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根源和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根源和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根源和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根源和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根源和表现

许丽许颖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世俗文化,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它的美,这是基于其特有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基础,同中国传统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基础的分析,找出影响园林风格的根源,以及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表现,来强调它的意境美。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文学;绘画

1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世俗文化,它起源很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吸取其他艺术门类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游览过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园林艺术的美,这是因为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自然美的再现,更重要的是这种艺术是作者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意愿的表达,一种理想的倾诉,它使自然、建筑、绘画和文学艺术有机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是写意的自然山水,经过造园师及园主人的精心设计,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组合、配置,形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并且强调游观娱志,调养性情,注重自然景观与人内心的交融。通过把山水景物人格化和人性品格物质化的比较,以物喻人,以物比德,以物明志,达到一种心灵的感悟,使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这种境界的表达,同传统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2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基础

2.1政治历史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形成的。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兴起隐逸思想对园林设计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革、政治动荡的年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不满社会现实,而又无力对抗,他们选择了“隐居”,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因此从一开始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创造一个幽静恬然的环境,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种隐逸思想导致了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山水精神的形成,对后世不断发展的中国古典园林开辟了思想指导的先河。

2.2美学基础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

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

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

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

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使园林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意境和感情色彩,这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家共同追求的境界。是中国千余年

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

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3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表现是仿自然界的山水景色

再加以精炼、浓缩,并且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水树石

融为一体。明末计成在他的园林艺术专著《园冶》中,把古典

园林这种效法自然的布局概括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或

者说就是要“妙极自然”。园林中的一丘一壑、一泉一石,林

木百卉的布置都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不能矫揉造作,需要

入情入理。但是,园林并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再现原物,所

以我们说的“妙极自然”并不是自然的翻版,“宛自天开”并

不就是跟天生的一模一样,而是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

态度,思想和感情。巧妙地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结合,将其特

有的诗情画意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3.1园林造景情景交融,直接体现文学作品和绘画的场景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山水树木,如果没有文学和绘画中

的意境,那充其量只能是一般土木工程,或者只能是一般的

自然的原野山林。只有把文学与绘画的意境,通过园林中一

丘一壑、一草一木,有形象、景象、画面为依托的形式来体现

出来,才能情景交融,双方合二为一,使园林景象不只是自

然山水的简单的复制,而变成能深刻反映客观社会生活的

艺术。如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通过月洞门望去,层次分明,景色优美,复现了欧阳修《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境界。

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

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

园林景观论坛

!"

现代园林

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取其精华。画家在创作之初,往往先是遍游名山大川,研究自然的千变万化,领会在心,归来后于案几挥洒而成。笔下所绘的山水风景,已不再是某个具体的山水风景,而是画家对自然风光的主观认识和高度概括。这同古典园林艺术对自然的概括、抽象而获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作手法是一样的。造园过程中,无论从立意构思到具体的技法,都能体现出绘画的创造理念和表现技法。如园林中假山的堆叠上,就能明显看出王维《山水诀》“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等山水画论;有的还摹拟了某些笔墨技法,如皴擦、矾头、点苔等。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现实生活中。

3.2园林造园中运用景名、匾额、楹联、诗文等文学手段对景园作直接点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并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装饰,而是同花木石竹一样,是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不仅突出全园的主题,也常被用作园内景点的点题和情景的抒发。素有“咫尺山林,多方胜景”之美誉的杭州孤山有一幅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既点除了亭、台、楼、阁、曲桥、水池、花草树木构成的孤山一景的艺术效果,也一语双关点出了西湖的奇异景色。再如西湖的“柳浪闻莺”一景,每当烟花三月,万丝垂柳迎风摇曳,宛若碧浪,在那垂柳成荫的深处,不时传来声声莺啼,清脆悦耳。“柳浪闻莺”点题,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中国古典园林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匾额、楹联、诗文或蕴含哲理发人深思,或抒发情怀令人神怡,成为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园中的景象,在诗文的启示下,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记忆和联想,把眼前的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可见,中国园林艺术追求不在是自然的再现,而是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引导人们获得园林意境美的享受。加上匾额、楹联、诗文通过书法和篆刻这种形式表现出来,更增添了艺术表现力。

3.3在造园过程中,直接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整个园林空间体现出文学艺术的结构

