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捏脊疗法在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捏脊疗法在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捏脊疗法在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捏脊疗法在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中医捏脊疗法在痉挛型小儿脑瘫中的应用

陈党恩,史如旭,李蓉蓉

(江苏省盐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德赛堡康复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捏脊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方法:7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8人,治疗组采用中医捏脊疗法配合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GMFM总百分比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反映爬、跪能力的能区(C区)以及走、跑、跳能力的能区(E区)百分比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患者行走能力方面较常规的康复训练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小儿脑瘫;痉挛;中医捏脊疗法;粗大运动功能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小儿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是小儿严重的致残性疾病。笔者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采用中医捏脊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76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6例患儿都是来自盐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德赛堡康复医院,都曾在三甲医院诊断的小儿脑瘫。多数是接受中西及多种物理疗法的基础上效果不佳,然后到本院就诊。对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再根据月龄、瘫痪部位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进行配对,具体标准为月龄相差不大于3个月,GMFCS分级为同一级。最后成功配对38对,其中男42例,女34例;月龄最小8个月,最大92个月,平均46个月,偏瘫5例,双瘫47例,四肢瘫24例;GMFCS分级Ⅰ级5例,

Ⅱ级23例,Ⅲ级30例,Ⅳ级18例。

1.2 纳入标准

○1符合2014年4月在郑州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上讨论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的痉挛型患者;○2年龄在6个月和12周岁之间;○3无心肺疾病;○4服从随机分组安排,能够坚持参加治疗;○5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对中医捏脊严重不配合的患者;○2存在癫痫,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尚未得到控制的患者;○3治疗部位有大面积的皮肤病,或者治疗部位的皮肤有溃疡的患者;○4视、听觉及严重的智力障碍,影响康复测评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术前准备:治疗室保持室温,光线充足,轻柔的背景音乐,有助于患儿身心放松。患儿暴露后背,俯卧于治疗床上,先用掌根轻揉脊柱两侧,放松肌肉,有利于下一步治疗。

2.2捏脊治疗:患儿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的后方,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在前。从下往上捏,从长强开始,一定要先按住两侧的骶骨角,然后拇指向前捻动,食指向后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一定要捏过玉枕关,捏过风池,然后抹下来,如果是特别虚弱的患儿就不要抹了,一般捏五遍,前三遍是捏,后两遍是提,一直提到肋部,再往上还是捏.捏脊一般以脊柱为中心分3条线,即左右膀胱经线和中间的督脉线,先捏左膀胱经,每条线5次,共计15次。每周治疗6次,每次三分钟左右,2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所有患儿在治疗中都保持以往常规饮食,针灸理疗,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ST(语言训练),药物辅助等。对照组:所有患儿在治疗中都保持以往常规饮食,针灸理疗,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ST(语言训练),药物辅助等。

2.3注意事项:患者一般要饭后四十五分钟以后才可以施术,动作要轻柔,术后部分患儿会出现小的瘀点,一般过三五天就会消失.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对纳入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三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的金标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2].所有评估由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的医生进行。本量表分为五个能区,共88个项目,每个项目有0、1、2、3四个评分点。A区评定卧和翻身,包括17个项目(51分);B区评定坐,包括20个项目(60分);C区评定爬和跪,包括14个项目(42分);D 区评定站立,包括13个项目(39分);E区评定走、跑和跳,包括24个项目(72分)。

GMFM-88量表评定结果包括○1能区百分比(Dimension Score,DS)=能区原始分/能区总分×100%;○2总百分比(Total Score,TS)=(%A+%B+%C+%D+%E)/5;○3能区月百分比(Dimension Score of Month,DSM)=(本次能区百分比-前次能区百分比)/间隔月数。能区月百分比能够反映平均每个月功能改善的幅度,能够较敏感地反应治疗效果[3]。

3.2 统计学方法

各项数据统计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涉及的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α=0.05。计量资料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88总百分比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组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88总百分比比较(x±s)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8 51.62±19.32 68.46±18.021)2)

对照组38 52.07±18.85 62.44±19.77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3.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能区月百分比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在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区)以及走、跑、跳能力的能区(E区)百分比分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能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能区月百分比比较(x±s)

组别n A区B区C区D区E区

治疗组38 0.83±1.04 2.74±2.55 6.18±5.121) 5.20±4.08 5.77±4.751)

对照组38 0.60±1.27 3.16±3.56 3.04±2.48 5.04±3.14 2.97±3.32

注:与对照组比较1)P <0.01

4 讨论

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预后,尤其是粗大功能的恢复,对于脑瘫患儿将来融入社会,自理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痉挛型脑瘫约占脑瘫患儿总数的60%-70%[4].德国专家da Paz 等对脑瘫患者进行22年回顾性分析后指出:9个月能竖头、24个月有坐位平衡、30个月能爬预示患儿未来能行走[5]。捏脊疗法在一定范围内,能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对于患者的自主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脑瘫儿的临床康复有

良性的促进作用,祖国医学认为:背属阳,循行在背部的经脉多为阳经之脉,脏腑的功能活动大多反应于背;人体的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在脊柱的两侧。治疗上下肢及胸腹疾患的华佗夹脊穴也分布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两旁;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元。捏脊疗法的推、捻、提、放等手法,直接作用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起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疏通经脉的作用,从而达到气血平和,各脏腑协调共济,阴阳平衡,祛病健身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捏脊疗法是通过手法的机械刺激作用于人体而起到治疗作用,脊柱两侧的刺激又反射性的刺激脊髓的节段性装置(感觉装置包括皮肤的一定区域,如肌肉、韧带、肌腱的感受器官),使其和脊柱骨的营养和血供同时得到改善,同时亦能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从而达到缓解肌痉挛,降低肌张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脊柱区的神经支配主要有31对脊神经的后支以及与脊神经后支所伴行的动静脉丛。脊神经后支有着明显的节段性分布。这也为捏脊疗法针对疾病的部位不同而有选择性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小儿脑瘫以运动障碍最为典型,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射异常、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6]。捏脊疗法对于改善患儿的运动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捏脊疗法对于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治疗,改善脑瘫患者的生存状态,提高粗大运动功能,让患者早日融入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患者的爬、跪和走跑跳的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该疗法不仅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运动能力,而且还可能有改善患儿脾胃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效果,临床上面操作也简单,安全,易于为广大患儿所接受,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宇,丁奇,龚勇,等.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分析[J].中

国民康医学,2012,06(13):143~17.

[2]Annika Lundkvist Josenby,Gun-Britt Jarnlo.Longitudina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GMFM-88 Total Score and Goal Total Score and the GMFM-66 Score in a 5-Year Follow-up Study[J].Physical Therapy.2009,89(4):342-350.

[3]史惟,廖元贵,杨红。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在

脑性瘫痪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23-424.

[4]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1

[5]da Paz,Junior AC,Bumett SM,Braga LW.Walking prognosis in cerebral palsy.A

22-year retrospective analysis.Dev Med Child Neurol 1994.36:130-134.

[6]袁俊梅.推拿按摩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伤残医

学,2015,23(14):36-37.

