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

课题:海陆变迁序号:7

学习目标:

1、能够举出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观点。

2、能够讲述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通过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分析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4、通过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的了解,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对生命的关爱意识。

教学重点:

1、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1、分析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预习提纲:

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和,此外,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

2、喜马拉雅山形成人类活动

台湾海峡的形成地壳运动

荷兰的围海造田海平面的升降

3、证明海陆轮廓仍在不断运动的实例是。

4、德国科学家提出了的假说,其主要内容是①,②。

5、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是。

6、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①

②。

7、七大板块是指、、、、

、、。

8、在板块的张裂处常形成,在板块的挤压处形成、、。

9、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山系是、

10、喜马拉雅山是由和碰撞、挤压形成。

11、阿尔卑斯山是由和碰撞、挤压形成。落基山是由和碰撞、挤压形成。安第斯山是由和碰撞、挤压形成。

12、世界著名山系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3、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指、

1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当堂达标:

1、地跨寒带、温带、热带且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

A、亚洲、北美洲

B、亚洲、非洲、北美洲

C、北美洲、欧洲

D、北美洲

2、读图,下列叙述能说明全球海陆所占比例的是()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C、四分海洋、六分陆地

D、四分陆地、六分海洋

3、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大洲或大洋依次是()

A、非洲、大西洋、南美洲

B、非洲、太平洋、南美洲

C、南美洲、大西洋、非洲

D、南美洲、太平洋、非洲

4、两大洲的轮廓和生物相似的特征说明了()

A.海地扩张学说B、大陆漂移学说

C、板块构造学说

D、地质力学

5、关于各洲分界线的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和土耳其海峡

B、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C、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大高加索山脉

D、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6、下面4个与地震相关的短信中,可信的是()

A、海地(西半球)地震引发了海啸,山东沿海地区的居民要马上撤离

B、有人预测2010年5月1号上午8点天津要发生6.5级地震

C、最近蚂蚁频繁搬家,肯定要地震了

D、如果发生地震,在室内要尽量关闭电源、煤气、躲在床边或桌边

7、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全球海陆分布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板块形成以后是固定不变的

B、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板块

C、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D、亚洲和欧洲分属于不同的板块

8、上图中,按①、②、③数字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B、大洋①将缩小,大洋②将扩大

C、A为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D、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10、根据图中海陆分布特点判断该图表示( )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

12、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

A、欧洲 B 、亚洲C、南极洲D、非洲

13、下列半岛位于亚欧板块的是()

A、索马里半岛

B、阿拉伯半岛

C、印度半岛

D、中南半岛

14、读图,回答问题

北半球的大洲C名称为。

(完整版)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汇总

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 1.(8分)如图13所示,有一定厚度的长木板AB在水平面上滑行,木板的质量m1=4.0kg.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木板上表面距水平面的高度h=0.050m.当木板滑行速度v0=3.0m/s时,将一小物块C轻放在木板右端B点处.C可视为质点,它的质量m2=1.0kg.经过一段时间,小物块C从木板的左端A点滑出,它落地时的动能E KC=1.0J.小物块落地后,木板又滑行了一段距离停在水平面上,这时,木板左端A点距小物块的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1=0.90m.求: (1)小物块C从木板的A点滑出时,木板速度的大小v A; (2)木板AB的长度L. 图13 2.(8分)如图11所示,将工件P(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地轻放在以速率v匀速运行的水平传送带的最左端A,工件P在传送带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然后从传送带最右端B飞出,落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AB的长度L=7.5m,B距地面的高度h=0.80m. 当v=3.0m/s时,工件P从A端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t0=4.4s. 求: (1)工件P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当传送带分别以不同的速率v(运行方向不变)匀速运行时,工件P均以v0=5.0m/s 的初速度从A端水平向右滑上传送带. 试分析当v的取值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工件P从A端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t保持不变,并求出对应的时间t(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3.(8分)如图11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 kg、长度L=2.0 m的木板,在F=8.0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0=2.0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l.0 kg

