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提出的,他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其中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典型:

1、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具有显出特征的富有审美能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般具有以下三点: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3、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论创立,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鲁迅《孔乙己》《阿Q正传》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

(高度的个性化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揭示社会发展潮流)

(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历史过程中本质的真实)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要求:1、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个性(细节的真实)2、要求个人的典型与他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状态作家不仅要写出主人公“怎么样”,而且要写出“为什么”,不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也要写出是什么社会环境驱使主人公如此思想和行动。马克思主义典型论不是永恒人性的代表,而是现实世界的矛盾的突出反映,属于特定的历史状态。例如:《红与黑》1830年历史纪实,仅仅属于资产阶级。代替贵族社会的19世纪。于连鲜明的性格特征,出身寒门,不甘平凡希望靠自己

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混入上层阶级。一方面又平等和民主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有获得贵族沙龙承认的野心,经历两次恋爱后,被送上法庭,高贵地拒绝了他人送来的救生圈,平静地接受了死刑,临死前发出了对社会的控诉。于连的虚荣心、聪明、真诚、顽强、勇敢,但也不乏灰暗的心机和算计。再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属于贵族阶级没落,资产阶级上升并逐步代替贵族社会的19世纪。

巴尔扎克“社会的百科全书”“资本的人格化”(马克思,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金钱对人的异化”

老葛朗台注重资本的升值和积累、把金钱当成一种信仰、宗教。狂热化,不是为了享受而赚钱,而是为了赚钱而赚钱,对金钱具有宗教徒的狂热。注重资本的升值与积累。

16世纪以后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文艺复兴、启蒙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艺思潮时,文学概念走向共识)(16-19世纪:文学概念的经典化)

1、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文学是模仿,是虚构,强调理性,也不忽视情感

2、浪漫主义:文学是抒情,是个人情感与本能的表现。情感就是一切,只有用情感才能把握真理,而不是用理性,为了表达情感,就可以不那么现实,不那么死板,而可以以主观为主,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强调人的主观性和内心现实,反对古典主义的理性统治,推崇感情的力量)华兹华斯:一切好诗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3、现实主义:文学是模仿现实

马哲对现实主义文学最主要的影响是:强调现实主义在批评和揭露现实的同时,指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民众的未来的历史出路和斗争方向,“现实主义”的真理性追求两层含义:1、作品内容须忠实描绘现实生活2、这个现实不仅仅是人类当下的具体生活体验,而且在它身上凝结了全部历史,同时也孕育着全部未来。

一、荷马史诗塑造了绚丽夺目的典型:勇敢和机智的奥德修斯,愤怒的阿基琉斯

二、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犹豫的哈姆雷特

在典型神圣,体现出了个性与一般性的融合(每个具体个人的身上都集中了人性、历史和全部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活生生和个别的特征才能展现丰富的一般性,从特殊的个性中,可以达到更丰富的内容。

三、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一个典型。阿Q是无能和懦弱的,受人欺负,心中不满,却又不知如何改变自己命运,只能欺负弱者,在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找回面子,他没有害人的坏心眼,但也不知去做对自己和对别人有意义的事,随波逐流,浑浑噩噩,靠着“儿子打老子”和“以前也阔过”来给自己最后一丝廉价的心理安慰。动荡的新社会给他了遇到新事物的机会,但是他完全不理解社会的变化与他个人生活之间的联系。他的命运不仅体现了某种性格上的特点,而且也是中国在革命前夜的流浪农民的一个缩影。无论是“精神制胜法”还是最后砍头的结局,都不仅仅属于阿Q一个人。他的生活状态和命运是性格、家庭、财产、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中国革命前夜的千千万万个阿Q

为什么能在典型人物身上找到许多人的影子

因为小说中呈现的不是具体的真实人物,而是某个类型的代表,在典型身上能看到某种深层的性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人物)典型论

典型论在80年代后逐渐浪退

毛泽东1942《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反对普遍人类情感,避免中间分子,典型人物只能是工农兵。先进分子。

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现代文学理论的典型《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有血有肉,丰满鲜明,又有巨大历史内容的人物形象。文革前及文革时只关注第二点,不像文学,只是符号。

写作题材、主题、人物规定的越来越严,到最后发展为三突出理论:高大空

例子:八个样板戏《白毛女》《红岩》《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

说有典型人物-夸奖-符合党的主流,正确思想。

不典型-思想不正确,政治立场有问题,后果很严重,中间人物论

典型论在80年代逐渐衰退

《一地鸡毛》《许三观买血记》《古船》《丰乳肥臀》《红高粱》《活着》《棋王》

现在的商业化写作:武侠,言情,穿越,盗墓

别车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现实主义:把个别社会现象置于整个社会中加以把握,从而掌握真实的历史意义。现实主义作者:像科学家一样,他是现实生命的解剖者,拿着手术刀深入现实的心脏,他不是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而是耐心的剖析人物的一切方面,从而得出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状况。

