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中医简介

名中医简介

名中医简介
名中医简介

唐汉钧,男,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华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

唐汉钧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内科功底深厚,外科诸法精通,崇尚“治病必求其本”、“治外必本诸内”的学术思想,主张外病内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重视调整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平衡。擅长治疗中医外科诸疾,对疮疡、颈颌淋巴肿、乳腺病、甲状腺病、周围血管病、皮肤难愈性溃疡、复杂性窦瘘、肛门、皮肤顽疾,乳癌、甲状腺癌、胃肠癌术后、放化疗期间的调治,毒蛇咬伤的救治以及外科疑难杂病等,均有精深独到的治疗经验。

1987年起,相关临床成果及科研研究获国家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上海市卫生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奖5项、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2项。先后培养博士、硕士30余名,博士后1名,国家老中医学术继承学员4人,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班学员5名,百人计划、启明星、医苑新星、大学后备专家等10余名。主审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卫生部教材《中医外科学》,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外科临床研究》、《实用中医外科学》、《现代中医乳房病学》等10余本专著,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

特需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五上午,周四下午(需预约)

邵长荣,男,呼吸科主任医师,教授,“邵长荣名老中医工作室”导师。

1951年毕业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56年参加卫生部委托上海中医学院举办的首届西学中研究班。学术任职现任全国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龙华医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5年邵长荣教授先后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二批500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

邵长荣教授主要从事肺结核、肺职业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肺科疑难杂证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先后研制了“芩部丹”、“川芎平喘合剂”等十余个中成药,撰写和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邵长荣实用中医肺病学》、《邵长荣谈咳喘》、《邵长荣经验撷英》、《邵长荣肺科经验集》等专业书籍10余本。现耄耋之年仍活跃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疾病的临床医、教、研第一线,已先后培养出多名高层次中医人才。

特需门诊时间:周一下午

王大增,男,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1949年国立上海医学院医本科毕业。1949-1960年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工作。1956年参加中央卫生部委托上海市卫生局、上海中医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1959年毕业获中央卫生部奖状和银质奖章。1960年迄今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工作,曾任妇科教研组主任、妇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市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妇产科学会委员、上海市计划生育中医中药避孕研究协作组临床组副组长、上海市天花粉协作组临床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和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顾问、教授、主任医师,龙华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常务编委、顾问。从事中西医结合妇科、计划生育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中草药天花粉中止妊娠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上海市科技成果奖、上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奖,并获得中央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的奖状奖章和荣誉证书。

长期从事妇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专长治疗妇女病。学术上主张妇女病应重在治肝、注重气血和冲任的调整;倡导中医妇科现代化、主张妇科辨证论治和疾病的病理生理相结合;首创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清心平肝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同行

专家肯定、获市级和局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对月经病、产后病和手术前后的调治、不孕症、子宫肌瘤的治疗都有较深的研究和体会,先后在全国性和上海市杂志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译成英文、日文和朝鲜文发表。负责和参与编写《中医妇科学》教材、西学中的《中医妇科学》与《中医妇科临床手册》等书。曾任上海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6名。1996年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优秀工作者奖。

特需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上午

刘嘉湘,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上海市中医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全国中医肿瘤专科医疗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重点专科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担任《肿瘤》等多种杂志编委。

行医五十余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及科研工作40余年,在国内率先系统地提出中医“扶正治癌”理论,临床经

验丰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泌尿系统肿瘤、恶性淋巴瘤、脑瘤等各种肿瘤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对中医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有较深的造诣,辨证细腻、立法严谨、用药精当,以中医扶正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肺腺癌治后五年生存率为

24.22%,为国内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发明治疗肺癌系列中药新药金复康口服液、芪天扶正胶囊,发明外贴治疗癌性疼痛的蟾酥膏,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其中金复康口服液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进行Ⅱ期临床试验。主持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一五”中医药治疗肺癌科技攻关项目,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和卫生部及上海市重大科研课题,先后获卫生部、国家教委、教育部、上海市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14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8名,师带徒7人,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四部著作。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及“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特需门诊时间:周三全天(需预约,电话:64385700-1203)

陈湘君,女,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龙华医院内科首席主任医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

1995年被评为首批“上海市名中医”,2002年、2008年分别入选第三和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2004年入选全

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上海专家指导组成员及上海市西学中

高级研修班导师,2007年入选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同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结合防治风湿病联盟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风湿病特色专科主任、上海市皮肌炎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类风关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全国红斑狼疮研究会委员,《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近五十年,临证擅治各种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运用扶正法为主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风湿病有独到心得。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市科委课题2项、市卫生局课题1项,参与科内、校内课题12项,其中已获评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历年来主编《中医内科学》等教材5本,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专著20余本,并曾荣获“上海市育才奖”、“我心中的好老师金奖”等荣誉称号,获上海市教委优秀教材三等奖1项,以其名字命名的“陈湘君工作室”、“陈湘君名师研究室”分别入选上海市首批名中医工作室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名师研究室。

门诊时间:每周二全天、每周三下午(均为龙华医院本部特诊部,限号,需提前预约)。

陈以平,主任医师,教授。

193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杂志》名誉主编、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中心顾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上海市血液透析专家委员会委员、台湾长庚医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同仁医院肾科顾问,中华中医药奖评奖委员,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导师。

主持及参加的研究主要有:

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IgA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中医防治慢性肾功

能衰竭临床方法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医综合方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蝉花菌丝有效组份影响肾纤维化中小管上皮逆

向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益气活血化湿方对膜性肾病肾小球基底膜负电

荷的影响”

获得的科研成果有: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1项。

迄今参编专著11本,发表学术论文89篇。至今已培养博士后1名、韩国访问学者1名、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0名。在培博士生5名。

主要研究方向:

擅长膜性肾病、IgA肾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中医膏方调理体质及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具有丰富的经验。

特需门诊时间:周三、周四上午。

马绍尧,男,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名中医。

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1993年、1997年曾到英国、中国台湾地区诊治疑难性皮肤病。学术任职为上海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顾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编委。主编《实用中医皮肤病

