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青岛中考语文试卷word

2016青岛中考语文试卷word

2016年山东省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参加本次考试,祝你答题成功!

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23道小题。其中,第1—7小题为“语言积累及运用”;第8—22小题为“阅读”;第23小题为“写作”。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其中,选择题要求用2B铅笔正确涂写在“客观题答题区”。一、语言积累及运用【本题满分27分】(一)诗文默写与理解【本题满分13分】 1.根据提示默写。(10分)

①阳春布德泽,。(《长歌行》)

②,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③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王维)

④,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⑤海日生残夜,。(《次北固山下》王湾)

⑥,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⑦鸡声茅店月,。(《商山早行》温庭筠)

⑧,往来无白丁。(《陋室铭》刘禹锡)

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鱼我所欲也》)

⑩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2.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由门前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也可老当益壮,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代诗人杜牧认为,假使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赤壁之战的结局恐怕会完全改变。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李清照笔下,主人公深深沉醉于赏心悦目的秋景中,以至于人比黄花还要清瘦。

D.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壮志凌云的豪迈情怀。

(二)注音与书写【本题满分4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4分)

(1)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花草树木的映chan。

(2)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hu áng诚恐的地步。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尼摩船长说:“教授,我曾经注意到,在红海和地中海中有某些完全相同的鱼类。我确定了这个事实,我就问,在这两个海中间是不是有交通路线的存在。如果有,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我把铜圈套在鱼尾上,再把鱼放入海中。几个月后,在叙利亚海岸,我找到了一些从前放走的鱼尾上有铜圈的鱼。两海之间有路可通的想法得到了证明。我利用诺第留斯号去找寻这条通道,终于把它发

现了,也冒险走过去了!教授,不久您也要通过我的海底地道了!” 6.下列各项中,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2分)

选文出自的著作《》,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尼摩船长告诉教授。

A.法国作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他认为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有海底地道

B.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他在叙利亚海岸发现了他之前放走的鱼 C.法国作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他发现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海底地道的经过 D.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他准备带教授穿行海底地道 7.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一句的宾语部分是“很多鱼”。

B.“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是因果关系复句。 C.“几个”是数量词;“曾经”是副词。

D.“走过去”和“得到了证明”都是动宾短语。

二、阅读【本题满分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

子犹①

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

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

功已深,舂③爨④

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原文有删改)【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③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会:适逢 B.众皆怪.之怪:觉得……奇怪 C.皆匿.笑强进匿:偷偷地

D.乃裂去薄饼缘.

缘:边缘 9.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10.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B.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D.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3分)

(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1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6分】

微阅读时代更需阅读经典

杨福成

①而今,“微阅读时代”已经来临。与正襟危坐捧一本经典厚书来比,微阅读的趣味性是大大增强了,鼠标一动、手机一点,浏览便捷、直观,内容简单、轻松。

②微阅读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经典吗?

③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具有这么几个特征:人心浮、轻文化、重娱乐。这与这个社会疏远了经典,疏远了那些能够让心灵沉静下来的书籍不无关系。

④曾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演绎了早上四五点钟就去新华书店排队买书的风景,而现在,我们演绎了什么呢?错字病句连篇的网络小说点击率超万上亿,娱乐八卦、吃泥鳅治病的“养生秘笈”稳坐排行榜……现代人的阅读已经从精神的云端跌落到低谷。微阅读正在消解崇高,远离理想,放臵经典名著的书架已经成了博古架。

⑤多么浅薄的阅读时代啊!

⑥与微阅读缺乏深度、容易导致人的精神平庸化甚至低级化相比,经典则不一样,它叫人领悟的是以德润身,以智化身,以神塑身,以“大我”行事处世。因而,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经典阅读。

⑦近年来一直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我们的精神高度由阅读高度决定,我们的价值观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⑧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

⑨因此,在微阅读时代,我们更需要阅读经典。

(原文有改动)

13.从全文看,阅读经典有哪些好处?(2分)

14.解释“荒芜”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

15.第④段画线句子举了七八十年代大学生排队买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0分】

大数据云气象

①我们平时从电视、报纸、网站或手机上获取的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其背后却有着极其庞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作支撑。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天气预报是经过“云计算”得到的大数据产品。

②为了获取精确的气象预报,气象部门历来都会收集大量数据,组成超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来自一个庞大的观测网络。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地面站、120多个高空探测站、6颗在轨卫星、5万多个自动监测站、600多个农业检测站、300多个雷达站等,逐日逐小时甚至逐分钟对不同地点、不同高度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监测。仅在贵州,每天就有85个气象站、3万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2个探空雷达站对贵州境内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

③随着预报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这些数据变得更加精密,数量也持续增加,气象预报也变得越来越精确。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至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一小时以内。

④早晨起床后穿薄的还是厚的衣服?要不要进行晨练?长假期间是否要外出旅游?旅游时需要带哪些随身物品……如何选择,天气预报会为你提供有效参考。⑤随着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气象部门还需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制作相应的气象产品,包括面向社会群体的公众气象服务,面向水利、电力、交通、农业以及其他部门或企业的专业专项服务,以及针对干旱、暴雨、森林火险、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等。