中医捏脊疗法在痉挛型小儿脑瘫中的应用

陈党恩,史如旭,李蓉蓉

(江苏省盐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德赛堡康复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捏脊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方法:7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8人,治疗组采用中医捏脊疗法配合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GMFM总百分比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反映爬、跪能力的能区(C区)以及走、跑、跳能力的能区(E区)百分比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患者行走能力方面较常规的康复训练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小儿脑瘫;痉挛;中医捏脊疗法;粗大运动功能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小儿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

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是小儿严重的致残性疾病。笔者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采用中医捏脊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76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6例患儿都是来自盐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德赛堡康复医院,都曾在三甲医院诊断的小儿脑瘫。多数是接受中西及多种物理疗法的基础上效果不佳,然后到本院就诊。对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再根据月龄、瘫痪部位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进行配对,具体标准为月龄相差不大于3个月,GMFCS分级为同一级。最后成功配对38对,其中男42例,女34例;月龄最小8个月,最大92个月,平均46个月,偏瘫5例,双瘫47例,四肢瘫24例;GMFCS分级Ⅰ级5例,Ⅱ级23例,Ⅲ级30例,Ⅳ级18例。

1.2 纳入标准

○1符合2014年4月在郑州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上讨论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的痉挛型患者;○2年龄在6个月和12周岁之间;○3无心肺疾病;○4服从随机分组安排,能够坚持参加治疗;○5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对中医捏脊严重不配合的患者;○2存在癫痫,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尚未得到控制的患者;○3治疗部位有大面积的皮肤病,或者治疗部位的皮肤有溃疡的患者;○4视、听觉及严重的智力障碍,影响康复测评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术前准备:治疗室保持室温,光线充足,轻柔的背景音乐,有助于患儿身心放松。患儿暴露后背,俯卧于治疗床上,先用掌根轻揉脊柱两侧,放松肌肉,有利于下一步治疗。

2.2捏脊治疗:患儿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的后方,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在前。从下往上捏,从长强开始,一定要先按住两侧的骶骨角,然后拇指向前捻动,食指向后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一定要捏过玉枕关,捏过风池,然后抹下来,如果是特别虚弱的患儿就不要抹了,一般捏五遍,前三遍是捏,后两遍是提,一直提到肋部,再往上还是捏.捏脊一般以脊柱为中心分3条线,即左右膀胱经线和中间的督脉线,先捏左膀胱经,每条线5次,共计15次。每周治疗6次,每次三分钟左右,2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所有患儿在治疗中都保持以往常规饮食,针灸理疗,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ST(语言训练),药物辅助等。对照组:所有患儿在治疗中都保持以往常规饮食,针灸理疗,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ST(语言训练),药物辅助等。

2.3注意事项:患者一般要饭后四十五分钟以后才可以施术,动作要轻柔,术后部分患儿会出现小的瘀点,一般过三五天就会消失.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对纳入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三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的金标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2].所有评估由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的医生进行。本量表分为五个能区,共88个项目,每个项目有0、1、2、3四个评分点。A区评定卧和翻身,包括17个项目(51分);B区评定坐,包括20个项目(60分);C区评定爬和跪,包括14个项目(42分);D 区评定站立,包括13个项目(39分);E区评定走、跑和跳,包括24个项目(72分)。

GMFM-88量表评定结果包括○1能区百分比(Dimension Score,DS)=能区原始分/能区总分×100%;○2总百分比(Total Score,TS)=(%A+%B+%C+%D+%E)/5;○3能区月百分比(Dimension Score of Month,DSM)=(本次能区百分比-前次能区百分比)/间隔月数。

能区月百分比能够反映平均每个月功能改善的幅度,能够较敏感地反应治疗效果[3]。

3.2 统计学方法

各项数据统计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涉及的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α=0.05。计量资料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88总百分比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组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88总百分比比较(x±s)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8 51.62±19.32 68.46±18.021)2)

对照组38 52.07±18.85 62.44±19.77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3.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能区月百分比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在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区)以及走、跑、跳能力的能区(E区)百分比分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能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能区月百分比比较(x±s)

组别n A区B区C区D区E区

治疗组38 0.83±1.04 2.74±2.55 6.18±5.121) 5.20±4.08 5.77±4.751)

对照组38 0.60±1.27 3.16±3.56 3.04±2.48 5.04±3.14 2.97±3.32

注:与对照组比较1)P <0.01

4 讨论

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预后,尤其是粗大功能的恢复,对于脑瘫患儿将来融入社会,自理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痉挛型脑瘫约占脑瘫患儿总数的60%-70%[4].德国专家da Paz 等对脑瘫患者进行22年回顾性分析后指出:9个月能竖头、24个月有坐位平衡、30个月能爬预示患儿未来能行走[5]。捏脊疗法在一定范围内,能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对于患者的自主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脑瘫儿的临床康复有良性的促进作用,祖国医学认为:背属阳,循行在背部的经脉多为阳经之脉,脏腑的功能活动大多反应于背;人体的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在脊柱的两侧。

治疗上下肢及胸腹疾患的华佗夹脊穴也分布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两旁;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元。捏脊疗法的推、捻、提、放等手法,直接作用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起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疏通经脉的作用,从而达到气血平和,各脏腑协调共济,阴阳平衡,祛病健身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捏脊疗法是通过手法的机械刺激作用于人体而起到治疗作用,脊柱两侧的刺激又反射性的刺激脊髓的节段性装置(感觉装置包括皮肤的一定区域,如肌肉、韧带、肌腱的感受器官),使其和脊柱骨的营养和血供同时得到改善,同时亦能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从而达到缓解肌痉挛,降低肌张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脊柱区的神经支配主要有31对脊神经的后支以及与脊神经后支所伴行的动静脉丛。

脊神经后支有着明显的节段性分布。这也为捏脊疗法针对疾病的部位不同而有选择性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小儿脑瘫以运动障碍最为典型,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射异常、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6]。捏脊疗法对于改善患儿的运动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捏脊疗法对于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治疗,改善脑瘫患者的生存状态,提高粗大运动功能,让患者早日融入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患者的爬、跪和走跑跳的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该疗法不仅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运动能力,而且还可能有改善患儿脾胃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效果,临床上面操作也简单,安全,易于为广大患儿所接受,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宇,丁奇,龚勇,等.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06(13):143~17.

[2]Annika Lundkvist Josenby,Gun-Britt Jarnlo.Longitudina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GMFM-88 Total Score and Goal Total Score and the GMFM-66 Score in a 5-Year Follow-up Study[J].Physical Therapy.2009,89(4):342-350.

[3]史惟,廖元贵,杨红。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在脑性瘫痪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23-424.

[4]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1

[5]da Paz,Junior AC,Bumett SM,Braga LW.Walking prognosis in cerebral palsy.A 22-year retrospective analysis.Dev Med Child Neurol 1994.36:130-134.

[6]袁俊梅.推拿按摩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4):36-37.