学》、《现代中医皮肤性病学》等12部专著,协编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等12本,发表学术总结性文章60多篇。

特需门诊时间:总院周一、五下午

施杞,男,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2、3、4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新疆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63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六年制本科, 先后拜中医骨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先生为师,系统地学习中医骨伤科理论和石氏伤科经验,并赴上海瑞金医院伤骨科研究所进修骨科,上海华山医院全国第八届脑外科医师进修班进修脑外科。兼收并蓄,融会新知,致力创新,成为我国中医骨伤科事业学科带头人。

曾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政协委员,连续三届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会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名誉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卫生局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围绕中医药防治脊柱退变性疾病和骨代谢性疾病开展了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祛,肝脾肾兼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颈椎病从痹论治

的观点。先后治疗颈、腰椎病15万多人次,探索衷中参西的思路与轨迹,以中医学理论为依据,以现代病理技术为基础,先后建立了6个脊柱病动物模型等。提出“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椎病发病力学基础。

开发了5种中药新药,编制了“颈肩保健操”和“脊柱测弯体疗操”,建立了脊柱病“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方案,阐明“益气化瘀补肾法”延缓椎间盘退变,揭示了“恢复脊柱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

近5年率领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38项课题,主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8次。共发表论文228篇,主编《骨伤科学》、《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施杞谈颈椎病》、《颈椎病与腰椎病》等教材、专著26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荣获部、市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

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批“中医骨伤名师”等荣誉称号。

特需门诊时间:周四全天

朱培庭,男,上海名中医,教授、普外科主任医师。

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从顾伯华、徐长生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潜心钻研胆石病、胆道感染四十余年,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病、急、慢性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症领域卓有成就,学验俱丰,活人无数。首倡胆病从肝论治;确立中医辨证论治为先导的胆石病综合防治体系;先后成功地开发出治疗胆道感染、胆石病的新药胆宁片、升清胆囊、养肝利胆颗等,使众多胆石患者免受开刀之苦。

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胆石病医疗中心重点专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名顾问,上海市中医胆道疾病特色专科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华夏医学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

先后承担国家科委攻关课题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四项,上海市科委、教委、卫生局课题十多项,获得科技成果与科技进步奖二十余项,包括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奖等。培养博士后一名、博士研究生八名,硕士研究生十名,指导本科生数以千计,为全国各地培养中西医结合胆病骨干百余名。完成学术著作四部,发表论文五

十余篇。主编《实用中医胆病学》,开中医胆病学术之先河,为中医胆病学的奠基者、创始人。擅长胆道疾病,尤其是各种类型胆石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

特需门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马贵同,男,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

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顾问,上海市中医溃疡性结肠炎特色专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龙华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顾问,上海中医药学会顾问,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和《上海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师承江南名医黄文东教授,主要擅长中医中药治疗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发表论文60余篇,参加编写专业书籍27本,其中主编5本。带教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15名、上海市希望之星2名。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特需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周四上午

陆金根,教授,肛肠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外科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顾问等职务。

师承全国名中医顾伯华教授,擅长中医肛肠领域的疾病,如肛瘘、混合痔、便秘、肛门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等。依据中医传统的“腐脱新生”理论,采用“蚀管”原理,“以线代刀”,在国内先后首创了“隧道式对口拖线引流法”、“主管拖线法”等拖线引流法,开创了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新模式,疗程显著缩短,疗效不断提高,同时避免了对肛周组织的严重损伤。运用“痔外静脉丛剥离术”治疗复发性血栓外痔远期疗效达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承担科技部“863”计划“中药新药芩部丹片的临床前研究”等课题7项。授权专利1项“治疗痔等肛肠疾病出血症状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专利。编写《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等专著与教材10余部。

专家门诊时间:浦东分院:周三上午

特需门诊时间:总院:周五上午

陆德铭

陆德铭,男,1935年7月生。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承沪上名医顾伯华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及上海市首批名老中医之一,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兼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等职。现任龙华医院中医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师带徒培养计划导师,上海市名老中医,兼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市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并多次获奖。已招收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10余名。

获奖项目有1985年“中医手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瘘管期的经验”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甲级成果奖。1992年“顾伯华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调摄冲任疏肝活血法纠正乳腺增生病激素失调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

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乳宁冲剂对乳腺增生病催乳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单胺氧化酶的影响”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

朱培庭

教授、主任医师,首批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担任龙华医院胆道外科顾问,胆道疾病研究室主任,龙华临床医学院西医外科教研室主任,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胆石病医疗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中医外科负责人,上海市中医胆道疾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编委。兼任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肝胆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朱培庭教授自1965年以来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急腹症研究与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病、胆道感染的研究,倡导胆病从肝论治学说,确立中医辨证论治为先导的胆石病综合防治体系。认为胆石病非手术治疗不应该是排石或碎石等的单一治疗,而应该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采用“碎、排、溶、防、切、取”的综合治疗体系,因人、因病而异。在胆石病治疗过程中更注重辨证中药对胆石的预防作用,从源头防止胆石的发生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先后承担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上海市科委、市教委、市卫生局课题12项;注重从肝细胞水平探寻胆病源流,发现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胆石病不仅仅是一个肝外的排石效应,而是能作用到肝细胞水平,具有综合调理、预防作用。在此基础上研制的符合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胆宁片”、“升清胶囊”、“养肝利胆颗粒剂”等胆病治疗系列中药制剂,均具有消炎、利胆、排石、溶石、防石、抗肝细胞脂肪变性、清除自由基等综合治疗作用。在国内中医系统中处领先地位。继开发成功上海地区第一个中药新药—胆宁片之后,其更新换代产品升清胶囊也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获得科技成果与进步奖19项,均为第一完成者。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学术著作与教材4部。由于在科研成果开发方面的优异成就,2次荣获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

2002年初龙华医院成立了朱培庭教授工作室,2003年12月朱培庭教授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朱培庭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鉴别诊断