⑥比如说能源,可以通过分析电力负荷历史加上气象数据进行用电量估算;农业方面,通过某一地的农耕历史与相关气候信息,就可以指导农户进行农作物种养殖结构调整;还有交通,航班准点率历史加上机场历史天气特征,就可以得到航班延误预测……这些日益丰富的气象产品构成了气象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捷。

⑦当气象邂逅大数据,气象大数据将大有作为,它必将更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16.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17.阅读第④⑤⑥自然段,你认为下面这句话放在其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合适?为什么?(3分)

更精细、更准确、更长时效的天气预报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变得更加便捷。

18.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至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一小时以内。

(四)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5分】

乡间蜂事周灿

①在乡间,蜜蜂这小精灵是极受欢迎的。

②乡人对堂前的燕子、屋后高树上的喜鹊窝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其实喜鹊、燕子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些许物质上的指望,但他们认为自家屋子周围有这些生灵的鸣叫与飞舞,家中就会增添许多热闹的气氛,艰辛的生活也就仿佛多了许多盼头。

③而对蜜蜂,乡人更视其为天虫地宝,他们坚信只有家庭平安、和顺,蜂群才会嘤嘤嗡嗡地飞到那家定居下来。蜂群会让主人家好几天都眉开眼笑的,一则可以取蜜,有一份口福,更重要的是那些飞舞的小精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份热闹、一份希望、一些艰辛生活之外的憧憬。

④到了分蜂时节,自家木屋板壁的缝隙处有了拖长后腿慢慢悠悠探查的“向蜂”时,乡人就会放下一天的活计,匆忙从楼上取下一个半米高的圆木桶来,认真扫去桶上的灰尘,朝桶盖上面喷些淡盐水或涂抹些蜂蜜,再把木桶小心翼翼地臵放在向蜂探查的地方,然后静静地伫立一旁,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蜂群的到来。眼见着飞舞的向蜂愈来愈多,一旁的人就格外起了精神,如若一切顺利,不久之后就会有一群蜜蜂嘤嘤嗡嗡从天而降,熙熙攘攘钻进圆木桶里。那样的情景会让一旁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多数时候是热闹一阵之后,向蜂们舔净桶盖上的蜂蜜便各自散去,场面渐渐冷静下来,最后只余下一个孤零零的圆木桶和旁边一颗颗失落的心。

⑤然而蜜蜂的爽约并不会丝毫打消乡人们对其期盼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小精灵的到来很不容易。

⑥在分蜂时节,有蜂群的人家大多会有人在家守着家中那些宝贝,一旦分蜂了,待蜂群出门一小半,乡人就急忙用早已准备好的水不断地向蜂群前端泼去,蜂王身上沾了水不能远飞,蜂群就会在就近的树枝上结成球状,主人家就会乐呵呵地拿一个蜂桶盖把他们“招请”回去,安臵在另一个空桶里。有时蜂群飞到半途,飞得低了些,被山坡上干活的人发现了,那人就会急忙扔下手中的农活,抓起地上的泥沙,一路追赶着不断朝蜂群扔去。蜂群经不住这有些蛮横的挽留,只好停留下来,而那追蜂人便欢天喜地地奔回家取蜂桶去。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等到全部蜜蜂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

⑦此时乡人的话题多是关于蜜蜂的。得到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说得眉飞色舞,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仿佛生活一下子光亮起来了。而那些没有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神情黯然,然而也并没有完全心灰意冷,他们默默地收拾好自家的蜂桶静静等待着——不定哪一天蜜蜂就会来了呢。

⑧在少有的空闲时节,乡人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搬一把椅子端一杯茶走到蜂桶旁坐下,看着蜜蜂们匆忙的身影,听着蜜蜂们嗡嗡的闹声,看着听着竟有些困了,就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那小憩的梦中一定有热闹的嗡嗡声。

⑨取蜜是一件紧张而刺激的工作。乡人常常在漆黑的夜晚,先把蜂桶倒过来,然后用另一个蜂桶扣在倒着的蜂桶上,再用木棍急促地敲打下面的蜂桶,蜂群受惊,便匆忙向上爬去,估摸着蜂群都到上面的蜂桶里去了,这才把那蜂桶挪开,用小刀把蜂桶的蜂蜜割取下来,一层一层地轻放在准备好的盆中。这时那紧皱不安的眉头才舒展开来,闪着亮光的喜悦就挂满了整张脸。取下的蜂蜜无论多少,乡人总会给邻里送一些尝尝,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家的甜蜜。

⑩乡人看看蜂桶中稳定下来的蜂群,看看空中依旧飞舞着的蜜蜂,心中比吃了蜂蜜还要甜,也便觉得日子因为蜂蜜带来的热闹而变得格外甜美。

(原文有改动)

19.阅读第④—⑨段,依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段落时节乡间蜂事

④⑤分蜂时节

⑥⑦分蜂时节向蜂群泼水、扔泥沙,挽留蜜蜂

⑧空闲时节在蜂桶边小憩,看蜂、听蜂

⑨取蜜时节

20.文中的“乡人”主要有哪些特点?就其中一个特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21.下列文段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等到全部蜜蜂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

22.联系全文,分析第⑦自然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4分)

三、写作【本题满分50分】

23.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1)半命题作文

题目:有相伴滋味长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2)命题作文

题目:你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生活经历和感悟,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