中医捏脊疗法在痉挛型小儿脑瘫中的应用

陈党恩,史如旭,李蓉蓉

(江苏省盐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德赛堡康复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捏脊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方法:7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8人,治疗组采用中医捏脊疗法配合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GMFM总百分比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反映爬、跪能力的能区(C区)以及走、跑、跳能力的能区(E区)百分比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患者行走能力方面较常规的康复训练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小儿脑瘫;痉挛;中医捏脊疗法;粗大运动功能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小儿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是小儿严重的致残性疾病。笔者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采用中医捏脊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76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6例患儿都是来自盐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德赛堡康复医院,都曾在三甲医院诊断的小儿脑瘫。多数是接受中西及多种物理疗法的基础上效果不佳,然后到本院就诊。对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再根据月龄、瘫痪部位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进行配对,具体标准为月龄相差不大于3个月,GMFCS分级为同一级。最后成功配对38对,其中男42例,女34例;月龄最小8个月,最大92个月,平均46个月,偏瘫5例,双瘫47例,四肢瘫24例;GMFCS分级Ⅰ级5例,

Ⅱ级23例,Ⅲ级30例,Ⅳ级18例。

1.2 纳入标准

○1符合2014年4月在郑州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上讨论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的痉挛型患者;○2年龄在6个月和12周岁之间;○3无心肺疾病;○4服从随机分组安排,能够坚持参加治疗;○5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对中医捏脊严重不配合的患者;○2存在癫痫,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尚未得到控制的患者;○3治疗部位有大面积的皮肤病,或者治疗部位的皮肤有溃疡的患者;○4视、听觉及严重的智力障碍,影响康复测评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术前准备:治疗室保持室温,光线充足,轻柔的背景音乐,有助于患儿身心放松。患儿暴露后背,俯卧于治疗床上,先用掌根轻揉脊柱两侧,放松肌肉,有利于下一步治疗。

2.2捏脊治疗:患儿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的后方,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在前。从下往上捏,从长强开始,一定要先按住两侧的骶骨角,然后拇指向前捻动,食指向后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一定要捏过玉枕关,捏过风池,然后抹下来,如果是特别虚弱的患儿就不要抹了,一般捏五遍,前三遍是捏,后两遍是提,一直提到肋部,再往上还是捏.捏脊一般以脊柱为中心分3条线,即左右膀胱经线和中间的督脉线,先捏左膀胱经,每条线5次,共计15次。每周治疗6次,每次三分钟左右,2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所有患儿在治疗中都保持以往常规饮食,针灸理疗,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ST(语言训练),药物辅助等。对照组:所有患儿在治疗中都保持以往常规饮食,针灸理疗,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ST(语言训练),药物辅助等。

2.3注意事项:患者一般要饭后四十五分钟以后才可以施术,动作要轻柔,术后部分患儿会出现小的瘀点,一般过三五天就会消失.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对纳入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三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的金标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2].所有评估由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的医生进行。本量表分为五个能区,共88个项目,每个项目有0、1、2、3四个评分点。A区评定卧和翻身,包括17个项目(51分);B区评定坐,包括20个项目(60分);C区评定爬和跪,包括14个项目(42分);D 区评定站立,包括13个项目(39分);E区评定走、跑和跳,包括24个项目(72分)。

GMFM-88量表评定结果包括○1能区百分比(Dimension Score,DS)=能区原始分/能区总分×100%;○2总百分比(Total Score,TS)=(%A+%B+%C+%D+%E)/5;○3能区月百分比(Dimension Score of Month,DSM)=(本次能区百分比-前次能区百分比)/间隔月数。能区月百分比能够反映平均每个月功能改善的幅度,能够较敏感地反应治疗效果[3]。

3.2 统计学方法

各项数据统计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涉及的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α=0.05。计量资料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88总百分比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组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88总百分比比较(x±s)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8 51.62±19.32 68.46±18.021)2)

对照组38 52.07±18.85 62.44±19.77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3.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能区月百分比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在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区)以及走、跑、跳能力的能区(E区)百分比分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能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能区月百分比比较(x±s)

组别n A区B区C区D区E区

治疗组38 0.83±1.04 2.74±2.55 6.18±5.121) 5.20±4.08 5.77±4.751)

对照组38 0.60±1.27 3.16±3.56 3.04±2.48 5.04±3.14 2.97±3.32

注:与对照组比较1)P <0.01

4 讨论

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预后,尤其是粗大功能的恢复,对于脑瘫患儿将来融入社会,自理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痉挛型脑瘫约占脑瘫患儿总数的60%-70%[4].德国专家da Paz 等对脑瘫患者进行22年回顾性分析后指出:9个月能竖头、24个月有坐位平衡、30个月能爬预示患儿未来能行走[5]。捏脊疗法在一定范围内,能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对于患者的自主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脑瘫儿的临床康复有

良性的促进作用,祖国医学认为:背属阳,循行在背部的经脉多为阳经之脉,脏腑的功能活动大多反应于背;人体的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在脊柱的两侧。治疗上下肢及胸腹疾患的华佗夹脊穴也分布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两旁;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元。捏脊疗法的推、捻、提、放等手法,直接作用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起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疏通经脉的作用,从而达到气血平和,各脏腑协调共济,阴阳平衡,祛病健身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捏脊疗法是通过手法的机械刺激作用于人体而起到治疗作用,脊柱两侧的刺激又反射性的刺激脊髓的节段性装置(感觉装置包括皮肤的一定区域,如肌肉、韧带、肌腱的感受器官),使其和脊柱骨的营养和血供同时得到改善,同时亦能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从而达到缓解肌痉挛,降低肌张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脊柱区的神经支配主要有31对脊神经的后支以及与脊神经后支所伴行的动静脉丛。脊神经后支有着明显的节段性分布。这也为捏脊疗法针对疾病的部位不同而有选择性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小儿脑瘫以运动障碍最为典型,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射异常、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6]。捏脊疗法对于改善患儿的运动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捏脊疗法对于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治疗,改善脑瘫患者的生存状态,提高粗大运动功能,让患者早日融入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患者的爬、跪和走跑跳的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该疗法不仅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运动能力,而且还可能有改善患儿脾胃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效果,临床上面操作也简单,安全,易于为广大患儿所接受,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宇,丁奇,龚勇,等.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分析[J].中

国民康医学,2012,06(13):143~17.

[2]Annika Lundkvist Josenby,Gun-Britt Jarnlo.Longitudina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GMFM-88 Total Score and Goal Total Score and the GMFM-66 Score in a 5-Year Follow-up Study[J].Physical Therapy.2009,89(4):342-350.

[3]史惟,廖元贵,杨红。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在

脑性瘫痪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23-424.

[4]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1

[5]da Paz,Junior AC,Bumett SM,Braga LW.Walking prognosis in cerebral palsy.A

22-year retrospective analysis.Dev Med Child Neurol 1994.36:130-134.

[6]袁俊梅.推拿按摩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伤残医

学,2015,23(14):36-37.

中医捏脊疗法在痉挛型小儿脑瘫中的应用

陈党恩,史如旭,李蓉蓉

(江苏省盐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德赛堡康复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捏脊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方法:7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8人,治疗组采用中医捏脊疗法配合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GMFM总百分比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反映爬、跪能力的能区(C区)以及走、跑、跳能力的能区(E区)百分比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患者行走能力方面较常规的康复训练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小儿脑瘫;痉挛;中医捏脊疗法;粗大运动功能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小儿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

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是小儿严重的致残性疾病。笔者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采用中医捏脊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76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6例患儿都是来自盐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德赛堡康复医院,都曾在三甲医院诊断的小儿脑瘫。多数是接受中西及多种物理疗法的基础上效果不佳,然后到本院就诊。对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再根据月龄、瘫痪部位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进行配对,具体标准为月龄相差不大于3个月,GMFCS分级为同一级。最后成功配对38对,其中男42例,女34例;月龄最小8个月,最大92个月,平均46个月,偏瘫5例,双瘫47例,四肢瘫24例;GMFCS分级Ⅰ级5例,Ⅱ级23例,Ⅲ级30例,Ⅳ级18例。

1.2 纳入标准

○1符合2014年4月在郑州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上讨论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的痉挛型患者;○2年龄在6个月和12周岁之间;○3无心肺疾病;○4服从随机分组安排,能够坚持参加治疗;○5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对中医捏脊严重不配合的患者;○2存在癫痫,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尚未得到控制的患者;○3治疗部位有大面积的皮肤病,或者治疗部位的皮肤有溃疡的患者;○4视、听觉及严重的智力障碍,影响康复测评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术前准备:治疗室保持室温,光线充足,轻柔的背景音乐,有助于患儿身心放松。患儿暴露后背,俯卧于治疗床上,先用掌根轻揉脊柱两侧,放松肌肉,有利于下一步治疗。

