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What is News 新闻的定义

What is News 新闻的定义

What is News 新闻的定义
What is News 新闻的定义

What is News?

News depends on a variety of factors

Handbook of Independent Journalism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taken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ation, Handbook of Independent Journalism.)

By Deborah Potter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news?” may seem

obvious. News is what is new; it’s what’s happening.Look it up in the dictionary, and you’ll find news described as “a report of recent events or previously unknown information.”But most of the things that happen in the world every day don’t find their way into the newspaper or onto the air in a newscast.

So what makes a story newsworthy enough to be published or broadcast? The real answer is, it depends on a variety of

factors. Generally speaking, news is information that is of broad interest to the intended audience, so what’s big ne ws in Buenos Aires may not be news at all in Baku. Journalists decide what news to cover based on many of the following “news values”:

Timeliness

Did something happen recently or did we just learn about it? If so, that could make it newsworthy. The mean ing of “recently”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medium, of course. For a weekly news magazine, anything that happened since the previous edition the week before may be considered timely. For a 24-hour cable news channel, the timeliest news may be “breaking news,” or something that is

happening this very minute and can be covered by a reporter live at the scene.

Impact

Are many people affected or just a few? Contamination in the water system that serves your town’s 20,000 people has impact because it affects your audience directly. A report that 10 children were killed from drinking polluted water at a summer camp in a distant city has impact too, because the audience is likely to have a strong emotional response to the story. The fact that a worker cut a utility line is not big news, unless it happens to cause a blackout across the city that lasts for several hours.

Proximity

Did something happen close to home, or did it involve people from here? A plane crash in Chad will make headlines in N'Djamena, but it’s unlikely to be front-page news in Chile unless the plane was carrying Chilean passengers.

Controversy

Are people in disagreement about this? It’s human nature to be interested in stories that involve conflict, tension, or public debate. People like to take sides, and see whose position will prevail. Conflict doesn’t always entail pitting one person’s views against another. Stories about doctors battling disease or citizens opposing an unjust law also involve conflict.

Prominence

Is a well-known person involved? Ordinary activities or mishaps can become news if they involve a prominent person like a prime minister or a film star. That plane crash in Chad would make headlines around the world if one of the passengers were a famous rock musician.

Currency

Are people here talking about this? A government meeting about bus safety might not draw much attention, unless it happens to be scheduled soon after a terrible bus accident. An incident at a football match may be in the news for several days because it’s the main topic of conversation in town.

Oddity

Is what happened unusual? As the saying goes, “If a dog bites a man, that is not news. But if a man bites a dog, it's news!”The extraordinary and the unexpected appeal to our natural human curiosity.

What makes news also depends on the makeup of the intended audience, not just where they live but who they are.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have different lifestyles and concerns, which make them interest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news. A radio news program targeted at younger listeners might include stories about music or sports stars that would not be featured in a business newspaper aimed at older, wealthier readers. A weekly magazine that covers medical news would report on the testing of an experimental drug because the doctors who read the publication presumably would be

interested. But unless the drug is believed to cure a well-known disease, most general-interest local newspapers would ignore the story. The exception might be the newspaper in the community where the research is being conducted.

News organizations see their work as a public service, so news is made up of information that people need to know in order to go about their daily lives and to be productive citizens in a democracy. But most news organizations also are businesses that have to make a profit to survive, so the news also includes items that will draw an audience: stories people may want to know about just because they’re interesting.Those two characteristics need not be in conflict. Some of the best stories on any given day, in fact, are both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But it’s fairly common for news organizations to divide stories into two basic categories: hard news and soft news, also called features.

Where the News Comes From

Journalists find news in all sorts of places, but most stories originate in one of three basic ways:

? naturally occurring events, like disasters and accidents;

? planned activities, like meetings and news conferences;

? reporters’ enterprise.

Unplanned events frequently become major news stories. A ferry sinking, a plane crash, a tsunami, or a mudslide is newsworthy not just when it happens but often for days and weeks afterwards. The extent of the coverage depends in part on proximity and who was involved. A fatal automobile accident in Paris might not be big news on any given day. But an accident in Paris in 1997 was a huge news story, not just in France but also around the world, because one of the victims was Britain’s Princess Diana.

Citizens who witness a disaster will often contact a news organization. Journalists also learn about these events from first responders: police, fire, or rescue officials. In some countries, news organizations are able to monitor emergency communications between first responders and can dispatch journalists to the scene quickly so they can watch the story unfold.

In many newsrooms, the most obvious source of news is the daily schedule of events in town, which includes government meetings, business openings, or community events. Often called a “daybook,” this list of activities is not automatically newsworthy but it provides a good starting point for reporters searching for news. Reporters who regularly cover specific kinds of issues or institutions, also called “beat” reporters, say they often get story ideas by looking at agendas for upcoming meetings.

Press releases can be another source of news, but again, they are just a starting point. Dozens of press releases arrive in newsrooms every day, by mail, by fax, or even on video via satellite.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agencies generate many of them, but other large organizations like private businesses and non-profit groups also issue press releases to let the news media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A press release may resemble a news story but because it is produced by someone with a vested interest in the subject it is not likely to tell the complete story. Press releases may be factually correct, but they usually include only those facts that reflect positively on the person or organization featured in the release. Even if a press release looks newsworthy, a professional journalist first must verify its authenticity, and then begin asking questions to determine the real story before deciding if it’s worth report ing.

Staged events, such as demonstrations, also can produce news, but journalists must be wary of being manipulated by the organizers who want to tell only their side of the story. Politicians have become adept at staging events and “photo opportunities” in order to attract coverage, even when they have no real news value. That does not

mean journalists should ignore these events, but only that they need to do additional reporting to get a complete story.

Most reporters say their best stories come from their own enterprise. Sometimes story suggestions come from strangers, who may visit, telephone, or e-mail the newsroom with a complaint or concern. Some news organizations actively solicit ideas from people who live in the communities they serve, by providing a telephone number or an e-mail address where suggestions can be submitted. Journalists spend a lot of time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who can provide them with information. (We’ll talk more about source building in Chapter 2, “Getting the Story.”) Journalists frequently find stories simply by looking around and listening to what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What you overhear at a sports event or in line at the post office could turn into a news story. Ask the people you meet when you are not covering a story what is going on in their lives or their neighborhoods and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on the trail of a news story no one else has covered. Another way to find news is to ask what has happened since the last time a story was in the paper or on the air. Follow-ups often lead to surprising developments that are even more newsworthy than the original report. For example, a story about a fire the day after it happened might tell you how many people were killed and the extent of the property damage. But a follow-up several weeks later could discover that a faulty radio system made it impossible for firefighters to respond quickly enough to save more lives.

Documents, data, and public records can lead to terrific stories as well. Reporters can use them to look for trends or to spot irregularities. This kind of work requires more effort, but the results are almost always worth the trouble. It’s considerably easier when the data are made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of course, but reporters have been known to enter data from paper records into computer database programs just so they can search for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in a pile of statistics. For example, a list of people who have received speeding tickets might yield a story if it could be sorted by name instead of date. That’s how television reporter Nancy Amons learned that one driver in her town had managed to amass a dozen traffic violations in three years and had even caused an accident that killed another driver without ever losing his driver’s license. When she investigated, city officials admitted they had failed to do their job.