2008-9-4 21:6【大中小】

淋巴结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是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场所,有过滤、增殖和免疫作用。正常人体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cm以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黏连,亦无压痛。当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侵袭后,信息传递给淋巴结,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和抗体,有效地杀伤致病因子。两者“斗争”的结果是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使淋巴结肿大。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各科最常见的病症,也是病理科最常检查、诊断的病变之一。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时即使行组织切片检查,也难以获得明确诊断。

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包括3个方面,即感染、肿瘤及其他因素。感染因素:细菌性-牙、扁桃体、面部或头皮细菌感染,结核,梅毒,猫抓病,莱姆病;病毒性-疱疹性口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HIV感染(AIDS病);寄生虫-弓形体病;原因不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肿瘤因素:原发性-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白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继发性-癌(口腔、唾液腺霍鼻咽部转移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尤文肉瘤,其他间叶肿瘤。其他因素:结节病,窦性组

织细胞增多症,血管滤泡增生(包括Castleman病、伴嗜酸粒细胞的血管淋巴样增生即木村病及相关疾病)

淋巴结遍布全身,只有比较表浅的部位才可触及,位于颈部、下颌下、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最易触到。当淋巴结肿大时,可触到皮肤下有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的结节。如在下颌下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多表示口腔有病变,如扁桃体炎、牙周炎、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等。颈部出现成串的球状隆起,首先应考虑颈淋巴结核。鼻咽癌患者往往在颈深上出现肿大的淋巴结。腋窝部淋巴结肿大,常提示上肢或乳房有疾患。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是下肢、臀部有感染性疾病的信号。此外,人们不可忽视子宫癌、睾丸癌、直肠癌导致的淋巴结出现的病理反应。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多提示腹腔内有癌细胞沿胸导管向上转移,如肝癌、胃癌、结肠癌等;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胸腔内有癌细胞沿右侧淋巴管向上转移,如肺癌、食道癌等。患淋巴性白血病时,全身各处淋巴结均表现肿大。

从临床表现判断,淋巴结转移癌的就诊年龄最大,无性别差异,病程较常,淋巴结较大。淋巴结核以女性多见,病程长。淋巴结炎患者多较年轻,平均病程短,淋巴结较小。恶性淋巴瘤男多于女,淋巴结肿大明显,常伴发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为多部位性,常有发热,平均病程较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发病年龄小,伴

高热,淋巴结肿痛明显。

颈部肿块诊断80%规律可作为诊断分析的参考:颈部非甲状腺瘤20%为炎症、畸形或其他非肿瘤性疾病;恶性肿瘤20%为颈部原发肿

瘤,80%为转移性肿瘤;转移性肿瘤20%来源于胸腹部脏器,80%来源于头颈部恶性肿瘤。转移性恶性肿瘤中,20%原发灶不明,80%可

找到原发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诊断为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proliferation of the lymph node)的病例越来越多。常是不明原因的多部位淋巴结肿大,无或轻度不适。能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因素有多种,例如病毒、某些化学药物、代谢的毒性产物、变性的组织及异物等。组织学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表现十分复杂,是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淋巴组织交界性病变。如伴有淋巴组织不典型增生,则需

注意恶变倾向,予以严密观察。

掌握淋巴结肿大的性质,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患急、慢性炎症,淋巴结质地柔软,能活动,与周围组织和皮肤无黏连,有游离感,急性期有红、肿、热、痛等典型症状。如患淋巴结核,早期淋巴结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黏连,病情加重后淋巴结可继续肿大,但一般不超过核桃大小,以后可黏连融合成片,发生液化,破溃,流出棕黄色脓液或干酪样物质。癌肿所致淋巴结肿大多呈石头样的坚硬感,表面凹凸不平,与皮肤可黏连一起,无疼痛或压痛。如患淋巴性白血病,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能活动、不黏连、光滑、不硬、不痛,也

不化脓破溃。

根据肿大的淋巴结所在的部位,一般可大致了解致使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但必要时还应当进行X线摄片、病理切片镜检、B超、

CT以及免疫组化等特殊检查。

淋巴结肿大的原因炎症比较多,如淋巴结炎症、结核性淋巴结炎、尤其要注意排除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慢性淋巴结炎,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结核性淋巴结炎,多伴有有发热、多汗、乏力、血沉增快,多见于青壮年。常伴发肺结核,淋巴结质地不均匀,有的部分较轻(干酪样变),有的部分较硬(纤维化或钙化),且互相粘连,并和皮肤粘连,所以活动度差。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恶性淋巴瘤,可见于任何年龄组,其淋巴结肿大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中期相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也可融合成大块,直径达20cm 以上,侵犯皮肤,破溃后经久不愈。此外,可侵犯纵隔、肝、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确诊需活组织病理检查。临床上恶性淋巴瘤常易误诊,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有70%~80%在初诊时被确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以致延误治疗。建议你至肿瘤专科医院血液科行淋巴结活检术及骨髓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排除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录

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录 (2010-03-21 12:32:16) 1李仲愚1四川省 2何天祥1四川省 3倪宣化1四川省 4杜琼书1四川省 5江尔逊1四川省 6陈枢懋1四川省 7廖孔禹1四川省 8王静安1四川省 9杨介宾1四川省 10李孔定1四川省 11郑陶万1四川省 12邹学熹1四川省 13张签铭1四川省 14唐卡昂旺降措1四川省 15陈治恒1四川省 16唐成德1四川省 17徐楚江1四川省 18王临轩1四川省 19陈潮祖1四川省 20张士良1四川省 21旦科1四川省 22周楚良1四川省重庆市南岸区中医院中医科 23龚去非1四川省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中医科 24郑惠伯1四川省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中医科 25段亚亭1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中医科 26王希知1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中医科 27史方奇1四川省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科 28陶克文1四川省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科29陈枢燮2四川省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科 30王静安2四川省 31李孔定2四川省 32唐卡昂旺降措2四川省 33唐家福2四川省 34吴康衡2四川省 35杨家林2四川省 36冯志荣2四川省 37叶传惠2四川省 38蒋慧均2四川省 39吴孝恺2四川省

