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性的影响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性的影响

大气科学

ChineseJournalofAtmosphericSciences

33卷V01.33

图4三天平均的20~60天滤波的oI.R和20~60天滤波的850hPa流场演变。左上角的日期表示三天平均的中间日期;热带气旋符号标出它当日所在的平均位置,符号右侧的数字为该热带气旋的编号

Fig.4Evolutionsofthe20—60一dayfilteredOLRand20—60一dayfiltered850一hPawindfieldsfrom1lJulto4Aug.OLRandwindcompo—nentsareaveragedfor3dayscenteredonthedaylabeledintheupper-leftcornerofeachpanel:themeanpositionofindividualtropicaley—cloneisindicatedbythetropicalcyclonesymbol,withthecyclonenumberonitsrightside

向带状分布,其结构类似于Maoeta1.(2005)发现的30~60天振荡的基本形态。南海中部有9106号热带气旋活动,它于7月8Et在西北太平洋(13.oN,128.5。E)生成,然后向西北方向移进南海。随着异常气旋式环流主体的北移和加强,到7月14Et,在菲律宾海地区出现了一个闭合气旋式环流中心,其东侧的辐合气流也较强,结果西北太平洋的对流活动变得异常活跃,OLR负距平迅速发展并向西扩展,形成了清楚的西北一东南向季风槽(图4b)。从流线的分布看,在7月17日,低频气旋中心东侧的辐合最强,其中包括来自副热带的东北气流和来自低纬的东南气流。因而在低频气旋中心的东侧,出现了一个新的热带气旋9107号(图4c),表明这种大尺度低频气旋性环流为热带气旋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背景环流场。实际上,包括南海在内的西北太平洋(10。N~20。N)的对流活动都比较活跃,OI。R负距平值低于--40W/m2。与17日相比,20Et及23日的低频气旋性环流和对流异常都明显增强,而且在气旋中心的东南侧又相继生成了新的9108号和9109号热带气旋(图4d~e)。可见,热带气旋一般易于在低频气旋环流中心的东侧和东南侧生成。根据热力激发环流发展的Gill理论(Gill,1980),低频气旋中心东南侧是西南风速最大的地区。因此,这种低空西风急流不论是由于正压不稳定还是对称不稳定都容易激发出一些初始扰动,从而导致热带气旋的相继群发。另一方面,随着热带气旋的发展和西移,它可能会反过来促使大尺度低频气旋环流系统加速向西北传播而减弱。于是,西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逐渐进入干位相(图4f--i)。

自7月26日开始,闭合的异常反气旋环流控制着热带西北太平洋(图4f~i),在低空形成了辐散的大尺度环流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因而不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直到8月4日,在此期间,没有新的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生成。

5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群发性动力条件的影响

前面分析表明1991年夏季多数热带气旋都发

生在西北太平洋对流活动季节内振荡的湿位相中,

5期孙长等: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性的影响

No.5SUNZhangeta1.InfluencesofIntraseasonalOscillationsontheClusteringofTropicalCyclone…

而干位相中仅有一个热带气旋活动,这说明不同位相时期,热带气旋活动的大尺度背景环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图5分别给出了7月10--一27Et和7月28日---8月12日平均的未滤波的850hPa流场,这两个时段分别对应着西北太平洋对流活动季节内振荡的湿位相和干位相。可以看出在季节内振荡的湿位相,东亚季风槽十分活跃,位置从我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经南海北部一直向东伸展到150。E以东(图5a);而在季节内振荡的干位相,东亚季风槽仅仅向东延伸到128。E附近,并且强度很弱(图5b)。由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大部分是在季风槽对应的热带辐合区中形成的,季风槽的强弱和位置直接影响着热带气旋的活动(Grayeta1.,1978;陈联寿等,1979),因此,上述结果表明大气季节内振荡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上影响东亚季风槽的活动进而制约着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活动。

Gray(1978)和陈联寿等(1979)总结了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条件,指出必要的初始扰动和较小的垂直风切变是其中两大重要动力条件。下面,我们分别考察西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这两个动力条件的影响。

lOooEllO"E1200E130。E140。E150。E1600E1700E180。

图5西北太平洋对流活动季节内振荡(a)湿位相(7月lO~

27日)和(b)干位相(7月28日~8月12日)期间未滤波的

850hPa平均流场。双实线表示东亚季风槽的位置

Fig.5Unfilteredmean850一hPastreamlinefieldsforthe(a)wetphase(10JultO27Jul)and(b)dryphase(28Julto12Aug)ofintraseasonaloscillation(ISO)inconvectiveactivitiesO—verthewesternNorthPacific.Doublesolidlinerepresentsthemonsoontrough

