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两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级语文语文(下)第一组

教学主题:古诗两首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腾飞瓦坡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意境。

(4)能初步体会作者在古诗中的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3.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朗朗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

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

裁出、剪刀、细叶、光景、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

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评价任务

任务一:指导学生自由读、同桌读、齐读等方式理解词语并体会古诗意境。

任务二:感情朗读,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检查预习导入新

课活动一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

大家说一说。

交流讨论,激发兴

趣。

活动二

检查预习: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

字注音并抽读。

准确读出本课生字

新词,并会组词造句。会

按笔顺书写。(评价目标

一)

环节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活动一

1.学习《咏柳》。

2.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并反复朗诵(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

记号。)(完成目标二)

读准字音初步了解

诗意。(评价目标二)

活动二

交流汇报1、2句;交流汇报3、4

句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

论一起完成。)(完成目标二、目标三)

感悟诗意。(评价目

标二、三)

环节三品读课文体会诗句活动一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

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

装饰打扮的一样。

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

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

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

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活动二

后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

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

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

说出对这些句子意

思的理解。(评价目标三)

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环节四再读全诗,升华拓展活动一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

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完成目标三)

要求流畅、通顺。(评价

目标三)

活动二

背诵并默写《咏柳》。(完成目标

二)

正确背诵并默写《咏

柳》。(评价目标二)

附:板书设计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格式

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基本格式 附件1为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附件2为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为目标续写范例; 附件4为学习过程叙写案例。 附件1:惠济区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小学*** 【教材】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年级*册第*单元,第*页 【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内容分析】 主要包括:本课主要内容,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及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学习重点的确定等。 【学情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及教学难点的预设等。 【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目标表述中要包含:行为主体、学习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等。 【评价设计】 应包括:评价题目及设计意图。评价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 1.主要包括: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2.提倡以问题链(大步问题与小步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构建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 附件2: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 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3. 在小组交流时,至少能举出三个生活实例,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优秀教案的标准

优秀教案的标准 教案是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根据课程授课计划进行编写。教案能够充分体现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教学设计能力。 教案应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反映教和学的动态过程,即所谓的讲稿与教案溶为一体。教案绝不是教材的拷贝和缩写,也不是教师讲课要点的简单罗列,而是为实现教学大纲而对具体的授课活动和过程组织管理的工作方案。要从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脉络走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设计授课策略,选择教学方法,争取最佳教学效果。 每个教师都应该发挥个人特长和才华编写独具特色的优秀教案。一般来讲,优秀教案应该具备下列标准: 1、教学中能体现传授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 教案的讲课思路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点的展示过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认知规律相符,力求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使学生易于接受,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恰到好处的辅助教学手段

这里的辅助教学手段指板书、多媒体、绘图、教具、录像、简单实验等。在教案中必要时对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要加以说明。例如采用多媒体的用意,多媒体与板书如何配合。又如采用的录像材料达到什么目的等等。从教案中能够看出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合理、恰到好处,确实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案中能体现启发式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法 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在教案中明确提出哪些内容采用启发教学,怎样启发;哪些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如何组织讨论等等。启发、讨论都少不了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用得好,会使课堂出现互动与探究的活跃气氛。这些在教案中都应该体现出来。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教案中要反映出重点是怎样突出的,难点是怎样突破的。特别是难点的突破,是如何把问题分解为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通过问题的层层剖析,循序推进地去解决难度较深的问题。 5、每次课时内容安排恰如其分