2.2捏脊治疗:患儿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的后方,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在前。从下往上捏,从长强开始,一定要先按住两侧的骶骨角,然后拇指向前捻动,食指向后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一定要捏过玉枕关,捏过风池,然后抹下来,如果是特别虚弱的患儿就不要抹了,一般捏五遍,前三遍是捏,后两遍是提,一直提到肋部,再往上还是捏.捏脊一般以脊柱为中心分3条线,即左右膀胱经线和中间的督脉线,先捏左膀胱经,每条线5次,共计15次。每周治疗6次,每次三分钟左右,2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所有患儿在治疗中都保持以往常规饮食,针灸理疗,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ST(语言训练),药物辅助等。对照组:所有患儿在治疗中都保持以往常规饮食,针灸理疗,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ST(语言训练),药物辅助等。

2.3注意事项:患者一般要饭后四十五分钟以后才可以施术,动作要轻柔,术后部分患儿会出现小的瘀点,一般过三五天就会消失.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对纳入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三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的金标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2].所有评估由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的医生进行。本量表分为五个能区,共88个项目,每个项目有0、1、2、3四个评分点。A区评定卧和翻身,包括17个项目(51分);B区评定坐,包括20个项目(60分);C区评定爬和跪,包括14个项目(42分);D 区评定站立,包括13个项目(39分);E区评定走、跑和跳,包括24个项目(72分)。

GMFM-88量表评定结果包括○1能区百分比(Dimension Score,DS)=能区原始分/能区总分×100%;○2总百分比(Total Score,TS)=(%A+%B+%C+%D+%E)/5;○3能区月百分比(Dimension Score of Month,DSM)=(本次能区百分比-前次能区百分比)/间隔月数。

能区月百分比能够反映平均每个月功能改善的幅度,能够较敏感地反应治疗效果[3]。

3.2 统计学方法

各项数据统计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涉及的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α=0.05。计量资料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88总百分比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组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88总百分比比较(x±s)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8 51.62±19.32 68.46±18.021)2)

对照组38 52.07±18.85 62.44±19.77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3.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能区月百分比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在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区)以及走、跑、跳能力的能区(E区)百分比分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能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能区月百分比比较(x±s)

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膝关节过伸训练 膝关节过伸造成的原因是:①膝关节本身有骨性变化,导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 ②在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③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④不正常按摩、用力过度,造成医源性损伤。 训练方法: ①提高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登坐位向站立位转移。练习时治疗师双手控制患儿双膝关节,使其不要过伸;或坐在椅子或床边,双手握在椅子或床边上,把腿踢直,持续3—6秒放下,如果完成轻松,可在患儿腕上施加适当的阻力。 ②提高腘绳肌肌力的训练:患儿呈俯卧位,家长用一只手固定其大腿,用另一只手握住患儿脚腕处,帮助患儿做屈、伸腿动作。在患儿独立完成这一动作时,可能会出现用力屈腿时臀部翘起,家长可用双手固定其臀部,并视情况在小腿上施加适当阻力。 ③提高足背屈肌肌力的训练。由于足底屈肌挛缩或张力高时,而导致膝关节过伸,对此类患儿来说这一训练很重要:治疗师在被动牵拉足底肌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时,治疗师一只手握住患儿踝关节,一只手握住足底上三分之一处,做足背曲90度或稍过,进行牵拉活动,或是患儿俯卧位时,治疗师一只手固定踝关节:一只手握住足以上三分之一处,向下用力牵拉(注意:膝关节屈曲90度)。或者在患儿双脚掌前放一木板,让患儿支撑蹲10分钟左右,或是让患儿坚持在一30度斜坡上蹲10分钟,每天3次,这个方法可对腓肠肌及底曲肌进行牵拉。 ④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一是用丝袜或松紧带固定膝关节,控制膝关节过伸。二是让患儿双手放在治疗师双肩上,治疗师把双手放在患儿膝关节外侧面控制膝关节,让患儿直立体干慢慢向下蹲,再慢慢立起。注意患儿直立时,膝关节要控制在正中位,千万不要有过伸现象,下蹲的幅度应根据患儿对膝关节控制能力来定。三是让患儿站立或蹲起时,治疗师要注意用语言控制双膝关节过伸。四是在患儿行走时控制:治疗师在患儿后面,用手制约患儿膝关节屈曲,在语言刺激下控制膝关节过伸。

痉挛型脑瘫治疗三步曲

痉挛型脑瘫治疗三步曲(转载) 小儿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因为脑性瘫痪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脑损伤的时间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患儿病变发生在脑,但一般会累及四肢,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而且自婴儿到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症状及肢体功能也随之改变。 小儿脑瘫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育,如果不及时治疗势必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入学、就业和社交。根据人年龄越小,脑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的发育特点,所以小儿脑瘫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一种治疗方式都有其适应症,也就是适合应用的范围。目前,各种治疗主要都是针对痉挛型或以痉挛为主的脑瘫,从治疗机理上讲,应该包括“解除痉挛、矫正畸形、康复训练”三个步骤。 步骤一:解除痉挛 目前来说,FSPR手术(即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跟部分离断术)就成为此类脑瘫患者治疗的首要选择。除此以外,暂时尚无其他更好的治疗手段能够达到有效的解除痉挛的目的。简单说,FSPR治疗脑瘫就是通过对脊髓神经后根的处理,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脑瘫患者的肌肉痉挛并非局限于单个肌肉,往往表现为多个肌肉或肌群痉挛,而该手术就可以达到全面调整肌张力的作用,且可以长期、稳定、彻底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为其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值得一提的,FSPR只是选择性阻断部分神经后根纤维,而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而具体的手术部位,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在腰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下肢痉挛,在颈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上肢痉挛。应在手术前针对每个患者不同情况作出包括术前评估、选择合适方法等,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在实施FSPR后也应坚持长期正规的康复训练,从而保证康复疗效。 当然,FSPR术也有其严格的适应范围: 1、痉挛型脑瘫或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 2、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3、年龄在2.5岁以上,发育较正常。 4、肢体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不适应进行FSPR手术的情况: 1、手足徐动、共济失调。 2、智力低下,不能配合康复训练。 3、严重的脊柱畸形。

痉挛型脑瘫患儿如何进行训练

痉挛型脑瘫患儿如何进行训练 痉挛型脑瘫患儿均有程度不同的运动障碍,建议通过各种运动训练手法能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变形,降低肌张力,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从而消除或改善运动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残疾,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痉挛型脑性瘫痪有何特点 在脑瘫患儿中,痉挛型脑瘫所占的比例最多,最为常见,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脑瘫,占脑瘫的50%以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异常痉挛性,可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显著特点为上肢内旋后伸,拇指内收、握拳,下肢内收内旋,屈膝屈髋,尖足等。 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训练的目的 针对此型脑瘫患儿,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促进肌肉关节活动,牵伸挛缩肌腱和韧带,松弛肌肉痉挛,防止肌肉萎缩,降低肌张力,提高身体旋转能力,促使患儿髋关节伸展及四肢外展、外旋姿势的出现,分离运动和交互动作的出现,支撑动作的完善及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 如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训练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④抱球姿势。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 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 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 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 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