The Journalist’s Role

New technologies have made it possible for anyone with a computer to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as widely as the largest news organizations. But a well-designed Internet site, no matter how well it’s written or how often it’s updated, is not necessarily a reliable source of news. The truth is that in a complex world where information is no longer a scarce commodity, the role of the journalist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Unlike a propagandist or a gossip, the journalist sorts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and determines how much of it is valuable and reliable before passing it on to the public. News stories, whether hard news or features, must be accurate. Journalists not only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tell the story, they have to verify the information before they can use it. Journalists rely on first-hand observation whenever possible and consult multiple sources to make sure the information they receive is reliable. And, except on rare occasions, they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their information so the audience can evaluate its credibility.

But journalism is more than just the distribution of fact-based information. Propaganda also may be based on facts, but those facts are presented in such a way as to influence people’s opinions.As we’ve already noted, public relations professionals use facts, as well, but may tell only one side of a story. Journalists, on the other hand, strive to be fair and complete. They strive to tell an accurate and authentic story, one that reflects reality, not their own perception of it or anyone else’s.

Another distinction between journalism and other forms of information is that journalists strive for independence from the people they cover. A public relations professional who is employed by the organization he or she is writing about is unlikely to include information that might make the organization look bad. A journalist, on the other hand, will attempt to provide a complete picture, even if it is not entirely positive.

Journalists are not mere transmission belts for their own viewpoints or for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others. They do original reporting, they do not confuse fact with opinion or rumor, and they make sound editorial decisions. A principal responsibility of journalism, says Bill Keller, executive editor of the New York Times, is “applying judgment to information.”

Unlike other purveyors of information, journalists owe their primary allegiance to the public. As Canada’s Montreal Gazette states in its code of ethics, “A newspaper’s greatest asset is its integr ity. Respect for that integrity is painfully won and easily lost.”To maintain that integrity, journalists work hard to avoid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al or perceived. (We’ll talk more about that in Chapter 7, “Ethics and Law.”)

Objectivity and Fairness

The concept of objectivity in journalism developed almost a century ago, as a reaction to the sensational, opinion-driven reporting that was common in most newspapers of the day. The term “objectivity” was originally used to describe a journalistic approach or method; journalists would seek to present the news in an objective way, without reflecting any personal or corporate bias.

Over time, objectivity was required from the journalists themselves. The executive editor of the American newspaper the Washington Post, Leonard Downie, took the concept so seriously that he refused to register to vote.But many journalists today concede that total objectivity is impossible. In 1996, the U.S.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dropped the word “objectivity” from its code of ethics. Journalists are human beings, after all. They care about their work and they do have opinions. Claiming that they are completely objective suggests that they have no values. Instead, journalists have largely agreed that they must be aware of their own opinions so they can keep them in check. The audience should not be able to tell from the story what the journalist’s opinion is. By using an objective, scientific method for verifying information, journalists can report stories that do not reflect their own personal views. The story itself, in other words, should be impartial and fair.

Journalists also strive to be fair in their reporting by not telling

one-sided stories. They look for contrasting views and report on them without favoring one side or another. In addition to verifying assertions of fact, they will seek out differing opinions in cases where the facts are in dispute.

Fairness is not the same thing as balance, however. Balance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only two sides to any story, which is rarely the case, and that each side should be given equal weight. Journalists who seek that kind of artificial balance in their stories actually may produce coverage that is fundamentally inaccurate. For example, the vast majority of independent economists may agree on the

consequences of a particular spending policy while a small handful has a different opinion, which has been proven wrong by past experience. A story giving equal time or space to the views of both groups would be misleading.

The challenge for journalists is to report all significant viewpoints in a way that is fair to those involved and that also presents a complete and honest picture to the audience. “Fairness means, among other things, listening to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incorporating them into the journalism,” says reporter and blogger Dan Gillmor.“It does not mean parroting lies or distortions to achieve that lazy equivalence that leads some journalists to get opposing quotes when the facts overwhelmingly support one side.”

News Providers

Journalists the world over shar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curious and persistent. They want to know why things happen and they d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They are not intimidated by the powerful and they care deeply about the work they do. Kevin Marsh, an editor at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s (BBC) Radio 4, says a good journalist has “the ability to grasp the big truths – with the humility to let them go again when the facts don’t fit.” A journalist’s job is challenging and complicated. As Philip Graham, late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once said,“(A journalist has the) inescapably impossible task of providing every week a first rough draft of a history that will never be completed about a world we can never understand.”

Journalists today have more outlets for their work than at any other time in history, from small community newspapers to worldwide television news channels and online-news sites. Each of the media outlets has different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most countries, daily newspapers generally have the largest staffs and offer more depth on a wider range of topics than the broadcast media. With the addition of online sites, many newspapers have begun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traditional once-a-day publication schedule. But they largely reach only a literate, affluent audience, people who can read and who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the newspaper or have access to a computer to read it on line. Radio,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sources of news in the world, has the advantage of speed and easy availability. Radio journalists can get the news on the air quickly and anyone with a battery-powered

radio can hear the news almost anywhere at any time. Radio reporters tell stories with sound as well as words, so listeners feel they have experienced some of what the event was really like. Radio news is on the air many times a day, so it is frequently updated. But most radio stations provide only a limited amount of time for each newscast, which tends to be a short summary of only the biggest stories, without the depth or breadth that a newspaper can offer.

With both sound and pictures, television newscasts can show viewers what is happening, not just tell them about it. One of television’s strengths is its ability to convey emotion and share experiences with viewers. Technological advances – smaller cameras, digital editing, and mobile uplinks – have made it possible for television to be almost as fast as radio in getting a story on the air. But the medium’s dependence on pictures can be a drawback: Television news sometimes avoids telling complicated stories because they are not visually compelling.

Recentl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ategories of print and broadcast news has blur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many news organizations now produce news in a variety of media, including the Internet. Since the Internet is infinitely expandable, online news is not necessarily subject to the same restrictions of space and time imposed on the print and broadcast media. News sites can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and keep it available for a longer time. And they can make it possible for users to search for the news that most interests them.

Online-news sites affiliated with newspapers,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s may look very similar. They illustrate their stories with photographs, and many offer streaming video of stories or complete newscasts. They also may supply a “podcast” version, publishing their files to the Internet so that their subscribers can download the files onto a computer or portable media player for later consumption. On some sites, you can read the text of a story or listen as the writer reads it to you. News organizations are even posting their own Web logs (commonly known by the short-hand term “blogs”), letting journalists write online diaries about the stor ies they’re covering or the decisions being made in the newsroom.

In this evolving world of news, many journalists find they need additional skills to do the job that is expected of them. Reporters may be expected to shoot photographs for use on the Internet, in addition to interviewing sources and writing stories for the newspaper. Editors may be asked to post stories on the Internet, in

addition to checking reporters’ copy and writing

headlines. Photographers may need to shoot video as well as still pictures, and they also may have to provide text to go along with their pictures. Many news organizations are providing training for journalists who are taking on new roles in the newsroom. And some journalism educators are now implementing what they call a “convergence curriculum”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he multiple skills they may need in the future.

But for all these new demands, the heart of good journalism remains the same. As Bill Kovach and Tom Rosenstiel write in their book, 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 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 there are some clear principles that journalists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agree on and that citizens have a right to expect:

? Journalism's first obligation is to the truth.

? Its first loyalty is to citizens.

? Its essence is a discipline of verification.

? Its practitioners must maintain an independence from those they cover.

? Journalism must serve as an independent monitor of power.

? It must provide a forum for public criticism and compromis e.

? It must strive to make the significant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 It must keep the news comprehensive and proportional.

? Its practitioners must be allowed to exercise their personal conscience.

These values distinguish journalism from all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Abiding by them is not easy. Journalists face pressure to compromise on these standards almost every day. But keeping them in mind is the best way to ensure that journalism can serve its primary function, supplying citizens with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their lives.