首先,在园内游览中,各种构景要素的组织,并非简单或随意,而是通过精心的组织,层层铺垫,来增强园林的艺术表现力。正如钱咏所说:“造园如作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如游览路线的组织,一般多为迂回、曲折中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有前奏、起始、高潮、转折、结束。形成内容丰富,整体和谐,主题突出的流动空间,步步引人深入。如诗一般严谨、精炼、有韵律。如苏州留园,从城市街道进入院门后,须经过六十余米长的曲折而狭长的走廊与庭院,才能到达主景所在的“涵碧山房”,这一段长长的路,不仅把城市的尘嚣隔绝在外,而且也是人们把城市的喧闹和烦心事忘却脑后,心灵净化情绪放松,进入悠游山水的境界。其次,多运用比拟和联想的文学手法,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的恰当,正好来表达事物,以物喻人,以物比德,寄托情感,引起共鸣。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克服了园林自身的局限,丰富表现手法,从而在反映现实上,起到小中见大的效果。真正使游人体会到园林中所特有的“诗意”。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对文学和绘画方面的交融,使园林景观中蕴含着诗情画意,人们从大自然中体会到美妙和神奇,从而使人达到心旷神怡,超脱尘俗的境界。在视觉、听觉、嗅觉等达到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当然兴造园林比起在纸上作水墨丹青的描绘要复杂得多,因为园林不仅要解决艺术上的问题,还要解决一系列实用、工程技术问题。另外,园林景物也不象山水画那样,只从静态角度去观察,去欣赏,而是要游动着从上下左右各方位进入景中观赏,让人产生置身画境,如游画中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典园林可以称得上是可游,可居的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其特有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它既寄寓着诗情,又蕴涵着画意。处处有景,景景如画;处处有诗,景景入诗。自然美和人工美通过文学的诗意、山水的画境在园林艺术中体现出来,赋予了园林艺术灵魂和精神,因此形成中国园林艺术特有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范玉洁,唐文.试论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的文化根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李辉.文学.绘画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J].烟台大学学报增刊.2001.14.

[3]徐亚萍,赵龙祥.略论中国古典原理意境的创作[J].现代园林,2006.04.

作者简介:

许丽,1972年8月生,女,山东烟台,199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设计系,现为烟台大学建筑系讲师。(烟台264005)

许颖,1976年3月生,女,山东烟台,1995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烟台广播电视局编辑。(烟台264005)

园林景观论坛!"

现代园林

中国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文化漫谈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描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中国园林文化一向都是崇尚自然、崇尚城市建筑中的园林文化的。中国的园林文化深受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园林设计有着文化上的色彩和思想上的意义。中国园林是自然式山水园林,园林的设计中体现着崇尚自然的原则。中国园林的文化中,水、亭、景的相互映衬虽然是人工之作,但是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讲究“巧夺天工”。这种在精致的园林之上追求的自然,有着深刻的道家思想上的含义。而道家的崇尚静的思想,也反映在了我国古代园林文化之中。 我国古典园林多以静态的水面作为园林布局中心,以形成质朴淡雅、含蓄深沉的园林氛围;而西方规则式园林以“动”水为美,注重水法的千奇百态,多以喷涌、流动的水体为构园重心,以形成热闹、活泼的园林环境。而又由于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园林在讲究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还比较讲究意境。意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诗意并且讲究诗意之外的意的话题。中国园林的讲究意境,不但讲究客观景观的自然美好,还要求这些客观的园林之境还可以与主人的心境和意识相互交融,完美地融合起来,以体现一种诗意的追求。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承载中国人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

上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有感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多大的造诣,只能说自己还是学有所获的。记得在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从艺术欣赏、结构构造等方面加以解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屋顶的形式、特点及其在园林应用中发挥的作用。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屋顶上屋面流畅的曲线,反宇向上的翼角都是源于这种结构的灵活运用,其造型丰富多样、形态瑰丽多姿,但无论哪一种形态的屋顶都具有一种曲线美的造型,以及具备很强的排水功能,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既能做到外形美观之余还能具备超强的实用性!因为外形美观的屋顶会受到地域、时期、气候、人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而人们因地制宜地建造屋顶,从而发展成了适合当地自然与文化条件的园林建筑屋顶形式。 我记忆中,记得最牢固的是硬山顶和悬山顶,因为我的家乡农村的瓦房子用的就是这种结构的屋顶,这两种屋顶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属人字形屋顶的一种,形式简单朴素,丰富多变,给人一种视觉上深动灵活,感觉这个建筑整体都是轻灵飞动的。它们不仅仅外貌”轻盈”,建筑用料也是十分节省的,虽然节省用料,但是却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单调!在这里,我也是十分钦佩古代人民做到既能朴素但又不失平庸的赏梅水平呀!这不正正无形中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可以追求平凡但绝不能是平庸之辈。 我还记得,在一次课上,老师曾讲到过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所使