从《孔乙己》为例来理解文字形式与技巧

1、叙事角度(叙事视角)(20年前的小伙计)

①叙事受限的视角,有利于材料的选取,用旁观人的角度把孔乙己的人生片段一一呈现,不失真实

②与全知视角相比,更真,讲故事痕迹淡,有现实感。完整,在简单中突出你的中心,在简单中又有多层次的丰富灰度,并留下空白,让人回味无穷。固定的受限视角与照相机相似,只能从一个点(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来观察事件。

受限视角好处:不直接写孔乙己想法,小伙计幼稚的观察反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小伙计看“看客”和孔乙己,看客看孔乙己。“看”与“被看”,多个层次和空白。“酒店掌柜”充当“看客”,他们看孔乙己,同时他们又“被看”,被小伙计看,小伙计充当“看客”,看“孔乙己”和“掌柜”,同时又充当“被看”,被二十多年后的自己看,全文就是一个看与被看的模式。二十多年前的小伙计,开始是旁观者,甚至对孔乙己抱有某种同情,他注意到了孔乙己的“从不拖欠”,然而这样一个不是看客就是被看着的社会里,他终于把自己变成看客,加入到了旁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当中,这使得文章含蓄又有味道,给人反留空间。

社会对于苦境中人的凉薄。

2、叙事者

长大后的小伙计

①小伙计是酒馆生活的亲历者,也是孔乙己生活的见证者,由他来讲故事,让人觉得自然而真实,讲的都是他亲历的关于孔乙己的第一手资料,让人觉得故事真实可信,年龄是个孩子,傻乎乎的孩子,跟孔乙己无直接利益关系,对事件的看法更单纯,让人觉得叙事可靠。

②小伙计这个叙事者的设置能为故事增加叙事趣味和情调色彩,初涉人生,懵懵懂懂,对万物充满好奇,以喜剧的方式讲述悲剧故事,营造出悲喜交加的情调色彩,这是一种相当奇怪的情绪与格调。

《孔乙己》富有趣味的情调和叙事者的设置密不可分

③小伙计年龄小,既不属于看客的阵营,也不属于孔乙己的阵营,这样他就作为旁观者,与“看客”“被看者”都拉开一定距离,既令人相信,又可以同时观察双方,故事既客观又完整。小伙计这个叙事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主要意图:即弱者怎么欺负弱者。我们读者通过快变成一个看客的小孩眼中来看一个看与被看的故事,而且同时也在看看客。客观完整。留下空白。

④小伙计与双方拉开距离,相当重要功能便是可以控制情感,留下空白,平静叙述。诱使读者批判性思考这个故事,留有空白,给人反思空间。

反例:若为孔,出不来效果,读不下去,无法同情,主观情绪太强,情感太过强制,破坏小说的语言节奏,没有想象空间,没有可读性。

若为掌柜,有偏见和主观性,没有叙述动力。

3、叙事声音

叙事声音是20年后成年的小伙计

①情感效果控制的需要。成年后的小伙计,有着历经沧桑的成年人的生命体验。在小说刚开始时,我们跟随小伙计,一般比较认同于小伙计,但随着叙事的发展,我们慢慢开始不太认同小伙计的很肤浅的看法,而开始被导向于比较同情的立场,这一立场与成年的叙述声音有关,因为这声音里有深沉的同情与悲哀(沉重感、厚重感、深沉感)孔乙己是这样地使人快活,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其实只有经过人世历练的人才能说得出来,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在别人

的世界里微不足道,生存还是毁灭,都与旁人无关,看似冷静客观的叙述,是带有对孔乙己的同情和对麻木看客的批判。(情感效果深沉之感)

②语言效果的控制需要

有逻辑的叙述,不像孩子的语气,语言的极度纯净不可能,视角与声音分离,视角声音反对视角。成年后的小伙计,虽然尽量不露声色,极力显得客观冷静,但他仍然在不少地方显出鲁迅的声音与身影。

叙述声音与叙事视角的差异,使小说读起来有一种异样的情调,小孩的智力与认识水准,同平静、深沉、老辣的文字相对,其背后凸显了作者忍耐的、克制的情感状态,这种被克制的情感使小说产生了思想与形式的对立及张力,小说的意味和情感层次也因此更深沉和丰富。