[Deborah Potter is executive director of NewsLab, an online resource center for journalists in Washington, D.C., that she founded in 1998. She has taught journalism as a faculty member at The Poynter Institute and at American University, and spent more than 20 years in TV news, including 16 as a network correspondent for CBS News and CNN.]

对于"什么是新闻"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一目了然。新闻就是新的东西,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字典对新闻的定义是"对于最近事件或先前未知资讯的报道"。但是,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大多数事情并不见报,也不上广播电视。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件事有足够的新闻价值而得到刊登或播放呢?真实的答案是:这要取决很多因素。一般而言,新闻内容要与接收新闻的物件普遍有关;在布宜诺赛勒斯的一个重大新闻可能在巴库毫无新闻价值。新闻记者一般根据以下各类"新闻价值"来决定取舍:

时效性

事情是最近发生的吗?是我们刚刚得知的吗?如果是,它就可能有新闻价值。当然,"最近"的意思因媒体而异。对于周刊而言,从上期出刊以来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具有时效性。对于24小时播放的有线新闻频道而言,最有时效性的新闻也许是"突发新闻"或此刻正在发生的、可以由记者现场报道的事件。

影响力

事件影响很多人还是有限的人?如果你所在城镇中有两万人的供水系统受到污染,这具有影响力,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的读者或听众。一则报道说,在一个边远地方的夏令营里有10个孩子因为饮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这也具有影响力,因为它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一位工人剪断了电缆不是重要新闻,除非它导致整个城市数小时断电。

近距离

事件是否在我们身边发生,有没有我们这里的人卷入?一架飞机在乍得失事坠毁,在恩贾梅纳是头条新闻,但在智利可能就不是,除非飞机上有智利乘客。

争议性

人们是否对此事有不同意见?人的本性决定了我们对冲突、紧张状况或公开辩论感兴趣。人们喜欢选择立场,看谁会获胜。冲突并不总是意味着表达针锋相对的观点。医生与疾病斗争或公民反对法律不公,也是一种冲突。

显要性

事件是否涉及著名人物?一件普通的事情或事故如果涉及名人,如政府总理或电影明星,则会成为新闻。如果那架在乍得坠毁的飞机上有一名著名摇滚乐手,这个事件就可能成为全球头条新闻。

现实性

人们是否在谈论这件事?一个关于公车安全的政府会议不会受到多少关注,但如果会议是在一次严重公车事故之后召开,情况就会不一样。某次足球赛中发生的事故可能有好几天都出现在新闻上,因为这是时下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

奇特性

事件是否非比寻常?这正像常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但人咬狗就是新闻!" 我们对非同寻常和意想不到的事件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此外,何谓新闻还取决于新闻消费对象,不仅要看他们住在哪里,而且要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关心的问题,导致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感兴趣。一个针对年轻听众的广播节目可能把音乐及体育明星的消息包括在新闻中,然而这些消息不会出现在针对更年长、经济收入更高的读者的商业报纸上。一个报道医疗新闻的周刊会报道药品试验,因为阅读刊物的医生们会对此感兴趣。但是,除非这个药品可以治愈某种众所周知的疾病,否则一般地方性的报纸大多会忽视这条消息;唯一例外也许是这个研究项目所在地的报纸。

新闻机构视自己的工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因此,构成新闻的是人们所需要的资讯,这些资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并且能够使他们成为民主社会中有所作为的公民。但与此同时,大多数新闻机构也是商业企业,必须盈利才能生存。因此,新闻也有旨在吸引人的内容:人们想知道它仅仅是因为它有趣。这两个特点不必相互冲突。事实上,一天当中最叫好的新闻,往往既重要也有趣。但新闻机构通常把新闻划分为两个基本范畴:硬新闻与软新闻,后者也叫专题新闻或者新闻特写。

新闻种类

硬新闻基本上是当天的时事,是人们在报纸头版或网页头条看到、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一开始听到的;战争、政治、商务、犯罪等经常是硬新闻的内容。城市公车司机今天宣布罢工,成千上万人不能上班,这是硬新闻。它具有时效性,争议性,影响广泛,近在咫尺。社区需要立即得到这个消息,因为它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比较而言,一个世界著名运动员曾在孤儿院长大的消息属于软新闻。这是一则有人情味的消息,涉及一位元显赫人物,经历独特,人们很可能想与朋友谈论这条消息。它不一定非要在某一天刊登或播出,因此属于专题新闻。许多报纸和线上新闻网站另外开辟专题栏目,登载生活时尚、居家生活、艺术娱乐等消息。大报甚至分专题开辟每周栏目,如食品、健康、教育等。

区别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并不仅仅是新闻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采用不同的文体。一般而言,硬新闻单刀直入,为的是让读者尽可能快地掌握重要资讯。专题特写新闻则往往从一则轶闻或实例引出故事,为的是引起读者兴趣,因此,这类报道要花费更多笔墨之后才点到要害。

有些新闻稿将这两种写法混合运用。那些没有时间敏感度、但具有重要主题的报道常被称作"新闻特写"。比如,报道一个社区针对爱滋病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一篇新闻特写,而关于治疗爱滋病的新方法则是一篇硬新闻。新闻特写是探讨社会趋势或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讲述具体的人和事,反映人们的亲身经历。(我们将在第三章"报道新闻"中详细讨论不同的写作风格。)

新闻来源

新闻工作者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发现新闻,但是大多数新闻基本依靠以下三个来源之一:·自然发生的事件,如灾害事故;

·预先计划的活动,如会议及新闻发布会;

·记者的挖掘

非计划事件常常成为主要新闻:一艘渡轮沉没,一架飞机失事,一次海啸或泥石流,皆有新闻价值,而且不但在当时如此,在数天或数星期之后仍具有新闻价值。报道的繁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距事件距离的远近以及涉事人。在巴黎发生的一次致命汽车事故或许平常不是重大新闻,但是,1997年在巴黎发生的这一事故,不但在法国而且在全世界成为轰动新闻,原因是罹难者之一是英国王妃戴安娜。

目击灾难发生的公民常与新闻机构取得联系,记者也从第一线救援人员那里获悉消息,如员警、消防队员、救生队员。在某些国家,新闻机构可以监听一线救援人员之间的通话,进而可以即刻派记者赶赴现场,观察事件的发展。

在许多新闻编辑室中,最显著的新闻来源是本地事件的日程表,即所谓"日志",包括政府会议,商家开业,社区活动等。日志上的活动并非一定具有新闻价值,但却是记者寻找新闻的好起点。经常固定报道某一专题或机构的记者,即"跑某一专线的"(beat)记者表示,他们经常通过查看日志来找到新闻点。

新闻发布稿可以是新闻的另一个来源,但这同样也只是一个起点。通过邮件、传真、甚至卫星录影,新闻编辑室每天收到几十件新闻简报。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发布大量简报,其他大型机构,如私人企业和非营利团体,也发布简报,为的是让新闻媒体知道它们正在展开的工作。一份新闻简报看上去像新闻,但因为其来源本身是有自身动机的,因此不可能反映全部情况。新闻简报可能在事实上并无差错,但所显示的往往仅限于对发布者个人或机构组织有利的事实。即使简报看上去具有新闻价值,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记者一定首先会判断其真实性,而后提出问题以确定实情,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报道。

有组织的活动,如示威,可以成为新闻,但是记者必须警惕,避免只宣传一方的观点,从而受到活动组织者的利用。政客非常善于通过组织活动和所谓"上镜机会"来吸引媒体报道,而这些活动本身有时没有任何实在的新闻价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应该忽视这些事件,而是说他们需要注意通过更多努力,给予全面的报道。