40邓世发2四川省 41张世明2四川省 42李恒明2四川省 43林万和2四川省 44牟玉书2四川省 45龙治平2四川省 46常振湘2四川省 47旦科2四川省 48黄修武2四川省 49格桑尼玛2四川省 50张之文2四川省 51杨宣舒2四川省 52张世明3四川省 53旦科3四川省 54张之文3四川省 55孙同郊3四川省 56陈福安3四川省 57郭子光3四川省 58刘金龙3四川省 59钟以泽3四川省 60杨宣舒3四川省 61王晓东3四川省 62邓亚平3四川省 63忠登郎加3四川省 64王明杰3四川省 65胡国栋3四川省 66刁本恕3四川省 67陈学忠3四川省 68陈天然3四川省 69牟希瑾3四川省 70李培3四川省 71邵章祥3四川省 72杨礼淑3四川省 73郭志雄3四川省 74张玉龙3四川省 75热巴3四川省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中国中医研究院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批 指导老师合计:19 人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 1 董德懋 1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科 2 周济民 1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科

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简介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医科简介 临洮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自我院外科大楼试运行以来正式成立,科室以中医治疗和针灸推拿为特色,承继传统医学精华,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根据病症运用中医中药和不同手法、不同针具及现代康复理疗设备,对人体经络进行刺激,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使全身气血流通,达到益气养血,防病治病的目的。科室人员组成合理,三级医师梯队形成,目前共有医护人员23人,医师10人,护士12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5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士)7名。科主任潘星宇是我县唯一一名中医类别主任医师,他出自中医世家,现为定西市名中医,甘肃省第三批名中医候选人,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中医特色浓厚,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简便验廉的优势,运用针灸、推拿、理疗、中药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及中药熏蒸、艾灸、刮痧、拔罐、小针刀、蜡疗等综合方法主治内科偏瘫、中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胃痛、呃逆、便秘、肥胖症、泄泻、失眠、前列腺炎等;妇科痛经、盆腔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尿道综合症、胎位不正等;儿科青少年假性近视、小儿脑瘫、小儿遗尿等;伤科颈肩腰腿痛、风湿寒性关节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并大力推广农村适宜技术,尤其对于慢性脾胃病、外感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颈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梨状肌损伤综合症、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及风湿类风湿疾病等有其独特的疗效。 科室环境舒适,设施一流,服务一流,全科医护人员始终遵循“患者至上,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科室现开放床位68张,在门诊部设有1个名中医工作室,2个普通诊疗室(其中1个以中医中药为主,1个以针灸理疗为主),住院部配有先进的高科技大型医疗设备,现有10台颈腰椎多功能牵引床,3台中药熏蒸治疗床,2台微波治疗仪,1台骨质增生风湿治疗仪,1台前列腺治疗仪,2台蜡疗机,拥有环境舒适的推拿按摩室、针灸理疗室和药物熏蒸治疗室、颈腰椎牵引室,艾灸室、穴位埋线室、小针刀治疗室、蜡疗室、中药敷贴治疗室、蜡疗室、康复理疗室、足疗室及功能锻炼室。全科室医护人员坚持以一流的技术服务,优良的医德医风,将竭诚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经方奇谈: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众诊健康2016年8月17日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

以血脉为先。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 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淤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淤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关节肿大,屈伸不利。 虚指人体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者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其中以肝虚肾虚为主。若先天之气不足,肾气亏虚,肌体抵抗力低下,卫外不固,易受外邪浸袭而发病,若邪气留滞不去,进一步耗损正气,肝肾不足加重。由于关节筋脉失养,不荣而痛,使病情更加复杂,出现形体消瘦、关节变形等症。 张晓鸣主任医师临床总结:豨签草具有降血沉,促内风湿因子转阴的作用。常用量30-60g,对于久治不愈的顽痹,或疼痛较重的本病,张老师善用全蝎、蜈蚣、地鳖虫治之,收效很好。张老师认为:虫类多肢足与关节,居住潮湿,由于自然演化和适应,他们具备天然抗风湿能力,他们的抗病能力最易为人体接受,利用,止痛作用较快。 基于以上认识,张晓明主任在临床上采取内服外治相结合,给予祛邪为主,结合补气养血,疏通经络,化痰解瘀之法,取得良好的疗效。祛邪为主的原则贯穿于各期治疗之中。 内服方药的组成原则:根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是风寒湿邪,因此,以风邪为主治病者,给予祛风药为主,兼用散寒除湿,再加活血、健脾之药;寒邪为主者,给予散寒之品,重用温阳药物,佐以祛风除湿。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制川乌、制草乌、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豨签草、丁公藤、络石藤、青风藤、寻骨风、制马钱子、细辛、透骨草等。张晓明主任根据以上原则创制息风灵,主药即是丁公藤和制川乌。 对于热邪,多由于风寒之邪在体内郁积过久转而化热而来。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为主,但也应该根据情况加用川乌等散寒止痛之品。一是因为此类药物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在应用大剂量清热药物中配伍,只是利用其较强的止痛效果,而不会减少清热作用,而是因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由风寒之邪侵犯经络关节所致,仍有一些风寒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转