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意味着回到自然;相应地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它是直接地观察、精确地解剖、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作家和科学家的任务一直是相同的。双方都必须以具体的代替抽象的,以严格的分析代替单凭经验所得的公式。因此书中不再是抽象的人物,不再是谎言式的发明,不再是绝对的事物,而只有真正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日常生活中的相对事物。一切都从头再来过,首先必须从人生的真原来认识人,然后才像一些发明典型的理想主义者那样来做出结论;因此作家们只需从基础上把握结构,尽量提供有关人的文献并在逻辑的秩序中呈现它们。这就是自然主义。

第一,自然主义受到了实证主义的巨大影响,要求用科学的、经验的、客观的方法去研究事物,而不是抽象的玄想的,不去追求什么形而上的根本问题;第二,自然主义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巨大影响,把人头上的光环去掉,完全排除了他较为高尚的志向,把人当作一个动物来看待。左拉说,“精神的人”正在为“肉体的人”所取代。自然主义作品中充斥着像野兽的法则,原始,生存竞争,野蛮,冲动,海盗祖先的血统等等词语,这些都来自达尔文式的人的观念。他说,在所有人的身上都有人的兽性的根子,正如人人都有疾病的根子一样。

文学意境:①定义: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而生成的丰富蕴藉的艺术空间。(主要在抒情性作品中:诗歌、散文)

②意境的审美特征

第一,情景交融;

第二,含蓄而有韵味,有言外之意。古人称之为“境生象外”

地位:意境是中国古典核心审美范畴之一,他是我们理解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一把重要钥匙,文学意境为中国文学特有,地位如同西方典型论。

文学典型-主要在须是作品中(小说)写实性作品

意境的审美特征

1、情景交融(鲜明、丰富、生动、真切、具体互相渗透,契合无间)

含蓄而有韵味,有言外之意,古人称“镜生象外”

《西施》讲述道理的打油诗,无鲜明景,无真切情,更没有含蓄的味道

《题西林壁》有景,但不鲜明生动,最致命缺少真切深挚的情思,更无含蓄蕴藉的味道,仅是“说理”,理多情少,景不够鲜明。

《赠汪伦》直抒胸臆,感情一泄无余,缺少令人回味的含蓄韵味。可以说他清新爽朗,但没有特别能够打动人心弦的东西,不是一流的诗。

《满江红》有情有景,表达太过激烈,缺少含蓄之美,情感充沛真切,情景交融,但不够含蓄蕴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景物鲜明,情感具体,情感自然蕴含其中,读完回味悠长

2、第一句交代背景,无特别之处,第二句景物非常鲜明,烟花三月,春意正浓,花树如烟。诗中的意象场景非常开阔,气势很大,延续了第二句喜悦情感的基调。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很自然的,没有痕迹地被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了,因为不舍,目送小船一直到碧空尽头。

“惟”字暗示失落心情,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在美妙春色中,在如此广阔的背景中,别有一番滋味,是悲喜交加的,但一点也不压抑,无限回味空间。3、情景交融,含蓄。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本体论

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划定的,总体而言,我们的一个理论前提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即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式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 (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 (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在所有意欲包罗万象的理论中,就艺术作品总的情况而言,有四个要素即包括作品、作家、宇宙、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他们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需要找到一个中介,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其核心是作品,在这四大要素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的,即这个中介就是作品,他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这也反映了作者的批评立场始终就是与阅读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作品与艺术家(也及其作者)的关系也是艾布拉姆斯讨论的重点。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在《洞穴》中他提出的观点偏向于世界,这个世界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柏拉图的理论世界,他这种看法认为: 文学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摹仿。他通过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在这样的一个洞穴里所发生的一切,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 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 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 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 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提出的,他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其中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典型: 1、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具有显出特征的富有审美能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般具有以下三点: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3、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论创立,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鲁迅《孔乙己》《阿Q正传》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 (高度的个性化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揭示社会发展潮流) (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历史过程中本质的真实)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要求:1、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个性(细节的真实)2、要求个人的典型与他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状态作家不仅要写出主人公“怎么样”,而且要写出“为什么”,不仅要告诉读者主

(完整)文学概论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①名词解释②辨析题③简答题④论述题⑤作品分析题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作品、作者、作品、读者 关系: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 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 话语伙伴关系。 二、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发展:(1)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2)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3)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经济的制约;上层 建筑间的相互作用;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标准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四、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五、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六、话语蕴藉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七、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宗教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 八、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 的自然;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 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 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九、艺术构思的概念、心理机制以及构思方式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 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感情 5、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十、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十一、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1)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 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 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 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与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就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就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就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就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就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就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就是,文学本质上就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就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就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就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就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就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就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就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与“诗缘情”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实用说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与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言志”说与“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与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就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客观说实际上就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就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就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与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与形态往往就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就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就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瞧法发生变化。

