演进目标。贸易保护对一国来讲,具有双重目标,其一对内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对外则是迫使别国停止不公平竞争行为,开放市场的有力武器;其二是培养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其演变趋势是取消保护,最终走向贸易自由。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不能消除一国内部产业之间不平衡的状况,所以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还将继续并存,这种并存性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的。

(2)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决定了贸易保护上的针对性和歧视性。在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开放程度的相对平等性。具体表现为在世贸组织内发达国家之间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或者快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区域性贸易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非成员等。所谓平等只是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平等,但对集团外非成员而言却无权享此待遇。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整个世界贸自由化程度提高了,但这种贸易自由只是一种相对自由,绝不是绝对自由。

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必然决定贸易保护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歧视性。这种针对性和歧视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公平竞争的政策,对外实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二是发达国家在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仍在不断地针对发展中国家大宗产品出口设置贸易障碍。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的领域通常是其具有绝对优势至少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相反,发达国家对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别通过放慢市场开放程度,开展反倾销调查,甚至上调关税税率等手段加强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公平的贸易保护行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障碍,不仅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也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3)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和超国家经济组织,是影响一国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关系的外部制约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扩大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使得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由过去的对抗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对抗性竞争把竞争看作是双方一场一决雌雄的较量,把对手赶出去,自己垄断市场是这种竞争的目的。因此,在对抗性竞争的情况下,竞争中的双方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选择竞争行动时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很少受到约束。而合作性竞争则完全不同于对抗性竞争,合作性竞争的目的是保护竞争,反对垄断,强调和重视竞争中的合作,并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目前已进入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

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而全球化作为过程和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力量总是处于不断的较量之中,但是贸易自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永,江耀生.论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J].经济师,2003(1)

2 杨正位.联结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的尝试[J].国际贸易论坛,2003(5)

3 杨杨,庄英.关于贸易保护主义仍将长期存在的根源分析[J].中外科技信息,2002(7)

4 程京武.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保护之我见[J].经济透视,2001(3)

5 高海威.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政策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4(6)

尽管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近年来有所减慢,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始终没有改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进程,同时投资贸易一体化又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当也必须对国内一些产业进行适度保护,以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贸易保护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其特点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学说。出现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15~17世纪的重商主义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开展对外贸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财富,在对外贸易中,一方之所得必然是另一方之所失。重商主义者根据自己对财富和贸易的理解提出一系列外贸政策,必然是一心追求贸易顺差的以“奖出限入”为特征的贸易保护政策。(二)汉密尔顿以关税为主的贸易保护政策。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代表当时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与要求,于1791年12月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明确提出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主张,以使新建立起来的幼稚产业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以增强同英、法等国的廉价商品进行自由竞争的能力。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主张,反映的是经济不发达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工业的正当要求和愿望。

(三)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李斯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发展了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学说,建立了一套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后进国家服务的保护贸易理论。他认为自由贸易理论只适用于像英国这样工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不适合经济落后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推进自由贸易,对落后国家无疑是场灾难。因此,经济落后国家应当实行保护贸易制度,使本国的经济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这样才能使自由贸易成为可能,并从中获得利益。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力理论来论证后进国家保护幼稚工业的合理性。根据生产力理论,李斯特对保护对象的确定、保护关税手段的运用等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主张。

(四)新贸易理论中的战略性贸易政策。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困境

从上述对保护贸易理论的简要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重商主义开始,到后来的幼稚产业保护论,直至新贸易理论的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一些共同点,即其前提条件都是生产要素的国际间不可流动性、产品具有明显的国家和民族界限、贸易保护对象具有确定性、贸易保护手段具有可操作性且以关税为主。但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可以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传统贸易保护的前提条件已不复存在,从而也使传统贸易保护理论陷入困境。

(一)贸易保护对象确立的困难

1、以民族产业为界限实施保护已不可能。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目标是发展民族产业,实行经济自立。这在国际投资还没有充分发展、各国经济联系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因为那时企业和产品的民族界限非常明晰,保护对象的确定比较容易。但在当代,传统意义上的“民族产业”界限已经比较模糊。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带来生产的全球化,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产业内分工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内部的企业内分工发展迅速。由于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跨国并购此起彼伏,各国产业、企业的相互渗透更加深入,企业、产品的“国籍”日益模糊了。

2、以幼稚产业为界限实施保护其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在传统贸易保护理论中,保护幼稚产业是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一个有力论据。虽然经济学家们对幼稚产业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界定,但可操作性不强,保护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1)幼稚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预见性。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同样的产业在别国的保护下可以成长起来,在本国则不一定达到同样的效果。(2)幼稚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国际产业结构的升级非常迅速,今天的幼稚产业经过一定时期的保护后,很可能还没有成长起来就变成夕阳产业了,保护只能给以后的结构调整增加困难。(3)即使有些“幼稚产业”经过保护以后成长起来了,但这些产业很可能是假幼稚产业。

3、以战略性产业为界限实施保护愈发困难。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一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高科技产业因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而被称作战略性产业。为了提高国际分工地位,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对战略性产业加以保护也就成为贸易保护的一个重要理由。但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正变得愈发困难。原因在于:(1)对发达国家而言,虽然其财力雄厚,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往往涉及许多科学门类、需要高额的投入,有的单靠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难以完成。(2)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科学技术发展本身就相对落后,有的高科技产业是一片空白,保护无从谈起,保护只会造成封闭和更加落后。(3)对战略性产业的保护能否奏效需要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一旦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保护的初衷也就难以达到。

(二)贸易保护利益的流失和贸易保护的成本加大、收益减少。根据自由贸易理论,无论是关税或非关税的贸易保护都将会使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而使政府税收和国内生产者剩余增加。当生产者成为东道国国内企业时,政府会通过财政转移等政策实现国内的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并且会通过贸易补贴政策促使本国产品增加出口形成贸易顺差,扩大本国外贸收益。但当一个产业或行业存在外资投入时,东道国的贸易保护会使外资企业受益,政府虽然有一定的关税和许可证拍卖等收入,但整个社会的福利下降,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同时,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WTO所推行的以自由贸易为宗旨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关税保护已大大弱化,非关税保护虽然在特殊条件仍有存在的空间,但其保护代价增大,收益减少。