2.古诗两首教案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英语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英语“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内容来源: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part B Let’s learn Let’s do)第四课时 主题:look at me 课时:共六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 英语学习的目的重在更好地运用语言于实际的交流之中,单调的重复课文内容或机械地操练吸引不了我们的学生。针对学生形象思维强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为达到交流的目的,我在课堂上尽量创设情景,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包括利用多媒体演示,启发学生表达与具体情景相适应的思想,达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而且小学英语教学的编排特点是活泼有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游戏、小组活动、表演比赛等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以及采用图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化繁为简,学生学起来通俗易懂。在 Let’s learn 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制定学习数字的内容。在小组初步学习数字的基础上,教师展开综合性的练习,反馈学生自学效果,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最后利用全身动作反应法进行Let‘s do 部分的指令语。 三、设计思路 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课本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卡通动画、故事等素材,创设真实的情景,拓展课文内容,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的视觉及听觉产生全新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四、学习目标 ⑴课标陈述 新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 本学年,“零起点教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所谓“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新一轮课改,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但现实并不乐观。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进了十二年,很多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等学习方式逐渐被师生们所接受,可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并不深入,不少教师手边根本就没有自己学科的课程标准,“跟着感觉走”的教学依然非常普遍。 教学不基于课程标准,就像火车不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今天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个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课程标准的特点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学习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规定。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来开展学习活动。全国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第二,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所做出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 第三,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顺序,它既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执行者,而应该和学生一样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之前的教学大纲,“刚性”的要求很鲜明,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课时进行教学,不能越雷池一步。换句话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教什么,而且还限制了教师怎么教。 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何时能完成教学内容”,而关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却少有考虑;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教学,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如此安排教学顺序的原因,教师却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比较关注教科书的内容细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被隆重推出。 课程标准没有指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也没有要求教学顺序,更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有的只是教学建议。因此,基于标准的教学,一定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从教学的角度看,实施任何一项新的课程计划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个要素:使用新的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学习的内容,明白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 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姓名: 日期:2013-10-28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者】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1~92页例1、例2。 【学习目标设置】 理想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因此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制定学习目标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 依据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的内容标准中与本节课相对应的具体目标是:(课标12页)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是基于一个学段出发设定的目标,十分笼统,我们要对其进行细化分解。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 通过分析,知识性关键词有“分数的意义”,认知行为关键词有“初步理解”。 第二步:分解关键词 其中“分数的意义”比较具体,不再分解即可。 认知行为动词“初步理解”可以分解为“初步认识、会说出、会折出、会比较”。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 与之相关的教学目标是第一条: 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 这一目标中知识性关键词有“简单的分数”、“分数的大小”,认知行为关键词有“初步认识”、“知道”。 第二步:分解知识性关键词 “简单的分数”可分解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在这节课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真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分数的大小”可分解为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这节课主要研究几分之一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三步:分解认知行为关键词 “初步认识”可分解为说一说、折一折、找一找、写一写、分一分、读一读、比一比。 “知道”可分解为“说出” 依据三:学习内容 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和小数之后,又一个关于数的新的领域。这节课是学习分数的起始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因此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同时教材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含义,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在“认识几分之一”上。 依据三:学情分析: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从整数到分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感知会有一定的困难。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20 古诗两首(教案)

20古诗两首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2课时。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学生自由发言)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素描图) 3.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步感知 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最后那个字怎么写呀? 明确:注意“陵”字正确书写,“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3.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 明确: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要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 4.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质疑探究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知道平面图的规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结合诗句说一说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 明确: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故人”是什么意思?在这指谁?从哪知道的? 明确:老朋友;孟浩然;注释。 3.思考: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学生:漂亮,绽放……百花盛开的三月,争奇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教师总结: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一番景象。 4.老师请大家欣赏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呢?诗中哪儿告诉我们? 明确:看朋友乘坐的那只船;从第三句可看出。 6.长江是当时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李白注意力和感情都集中在孟浩然身上,在他眼中就只有好友的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7.“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最新第九单元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数量关系。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厘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在环节1中,借助观察、比较、演示和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根据理解,小组内交流、分享,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新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 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制作标准

教学设计制作标准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主要工作和备课成果的物化经历。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教学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我要去哪儿?”——教学目标;“我如何去那里?”——教学内容分析与组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用具和媒体的确定;“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教学评价。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 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

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各要素及要求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新版

12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首、踪、迹”等生字,会写“首、采、无”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2.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里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3.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1.《池上》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四画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 3.生字娃娃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2.给下列汉字注音。 ()首()踪()迹 ()浮()萍3.描一描,写一写。 首 采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翻译。 (2)对照翻译,理解词语意思。

