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新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新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新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何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

(1)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首要的根本问题,完整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及其重大意义。

(2)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特点及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内容的相互关系。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案例研讨、社会实践

教学时数:4

背景材料:

[材料1] 2009年11月9日,多国政要集聚德国参加柏林围倒塌20周年纪念的纪念活动,并以推倒模具围墙来重现20年前的一幕。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则意谓着自由化、民主化、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呼声已沛然莫之能御。2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有什么新变化呢?我们来看一组调查数据。在柏林围墙倒塌20周年的此刻,美国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针对美欧13国1万5千人所做的广泛民调,数据显示:有6个国家的多数人民对自由民主的热情降低,有8个国家则对自由经济失去了以前的狂热。在东德人里,虽有六成三的人认为过去20年里生活有改善,但也有相当可观的比例认为生活甚至比以前更差。在斯洛伐克,有高达九成七的人认为只有政客商人得利;认为普通百姓得利的竟低到只有二成一。至于俄国,居然有高达五成八的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件不幸的事。

[材料2] 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进行的全球民意调查显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制度有所不满,仅有11%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效果积极正常且无须改革。

思考:

1、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上述两个民调数据透露出什么信息?

2、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你怎样看待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3、以中国为例,你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点题入题:

柏林墙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它的倒塌,意谓着自由化、民主化、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呼声已沛然莫之能御。然后,二十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的炫目光环已黯然淡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却创造出璀璨明珠。其中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人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继任者坚持了这一正确理论。

讲授新课:

案例导入:

(1)首先播放2008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引导学生感悟歌曲意境的同时,提出问题:歌曲展现了怎样的理念?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我和你》这首歌,体现了奥运超越民族、种族、

文化,平等、参与的理念,也体现了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的外交和文化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问题:中国在申办奥运、举办奥运的过程中,是否一帆风顺?遇到了哪些阻碍?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奥运问题被政治化,深刻地说明了在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从未停止过。

(2)导入新课:做为当代大学生,只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进一步自觉抵制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侵蚀和冲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历了怎样一个认识过程,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什么价值?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材料1】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1996年,华西村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建村40多年来,华西人民在全国著名劳模吴仁宝的带领下,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村,不断由小变大,由穷变富。到了90年代初,就在全国率先成为“别墅村”“轿车村”“电脑村”等,现已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今天的华西村,创造了“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美丽,“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幸福,“五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旅游业)兴旺的发展奇迹。自2001年6月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并入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组建了一个面积超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万人的大华西村(包括外来员工,总共有5万多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今天的华西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们看到,今天的华西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多加大型商贸集团、年利润上亿的村子,吴仁宝书记可以谈堂堂正正地发展旅游、搞村办企业;那么在改革开放前,村书记吴仁宝在发展华西村唯一的村办企业——村小五金加工厂的时候,却要偷偷摸摸地办,一旦被发现,可能会被扣上“走资派”的“罪名”。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可以说,当时吴仁宝面临的“走资派”的“罪名”,反映了在改革开放以前,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够深入,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误区,以至于有了像“薅社会主义羊毛”“割资本尾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等错误认识。可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在理解和实践邓小平理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和争论,归根到底都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邓小平同志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

守的历史教训,经过思考,科学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板书】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

第一阶段: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二阶段:从反面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第三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四阶段:科学、精炼、完整地概括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阶段,邓小平认为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19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开始。

第二阶段,邓小平开始陆续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他先是提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进而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使用这种方法,邓小平后来又陆续阐述了“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他有别于他人阐述社会主义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

第三阶段,邓小平逐渐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1985年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后来他又提到:“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1991年他明确断定,“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这表明邓小平不断尝试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性的表述。

最后,邓小平在明确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之后,1992年视察南方时,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完整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邓小平正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保留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合理部分,澄清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强调了过去被忽略了的社会主义内容,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用新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思考,艰辛探索的结果。

那么,到底怎么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呢?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

【板书】(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为什么要把这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呢?