南阳知名老中医(精)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近年来,我市依托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把传承张仲景思想、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打造中国药都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目标,并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使南阳成为国内外中医药名家朝拜医圣并进行学术交流的圣地。 南阳是天然中药库 南阳山清水秀,原生态资源保存较好,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俨然是一个天然药库。 历史上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南阳产的传统品种就有259种。《本草纲目》中收录的1500多种药材,南阳就有1300多种。近年普查显示,全国植物药总量为11146种,南阳盛产的天然中药材就达2356种,其中山茱萸、辛夷等道地药材50多种,中药材总储量2.4亿多公斤。 目前,南阳有50多种道地中药材全国知名,并被国家相关部门列为“名牌”产品,分别是辛夷、山茱萸、桔梗、丹参、麦冬、杜仲、半夏、柴胡、天冬、款冬花、连翘、金银花、牡丹皮、芍药、银杏、天麻、灵芝、栀子、黄姜、全虫、蝮蛇、蜈蚣、琥珀、龙骨等。 南阳10大中药材基地 南阳目前已形成了辛夷、茱萸、天麻、桔梗、裕丹参、麦冬、黄姜、杜仲、栀子、板蓝根十大中药材示范基地。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和半夏等5个基地通过了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西峡山茱萸基地同时还晋升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河南)基地。 目前,北京同仁堂、广州白云山等明星企业纷纷来南阳建立生产基地。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市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已有150多种,面积180多万亩,以辛夷、山茱萸、桐桔梗、麦冬、栀子、黄姜、裕丹参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110万亩,其中,山茱萸年产量350万公斤,约占全国市场的60%,辛夷花年产840万公斤,全国市场占有率70%。 满山遍野花盛开,处处可闻药飘香。不少南阳人依靠中药材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中医药科技和企业 目前,全市已拥有南阳理工学院国医国药系、南阳医专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全市建成市中医中药研究所、张仲景研究会、邓州市中医研究所、宛西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6个。 目前,南阳涌现出了一批全省、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企业。全市有医药企业21家,年产值达50亿元,中医药已成为南阳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其中,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多年名列中国中药五十强。 南阳知名老中医 2002年和2007年,我市先后命名两批医技精湛的老中医为“名老中医”。目前,我市共有经过命名的名老中医101名,以下是我市部分名老中医的简介。 唐祖宣(邓州市中医院)诊治四肢血管病。 庞景三(医专二附院)主治胃病、结肠炎、胆囊炎等。 马德云(南阳市中医院)擅长治疗疑难杂症。 高惠然(南阳市中医院)对肾脏疑难病有精深研究。 李新德(南阳市中医院)主治中风、血证、消渴、水肿等。 孙德馨(南阳市中医院)主治心脑血管疾病。 张炜(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儿科专家。 张国亭(南阳市中医院)开发出治疗男性疾病系列药物。 张荣英(南阳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萎缩、脑积水等,用中药代替支架治疗重度

中医科宣传材料

病友,您好! 您现在所住的科室是天祝县医院中医科,您的主治医生是,责任护士是,现就我科的基本情况向您做个简单的介绍: 1、在中医科住院的优惠政策:起付金降低20%,中医药品费、治疗费报销比例上浮10%,按 90%报销。 2、哪些疾病适合中医治疗 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对许多疾病具有独到见解、独特疗法和确切疗效。那么患哪些疾病该看中医呢? 慢性疾病:中医的指导思想为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中医在诊疗时特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善于分析、综合和推理,擅长于调理人体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平衡。因此,中医对于各种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反复口腔溃疡、面部痤疮、尿道综合征、贫血、糖尿病及老年期的消化、内分泌、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疾患的治疗有相当好的治疗效果。 大病初愈:大病后患者往往会出现乏力、厌食、失眠、消化不良、盗汗、低热等虚弱现象。此时采用中药调理效果尤为显著,因为此时中医采用扶正祛邪、辨证施补、全面调整的治疗方法,故能使病后虚弱者较快地恢复人体的生理平衡。 妇科疾病:妇女的痛经、月经失调、带下病、功能性出血、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妊娠及产后疾患如严重的妊娠反应、产后无乳、回乳等宜看中医。因中医治疗妇科病用药谨慎,且中医中药治疗妇科疾病不仅治标而且治本。 儿童疾患:儿童尤其是幼儿生病时,因为幼儿较难描述病情,就是家长往往亦很难准确地陈述病况。而中医可采用望、闻、问、切的传统方法,加上现代化的化验检查,通过综合分析,可准确诊断病情,并对症下药。 疑难疾病:各种肿瘤手术和放化疗后及癌症晚期病人,中医治疗可帮助早日恢复或延长生命期、提高生存质量。阳痿、遗精、少精、死精、女性不孕、神经官能症、面瘫、脱发、风湿、痹证、牛皮藓、白癜风等疑难病求治于中医中药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神奇疗效。 有病难诊:许多人自觉有病,但经各种现代化的诊疗设备检查、化验后,仍难以确诊时宜看中医。如对于气虚自汗、盗汗、耳鸣、肢麻、肢冷、腹胀、便秘、溏泻、小便频数、夜尿频频、口渴、心悸、胸闷、狂躁、忧郁、精神萎靡、身倦无力、头晕眼花、失眠健忘等症状,经中医仔细辨证,诊断出病因并对症施治,对西药过敏或有严重副作用时,亦可改用中医药治疗。 3、“三不要”、“三不用”、“四不能”原则 “三不要”:可做可不做的检查,坚决不做;可开可不开的药物,一律不开;可收可不收的费用,分文不收。 “三不用”:能用简单的药,就不用复杂的;能用便宜的药,就不用昂贵的;能用国产耗材,就不用进口耗材。 “四不能”:每位医生主管的每一名出院病人所用国家基本药物费用,占该病人总药品费用的比例不能低于30%;每位医生所管出院病人的抗生素费用,占该医生出院病人总药品费用的比例不能高于医院规定的控制线;每位医生所管全部出院病人的药品费用占该医生出院病人医疗总费用的比例不能超过医院规定的我科药物费用比例。 4、我科在护理站设立了病人意见投诉箱,如果您对我们的服务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请您毫无保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老中医简介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老中医简介 姓名:徐经世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中医内科 应诊时间:周二上午、四下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安徽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系中医世家... 姓名:丁锷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骨伤科 应诊时间:周一、四上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安徽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姓名:曹恩泽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肾内科 应诊时间:周二、五上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安徽省名中医,省政协委员,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姓名:刘益群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眼科 应诊时间:周三、五上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教授,安徽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系中国中医眼科学会理事,国际中西医结合学会研究员。系中医世家,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临床擅长以家传方药结合针灸方法... 姓名:赵霭峰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泌尿外科 应诊时间:周二下午,五、日上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安徽省分会常委,安徽省男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泌尿外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 姓名:陈子义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外科 应诊时间:周一上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外科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理事。从事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对胃肠、胆道、乳腺、甲状腺等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全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1年首度评定当代『国家级名中医师』,共五百名,概略统计,大陆中医师、中医士,至少二、三十万人,故获选者,必须名镇杏林、医技超群,疗效显著。观其处方之灵活奥妙,确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汹涌,或优柔细腻,盖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惊呼,荡气回肠。若非勤学古方,体念蕴韵,何能至此?思今者,渐弃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资料,虽曰开卷有益,然弃三千年代代菁华,不亦舍本逐末乎!乃披露当今大师秘方公诸同道,以共勉之。 1、刘渡舟 刘渡舟,辽宁营口人,1917年9月20日出生,1932年拜当地名医王志远为师学医,后转从谢泗泉学习,前后七年。1956年在【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先后任古典医籍教研室主任、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主编,【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中医组成员。 刘渡舟教授著述颇丰,主要著述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挈要》等书。 刘教授在【北京中医学院】从教36年,为中医人才培养做出了具大贡献。自1978年以来,他指导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多名。主持了2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1项获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柴胡解毒汤〕 〔组成〕1.柴胡10克 2.黄芩10克 3.茵陈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凤尾草12克 6.草河车6克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会显著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备注〕1、1钱=3.75g 2、〔草河车〕即〔蚤休〕,乃常用草药。 2、俞慎初 俞慎初教授(图中者),男,1915年10月出生,福建福清人。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俞老出生于中医世家,曾主编《现代医药》月刊。任上海《复兴中医》杂志编辑,【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并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中华国医专科学校】教师。先后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华医史学会】委员,【中国药学史学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专题研究咨询专家,【福建省医史学会】主委、名誉主委,【陈修园学说研究会】主委、名誉主委,《福建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卫生部《中国医学通史》编委会委员,【福建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台北中医药研究会】顾问。1989-1992年又先后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国际传记学院】编入《世界名人录》《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被聘为国际传记协会顾问。 俞慎初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近60载,学宗古代医学经典《内》《难》及仲景学说,其临证重视医理,深究病机,辨证精详,制方药多崇古人之法,灵活运用前贤名方,且有变化创新。擅治内妇儿各科,尤长于治肝胆疾病。临床喜用虫类药物,善于从肝论治内妇科疾患,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中风偏瘫、鼻炎、咳喘及神志病证,每有独到之处。 〔加味五金汤〕 〔组成〕1.金钱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鸡内金10克 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 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 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知名老中医名录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广东 在指导老师合计:59 人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 1何炎燊1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 2林品生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中医科 3钟明远1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4周伯康1广东省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5周瑞石1广东省 6刘明1广东省 7刘佥1广东省 8梁剑波1广东省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中医科 9冯耀南1广东省中医科 10邱志楠2广东省广州医学院一附院中医科 11邱健行2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 12罗致强2广东省中山大学附一院中医科 13骆继杰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 14王孟庸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 15郑志道2广东省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医院中医科 16夏洪生2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17陈一鸣2广东省汕头市中医医院中医科 18孙外主2广东省 19黄火文2广东省 20杨守玉2广东省中医科 21孙康泰2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22靳瑞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科 23黄春林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24李丽芸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25邓晋丰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26余绍源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 27邱健行3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 28刘伟胜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29彭胜权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0禤国维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31陈纪藩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2王士贞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3丘和明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4许鑫梅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5赵立诚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6周岱翰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中医科 37陈全新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38刘庆思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科 39梁冰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40罗笑容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41崔学教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科