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转载) 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有以下九种方法: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④抱球姿势。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⑥胭绳肌牵张训练(见膝关节活动训练章节)。⑦髂腰肌牵张训练,⑧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⑨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⑩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肌力。 3、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 ①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②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可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③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④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滚筒上训练。⑤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⑥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⑦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⑧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4、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 ①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②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③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5、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取决于头部的位置,躯干肌负重能力,头躯干和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

痉挛型脑瘫的病症与治疗

痉挛型脑瘫的病症与治疗 伸张反射亢进是痉挛型脑瘫的特征。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病人的60%— 70%。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 痉挛型脑瘫的症状治疗有以下几点概括: 1.痉挛型脑瘫症状上肢常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痉挛型脑瘫下肢大腿内收肌张力增高,髋关节内旋,大腿外展困难,踝关节屈。 2.卧位时膝关节、髋关节呈屈曲姿势,痉挛型脑瘫俯卧位时抬头困难,仰卧位时头后仰或低头。坐位开始时,头向后仰,以后能坐时,两腿伸直困难,脊柱后凸,跪时下肢呈“W” 形。站证时髋、膝略屈,足尖着地。 3.痉挛型脑瘫行走时呈踮足、剪刀样步态。健反射亢进或活跃,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以后巴氏征仍阳性。 痉挛型脑瘫的病症与治疗运动的特征为下肢缺少活动,尤其是交替性动作。痉挛型脑瘫从新生儿期就惹人注目,在需交替性动作的活动中,如翻身、四爬、步行时,两下肢常并在一起而完成不了灵活动作。躯干回旋困难,整体上做分节的运动困难。 新推出的痉挛型脑瘫治疗方法: “神经细胞重生疗法”是经我国数十名权威专家倾心多年科研攻关,将超氧净化技术、神经节脂调控技术、神经因子修复技术、自体免疫诱导技术等完美结合的先进技术成果。“神经细胞重生疗法”结合神经科各种痉挛型脑瘫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94951.html,病理病因,可以广泛的有效治疗痉挛型脑瘫。 痉挛型脑瘫是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地影响了正常人的身心发育,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诊治极有可能造成患者终身残疾,将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痛苦,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积极探索治疗痉挛型脑瘫有效治疗方法,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伤残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是当前痉挛型脑瘫的病症与治疗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对于痉挛型脑瘫的康复治疗,通过上海九洲医院工作者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痉挛型脑瘫治疗五大突破: 突破一:治疗痉挛型脑瘫最新科研成果,攻克诸多神经科疑难病症不可治愈的难题。 突破二:治疗痉挛型脑瘫综合运用多种先进技术,疗效比传统方式更有效、更彻底。 突破三:绿色中西医结合生物疗法,激发神经细胞重生,无副作用。 突破四:迅速激活自体免疫力,实现组织的自我修复,防止复发。 突破五:治疗痉挛型脑瘫净化人体血液,改善微循环,改善神经细胞生长环境。

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

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 痉挛性脑瘫(以下简称脑瘫)即大脑瘫痪,是指因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致的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有些发生于锥体交叉以下的上颈髓的病变不符合此病的定义,但仍可按脑瘫来治疗。在美国,痉挛性脑瘫患者是患有神经肌肉紊乱的儿科患者中数量最多的一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脑瘫发病率可为从每1000名新生儿中有6到59例不等。其发病率随着产前护理、社会经济条件、环境以及母亲和婴儿所接受的产科和儿科的护理的改善而增长。在美国,每年新增加约25000例痉挛性脑瘫患者。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 主要针对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因脑瘫儿引起的伴随症状。这种康复治疗方法需要家长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而且必须持之以恒,否则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加重脑瘫患儿的病情。这是常见的脑瘫的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对于脑瘫患者来讲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肢体麻木障碍、改善肌张力和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逐渐恢复部分肢体运动。尤其是在恢复肢体运动障碍方面更为显得突出。 认为脑瘫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脑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

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

痉挛性双瘫康复 训练个案分析 任 浩 安徽省残联康复中心综合康复部

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 作者:任浩 [摘要]: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发育时期的脑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痉挛性双瘫是其常见的类型,由于双下肢的功能障碍而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 [关键词]: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 1、资料 1.1 一般资料:于某,男,4岁,痉挛性双瘫,于2011年2月22日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及相关治疗。 1.2 入院检查:脑电图大致正常,CT:脑室两侧扩大,合并症:无,IQ:正常。 1.3 康复评定:神志清楚,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对答切题,手眼协调性尚可,左眼斜视,两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明显歪斜,可扶站、四点撑。 双上肢功能活动正常。 双下肢肌张力高,Ashworth2级,肌力差3级、远端2级。内收角30°,双侧髋关节内收内旋位。双侧屈肌挛缩。双侧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腘窝角140°。 ADL:中度功能障碍 2、方法 2.1 运动疗法

2.1.1 髋关节活动:仰卧位:下肢伸展并外展,治疗师位于患儿两膝之间,用双手固定两侧腹部,反复作躯干回旋运动,促通髋关节伸展、外展、外旋,因躯干的回旋运动而抑制了下肢的内收内旋的异常姿势,抑制了脊柱前弯,又由于躯干与髋关节的伸展,因而又促通过了患儿自发的伸展运动,在伸展的姿势下,促通躯干的回旋与身体重心的左右移动。 2.1.2肌肉牵拉:①仰卧位:患儿双腿稍分开,治疗师在患儿的双脚下方,用自己的双方扶住患儿的两个膝关节,做“劈叉”的动作。 ②仰卧位:直腿抬高做屈髋伸膝的动作,牵拉掴绳肌2分钟左右,各重复3次,以维持和扩大膝关节的活动度。 ③仰卧位:膝关节微屈,牵拉跟踺3分钟左右,各重复一次,维持和扩大踝关节的活动度。 2.1.3 渐进性抗阻训练:仰卧位,屈髋—膝—踝后,给小腿一个阻力,让患儿做“蹬腿”的动作,以增加双下肢的肌力。 2.1.4 Bobath训练法:给患儿足跟部外侧缘进行刺激性的扣击,可促进肌肉本身和皮肤的感觉,为立位平衡及行走打好基础。 2.1.5 单侧负重训练:训练师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患儿单腿跪,单腿站,单腿—蹲起,以增强其肌力。 2.2家庭康复:靠墙站,蹲站,四点爬。 4、结果 经过5个月的治疗,患儿精神良好,基本配合治疗,抗重力伸展明显改善,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增加,患儿的双下肢肌力达4级,双

痉挛型脑瘫治疗方法有哪些

痉挛型脑瘫治疗方法有哪些 痉挛性脑瘫(以下简称脑瘫)即大脑瘫痪,是指因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致的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有些发生于锥体交叉以下的上颈髓的病变不符合此病的定义,但仍可按脑瘫来治疗。在美国,痉挛性脑瘫患者是患有神经肌肉紊乱的儿科患者中数量最多的一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脑瘫发病率可为从每1000名新生儿中有6到59例不等。其发病率随着产前护理、社会经济条件、环境以及母亲和婴儿所接受的产科和儿科的护理的改善而增长。在美国,每年新增加约25000例痉挛性脑瘫患者。痉挛型脑瘫治疗方法有哪些?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治疗只有在必要时才使用,它不能替代功能性训练。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已证明: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痉挛的方法。一般降低痉挛效果可维持3~8个月,此时应及时开展个体化的综合性治疗,如功能性肌力训练、软组织牵拉、佩带矫形器等等,充分发挥肌张力减退带来的最大康复机遇。注射后4~6个月痉挛会逐渐升高,但通常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不会消失,必要时可再次注射。 综合治疗 脑瘫的综合治疗种种治疗方法针对脑瘫患儿的情况,进行综合系统的治疗。通过矫形手术、生物制药、传统中医将结合的综合疗法。该疗法对脑瘫儿童整体的治疗,不是单单就局限于单一的治疗,是多方面,多角度综合治疗。这也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脑瘫最有效的方法。 康复治疗 主要针对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因脑瘫儿引起的伴随症状。这种康复治疗方法需要家长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而且必须持之以恒,否则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加重脑瘫患儿的病情。这是常见的脑瘫的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对于脑瘫患者来讲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肢体麻木障碍、改善肌张力和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逐渐恢复部分肢体运动。尤其是在恢复肢体运动障碍方面更为显得突出。 认为脑瘫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青少年痉挛型脑瘫下肢畸形矫形外科治疗