【材料1】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历史面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多的体现。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85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外汇储备增加近14000倍,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新中国5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动荡的局面中,不但岿然屹立,避免了苏东剧变的悲剧,而且顶住了西方的经济制裁和强大的“和平演变”攻势。因此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也说明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些人可能要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剥削吗?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呢?

首先,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彻底消灭剥削,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两极分化,是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如果没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在分配领域,也就不可能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取代不劳而获,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悬殊,造成两极分化。其次,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剥削现象与贫富不均、差距拉大现象恐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都将长期存在,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逐渐消灭以至完全消除。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同时,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存在与两极分化的产生具有必然的联系,中国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如果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就会产生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根本目标上的体现,它既说明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裕,也说明了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内容的有机联系: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内涵的两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

[材料2] 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变革生产关系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之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建立了2.6万个人民公社。全国99%以上

的农户加入了公社。“人民公社化”的特点就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过程就是大刮“共产风”的过程。它无视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大搞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经济结构扭曲、经济效益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阻碍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材料3] 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

“文化大革命”十年,“左”的指导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毛泽东在1967年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被林彪、江青集团利用,他们无视生产力的发展,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歪曲为“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使国民经济发展遭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10年间,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1949年到1979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6。“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严重歪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了崩溃的边缘。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材料4]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自16世纪开始就已产生,经过3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由空想变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实践、一种运动,经历了由理论变为实践、由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形态,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讨并解决它所存在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之,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的辨证关系,要领会: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动态过程,即从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开始,到解决所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本社会问题,直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邓小平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说明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困惑等,都与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关。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含的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两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表达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准确的表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邓小平本质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为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点。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理论意义)

2、在实践上,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实践意义)

同时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把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做法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屈服于外国的压力、丧失国格不是社会主义,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不是社会主义。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善于吸收并力求超越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成就的社会主义;是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为什么没有提公有制问题?

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所以没有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与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点有关。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确实只能实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但对社会主义的概括不能仅局限于说明其初级阶段,而应当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适用。从社会主义的最终要求来看,当然是要实现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若强调这一点,又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突出生产力,是为了突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但是相对于“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这两个原则来说,只是具有前提条件和方法手段的意义。“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同“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理论中不是处于同一个层次上的,从社会主义的目的来说,“共同富裕”处于最高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则处于最高层以下的手段层,是表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经济制度范畴。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重要性,就重要性而言,都同等重要。现阶段的中国还必须坚持这两条,它们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不能改变。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材料】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曾经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百年奥运梦终圆,从1908年《天津青年》的三声呐喊,到2001年申奥成功,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在中国奥运梦的100年间,中国发生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巨变说明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只有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才能够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也才能实现。事实充分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教师设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打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学生发言】参考教材内容

【教师总结】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材料】建国后,苏联人民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1937年跃居成为欧洲强国。在二战期间,苏共党员冲锋在前,超过300万的苏共党员牺牲在战斗中,带动广大群众浴血奋战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但为什么在1991年底,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且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战争和外敌入侵的情势下自行解体,令世人震惊与沉思。这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发言】按照课前布置的《苏联解体原因之我见》的讨论题目,分组汇报讨论。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共作为执政党,没能在执政过程中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很好地发展生产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而是更多地偏重和依赖于军事技术,同美国大搞军备竞赛,在二战后的技术革命浪潮中落伍。

苏共的例子也警示我们,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教师设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到了物价问题、就业问题、四川灾区灾后重建问题、医疗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等等,这是不容忽视和回避,亟待解决的。但如何解决,靠什么去解决?历史和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无论解决什么问题,答案只有一个:最终都要靠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又被写入了党章,成为指导我国在新世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

历史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的命运系于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ppt播放】中国商务部长的感慨:中国需要卖掉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

1架飞机 8亿件衬衫

【教师设问】800000000:1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中国是外贸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的案例说明,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标志。

【板书】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1、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的著名论断。他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内涵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科学技术渗透到了生产力系统中的各个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美国的科技贡献状况就可以看到这一点: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 1996年:33%,1997年:40%。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占份额: 50年代:20%; 70年代:50%; 90年代:70%。