用的石头,一般是使用这三种,太湖石,黄石还有宣石。在苏州园林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太湖石。我还记得,在讲授这一堂课时,我隔壁的同学异常兴奋,原来他是宣城人,宣石就是产自他的家乡。我因“宣石”还多了解了许多宣城文化呢!介绍到苏州园林的时候,老师重点讲述了私家园林——狮子林。起初我还不知道,狮子林的情况,就误以为“狮子林”里面是有许多狮子出没的地方。现在想想真的是自己见识少,孤陋寡闻。“狮子林”一名,源于自然形成的镇园之宝狮子石,原来狮子林指的是石头呀!这狮子石,十分不一般。老师还给我们播放了一段专门讲述狮子林的视频,视频中带领我们认识和“游玩”了一遍狮子林。原来狮子林并非是林,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还没了解和“游玩”了狮子林之前,从没想到过它居然存在在快速发展的苏州城市里。在“游玩”中,我真的十分欣赏园林主人的高雅情趣,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自由舒畅。印象中,那屋子里的美丽精致的建筑及家具,我认为才是观光的重点。古典的花纹,深色的木纹,美丽的装饰画,总让游人产生美妙的遐想:要是我能住在这里多好啊!“游览”完狮子林,令我想起了我高一暑假去的苏州“定园”。定园原为明代刘伯温的私宅,现今的定园是在遗址上重建的,不是古迹。此园临近水乡乌镇,故所以又多了一分水乡情调,富含着江南韵味。走进了园内,茶花、柳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幅天然水墨画随即映入眼帘,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 除了认识了这些外,对于苏州园林我还是十分印象深刻的,曲径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4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四 第四讲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 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 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 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 夏:今天我们讲第四讲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 中国古典园林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很多园林和园林里面的景点以及景点的意境,都直接取材于我们的文化典故和神话传说。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很多关于鱼和观鱼为主题的园林和景观。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告诉我,你认为这些以鱼和观鱼为主题的景观,它源于什么?那位同学你说一下。 学:我觉得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水景占得比重比较多,水生动物里面,鱼的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它可以为园林提供更多的活力。 夏:她认为从水元素和视觉的观感的效果,有鱼可以有好的效果。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学: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鱼的典故,例如庄子和惠子关于鱼的谈话,所以我觉得在园林中引用典故,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增加园林的文化韵味。 夏:说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是从文化典故产生的一种联想的角度去考虑的。那么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很多关于鱼和