正向运动学与反向运动学的差异

正向运动学与反向运动学的差异 正向运动学使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它在定位和旋转父对象的地方开始,然后向下进行到定位和旋转每个子对象的层次。 正向运动学的基本原则包括: ?按照父层次到子层次的链接顺序进行层次链接。 ?轴点在对象之间定义关节。 ?子对象继承父对象的变换。 这些原则相当的宽松。只要所有对象都链接在一起并且轴位于关节位置上,那么就可以成功地设置该结构的动画。 反向运动学 (IK) 使用目标导向方法,可以用来定位目标对象,并且 3ds Max 计算链末端的位置和方向。在所有计算都完成后,层次的最终位置就称作 IK 解决方案。有许多 IK 解算器可以应用到层次上。 反向运动学开始于链接和轴点位置,并将它们作为地基,然后添加以下原则:?关节受特定的位置和旋转属性的约束。 ?父对象的位置和方向由子对象的位置和方向所确定。 由于添加了这些约束,IK 需要充分考虑链接对象和放置轴的方式。有许多不同的链接对象解决方案可能适用于正向运动学,对于给定的 IK 方法通常仅仅只有几个适合的方案。 反向运动学比正向运动学更易于使用,它可以快速创建复杂的运动。如果以后需要编辑这些运动,在使用 IK 时可以非常简单地反转该动画。这也是在动画中模拟权重最好的方法。 交互式 IK “交互式IK”可以在不应用 IK 解算器的情况下在层次上使用 IK 操纵器。可以激活“交互式IK”(在“层次”面板的 IK 面板和“层次”工具栏上)并手动设置末端效应器位置的动画,来设置 IK 结构的动画。IK 解决方案仅为设置的关键帧进行计算。所有其他的运动都是插补的,就如对象的控制器所设置的一样。移动链的末端只是将旋转关键点添加到链中的对象上。对于其他控件,对象可以指定关节限制。

板块运动教学指导设计

精心整理 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 地理学科《板块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地在地图中指出全球六大板块的位置; 2.利用地图说明相邻两个板块之间运动方向不同所致的不同边界类型,和不同的运动方向所产 生的结果。 3. 4. 1 2. 1. 2. 你们觉得可能吗?这个猜测等上完这节课你们再给我答案。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德国着名的气象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偶然的发现,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说。后来,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二)教学过程 活动1:观察此地图,讨论: (1)全球共分为几大板块?分别是哪几大板块? (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活动2:请同学们观察图会发现,图上有很多红色的小箭头,这些箭头是表示板块的运动。再仔细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几种? 老师不可能象科学家那样带你们去实地考察或研究,课堂上我们只能通过做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活动3:做板块张裂运动的模拟实验。 先把桌面两块泡沫板拼合在一起。然后两个同学各抓紧一块泡沫板朝相反的方 向慢慢用力拉。 思考:(1)在拉的过程中会发现两泡沫板会分离,刚分离时先出现。 (2)继续拉伸,两泡沫板间的距离会不断(扩大/缩小)。 (3)假如两块泡沫板是两个板块,那板块发生张裂刚开始距离小先形成 (裂谷/ (4 活动4 (2 (缩小/ (3 (2 (3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挤压形成高山都要经过几万千年,时间很长, 速度慢,我们感觉不到,有没有比较剧烈的板块运动,我们能感觉得到的? 活动6: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有什么样的关系? 活动7:拿出准备好的一个煮熟的鸡蛋(煮前蛋壳发生破裂)观察此时的鸡 蛋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看火山视频。 活动8:探寻:中国台湾、日本为什么多地震? 问:如果此刻发生地震你们怎么避震?

