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课梯形(一)

说课梯形(一)

梯形(一)太和八中李慧

《梯形(一)》说课稿

太和八中李慧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下)午好!

我是来自太和第八中学的李慧.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比赛并可以得到你们的指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三节梯形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这五个方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理解.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梯形相关概念及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应用,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了新知,还帮助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四边形的知识点及研究方法系统化,还为继续学习等腰梯形的判定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梯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通过本章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研究四边形的基本思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内在联系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因此这也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等腰梯形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等腰梯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难点: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老师把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我在本节课改变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学习.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规律并证明自己的猜想. 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知识的正确运用和迁移.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展示)

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并且初步体会梯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转化,为解决梯形如何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埋下伏笔.

第二阶段:明确概念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本着这一理念,对于梯形的相关概念,我采用先让学生回忆,再对比平行四边形,从而师生共同明确梯形的相关概念.最后教师再对梯形①上、下底的概念:②梯形的高不止一条;这两个易错点给予点拨.此环节通过学生主动地回忆,和同学交流,尝试总结,这样既可以对概念充分理解,并能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三阶段:探究实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此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并通过折一折、猜一猜、证一证,三个小步骤来逐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一)折一折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矩形纸片,你一下就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吗?这一环节留

出充分的活动时间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视频二)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展示、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感受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下一步猜想等腰梯形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二)猜一猜 学生观察手中的等腰梯形纸片,思考:

(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里?你能发

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2)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类比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很容易找出相等的角和线段,并写出猜想.

命题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命题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三)证一证

我们的猜想正确吗?命题1、2是真命题吗?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两个性质进行论证.虽然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命题证明,但对命题的证明掌握得并不熟练,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命题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D .求证:

∠B=∠C ;∠A=∠D.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

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发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索不仅能够完成命题的证明,还有可能生成更多的方法,例如: (视频三),这种学生通过尝试各种方法,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共同验证等腰梯形的性质,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本节课难点的突破.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证明命题1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顺利完成对命题2的证明,强化“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四阶段:迁移应用

(一)例题

例1 如图,延长等腰梯形ABCD 的腰BA 与CD ,相交于点E ,求证:△EBC 和△EAD 是等腰三角形.

C

D A B

由学生自行写出解题过程,再请学生代表进行展示,教师规范格式.

本道例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并练习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题,从而进一步掌握本节课新知.

(二)练习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o,∠C=80o,AD=5cm,BC=8cm,则DC= .

2.直角梯形的高是6cm,有一个角是30o,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

在例题之后我配备了两道填空题作为课堂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要关注其将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的能力.通过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使学生体会梯形辅助线的添加不仅局限于等腰梯形,还适用于任意梯形,进一步熟练等腰梯形性质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第五阶段:系统概括

例题和练习之后,师生共同从知识能力,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教学总结.同时指出这几种辅助线只是解决梯形问题方法中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同学们要留心观察,总结其他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给学生以更多的课外拓展空间.并且通过小结,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地数学学习方法.

第六阶段:图片欣赏

学生从这些生活中的图片抽象出数学中的梯形,可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和学习数学知识也是快乐的.

第七阶段:课后作业

根据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从不同层次布置了3项作业:

1.看书:P117——118.(目的: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2.做书上P120,1、2题.(目的:进一步巩固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选做:

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E使AB的中点,DE ⊥CE

求证:AD+BC=DC(目的:留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更大的空间).

E

A D

B C

板书设计:

五、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是多角度的,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素养、克服困难的钻研精神等多方面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课后通过作业练习将这种评价延续.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间的互动可以使学生虚心求学、互相促进.

以上是我对《梯形(一)》这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理解》第一课时。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理解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学好这个部分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动手水平,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实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和空间思维水平,培养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把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使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动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实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展开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梯形面积说课稿

梯形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继续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再利用字母表述出新学的计算公式,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后通过例题进一步说明怎样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测—验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法:与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检验猜想——抽象概括——巩固