观鱼的园林和景观,比方说杭州西湖就有玉泉观鱼,玉泉观鱼里面还有知鱼桥。那么到过杭州的同学就知道,杭州西湖还有一个关于鱼的景点,“花港观鱼”一听名子就觉得非常美。还有很多地方,比方说北京颐和园里面就有鱼澡轩,我们上一讲里面讲了,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这些关于鱼和观鱼的景点,它主要是来自于什么呢?主要是来于《庄子.秋水篇》里面的一段对话,就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就是安徽的濠河、濠水,梁就是河上面的桥。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看到水里面的鱼自由自在的游,他就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你看鱼在水里面自由自在地游,是鱼很快乐呀。惠子不是一个辩论家吗,是一个辩手吗,他还能放过吗,马上就出击:“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晓得与快乐呢?庄子是何许人也,马上又回击:“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又不是我,怎么晓得我不晓得鱼快乐呢?这段话对然很简短,但是它的含义非常深远。这段带有睿智的对话,让中国的读书人想象了两千多年,追求了两千多年。中国古典园林里面那么多关于鱼和观鱼的景点,都是源于《庄子.秋水篇》里面这样的一段对话的。我们想一下,如果我们到这些园林,到这些关于鱼为主题的景观去观赏的话,你想到庄子、惠子那一段带有睿智的对话,你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们是可以去回味的。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闵亚妮 摘要: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具体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起源及发展、旅游价值等方面分析旅游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关系,并针对性的 提出改进措施。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旅游客体组成之一,在对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 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全面加强古典园林文化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文化内涵,旅游,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又称中国古代园林或中国传统园林,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在继承传统即连续性基础上有所创新和丰富。其 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形式中国山 水园是中华民族所特有和独创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在 世界造园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园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由思想而指引人的活 动,进而产生空间构造。 (一)儒家的影响 儒家以积极的人世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 序。刘庭风教授认为在中国园林中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君臣民的礼制观与皇 家园林中心和轴线思想的一致,以及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人自古崇 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加之儒家的“仁爱”等观念,使人们对自然情有独钟, 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呵护与培育,有所谓“园,所以种树木也”之说。 (二)道教的影响 老庄思想主张无为,应顺从自然,追求万物和谐。在私家园林及道观园林的建造中,表现为祟 尚自然、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所谓:袖里乾坤,壶中日月。凿池堆山.移花植草均因地制宜, 得景随形 (三)佛教的影响 佛教则劝人向善也就是人与宇宙合一的精神,寺观园林则是通过宗教建筑、仪 式和部分的园景来表达宗教园林意义的。禅宗以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对一些花木,有出于宗教意义的偏爱,如菩提树、莲花等。 (四)风水说的影响 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认为建筑周围山 上林木茂盛为吉,并种“风水林”以聚气。古人对庭园等的周边环境的重视远重 于建筑物本身,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舒适,借以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 口]。还有许多规定,如大门前不种大树(阻挡阳光,出入不便,且易招雷击等)。 “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等,看似无稽之谈,实则多为植 物生长特性总结。不过,风水说大多具有封建迷信糟粕的一面,如有人以传说杜 宅….唯伦最为豪侈,……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但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 史始于何时,至今仍是园林史界关注的焦点。园林建筑的出现是当生产力发展到 定历史阶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艺术水平之上,最初为帝王诸侯享乐 而修建的。园林是随着时代、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等变化而演变的历 史过程。多数人认为,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的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 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初学记》定义为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2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二 第二讲构建一池三岛向往海岛仙山 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 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 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 夏:今天我们介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第二讲构建一池三岛,向往海岛仙山。 一、一池三岛的起源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单位、一些地方有这样的一种景观格局——挖一个池,池里面呢,建一个桥啊,堆几块石头啊,很多人看到,就不晓得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呢,比方说很多学校里面就有这样的布置,那么受到这样的布置呢,就要说到神话,涉及我们的神话。 我先说一下我们民族的神话。中国的神话有两大系统,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范围里面的东西。哪两大系统呢?一个就是昆仑山系统,这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神话系统,所以我们说中国有一座神山,这座神山就是昆仑山,这是一套神话系统。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后来又形成了一种神话系统,这就是东海仙山系统。东海仙山系统在战国时候就有它的一个初步的形式。传说东海有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好得不得了,也美得不得了,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的地方。比方说在先秦时期对这个就有流 传。据记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经派人到东海,去寻找这三座神山。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了,秦始皇比较迷信,有那样的权力,有那样的荣华富贵,他就想永远统治下去,所以对那个东海神山非常的向往。这个时候就有很多方士,就来