课题名称∶板块的运动

中国的台湾和日本为什么多地 震呢? 岸山系是美洲板块 与太平洋板块、南 极洲板块挤压形成 的;阿儿卑斯山由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 块挤压形成的; 阅读地图219,因为 他们位于亚欧板块 与太平洋板块的挤 压碰撞带。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 理现象,为区域地理 学习打下基础。 防震 减灾 在新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关中 国地震的报道,请你利用我们今 天的知识来解释一下,我国为什 么多地震? 地震发生后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而北京也是个地震多发区,我们 每个人要有防震意识,当地震发 生时,我们该如何做? 当我们作为生存者,我们如何去 救援别人? 从图219可以看出 中国位于两大地震 带之间,并且中国 境内也多地震分 布。 防地震的措施 房屋 (在家里、在商场、 在行使的车 上……)。 联系实际,体现知识 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防灾自救教育,珍惜 生命、热爱生命。 5 总 结: 板块学说帮助我们解释了我们以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例如:火山的喷发,地震、山脉、海洋的形成等,但作为一个假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 板书设计 板块的运动 教学设计创新之处 第一,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增加了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板块的概念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的理解也有困难,而教材编写比较简单,许多关键性的概念没有告诉学生,而学生的基础又比较好,为了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对板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大胆对教材进行加工,增加了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作为铺垫,并且以多媒体的形式,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过程。 第二,为了落实板块分布、板块运动、板块边界等关键性知识,本课设计了利用橡皮泥粘贴小地球仪的活动。通过在小地球仪上把六大板块用橡皮泥粘贴出来,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使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掌握了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方向以及板块的边界类型,并在头脑中建立空间概念。

运动学知识点及例题(详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专题一:运动的描述 1.质点 (1)定义: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把物体看作有质量的点) (2)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质点是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2.参考系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可能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但被选作参考系的物体,假定它是静止的。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④比较两物体运动时,要选同一参考系。 3.位置、位移和路程 (1)位置是空间某个点,在x 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 (2)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在x 轴上是有向线段,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与路径无关。 (3)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但不能说位移等于路程,因为一个矢量和一个标量不能比较。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时刻和时间 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是一个点.对应的是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 时间:是两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是线段.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 A B A B C 图1-1

专题5_板块运动__学案

专题5 板块运动(测试) 【知识梳理】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___________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板块在______之上滑动。2.板块内部相对比较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___________地带。 3.标注出下图中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__板块,B._____________板块,C._____________板块, D._____________板块,E._____________板块,F._____________板块。 【思考1】 板块张裂的地区形成裂谷与海洋;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岛弧和海沟。 观看上图,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解释下列山脉、岛弧、大洋形成的原因: 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______ ;阿尔卑斯山__________________; 东非大裂谷__________________;落基山脉__________________; 安第斯山脉__________________;太平洋西岸岛弧链__________________; 大西洋__________________; 4.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学说和“_____________”学说基础之上的。5.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的对流。 6.海洋板块中岩石年龄最轻的地方是________,此处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带。 【思考2】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们首先觉察到的是地面的上下颠簸,接着而来的是左右、前后摇晃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3】在一次地震中有多少个震级,多少个烈度?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次6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4】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地震烈度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图2.1中相应的位置标出世界上的两大地震带名称。 【思考5】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地球上的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的______________地带。