大多数记者说,他们的最佳新闻报道来自于自己的挖掘。有时新闻源于陌生人,比如那些通过造访、电话、电子邮件来向新闻编辑室投诉的人。有些新闻机构积极从所服务的社区中征求建议,为人们提供反映情况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等。记者花大量时间,与那些能提供消息的人建立关系。(我们将在第二章"新闻采访"中进一步讨论建立来源的问题。)

记者经常也能够仅仅通过四下走动,倾听人们的交谈而找到新闻,比如从运动场或在邮局排队时偶尔听到的谈话中就可能发现新闻。在没有采访任务时,不妨问问人们的生活状况或他们社区的情况;这有可能让你赶上一则不曾有人报道的新闻。

另一个发现新闻的办法是提问题:在报纸或广播电视上次报道的情况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后继报道常常能反映出比即时报道更有新闻价值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比如,火灾发生后第二天的新闻可能报道了有多少人死亡以及财产损失的程度,但是,几个星期

之后的追踪报道可能导致发现无线电系统的问题,从而揭示出是这个问题导致了消防员无法作出迅速反应,因而未能避免更大伤亡。

档、资料、公共记录也可以引出极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可用它来寻找趋势或发现异常。这样做要花费更多气力,不过几乎也总是会得到相称的回报。比如,电子资料最方便,但在资料没有电子化的情况下,据说有的记者把书面资料输入电脑资料库程式,为的是能够在大量的统计资料中寻找最重要的资讯。例如,如果对驾车超速的人名单按照姓名而非日期排列进行搜索就可能产生新闻:电视记者南茜·阿蒙斯(Nancy Amons)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她所在城镇有一个驾车人三年内得到12张罚单,甚至还在一次事故中导致另一位驾车人死亡,但这个人却没有被吊销驾驶执照。她的调查导致这个城镇的官员承认了他们的失职。

新闻工作者的角色

新型技术使任何拥有电脑的人都可以像大型新闻机构一样广泛散发资讯。但是,一个设计甚佳的互联网站并不一定是可靠的新闻来源,无论它的内容写得多么好,更新多么频繁。实际上,在这个资讯已不再是稀有商品的世界,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新闻工作者不同于宣传家或闲话人。新闻工作者必须对现有资讯进行过滤甄别,在确定资讯价值与可靠程度后,才向公众发布。所有新闻,不管是硬新闻还是特写新闻,都必须准确。新闻工作者不但要获取资讯来讲述新闻,而且要在使用资讯之前核实资讯。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记者依靠第一手的观察,此外也从多个来源确定所得资讯的可靠性。除非有极特殊的情况,他们标明资讯来源及其身份,以便接收新闻的大众掂量其可信度。

但是,新闻工作不仅意味着传播有事实依据的资讯;宣传品也可以有事实依据,但是那些事实是用特别方式提供的,为的是影响人们的观点。我们已经谈到,公关专家也用事实,但可能是一面之辞。相比之下,记者努力做到公正全面。他们努力讲述准确而真实的情况,反映的是实情,而非自己或他人对实情的看法。

新闻报道与其他资讯形式的另一个区别是,新闻工作者努力做到与报道对象保持独立。公关专家受雇于机构,他们所写的关于这个机构的材料,不会包括不利于这个机构形像的资讯。相比之下,记者的介绍致力于完整,即使其中有些不是正面的内容。

记者不是仅充当自己的观点或他人提供的资讯的传声筒。他们要从头组织起自己的报道,决不把事实与意见或谣传相混淆,并且要有良好的判断力。《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主编比尔·凯勒(Bill Keller)说,新闻工作的一个主要责任是"判断资讯"。

记者不同于其他资讯传播者的另一点在于,记者的第一忠诚是对公众。正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公报》(Montreal Gazette)的行为守则所说:"一个报纸最重要的资产是它的操守。这种操守换来的尊重,得之困难,失之容易。"为保持这种操守,记者付出巨大努力,避免任何实际的或印象上的利益冲突。(我们将在第七章"道德与法律"中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客观与公正

新闻客观性的概念出现于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是针对当时大多数报纸报道耸人听闻和带有观点倾向性的反动。"客观性"这个词最初被用来描述一种新闻方式;新闻工作者力图用客观方法来写新闻,不反映个人或公司的立场倾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工作者要求自己也做到客观。美国《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主编伦纳德·唐尼(Leonard Downie)如此重视客观性,以至他拒绝登记参加选举投票。但是,今天许多新闻工作者承认,完全的客观性是不可能的。1996年,美国职业记者协会(U.S.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从协会行为操守中删去了"客观性"一词。新闻工作者也是人。他们对自己工作很认真,但他们的确有自己的看法。宣称完全客观意味着他们没有价值观。不过,新闻工作者大多同意,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观点有自觉意识,不让它影响工作。新闻工作者不应该使听众从新闻报道中觉察到其个人的观点,并且应该可以通过用客观科学的方法核实资讯而做到这点。换句话说,报道本身应该是持平公正的。

此外,新闻报道应避免一面之辞。新闻工作者应该寻求对立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不偏不倚。除了要对所说事实予以核实以外,他们应该在存在事实争议时,找出各种不同的观点。

然而,公正与持平不是一回事。持平意味着任何新闻都只有两方面意见──这种情况很少见──而且各方意见应受到同等重视。实际上,新闻工作者如果在报道中寻求这种人为的持平,反而可能使报道从根本上失去准确性。例如,绝大多数独立的经济学家可能对某一预算政策的后果持有同样看法,只有少数人观点不一样,而后者被以往经验证明是错误的。新闻如果给这两种观点同样的时间与版面,就可能起误导作用。

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是,既要以对当事人公平的方式报道各种重要观点,又要让听众(或读者)了解全面、真实的情况。记者兼博客丹·吉尔摩(Dan Gillmor)说:"在某种意义上,公正意味着倾听不同意见,并对它们加以报道,但并不意味着重复谎言或重复歪曲事实之词来达到慵懒的平等假像,这样做会导致有些记者在一方得到压倒性支援的事实面前,刻意去寻找引用对立面的言论。

新闻提供者

全世界的记者都具有某些共同特点。他们好奇心强而且穷追不舍。他们要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不得到答案不会甘休。他们不畏强权,尽心尽职。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4台的编辑克文·马什(Kevin Marsh)说,一个好新闻工作者具有"抓住大真相的能力──而当事实不符时,又有足够的谦逊放弃之。"新闻工作既具有挑战性又很复杂。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已故董事长菲力浦·葛兰姆(Philip Graham)曾经说:"(新闻工作者)不可避免地肩负着难以成就的使命,即每星期拿出历史的第一份初稿,而我们永远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它的历史永远无法完结。"

今天的记者发布消息的渠道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多,从社区小报到环球电视新闻频道以及线上新闻网站。每一种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在大多数国家,日报的工作人员一般最多,报道的题材比广播媒体更广、更有深度。随着线上网站的发展,许多报纸开始突破每日出版一次的传统限制。但是,报纸只能为识字、经济收入高的读者服务,即那些有阅读能力并有钱买报纸的人或者能够上网阅读的人。

广播是世界上用得最广泛的新闻来源之一,它的优势是快捷方便。广播记者能迅速播出新闻,任何拥有电池收音机的人都可以在几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收听。广播记者报道新闻既用声音也用文字,听众可以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广播新闻每天多次播出,消息更新频繁。但是,大多数广播电台的每次新闻节目时间有限,因此播出的往往是对重大新闻的综合摘要,缺少报纸的深度与广度。