忽悠秦始皇,最有名的就是那个徐福。徐福忽悠秦始皇说那个东海上面有神山,神山上面长的那个仙药,如果烦人除了可以长生不老。秦始皇就要追求长生不老,这正好应了他的愿望,他有所求才被徐福这样的人忽悠。秦始皇求仙不成,退而求其次,但是他对东海神山的那种向往、那种追求,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一个不了的情结,他就在他的宫苑里面挖一个池,这个池也就是湖,湖和池是相对的。我们一般的说就是池小湖大,其实也不尽然,也有很大的池,比方说这个昆明池——汉武帝上林苑里面挖的那个池就非常大,所以池和湖是相对的。那么秦始皇求仙不成,就在他的宫苑里面挖池,池里面堆山——象征着东海和东海上面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以寄托他的一种愿望。 这样的事听起来是很荒诞的,是非常荒唐的,但是他的这种布置,就在园林里面的这种布局很有特点。乃至于起源于求仙这种荒唐的思想,但是这种园林的格局很有特点,于是就传承下来了。乃至于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单位、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格局。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这种格局,很多人看 到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我跟大家讲了它源于秦始皇的求仙。那么这种格局是秦始皇在他的兰池宫里面创造出来的,一直传承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经常的看到。我们现在的景观布置里面,还经常用到这样的一种手法。大家想一下,这样的布局好啊。园林里面挖池,池里面有水,水波荡漾。我们面对这个池水,可以引发我们的想象。池里面如果光有水的话,如果水面大了,我们观赏的时候就非常单调,在水里面堆积假山,可以让这个水面的空间层次丰富起来,使整个园林的空间层次丰富起来,这个就是一池三山这种布局的特点。所以起源于秦始皇求仙这种思想的一池三山的布局是很荒唐的,这件事,但是作为园林的布局确有它的特点,所以它被传承下来。如果没有特点,它可能传承两千多年吗?这是应该认识到的。 秦始皇的兰池宫的建成,在中国园林发展里面是很有地位的,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就是筑山理水,挖池不就是理水吗,在池里面堆山这就是筑山。筑山理水是造园的两大手法,并举——同时进行,首见于文字记载,这个实例就是秦始皇的兰池宫,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就是开启了皇家园林里面求仙的先河,这两点很有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6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六 第六讲强调比德思想突出人化景物 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 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 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 夏:我们这一讲的题目是:强调比德思想,突出人化景物。 首先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什么叫比德思想。比德,就是君子比德,这是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理性主义精神影响下,人们对自然美的观照往往同人的伦理道德相联系、相比照,而形成君子比德的思想)。 自然界有很多事物,它具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品质或者叫性质。比如说梅花凌寒而开,你看漫天飞雪的冬天,别的话都凋谢了,梅花它开放了,不畏严寒。竹子中空有节,中国人历来讲节气。还有玉石宁碎勿折,具有这样特殊的品质,所以是追求高尚品德的人——君子,追求的一种品质,是一种学习的榜样,追求的一种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君子比德。大家也晓得,它是起于而且形成于先秦时期。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做人是很有影响的。 那么我们园林里面就是比较多的突出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就是把君子比德的思想,同中国园林的审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园林里面有山水、花木这

些元素。那么造园的时候,赋予这些元素的比德的这种思想,那就是我们园林里面常用的一种手法。 第二点,跟大家讲一下山水泉石的审美特性。我刚才说了,君子比德的思想在园林里面运用体现。怎么体现呢,一方面就是构园要素的处理,那么构园要素里面,在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里面,山水、植物是比较重要的,是精心的去处理的。我们学相关专业的同学,比方说建筑学、环境艺术这方面的同学,那就更应该关注这方面的东西。我们看一下,这个山水泉石在中国人眼里,它是有灵性的,它有时候还是有生命的,它有特点的。我们看一下,中国山石观赏形成一种观赏文化。对于石头,如何去观赏它呢,那么中国人眼里石头它有特性,而我们通常说的观赏石头,特别是江南的湖石——太湖石,观赏它有漏、有透、有瘦,有着三种说法。这就是李渔——清代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学家,在他的《闲情偶寄》里面就写到,石的观赏有三大特点,就是透、漏、瘦,后来有人又加了一个“皱”。这就是中国人观赏石头,它的特点。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然的一种状态,是不是啊。石头这种奇怪的形状、独特的形状是大自然造成的,不是人工做成的,这就叫做鬼斧神工,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倾向——追求自然天成。所以我们去欣赏它的时候,就可以懂得这一点。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三 第三讲摹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 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 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 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 夏:我们今天讲第三讲:摹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 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那么自然界的美景丰富多彩,有高山大河、平岗小溪,也有茫茫海洋,还有涓涓流泉,相比较有悬崖绝壁,有大漠孤烟,也有长河落日。你看有气势宏大的那种美,也有秀丽精致的那种美,非常丰富。我们不能把自然美景照搬到园林里面,园林装不下啊,那么中国古代造园就是把自然美景,进行概括、提炼、浓缩,在赋予它人的感情、人的寄托和人的追求,再把它表现在园林之中。实际上园林的景观就是进行人化,人化也就是诗化、美化。自然界的景象千变万化、多姿多彩,那么园林的景观的意境,就是来表现的自然界的景象。 你比方说的西湖就有平湖秋月,这就是表现自然风光,也就是我们说的人化,也就是诗化,诗化自然风光的比较成功的例子。我们看一下非常美是不是。这就是把自然界的美景进行了人化,把它进行了艺术处理,也就是诗化,再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诗化自然风光。你看平湖秋月。 这是的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大家看一下月是自然界的,