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与能量观点解题的比较

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与能量观点解题的比较 物理的力量就是简单的力量,在物理学习中,参考系的选取原则是怎么方便(简单)怎么取,其实运用物理观点解题也是一样,哪种方式简单就选哪种。 在我们平时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第一步是要在认真审题的过程中建立物理模型、创设物理情景,然后就是要思考并把握好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这些过程缺一不可,然而研究方法的选取对解决题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研究方法的对与错决定了你的答案的正确性,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的选取会影响你做题目的难易(方便)程度。 在高一运动学问题中有两种解决方法:一.运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二:运用能量观点。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方法的选取尤为重要。在解题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下文中的几种情况。 1、题目既可以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决,又可以用能量观点解决。 题一:质量为4kg的铅球,从离沙坑表面1.8米高处自由下落,在沙中又沿竖直方向前进了0.2m后停止,求沙对小球的平均阻力? 方法一:W = △E k =mg(h1 + h2)—fh2 = 0 =》f = 400N 方向与初速度相反方法二:V12= 2gs =》V1 = 6 m/s a= V22—V12/2S2 =-90m/s2 f =ma – m g = -400N 阻力大小为400N,方向与初速度相反 题二:质量为1kg的小球从高15米处以10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试求小球落地时的速率? 方法一:W = mgh=?mV22—?mV12=》V2 =20m/s 方法二:h=?gt2=》t = 根号3 s V竖= gt =10根号3m/s V=根号(V竖2+ V水平2)= 20m/s 由以上两题可看出在两种方法都可以用的情况下,用能量观点求解会比较方便,过程比较简洁、计算简单。,这样就不容易出错。 2、题目只能用能量观点解决 题一:在离地面高为h处,沿竖直方向以初速度V抛出一质量为m的小球,若其所受的阻力大小恒为f,设其与地面碰撞时没有能量损失,则当m最后静止于地面时,试求小球通过的总路程? 解:W = mgh —fs = 0 —?mV2=》S = 2mgh + mV2/ 2f 这道题目的求解过程中忽略了小球的运动过程,而如果要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求解时不能忽略过程,那么求解时将会非常麻烦,而且不易求出答案。 3、题目只能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决 题一:以恒力F作用在质量为m初速度为V0的物体上,经过时间t后速度多大?位移为多少? 解:F=ma =》a=F/m V t=V0 + at = V0 + Ft/m S =V0t + ?at2=V0t + Ft2/2m 题二:长L=1.25m,质量M=8kg的平板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车的左端放一质量 m=2kg的木块,他与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以水平恒力F=10N拉木块在车上滑行,物体最终从车的右端滑落,木块在车上滑动过程中,问:木块位移为多少? 设木块的加速度为a1,小车的加速度为a2 ,S为小车的位移 F —μmg =m a1=》a1 = 3m/s2(方向与力F相同)S + L =?a1 t21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与地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设计本课时处处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保证学困生能够听懂原理、会做习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能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各个板块的位置和范围; (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FLASH动画,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填图练习,熟悉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主要海陆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及其结果) 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考古资料《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 提问: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思想】用考古实例引出“沧海桑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陆变迁的事实,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界海陆变迁的例子? 【设计思想】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知识的机会。 展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示意图” 追问: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 【设计思想】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马上回答,在“似乎知道又说不清”的矛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被迅速激发。 (二)新课教学 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设计思想】复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下面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世界地图”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练习(陈倩)

板块构造学说是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地壳运动的全新学说。 1.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B .大陆板块年龄较为年轻,而海洋板块则较古老 C .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D .澳大利亚大陆地壳相对比较稳定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A .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 B .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 C .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带 D .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 3.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市当地时间2009年4月6日凌晨3时22分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①地震发生时拉奎拉震中区的居民觉察到先 ,后 。 ②地震发生时,意大利首都罗马震感强烈,罗马与拉奎拉相比( ) A .震级相同,罗马烈度较小 B .罗马震级与烈度均较小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 甲

C.烈度相同,罗马震级较小D.拉奎拉震级较大,烈度较小 ③意大利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其处于与非洲板块交界处,这两个板块在图中的字母代号分别是和,该边界类型为边界。 4.2009年12月10日,印度尼西亚西部亚齐地区附近海域发生里氏5.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5千米。 ①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海底,地震后最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②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近年来多次发生地震,从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恰 巧位于地震带上,另一个地震带为地震带。 ③地幔物质的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所在,图中可能出现海底扩张的地区是() A.A与C交界处 B.B与C交界处 C.C与D交界处 D.B与D交界处 ④板块相互运动产生了不同的地貌景观。与图中甲处地貌景观相同成因的地区是() A.马里亚纳海沟 B.喜马拉雅山脉 C.大西洋 D.科迪勒拉山系 ⑤板块的交界处也往往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火山喷发造成的破坏会带来巨大财产损失。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列举一项火山活动带来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 5.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马荣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2009年12月火山又开始爆发。 ①马荣火山再次喷发,其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凹陷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C.地壳的隆起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张裂 ②按火山活动状况分类,马荣火山属火山,该火山位于火山带上。 ③菲律宾的东部海域分布有菲律宾海沟。海沟是由于板块俯冲到板块 之下形成的,同时,板块隆起形成;而在板块的 张裂处常形成或。 参考答案: 1.B. 2.B. 3.①上下颠簸前后左右摇晃②A ③亚欧板块 A C 消亡 4.①海啸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③B ④C ⑤使土壤肥沃;形成火山地貌景观可发展旅游业;形成可开采地热(温泉)(写一项即可)5.①B ②活环太平洋 ③大洋大陆大陆岛弧链裂谷海洋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总论 【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 脊产生。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阿尔卑斯 喜 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 (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 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 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 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 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新全球构造】new global tectonics以前人们把大陆漂移说称为全球构造学说,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地球。后来出现的板块构造学说,其研究领域也遍及全球,但它的研究深度大大超过了前者,为了有所区别,人们将后者命名为新全球构造。 【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地壳沿大洋中脊产生,向海沟方向消减,它的运动可按欧拉定 理(Euler s theorem):任一块体沿球面的运动可用绕一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来描绘。板块 沿地球表面的运动 (据Press, 1982)图中板块B正相对板块A向东移动,由箭头矢量指示的板块运动方向和错移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方向一致,并代表旋转纬线。垂直这些纬线的法线的交点就是转动极的位置。从而一个板块的运动可以根据绕特定极的转动(角速度)确定。板块运动的线速度在转动极为零,90°处达最大值。按照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测定,全球板块运动速度从2.0厘米/年(红海)到18.3厘米/年(南太平洋)不等。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hypothesi s见94页“板块构造学说”。 【地幔对流说】mantle convection hypothesis即对流说,指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的一种方 式,是板块运动动力机制的一种假说。由霍姆斯(A 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D Griggs,1939)提出。现认为它是导致板块运移的主要机制。岩石的不良热传导性和放射热积