中医医院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

**中医医院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为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探索基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2017年我院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2017年1月获批正式启动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建设周期为3年。 名老中医**简介:主任医师,从医36年。擅长治疗应用传统针灸、火针以中医经络,温通理论为指导,一直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运用针灸、火针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蛇串疮、面瘫病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社会效应。 二、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1、传承工作室软硬件建设及项目启动、经费使用情况 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示诊室位于医院3号楼二楼东侧,用房面积20平米,已重新装修完毕,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加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元素。示教室新购置文件柜用于展示老中医专家临床医案、处方、论文等原始

资料。增配电脑、复印打印机一体机、投影仪、视频传输系统、同步录音录像设备、手写输入系统等。 经费使用情况:1、房屋装修,内部装饰,大约用费用2万元。2、添置书柜、桌椅,添置神灯20个、电针仪10台大约用费用2万元。3、各类示教教材一套、各类经典医籍共计8千元。 2、任务计划书完成情况 (1)条件建设: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诊室、示教室已建设完成。 (2)传承建设: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及信息科组织实施完成。用于老中医专著、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资料室初步建成。 (3)人才培养:定期举行学术经验推广会,系统地研究并推广的学术思想尤其是经验方、诊疗方案、诊疗技术。洛河镇卫生医院建立名中医工作站2018年启动建设。每两个月到卫生院、卫生室进行巡诊,并考核继承人,帮助解决其临床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医案和指导资料,继承人笔记心得体会,交名中医学术经验展览室(资料室)存档。 (4)制度建设:根据《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已制定工作室建设计划,建立相关制度,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加强管理。

19位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全免费)

19位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 1、刘渡舟(1917年9月生,北京中医学院著名教授) 1-1、〔柴胡解毒汤〕 〔组成〕1.柴胡10克 2.黄芩10克 3.茵陈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凤尾草12克 6.草河车6克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2、俞慎初(1915-2002),福建福清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当代中医学家,中医医史学家,教育家,国家级中医药专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学家、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2-1【止咳定喘汤】 ﹝组成﹞:(1)蜜麻黄6克(2)光杏仁5克(3)炙甘草3克(4)紫苏子10克(5)白芥子6克( 6 )葶苈子6克(布包)(7)蜜款冬6克(8)蜜橘红5克(9)结茯苓10克(10)清半夏6克﹝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加减﹞: (1)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 (3)胸闷不舒者,加瓜萎、郁金。 (4)如痰黄之咳喘者,可加条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 ﹝典型病例﹞: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来经常发作。近日不慎受凉,咳嗽不已,且见喘促气急,胸闷,痰多色白,脉细缓,舌质淡红苔白。证属外邪引动内饮致肺气不喧之喘咳,治直宣肺平喘,止咳袪痰,予[止咳定喘汤]加味。处方:蜜麻黄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蜜款冬6克、浙贝母10克、盐陈皮5克、结茯苓10克、清半夏6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另包),水煎服。服五剂后,咳喘明显减轻,仍胸闷,上方加干瓜萎15克,再进五剂后,诸症悉平。 2-2(加味五金汤) 〔组成〕1.金钱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鸡内金10克 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 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 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 3、祝谌予(1914年生,北京市名中医,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师承京城名医施今墨)

