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 的调研 —以山东和四川为例

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 的调研 —以山东和四川为例

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 的调研 —以山东和四川为例
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 的调研 —以山东和四川为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3), 113-12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957908.html,/journal/as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957908.html,/10.12677/ass.2015.43018

An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Based on Shandong and Sichuan Province

Junli Zhou1,2, Peng Wang1*, Hong Dai1, Yiping Fan1

1School of Psychol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Email: *pengsdnu@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957908.html,

Received: Aug. 5th, 2015; accepted: Aug. 18th, 2015; published: Aug. 25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95790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ig natur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China, and these disasters not only cause great economic loss, but also lead to people’s serious psychologyical trauma. To recogn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the questionnaires are administered to 1195 people from Shandong and Sichu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1) The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status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is rather passive, which is urgent to be improved; 2) Chinese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are positive, and people hope the mechanism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could develop better;

3) The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

tion differ in education background, residence, province and experiences of crisis, and it indicates those factors influence people’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prac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our existing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contribute to carrying out a targete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of 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 work, strengthen the objectivity understanding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of people, and help the government improve the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nd the quality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Keywords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Cognition, Attitude, Investigation

*通讯作者。

周俊丽等

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

的调研

—以山东和四川为例

周俊丽1,2,王鹏1*,代红1,范宜平1

1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Email: *pengsdnu@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957908.html,

收稿日期:2015年8月5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18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25日

摘要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往往给灾民造成不可愈合的心理创伤,这需要及时对灾民进行有效心理危机干预。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和山东省的1195位中国民众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层次的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和态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水平较低,亟待提高;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较为积极正向,希望今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好发展;不同学历、不同居住地、不同省份、不同危机经历次数的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和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学历、居住地、省份和经历危机次数是影响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和态度的因素。本研究为我国现存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实践依据,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科普宣传工作,增强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认识;帮助政府完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质量。

关键词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态度,调研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但众多的自然灾害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3~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1]。尤其是近几年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甘肃泥石流、南方特大雨雪灾害等。这些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往往给当事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尤其是面对类似于地震、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大多数民众没有亲身经历过,缺乏相应的问题处理方式及支持系统,当面临灾害导致的困境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危机,进而导致社会性心理恐慌和个体的各种心理问题[2]。很多灾民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行为失控等负面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灾后及时有效地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可以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进行正确的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3]。我国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政府是进行灾后救援的主要实施者,而帮助灾民重建心灵家园,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重视公共利益的重要体现[4],自从2008年汶川大地

周俊丽等

震以后,无论国内的学术界还是政府都对灾后民众的心理危机干预给予足够的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成为灾害救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5],同时有关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也成为热点问题。

1.1. 心理危机干预的界定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在195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卡普兰认为:当一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境时,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无法应对眼前的处境,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6] [7]。本研究的心理危机是指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心理危机,即自然灾害发生时,其恶劣影响及灾难性后果充斥着个体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超出了个体的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控制和有效地缓解,会导致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功能的混乱,严重的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造成长期终生的困扰,早期的心理干预对灾民预防PTSD是极其重要的[8] [9]。

针对PTSD,卡普兰提出了“心理干预”的概念,旨在帮助人们度过精神危机[10]。心理危机干预又简称为心理干预或危机干预,从狭义上讲是指为防止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精神崩溃,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心理支持,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使他们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11]。简单来说即通过一定的心理学的手段或者技术对心理有危机的个体进行干预,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平衡状态。有研究表明,约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愈合其心理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或多或少会由此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后表现出如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12]。所以,在出现心理危机状态后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有:1) 稳定情绪。也就是尽力阻止灾后悲痛情绪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2) 缓解急性应激症状。主要针对出现灾后应激问题的个人和群体进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治疗。3) 重建个体的各项心理和社会功能以及恢复对生活的适应,这也是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最终的目标。

1.2. 国内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现状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中国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专业人士开始了心理危机的研究和干预服务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唐山地震后,“精神废墟”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来。我国开始零星的在一些矿难、火灾等灾难性事件中做过一些心理干预的尝试工作[13]。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的灾后心理创伤干预,应该是第一次正式幵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这次发生在新疆克拉玛依友谊宾馆的火灾,造成多人死亡。当时,北京大学精神卫生所派人参加了心理援助工作,对伤亡者家属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心理干预,初步取得了在我国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宝贵经验。到了21世纪初期,我国心理危机干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非典”期间,我国心理学界对“非典”患者、密切接触者、家属以及一线医护人员,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心理干预工作,开始大范围的进行灾害事件的心理救助。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心理危机干预在这次灾情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发动下,有至少50支以上的心理专家队伍赶赴灾区,对受灾群众和相关群体开展心理援助。

心理专家赶赴灾区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也进行大量研究工作。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的预防研究、地震灾后重建研究、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研究、灾后心理救援研究、普通民众对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等方面。面对突发灾害,政府及相关专业人员应及时进行适当心理危机干预[14],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家庭、群体化解危机,告知其如何应用较好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以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景的直接严重的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15] [16]。灾后不仅要重建基础设施,也应该做好人

周俊丽等

们的心灵的重建工作。对幸存者和救援人员等亲历地震的人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和治疗是当前心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17]。针对地震造成的心理伤害的内容和形成特点,我们应该重视心理伤害的救援工作,因此我们要建立好震前准备、震后救援的急救体系[18]。杨慧等人[19]对震灾伤员救治医务人员再次应对大地震的心理应激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震灾伤员救治医务人员在参与玉树与汶川地震救治1周后其恐怖心理显著降低,救治经历能够增强医务人员再次面对大地震的心理应对能力,对震灾伤员提供更有效的救援。国内学者从危机干预人员素质、危机干预时间、危机干预机制3个方面指出,5·12汶川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专业危机干预人员严重匮乏、持续心理救援难以保障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徐春迪等人[20]研究普通公众对汶川8.0级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测评,结果表明:1) 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公众的综合水平与能力还很不理想;2) 普通公众掌握的地震知识准确性和理解深度还有待加强。苏桂武等人[21]对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的研究表明:1) 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2) 女性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与能力明显不如男性;3) 不同民众的地震灾害知识水平和防震减灾技能掌握程度显著影响着其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且以后者的影响更为突出。国内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范围狭窄,主要局限于对自然灾害发生后心理干预的探讨,而且对相关问题缺少必要的理论的探讨。在有学术研究成果中,着重实务的多,侧重理论的少[22],因此基于社会民众层面的灾害认知与态度的学术理论来讨论心理危机干预的问题,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构建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体系,还要开展大量具体研究工作。