板块运动专题讲解

v 0=10m/s 的物块冲上一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且足够长的木板上。物块质量为m =4kg ,木板质量M =6kg ,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6.0=μ,试问:物块将停在木板上何处 【启导】物块冲上木板后相对木板向右运动,会在木板摩擦力作用下匀减速运动,木板会在摩擦力作用下匀加速运动,两者共速后,一起匀速运动。求物块停在木板上何处,实际是在求物块与木板的相对位移大小。 【解析】 方法一(基本公式法)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对物块 1ma mg =μ 对木板 2Ma mg =μ 解得 2 1m/s 6=a ,2 2m/s 4=a 设两者共速时所用时间为t ,则 t a t a v 210=- 解得 s 1=t 这段时间物块与车的位移大小分别为 m 721 2101=-=t a t v x m 22 1 222==t a x 两车的位移之差 m 521=-=?x x x 故物块能停距木板左端5m 处 方法二(图像法) 作出物块与木板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得物块与木板的加速度 v

21m/s 6==g a μ 22m/s 4== g M m a μ 两者t 时刻速度相等,则 t a t a v 210=- 解得 s 1=t 分析可知,图中阴影面积为板、块的相对位移,由几何关系知 m 52 1 0== ?t v x 故物块能停距木板左端5m 处 解法三(相对运动法) 以地面为参考系,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对物块 1ma mg =μ 对木板 2Ma mg =μ 解得 2 1m/s 6=a ,2 2m/s 4=a 以木板为参考系,物块的初速度为0v ,加速度为()21a a +-,则 两者相对位移为 ()m 522120 =+=?a a v x 故物块能停在距木板左端5m 处 【答案】物块能停在距木板左端5m 处 【品味】本题是板块问题得基本问题。求解本题一定要弄清摩擦力起的作用,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理解相对位移。本题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求解意在加强学员从不同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要注意对比不同方法的解题出发点,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思维灵活性、方法的多样性。 木板受牵引的板块问题 2

A.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

A 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 一、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一)圆周运动 1、定义:质点沿着圆周所做的运动叫做圆周运动。 2、条件:质点受到向心力的作用,这个向心力不断改变质点运动方向并始终指向圆心。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 3、匀速圆周运动:如果做圆周运动的质点的线速度大小保持不变,这种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二)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线速度 (1)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s 和所用时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2)计算式:s v t = ,单位为m/s 。 (3)方向:某点线速度的方向即为该点的切线方向。(与半经垂直) (4)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注:对于匀速圆周运动,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线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改变。 2、角速度 (1)定义:匀速圆周运动中,连接运动质点和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t 的比值,就是质点的角速度。 (2)计算式:=t ? ω ,单位:rad/s (3)物理意义: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注: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大小不变。 3、周期、频率、转速 (1)周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用T 表示,单位为s 。 (2)频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1s 内转的圈数叫做频率。用f 表示,其单位为转/秒(或赫兹),符号为r/s (或Hz )。 (3)转速:工程技术中常用转速来描述转动物体上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转