中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汇总

中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 1、刘渡舟(1917年9月生,北京中医学院著名教授) 1-1、〔柴胡解毒汤〕 〔组成〕1.柴胡10克 2.黄芩10克 3.茵陈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凤尾草12克 6.草河车6克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嗷嵯灾?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备注〕1、1钱=3.75g 2、〔草河车〕即〔蚤休〕,乃常用草药。 2、俞慎初(1915年10月生,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 2-1(加味五金汤) 〔组成〕1.金钱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鸡内金10克 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

名老中医

名老中医及继承人简介 一、名老中医唐伯亮简介 唐伯亮是四川乐至县人,男,汉族,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1980年被四川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师, 1987年晋升为中医痔科主治医师,1995年晋升为中医痔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他医道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内科及肛肠疾病,辩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尤其对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等常见肛肠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颇丰,尤其是对高位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嵌顿痔、环状痔等肛肠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经验及独到见解。30余年来诊治肛肠疾病数万例,并于1998年被内江市人民政府授予《内江市名中医》称号、2009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授予《资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任乐至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他所创建的肛肠科已有30于年历史,现为《资阳市重点专科》、《四川省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本地享有盛誉。 二、继承人陈善国医师简介 陈善国,男,汉族,主治医师。200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具有多年肛肠科临床经验。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一年。从2010年至2012年参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继承人跟师发表论文目录 1.唐伯亮辩治肛痈的经验.《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1 2.第33卷.第12 期,Page1147-1149.陈善国. 2.中药治疗顽固性哮喘36例.《心理医生》,2011.05.总第192期,Page50.陈 善国 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0.第3卷.第19 期.Page27-29. 陈善国. 4.肛门直肠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1.第3卷.第21 期.Page33-34. 陈善国. 5.痔术后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医急症》.2012.2.第21卷.第2 期.Page246-247. 陈善国. 6.枳术汤丸治疗便秘.《中医临床研究》.2011.10.第3卷.第19期.Page55.唐 伯亮.陈善国.唐峻山等.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 病名:霍乱验方治疗:欧阳琦经验方—八味香薷饮 黄连6克,香薷6克,石菖蒲10克,佩兰9克,木瓜12克,陈皮6克,扁豆10克,厚朴19克,茯苓10克,甘草5克,行军散3克(兑) 病名:春温验方治疗:何任经验方—复方清营汤犀角1.5克,玄参9克,麦冬12克,鲜生地25克,丹参9克,黄连3克,竹叶心4.5克,银花9克,连翘12克,紫雪丹2.5克(分冲) 病名:暑温验方治疗:印会河经验方—清瘟避秽大青叶30克,鲜藿香30克,鲜佩兰30克,连翘12克,黄芩9克,玉枢丹1粒(化服),青蒿12克,银花12克 病名:软脚瘟验方治疗:赵锡武经验方—加味葛根芩连汤 生石膏18克,葛根12克,甘草9克,银花12克,白芍12克,黄连4.5克,黄芩9克,全蝎3克,蜈蚣3克 病名:时行感冒验方治疗1:印会河经验方—清解表热桑白皮9克,桑叶9克,菊花9克,黄芩12克,山豆根30克,鱼腥草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验方治疗2:刘惠民经验方—感冒退热汤麻黄6克,防风9克,生石膏18克,炒白术9克,薄荷9克,羌活9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钩藤12克,生姜6克 病名:麻疹验方治疗1:蒲辅周经验方—化毒清表汤葛根10克,薄荷8克,地骨皮12克,牛蒡子10克,前胡10克,连翘

10克,防风8克,黄芩8克,玄参15克,知母10克,木通8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天花粉12克,淡竹叶15克。验方治疗2:赵绍琴经验方—升降散加减蝉衣6克,芦根40克,钩藤12克,僵蚕6克,姜黄6克。水煎代茶饮 病名:白喉验方治疗:李正华经验方—抗白喉合剂竹叶15克,石膏15克,麦冬15克,山豆根15克,射干15克,牛膝15克,生地21克,白芍10克,黄柏10克,丹皮10克,连翘10克, 甘草3克 病名:百日咳验方治疗:马莲湘经验方—顿咳百龙汤炙百部9克,地龙6克,南沙参6克,北沙参6克,天门冬6克,麦冬6克,瓜蒌皮6克,鹅不食草6克,炙紫菀6克,化桔红6克,浙贝母9克 病名:烂喉丹痧验方治疗1:王伯岳经验方—加减解毒汤 青黛6克,儿茶6克,鲜生地9克,连翘9克,生石膏12克,知母9克,黄芩6克,马勃6克,蒲公英9克,甘草3克。验方治疗2:沈仲圭经验方—凉营清气汤犀角3克,生地18克,丹皮9克,赤芍9克,竹叶9克,焦山栀9克,连翘9克,生石膏30克,竹沥30克,薄荷4.5克(后下),黄连6克,玄参12克,石斛12克, 鲜芦根60克,茅根24克 病名:痄腮验方治疗:王伯岳经验方—清解汤胆草9克,黄芩6克,连翘9克,板蓝根9克,蒲公英9克,栀子6克,夏枯草9克,甘草3克