风是自然界的,把它浓缩了以后、概括了以后,在园林里面表现出来,这就是诗化。看非常美。 这是留园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一听它的名字就富有了诗意。中国的园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园林的园名和景点的名字都非常的美。中国人很注重名字,园林耿更是如此。我们一听这样的园林,没有去就感到有诗意。看看远香堂,多美。还有留听阁,多美。这就是拙政园里面的两处著名景点。远香堂,它取于宋代著名理学、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里面说到的“香远益清”,这就是它的来历。拙政园里面还有一处景点叫留听阁,为什么叫留听阁,它也是来源于一些著名的诗。唐代晚期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商隐,大家都比较熟悉,商隐有一首著名的诗,就是《宿骆氏亭寄怀雍兖》,这首诗是“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留听”就是取义于这首诗。你看园名很美,它的取意也是来自与自然界的一些美景。 我们看到这些就想到,我们来诗化自然风光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正如乾隆,清代的皇帝乾隆所说的“贵在神似”(移天缩地,兼容并蓄,写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集景式园林,滥觞于晋,经隋唐宋元,到明清达到顶峰),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我们看一下中国很多园林,比方说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里面,大概有一百多个景点,都是来自于江南的一些美景,甚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读答案(二)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 读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读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大到北京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 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 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 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 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 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 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 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 意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 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 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 “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毛诗正义》中就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因此 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

——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 那个理想世界。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 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 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合。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在风中, 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浅谈中国园林文化

浅论中国园林文化 摘要:本文从园林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南北文化差异的比较,明确中国南北园林的基本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园林、南北园林、苏州园林 一、园林的定义: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描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 据说,距今10万至4万年之前遍布欧、亚、非散三大洲的“古人”(尼安德特人),并无体质、毛发、肤色等差别,直到距今2万至4万年前的“新人”时代,才逐步分化为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说明了人类自身及其文化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和政治生态环境等。这种人文基因层面上的根源性差异对东西方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思维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也就是说,生活环境、发展模式与文化心态有着同构关系,所谓“得江山之助者”,各民族的文化,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地理环境给予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某种特定的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人们文化创造的发展趋向,从而塑造了各种不同文化类型和文化特性。导源于自然崇拜的古典园林亦如此,世界各民族在驾驭地形、地貌,选择构园素材、经营山水与建筑、创造艺术意境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的文化表征,因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中国、西亚伊斯兰与欧洲。中国为自然山水写意式园林,西方园林和西亚园林则都以几何式园林形态为基本特征。即使同属于中国造园系统的日本园林,也呈现出同源异质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高级文明的园林文化基因,源自先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长期生活积累,源自对自然的恐惧、敬畏、神秘的心理,并由此产生的自然崇拜和对最佳生活环境的幻想,诸如产生了神话中的天宫、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境的构想等。秦汉帝王宫苑,主要模仿幻想中的天上世界和神话仙境。汉代私家园林开始模山范水,至魏晋,既富且贵的门阀士族,侵淫于玄佛之中,“玄对山水”,逐渐从青山绿水中找到了任人啸傲的“仙境”,于是挖池堆山,乐于丘亩之间,出现了“有若自然”的人士山水园林。中庸士大夫们找到了可供人日成趣的宅园这一园林样式,开中国文人写意园的先河。宋代则是世俗地主阶级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时期,园林主题园大量出现,文人将绘画所用笔墨换成山石花草,完成三度空间的立体画。元代带有不同于汉族的异域文化因子的皇家园林放出异彩,随着经济文化的恢复,江南私家园林在城镇星罗棋布。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王学左派的高扬人欲,明末清初迎来了中国园林文化的最后辉煌,文人将园林作为“地上之文章”。但随后逐渐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鼎盛后的滞化现象,园林趋向定型化和程式化。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融和碰撞中,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异质文化因子逐渐增多,出现了以传统为主、中西合璧的园林,或以西洋园林为主,辅之以传统艺术手段的园林样式。 ·发展简史 ·上古时期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于上古时代的人来说,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一切自然现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论文范文 园林文化是一种取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大,园林文化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起来。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园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内容摘要北京市园林局在新世纪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并曾在2001年6月召开过“文化建园”的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对这个方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抓住了园林艺术发展的核心和主线,尤其符合“三个代表”精神,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已经深入了人心。本文想就“园林文化”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北京市园林局在新世纪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并曾在2001年6月召开过“文化建园”的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对这个方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抓住了园林艺术发展的核心和主线,尤其符合“三个代表”精神,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已经深入了人心。本文想就“园林文化”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文化”,大而言之是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但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东西。我小的时候,人们说上学是学文化,学问好就是文化高。后来进一步认识文化,好像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领域,因为“文化大革命”就是从这些领域开始的。而如今把衣食住行,烟洒茶饭,乃至完全不登大雅之堂的事情都归于