郑州市小学语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下)

《识字6》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六组 教学主题:识字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许睿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王小翠郑州市上街区中心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认识60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认识新笔画和三个偏旁。 (2)背诵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 (3)把学习的课文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别人听。 解读:“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各个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一年级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有良好的识字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朗读时应注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情分析 教材的安排形象、生动,利于儿童接受,便于记忆。对于学生来讲接受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如何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量词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认识汉字是学习的关键。生字新词的学习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3.教材分析 本课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认读卡片等形式,读准“海、滩”等14个生字的字音,正确抄写“沙、海”等6个生字。 2.通过范读、对读等形式,能读准字音,学会读词语时要停顿。 3. 通过说量词的游戏活动,尝试使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积累语言。 评价任务 任务一:认读、书写“海、滩、沙、海”等14个词语。 任务二:读准字音,读出词语之间的停顿。 任务三:正确说出和事物相对的量词。

数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 【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74页 【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 1、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 2、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教材分析】:7的乘法口决是在2——6乘法口决的基础上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6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想一想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学习1——6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对与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一),学习表内乘法(二)中“7的乘法口诀”已经不算困难,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动手操作,学生将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经历体验中产生需求,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中,会说出7的乘法口诀的含义。 2、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会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探索7的乘法口诀和记忆7的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七巧板 【评价设计】 1、采用课堂观察、课中操作、参与小组活动,交流讨论结果等方式检测目标1。 2、通过课堂练习、评价样题等方式检测目标2、3。 本节课属于计算课教学,我结合教研室提供的计算课教学模式进行灵活运用。安排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探索尝试,编制口诀;发现规律,记忆口诀;运用口诀;总结回顾,回归生活;达标检测,验证收获。 【评价样题】:1、多种形式背诵口诀,记忆口诀 2、口算3×7 4×7 5×7 7×6 7×7 3、二年级的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7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大约3分钟) 1、集体背诵1-6的乘法口诀 2、课件出示,直接说得数,说说用哪一句口诀 6×2 3×2 3×3 4×6 5×4 5×2 4×2 6×6 4×4 3×6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的表内乘法(一),为学习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做铺垫,架起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72页教材上的内容: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数)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认识时间(二) 陈慧彩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82认识时间 【课程标准】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内容分析】“认识时间”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孩子们对时间的概念不是很明确,对于整时和半时的概念刚刚形成,但是对于一分钟一分钟的熟确实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已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掌握认识几时几分,并能正确的书写时间。 【学情分析】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中只是让学生知道并记住“12∶30就是指12时半”,而对于为什么分针指向刻度“6”就是“几时半”,为什么要表示“几时半”在冒号后面就要用“30”,学生并不理解。等学生学习了这个单元的知识,了解了时与分的关系后,对这些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 【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时间,正确读、写几时几分(1分1分地数)。2、动手操作,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3、进一步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

的意识。 【评价设计】1、通过环节一的2,环节二的1、2环节三的1和环节四的1达成目标一。2、通过环节二的3,环节三的3和环节四的2、3达成目标二。3、通过环节五的1、2、3达成目标三。【学习过程】 环节学习过程提示一、基础练习 1.【口算】36+4=24+10=70-20=57-20=60+14=97-50= 2.【填空】1、时针走()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2、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3、1时=( )分1时30分=( )分4、70分=()时()分 1、多媒体出示第一个钟面图,让学生读出是几时几分,并说说是怎么认的?引导学生说出五分五分数的方法。板书:4时15分 2、教师将分针又转过了4个小格,要求学生1分1分地数下去。教师一边拨钟表一边问几时几分?让学生看表回答,边拨边数(4时16分,4时17分,4时18分,4时19分)用什么方法还可以读出4时19分?(先读出4时20分,再往回数1分,就是4时19分)板书:4时19分4:19 3、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小结】读钟面上时间的方法: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指在哪两个数之间,确定几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哪儿,指向哪个大格,就5分5分地数出几分,指向哪个小格,就在数出大格指示的时刻后接着1分1分地数出几分。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小学张玉芬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3. 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受童年快乐。 4. 启发学生吸纳古代儿童生活中有益的自然元素,更完美地规划自己的金色童年。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诗 二、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第一首是《小儿垂钓》。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好课题。 1、【注意提示】“垂”、“钓”的字形。 2.一起读课题,你能透过这个题目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你钓鱼时心情怎么样,再来读读题目,读出你的高兴。 三、了解作者 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四、理解诗意 1.这首诗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能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吗?先自己练练, 2、小儿在悄悄地垂钓呢,轻轻地读,谁来。 3、有些体会了,来,我们一起读。