电视新闻既有声音也有图像,可以向观众展示、而非仅仅讲述正在发生的事件。电视的优势之一是能够传输情感、让观众分享经历。技术进步──如小型摄影机、数码编辑、移动传输等──使电视能将消息迅速播出,与广播相差无几。但电视媒体对于图像的依赖也可以成为缺陷:电视新闻有时因一些复杂的事件没有最佳视觉效果而不对其加以深入报道。

近来,印刷媒体与广播媒体的传统范畴界限逐渐模糊。在美国等国家,如今许多新闻机构制作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媒体新闻。正因为互联网是可以无限扩充的,所以线上新闻不像印刷广播媒体那样受时空限制。新闻网站可以提供更多资讯,而且提供的时间更长,此外,还可以让用户搜寻他们最感兴趣的新闻。

报纸、广播电台及电视台的线上网站看上去十分相像。它们用照片来展示新闻,许多网站还可提供新闻的串流录影,乃至完整的新闻节目。此外,这些网站提供"播客"(podcast)版本,即把新闻文档公布在互联网上,让用户下载到电脑或移动媒体播放器上,供日后享用。在有些网站,人们既可以阅读新闻,也可以听记者朗读新闻。新闻机构甚至开办网上交谈(即一般简称的"博客"),让记者通过线上日记的形式,介绍他们正在采访的新闻以及新闻编辑室正在做的决定等。

新闻世界不断演变,许多新闻工作者发现他们必须掌握更多的技术方能做好本职工作。报纸记者除了采访消息来源、撰写新闻报道之外,可能还要为网页拍摄照片。编辑的工作除了审阅记者的稿件和确定标题之外,可能还必须将新闻稿件放到网上。摄影记者除了拍照片,可能还需拍摄录影,并且提供相关的说明文字。许多新闻机构为使记者适应新闻编辑室中日新月异的角色而给他们提供培训。目前,一些新闻教育界人士采用所谓"综合教学大纲"(convergence curriculum)来帮助学生成为未来所需的技术多面手。

但是,尽管有这些新要求,优秀新闻工作的核心依然如故。正如比尔·科维奇与汤姆·罗森斯蒂尔(Bill Kovach and Tom Rosenstiel)在《新闻要素:论新闻从业者需知及公众的期待》(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一书中写到的,在民主社会中有一些明确的原则,既为新闻工作者所公认,也是公民有权期待的:

·新闻工作的第一职责是符合事实。

·新闻工作要第一效忠公民。

·新闻工作的本质是核实。

·新闻从业者必须独立于报道物件。

·新闻必须成为权力的独立监督者。

·新闻必须成为社会批评与折衷的论坛。

·新闻必须努力使重要资讯有趣且相关。

·新闻必须做到消息全面与适度。

·新闻从业者必须能够根据他们的个人良知行事。

这些价值观使新闻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通讯传播。奉行这些价值观并不容易,新闻工作者几乎每天都面临要他们就这些原则作妥协的压力。为确保新闻业发挥其主要功能──为公民提供生活决策所需要的资讯──就必须时刻牢记这些准则。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富锦电视台韩世峰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之间的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赢得市场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策划,就是在节目制作过程前,设计出栏目或节目的最佳方案。其中包括所有具体细节的策划,比如选题的策划,具体题材的分解,新闻报道形式的设计和同期声人物的确定以及采访问题等相关环节。电视台要想提高节目质量,创作出高品质的节目和栏目,就必须加强总体策划,那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新闻策划有利于促进社会效益,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判断新闻报道的策划是否成功,要看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在没有新闻策划的前提下,纵使新闻工作者吃了很多苦,报道也很有艺术性,但却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完全失败的。相反,在报道之前有了充分的策划意识和准备,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样的新闻策划才是成功的。因此,具有相当严谨、周密、完善的策划是报道成功的前提条件。2011年7月份,我们《关注》栏目组获悉富锦市大榆树镇种植的16000亩早大白马铃薯提前上市,收入非常可观。根据这一新闻线索,我们策划制作一期关于种植经济作物的专题节目。在采访前,我们精心策划了各个环节,尤其是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大华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我们从种薯研发、繁育、营销、储存各方面入手,确立了每个采访节点。由点及面,报道了大榆树镇成为富锦当地“经济作物之乡”的可喜成就。节目播出后,富锦各界都对此事非常关注,纷纷来信致电询问相关知识和细节,希望建立相应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致富增收提供保障。节目虽小,反

新闻传播的内容——新闻的定义

新闻传播的内容与新闻的定义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共同点:都反映了新闻“真”和“新”的两个基本特点 差异: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联系: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论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 其前提是掌握全面的事实,依据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或者是构成事实的必要材料。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新闻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应尽可能地多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判断,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对于许多事件一时原因未明、性质未定,而新闻有要求迅速做出报道的,要善于将判断变成报道 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迅速) 新闻本源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新闻最主要的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凡是引起人们关心的变动都可能成为新闻 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的 途径:一、记者采访他人;二、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新闻要素 定义: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 要素:5W——发生的主角(who)、发生的事件(what)、发生的时间(when)、 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 作用:1、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的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2、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3、有助于明了新闻题材的要义 信息与新闻信息 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即不确定性的东西 新闻信息: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信息 (新闻)信息的特点:信息必然包含新情况、新知识、新内容(最基本特点) 1、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 2、扩缩性 3、组合性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5、相对性 信息和新闻的关系 联系:新闻是一种独特的信息 区别:1、概念外延的宽窄不同——所有的新闻都是信息;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新闻 2、主观色彩的有无不同——信息可能有主观色彩,也有可能无主观色彩;新闻是具 有明显主观色彩 3、作用范围不同——信息着重于个性化的服务;新闻着重于共同体之间的服务

报纸新闻报道的策划教学大纲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总学时数:72 学分:4 理论学时:63 实践学时:9 编制单位(或执笔者):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教研室字东玉 编制时间:2014年9月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中文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讲授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概念,理解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类型,帮助学生掌握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原则,将不同类型的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做对比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际报纸新闻策划案 例,熟悉各大报纸对于不同新闻事件的不同新闻报道策划,让学 生对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够进行实际的新 闻报道策划。 二、总体教学目标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学生具

备实践操作、策划能力的课程。报纸新闻报道的策划对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理论,熟悉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基本原理和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基本方法,通过一定的实践训练,具备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能力,最终能进行独立的报纸新闻报道策划。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概论、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等基础知识和能力。 四、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参考 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表

五、教学内容及其目的、要求、任务 第一章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概念和类型(6学时) (一)教学目的 目的:本章的目的重点是让学生将报纸新闻报道策划与其他媒介的新闻报道策划区分开来,对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类型。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新闻策划? (1)新闻策划的概念 (2)新闻事件策划 (3)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2、报纸新闻报道策划 (1)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概念 (2)报纸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 (3)报纸进行新闻报道策划的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深化主题报道 ②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

新闻五要素

新闻五要素 新闻五要素即新闻5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 hat)、何因(why )、何人(who )。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由于它概括了新闻事件本身存在的 客观联系,对指导新闻采访和写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说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1913年,广学会翻译出版《实用新闻学》(美·休曼原著),把此说介绍到我国。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兴起,西方有些学者提出了“六要素”说,认为除五个“w”之外,还有一个新闻要素“H”,即如何(how)。 最初,在消息写作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在每条消息的开头导语中,都必须回答五要素。原因是,自1844年美国科学家莫尔斯发明电报之后,一些通讯社就启用电报发稿。这在新闻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