比如美国的硅谷,智力本身就在创造价值。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确实是这样。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可以领引生产力发展的方向。19世纪末发生的第二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转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气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试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再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所以,邓小平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技术、新的工艺首先在实验室里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技术带来巨大的进步。所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理论创新。

3、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薪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为此,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三、坚持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

以人为本,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曾提出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1979年3月,他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同年10月,他第一次提出要修改原先确定的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同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

1981年4月,邓小平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

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充分体现了党对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化。

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20世纪末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十六大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大体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又提出了比十六大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后的10年,我国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长远的奋斗目标。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中国日渐沦落,几近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和共同期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正是在这充满希望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提出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铸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未来的美好前景,而且它又要求现实的行动。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本章小结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和“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的目标。随着“两个一百年”的临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不再遥远。

阅读书目

1.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思考题

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2014年9月5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中共历史地位的两项全新判断。它不仅是汉语话语的重要词汇,而且是很好地讲述汉语故事和节目,传播汉语声音的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有机统一的必然结论。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积极的领导人,最忠诚的实践者,最可靠的捍卫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人。没有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就是一棵无根的树,一团无源的水,空中的城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充分调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在一个历史悠久,团结统一,多民族的大发展中国家中,有必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领导力量,凝聚十亿多人口的力量,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

实践中,形成了很高的声望和强大的战斗力。该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善于动员群众,与群众联系,组织群众。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动员和有效组织各方力量,进行伟大的斗争,建设伟大的工程,推进伟大的事业,实现伟大的梦想。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意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升起国旗,向前迈进,确保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中,必须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保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变。同时,改革是一场革命,它是由党本身发起的,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有意识地防止“左”,右错误倾向的干扰,既不走僵硬的老路,也不走改变旗帜,换旗帜的邪恶之路。我们以协调的方式促进“五合一”整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顺利现代化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根本就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可能实现。邓小平同志强调:“共产党的领导权不能丢失。如果丢失,这将是一个动荡的局势或不稳定的状态。一旦不稳定甚至动荡,就无法进行建设。”“中国共产党”将变得支离破碎,不仅不能实现现代化,而且不可避免地陷入混

毛概复习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C.坚持科学发展 D.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选项:A 2. 邓小平在()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党的十二大中 C. 党的十三大上 D. 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 正确选项:D 3.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 发展生产,不断增加社会财富 B. 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 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正确选项:D 4.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 改革 B. 开放 C. 发展 D. 稳定 正确选项:C 5.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发展才是硬道理 B.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选项:D 6.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A. 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 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正确选项:D 7.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 A. 实现共同富裕 B. 消除两极分化

C. 消灭剥削 D. 实现同步富裕 正确选项:A 8.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A. 剩余价值的理论 B.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D. 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正确选项:B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 A. 由孙中山提出的 B. 毛泽东提出的 C. 邓小平提出的 D. 江泽民提出的 正确选项:C 10. 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论断是() A. 邓小平 B. 毛泽东 C. 陈云 D. 江泽民 正确选项:D 11.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 A.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B. 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C. 社会主义的本质 D.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正确选项:C 12.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A.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B. 实行按劳分配 C.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 生产力高度发达 正确选项:D 13.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实现社会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历史过程。 A. 改革开放 B.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发展科技教育文化 D. 全国人民艰苦奋斗 正确选项:B 14. 邓小平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述的核心是() A.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B.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下) 试卷 74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下)试卷 一、判断题(15 道) 1.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 正确 错误 2.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主导原则是阶级斗争理论。 正确 错误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先进性。 正确 错误 4.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正确 错误 5. 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正确 错误 6.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正确 错误 7.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担负起了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 正确 错误