(三)贸易保护会使东道国成为投资国落后生产管理技术的输出地。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贸易保护的结果是使生产要素没有按效率配置并且使落后的生产管理技术得以继续延续。当一国的企业全部为国内投资者时,政府的贸易保护目标往往是针对幼稚产业和衰退产业,有较大的民族情结、国家情结的因素,因此对贸易保护的负作用容易得到国内公民的理解和同情。但当一个产业或行业有外资投入时,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会使外资的落后生产管理技术大量涌入,赚取最后的收益。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新方向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传统的以保护民族产业为出发点的贸易保护政策已难行其道。但出于各种深层次的原因,贸易保护又不可完全取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贸易保护政策包括以下几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贸易保护政策应由单纯注重商品流动转向兼顾商品和要素流动。传统贸易保护政策的实质是奖出限入,其隐含的假设是在要素流动有限的情况下,一国在某个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只能通过本国的努力来创造。当外来商品威胁到这种努力的时候,就要对进口商品采取限制措施。但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素的流动性增强,一国的要素已不再成为其独有的“专利”,也可以被其他国家通过投资所利用。同样,一国发展经济手段除了依靠国内要素外,也可借助国外要素。因此,国际贸易分工中比较优势地位下降,竞争优势地位上升。由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加上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升级、比较优势转移非常迅速,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想再依靠贸易保护来发挥静态比较优势已很困难,一国贸易政策的重点应由依靠贸易保护以发挥比较优势,向鼓励要素流入以弥补比较劣势、创造竞争优势转变。

(二)保护政策的手段应是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的综合,两者需交叉使用。在贸易投资一体

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贸易、投资的主体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对东道国选择投资还是出口,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表明,当跨国公司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可以利用的东道国区位优势时,它们往往选择投资;当缺少可供利用的区位优势时,往往选择商品出口;当只具备所有权优势时,选择技术转让。很显然,第一种方式最有利于弥补相对落后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缺口,因此,具备一定的市场条件、基础设施、要素条件的国家,应积极完善投资政策,通过提供稳定的政治法律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前来投资。而国外的一些中小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则往往是因为本国投资机会较少,东道国有可利用的丰富而廉价的要素。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引进国外要素一方面可以帮助东道国发展新的产业,壮大已有产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东道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要素开展加工贸易,可以解决东道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交叉使用的依据还在于跨国公司出于全球经营战略的考虑,在某些情况下对某种产品会根据成本效益的比较,选择向东道国出口产品,而非直接投资。在此情况下,出于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就需要进口国运用贸易政策,一方面限制商品进口,另一方面通过贸易障碍,迫使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当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保护只能是适度保护:保护的对象只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关税水平只能是与本国处于同一发展层次的国家的平均水平;非关税壁垒的使用要符合国际规范。

(三)东道国应对外资企业采取全新的观念,对外资企业与民族企业要一视同仁。在一国国境内,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民族企业,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都能给国家带来税收、就业,它们同为“国内企业”。贸易保护政策的对象不单单是民族企业,而是“国内企业”,当然包括外资企业。有关的贸易与投资政策措施是为了吸引国内外资本在国内从事生产和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要逐步扩大对外资的市场准入,一旦允许外资进入相关投资领域,就应给予国民待遇,这也是WTO规则所要求的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

贸易保护主义历来弊多利少但持续不绝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通过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和措施,以维护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缘由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维护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安全的需要,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解救经济危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诉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为了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货币资本,西欧国家重商主义流行,实行强制性的贸易保护;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产业革命后,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大为加强,从重商主义转向自由贸易,而经济后进的美国和德国实行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保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大危机,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英国抛弃自由贸易政策,转而缔结英帝国特惠制,美国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其结果使世界贸易停滞,引发了社会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而跃居世界经济贸易强国的美国为了推行“美国化”,转而推崇自由贸易,推动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1947年GATT,其他发达国家也相继接受贸易自由化,但同时建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出口管制。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美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下降,为了摆脱困境,20世纪70年代后又带头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终止固定汇率。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打乱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引发了经济危机,新贸易保护主义波及全球。到20世纪80

年代以后,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自由贸易又成为主流,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失衡,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时出现。

从历史发展来看,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是一对孪生兄弟,是经济发展波动中交替出现的现象。通常,它们受到各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强弱的制约,强势国家一般倾向贸易自由,弱势国家一般倾向贸易保护。从后果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超贸易保护主义和20世纪70

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发展弊多利少。但在经济危机时期,市场萎缩、企业破产和失业增加,各国政府面临由此产生的政治压力,往往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摆脱经济危机,出现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与措施。随着经济危机的发展,贸易保护手段也在变化,在出口方面,采取各种补贴方法鼓励本国产品的出口;在进口方面,从关税演变为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

措施,限制产品进口。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内容的扩大,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均从货物领域向资本、服务和知识产权领域延伸。为了抑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国际贸易产生的不良影响,基于1947年GATT和1995年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把贸易自由化从货物领域扩及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领域。与此同时,对影响国际贸易发展带有歧视和不正当贸易保护的措施,通过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协定与协议采取消除、规范和保留,还加强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因此,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就贸易保护而言,世界贸易组织反对不正当的贸易保护,允许采用正当的贸易保护手段,例如,允许发展中国家成员自由化程度低于发达国家成员;允许成员按产业竞争力确定进口关税税率,确定服务业开放程度;允许成员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民身体健康和安全对进口产品设置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达不到时,则不准进口;在特殊情况下,允许成员采取例外、豁免条款,实施自我保障措施等。

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与危害

2008年由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陷入其中,全球进入经济衰退的国家名单越拉越长,引发了实体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如不加以解救,后果非常严重。世界各国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纷纷出台各种救市和刺激方案,其中含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分。如近期内经济危机加深和复苏无望,贸易保护主义会从抬头变成泛滥和蔓延。令人担忧的是,这次贸易保护主义是出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正在进行的大背景下,它带有与以前贸易主义不同的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深层性。这次经济危机源于美国的金融海啸或虚拟经济的破灭。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是长期病因积累的结果。经济学家熊彼特讲过,大萧条是资本主义的一次冷水浴。这次冷水浴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过度超前消费的观念,对新自由主义的崇拜和金融监管的不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要重振美国的雄心壮志和随后出现的窘境,他的低调和谨慎的表态,可知“救市”的困难和摆脱经济危机的难度。时至今日,金融海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深了经济危机深度和加大了波及的范围,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加重了人们的悲观情绪。这些压力正在变成重大的政治压力。与以前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深远的蘖生基础。

第二,全球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加速了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体系、国际分工体系、贸易和服务的渠道,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结合在一起,国内外市场日益融合,其结果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正传递和经济波动的负传递机制加快。居于经济全球化“火车头”地位的美国,其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正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各种渠道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使危机带有世界性。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如果产生连锁和示范效应,就可能引燃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之火,无一国家可以幸免。