文化,反倒令人有些迷茫。有好事者于是把文化又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但何为“雅”、何为“俗”,却不容易界定。具体到园林文化,它到底包括什么内容,怎样理解,归雅归俗,也都有值得探讨的空间。 最近常有人提起,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就应该是如何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 园林自初创之日起,就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的艺术模式。中国的园林艺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在世界上独成体系又影响深远的东方园林的代表。它的发展虽有盛衰曲折,但其主流一直是在为“天人合一”这个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探索并创造最理想化的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皇家园林在广阔山水之间的楼台殿阁,还是文人园林潇洒的疏窗竹影,亦或是文学作品中描写得如真似幻的大观园,究其根本莫不如此。它是中国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艺术方式,也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文化内涵。真正优秀的中国园林如颐和园、寄畅园、网师园等,都会让它们的观赏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博大思想的浸润。 过去,我们曾经长期忽视,甚至践踏园林固有的文化内容,弄得园林到底是什么都不知所云,但后来又出现了简单地往园林上贴文化标签或附会历史掌故的畸形文化现象。殊不知,中国园林里固然附有大量的匾联题刻,也有典故传说,但是其文化的真谛却在于造景。 中国园林造景,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把观赏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 1.引言 1.1 背景 1.1.1 研究价值 1)首先传统文化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体现形式,更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遗产。 2)对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的收集整理至形成完整的体系,无疑是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 3)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应用则是使这一文化遗产能够源远流长于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之中,并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创新于新的文化载体,形成新的文化遗产。 1.1.2 存在的问题 1)因园林设计者对其认识理解不深入造成符号单纯化的位移,符号的内涵得不到正确的表达甚至是完全缺失。 2)观赏者受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使其无法完全体会园林“意境”美,也就不能完美的满足自身陶冶情操的真实享受。 3)在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过程中自主特色模糊,“崇欧扬美风”过剩,园林“意境”形神表达混杂等等,都是对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不重视的变相。

1.2 目的、意义 对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的收集整理至形成完整体系,供园林从业者或爱好者查阅学习,探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表达的可能性和应用方法,为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真实素材,指引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能够源远流长于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之中,并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创新于新的文化载体,形成新的文化遗产。 1.3 研究的方法 1.3.1 符号收集途径 1)相关古籍文献的收集 相关古籍:《洛阳名园记》·宋·李文叔《营造法式·上卷》·宋·李诫《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衔之《长物志》·明·文震亨 《园冶》·明·计成《花镜》·清·陈淏子《御制圆明园图咏》·清·乾隆《广群芳谱》·清·王灏《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营造法源》·清·姚承祖 2) 界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综述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1979、《中国建筑史》.1980 陈植《陈植造园文集》.1988 陈从周《园林谈丛》.1980、《说园》.1984、《扬州园林》.1986、《中国名园》.1990 张家骥《中国造园史》1986、《中国造园论》.1991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3

公选课《中外园林艺术》结课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 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园林概述 苏州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苏州园林景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园林环境 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园林文化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特点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发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特点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发 艺术与设计学院艺设09—4班15095732 林保英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周朝以来以兴建皇家宫苑为主,凿湖堆山,植树造林,开始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尝试和探究。两千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园林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设计和施工技术也不断进步,趋于完善。到了明清时期,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设计水平上都达到了国内历史上空前的高潮。中国古典园林也留下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以及建成作品,这其中的一些造园特点,让我们今天在做景观设计时可以受到启发,可以不断地学习、借鉴和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合现代因素,发展创新。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特点启发创新 一、概述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而中国也是一个有悠久造园历史的国家,在园林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现存的各代名园不但向我们展示出灿烂的古代园林艺术,同时也在我们的观念中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样式,但是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认识古典园林,重新认识古典园林对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园景创作的意义。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和大众新的文化修养条件下,在新的功能要求与技术条件下,如何从古典园林中得到启迪,如何根据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有选择性的继承并创新,是我们学习现代景观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味地模仿外在形式,追求相像的目的,创造无数非经典的假的古董,也不能成为我们继承传统,展示古典园林文化所应持有的态度。“我们既不能以简单的方式,在作品中掺和一些经过简化的经典符号,也不能在局部搬用某些传统样式,就视之为继承传统。这样不仅束缚了真正的艺术创造力,也导致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形式的视觉混淆,造成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官信息的严重损失。⑴”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特性只有在与之相异的形式中才能充分地展示其风采。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的特点 通过资料和书籍的阅读和总结,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继承和创新: (一)因地制宜的造园理念 由于中国南北气候差异悬殊,经济与文化发展不一,按照不同的地域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又可分为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