1.3. 问题提出

现阶段大多数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是关于专家对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及问题的认知与分析,而本研究首次从社会民众层面来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的理论问题。由于不同层次的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和认知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反应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于制定科学的应急干预对策,不仅要重视专家的专业观点,也要重视普通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看法。因此,本研究选择从普通民众的视角来了解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结合我国目前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自编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测量量表》,以数据量化的方式,了解当今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现状。

前人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层次的民众其灾害认知能力存在差异,那么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居住地、不同省份的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是否也存在差异?同时本研究开拓新思路,通过调查山东和四川地区来探究经历危机次数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的影响,即与经历过自然灾害的地区民众相比,未经历过自然灾害的地区的人们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有何差异?认知是态度的基础,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态度,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又会怎样影响其态度?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民众的性别、学历、地区、经历危机次数等因素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和态度的影响,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如何影响其态度,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民众那里获得丰富的、直接的信息资料,获得真实有价值的反馈,从而增强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认识,提供可行的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案,帮助政府与国家相关部门完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质量。

2. 方法

2.1. 被试

采取整群取样的方法,主要选取了山东(556名)和四川(639名)两个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共

周俊丽等

计1195名被试进行集体问卷施测。其中55%是大学生,社会人士包括中学生(17名),农民(66名),工人(74名),军人(169名),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97名),商业服务从业人员(49名),专业技术人员(27名)。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量表,共15个项目,包括理论性认知、专业性认知、对象性认知三个维度。每个项目从1 (非常不符合)~5 (非常符合)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了解越多。总量表及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7、0.813、0.741、0.619。

本研究采用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量表,共17个项目,包括建设性态度、必要性态度、乐观性态度三个维度。每个项目从1 (非常不同意)~5 (非常同意)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越乐观。总量表及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5、0.806、0.790、0.766。

2.3. 研究程序

问卷调查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以统一指导语指导被试作答问卷,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对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与态度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对不同学历、居住地、省份、危机经历次数被试的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与态度的分析

3.1.1. 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与态度得分

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得分均在4分(有些符合)以下,尤其在理论性认知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最低为2.97,态度总分平均数为3.86,但是态度各维度得分均在4分以上,结果见表1。

3.1.2. 不同学历的被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

总体来说,随着学历的不断提高,被试得分也逐渐增高,尤其是态度各维度这一趋势表现得很明显,对不同学历被试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学历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2。

3.1.3. 来自不同居住地的被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

总体来说,随着居住地经济水平的提高,被试的得分逐渐升高,对不同居住地被试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除必要性态度这一维度无显著差异其他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3。

3.1.

4. 不同省份的被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

本研究中被试主要来自于山东和四川两个省份,考虑到被试经历危机的情况将省份直接划分为四川省和非四川省,对不同省份被试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除了对象性认知和乐观性态度,不同省份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非四川省的得分均高于四川省的得分,结果如表4。

3.1.5. 有过不同危机经历的被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

对非四川省被试以是否经历过危机为自变量,对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是否经历危机对得分均无显著性影响,结果如表5。

四川省被试以危机经历次数(0次、1次、2次、3次及以上)为自变量,对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经历次数对态度得分影响显著,经历过3此危机的被试态度总分显著高于经历过1次危机的被试;在理论性认知上,经历过1次危机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未经历过的被试,其它次数对被试的得分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在必要性态度上,未经历过危机的被试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经历次数的被试,结果如表6。

周俊丽等

Table 1. The scores of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表1.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与态度的得分

认知M 态度M

总分 3.34 总分 3.86 理论性认知 2.97 必要性态度 4.13

专业性认知 3.87 建设性态度 4.10

对象性认知 3.52 乐观性态度 4.88 Table 2. The impact of testeEs’ education background on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 ± SD)

表2. 不同学历的被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M ± SD)

初中及以下

①高中或中专

大专

大学本科

研究生

F值两两比较

认知总分50.06 ± 8.84 52.04 ± 10.03 54.43 ± 8.50 49.60 ± 7.91 54.27 ± 12.14 7.023**⑤,③,②,① > ④态度总分64.60 ± 9.25 67.95 ± 8.16 67.96 ± 9.33 65.15 ± 7.97 68.73 ± 7.23 5.47**② > ①;③ > ④

理论性认知 3.17 ± 0.64 3.16 ± 0.76 3.39 ± 0.62 2.89 ± 0.66 3.23 ± 0.78 13.02***⑤,③,②,① > ④;

③ > ②

专业性认知 3.52 ± 0.68 3.80 ± 0.72 3.91 ± 0.66 3.91 ± 0.65 4.12 ± 1.01 7.59***⑤,④,③,② > ①;

④,③ > ②

对象性认知 3.52 ± 0.94 3.89 ± 0.93 3.87 ± 0.86 3.44 ± 0.92 3.93 ± 1.90 9.63***⑤,②,③ > ④;

③ > ①

必要性态度 3.88 ± 0.71 4.15 ± 0.61 4.20 ± 0.66 4.15 ± 0.62 4.33 ± 0.73 4.12*⑤,④,③,② > ①建设性态度 3.88 ± 0.57 4.05 ± 0.56 4.10 ± 0.60 4.13 ± 0.58 4.29 ± 0.51 4.29*⑤,④,③,② > ①乐观性态度 5.16 ± 0.83 5.39 ± 0.77 5.29 ± 0.89 4.75 ± 0.84 5.12 ± 0.80 24.20**⑤,④ > ①

(*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Table 3. The impact of testees in different residence on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 ± SD)