第三,虚伪性。20世纪30年代超贸易保护主义的惨痛后果,资本国际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理论推导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使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对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行谴责,但有些虚多实少,言不由衷。2008年11月15日,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20国集团首脑承诺至少12个月内不会实行保护主义措施。首脑们的共同声明墨迹未干,参会的许多国家就把承诺放在脑后,美国首先食言,奥巴马总统一上台,就率先采取“购买美国货”的保护市场的措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2008年秋天以来,在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冲击下,有22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采取了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些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一方面表示要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同时曲解和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一般保障和特殊保障措施;在“科学和合理”名义下,独立设置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性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在“为了公众利益”的口实下,印度政府2009年1月23日宣布禁止进口中国玩具长达6个月的禁令。

第四,多样性。首先,贸易保护领域增多。贸易保护领域从货物,向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延伸。其次,贸易保护从国家向贸易集团延伸,经济贸易集团开放型趋势逆转为封闭和排他性。再次,贸易保护手段繁多。在货物贸易上,保护手段从关税措施到非关税措施到环保、社会责任措施;在服务行业,在产品移动、人员流动和开业权等方面设置更多限制,出现排外劳工等;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上,非理性的维权和任意侵权现象频频出现。最后,出现资本保护主义。为弥补虚拟经济带来的金融断链,一些国家鼓励本国银

行主要为国内资产投资,把银行给国外的贷款调回国内。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上,鼓励资本回流和排斥外资。

第五,复杂性。首先,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超出世界贸易组织现有协定与协议的约束范围,应对和解决起来难度加大。其次,难以判断名义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是非,有些保护贸易措施鱼目混珠,如为了环保、国民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等而确立的贸易保护措施难以判断正当还是不正当。再次,由于科学技术、资金和检验能力的相对落后,在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前,发展中国家将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上述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给世界经济贸易带来四大危害。第一,使经济全球化逆转,已经形成的金融体系、全球性分工体系、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链条断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都要蒙受其害。第二,严重冲击全球贸易,引发贸易战,使世界性的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争端加剧。第三,以世界贸易组织为组织和法律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的贸易自由化受阻,多哈回合将久拖不决。第四,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使发展中国家受到重创,但在经济全球化传递机制拓宽的情况下,又会出现反向作用,成为发达国家的飞去来归器,陷入谁都保护不了的局面。第五,把整个世界拖向更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孳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恶果。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引起国际社会的忧虑,海外利益巨大的跨国公司怨声不断。人们担心20世纪30年代的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肆虐。令人可喜的是,它已受到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普遍谴责,从理论上知道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但是,在国家为主体的当今世界,大难当头,首先考虑的还是本国的利益和社会稳定,而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成为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对待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上,当今世界各国当局陷入了“囚徒困境”。如果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和贸易大国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巨大危害性,联合起来,采取有力措施,摆脱经济危机,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压下去,则不会产生巨大危害;如果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和贸易大国坐谈论道,不采取切实有力举措,甚至阳奉阴违,势必使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泛滥,酿成全球性的灾难,把整个世界拖入深渊,后患无穷。

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冲击与应对

改革开放为我国迎来了春天,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丰硕的成果。借鉴世界发展历史经验和出于中国本身发展的需要,中国从相对封闭走向对外开放。随着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从国家统制下贸易保护主义转向开放的自由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在世界贸易组织平台上,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得到显现,成为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世界性贸易保护势力抬头将从三个渠道对我国产生负面影响。首先,经济危机国家企业和消费者本身的自我保护。在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冲击下,众多企业面临破产,失业扩大,消费者减少各种消费,对中国的货物订单和需求相应减少。其次,在金融海啸下,跨国银行尤其是美国众多银行的破产和自救,将触动整个世界银行体系,我国银行和金融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再次,经济危机国家政府通过立法给贸易保护主义披上合法的外衣,打乱原有的贸易秩序,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增多。

2008年下半年出现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已给我国对外经贸带来如下的负面作用。第一,出口市场萎缩,贸易增长速度下降。2008年我国货物出口贸易较2007年增长18.5%,低于2007年的25.6%、2006年27.2%和2000—2005年间平均增长速度的26.7%。如果经济危机继续深化,贸易保护主义泛滥,我国对外贸易势必受到巨大的影响。第二,严重冲击我国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历来占据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是我国吸收外资和产生贸易顺差的重要渠道,是我国提供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平台。我国全国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数在3000万到4000万之间,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如金融、保险、运输和餐饮等行业的大量就业。在2008年下半年经济危机冲击下,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年增长率为9.3%,低于一般贸易出口年增长率(18.5%)的一半。如世界经济危机继续加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加工贸易可能继续下滑。第三,面临外资回退,利用外资余地缩小的风险。在金融海啸拖累下,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可能减少10%。由于市场疲软,外资从加工贸易型企业撤出,受信贷紧缩影响,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出现资金转回国内或“外逃”现象。第四,对外贸易整体出口的下滑将波及与出口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失业面扩大,进而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在中国党和政府领导下,以果敢有力的4万亿刺激方案应对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危机。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以世界贸易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这些措施坚定了国人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和勇气,使世界看到摆脱经济危机的希望,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

面对经济危机下抬头和潜在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我国不能掉以轻心,应从以下方面应对。

第一,认真研究对待。目前学术界对待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多停留在谴责和批判、过早地判断它的发展趋势。缺乏对它产生的机制研究,情绪化较重。我国应该辩证地对待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采取理性的研究,变危机为我国的发展机遇。

第二,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坚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讲明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顺利完成,赞成国际社会遏止贸易保护主义的行动。

第三,我国带头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与协议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出台符合世界贸易规则的“救市”方案和刺激措施,不要出现授人以柄的纰漏。

第四,认真应对他国对我国施加的非法和不正当的贸易保护做法。在贸易保护的压力下,我国贸易摩擦的领域从货物向服务、知识产权和投资领域扩展;贸易摩擦行业从家电、纺织品服装、鞋帽等转向新兴的产业如钢铁、汽车、通讯设备、化工产品等;与发达成员的贸易摩擦将集中在服务、知识产权、投资领域、农产品和工业品标准化的领域;与新兴国家的贸易摩擦将日趋激烈。贸易摩擦引发点将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承受“两反两保”条款向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般规则扩展,对我国反补贴投诉将呈上升趋势,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贸易争端加多。我国应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机制予以应对。