速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圈数,常用符号n 表示,转速的单位为转/秒,符号是r/s ,或转/分(min )。 4、匀速圆周运动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 r ω= 周期与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22=r T v ππω= 转速与线速度、角速度:122v n T r ωππ= == 二、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小物体A 与圆盘保持相对静止,跟着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则A 的受力情况是:( ) A 、受重力、支持力 B 、受重力、支持力和指向圆心的摩擦力 C 、受重力、支持力、向心力、摩擦力 D 、以上均不正确 【例2】机器上的转盘匀速转动,每分钟转45圈,离转轴0.1m 处有一个小螺母,求小螺母做圆周运动的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例3】如图所示,皮带传动装置转动后,皮带不打滑,则皮带轮上A 、B 、C 三点的情况是( ) A 、v A =v B ,v B >v C ; B 、ωA =ωB ,v B = v C C 、v A =v B ,ωB =ωc D 、ωA >ωB ,v B =v C 补充知识:同轴传动、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轮子绕着相同的轴转动时,不同轮子上的点具有相同的角速度,通过皮带传动的两个轮子上,与皮带接触的点具有相同的线速度,齿轮传动和皮带传动具有相同的规律。

板块运动 教学设计

【板块运动教学活动设计教案(含详细旁白稿)】
单元编号 对应课纲 教学模式
3-3-2-2 3-3-2板块运动 具体概念、观察与反思、验证与评量 学习目标 1. 2. 1. 2. 课程内容 知道板块的基本概念。 知道其与地壳变动的关系。
单元名称 预计教学时间
板块运动 53 分钟
引起动机:以 3D 来说明板块运动,将地球现知的七大板块以立体方式呈现其相对移动,当中在板块边界可加一些火山喷发或地震现象 的发生,让学生先有板块的具体观念。 课程内容 (1) 利用动画或简报解释板块构造学说。 (2) 板块的基本概念。 (3) 用动画将每一个板块边界分述其类型及特性,包含动力机制、断层类型、震源深度及实例等…,动画中并可穿插 BCE(另外拉出对 话框)加以详述。
单元内容简介
1. 学习评量 2.
提供一些相关软件(国外可转中文化,如:SeismicEruptionSetup.exe),并示范其中一类型实际例子,让学生透过操作反馈另ㄧ种类型的实 际例子的板块剖面。 由 3 课程内容的(3)设计动画的翻牌游戏,一方面可将教学内容融入交互式的游戏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将本单元所 学的汇整概念。 时间 编 实体 教学 4分 设 计 理 元件 设计 1分 念 设 计 要 号 教学元件 3-3-2-2-a《板块构造》动画 引起动机:以简报来说明板块运 动,依三种代表性的板块界线以立 体方式来呈现其相对移动,并强调 板块运动会造山或盆地,改变地形 气候;形成火山,才有矿藏;以引 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需强调板块运动会造山或盆地,改 变地形气候;形成火山,才有矿 藏;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 旁白稿 固态的地球外层是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分裂成大 大小小不等的板块,浮在软流圈之上,随着软流 圈的热对流带动,上头的刚性板块也跟着运动, 【3-3-2-2板 就象是百货公司的电扶梯一样,人站在上头不 动,就可被移动的电扶梯带上载下的。全球总共 分为七个主要的大板块跟二十几个小板块,台湾 所处的位置就在欧亚板块 与菲律宾板块的交 而菲律宾则是在太平洋边边的小板块。 块运动】复 旦王贞琇老 师-板块边 界、岩浆活 关系.ppt 参考资料 3-3-2-2-a.doc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具体概念】 引起动机:以 3D 动画来说明板块运 动,依三种代表性的板块界线以立体 方式来呈现其相对移动,并强调板块 教学活动设计 运动会造山或盆地,改变地形气候; 形成火山,才有矿藏;以引起学生的 学习动机与兴趣。
界,其中欧亚板块正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大板块, 动与地震的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孟少妮

【教材分析】 《板块的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延伸,为地表形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为区域地理有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课标解读】 本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但要求比较简单,即“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结合实例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本节教材第一课时内容《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埋下伏笔;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化抽象为直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主要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地表地貌的关系,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由此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拼图、合作探究、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辅助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记住板块名称和位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在板块运动示意图上,指图总结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地震的