青少年痉挛型脑瘫下肢畸形矫形外科治疗 标签:脑瘫论文精选 | 作者:郭保逢 | 发表时间:2013-11-30 09:19:01 痉挛性脑性瘫痪(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至青少年阶段常伴有明显四肢畸形,其中以下肢畸形常见,如髋内收畸形、膝关节屈曲、足下垂内翻等。在婴幼儿期,这些畸形多为动力性,肌肉挛缩少见。自然病程至青少年阶段,则可发生固定性肌肉挛缩,导致屈膝、足下垂内翻等相应畸形发生。我国大多数脑性瘫痪患儿未能早期进行科学、系统的干预,致使很多患者肢体畸形和残障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故目前我国存在着需要治疗的大量青少年和成年脑瘫痪者[1]。 一般来讲,3岁以前的畸形不建议手术,以免矫枉过正。软组织手术的最佳时机需待患儿发育到步态稳定,一般需达5岁,且随着发育状况的不同手术方式亦有改变[2]。小儿痉挛性脑瘫早期多采取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及抗痉挛药物等方法治疗,而发展到青少年阶段出现固定畸形后往往需要矫形外科干预[3-7],现将青少年痉挛性脑瘫下肢畸形发病特点及矫形外科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痉挛性脑瘫致下肢畸形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痉挛是锥体系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运动区)、脑室周围白质、内囊、中脑或脑桥及皮质脊髓束损伤的结果。脊髓失去上级运动中枢的抑制后牵张反射兴奋性增强,导致自主控制能力丧失,平衡能力异常。脑瘫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静止性,然而骨骼肌肉系统的继发性病变会随着生长发育而逐渐加重,直到骨骼发育成熟[8]。有研究指出生长发育中的脑性瘫痪患儿,痉挛性肌肉生长速度仅达骨骼生长速度的55%,并可出现静态肌细胞肌节短缩、肌肉纤维化、肌肉-肌腱单元挛缩等病变。肌静态性挛缩可以改变作用在骨骼的肌力,使骨骼生长受限,出现成角和旋转畸形。无论痉挛性运动失衡还是痉挛性病变,均可导致关节畸形、不均衡性骨骼生长与长骨扭转性力线不正、髋关节脱位、脊柱畸形、间或肌肉痉挛性慢性疼痛等并发症 [9,10]。持续痉挛势必会导致畸形发生时常常需考虑行软组织手术[11]。 痉挛性下肢畸形范围变化很大,从单侧腓肠肌挛缩到多个部位软组织挛缩和骨骼肌畸形都可见到。脑性瘫痪运动残损的"进行性"进展,往往是隐匿性的,通常在生命头10年并无显著性矫形外科难题表现,而在其后却日见明显。因此凡是肢体尤其是下肢有痉挛性畸形,学龄前后未曾实施过手术矫正,发育到少年时即出现骨性畸形改变,发育到成年人必然出现严重的软组织挛缩与骨关节畸形改变。例如在截瘫型和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者中,如果早期缺乏正确的干预和矫形治疗,幼年或童年期表现为剪刀步,发展到青少年或成年期,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轻度屈髋、严重屈膝、股内收的蹲伏步态,严重影响行走功能[12]。 2、痉挛性脑瘫下肢畸形的矫形外科治疗原则 手术方式的选择遵循个体化原则,需根据患者年龄、疾病进展程度、畸形病理类型(痉挛型、动力型或固定型)来选择。痉挛性脑瘫治疗主要是针对痉挛(锥体系损伤的表现)和痉挛造成的骨骼肌肉畸形。脑瘫的传统治疗最主要的方法:矫形手术和康复训练,一般都不是针对痉挛的治疗。以单纯矫正肢体畸形为目的治疗,常由于痉挛的存在而导致畸形的复发。因此,如何缓解痉挛成为解决脑瘫治疗问题和康复训练的关键。目前针对痉挛的治疗主要的术式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 ( SPR ) 、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解除肢体痉挛进行康复训练半年后,而后根据肢体畸形残存的情况,合理安排实施矫形手术。矫形手术为神经性手术后解痉不满意和关节畸形固定的辅助治疗。痉挛型脑瘫手术治疗的原则是神经性手术如 SPR、周围神经行选择性切断术等解除肌肉痉挛在先 ,矫形手术如肌腱及软组织手术、骨性手术在后。早期行 SPR 能降低以后某些矫形手术如踝或足手术、股骨截骨术和骼腰肌松解术的手术率 ,骨科矫形手术一般在 SPR术后半年至1年进行为宜[13]。