文学概论部分作业参考答案(1)

《文学概论》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可概括为四个: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2、我国文学理论遗产十分丰富,先秦的《尚书·尧典》里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到魏晋时期出现了第一部文学理论论文,它是魏文帝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到唐代则有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到清代则有的金人瑞《六才子书》。还有李渔的《闲情偶寄》。 3、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及德谟克利特的《宇宙大系统》是开文艺理论研究先河的代表作品。在古罗马则有贺拉斯的《诗艺》。集西方文学理论思想之大成的则是德国的著名哲学家狄尔泰和黑格尔。他们的代表著作是《精神科学序论》和《精神现象学》。 4、文学理论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细分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载体、文学形象和文学写作等几个部分。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代表字母填入题后扩号内) 1、关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下面那种说法是正确的(B ) A: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对象,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B: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C: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客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D: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目的,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2、“诗言志”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用的基本认识,它出自于(B ) A:两汉时期的《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曹丕的《典论·论文》 D:钟嵘的《诗品》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D ) A:曹丕的《典论·论文》 B:陆机的《文赋》 C:严羽的《沧浪诗话》 D:刘勰的《文心雕龙》 4、西方文学理论研究开先河之代表作品是(A ) A: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B:贺拉斯的《诗艺》 C:狄德罗:《论戏剧艺术》 D:康德《判断力批判》 5、西方文学理论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黑格尔 D:别林斯基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许多文学理论专家没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这说明文学理论不能指导文学创作。(错误) 理由:文学理论不是关于文学的固定不变的法则,而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它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前进。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所以文学理论专家没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无关。 2、文学理论研究可以指导、影响文学创作活动,但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研究却不起什么作用。(错误) 理由:文学方面的研究会促进文学创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研究,可以避免创作方面的一些弊端。另外,研究的学术性和创作的实用性互为促进,互为联系。二者不是分割的。 四、简答题(含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2、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3、文学活动:文学活动即指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创作、阅读、批评、研究行为。

文学概论课后题

第三章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概论题库

文学概论(上)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有收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符号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填空为主)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一,文学活动论 自由: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利用已有规律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是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的出发点,连接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应 镜子论: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 三,艺术生产论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恩格斯总是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掌握是”艺术的掌握”,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评论是”诗意的裁判”,而这个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 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五,艺术交往论 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在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这里的人不是孤立的或抽象的人,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文学概论复习文档经典题库上

第一章文学观念 重点提示: 1、文学观念的嬗变 2、文学的文化意义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考核要求 识记: 1、文学四要素 2、文学活动三过程 3、历史上的六种文学观念 4、文学的定义 5、文化的定义 6、审美 7、审美活动 理解: 1、文学嬗变的原因 2、本教材对文化观念的概括 3、文学的文化意义 4、文学作为文化载体的内容 5、价值阅读的意义 6、文学与科学文化、历史文化、其他艺术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别。 7、审美的涵义及实现审美的条件。 8、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9、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内涵。 10经验与体验的区别。 11作家体验的特征。 12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运用: 1、举例论述文化的意义 2、举例说明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的内容。 3、举例说明作家体验的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艾布拉姆斯所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这句话的是()。 A.黑格尔 B.谢林 C.马克思 D.高尔基 3.客观存在与审美对象()。 A.直接等同 B.不直接等同 C.小部分等同 D.大部分等同 4.说“凡触于目,入于耳,会于心,宣之于口而为言”这句话的是()。 A.荆浩 B.叶燮 C.谢赫 D.石涛 5.在西方文艺史上首倡“寓教于乐”的人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6.文学是()。 A.独立自足,不需借助外力而存在的主体 B.除自身外别无任何目的的存在 C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 D.孤立绝缘的自生物 7.人类的文学艺术自身演变的总趋向是() A.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B.由表现到再现,由再现到形式

文学的四要素

1.文学的四要素 2.文学幽灵化 3.文学的起源——游戏说 4.文学的起源——巫术说 5.文学的反叛性 6.模仿论的定义及特点 7.表现论的定义及特点 8.语言论的定义及特点 9.修辞论 10.如何理解文学生产的两重性 当代文学生产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创造着满足公众审美文化需求的精神产品,具有物质生产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生产活动也具有产业属性,能够为文学产品的创作者、出版发行者带来商业利润。 11.如何理解文学消费的两重性 当代文学消费具有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的两重性。一方面,文学产品作为精神产品,能够使消费者受到精神感染和教育。 另一方面,文学产品具有一般物质产品的特点,需要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拥有才能实现消费。 12.夸示性消费