表3. 不同居住地的被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M ± SD)

农村①乡镇②县城③城市④F值两两比较认知总分48.00 ± 7.70 48.72 ± 7.06 52.37 ± 9.02 52.84 ± 8.57 28.85***④ > ③ > ② > ①态度总分63.57 ± 8.32 65.11 ± 7.34 67.09 ± 8.37 68.07 ± 7.24 22.10***④,③ > ①

理论性认知 2.79 ± 0.63 2.84 ± 0.64 3.18 ± 0.69 3.15 ± 0.71 28.17***③ > ④ > ② > ①

专业性认知 3.80 ± 0.68 3.82 ± 0.65 3.87 ± 0.67 4.04 ± 0.64 8.08 ***④ > ③ > ② > ①

对象性认知 3.31 ± 0.90 3.45 ± 0.84 3.77 ± 0.95 3.71 ± 0.94 19.60***④,③ > ①;④,③ > ②

必要性态度 4.03 ± 0.69 4.11 ± 0.59 4.16 ± 0.60 4.31 ± 0.56 11.20

建设性态度 4.07 ± 0.61 4.11 ± 0.59 4.08 ± 0.56 4.19 ± 0.53 2.89***④ > ② > ①

乐观性态度 4.61 ± 0.84 4.79 ± 0.76 5.17 ± 0.87 5.11 ± 0.82 35.00***④ > ③ > ② > ①

周俊丽等Table 4. The impact of testees in different province on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 ± SD)

表4.不同省份的被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M ± SD)

四川省非四川省差异性检验认知总分48.13 ± 7.91 52.53 ± 8.34 t = 9.363***

态度总分63.53 ± 8.06 67.89 ± 7.73 t = 9.494***

理论性认知 2.79 ± 0.63 2.84 ± 0.64 F = 98.434**

专业性认知 3.80 ± 0.68 3.82 ± 0.65 F = 105.18**

对象性认知 3.31 ± 0.90 3.45 ± 0.84 F = 2.481

必要性态度 4.03 ± 0.69 4.11 ± 0.59 F = 6.35*

建设性态度 4.07 ± 0.61 4.11 ± 0.59 F = 317.8**

乐观性态度 4.61 ± 0.84 4.79 ± 0.76 F = 0.22

Table 5. The impact of experiences of crisis of testees in non-Sichuan province on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 ± SD)

表5.非四川省被试的危机经历情况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M ± SD)

是否差异性检验认知总分53.62 ± 11.43 52.57 ± 8.21 t = 0.074

态度总分68.14 ± 8.90 68.02 ± 7.65 t = 0.564

理论性认知 3.28 ± 0.84 3.17 ± 0.66 F = 0.003

专业性认知 3.92 ± 0.79 3.91 ± 0.60 F = 0.13

对象性认知 3.88 ± 1.02 3.82 ± 0.88 F = 0.04

必要性态度 4.18 ± 0.72 4.19 ± 0.58 F = 0.26

建设性态度 4.10 ± 0.66 4.10 ± 0.54 F = 0.228

乐观性态度 5.34 ± 0.68 5.31 ± 0.75 F = 0.057

Table 6. The impact of experiences of crisis of testees in Sichuan province on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 ± SD)

表6.四川省被试的危机经历情况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态度的影响(M ± SD)

0次①1次②2次③3次及以上④F值两两比较认知总分46.59 ± 8.35 48.69 ± 7.77 48.25 ± 8.35 47.87 ± 6.56 1.70

态度总分61.23 ± 8.48 63.69 ± 8.25 64.05 ± 7.96 64.14 ± 6.78 3.23*④ > ①

理论性认知 2.64 ± 0.67 2.87 ± 0.63 6.87 ± 0.70 2.76 ± 0.56 3.158*② > ①专业性认知 3.86 ± 0.74 3.80 ± 0.72 3.87 ± 0.75 3.84 ± 0.60 0.198

对象性认知 3.08 ± 0.97 3.33 ± 0.88 3.30 ± 0.92 3.28 ± 0.81 1.56

必要性态度 3.87 ± 0.82 4.05 ± 0.65 4.18 ± 0.62 4.17 ± 0.62 5.374*④ > ③ > ② > ①建设性态度 4.00 ± 0.64 4.07 ± 0.64 4.17 ± 0.57 4.13 ± 0.52 2.36

乐观性态度 4.37 ± 0.79 4.61 ± 0.78 4.45 ± 0.81 4.51 ± 0.71 2.56

周俊丽等

3.2. 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建议情况

对本研究问卷中提到的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6项建议的赞同情况进行比例统计结果发现,这六项建议的赞同情况均超过了一半的比例,说明大多数民众认为我国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这六个方面仍需要加强,未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加大宣传工作(77.20%)”、“选拔专业的、合格的心理干预工作者(77.60%)”的比例都很高,都达到77%以上,说明这两项工作尤其需要加强,而在“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监督”这项建议赞成比例(58.10%)相对偏少。

4. 讨论

4.1. 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平均得分为3.34,处于我们问卷中设定的5点等级评分中“不确定”与“有些符合”之间,偏向不确定的方向,离有些符合还有一定的差距。认知量表所包含的理论性认知、专业性认知、对象性认知分量表的得分分别为2.97、3.87、3.52,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得分都在4分(有些符合)以下,其中理论性认知得分不到3分(不确定),从整体来看民众对于危机干预的认知得分普遍偏低尤其是理论性认知方面,这说明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了解程度较低,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势在必行。

本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情况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苏桂武等人对汶川地震灾区的研究表明,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21],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随着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越高,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了解越多并且对心理危机干预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随着职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情况也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居住在城市的民众的认知情况要显著高于居住在农村的民众。与山东省被试相比,本研究取样的四川省被试的生活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四川省的民众对于一些新型知识的了解较少,因此山东省民众的认知情况(尤其是理论性认知和对象性认知)显著高于四川省。另外,对于非四川省的民众来说,是否经历过危机对认知情况没有影响,主要由于非四川省的民众并未经历过巨大自然灾害,即使经历过也对他们没有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心理危机干预,因此是否经历过危机对他们的认知情况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四川省的民众来说,经历危机次数对理论性认知得分有显著影响,曾经经历过自然灾害的被试比没有经历过的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心理危机干预,如灾害发生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前往一线对灾民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当地大众媒体对于心理救援的知识宣传与教育,邢娟娟在公共事件应急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研究中也指出“媒体是大家了解事实真相的最为重要的形式和手段”,在突发事件中采取媒体宣传、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是事件中的各类人群希望获得的心理援助方式,这些使得经历过灾害的民众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知识了解得更多[23]。