使消息传递更为及时。但由于当时的电讯技术还不完善,收发电讯经常发生故障,编辑部便不得不向记者提出要求:发新闻一定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尽可能写进第一段,以便一旦电讯发生故障,只要第一段收到了,仍可成为一条完整的消息。 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于1889年3月30日第一次发了一条在导语中包括五要素的消息,成为创新之作。自此之后,导语中必须具备新闻五要素的写作模式,便一直被西方新闻界奉为“金科玉律”,流行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所变化。因为这时人们感到老是这种写法太死板,束缚了导语的生动灵活性;同时,电讯技术也逐渐进步,不存在中断电文的问题了。于是,有人主张在消息的导语里不一定包括五要素,应视情况或突出其中一两个要素,或突出其中两三个要素,其余的要素可放在正文中去交待,以把最重要的要素放在最前面,“立片言以居要”。这便是后来盛行的现代

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

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 董天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报道策划迅速取代新闻报道计划而成为新闻传播中的经常性工作,其突出地位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而日益突出。正确认识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是搞好新闻报道策划的前提。 一、报道策划与报道计划的异同 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只要新闻事实一产生,就有一个如何报道的问题。在“报道策划”理念提出之前,我国新闻界运用得较多的概念是“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又称“报道组织”)。“报道计划”与“组织报道”异名同实。比较下面的两个解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报道计划”是“编辑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读者要求,对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法所作的统筹安排。一般包括报道的意图、报道的重点、报道的阶段、报道的重要选题以及报道方式的选择和报道力度的安排等。” ——“组织报道”是“编辑根据报纸编辑方针对每个时期报道的内容所进行的具体安排”,“它着重解决的是:这一时期整个报道的中心和重点、报道的规模、各项报道内容之间的关系、报道的各个阶段的安排、报道中所采用的各种形式的配合、报社内外的报道力量的部署,等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策划”理念由商业界引入新闻界,人们开始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稍后,“新闻策划”这一术语又迅速取代了“报道策划”,但不少人都是在“新闻报道策划”的意义上使用“新闻策划”。因此,报道策划已成为大行其道的业务理念与操作行为。所谓报道策划,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以后,新闻工作者对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或播出等报道活动进行设计与谋划,以确定最佳报道方案,从而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一种策划活动。 在语义上,“策划”与“计划”有相同之处,都是关于未来行动的谋划和安排,所以《辞海》把“策划”解释成“计划”、“打算”之意;但又有所差异,“策划”更强调“筹划”、“谋略”、“对策”等意思,《辞源》就把“策划”解释为“想办法”、“筹划”。现代研究者认为,“在古代,策划的名词性较强,与现在的计划、计策、计谋、对策的意思较为接近。而在现代,策划的动词性含义增强,信息、创意、点子、谋略、目标等要素为其内核,而‘策划’的全面含义为:如何在全面谋略上指导操作者去圆满地实施对策、计策或计谋,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 所以有学者强调,策划是一种谋略活动,“策划与计划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要求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以使行动产生最佳的效果。” 从“策划”与“计划”的异同可以看出,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不仅转变了话语形式,而且改变了实质内涵。 第一,报道计划的前提是传者本位,而报道策划的前提是受众本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媒走上了产业化运作的道路,传受关系也从传者本位走向受众本位。所谓传者本位,就是新闻传播活动是从传者的需要出发,以传者的愿望为中心,忽视乃至无视受众的需要,强调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输。受众本位则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要从满足受众的需要出发,以受众为中心来

2018考研新闻学之新闻概念总结

2018考研新闻学之新闻概念总结 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二、大众传播三、群体传播。 新闻: 1、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3、新闻的本源:即事实的变动新闻的来源: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4、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路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5、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6、明确新闻五要素的作用:第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第二,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7、导语:是相对于新消息而言的,现代新闻写作中,导语通常保留新闻中二个或几个要素。突出哪一些要素取决于新闻价值在哪,哪些要素最能引起读者、观众或网民兴趣。 8、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则具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信息: 1、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就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最基本的特点是“新”。共享性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 3、信息与新闻的异同之处异:①信息的范围外沿比新闻大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及新闻强③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④信息提供的服务效果更直接。同: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都是受者预先未知的事理③都讲求新鲜、真实和准确④都是可传递的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是物质与信息的又一显著区别 5、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提供信息新闻的工作是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 6、当代新闻工作在业务上体现出的新要求:⑴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⑵加强深度报道⑶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⑷加强全方位报道 7、新闻: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宣传: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8、宣传与新闻的异同之处同:①都属于传播范畴②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③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异:①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最基本的区别②出发点不同,新闻的传播过程是:事实—事实,宣传是:观念—事实—观念③归宿点不同,宣传有很强烈的主体意图,而新闻没有④选用的事实不同,新闻选择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选择是新近的和过去的都可以,只要达到宣传效果即可⑤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 9、如何正确处理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①努力实现新闻与宣传的双重价值②讲究宣传艺术,善于用事实说话③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结合 10、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11、新闻与舆论的异同之处同:公开传播,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作反应异:①新闻:着

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 四层含义 1、必须是新近发生的。 2、已经发生的。 3、真有其事,不是编造的。 4、经过传播的 消息的作用 传播消息:信息和物资、能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又称为三大财富。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是信息的特殊品种。 舆论宣传:舆论,是公众的言论,具有强烈的倾向性。 传播知识:知识与信息实质相同,但概念不同。知识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运动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信息是生成知识的原 料。 消息的分类: 事件: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 内容: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文艺新闻、社会新闻等。 新闻媒体:文章消息(报纸)、广播消息、电视消息、网络消息、手机消息。 特点:动态消息(包括会议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典型性消息)、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新闻公报等。

消息写作的三项基本要求 消息必须迅速:林肯遇刺,王亚平勇救落水青年。 消息必须准确: 1、对事实的认识要准确 例如:某记者采写了某村发展养牛的消息,说:这个村由于多养了牛,粮食也丰收了。今年和去年相比,这个村牛的存栏数增加338头,粮食亩产增加440斤,总产增加60万斤。“ 2、对事实的表达要准确。 例如:有一段相声生动的说明了由于表达不准确而产生的笑话---某工厂星期六组织全体职工去博物馆参观,碰巧赶上这一天是大家洗澡的日子,厂里只有一个澡堂,因此不得不男女分开轮流进行,于是,厂有关人士在广播里发布通知“今天的活动这样安排:上午,男同志洗澡,女同志参观;下午,女同志洗澡,男同志参观。请注意,参观的时候只许看,不许摸!“ 消息必须简短 一,简短与新鲜二、简短与迅速三、简短与民主 消息的结构 标题—主要事实----次要事实-----结尾以及无处不在的背景 标题的作用 .。概括消息内容,揭示主题 (引)出租车司机代表与石家庄“十佳”司机交流经验 (主)让出租车成为城市精神文明风景线《光明日报》