痉挛性脑瘫

痉挛性脑瘫 痉挛型脑瘫即大脑瘫痪,是指因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致的非进行型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造成高位中枢对脊髓牵张反射的调控障碍或异常,使牵引反射过强或过于敏感造成的。痉挛型脑瘫主要病变在锥体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瘫类型,以肌肉紧张亢进、肌肉痉挛为主要特征。 痉挛型脑瘫的症状分类 轻度痉挛 在静止状态下或作简单运动时,肌张力可呈正常或轻度增高;当作复杂运动时,肌张力会相对增高;做精细动作时会显得笨拙,协调性稍差;能发展有效的自动反应,病理性原始反射常较早消失,不易发现。这类患儿一般较少发生挛缩和畸形。 中度痉挛 在静止状态下,由于紧张性迷 路反射的影响,患儿在仰卧位会出现伸肌痉挛。这类患儿在企图运动时,或当平衡受到威胁须作出适当反应时,肌张力会明显增高。当从事较容易的运动时,肌张力保持轻度增加;但当作复杂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肌张力呈现明显增高。原始反射可能持续,但不像重度痉挛患儿那样容易被引出。他们能作出随意运动,但动作常显得迟缓、笨拙。 重度痉挛 全身肌肉处于高度共同收缩状 态,当体位改变时,肌肉痉挛情况 几乎无改变。这些患儿由于严重痉 挛阻碍了有效运动的发生,各种原 始反射常持续存在。他们几乎显示 不出随意运动。痉挛状态若不能改 善,必然会发生挛缩和畸形。 3S神经阻滞术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技术,需在特殊肌电图仪以及专用B超的引导下,采 用仅有0.41mm粗细绝缘阻滞针在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肌肉中的神经肌肉接头部 位进行神经与肌肉的剥离,同时采用特定频率的电流刺激神经接头从而阻止部分收缩 肌肉的神经递质的释放,最终达到解除肌肉痉挛的作用。 【咨询手术治疗注意事项、手术治疗费用】 痉挛型脑瘫的表现与康复 膝反张的康复训练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研究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18T11:47:20.2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作者:马媛美[导读] 研究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筛选时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抽取我院接收的挛型脑瘫患儿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4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研究 马媛美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江苏徐州221011) 【摘要】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筛选时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抽取我院接收的挛型脑瘫患儿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4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既可改善临床观察指标,又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痉挛型脑瘫;尖足;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056-01 痉挛型脑瘫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脑性瘫痪症状,临床称为脑瘫,是指出生前、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综合征,以中枢神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关节僵硬、腱反射亢进、肢体活动性下降、屈肌反射过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尖足又是痉挛型脑瘫患儿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之后,且跟腱挛缩、踝关节运动障碍等又是导致尖足的主要原因。因此,一旦痉挛型脑瘫患儿出现尖足,应及时实施相应的治疗,如治疗不及时,会加重患儿残疾,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多用常规治疗,但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发现,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对改善患者尖足症状具有积极作用[2]。本次研究针对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取4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开展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7月为研究时段,抽取46例我院在研究时段内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实施研究,回顾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以不同的治疗方案为分组依据,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23例)女性、男性患儿分别10例、13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8.25±3.12)岁,病程在4-8年之间,平均病程(5.20±1.52)年。观察组(23例)女性、男性患儿分别11例、12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8.00±3.50)岁,病程在3-8年之间,平均病程(5.00±1.05)年。对比2组患儿临床一般资料,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我院伦理会已批准本次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根据患儿临床体征,开展相应的临床检查,病情明确后,均行常规治疗,即包括物理疗法(Bobath法、上田正法),以促使患儿粗大运动发育;采用传统的中医按摩方法,如按、推、揉等,以降低肌张力,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与肌力。实施针灸治疗,即取患侧下肢穴,环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阳陵朱、解溪等穴位,对毫针常规消毒后,采用补平泻手法进针,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隔一天针灸一次,以此来改善肌肉痉挛症状,促使粗大运动发育[3]。以上治疗措施每周五次,每10次为一个治疗周期,休息15-20天后再实施下一个周期治疗,共治疗3个周期。基于此,观察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以刺激肌内收缩,增加运动幅度。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胫前肌肌腹与外踝3cm的腓骨前缘固定两个电极,参考电极放置于膝关节处,设置刺激频率为55HZ,治疗时间间隔15s,持续8s,共治疗40次。在治疗前后,指导患儿收缩、足背屈动作,明确阈值后,每周治疗5天。连续治疗7w为一个周期。 1.3临床分析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 临床观察指标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变化、GMFM。关节活动度应用关节量角器对踝关节被动角度进行测量。采用Aahworh量表对肌张力变化情况进行测定。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对站立与步行功能实施评价,即为GMFM。治疗总有效率评价标准:参照Aahworh量表对患者足背屈角情况、肌肉张力情况进行评价,即:足背屈解大于70°为显效;足背屈角处于0-70°为有效;足背屈角没有变化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均应用SPSS20.0软件处理,临床观察指标组间对比做t检验、采用()表示,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对比做x2检验、采用n(%)表示。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护理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护理 目的通过对临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护理要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方法通过对我科52例脑瘫患儿应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临床护理观察,同时辅助神经营养药物和护理康复指导,平均治疗时间为21 d;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应用脑瘫患儿综合功能评定表,对细胞移植术前、术后患儿的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系统治疗,患儿自身对比的各项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尤其在运动及语言功能的恢复尤为突出。随访发现,患儿出院6个月后的各项指标也较出院时有明显改善。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及语言功能,系统正确的护理指导及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进程。 标签:干细胞移植;脑性瘫痪;痉挛型;护理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从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脑非进行性病变所导致脑功能障碍,这种脑功能障碍可引起运动功能发育及智力发育障碍,其症状在2岁之前出现。根据脑内损伤部位不同,脑瘫患儿可分为痉挛型、强直型、手足徐动型、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等七种类型,其中,痉挛型占脑性瘫痪患儿的60%~70%,肌张力增高是本型特征。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脑瘫,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起立行走两腿呈交叉体位。足部可见尖足,尖内足、外翻,膝关节的屈曲挛缩,呈剪刀腿等改变。上肢可呈手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等异常肢位,以致挛缩变形[2]。目前,国际上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方法探索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和难点,经研究证明,干细胞是是具有全部和部分分化能力的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适当条件下使分化后产生的神经元和角质细胞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并为损伤的轴突提供营养支持使其再生。这一研究的发现,开拓了了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视野,将脑瘫患儿的康复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脑瘫患儿手术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为移植成功和提高患儿的预后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手术方法 取间充质干细胞经过实验室分离、体外培养、定向诱导之后,取5~10 mL 经腰穿注入体内或干细胞混悬液50 mL静脉输入。平均7 d移植1次,一般3次为1个疗程。 2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干细胞技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大多数患者对于它了解的很少,多数慕名来的患者多是患病很久,其他治疗方法没有效果,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内心就会有很多疑问,我们总结了大多数患者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解答:如神经干细胞如何在体内所起的作用,异体移植是否有排斥反应,干细胞移植是否有创伤,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等[4]。

治疗痉挛型脑瘫的原则是什么

治疗痉挛型脑瘫的原则是什么 近几年脑瘫的患病人群不断扩大,众多的脑瘫患者给社会和家庭都带去了沉重负担,因此在其治疗上不可放松警惕,要知道越早治疗脑瘫患者康复的机率就会越大。那么,如何治疗脑瘫效果最好呢?请听小编的具体介绍。 治疗脑瘫的关键点 1、早诊断、早治疗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到了6岁,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已基本发育完善并专一化。因此,超过6岁再开始各种功能的训练就可能有较大的困难。对于那些年龄较大,又未接受过早期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由于长期的异常姿势和反射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顽固的、难以纠正的异常运动模式。特别是那些重度痉挛的患儿,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常常使其痉挛进一步加剧,最后导致不可逆的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给康复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 2、综合治疗、持久以恒 无论是哪一种功能障碍,仅仅使用单一的治疗措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也一样,既要选择适当的运动疗法,进行反复训练,又要配合其他措施如物理疗法、针灸、按摩、推拿、心理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另外家长和康复人员进行训练时,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3、康复训练、因人而异 由于每个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和潜在能力不同,治疗师和家长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做到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当患儿不能很好地按计划完成训练项目时,应及时检查原因,重新制订适合患儿的训练计划。注意所有的训练项目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患儿的实用功能,为他以后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治疗脑瘫的基本原则 在临床接诊过程中,有很多脑瘫患者或家属在选择治疗方式上很盲目,由于急于求医治疗的愿望,往往浪费了大量精力与财力,更可惜的是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觉得有必要提醒脑瘫患者或家属,在治疗上一定要慎重选择。

痉挛型脑瘫手术治疗方法

痉挛型脑瘫手术治疗方法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痉挛型脑瘫手术治疗方法? 1.综合康复医疗 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但疗效一般。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如下:①手术;②矫形器;③水、电、光、声疗法;④语言、交流的治疗;⑤运动功能的治疗;⑥ADL训练。 2.药物疗法 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包括构筑和修复脑组织(细胞)的药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酰胆碱、脑磷脂、鞘磷脂等),能修复因外伤、出血、缺氧造成的脑细胞膜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加快神经兴奋传导,改善学习与记忆功能。还可以选择能促进脑细胞DNA合成,促进脑细胞对氧的利用率,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增强脑功能,供给脑组织修复再生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调节脑神经活动的药物,如古立西(脑酶水解片)、螺旋藻片(胶囊)。再就是积极补充多种维生素,如21-金维他。有条件的医院的可交替选择如下注射针剂(作用与片剂一样):脑活素,脑多肽,乙酰谷酰胺,胞二磷胆碱等。 3.中医疗法 包括针刺疗法(肌张力高的脑瘫慎用)、按摩疗法、中药疗法。 4.小儿脑瘫运动疗法 儿童脑瘫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以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为基础,使用器具或者治疗者徒手手技或利用儿童自身的力量,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使全身和局部功能达到恢复和治疗的方法。