4.2. 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平均得分为3.86,处于我们问卷中设定的5点等级评分中“不确定”与“有些同意”之间,偏向有些同意的积极正向方向。态度量表所包含必要性态度、建设性态度、乐观性态度分量表的得分分别为4.13、4.1、4.88,这三个分量表的得分体现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得分都在4分(有些同意)以上,其中乐观性态度达到了4.88,这表明一方面民众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很有必要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民众对于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的未来发展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相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会发展成为一套具备系统性和完善性的机制。

周俊丽等

本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情况在不同人群中也存在差异。态度是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这三个成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民众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也是由其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由于不同人群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内心体验以及采取的行为反应可能不同,因此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情况在不同人群中也存在差异。

本研究发现,随着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越高,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得分越高,并且初中或以下的被试与其他水平的被试在必要性态度与建设性态度上的存在差异,初中或以下的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低,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了解较少,这种认知方面的缺失可能导致对心理危机干预态度上的模糊,因此文化水平低的民众,态度得分也较低。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建设性态度与乐观性态度上,居住在城市的民众的态度得分要显著高于居住在农村的民众,非四川省民众的态度得分显著高于四川省,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的民众有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接触更多的文化知识,拥有开拓的视野,这些促使他们对于未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另外,对于非四川省的民众来说,是否经历过危机对态度得分没有影响,主要由于非四川省的民众并未经历过巨大自然灾害,没有亲身感受到灾害对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伤害,更没有亲身接触过心理危机干预,没有意识到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因此是否经历过危机对他们的态度没有造成影响。但是,对于四川省的被试来说,经历危机次数对必要性态度有显著影响,经历次数为0次的被试与其它经历次数的被试之间在必要性态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曾经经历过灾害的民众亲身感受到灾害给他们带来严重的个体、家庭和集体的心理创伤,灾后最常见的心理创伤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灾难后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噩梦惊醒、警惕情绪不断增加、感情钝化、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失去对未来的信心。而心理干预在灾害过后的救援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有效缓解灾民出现的焦虑、抑郁等症状和绝望、无助等心态,使他们尽早认识、接受现实;通过对遇难者家属及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能让他们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端正态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形态[24]。亲历灾害的民众深刻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经历过危机的民众比没有经历过的更加强调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必要性。

4.3. 对我国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建议

本研究问卷提到的六项建议是结合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得到的,因此这六项措施本身具备一定的实施必要性,根据文献和实证调查针对目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足的方面[25],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刚刚起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不完善,缺乏心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为此,相关心理学专业人员加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力度,努力构建适合我国的危机干预模式,制定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使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更加系统、完善。

2) 现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因此建立一支强大专业队伍势在必行,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3) 政府及社会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视力度不够。在日常生活中,政府应加大对相关心理知识的宣传与教育,让民众积极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心理学从业人员比较混乱,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灾后心理工作者鱼龙混杂,需要科学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相关的行业,国家从法律层面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严格监督。

5) 重视不同人群的差异,对于不同的群体应采取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方式。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事件以及不同程度经历者对知识获取途径和传播材料的形式的偏好不同,我们在组织开展灾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活动中,应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选择内容和形式。

周俊丽等

除了上面所说的建议之外,本研究问卷中的建议开放题部分,民众提供了很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譬如: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从小抓起,在小学开始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心理干预工作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心理工作者走进基层,让人们在平日里有机会接触到心理专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经常进行地震等灾害的危机演练,切实提高民众应对灾害的能力;建立一套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急预案,以备在发生突发灾害时及时采取相应工作;鼓励更多的人们志愿参与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政府及社会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单,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等进行丰富多样的心理知识的传播与教育,让心理健康知识深入人心。

5. 结论

运用自编《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问卷》对我国不同层次的民众首次进行大规模调查,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完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质量和进一步研究、提高国民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第一信息:从总体上说,我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处于亟待提高的状况;我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现状处于积极正向水平,均希望以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得到更好发展;不同学历、不同居住地、不同省份、不同危机经历次数的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学历、居住地、省份、经历危机次数是影响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的重要因素。

6. 研究展望

现阶段国内对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于现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心理救援现状的质性描述,而本研究自编量表,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以量化的方式进行,开拓了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研究的新视角,添补了研究空白,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国民众进行问卷施测,有助于多角度把握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为我国现存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实践依据,为今后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提供了建议,从而有利于提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质量。

基金项目

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0445099),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调研。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秦大河, 孙鸿烈(2004)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 气象出版社, 北京.

[2]张黎黎, 钱铭怡(2004) 美国重大灾难及危机的国家心理卫生服务系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6, 395-397.

[3]邱慧萍(2004) 灾难性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1, 135-136.

[4]金嫣(2011) 自然灾害下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内蒙古大学, 呼和浩特.

[5]Andrew, J.F. (2011) Psychic aftershocks: Crisis counseling and disaster relief policy. History of Psychology, 3, 264-286.

[6]Caplan, G. (1964)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 Basic Books, New York.

[7]Kanel, K. (2003) 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 California MarcusBoggs, USA.

[8]Hu, X.H., Yang, Y.B., Liu, L., Liu, X.F. (2010) Ear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llowing a natural disaster: A study

with a victim buried under rubble for 124 hour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8,71-7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957908.html,/10.2224/sbp.2010.38.1.71

[9]Everly, G.S., Flannery, R.B. and Mitchell, J.T. (2000)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Cism): A review of litera-

tur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5, 23-4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957908.html,/10.1016/S1359-1789(98)00026-3

周俊丽等[10]Flannery, R.B. and Everly, G.S. (2000) Crisis intervention: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ental

Health, 2, 119-125.