8. 我们党的全部的实践和理论都是我们党的宗旨的一个体现。 正确 错误 9. 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前提。 正确 错误 10. 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时,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正确 错误 11.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正确 错误 12. 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不公正、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等问题,根本方法靠科学发展。 正确 错误 13. 解决当今改革的动力不足的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正确 错误 1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正确 错误 15.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1949年。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 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 A. 发展战略 B. 发展道路 C. 发展模式 D. 发展观 2. 1905年,()号召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A. 孙中山 B. 谭嗣同 C. 梁启超 D. 康有为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 A.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 坚持以人为本 C.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关键是()。 A. 发展 B. 改革开放 C. 以人为本 D. 党的领导 5. ()提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 A. 李鸿章 B. 张之洞 C. 左宗棠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摘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同一历史过程中彼此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因素,也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原 则,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过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就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善,由贫穷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他对人们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又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首先,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其次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一,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第二,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 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 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 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最后,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有的经济体 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 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所以,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2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质疑的根本原则。 首先,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浙民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过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比较快的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第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第二,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如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第三,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消灭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这需要在存在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其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最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的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的得到充分体现。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第一,这一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第二,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士提到一个心得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民生周刊2016-01-18 15:28:1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为怎么发展指明了方向,“共享”的发展理念则为发展以后怎么治理社会指明了方向。 纵观五大发展理念,无论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还是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富裕安康、更加和谐幸福,一切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到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上。共享发展既解释了发展的动力,也解释了发展的目的,这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亮点和着力点。因此,共享发展是对依法治国方略极大的支持和补充,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近年来,由于地方党委政府片面理解了“经济建设中心论”,忽略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特别是我国当前发展水平还不高、制度改革还不快、思想认识还不够,造成现实生活中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保障等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央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五中全会已从公共服务、脱贫攻坚、教育、就业创业等八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为实现上述目标,以镇江为例,建议从财税调节、区域协调、就业创业等体制机制入手,加快推进共享发展。

以镇江为例,建议从财税调节、区域协调、就业创业等体制机制入手,加快推进共享发展。 财政收入要共建共享 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镇江市以镇为单元,被划分为生态平衡、适度开发、重点开发、优化开发四大区域,并对各个区域产业发展和开发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因此,各镇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财政收入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没有采取系统的、刚性的平衡措施;县财政对乡镇财政还停留在保吃饭、按发展增收分成的做法,不尽合理。建议健全完善三大机制: 一是“上下平衡”机制。生态、基本农田区的乡镇,因为没有税收来源,财政收入保吃饭已是勉强,对于环境保护、卫生秩序、基础设施等民生建设的投入大多无能为力。近年来,江苏省将教育、卫生等基本民生纳入县财政统筹,这就是“上下平衡”机制。可借鉴这种做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时间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他纠正了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必然产生剥削,必然引起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时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即便如此,他们仍突然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毛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对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探讨 1.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长期思考的结果,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同志更加频繁地提出这个问题。在前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新时期,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反复加以论述。在论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 1980年邓小平首次论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我们在实践中搞不好,理论上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包括体制),那么也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他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时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990年邓小平又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形成共识。 2.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以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所作的高水平、深层次的提炼。因为这种提炼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作了科学的概括。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一个突出,三个统一)。 (一)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生产力。它纠正以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一味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左”的错误认识,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建设,都要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恢复。 (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这是对以往认识的一个突破。以往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存在制度、体制方面的弊端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⑨因此,邓小平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背景资料 1.2006年10月8~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引亿万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 2.《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建立和谐社会总体上必须把握的几个方面: (1)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2)四个着力点: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切入点) (3)六个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七项重点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 ◆关于理解构建和谐社会六个基本特征: (1)民主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民主法制的含义;民主法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怎样建设民主法制)。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什么是公平正义;为什么要维护社会公平;怎样维护社会公平) A、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B、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C、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公共服务体系; D、落实教育优先的战略,完善义务教育法。 (3)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与教材的联系:A、市场交易原则、遵守职业道德、社会信用体系;B、国家职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4)建设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1)创新、创业、创优——江苏(2)企业为什么要自主创新?(3)企业怎样进行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5)安定有序 与教材的联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群众史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pdf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答: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三个方面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4)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首先,邓小平这一科学揭示,为我们坚持,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为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实现消灭剥削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要服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作为生产关系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归根到底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转移,并且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 总之,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的辨证关系,要领会: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动态过程,即从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开始,到解决所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本社会问题,直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邓小平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说明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困惑等,都与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关。因此,邓小平本质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 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明确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他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 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 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 义的本质。过去,我们往往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 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 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复辟资本主义”加以反对,这种做法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邓小 平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 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80年5月,针对一些人因为党的政策调整而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种种困惑和疑虑,邓 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 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 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①在他看来,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 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看生产力是否发展, 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而我们过去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不多、生产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 体现。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看成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 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违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1985年8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说,我们在建立社 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 使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他在这次谈话中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指出: “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 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②1986年9月,邓小平又一次强 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①1990年12月,他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段话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它包含着以下内容:其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当今所有的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唯独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呢?抽象的生产力并没有阶级性,但每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都是具体的,从来没有脱离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而单独存在的生产力。我们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统一的生产力,是同我们党的纲领相联系的生产力。其二,发展生产力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的决定因素。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才能在国际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说,邓小平同志提出既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这就使我们在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采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保证。从分配制度方面说,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同时又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共同富裕”,最能从目的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高水平发展的生产力与基本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高水平发展的生产,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但有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共同富裕”,还要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保证,社会成员可能有先富后富之别,但不至于使他们之间的差距拉得过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提倡先富帮后富,最终使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逐年提高,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选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 B. C.实现共同富裕问题 D. 2.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 ) A.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B.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 ) A.生产关系的地位 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D.共同富裕目的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阶级和消灭剥削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5.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阶级斗争 B.物质生产力 C.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和斗争 D. 6.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 ) A.能否使被压迫阶级翻身解放 B.能 C.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 7.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 ) A.号召人民生活节俭,抑制社会需求 B. C.发展生产力 D. 8.解决国内和国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 A.高举马列主义旗帜 B.靠自己的发展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 C.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1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 A.坚持治理整顿 B.坚持改革开放 C.发展经济 D. 11.衡量一种社会制度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是( ) A.能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C.能否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 D.能否提高综合国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 B.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