第五,充分利用世界贸易《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的可诉和不可诉补贴条款,加强对我国经济转型、企业改造、新产品研发的支持。

第六,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支持中国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经营跨国企业,建立本身的生产体系和营销体系,开辟新市场。

第七,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扩大内需从货物向服务行业转变。

第八,加强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宏观和发展趋势研究,及时调整产品、贸易和竞争方式,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市场。

第九,打击地方的保护主义,建立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竞争的国内市场,严防出现新的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

第十,继续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出进行公平、有序和互惠的经济全球化的主张,抑制不良的、失序的经济全球化。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倒退风险骤增

李平2月18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带有“买美国货”条款的经济刺激计划之后,耶鲁大学教授杰弗里·加腾愤怒地撰文称,“世界经济已经被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以及自保的心态俘虏了!” 从欧盟和阿根廷的反倾销调查,到奥巴马政府的“买美国货”条款,再到印度的绿色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魅影又一次笼罩着衰退中的全球经济。

本报为此就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向及其影响采访了国务院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隆国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以及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三位专家认为,中国应该及早应对正在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否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将深受戕害。正如张燕生教授所言:“如果各个国家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贸易利己主义和贸易机会主义,我们正面临着第三次全球化中断甚至倒退的风险。”

摩擦不可避免经济观察报:该如何看待欧美等国的保护主义政策?这些现象是否说明贸易保护主义是不是正在抬头?刘元春: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这是肯定无疑的。每次经济危机总是伴随着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保护主义。尽管现在各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更深,全球贸易规则也更明确,但是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贸易保护的政治含义、社会含义要远远超出它的经济含义,因为贸易保护主义往往与爱国主义遥相呼应。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在欧美这样的民主政体下,这种民族主义的情绪很容易就通过贸易保护,也就是经济民族主义的方式来宣泄。

张燕生:现在出现的保护主义倾向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现在全球失衡的情况下,又缺少一个全球治理机制,一些国家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它就有转嫁危机的动机,把再平衡的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贸易保护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而已。

隆国强:目前贸易保护主义确实有抬头的迹象,就像着了火需要救火一样,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很多国家需要采取一些平时不会采取的手段,其中就包括贸易保护主义。我觉得现在欧美、印度等国家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还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属于救火性质的。

经济观察报:这些措施已经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应。它将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一场全球保护主义的战争?隆国强:我觉得不太可能演变成一种贸易战。目前相关国家采取的措施还是在WTO允许的规则之内。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各国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方面还有一定的共识,最近几次国际会议上大家强调的还是全球合作,如果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搞贸易保护,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二个,对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制约就是贸易报复。这使得各国在采取保护措施时不得不仔细权衡利弊得失。所以贸易保护主义肯定会抬头,但还不至于泛滥成灾。刘元春:未来一段时间贸易摩擦频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直接发生对抗性的贸易战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我个人更愿意把那些贸易纠纷看作各国商务谈判的一种姿态,或者是一种策略性安排。而在危机时期这种策略性安排会更加重要,而且会更加突出摩擦的特点。饮鸩止渴的保护经济观察报:以美国的“国货条款”为例,它们能否起到保护美国相关产业的作用?有没有哪个国家能从贸易保护主义中获利?

隆国强:就国家层面来说,贸易战一旦爆发,肯定是有获利的一面也有损失的一面,但总的来说是利益的净损失。美国的很多产业像芯片、飞机、农业等等,都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如果别人对它的保护措施进行报复,这些产业肯定遭受损失。受益的就是那一小撮面向国内市场的产业。美国过去通常被视作自由贸易的旗手,但是奥巴马政府的“买美国货”条款应该是很丢脸的一件事。当然我们也应该看看这件事情他能够落实多少,如果它在政府采购中确实只买美国货,那么就违反了WTO的非歧视原则,所有WTO签约国都可以去告它。

经济观察报:如果我们把保护主义看作经济危机的结果,它反过来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危机的进展?张燕生:可以预见,如果各个国家都像美国那样来购买本国货,那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需要孤立地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最后大家都会输得很惨。

这就好比洪水来了,我们是以邻为壑各自求生还是抱成一团共度时艰?各自求生的结果肯定是被洪水各个击破,没有人会幸免。没有人会成为贸易保护的受益者。所以贸易保护主义还是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它。刘元春:对于目前正在下滑的全球经济形势来说,贸易保护肯定是会起到雪上加霜的消极作用。另一个就是起到危机传递的作用。

现在大家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都承认,经济危机在美国发端之后向全世界蔓延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通过了一个《斯穆特-霍利法案》,通过贸易保护的手段向其他国家转移危机,导致了全球贸易战。国际贸易陷于瘫痪,反过来又造成了各国的深度萎缩。经济观察报:作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贸易战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刘元春:贸易战对中国肯定是最不利的,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经济对于外贸依存度非常高,因此贸易波动对我们宏观经济的冲击非常大。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社会体制还是很脆弱的,能够承受冲击的能力跟西方发达国家没法比,因此在战略上我们一定要避免贸易战。

张燕生:中国是不是最大的受害者也不一定。可以肯定短期内转型将会非常痛苦,但中国毕竟有13亿人的一个大市场,出口通道不畅反过来可能倒逼我们去深入开发国内市场。但这毕竟是不好的结果,因为开放贸易终究要比封闭经济好得多。

规避贸易战

经济观察报:目前的WTO框架机制是否足以应对保护主义在全球的蔓延?是否有必要建立新的合作协商机制?

刘元春:多哈回合久拖未决的情况下,WTO现在实际上处于一种瘫痪状态,而且事实上WTO存在着很多的漏洞。G20、G8、G2是很好的沟通平台,但是它没有约束机制;WTO 有制约机制,但是例外条款太多。如果寄望于这些机制来解决可能的贸易冲突,我看是很难的。就处理这种日常性的贸易纠纷来说,双边贸易谈判可能更有效。然后再辅之以区域性的贸易协定,最后才是WTO这样的多边贸易谈判机制。隆国强:现在WTO的问题在于缺少约束力,但是如果抛开WTO另起炉灶建立一套新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既没必要也不现实。我的看法还是要进一步完善WTO的规则,加强WTO的制约机制,一旦有人犯规了,可以有章可循地实施惩罚。

经济观察报:中国该如何应对与美印等国的贸易摩擦,以避免贸易战的风险?