图6是沿着12.5。N~17.0N纬度带平均的20~60天滤波的850hPa低频涡度和20----60天滤波的低频()LR的时间一经度剖面。为了便于比较,图6中还根据7.5。N~22.5。N之间热带气旋(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台风)的初始生成经度和生成时间,对它们的位置进行了标注。可以看出,在120。E以东,20~60天的季节内振荡十分明显,并且

图6沿12.5。N~17.5。N纬带平均的低频(经过20~60天滤波)OLR(彩色阴影)和低频850hPa涡度(等值线,单位:

10—5S1)以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经度一时间剖面图。

三角形、五角形和实心圆表示7.5。N~22.5。N纬带内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和台风生成时的初始位置

Fig.6Longitude—timecrosssection(12.5。N一17.5。Nmean)of20一60一dayfilteredOLR(shading)and20—60dayfiltered850一hPavorticity(contour,units:10—5S--1).Triangles,starsandsolidcirclesdenotegenesislocations6ftropicaldepressions,

tropicalstormsandtyphoonsbetween7.5。Nand22.5。N,respec—

tively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性的影响

作者:孙长, 毛江玉, 吴国雄, SUN Zhang, MAO Jiangyu, WU Guoxiong

作者单位:孙长,SUN Zha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浙汀省气象强,杭州,310007), 毛江

玉,吴国雄,MAO Jiangyu,WU Guoxio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名:

大气科学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年,卷(期):2009,33(5)

被引用次数:16次

参考文献(8条)

1.Nakazawa T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activity and typhoon landfall on Japan in 2004 2006

2.Torrenee C;Compo G P A practical guide to wavelet analysis 1998

3.王慧,丁一汇,何金海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期刊论文]-气象学报 2006(3)

4.Wu R;Wang B Multi-stage onset of the summer monsoon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2001

5.谢安;叶谦OLR低频振荡与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探讨 1987(10)

6.谢义炳;陈受钧;张一良东南亚基本气流与台风发生的一些事实的统计与分析 1963(02)

7.周兵,何金海,谭言科,徐海明1998年东亚夏季风环流相互作用的低频耦合模态及其位相特征[期刊论文]-热带气象学报 2001(3)

8.祝从文,Tetsuo Nakazawa,李建平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热带低压/气旋生成的影响[期刊论文] -气象学报 2004(1)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田华.李崇银.杨辉.TIAN Hua.LI Chong-yin.YANG Hui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热带气象学报2010,26(3)

2.李薇.郭裕福.张学洪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进展——观测、动力机制和数值模拟[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2001,16(1)

3.祝从文.Tetsuo Nakazawa.李建平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热带低压/气旋生成的影响[期刊论文]-气象学报2004,62(1)

4.陈光华.黄荣辉.CHEN Guanghua.HUANG Ronghui西北太平洋低频振荡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动力作用及其物理机制[期刊论文]-大气科学2009,33(2)

5.李奎平热带印度洋MJO结构与SST季节内振荡及其年际变化[学位论文]2008

6.田华.李崇银.杨辉.TIAN Hua.LI Chongyin.YANG Hui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大气科学2010,34(3)

引证文献(14条)

1.郝赛,毛江玉,吴国雄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个例诊断[期刊论文]-热带气象学报 2013(05)

2.何洁琳,段安民,黄永森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与MJO的联系[期刊论文]-气象科技进展 2013(03)

3.洪梅,陈希,张韧,曾文华,毛科峰,郝志男基于模糊系统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年份的影响因子检测分析和动力预报模型反演[期刊论文]-气象学报 2015(02)

4.祝丽娟,王亚非,高桥正明南海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关系[期刊论文]-大气科学学报 2014(01)

5.祝丽娟,王亚非,尹志聪热带季节内振荡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期刊论文]-热带气象学报 2013(05)

6.赵宗慈,江滢热带气旋与台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10(15)

7.祝丽娟,王亚非,尹志聪热带MJO和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气象科技 2012(01)

8.李崇银,凌健,宋洁,潘静,田华,陈雄中国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气象学报 2014(05)

9.张鹏飞,李国平,王旻燕,白爱娟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与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关系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高原气象 2010(05)

10.YANG Shuangyan,WU Bingyi,ZHANG Renhe,ZHOU Shunwu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Abrupt Drought-Flood Transition over Mid-Low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2011 and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ver Mid-High Latitudes of East Asia[期刊论文]-气象学报(英文版) 2013(02)

11.YANG Ping,XIAO Ziniu,YANG Jie,LIU Hua Characteristics of Clustering Extreme Drought Events in China During 1961-2010[期刊论文]-气象学报(英文版) 2013(02)

12.赵海坤,吴立广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气象科学 2015(01)

13.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气象科技 2012(06)

14.李崇银,潘静,宋洁MJO研究新进展[期刊论文]-大气科学 2013(02)

引用本文格式:孙长.毛江玉.吴国雄.SUN Zhang.MAO Jiangyu.WU Guoxiong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性的影响[期刊论文]-大气科学 2009(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