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并对其做出了科学的描述。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不是从人类公平、正义等理性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的深刻分析,从中发现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种种物质因素,从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发现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特征。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主要思想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于社会主义的预测,是科学的,但在具体国家和国情下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邓小平1992年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全新的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新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方面概括,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又包含了生产关系;既包含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包含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既讲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又讲了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因此,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既是前者的结果,又是后者的条件,是一种关系上的递进。 二、强调了解决与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在过去,我们不知道生产力的重要性,实行计划经济,严重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几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任务。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任务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所在。坚持共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 四、纠正了本本和教条主义倾向。邓小平没有教条式的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而是创新地、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从而引入了市场经济。邓小平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五、设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科学标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和党的指导方针,并以此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判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科学性,就是要看是不是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能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六、突出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这是与资本主义目标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这是社会主义一个最大的优越性。邓小平说,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要消灭剥削制度,还要消灭剥削现象。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实践的对立面统一,即人类世界发展中真、善、美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体现为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想和治国结果、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统一。新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表征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列宁面对小农占多数人口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强调要建设比资产阶级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制”,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建立起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牢固的桥梁”。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反复强调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于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任何事物的内在矛盾,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矛盾的统一,由此构成的事物本质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继承并高于先前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又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本质,是同先前和未来社会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看个性,不看共性;只注重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本质区别的一面,不注重内在联系的一面。所以,不可能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认识。而邓小平的科学概括,使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得到了完整体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涵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社会生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一条,长期以来,经常被人们排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一讲社会主义,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则重视不够,甚至被“四人帮”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针对以往脱离发展生产力来讲“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他深刻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不但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且应当继承先前社会的生产力成就,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建立起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尽管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因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江泽民同志再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都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生产力理论。不过由于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论证社会主义时,是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又预计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