隆国强:对中国来说就是两手准备,一手是舆论准备。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包括WTO,包括G20,要旗帜鲜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保持舆论上的高压态势。我预计4月份G20的时候会把防范贸易保护主义作为最主要的议题之一,采取更大的声音和更具体的措施来遏制贸易保护的苗头。另一方面要提高贸易保护的成本。针对一些国家可能采取的对华贸易壁垒准备一份报复清单,并明确告诉它,如果它要实施贸易保护我们就按照这份清单进行报

复。这样它就有所忌惮。刘元春:在积极应对的方面,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应对贸易壁垒,我们还可以把中国的购买因素作为我们谈判的砝码。我们一定要有更开阔的思路,战略上要明确定位,战术组合上也要更多元化。

此外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要搞清楚对方贸易保护的性质、手段,有要搞清楚对方贸易政策的法律程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现在我们这方面的研究力量还太薄弱了。张燕生:遏制保护主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解决全球治理机制缺失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在关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国际投资体系也同样需要改进。对于像印度这样的针对性非常强的贸易保护措施,我们应该针锋相对的采取报复措施。用博弈论的模型来分析,这是防止贸易保护最有效的手段。曾培炎指出,跨国投资一直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开放的市场环境是这个引擎保持着强劲动力的润滑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跨国投资对经济增长、对就业、对税收、对出口、对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地改善和优化环境,中国已经成为跨国投资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到2008年年底,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到9000亿美元,连续16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去年,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滑20%的情况下,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了108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9.7%。进入到新世纪,中国开始由“引进来”为主,逐步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向。到2008年底,中国企业已经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1840亿美元,与东道国一起分享了互利合作的好处。

“当前,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市场的萎缩、就业的下降,出现了趋于全球化的声音,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是我们始终坚信,经济全球化的方向不可逆转,开放、透明、平等、合作,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了经济发展的机会,而且使发达国家也拓展了发展的空间,符合各个国家共同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和转型的重要时期,各国应该加强投资和合作,以合作谋发展。”曾培炎说。

曾培炎呼吁各国政府继续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在进行市场管制和投资审查的时候,应该坚持开放、透明、非歧视的原则,避免将经济问题泛政治化,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沟通与交流,鼓励企业界不断地创新合作方式,扩大合作规模和领域。

曾培炎说,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将会不断地增加,对外投资的规模会日益扩大。中国企业要深入地研究投资对象国的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善于把握市场的机遇,有效应对潜在和现实的风险,积极介入各种投资合作平台,因地制宜地实现与投资所在国的共同发展。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而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总之,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区域集团化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通过某种形式(条约、协议)组成贸易组织。它是政府契约性的,有形的经济组织,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 从两个概念的解释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经济特征,而区域集团化则多是以某种形式的经济组织为存在形式的。两者都作为世界和区域经济的表现形式。 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合作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实行歧视政策,表明了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另一方面,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同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具有统一性。首先,从出现和加速推进的背景上看(1)二者的根本推动力都是战后蓬勃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导致了生产力飞跃中对跨国界合作、特别是产业升级后对国际分工的新需要,如果说二战前这种分工主要是在不同产业(农业与工业)之间进行、国际交流也没有超出商品与资本的范畴,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确立的世界整体走向工业化的新态势则要求国际分工不仅主要在工业(传统的或高精尖的)内部进行,而且扩大到知识、信息、技术、通讯、金融、交通等第三产业,所有这些分工和交流又因科技革命提供的高效传输手段而变得空前规模浩大和快捷。(2)二者都源于各类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加强经济实力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既想摆脱经济增长低速、危机不断的困扰,也要扩大各自的经济势力范围,以争夺世界市场;发展中国家要求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前苏、东国家则希望在国际合作中制止经济滑坡,促进经济复苏(目前已初见成效)和社会安定。总之,二战后两个平行市场的瓦解,市场经济与国家调节相结合的模式被上述三类国家共同接受,集团化和全球化的经济前提才真正具备。(3)二者都源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需要。战后初期国际经济组织———货币方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方面的世界银行以及贸易方面的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出现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有美国霸权的背景。其后,它们长期名不符实,更不要说冷战时期的对立经济集团了。直到冷战结束,苏东瓦解,社会制度与国家竞争的主战场不可避免地自政治、军事领域向经济领域转移,才为二者提供了和平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 从二者间的逻辑关系和实际发展历程看,由于当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并且很难短期转变,全球化必将受到不同类别民族国家间生产条件、利益取向、文化背景等诸多冲突的制约,一步到位绝无可能。因此,首先在地缘相近,社会进步程度差距较小,或具备互补条件的国家间结成集团,以促进共同发展就是自然的,这同样是打破国界、相互开放的产物,比起单个国家的相互封闭状态来,当然更接近全球化。而且集团内部实力增强的同时,

公共关系学作业答案

《公共关系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现代公共关系的特征是(ABDE)。 A、公共关系学科规范化 B、公共关系教育专门化 C、公共关系专业普及化 D、公共关系行业国际化 E、公共关系工作职业化 2根据公众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可把公众分为(ACDE )。 A、非公众 B、内部公众 C、知晓公众 D、行动公众 E、潜在公众 3、公共关系三大目标是( ABC )。 A、认知度 B、美誉度 C、和谐度 D、见报率 E、议论度 4、从宏观上看,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BCD )。 A、通过信息交流和物质、能量交换等渠道产生影响 B、协调社会群体的目标、利益、态度与行动 C、通过组织制度对内部员工产生影响 D、优化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环境 E、激发公众的购买欲望 5、传播的基本方式是( ABCDE )。 A、个体自身 B、人际传播 C、小团体传播 D、组织传播 E、大众传播 6、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 ( BCDE )