新闻策划的利与弊

新闻策划的利与弊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局嫩江农场广播电视局王喜德 目前,新闻界对新闻策划众说纷纭。新闻需不需要策划已不是最需要探讨的问题。随着新闻策划这一形式的出现和大量使用,我们看到新闻策划所带来的新闻的革命效果,一批反映及时,内容深刻的新闻相继出炉,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靓点,例如:凤凰台的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就是新闻策划所结出的硕果。 由此可见,新闻策划确确实实在新闻活动中充当起了重要角色,可以说是它的“马前卒”、“助推器”。新闻策划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它的益处显而易见,但同时也应看到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两面性,认真分析,探讨新闻策划的利与弊,会更好地使“策划“这一手段为新闻服务,不断完善新闻策划这一体系,也会使新闻更受观众瞩目。新闻策划的“利” 一、新闻策划的“利”,就是它的益处。 1、有利于新闻参与者有的放矢地进行新闻活动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量”和“度”,新闻策划也不例外,把握好新闻策划的“量”与“度”,对新闻活动的本身有前瞻性和原则性的指导意义。新闻策划的目的就是让新闻参与者(请注意是“参与者”,不仅仅指新闻工作者)在正发生的新闻的基础上,顺着理性的、指导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新闻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已有新闻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策划,使参与者(新闻工作者和被采访对象)共同完成新闻事件的报道,从而体现新闻的价值和感憾力。拿央视今年报道内蒙古土豆丰收难卖为例,走基层的记者们在深入一线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了内蒙古土豆价值低迷难卖的伤民这一新闻后,做了细致的新闻策划,进行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在央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农业部、商业部派出工作组帮忙农民解决了卖土豆难的问题,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使本来是种植户的农民也成为了这个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他们以身说法,有的放矢的对新闻事件的介绍和看法,推动了这次“土豆事件”的完满解决。 2、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树立服务大众的观念 新闻策划的目的在于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新闻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解决新闻事件中所存在的问题。做为新闻策划的参与者之一的新闻工作者,在参与整个新闻事件的策划、报道过程中,自己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闻事件的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教材。这部教材会使新闻工作者树立服务于民的观念,想方设法为百姓排忧解难。我们从全国各新闻媒体的“走基层”的新闻报道策划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走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们通过深入基层,把发生在基层的新闻事件用自己独特视角和镜头表现出来,反映民生,反映现实。央视“医疗进社区”的系列报道,策划水平之高令人折服。它抓住当前国家重点推进“医疗进社区”、“降低药品价格”这些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全方面地策划,派出各路记者从最低层开始走访、挖掘新闻素材,发现新闻由头,纵横交错,全面反映社区卫生状况、高价药品给百姓带来的负担、抗生素药品给百姓带来的危害等等,从而把医疗战线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呼声通过媒体传播出来,引起政府重视,推进问题解决的进程。在整个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们如果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如果没有为民众而呼的自我意识,那么,就不会报道出发人深省、震耳欲聋的声音,更不会去为百姓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了。 3、有利于圆满地解决新闻事件,让观众和新闻主体得到满意答案 新闻策划的目的不是让新闻事件本身更具有复杂性,也不会让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者获取名利上的丰收,而是让整个新闻事件在策划的基础上,更加地富有“深力”,更加地富有人性的力量和道德,法律上的力量。通过新闻策划的一步步深入展开,让群众在众说纷纭中,在不明真相中,逐渐走出误区,得到道德、法律和人性上的正确判断,得到满意的答案。以药家鑫杀人案的报道为例,全国各大主流新闻媒体都对此案的报道做了精心策划,派出了精干的队伍,进行了大篇辐的深入报道,使本来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案件及案件处理最终以药的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一、内容提要 1.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新闻价值的实质既然是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那么,量化时首先要确认新闻价值由哪些要素构成,其次是对每个要素做出量的测定尺度。由于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使得对要素的设定和阐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新闻价值要素说,起源于美国新闻学专家对新闻价值构成要素的解释。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专家在考察新闻价值要素时,都设定两个要素系列:一是新闻事实或新闻作品的价值构成要素,如时效、距离、重要性等等;有的设定四个,有的设定五六个。二是读者兴趣要素,如利害关系、金钱、性、奇突等等。后来形成的西方公认的“五要素说”,指的是前者;“八要素说”指的是后者。中国新闻学者在研究新闻价值要素时,逐渐舍弃了西方新闻价值理论中两种系列并行的做法,只用一个要素系列把新闻事实的内在要素和受众的兴趣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了现当代公认的中国新闻价值五要素说。这五要素是: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 二、关键术语 1.时新性 时新性,指新闻事件的新近发生和及时传播,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传播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时差越大,新闻价值越小。在设定新闻价值要素时,有的学者把这一要素称为“及时性”。我国通用的说法是“时新性”,即及时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

2.接近性 接近性指新闻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接近,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大;距离越远,新闻价值越小。西方新闻价值理论把接近性局限在地理接近上,认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地点离受众越近,新闻价值越大;反之,新闻价值则越小。 这样说虽有一定道理,但很不全面。美国学者由此曾说,纽约大街上死一条狗,比中国发生重大灾害的新闻价值大。这显然是谬论。接近性理应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接近,其中以利益接近最为要紧。我国新闻界强调新闻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本质上就是靠缩小与受众的距离,去提高新闻的价值和吸引力。 3.显著性 显著性指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及其业绩的知名程度,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的地位和业绩越显著,新闻价值越大;反之,新闻价值越小。西方新闻价值理论只强调新闻事件参与者的地位显著,认为只有名人做的事情才有新闻价值,几名人做的事情都有新闻价值。显著性还应当包括新闻事件参与者的业绩显著。雷锋的地位不高,但其业绩突出,新闻价值自然就大。 4.重要性 重要性指新闻内容的分量及其重要程度,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新闻的内容越重要,新闻价值越大;反之,新闻价值则越小。 5.趣味性 趣味性指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受众兴趣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反之,新闻价值就越小。我们所说的趣味性,不同于西方新闻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什么是新闻策划、新闻策划的特点、新闻策划的作用、如何进行新闻策划

什么是新闻策划、新闻策划的特点、新闻策划的作用、如何进行新闻策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产品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迫使企业绞尽脑汁进行市场策划、营销策划、企业品牌和形象的策划,以在竞争激烈、甚至你死我活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企业在营销策划中,运用较多的是广告、公共关系、促销等手段,但是笔者以为,在企业的营销中,有一种更有效的手段,那就是新闻策划,运用好了,它与广告公共关系、促销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效果比以上手段更为明显,而且相对而言,费用更为低廉。当然与以上几点相比,新闻策划也有一定难度、一定特点,需要策划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特别是综合素质,如新闻知识,要懂新闻,而在具体操作上,比广告、公共公关更为复杂、慎重一些。这里,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对企业进行新闻策划的实践,谈一些新闻策划的认识和运用。 什么是新闻策划 首先应当指出,这里的新闻策划是指企业的新闻策划,产品营销、企业形象品牌树立的新闻策划,它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策划、与媒体的新闻策划不是一个概念,严格讲,应该叫企业新闻策划。 所谓企业新闻策划,就是企业的策划人员,或者新闻工作者,结合企业实际,根据企业营销需求,按照新闻规律,整合企业优势资源,通过新闻媒介,借助热点事件,制造新闻点,寻找新闻眼,以此来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树立企业和产品品牌,营造企业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创造产品市场,培养、培育消费需求,从而达到与外部企业和产品竞争、销售产品的目的。 企业新闻策划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策划虽概念不同,但也有共同点,这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也必须源于生产。不同点是媒体新闻是寻找新闻、发现新闻。而企业新闻策划是在寻找、挖掘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新闻的同时,大量地是人为制造新闻事实,吸引新闻媒体关注,然后由记者或内部策划人员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报道,造成新闻现象与效应。 新闻策划的特点与独特作用 企业的新闻策划作为一种新生的、独立的营销手段,它与企业内的宣传,与企业的广告、公共关系等有许多共同之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企业营销的手段,企业品牌战略的手段,与公共关系更是师出同家,都是为了沟通、融洽企业与外部关系,但是企业新闻策划又不完全同于企业内部的宣传、广告与公共关系。 首先,新闻策划的功能首先不是教育职工,虽然新闻策划与内部宣传都有教育与诱导的作用和功能,但它教育和诱导的对像重外而轻内,主要是针对市场与消费者,是教育、诱导、启发消费者,通过一系列新闻事实、公益活动,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和印象,从而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 广告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但广告往往是“王婆卖瓜,自吹自夸”。是自己说自己的好,偏重于技巧,可信性往往较差,缺乏感召力。而企业的新闻策划则是策划人员或媒体的记者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事实说话,甚至直接用事实感召消费者,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 76、“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 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77、“电视人”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78、“容器人”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79、“媒介依存症”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80、“他律性欲望主义”这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 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81、“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