[11]Everly, G.S., Hamilton, S.E., Tyiska, C.G., et al. (2008) Mental health response to disaster: Consensus recommenda-

tions: Ear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ubcommittee (EPI), National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Active in Disaster (NVOAD).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3, 407-41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957908.html,/10.1016/j.avb.2008.05.004

[12]梁宝勇(2003) 非典流行期民众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干预. 心理与行为研究, 3, 223-230.

[13]包晓(2008) 论政府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干预机制.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4, 11-12.

[14]Zhang, L.L., Liu, X., Li, Y.P., Liu, Y., Liu, Z.P., Lin, J.C., et al. (2012)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efforts after a major

earthquake: Lessons from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Lancet, 379, 853-86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957908.html,/10.1016/S0140-6736(11)61876-X

[15]Acierno, R., Ruggiero, K.J.,Galea, S., Resnick, H.S., Koenen, K., Roitzsch, J., et al. (2007) Psychological sequelae

resulting from the 2004 Florida hurricanes: Implications for postdisaster inter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7, S103-S10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957908.html,/10.2105/AJPH.2006.087007

[16]金宁宁, 左月燃, 罗敏, 等(2000) 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护理管理杂志, 1, 35-38.

[17]廖晓明, 李小溪, 宋远斌, 等(2009)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汶川地震后心理救援. 中国现代医生, 8, 59-61.

[18]徐芳(2009) 地震灾害心理伤害急救措施研究. 临床急诊杂志, 2, 127-128.

[19]杨慧, 宁宁, 朱红, 等(2012) 震灾伤员救治医务人员再次应对大地震的心理应激反应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7,

1720-1722.

[20]徐春迪, 周旗, 郁耀闯(2010) 普通公众对汶川8.0级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测评研. 地震研究, 3, 336-343.

[21]苏桂武, 马宗晋, 王若嘉, 等(2008) 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

川省德阳市为例. 地震地质, 4, 878-894.

[22]刘燕(2012) 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干预研究. 西北大学, 西安.

[23]邢娟娟(2007)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3, 65-68.

[24]刘春华(2005) 灾害事故救援中的心理干预简析.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 47-50.

[25]万小艳(2013)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 86-89.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心得体会 昨天下午听了河师大学院刘小先教授带来的题目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的讲座,在工作中,我拥有的多是实践经验,在假期的培训中,终于在这些专家、教授的引领下,去思考自己平日做的事情,上升为理论,然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去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1.非典属于瘟疫,像瘟疫、地震、水灾、空难、恐怖袭击、战争等这些是属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 2.失恋、失业、丧失亲人、破产、人际关系紧张、失败、遭遇性侵犯等这些现象的术语是个人内在的冲突。 3.校园危机事件有五大类 ●学生意外事件:车祸、疾病身亡、运动及游戏伤害、溺水、自伤、实验实习伤害等。这些好理解。 ●校园安全维护事件:火警、地震、人为破坏、校园侵扰、失窃等, ●学生暴力与偏差行为:学生斗殴、暴力**、枪炮弹药刀械违规、财产**、赌博**、滥用药品与烟毒、破坏校园、性侵害**、飚车。这个概念令我很惊讶,在刚毕业的这一届学生中,皓是一个问题学生,他常常上课违纪,带食物进班,与同学们发生冲突,有一次和其他班一个男孩骑别人的电动车在高架上飙车,他

就属于这种情况。我处理他的事情很多次,总是屡教不改,原来,处理学生心理的问题时间常常是两三个月或者几年时间才会有效果。 ●管教冲突事件:师生冲突、亲子冲突、管教体罚、学生抗争申诉。这一概念让我想到了班里的皓、铭、茹、宗这几个学困生的问题,家长只是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背后的道理都是青少年心理危机。 ●儿童少年保护事项:离家出走、乱伦、遗弃、长辈凌虐、出入不正当场所等。面对危机的身心反应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头痛、失眠、恶梦、易惊吓、呼吸困难或哽塞感、肌肉紧张 ●情绪方面:焦虑、恐惧、怀疑、抑郁、悲伤、易怒,绝望、愤怒、烦躁、自责 ●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目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顽强自信、乐观,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等。另一方面它又造就了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由此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校园里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在有些同学看来,一切却是那样枯燥无味,缺少生气;大学生活紧张活泼,有些同学却兴趣索然,萎靡不振。在离开了父母呵护、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中,一部分同学空虚、迷惘、玩世不恭,甚至轻生。从近段时间以来的大学生自杀在寝室几天都无人知晓到寝室投毒事件,这一切都让我们对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担忧。因此我们开展了这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的现状。 二、调研方法:问卷调研 此次调研采取问卷调研的形式,在三峡学院的老校区,面向全校同学进行调查,采用不记名形式调查,发放150份,实收145份。对此我们分板块进行了分析。

(一)关于消费观 1.您是哪个年级的学生?() A.大一 B. 大二 C.大三 D.大四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能够看出,这次调研对象各年级按一定比例进行调研,这样更能体现这次调研的客观性。从而使调研更加准确、更有成效。 2.请问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分析与总结:这次调研对象男女比例各为50%,这样更能反映这次调研的客观性更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从而使调研更有效。 3、您每月的生活费是: A、500元以下 B、500元至1000元 C、1000元至1500元 D、1500元以上分析与总结:80%以上的调查学生的生活费都在500-1000元间,可见除去生活必须品的购买与饮食之外,没有太多的余钱。 4、您的消费主要在于: A、学习 B、饮食 C、化妆品/游戏 D、服装 E、恋爱 F、旅游 分析与总结:对于女生来说45%用于饮食,化妆、服装占35%,恋爱,旅游占15%,最后剩下5%的用于学习:对男生而言10%-20%左右的用于恋爱,游戏上占15%,剩余的用于饮食与服装。由此可见男女的消费观不一样。 (二)关于人际关系 1、你所打算结识人交朋友的动机是: A、我认为朋友能使我生活愉快。 B、朋友们喜欢我。 C、能帮助我解决问