“夸示性消费”主要是指消费者为炫耀身份和地位而进行的文学消费。匈牙利学者豪泽尔指出,上层阶级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对文化产品进行“夸示性消费”,其目的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也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所谓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13.意识形态论 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概念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现代意识形态学说的源头要追溯到培根的“假象说”。最早把“意识形态”术语引入哲学研究领域的是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 德语中“意识形态”一词由马克思创制,最早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 在马克思看来,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思想的体现。它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化的形式,借此达成遮蔽或歪曲现实关系的目的。 14.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m试卷[优质版]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1分) A:世界、文本、传播、阅读 B:世界、艺术家、作品、欣赏者 C:世界、生活、文本、知识 D:世界、文本、艺术家、生活 2、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1分) A:抒情诗 B:抒情剧 C:抒情小说 D:抒情散文 3、抒情诗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1分) A:跳跃性 B:平稳性 C:均衡性 D:开放性 4、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通常是指()(1分) A:歌曲 B:诗歌中的语言 C:诗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D: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5、有些学者认为,人类的文学艺术总是走着这样一条发展路线()(1分) A:表现→再现→装饰 B:再现→表现→装饰 C:装饰→再现→表现 D:表现→装饰→再现 6、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是()(1分) A:创作个性包含文学风格 B:文学风格排斥创作个性 C:文学风格从属于创作个性 D:创作个性从属于文学风格 7、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称为()(1分) A:艺术想象 B:艺术理解 C:艺术直觉 D:艺术灵感

8、杜甫说他“老来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强调语言的()(1分) A:生涩感和艰深感 B:独特性和透明性 C:独特性和陌生化 D:单一性和陌生化 9、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1分) A:戏剧文学 B:小说 C:电影文学 D:电视文学 10、需要接受者加以具体化的文本空白点,被称为()(1分) A:召唤结构 B:叙事结构 C:作品结构 D:语言结构 11、法国诗人马拉美说:“诗永远应当是一个谜”,“诗写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他揭示了现代派作品的()(1分) A:荒诞性 B:求解性 C:严密性 D:完整性 12、通过理解文句来阐释作者原意的批评是()(1分) A:印象式批评 B:评点式批评 C:诠释式批评 D:神话原型批评 13、提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一观点的人是()(1分) A:刘熙载 B:王夫之 C:王国维 D:叶燮 14、近代文明社会不可能再产生像古希腊那样优秀的神话、史诗,这表明()(1分) A:文学发展不必以社会发展为基础 B: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链条已经断裂 C: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能在人类童年时代和社会不发达阶段才能出现 D:文学发展与生产力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15、把文学这种语言整体形容为“有机体”的人是()(1分)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1-7 章复习重点 一、名词阐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在整个文化现象中的位置和地位作出界定;又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作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3、文学活动“四要素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4、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按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5、文学形式:是作家为表达内容而创造的使文学内容得以存在和表达的、具有感性直观特征文学的外在形态; 6、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生活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7、一般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般意识形态属于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观念及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里,它体现着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亦即带有一定价值取向,并对人的思想行为起支配和调控的作用。 8、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9、审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性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10、话语:所谓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与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而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1、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2、艺术生产:艺术生产是艺术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 13、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资料(如科学知识、艺术品等)而进行的相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14、文学创作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造的刺激或信息。 15、艺术发现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6、艺术构思指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

文学概念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 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 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 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 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 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 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 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藏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15、审美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 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 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 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名词解释: 1、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它有三个基本特性: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 3、语音层面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形态。 4、节奏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春笋的起伏状况。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5、音律 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6、文法层面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7、词法

《文学概论(专科必修)》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 ) A.文化 B.情感C.文采 D.观众 2.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文化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 A.信息论 b.体验论C.意志论 D.反映论 3.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是( )文本。 A.创意型 b.再现型C.象征型 D.表现型 4.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陌生化”一词,是俄国( )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A.形式主义 B.解构主义C.新批评 D.结构主义 5.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 )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高尔基 C.巴赫金 D.什可洛夫斯基 6.作者的语境条件包括历史情境、( )、文学资源场及文学创新需要等几个重要方面。 A.创作过程 B.意识形态氛围 C.拟想读者 D.个体体验 7.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 )中塑造典型,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 A.情节 B.语言C.人物 D.细节 8.文学阅读中读者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与感应的情形属于( )。 A.共鸣 B.净化C.领悟 D.欣赏 9.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 )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达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A.口语 B.书面语C.母语 D.标准语 10.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 )模式。 A.心理分析批评 B.语言批评 C.社会历史批评 D.文化批评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