4、这首诗诗意浅显。请大家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自己试着说说诗的大意。可以自己小声说说,也可以说给同桌听听,互相启发、补充。 5、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6、谁来说说诗的大意。 五、想象入境 1、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诗,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画面,正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同学们继续读诗,边读边想,看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能样画面?多读读,画面的印象会更深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3、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想象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 六、品诗悟情 1、如果你能静气凝神地读读诗,你会有更多的感悟。抓住诗中的一些词语,静下心来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把你认为最有趣最生动的词语圈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读着读着,一些词被我们发现了,是哪些词? 这么一读,一个初学垂钓的小孩仿佛正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首诗,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去。大家一起读。 七、迁移创新,延伸提高 师:自从诵读国学经典以来,我们大胆改革创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现诗歌,今天我们照例,以小组为单位,或古诗朗诵;或古诗配画,或古诗吟唱;或故事创编。你们肯定还有更多的新点子来表达诗意,诗情,对不对? 小组展示。 八、自主互助,学习新诗 1、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了解作者;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品诗悟情;特色展示的方法学习了第一首古诗《小儿垂钓》,接下来同学们运用以上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互助学习第二首古诗。 2、交流:把你们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展示:简介白居易;朗诵;诗的大意。(诗描绘的意境)

(完整word版)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样例

《电脑住宅》 【设计者】新密市市直二小丁利敏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0课,第*页 【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6、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内容分析】 《电脑住宅》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这篇课文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条理清晰,叙述有序,结构合理。 课文是如何有条理的介绍电脑住宅的?第一自然段先总体说明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第二------七自然段从住宅的周边设施(风向标)、进入住宅的程序,以及会客室的布置、厨房装备、卧室“休息系统”的使用、浴室的装置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隐蔽,各负其责,相互合作的特点。其中第二------七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体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和方便,安全和舒适。因此,从教学手法的角度来看,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让学生交流合作。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有了较好的基础,在识字和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部分生字和内容还需老师指导。本课内容较简单,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高科技的神奇以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却并不容易。因此,本课设计本着“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灵”的目标追求,努力体现三个“基于”:一是基于学生,二是基于文本,三是基于生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通句子,能说出“示范、预约”在文中的意思;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三角形 的内角和》 教材来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课题名称:《三角形的内角和》 内容来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67页。 授课对象:四年级 设计者:郑州市92中小学部闫竹芳 标准相关陈述: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学生有以前认识角、用量角器量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学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很多孩子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另外,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图形能描述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和计算能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时发展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评价任务设计】: 1、利用孩子已有经验,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以及学生的直观观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达成目标1。 2、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游戏的形式学生通过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过计算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达成目标2。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折一折、拼一拼和摆一摆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达成目标3。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通过“做一做”和习题第9、10、12题达成目标4和目标3。 学习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习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索和发现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案 复备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1课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 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 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 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 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 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教案标准模板doc

教学设计标准模板 课题: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 授课年级: 课程内容:第章第节P ~P 页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五、教学准备: 1、课程安排(课时安排): 2、学习者分析: 3、教具选择: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注:教学实施后写) (参考)教案相关理论 搞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按照计划进行,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中的课时计划;即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具体安排和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编写好教案则应是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一、教案的作用及写好教案的意义 1.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物理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