脑瘫的分型

脑瘫的分型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这一综合征首先由英国医生Willam J.Little于1841年发现。1888年,Burgess首次应用脑性瘫痪一词。“脑性瘫痪”一词的使用仅仅有百年历史,但对此病的描述却由来已久。它的定义也是随着对此病的不断认识而逐渐统一的。 脑瘫的临床症状表现差别很大,准确地进行脑瘫的分型分类对于统一临床诊断。评价和制订适宜的训练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临床特点,参考1956年美国脑瘫学会(AACP)分类方法修订,可将小儿脑瘫分为八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无法分类型。按瘫痪部位又分为:单瘫型、截瘫型、偏瘫型、双瘫型、三肢瘫型、四肢瘫型、双重性偏瘫型等。 1.脑瘫的分型之痉挛型的临床特征 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特征。人类能够灵活动作和保持姿势,是借助适当的伸张反射来 维持的。如果肌肉伸张反射性收缩国强,则手脚不能灵活地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而给人一种痉挛性硬的感觉,下肢尤为明显,腱反射亢进。伸张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由大脑支配调节。大脑损伤失去控制脊髓功能,就出现脑的运动指令不能很好完成,从而出现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这就是痉挛性脑瘫。一般低体重儿与围产期缺氧儿易患本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表现为伸张反射亢进、起立步行两腿呈交叉肢位、呈尖足,膝关节屈曲挛缩,踝关节内翻变形。 2.脑瘫的分型之手足徐动型(不随意运动型)的临床特征 以肢体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征,包括颜面肌肉、发声、构音器官也多受累,故常伴有语言障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为其常见病因。上肢损害多重于下肢。病损部位在大脑深部基底核、锥体外系部分为主,约占脑瘫的20%。患儿表现为非对称的不自然姿势,做不出完整的灵活动作,反而表现出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全身动作。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紧张时颜面、颈部、上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可见皱眉、手臂后背、手和指尖出现不随意运动,称为“紧张性手足徐动型”。本型智商高者较多,但属于独立生活最困难的类型。 3.脑瘫的分型之共济失调型的临床特征 由于小脑、脑干损伤而失去平衡功能的病型。不但肌张力低下,而且肌收缩的调节也 不准确,从而不能完成正确的动作,手和头部出现震颤,呈醉酒步态。语言呈缺少抑扬声调、徐缓为特征。眼球震颤较常见,肌张力低下,触觉异常和深部感觉异常。故患儿的肌肉收缩速度较慢与收缩能力低下同时存在,距离测定能力低下,定向力低下。意向性震颤,躯体的旋转幅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脑的器质性病变,还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和深部感觉系统的病变。 4.脑瘫的分型之混合型脑瘫的临床特征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型混合的脑瘫,多见的混合型有手足徐动型+痉挛型,手足徐动 型+失调型,手足徐动型+痉挛型+失调型,失调型+痉挛型等。 5.脑瘫的分型之弛缓型脑瘫的临床特征 缺乏抗重力的能力而造成自主性能力低下为其特征,该型患儿几乎没有维持姿势功能,在无外界因素刺激下,处于完全瘫软状态——呈青蛙姿势。一受到外来的刺激,患儿的肌张力就会迅速升高,出现肌张力的亢进,以背部伸肌为主,呈现角弓反张。

痉挛型脑瘫的常见症状表现

痉挛型脑瘫的常见症状表现 1、尖足 尖足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引起的。尖足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有可能会造成踝关节挛缩、下肢不等长、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继发问题。 2、足内翻 足内翻是由于胫骨后肌痉挛引起的,会引起踝关节畸形。足内翻的儿童行走姿势非常难看,力线错误,不能行走长距离。 3、屈膝 屈膝的异常步态一般是由于腘绳肌痉挛造成的。 4、屈髋 屈髋的异常步态是由于髂腰肌、股直肌痉挛造成的。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两块肌肉组成,股直肌是股四头肌的一部分。 5、双下肢内收 双下肢内收是由于内收肌痉挛引起的。内收肌包括长收肌、耻骨肌、大收肌、股薄肌、耻骨肌,但由于短收肌的位置较深,并且内收的力量不大。 6、屈肘 肘关节屈曲是由于肱桡肌、肱二头肌、肱肌痉挛引起。屈肘造成儿童取物困难、爬行困难。 2、前臂旋前 前臂旋前是比较常见异常姿势,是由于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痉挛引起的。前臂旋前造成儿童许多动作不便,例如用勺子进食困难,不能将食物送入口中。 7、腕关节屈曲和指关节屈曲 腕关节屈曲和指关节屈曲常合并存在,主要是由于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

痉挛造成的。 8、拇指内收 拇指内收是由于大鱼际中的拇内收肌痉挛造成的,如果合并拇长屈肌、拇短屈肌的痉挛,则可能产生拇指置于掌心的异常姿势,它是常见的脑瘫儿童异常姿势,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抓握能力。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见痉挛型脑瘫的严重危害不容忽视,因此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康复训练措施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任何被动训练,仍代替不了主动运动,要千方百计诱导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主动运动及多说话。父母是脑瘫康复训练全过程可靠的监护人和辅助训练人,因此要积极配合和参与医学康复人员制定脑瘫康复目标、进行脑瘫康复评估、实施脑瘫康复训练计划。脑瘫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方能见效,这也要求家长做好心理准备,有耐心、有信心,不要一时见不到效果就气馁。

痉挛型脑瘫有哪些特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医院--小儿脑瘫研究所脑瘫科专家介绍,痉挛型脑瘫是最典型和常见的脑瘫类型。占60%左右,是脑皮层或锥体束损害的结果。常表现肌张力过强,即痉挛。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获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肢体痉挛的特点是: 1.肢体的灵活性下降,关节僵硬; 2.肌力不能充分发挥; 3.肌腱反射亢进; 4.肌肉被牵拉伸展时出现强烈的阻力; 5.常出现过强的屈肌反射。 痉挛肌肉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过强收缩,或者肌张力高的拮抗肌抑制主动肌发挥功能。根据肢体障碍部位,痉挛型脑瘫又分为四肢瘫,三肢瘫,截瘫,偏瘫,单瘫,双重瘫,双侧偏瘫等类型四肢瘫型在婴儿期开始就明显地不能随年龄正常发育,抬头坐立弛缓。 偏瘫型侵及一侧上下肢,有时上肢比下肢重。截瘫型则侵及双下肢,如内收肌痉挛严重时,表现为抱起患者其双下

肢交叉畸形,可行走的患者则表现为剪刀步态。跟腱挛缩将出现尖足畸形,合并胫后肌挛缩则表现为马蹄内翻足畸形,在行走或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医院--小儿脑瘫研究所脑瘫科专家介绍,双重瘫一般痉挛下肢重于上肢。临床检查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存在,出现踝阵挛和髌阵挛阳性。若不进行有效治疗,就可能造成肌腱和关节囊的挛缩,出现肢体不可能被动矫正的僵硬畸形。年龄越小,痉挛越重,肌腱挛缩则发生越早。肌腱挛缩最早可发生在2岁,一般在3岁以后,有的4~5岁就有可能成为严重固定畸形并抑制骨骼正常发育。得了脑瘫一定要尽早接受“bc 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的治疗,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