从文化共通性看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从文化共通性看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ResearchingtheCuIfureofTraditionaIChineseGardenfromfheNationCuIturaIUniVersaIity 邬东瑶庄岳 WUDong—fan.ZHUANGYue 摘要:同一文化系统中的各种文化形式间都有着内在、有机的联系,这些文化形式从不同稃度上具有共通性。带有强烈精神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属于中国文化大系的一员,它与诗、书、画、语言、戏剧等同属心态文化的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的文化共通性。流传至今的古代造园专著非常有限,而诗词、画论、文论等却浩如烟海,如果能够把握不同文化形式的共通性,把相关文化形式拿来作一种“通感”式的比照研究,将大有裨益于我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以园林文化与语言文化为主线进行对比论证,初步探讨中国传统文人思维的3种典型特征,即综合整体性、辩证性和诗性在园林文化与语言文化等相关文化形式上的共通性表现。 关键词:风景园林;文化共通性:园林研究:文人思维 文章编号:1000—6664(2010)01一0037—04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9一03—16:修回日期:2009—11—20 Abstrac':ThereareinnerorganicreIafionshIpsbetweendi仟erenfcuIturaIstyIesw计hinthesamecuIturaIsystem.ThesecuIturaIstyleshaVeuniVersaIilyinsomedegree.AsaresuItthetraditionaIChinesegardenculturehasdeepculturaIuniVersaIityw计htheofhermenIaIl'ycuIturessuchaspoemcuIture,handwritingculture,pain扪ngcuIture,IanguageCuIfure,dramacuIfure.andsoon,whicha¨belongtothewhoIeChineseculturesyStem.ForsomereasonthehistorIcalmaferiaIsoffradifionaIChinesegardenareveryIimifed.ThegreatadvantageOftheaboveconcIusiOnisthatpeopIeconStudytradifionaIChinesegardencuIfurebyreferencefoothercuIturestyIessuchaspoem,painfing,andIiterarycultureswhichhavefremendousamountofhistoricaIdOcumenfations.TheuniversalifiesamongChinesegardencuIture.IanguagecultureandofherreIatedcuIturesarepreIimina—Iydiscussedonthreetypicalaspectsoffrad…onaIChineseIiteratrsfhinkingcharacters,nameIyinfegritythinking,dialeCticaIthinkingandpoeticthinking. I(eywords:landscapearchitecfure:cuIturaIuniVersaIity:gardenresearch;Iiteratithinking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如“人文”对“天文”;与无教化的“质朴”和“野蛮”形成反照,如“文”对“质”,“文”对“野”。这种狭义“文化”主要属于精神的即形而上的范畴。广义的“文化”则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知的、规范的、艺术的、器用的、社会的等等方面,然而其核心部分仍然是与精神层面相关的形而上的心态文化层面(图1)。中国古典园林从先秦时期初露端倪,就是为了满足古代帝王狩猎、娱乐的精神需求;而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园林也逐渐被赋予了居住、政治等其他职能,但“精神居住”的主旨却始终渗透其中。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典园林也同诗、书、画、语言等一样,是一种精神产物,属于心态文化的范畴,它的精神支配性往往超过物质性。 从文化发生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同它所属的文化系统中其他文化形式问都有着内在、有机的联系忙J。也正是这些有机联系着的不同文化形式共同构成和影响着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系统,它们之间在文化精神上有着深层的共通性。最典型如古代的诗、书、画,都秉承着一种写“意”的精神,有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同源”等说法。这种追求“意”的精神其实是贯彻于整个文化系统的,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文化形式如音乐、戏曲、舞蹈乃至建筑、园林等,都深刻地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同时也在实践中深化着这一精神的内涵。由此可见,对于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文化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只有把它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系统中。同时观照这个系统中的其他文化形式,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图1广义文化层次简图… 中国园林ChIneseLandscaDeArchitecture37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