A、创新精神:公共关系产生的哲学基础 B、民主政治:公共关系发展的制度安排 C、市场经济:公共关系发展的现实土壤 D、人性文化:公共关系发展的精神源泉 E、传播技术:公共关系发展的技术支持 7、当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ACD ) A、导入时期 B、设置专业和招生培养时期期 C、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D、迅速发展时 E、科技成果迅速增长时期 8、根据关系的重要性程度,可把公众分为( AE ) A、首要公众 B、目标公众 C、周期公众 D、稳定公众 E、次要公众 9、政府机关美誉度内容可分解为(BCDE ) A、领导政绩评价 B、服务评价 C、民主建设评价 D、廉政建设评价 E、政绩评价 10、在组织发展的精神源泉方面,组织形象的作用是( CDE ) A、规范与范导功能 B、宣传作用 C、激励功能 D、辐射作用 E、凝聚与整合功能 11、基于调查对象范围变量分类,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是( ABCDE )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E、个案调查 12、礼貌用语主要有( ABCDE ) A、问候语 B、请托语 C、致谢语 D、礼赞语 E、告别语 13、公共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ABCDE )。 A公共关系活动范围全球化 B公共关系实施主体职业化 C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网络化 D公共关系实务运作整体化 E公共关系文化思想立体化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一、前言 由于长久以来未阅读经济类文献,经济学水平大为下降,所以无法进行basic economic principles的教学。又鉴于贸易类对于模联会更加实用,所以今天我计划讲一些关于贸易的东西。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场经常会碰到的一个话题。今天会尽可能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为这两个贸易主张都提供经济理论支持,帮助站在不同国家立场的代表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有问题,请及时提出,欢迎打断。 二、贸易的本质 在了解贸易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分工 有谁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吗?亚当斯密作为着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国富论》中讲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 这个生产大头钉的故事,应该有人听说过。在这里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为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市场的本质就是分工与贸易。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国际贸易。劳动分工为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 从理论上来讲,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的确适用于国际贸易。这实际上在当时的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是一个相当具有创建性的思想。在这样的基础原理下,当今世界的自由贸易,世界贸易,全球化才得以形成。 但实际上,国际贸易绝非亚当斯密的理论如此简单,理想化。 三、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分析自由贸易的优点 1、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先介绍两个名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即指一个国家生产1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弥补了亚当斯密贸易理论的缺陷。比较优势即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相对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不难理解,我这里重点解释一下比较优势,解决三个问题: 1、比较优势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劳动生产率比率较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3、比较优势如何使得生产效益最大化 由于个人表述能力欠缺,这里引用教科书中的文字。教科书解释较为清楚。

公共关系与经济全球化

姓名:陈刚 班级:艺术设计系公共三班学号:35

经济全球化与公共观念创新 21世纪是充满变化的时代,正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这个世界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所有变化中,呈现为世界性、主导性的趋向应首推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如同不可阻挡的大潮扑面而来,所有企业都被裹挟其中交受到深刻影响。相应地,企业所处的公众环境也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急剧变化,这一变化给公共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置身其中,企业惟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清晰识辨公共关系的新格局,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公关战略目标和方向,才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潮流——经济全球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潮流。所谓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紧密的过程;是一种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规模及形式不断增加,各种次源通过国际分工合作得以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配置,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趋势。回顾历史,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叶前就曾经出现过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是这一进程被资本主经济大萧条和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近10年来,在信息技术的直接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潮流来势凶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的全球化流运。 首先,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削减,国际商品贸易高速增长。1998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额为54184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了100多倍。此外,在1950年还可忽略不计的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到1998年已增至13263亿美元。就增长速度而言,1980年~1998年,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6%,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3%,均高于周期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其次,国际投资日趋活跃,众多大型或超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其海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已达35000亿美元。间接投资的数额更大,1996年底世界股票市场的资本总额达20.2万亿美元。全球资本市场交易的资本存量由1980年的5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35万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持续的、无止息的扩张冲动和国际渗透,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再次,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突飞猛进,各主要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形成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的交易网络,由此使得国际资本流动达到了空前规模。每天经过纽约、伦敦和东京金融市场的货币交易量,已由10前的1900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上万亿美元。

贸易保护主义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去全球化”思潮泛起的原因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去全球化”思潮泛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而金融危机的出现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反思。最近二十年来,“全球化”、“经济自由化”曾经是非常时髦的词汇,人们认为它们给世界经济带了了活力,把他们看作是世界经济未来的的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在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人们马上就发现了它们的弊端。 首先,美国金融危机为什么会波及全世界?这次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最终却通过“次级债”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这其中金融全球化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如果没有金融全球化,美国的“次贷危机”就会被局限于美国的范围内,不会波及全球。 其次,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热钱未受约束的自由流动可以说就是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相关亚洲经济存在一定问题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规模巨大的国际热钱的自由跨境流动。如果没有后者,许多亚洲经济,尤其是经济状况较好的经济本来不会受到冲击,比如香港、台湾和新加坡。 第三,“全球化”被认为减少了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在发达国家看来,贸易的存在和扩张被认为挤压了本国同类企业的生存空间,减少了本国在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这些国家“夕阳行业”就业机会。而要素的自由流动被认为也有同样的效果。比如,对外投资的扩张导致本国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而这些资金如果投在本国,就会增加本国的生产能力,为本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实际上就是对本国就业的一种抑制,而有些对外投资甚至同时导致了产业转移,本来在本国生产的一些产品被转移到了生产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流动往往也会导致 外来劳动力对本国劳动力的替代;等等。 第四,“全球化”客观上使发达国家面临更为强烈的低生产成本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和产业相应的转移,从而使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目前世界各国在宏观调控中主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也就是通过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但在全球化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总需求却可能是对外国产品的总需求,从而使得本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减小。比如说,如果政府减税,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就可能增加,但老百姓消费的可能是本国产品也可能

2019届二轮:热点九 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专题卷】

热点强化练九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在经济危机中的做法() A.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B.有力地刺激了各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C.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D.客观上调节了各国的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与材料中“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相符,故C项正确。 2.(2019·孝义高三模拟卷一,35)1948年1月,比、荷、卢等国的关税同盟生效;同年4月,英、法等西欧十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这有助于西欧() A.对抗经济互助委员会B.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 C.经济进一步走向联合D.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快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从“比、荷、卢等国的关税同盟”到“西欧十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说明西欧各国加强经济的联合,故C项正确。 3.(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35)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许多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缔结了长期的贸易协定,代替了原来以一年为期限的短期协议。这说明()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迅速 B.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扫清 C.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影响巨大 D.东西方经济联系呈现上升趋势 答案 D 解析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缔结长期的贸易协定,说明东西方经济联系呈现上升趋势,故D 项正确。 4.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先行工业国家的增长模式由单纯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是因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 C.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这些中心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市场控制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并能够对世界经济事务进行主导或施加重大影响,这些中心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经济格局。随着这些中心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和关系互动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下,中心力量的经济实力对比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世界经济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为建立一个围绕美国经济和黄金运转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一种尝试。1944年,由美国发起与组织的联合国家与联盟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最后协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2个附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体系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掠夺,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和维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系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小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诉求,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4、发展中国家:狭义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后来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国家。广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是后发国家,发展起步晚;历史上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压迫和剥削;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无论在经济贸易上还是政治军事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5、世界政治格局: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指一些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些政治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随着这些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系统。根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世界政治格局可分为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四种形式。 6、休克疗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为解决玻利维亚的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一套激进的经济转型方式,并广泛应用于东欧中亚一些国家,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稳定化为必要条件。由于这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把它称为“休克疗法”。实践证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经济全球化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2.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 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B.世界经济的市场化 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 D.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是 A.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 B.全球化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C.全球化是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D.全球化时期对外经济交流的联合方式是全方位的 4.我们需要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