提高——概括小结过程,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事实说话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铺垫诱导 复习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复习梯形的特征。拿出梯形的图形,回忆梯形的特征(上底,下底,高,面积)。 2、诱发猜想,主动探索 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给出一般梯形(上底,下底,高),老师提出疑问:你们如何去求梯形面积。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生:打算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用两个相同的梯形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3、验证猜想,体验成功 p; 所以两个相等梯形面积= 因此一个梯形面积= 字母表示: 5、加深感受,完善结构 学生对一般梯形的面积推导已经有了深刻认识,但对梯形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这时老师就应继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化。提出问题:是否任意梯形面积都可用这个公式计算呢?出示不同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模具,让学生小组动手实验,自己研究,分析,记录。感知“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任意的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巩固应用,强化提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型:复习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重点包括“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从小学数学整个知识体系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既是以前所学图形知识的拓展、延伸,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通过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垂直与平行”又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所以,针对本单元的知识容量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把这个单元的复习设置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为“垂直与平行”;本节课为第二课时;第三课时为综合复习和训练。 二、关于教学方法: 1、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本节课关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内容,涉及到定义、特征、各部分名称、几种四边形的相互关系等,知识点繁杂,要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存在很大难度,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2、注重合作交流。一是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关注知识结构的生成过程。 三、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构想: 本节复习课,主要的教学环节是:小组间的回忆交流班内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课堂训练小结。 组间交流和班内交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知识的回忆和思考,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梳理、整合,力求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课堂训练,目的之一是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查找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疏漏。在设计训练题时,力求多样化、类型化、典型化,既有对直观图形的辨析,思考判断,又有动手操作。体现出一定的梯度性。虽然有这些设计构想,但在具体操作中,又难免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由于对新课标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对教材的挖掘也不够深入,本节课难免有缺陷和不足,恳请各位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张营小学2016-2017学年度上期课堂评估指定课说课稿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张营小学赵新社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方法 本课设计理念为: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说课稿及教后反思备课讲稿

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商丹高新学校王秋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面积,并运用到生活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渗透“重合、旋转、平移”等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的计算,关键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利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关键是运用学生操作拼图和课件探索、归纳公式。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操作、探索归纳。 教具学具:梯形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你会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2、除了上面这四种图形,你还认识过什么平面图形?

3、周围哪些地方有梯形?什么叫做梯形?关于梯形,你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吗?你见过那些特殊的梯形? 4、如果要求车窗玻璃的面积,就是求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你想怎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引出“转化”)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默读) (一).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5页,看一看95-96页。思考: 1、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 2、转化后的图形和梯形有什么关系? 3、梯形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分钟后比一比看谁的发现最多。 (二)实践与探索。 1、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拼一拼。用你手中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试试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带着这三个问题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1)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面图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图形的底(长)和梯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高(宽)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3)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四、后教。 1、学生动手拼摆之后,每组选出代表,为大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利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最新人教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 第六单元《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九册中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中的第二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 习的,教材的编排是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来求三角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 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灵活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 思考方法,在探索学习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态度: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 2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 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 得到发展。 2、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将所研究的三角形面积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 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 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对己有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 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如果要想知道它用多少面料,你会算吗?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中班《梯形》说课稿

中班《梯形》说课稿 导读: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 我说课的活动是中班的数学《梯形》 一、设计思路: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诱发孩子们学习图形的兴趣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二、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做出以下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三、说教学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 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 儿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 学活动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复习整理基础上渗透新知识点——新授活动——巩固活动——生活化延伸 1、通过寻找、涂色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让幼儿找出图中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儿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动设计我就不从概念入手而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梯形的认识

精心整理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梯形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

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 平行 形的物体?(PHOTOSTORY演示) 引导观察比较,激发探索动机,培养发现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直逼梯形的本质属性: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维共振,培养发现能力 吗?() 学生先小组说,再指名2—3名学生回答)。 4、说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称。(引导自学课本第47页,教学梯形各部分名称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把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什么是平行线? 2、画一组平行线。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三角形的面积》是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教材这样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节课的内容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并且在本单元第一节中,学生经历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转化的思想。这些知识经验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对于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公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索,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使学生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4)重点、难点 为了学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完整word版)认识梯形说课稿