心理咨询技术经典案例

案例一 求助者,女性,24岁,高中学历,现在一房产公司作销售员。下面是一段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访谈片断,请据此回答问题。 心理咨询师:你遇到什么困扰了,愿意跟我谈谈吗?你不必有什么顾虑,我们今天的谈话你的经理是不会知道的! 求助者:最近三个星期我的心情一直很不好,感觉很压抑,不愿与同事交往,上班时对来看楼的顾客也不如以前热情了,不想吃饭,晚上躺下 后总是胡思乱想睡不着,现在真是难受死了。 心理咨询师:看得出来现在你的情绪很低落。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求助者:(沉默),最近我们售楼处来了两位新同事,每当面对新同事的时候我总感觉特别自卑。 心理咨询师:你说自己感觉很自卑,你能举例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自卑吗?求助者:(一愣)我出生在外地的一个小县城,而我的新同事是北京本地人,我很羡慕她们,同时我也感到很自卑。 心理咨询师:还有呢? 求助者:我已经20多岁了,还没有男朋友,她们不仅每天有人送鲜花,我的男同事们也经常给她俩献殷勤。每当看到这些,表面上我都装得满不在乎的样子,但我特自卑。 心理咨询师:还有哪些让你自卑的? 求助者:(想了想,摇摇头)好像就这些。 心理咨询师:噢,你说新同事是北京人面自己是外地人,新同事有人送花、献

殷勤而自己还没有男朋友,因此你感到很自卑,心情低落、压抑, 自己的生活、饮食和睡眠都受到了影响,是这样吗? 求助者:嗯。我总觉得很不公下,为什么他们出身那么好,而我,什么都没有……心理咨询师:其实我家也是农村的,刚工作的时候也很自卑,总觉得不会有女孩子看上自己。 单选:1、心理咨询师在会谈中做了()。 (A)介绍咨询的性质(B)介绍保密性原则 (C)介绍心理咨询师责任(D)介绍求助者权利 多选:2、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使用的提问方式有()。 (A)间接询问(B)开放提问(C)直接逼问(D)封闭提问 多选: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使用的技术包括()。 (A)参与性概述(B)面质(C)自我开放(D)解释 多选:4、心理咨询师住咨询中没有使用的技术是()。 (A)自我开放(B)指导(C)面质(D)具体化 多选:5、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表达出的态度有()。 (A)完全接纳(B)一视同仁(C)通情达理(D)积极关注 单选:6、求助者的沉默最不可能是()。 (A)思考型(B)反抗型 (C)内向型(D)怀疑型 单选:7、心理咨询师不可接受的求助动机是()。 (A)请心理咨询师协助自己成长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 一、概述 1.危机是指人遭遇到的突发重大的刺激,,无法按照常规方式去解决而产生的具有危险性的生理心理反应(重大突发刺激性、主观性、危险性) 2.心理危机的特征①普遍性和特殊性②复杂性③发展的可变性④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3.分类根据刺激来源分: ①发展性危机(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 ②境遇性危机(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个体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 ③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的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 4.心理危机产生机制(类似机器构成的原理和其运转方式) ①危机事件发生,当事人面临后出现心理失衡状态,无法用常规方式解决 ②当事人对危机事件的认知评价,影响大危机强烈,反之,危机轻微 ③当事人可用的社会支持,对决定当事人危机反应的强度和解决方式及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④当事人的人格特征,决定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方式 ⑤心理危机解决的情况影响当事人心理健康的水平 5.心理危机的反应:生理方面、情绪方面、认知方面、行为方面 6.心理危机发展阶段 (1)个体感知,开始体验到紧张,表现为警觉性提高,为达到新平衡个体试图用自己以前的策略做出反应 (2)若(1)不奏效,焦虑程度增加,开始有求助动机,为修正尝试错误的一种方式 (3)若(2)不奏效,紧张程度持续增加,此阶段求助动机最强(注意:易受到别人暗示和影响) (4)若前三都未奏效,易产生习惯性无助,出现怀疑和动摇,自杀意图,有的精神崩溃和人格解体。此阶段需要外援性的帮助(家人、朋友和心理帮助专业人员) 7.心理危机的结果:顺利度过危机、出现社会适应问题、产生心理障碍、发生自伤自毁行为 二、应激与心理危机 1.应激是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身心紧张状态(包含三点:①指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②是一种主观反应③指人体对应激源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 2.应激源凡是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因素 3.应激源的分类 按来源分类: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按大小分类:应激巨砾、应激细砾 按性质分类:正性应激源(结婚、升学、升迁等)、中性应激源(生活规律变动、搬家等)、负性应激源(疾病、失恋、灾难性事件等) 4.应激理论(应激的产生包括应激源、中介变量和心理-生理反应三部分)(一)刺激理论模型 该模型提出推进人们对于应激源的量化研究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体会-心理干预学习心得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学习的收获: 1、通过这次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学习,我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技术,学到了更为详实的干预知识与技巧,增强了对危机干预的计划筹备,对日后工作实务特别是个案工作有较大帮助。 2、初步了解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评估和筛选技术,学习了简单的干预技术,了解了“简快重建法”、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3、今天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心理危机的特征、影响以及如何介入、处理技巧等,收获最大在于对应急事件发生后和心理创伤者使用保险箱技术,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等。 4、第一次系统的接受这样的学习,很有收获,同时也知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让我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理论方法,总之,这样的培训系统,完整,很好。 我认为在讲座中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1、讲座方式比较合理,并贯穿有模拟练习,增强了讲座效果,实操和小组讨论能让学员得到锻炼 2、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新知识的讯息,如简快重建法,讲课与互动良好结合,小组演练,探索讨论,现场气氛调动比较好 3、完整、系统、清晰、有条理,互动,注重重点,有具体技巧练习,切身感受印象深刻,提问,现场热烈,也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很信服。 4、时间安排较合理,开讲者平易近人、语言风趣,能很好的解释社工所提出的问题,与社工的互动较多,能够很好的根据社工知识结构来讲解。 5、对演练过后社工过的疑惑给予及时的解答和互动,很好的调动了社工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诚挚的感谢部门同事和领导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关心,非常感谢医院和科室领导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踏踏实实工作,为医院的明天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2016-3-12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体会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心得体会 通过应用心理学课关于心理危机干预这一小节课程的学习,使我对于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原则与具体运用有潜在的了解,最后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在汶川地震以及台风受灾区灾后重建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那发现有人存在心理危机时,当我们要对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原则,使干预达到最佳效果。其基本原则包括:(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了解完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知识,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人们会产生心理危机呢经过老师的归纳讲解,主要包括这么几个原因,分别是: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重大财产损失;重要考试及晋升失败;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在实际中,这些造成心理危机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单独起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同时对人们心理造成危机。例如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亲人或朋友的离世及自身严重疾病和重度残