A.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 B.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C.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D.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三、辨析题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四、分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学知识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据联合国贸易会议公布的数字,全球跨国公司目前有6.3万家,年销售额超过14亿美元,近乎是全球出口的两倍。它们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去年,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而其中2/3又被用于跨国购并。 贸易的全球化体现在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日俱增。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全球贸易额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6,预计2020年将占一半左右。2000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已达6.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达到1.4亿美元。 材料2 据外电报道,在最近10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功地按照其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这种变化彻底改变了拉丁美洲地区企业的产权结构。同时,它还明显地扩大了拉美国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差距。 材料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千方百计地要使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为其利益服务,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以此建立新的经济霸权,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在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和制订国际经济规则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求同存异,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分享更多成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创造条件。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卷及答案3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卷(第三套) 一、单项选择题 1.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A.优势B.主要C.特别D.旺盛 2.公共关系的服务观念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奉献精神,使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给对方带来满意和方便,用()去赢得好感和信誉。 A.服务B.联系C.交流D.活动 3.“两级传播论”认为:信息的传递是按照()的模式进行的。 A.“意见领袖——媒介——受众”B.“媒介——意见领袖——受众” C.“意见领袖———受众——媒介” D.“受众——媒介——意见领袖” 4.()研究了卓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理论的全球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普遍原则,特殊运用”的公共关系全球化理论。 A.格鲁尼格B.伯尼斯C.艾维·李D.卡特利普和森特5.()是组织形象的客观基础。 A.组织形象B.产品质量C.产品形象D.个人形象 6.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求团结,二是()。11 A.外讲贡献B.外求发展C.外拓市场D.外求形象 7.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是专门执行公关任务、实现公关功能的行为(),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专业职能机构。 A.客体B.手段C.主体D.过程 8.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是( )。 A.服务公众的意识B.塑造形象的意识 C.真诚互惠的意识D.沟通交流的意识 9.往往被置于最显著的位置,甚至被称之为对外传播的首要公众的关系是( )。 A.媒介关系B.顾客关系C.政府关系D.国际关系 10.划分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公众,是制定公共关系临时对策、周期性政策和稳定策略的依据。 A.顺意B.稳定C.逆意D.边缘 11.在知觉过程中,由于某些客观事物在相互对比中有的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对特点,致使我们去知觉它。这便是()。 A.知觉的偏见B.知觉的主动选择性 C.知觉的被动选择性D.知觉的主观性 12.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 A.热爱的倾向B.情感的倾向C.支持的倾向D.偏离的倾向 13.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侧重于

贸易保护主义

简谈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保护 【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合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过程中相互依存,摩擦等不可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其中,贸易保护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 rotectionism):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1

15-16世纪期间,随着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大发现的来临,各国对外贸易逐渐扩大,国际交换日益繁荣,分工也开始逐渐跨越国界。但是国际交换关系尚未形成确定的体系,世界经济正待萌芽。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国际分工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一发电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它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等。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有: 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 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2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 [摘要]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知识产权问题被越来越重视。我们应针对法律上的空白制定新的法律,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具体而言就是针对新问题作出规定;取消或调整一些规定;增强行政查处手段,强化商标权的保护力度。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创新,我们应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关键词]知识产权;经济全球化;特征;发展目标;创新 [目录] 引言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及特点。 二、我国知识产权现状以及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的机遇和挑战。 三、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发展目标。 结论 注释和参考文献

引言 知识产权在我国立法的时间不长,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产权问题及著作权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而它与公司法的分离也使它的地位更加重要。各国知识产权立法缺少对某些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知识产权立法与传统民事侵权理论相冲突;知识产权法内部存在矛盾与分歧;知识产权立法对新生事物缺乏必要的预见性,这些问题都凸现出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不足,我们应本着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知识产权立法进行修改,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 (一)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商业标记和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所享有的权利。[1]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1、智力劳动成果方面享有的权利指的是专利权和著作权。专利权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权人的权利有独占实施权、许可实施权、转让权、放弃权、标记权;著作权中可以享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涉及文学、艺术、科学作品。著作权的权利: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财产权包括使用权、获得报酬权。 2、商业标记方面享有的权利指的是商标权,包括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商标权人的权利有使用权、禁止权、转让权、许可使用权。 3、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方面享有的权利指的是商誉权、信用权、商品化权。 (二)我们研究知识产权的特征,是为了搞清楚知识产权在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有什么特点,让其能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学习和司法实践。归纳知识产权特征的标准有二:1、知识产权的特征必须是知识产权所特有

第10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习题及答案)

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是: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辛迪加 D.国际垄断同盟 2.资本输出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扩大市场 B.扩大垄断原料来源 C.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 D.援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输出的主体是: A.国家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跨国公司 D.国际卡特尔 4.早期跨国公司的所有制形式主要表现为: A. 控股式合资企业 B.单一的全资公司 C.混合所有制公司 D.非股权安排的合作经营 5.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是: A.跨国公司的发展 B.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 C.新科技革命 D.资本全球化的发展 6.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市场国际化 7.跨国公司的新特点: A.跨国兼并规模巨大 B.强强联合 C.强弱联合 D.兼并的行业非常广泛 8.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技术国际化 9.国际经济协调的方式主要有: A.通过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协调 B.通过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各国的经济政策 C.通过组织经济一体化集团来协调 D.通过联合国的调节 10.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主要有: A.跨国集团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经济联盟 11.发达国家的经济摩擦主要表现在: A.国际贸易领域的摩擦 B.国际金融领域的摩擦 C.国际生产领域的摩擦 D.国际投资领域的摩擦 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产业结构水平低下 C.经济依赖性严重 D.政治上的非独立性 1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A.资源的依赖 B.资本的依赖 C.市场的依赖 D.技术的依赖 14.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和控制的领域主要有: A.贸易领域 B.国际金融领域 C.经济援助领域 D.国际合作领域 15.在贸易领域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比较分析