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作为临床科室,科内医生均具备一专多能的临床诊治水平。 科室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辨证辨病特色,积极开展中药饮片、中成药治疗、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封包治疗、中医体质辨识、治未病健康管理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特别对小儿咳喘、腹泻、消化不良、疳积、厌食、抽动症及提高免疫功能,对成人呼吸道感染、顽固性咳嗽、哮喘、急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痤疮、失眠、眩晕、头痛、胃脘痛、肝炎、黄疸、急慢性肠炎、性功能障碍,以及对妇科不孕症、盆腔炎、附件炎、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失调等疾病,均有独到而确切的疗效。 中医科一贯秉承良好的医德医风,精湛的诊疗技术,优质的诊疗服务,竭诚为广大患者提供特色中医药诊疗服务,您的健康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诊疗范围: 1、外感病证: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反复感冒、外感发热等。 2、肺病证:咳嗽、喘证、哮证等,包括咽喉炎、扁桃腺炎、急慢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 3、心脑病证:心悸、胸痹、眩晕、中风、失眠、痴呆等,包括心律失常、冠心病、各种原因引发的眩晕等。 4、脾胃肠病证:胃痛、腹痛、腹泻、便秘等,包括食道炎、胃、十二指肠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功能性便秘以及消化道肿瘤等。 5、肝胆病证:黄疸、肋痛、臌胀等,包括肝炎、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腹水等。 6、肾膀胱病证:水肿、淋证、癃闭、遗精、阳痿等,包括急慢性肾炎、泌尿系感染、结石、前列腺增生、性功能障碍等。 7、气血律液病证:郁证、血证、汗证、消渴、虚痨、肥胖等,包括抑郁症、出血疾病、糖尿病、甲亢等。 8、经络肢体病证:头痛、痹病、腰痛等,包括风湿病、类风湿、痛风性关节炎。

平遥县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平遥县“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县中医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患者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中医临床专家。2012年,经基层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考核等一系列严格程序,我县推出“十大名老中医”。这些名医个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为民除疾疗伤,享有名望,为我县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培章,男,1932年5月生,平遥县道虎壁王氏妇科第27代、傅山女科第9代传人,主任医师。王氏中医妇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精于“胎前、产后、调经、种子、崩漏带下”而名噪三晋,远传冀、秦、鲁、豫、广东诸省。据王氏家谱记载,始祖王厚,宋朝名医,为泉乐里三甲中人。王氏妇科自此医道家传不断,名医世代迭出。王培章4岁受医学启蒙,12岁随父侍诊,17岁独立行医,22岁在榆次晋华纺织厂医院任妇科医师10年,后回平遥二轻医院工作。学术尤崇傅山、东垣二家,临证随机应变,辩证治疗得心应手,人称“当代傅青主”。20世纪70年代,创“环带汤”治疗上环后带下、出血之病,受到了省、市的表彰;1985年、1990年分别应邀在省中医研究所、山西中医学院进行专家坐诊;1987年撰《傅青主妇科家传应用》一书并出版,1992年再版发行。现担任山西省傅山研究学会顾问等职。临床60余年来,他刻苦潜心研究,医术日臻精湛,每日求诊者络绎不绝,接待来自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华侨患者达70多万人次,先后有全国20余家报刊和电台介绍其事迹。多年来因工作成绩突出屡获殊荣,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两次获得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予的一等功、二等功荣誉。其医疗技术和科研成就载入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大陆求医购药指南》。 张人杰,男,1943年生,平遥县赵壁村人。自幼随祖父张襄甫学习中医。在祖父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中医学院使用统编教材以及张景岳、柯韵伯、李士材、陈修园、顾松园、张寿甫诸家的著作,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全面继承了先祖的临床经验,并虚心向邢天敬、白恩佑、梁子明、赵中生等中老一代名中医请教学习。1963年参加工作,在本县手工业卫生所(后改称二轻医院)担任医生。1979年参加省卫生厅招收中医药人员考试,录取后调晋中地区中医院担任医师,后调入平遥中长纺纱厂、平遥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87年晋升主治医师,1994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95年调老干局卫生所担任医师,1998年退休。擅长胃肠消化道疾病、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湿病等中医中药的治疗。

名老中医材料

市**医院 关于**申报**市名中医专家推荐材料**,*,现年***岁,中共党员,主任医师,****长,19***年*月毕业于****学院中医系,5年制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获学士学位,同年被分配至****医院工作至今,**年**月晋升主治医师,***年11月晋升副主任医师,****年***月晋升主任医师;***年任***主任,***年**月任****主任,2007年9月任******院长。 该同志毕业后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功底和良好的技术素质,能正确应用中西医理论处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能独立处理内科急危重症。曾随诊于***名医、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内科主任****老师二年,受益非浅,中医水平明显提高,能灵活应用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1989年在***中青年中医知识竞赛中获第一名(三人团体),1995年在首届***省优秀青年中医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省优秀青年中医(*****唯一一人)。 1990年开始在承担内科医疗工作的同时,主要从事内分泌重点是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工作。曾赴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随国内着名糖尿病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兰教授学习糖尿病诊治技术,多次参加全国、省地糖尿病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了解糖尿病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本院组建了糖尿病专科门诊和病区,组建了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和病友联谊会。他主持的糖尿病专科是市级重点专科。在我市率先开展了诺和灵系列、无针胰岛素注射器治疗糖尿病,中效胰岛素纠正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小剂量胰岛素+口服(或鼻饲)静脉补液结合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新技术、新疗法。在中医方面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消渴虽与肺、脾(胃)、肾有关,但主要病变部位在脾,主要是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浊毒入血所致,创见性的提出了消渴病“脾轴心”说和“浊毒”致病理论,治用健脾益气,化浊解毒,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还开展了中医药纠正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SFS)的临床研究,充分利用中医中药解决这一医学难题,发现大多数SFS病人都有脾虚痰阻血瘀之征象,脾气亏虚、痰瘀互结是导致SFS主要原因,据此制定了健脾益气、化痰祛瘀的治疗原则、精选中药组成了纠正SFS的协定处方——启敏汤,疗效明显。对于老年性糖尿病他发现其阴虚燥热并不明显,常出现气虚血瘀之征象,治疗采用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加减,即可降低血糖,消除和减轻临床症状,同时也可有效防治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和合并症。他在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糖尿病性便秘,认为主要属于虚秘,消渴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阴津亏乏则大肠失于濡润,非单一气虚或阴虚所致,治宜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