疾,那么这些原因都可能集中在一起造成心理危机的产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一件不幸的事并不能造成人们心理危机的产生,但当不幸的事接踵而至时,恋爱的失败,事业的不顺再加上亲人的离世等一系列的原因堆积而成所产生的心理危机比单独某个原因造成的可能更棘手更难以处理。我们必须尽早地找出其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在尽快的时间内实施心理危机干预,防止其发生过激行为。 那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专业心理咨询者及工作人员有关于危机干预的六步走策略。1、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为了帮助确定危机问题,推荐在干预开始时,使用核心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2、保证求助者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将保证求助者安全作为首要目标;3、给予支持:强调与求助者沟通与交流,使求助者知道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这一步侧重于求助者与工作人员常会忽略的一面——有许多适当的方法或途径可供求助者选择;5、制定计划;6、得到承诺。 心理危机在前些年并不为人所重视,人们普遍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了解,几乎忽视这一方面的问题,所以当心理产生危机,并且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便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人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但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受到社会重视缘于汶川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灾后的灾民心理信心重建,灾民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巨大帮助,从而令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人们的心理问题,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自从08汶川地震之后,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学习问题 二,业余生活 三,经济生活 如今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困难,在第6题“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够用吗?”中,有67%的同学基本够用,更有11%的 同学有剩余,与此同时,在第7题中“你认为每个月生活费对自己 是否是一种负担,造成心理压力?”有60%的同学认为没有压力。以 上都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 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于经济生活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情况明显 下降。 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初到大学,面对如此开 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 子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于是羞于表达形成内向性格。而在城市中 长大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难以体会农村地区同学的情况。 于是形成隔阂。与此同时,在第20题“你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吗?”有78%的同学认为“是”或“偶尔是”。这更反应了大学生人 际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五,心理平衡 在第1题“你觉得现在学校与你理想的大学有多差差别?”中, 有56%的同学选择“很大”,这反应了同学同学理想中的大学与现 实中的学校还是有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13题“你觉得自信吗?”,有69%的同学选择了“不自信”或“有时不太自信”。在第5题 “现在自己在大学生活中,你认为自己哪些方面最差?”有57%的同 学认为自己缺乏自信,这两题都反应了我们的同学对自己没有足够 的自信心。然而在第23题中“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吗?常常觉

得自己是失败者吗?”只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在第26题:“你总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吗?你在为之不懈奋斗吗?”只 有31%的同学认为“是”。这两题又都体现出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未 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明天没有信心。以上的几题分别从 不同角度说明同学在心理上并没有达到平衡,理想总是与现实存在 差距的。 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的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体。诸多明星之于80、90后,仅仅只是喜欢。90后“自己”才 是自己最崇拜的偶像。个中缘由,不言自明。因为明星已经引不起 他们的崇拜。有关专家的解读,认为这是青年一代自信心增强的表现。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这并非是他们自尊的自信,恰恰是出于 某种“无奈”。这正如“最不想当公务员”一样——连年不断创新高,越来越火爆的公务员招考是事实。那么,我们是相信“心里话”,还相信这个事实。唯一的解释只有“无奈”——要么言不由衷,要么行不由己。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90后的特征是什么?个性张扬、叛逆。但这也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 缺点。90后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说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那也更应该从家长和社会上找原因,是家长和社会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成长环境。”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 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 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 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9月中旬,在安康市五里镇这进行实习,在实习过 程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很多学生的成绩特别差,通过观察发现好 多学生他们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和奶奶, 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孤僻,不善交际。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高塘镇中心学校九(7)班郭智文 一、基本情况: 姓名:韩浩 性别:男 年龄:15岁 家庭成员: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韩浩 父母工作: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 成绩:中下 性格:寡言少语,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的障碍。 二、背景资料: 韩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之后受到母亲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韩同学的母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韩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韩同学害怕母亲,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韩同学不想妈妈让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母亲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韩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早已升入初中,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韩同学由于被母亲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韩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母亲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邻居说长论短,都增加了韩

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韩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韩同学母亲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韩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力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韩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韩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韩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韩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韩同学的交谈过程中,韩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韩同学与母亲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韩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韩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韩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韩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韩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韩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韩同学的母亲确实如韩同学所述,在韩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韩同学的母亲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学校安全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