关于历史上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比较分析 摘要:在人类漫长的贸易历史长河中,维护本国利益一直是核心。为了让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压力的排挤而受损害,各个国家都施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即贸易保护政策。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后者使进口产品免除关税,让外国的产品可以与国内市场接轨,而不使它们负担国内制造厂商背负的重税。本文主要从理论和现实案例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实际效益,来对这两种贸易模式进行一次比较分析。论文最后我将提出对当今世界的贸易政策的发展的思考与感想。 关键词:自由贸易贸易保护发展历程效益 引言:在自由贸易的大门打开之前,贸易保护主义就一直是各个国家在关键时刻保护本国产业的盾牌。纵观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它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重商主义阶段、保护幼稚工业阶段、凯恩斯主义阶段和新保护主义阶段。而自由贸易理论起始于法国的重农主义,成论与古典派政治经济学,十九世纪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又为自由贸易垫定了发展基石。这里尤其要提到英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机和大机器工业的时代,生产迅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推销其工业品。而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障碍。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中,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用其经济霸主的地位,通过各种手段,在世界市场上成功推行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政策。对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争论,时至今日仍然持续着。 1 自由贸易的历史发展 古代的人们,由于科技、交通都不便,国家间贸易停留在小范围的边境贸易上。伴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成熟,海道大通,大海成为通向世界的大海。人们原本狭隘的视野骤然开阔起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商业活动日趋频繁,商业革命狂飙突起,以商立国似成潮流,向外扩张被奉为致富强邦的必由之路。西欧各国粉墨登场,展开了以争夺殖民地、海上及商业霸权为核心的商业战争,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很大程度上说自由贸易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思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思考 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重新抬头,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欧元区财政危机等全球性经济不景气的长期持续,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多,特别是,最近贸易限制措施的性质不是以往的对应危机的临时性措施,而是为了通过这些措施保护自身国家产业。随着变质成对该产业形成主要成长动力的长期性政策,许多专家担忧贸易保护主义的模式化。本文在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况、形式及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贸易保护主义下中国的应对策略。 现今,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扩散。2012年,WTO 预计贸易增长率可达到 3.7%,但实际增长率未达到其一半水平,而且续后主要成员国的交易环境改善方案也不怎么看好。特别是,欧元区财政危机长期未得到解决以及在全球经济范围内持重要地位的“金砖四国”成员国面临着贸易收支与财政收支的双重赤字情况,这些综合原因会影响到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更广范围的扩散。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通过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和措施,以维护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以后,国际贸易趋向自由化,全球经济形势大好。回顾历史,基于目前世界经济萧条的出现,各国不能固守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各国为了能够走出危机,削减危机带来的影响,当务之急就是在经济全球化下研究共同发展的战略。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况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通过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和措施,以维护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缘由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维护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安全的需要,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解救经济危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诉求。 从历史上看贸易保护有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为传统贸易保护阶段,第五个阶段为新贸易保护阶段。 1、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16—18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也是西欧国家开始开辟世界市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为了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国家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纷纷推行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重商主义早期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禁止进口;到了晚期的时候只允许进口本国没有的少部分的商品。 2、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 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纷纷从自由贸易转向保护贸易,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辨析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辨析》 前几天在上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文时,办公室的老师包括我对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两个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现转载冯一下老师文章的一部分进行共享,以示区分: 目前,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习惯用“经济全球化”来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但也有一些老师在讲课和命题时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术语来概括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还有一些老师则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交替使用,以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一致的。那么,到底哪一个概念更准确地揭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呢?看来很有探讨的必要。 长期参与中国“入关”和“入世”谈判的龙永图在为“经济全球化丛书”所写的“总序言”中指出:“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从根本上看,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该从书中的《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一书写道:“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十分广泛,技术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都可以列入经济全球化的范围。……一般意义上,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以及信息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就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据此,我们可以说,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及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统一配置,从而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学术界虽未对经济全球化做出统一的界定,但上述说法中的基本要点已为大家所接受。 那么,什么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呢?一般论者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高阶段。要达到一体化,首先要消除生产要素流通的一切障碍,让劳

北师大在线作业-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 1、现代公共关系的特征是(ABDE)。 A. 公共关系学科规范化 B. 公共关系教育专门化 C. 公共关系专业普及化 D. 公共关系行业国际化 E. 公共关系工作职业化 2、根据公众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可把公众分为( ACDE )。 A. 非公众 B. 内部公众 C. 知晓公众 D. 行动公众 E. 潜在公众 3、公共关系三大目标是( ABC )。 A. 认知度 B. 美誉度 C. 和谐度 D. 见报率 E. 议论度 4、从宏观上看,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D )。 A. 通过信息交流和物质、能量交换等渠道产生影响 B. 协调社会群体的目标、利益、态度与行动 C. 通过组织制度对内部员工产生影响 D. 优化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环境 E. 激发公众的购买欲望 5、传播的基本方式是(ABCDE )。 A. 个体自身 B. 人际传播 C. 小团体传播 D. 组织传播 E. 大众传播 6、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BCDE ) A.创新精神:公共关系产生的哲学基础 B.民主政治:公共关系发展的制度安排 C.市场经济:公共关系发展的现实土壤 D.人性文化:公共关系发展的精神源泉 E.传播技术:公共关系发展的技术支持 7、当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ACD ) A.导入时期 B.设置专业和招生培养时期期 C.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D.迅速发展时 E.科技成果迅速增长时期 8、根据关系的重要性程度,可把公众分为( AE ) A. 首要公众 B. 目标公众 C. 周期公众 D. 稳定公众 E. 次要公众 9、政府机关美誉度内容可分解为(BCDE ) A. 领导政绩评价 B. 服务评价 C. 民主建设评价 D. 廉政建设评价 E. 政绩评价 10、在组织发展的精神源泉方面,组织形象的作用是(ACDE ) A. 规范与范导功能 B. 宣传作用 C. 激励功能 D. 辐射作用 E. 凝聚与整合功能 11、基于调查对象范围变量分类,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是(ABCDE )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重点调查 E. 个案调查 12、礼貌用语主要有(ABCDE ) A. 问候语 B. 请托语 C. 致谢语 D. 礼赞语 E. 告别语 13、公共关系发展的趋势是(ABCDE )。 A. 公共关系活动范围全球化 B. 公共关系实施主体职业化 C. 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网络化 D. 公共关系实务运作整体化 E. 公共关系文化思想立体化 14、政府作为组织有其特殊性,包括(ABCE )。 A. 权威性 B. 复杂性 C. 服务性 D. 利性 E. 独立性 15、从微观上看,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 ABDE )。 A.帮助社会组织监测社会环境 B.扩大组织知名度、提高美誉度、提升和谐度 C.平衡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D.以响应的政策和行动影响公众舆论、态度和行为 E.在组织出现危机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缓和和消除冲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