板块运动教案

板块构造学说 青浦二中朱静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与地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青浦第二中学是一所区普通中学,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较为浓厚,但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处处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保证学困生能够听懂原理、会做习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能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各个板块的位置和范围; (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FLASH动画,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填图练习,熟悉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主要海陆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专题一 地球运动原理其示意图的判读

专题一地球运动原理其示意图的判读 [知识梳理]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方向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周期: ①自传: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1太阳日为24小时。 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

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E1P 到E2P地球自转360o,时间为23时56分4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②公转: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3.速度 ①地球自转: 线速度: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旋转体速度快慢的计量值。地球各地角速度相等,15°/小时,两极为零。 ②地球公转速度 (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

物理高考专题 运动示意图和运动图像(原卷版)

尖子生的自我修养系列 运动学问题的两大破解支柱——运动示意图和运动图像 运动学问题单独考查的命题概率较小,更多的是与其他知识相结合,作为综合试题的一个知识点加以体现。如果单独作为考查点命制计算题,则往往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关系问题,或者是一个物体的多过程、多情景的实际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分析物理过程,作好运动示意图或运动图像,弄清运动物体运动过程中各阶段运动量间的联系,是寻找解题途径的关键。 运动示意图 运动示意图就是根据文字叙述而画出的用以形象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一种简图(或草图)。同时在图上标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状态量和位移、时间等过程量。 运用运动示意图解题时,要分过程恰当选取运动学规律列方程,同时注意各过程间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及速度关系,列出相应的辅助方程,再将各式联立求解,便可得出结果。 [例1]一个气球以4 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气球下面系着一个重物,当气球上升到下面的重物离地面217 m时,系重物的绳子断了,不计空气阻力,问从此时起,重物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重物着地时的速度多大?(g取10 m/s2) [例2](2020·武汉模拟)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比赛,某一时刻,乙车在甲车前方L1=11 m处,乙车速度v乙=60 m/s,甲车速度v甲=50 m/s,此时乙车离终点线尚有L2=600 m,如图所示。若甲车加速运动,加速度a=2 m/s2,乙车速度不变,不计车长。求:

(1)经过多长时间甲、乙两车间距离最大,最大距离是多少。 (2)到达终点时甲车能否超过乙车。 [应用领悟] 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对于较复杂的物体运动过程,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综合分析物理过程,寻找物体运动位移关系等带来极大方便。在平时的练习中应尽量养成画运动示意图的好习惯。 运动图像 图像作为表示物理规律的方法之一,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变化的函数关系,以形象地描述物理规律。 在运动学中,作为分析物理问题的一种途径,常用的运动图像为v-t图像。v-t图像的物理意义主要通过“点”“线”“面”“斜”“截”五个方面体现出来,应用图像时应从这五个方面入手,予以明确后才能准确表达物理过程及物理量变化的对应关系。 [例3]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汽车甲在前,速度v甲=10 m/s,汽车乙在后,速度v乙=30 m/s。由于天气原因,当两汽车的距离为x0=75 m时,乙车的司机发现前方的汽车甲,立即以最大的加速度刹车,但汽车乙需行驶180 m才能停下。 (1)通过计算判断如果甲车仍以原来的速度行驶,两车是否会发生碰撞? (2)通过(1)问中的计算,如果两车会相碰,则乙车刹车的同时马上闪大灯提示甲车,甲车的司机经过Δt=4 s 的时间才加速前进。则为了避免两车相碰,甲车加速时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

板块运动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板块运动 【课标要求】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从“板块运动”这一知识内容入手,通过借助数字星球手段,结合学生小组的合作等方式,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学习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知识。本节课重点在于学生通过探究星球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与范围,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星球图,能够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 板块运动对地球、对人类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学生进入初一以来,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分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通过借助数字星球系统,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并指导学生用数字星球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从而全面、系统的了解板块运动的原理,进一步深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选择、提供恰当的地理事实材料,设置问题,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方便学生从中体会、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注重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六大板块数字星球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范围; 2、通过阅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与“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探究“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与“世界上的主要山系的分布图”,能够说出山系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数字星球模拟演示,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知道板块运动对地球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