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 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对“新闻”的含义实在太广泛了,包括10种:1)指新闻体裁中常见的一种,消息;2)指各种新闻报道的总和,包括各种各样的报道形式、体裁;3)指各种大众传媒的总称(媒介形式);4)新闻行业的总称;5)各种新闻业务工作及其延伸,采写编等;6)新闻传播学的教育、研究;7)宣传;8)舆论;9)刚发生的事实;10)通讯社或通讯社的新闻稿。 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将新闻定义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篇文章在是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后作出。 李大钊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刘建明的新闻定义:“新闻就是对新近或者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特性:1)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2)强烈的时效要求,随着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现在的竞争局面不是“抢新闻”,是谁能对新闻的阐释更接近科学、更合理,这成为传媒竞争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方面;3)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4)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第二讲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理念的产生前提 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传播的发生,产生与传播双方或多方的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有了位差才会产生信息的流动。 需要强调的是,只被一方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交流中没有被对方接受或得到回应,这个新闻对另一方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此外,还包含另一个前提,即接受者的“不知”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如果接受者已经知道了某个事实,这个事实尽管非常重大,也没有新闻价值。因此,新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要看接受方面的情况。 “不知”的情形有以下几种:1)不知是刚发生的事实;2)不知是最新的变动;3)不知是最新发现;4)不知是最新发表的观点;5)不知是最新知识。 “不知”是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并未所有不知道的事实都具有新闻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接受者方面的情形。如果某人(或某些人)对某个事实无兴趣、不关心或不需要,即使不知,对他(们)来说也不是新闻。 ※人为什么能够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理念,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新闻价值“实用意义”所处的位置。 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要基于受众对新闻使用价值的考虑,但同时还有传媒的经济利益(交换价值),还有政治利益(宣传效果)的考虑,因为我国的媒体还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责任,此外还有传播者的个人偏好,这些都会影响传播者对事实的价值判断。 人们关注有价值的新闻,原因在于:1)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本能;2)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市场经济;3)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兴趣所致)。 新闻价值不得已定义: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叫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1)新闻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

新闻报道策划书格式

新闻报道策划书格式 一、策划书名称尽可能具体的写出策划名称,如“×年×月×日信息系×活动策划书”,置于页面中央。 二、活动背景: 这部分内容应根据策划书的特点在以下项目中选取内容重点阐述;具体项目有:基本情况简介、主要执行对象、近期状况、组织部门、活动开展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目的动机。其次应说明问题的环境特征,主要考虑环境的内在优势、弱点、机会及威胁等因素,对其作好全面的分析(SWOT分析),将内容重点放在环境分析的各项因素上,对过去现在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通过对情况的预测制定计划。如环境不明,则应该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分析加以补充。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活动的目的、意义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目的要点表述清楚;在陈述目的要点时,该活动的核心构成或策划的独到之处及由此产生的意义都应该明确写出。 四、活动名称: 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影响及意义拟定能够全面概括活动的名称。 五、活动目标: 此部分需明示要实现的目标及重点(目标选择需要满足重要性、可行性、时效性)。 六、活动开展: 作为策划的正文部分,表现方式要简

洁明了,使人容易理解。在此部分中,不仅仅局限于用文字表述,也可适当加入统计图表等;对策划的各工作项目,应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绘制实施时间表有助于方案核查。另外,人员的组织配置、活动对象、相应权责及时间地点也应在这部分加以说明,执行的应变程序也应该在这部分加以考虑。 七、经费预算: 活动的各项费用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周密的计算后,用清晰明了的形式列出。 八、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内外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给方案的执行带来一些不确定 性因素,因此,当环境变化时是否有应变措施,损失的概率是多少,造成的损失多大等也应在策划中加以说明。 九、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注明组织者、参与者姓名、单位(如果是小组策划应注明小组名称、负责人)。 为指导同学们写出专业化、规范化的策划书,有效开展各项活动,现提供基本策划书模式如下: 注:1、策划书须制作一张封面,装订时从纸张长边装订; 2、系级以上的策划须按如上格式交电子版和打印版各一份。 社团活动策划书格式要求

理论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梳理

实用标准文案 绪论 1.理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及定义 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相对应指出了传播研究的五个方面,即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提示:5W模式的优点在于直观的表现了传播的过程,规划了传播学研究。缺点缺少了 反馈环节,忽视了噪音的干扰。) 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行为、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新闻传播学应是传播学的一部分,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这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可细分为理论、应用和历史三个分支,即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历史新闻传播学。 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 1 .人的需要、动机与行为发生的关系 需要——→动机——→行为——→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是指生命体对某种目的的渴求和欲望。需要是行为得以产生的原动力。动机,是指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采取行动的念头。动机是基于需要而产生的,动机性行为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动因,都是由动机而激发而形成行为。二是有目标,都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总之,需要时动机产生的动因,但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为动机,只有需要指向特定的目标,并且具备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可能性时,动机才能形成,才会具备激发人的行为的动力,即当和需要相适应的客观条件出现时,愿望、需要才能成为行动的动机。 2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行等。 (2)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等。 (3)社交需要,如友谊、情感、归属等。 (4)心理需要,如自尊、尊重、权威、地位等。 (5)自我实现需要,如胜任感、成就感等。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 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不同时期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同,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 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时从外部的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精彩文档

新闻定义、特征和本质

新闻的定义、特征和本质 教学目的:学习新闻的定义、特征和本质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新闻的定义及事实与新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新闻的起源和本源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二、师生共同分析 (一)两个流派对新闻的定义 1、新闻的含义 古代有关新闻的含义:传闻,情报,新知识,新鲜事。 “新闻”在近代和现代新闻事业有三种含义: (1)指“新闻纸”、“新闻业”。在近代和现代新闻事业中,“新闻”具有新闻纸即报纸的含义。在国际新闻界,用“新闻”作为报名的相当普遍。例如:日本最早公开发行的官方报纸叫《官版·巴达维亚新闻》(1862年创刊),在现代社会,也有一些大报以“××新闻”作为报名,如日本的《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美国的《纽约新闻》;等等。这里,新闻就是报纸的意思。此外,“新闻”一词在美国《大百科全书》和前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还有“新闻业”的含义。 (2)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 (3)指新闻报导体裁。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

各种纪实性的体裁和形式。 2、新闻的定义 (1)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新闻建立在三个“W”之上: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 (坏事)。 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2)中外新闻学研究者提出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美国:布莱尔)“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人生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中国:邵飘萍) 这两个新闻定义就是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新闻事物、现象作为新闻的解释和界定,它们属于广义的新闻定义。 “新闻是最近报道的事情。”(美国:莫特)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中国:甘惜分) 这两个新闻定义是把与新闻传媒的传播活动相关联的事物、现象作为对新闻的解释和界定,它们属于次广义的新闻定义。 “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美国:约斯特)“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中国:陆定一) 这两个新闻定义是把“新闻”划定在新闻媒体报道新闻事实、实践这种现象和行为本身的范围内,它们属于狭义的新闻定义。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新闻”一词的第一种解释就属此类: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 上述介绍可以看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范围内认识新闻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