认识梯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选手郭静,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梯形。 我将从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指导思想,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 二节。 教材分析包括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思想,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 梯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本节课根据已知的常见四边形引进全新的四边形一一梯形,这样可以让学生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也为进一步梯形奠定基础。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本节课无论是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一定的作用。 关于大纲对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求。大纲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 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并注意在实践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根据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及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把本节课的难点设为: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主要采用了(1)运用电教、实物演示、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2)巧妙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3)运用化归的思维方法学习本课知识。(4)讲练结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并且让同学们加入到实践和团队合作的队伍中来,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知识,并在团队中各抒己见,明白分享知识就等于学到更多的知识。然后就是课堂发言,鼓励大家积极说出自己小组的发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F面让我们共同走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边墙山小学亓文华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实验课本第九册第四单元梯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合作,探究出梯形的特征; 依靠学生自学掌握梯形的各部分名称;对所学过的线段 围成的平面图形进行分类。 2、使学生经历在比较中判断、分析、提炼出事物本质属性的 过程,掌握获取知识过程中常用的比较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高涨的情绪中渗透对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梯形的高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做到,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根据上一堂课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来对梯形的认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上一堂课又复习了一次加深印象,同时对另一些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提升。 本节课的是掌握梯形的特征,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几种图形进行了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梯形的特征:

这个内容的设计学生应算是简单易行的,在比较中学习记忆,更比单纯的出示一组图形学生学习的能力会更明显,记忆力会更强。 教学难点:画梯形的高 这个难点我是以熟悉带生疏,“点到直线的距离”前面他们学生过,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已经三角形的底边,请作出三角形的高;给平行四边形作高;直角三角形的高(如果说直角三角形的一行直角边作已经三角形的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高)在猜图游戏中复习已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为学生在对比中建立概念做好知识准备,为在课尾建构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埋下伏笔。“刚才猜得这么准,现在为什么不行了呢?都是梯形惹的祸”,自然引出梯形。做到一剑多雕!既有知识小结又有过程与方法的小结,同时自然过渡到利用特征判断的应用概念阶段。 我尽量不停留在简单的让学生用概念判断的层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剪的过程中进一步 巩固概念。如果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是破坏一组对边平行,而用三角形剪,是要建立一组平行,都要保证“一组对边平行”这个梯形的本质特征。但后者增加了难度。

《梯形》说课稿

《梯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梯形》,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三节第一课时。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梯形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是和平行四边形并列的另一种特殊四边形,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梯形中的问题,常常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解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转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相似三角形及其他图形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本节课内容起到了知识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情分析是教学准备工作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下面我再谈一谈对学情的分析。在七年级两册教材中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在此基础上,八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说理能力。学生又通过前面所学内容掌握了有关图形的性质和应用,这为探索梯形做了知识上的准备。所以,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有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储备的知识。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我鼓励他们交流、合作,同时加以适时的点拨、引导,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活动中尽情的绽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学会平移、的有关知识在研究等腰梯形性质中的应用.验用操作、归纳、验证得出数学的过程。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信心。 (2)增强主动探索意识,发展合情合理的推理思维,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价值。 (3)在活动中树立与他人合作的观念,获得集体合作的成功感。

三角形的面积优秀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说明:这里强调“过程”,即: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

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实验实验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方法: 本课设计理念为: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认识梯形说课稿

认识梯形说课稿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42865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认识梯形》说课稿 杨毓强 《认识梯形》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二小节第2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学解读和教学实施两部分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通过一个例题和两段文字呈现了四部分内容:梯形的特征和定义、梯形的底和高、梯形的分类,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梯形的特征、高,各部分名称,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和四边形的其他知识打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

1、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 2、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做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学流程 (一)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特征是(揭示:两组对边平行)然后引出画面(找出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请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图形,并分为两类,说明分类依据。(同中求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然后(课件演示例3)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一个面类似于梯形的物体?引导观察比较,激发探索动机,培养发现意识。从而揭示课题:梯形的认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直逼梯形的特征: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梯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个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经历、探索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中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2、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生 由于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容易就会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对有的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班额人数较多,因此在合作中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几何形体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知识的迁移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解析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解析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解析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实验实验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

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方法 本课设计理念为: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资料:说课稿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梯形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课后反思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人教新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 三、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面积》,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三角形的面积》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六单元的内容。学会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所以本节课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动手操作,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意识。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是学会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体现新课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要求,我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实验操作法、观察发现法、巩固练习法。学法上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多媒体展示两块三角形菜地的图片,狮子大王宣布:“我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话没说完,狡猾的狐狸就说:“让我来先挑吧,我挑第二块,这块比较大!”忠厚的山羊瞅了瞅这两块菜地,便欣然地接受了第一块。狮子大王又开口了:“大家想想,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就可以打开我旁边的百宝箱。”此时学生们开始议论,紧接着我以学生们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学生们会非常积极得说出他们想知道两块菜地的面积。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2、操作探究(之后我设计了操作探究的环节)(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