学校安全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学习心得 首先,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心理危机这个概念是十分宽泛的:只要是心理的平衡与稳定被打破,使思维或行为有了紊乱就可称作心理危机了。在处理危机大多数人都能恰当的应付,若不能恰当的应对则会产生心理创伤。 由此不由联系到自身的经历与生活,小危机其实是不断的,稳定的心理与生活常常会遭遇些事情被打乱,虽然是小事,比如孩子的学业问题、夫妻的意见问题、工作的变化问题等,当这些事情突然出现,自己的心理的波动总是有的。可以说是平衡被打破了,不过正如老师所说,这些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人的正常反应”,而且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平衡、破坏、再平衡的过程,如此去想事件与自己的心理变化的时候,就会知道这是种必然,也就会更宽容地接纳、理解自己与别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了。 其次,心理危机不都是负作用,有时正是它们的出现让人不断地调整自己,让人成长、成熟。而且还可能在某些极度的负面情绪后会出现“灿烂的拐点”,情绪在某一刻就会豁然开朗起来,比如震后人的心理,在悲痛被宣泄后,人们可能对人生与生活有了新的思考,会更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日子。所以不要惧怕平衡的打破。 最后,是了解了一些如何面对那些遇到心理危机的人们的方式方法,老师讲了很多,把自己记得的总结归纳一下: 一是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安慰需求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应该用躯体语言等建立其安全感,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心理指导,使其自我应对了。当然前提是要认同他们的感受,及时给予支持与安全感。还有,要允许他们有一两周的心理适应期,给他们心理缓冲的时间与情绪发泄的出口。 二是要尽量减少自己和孩子面对一些惨烈的场面,所谓不该听的,不该看的都要避免,因为这些东西会使人印象深刻,使人大脑在“闪回”时不断干扰心理,让人噩梦。 三是在危机后改变孩子受刺激的环境,如杀伤案后校园设施要变动,免得“触景生情”。 四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心理危机的出现,重视心理问题,要让人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要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与指导,使人正确地应对危机。否则,这些心理危机的受害者有一天可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把伤害带给社会与他人。 五是,心理危机和人对事件的认知与评价有关,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会产生心理危机,有的人却无动于衷的。所以如何指导转变认知是解决危机的一个关键。 总的来说应该知道,无论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放在漫漫人生里,都是微小的一瞬,如果能这样想许多事情都可以看开了。当然,如果处理不当,危机没有正确应对,也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二级院系: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报关A1401 学号:02 姓名:曾月 指导老师:程利滨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钟媛媛曾月熊欣黄凯琴 报关与国际货运 内容摘要: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和心理素质,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我将大学生心理状况作为此次专题调研。此问卷针对大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统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前出现的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等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引发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如何以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已经成为了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其中包括情绪、学业、感情等等因素,我们针对这几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若干个问题来体现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选择情况。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调查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大一学生共120人。 (2)问卷发放过程: 按上述要求,我们采用分性别用电子问卷的形式完成,资料收集采用自填式无记名调查方式。本次发放问卷共120份,回收问卷108份。问卷发放过程中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解除调查对象的思想顾虑,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第二,答卷要求明确,以减少答题时发生差错。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法为主,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 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概述 (一)、人际关系问题 根据调查可发现,有的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负的心态,待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总想表现自己,经常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调查中发现有4%的同学当自己不受到别人理解时会和别人冲突,缺乏理性,15%的同学会有不同程度的怨愤和心情压抑!不愿和同学交流、合作,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二)、学业问题 调查发现14%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就是三点一线之间教室、寝室、食堂缺乏激情与热情枯燥乏味。据了解学业上的主要问题是:1、学习压力大;2、学习动力不足;3、学习目的不明确及学习成绩不理想;4、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三)、恋爱与性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得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所获所得 4月18至19日两天时间,我有幸参加了在台州学院临海校区举办的北京大学徐凯文博士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收获很大。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按章节进行了详细梳理。 第一讲:九〇后大学生肿么了? 首先,徐博士从原北大校长周其凤、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富士康老总郭台铭、IBM的困惑谈起,揭露90后大学生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接着,他就北大入学大一新生的自杀率逐年增高这一事实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大一新生多为带病入学,是当前变态的高考教育体制所带来的结果。然后,徐博士将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和北京大学学生用刀伤人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了比较,让我认识到在报道危机事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官方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持续提供最新消息,这样做能 够有效阻止谣言四起。 2.对(自杀)危机事件的信息报道不宜过于详细,尤其是不能包含细节, 避免有人效仿。因为诸多事实表明,媒体报道的(自杀)细节越多,(自 杀)模仿行为就会越多。 3.发布的信息要客观真实。 4.发布信息时不要将焦点关注在事件的起因上,而应该将焦点放在对受害 者的人文关怀上。 紧接着,徐博士又从为洗刷“死亡之桥”而改造后的韩国麻浦大桥高自杀事件讲起,向我们阐明了自杀的著名效应、模仿效应和呼救效应,同时也告诉我们: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然后,徐博士紧密结合自己的调研和所干预的个案,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抑郁症和神经症;自杀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自杀在理论上是可以预防的,从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显著低于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率这一事实发现,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之所以低于其他国家和中国其他群体,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辅导员队伍。据北京大学统计,危机事件的反馈有73%来自院系,自己求助的仅有18%。由此可知,院系辅导员的作用甚为关键,做好危机干预的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咨询题。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咨询题。 这项调查结果是6月25日公布的,调查由福州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完成,共拜访了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6所大中专院校的1200名大学生。 调查显示,约有23%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咨询题。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别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别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除交际困难外,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等也是困扰大学生的重要咨询题。 约有30%的大学生感受压力很大。他们的压力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并非所爱,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内在冲突与痛苦之中。另外,课程负担过重、学习办法有咨询题、各种大小别断的考试、严重的就业形势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即将毕业的小张,差不多参加了4场聘请会,都没有寻到合适的职位,心情极度沮丧。“我今年要从医大毕业,却没有方法进入好医院工作,我甚至别敢想改日会是什么模样。我别是瞎子,但却是择业时的盲人。” 还有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所以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在大二时,我的前女友忽然提出要和我分手。”一名姓黄的学生说,“我始终无法不记得那名女生,至今觉得无法解脱。” 调查发觉,14%的大学生浮现抑郁症状,17%的人浮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且,学生心理咨询题分时期各别相同,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日子习惯咨询题,兼有学习咨询题、专业咨询题、人际交往咨询题;二年级浮现的咨询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进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咨询题;四年级则以择业咨询题为多数,兼有恋爱咨询题、以后进展和能力培养咨询题等。而和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题要更多一些。 过度的压力使大学生们在情绪上容易失降苦闷。一名同意调查的大二学生说:“我总是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和抑郁,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觉得索然无味,老是想哭,但又哭别出来,即使遇到喜事,也毫无欢跃的心情。如今我睡不行,经常做噩梦。” 针对本次调查中显示出来的咨询题,心理测评师、哲学硕士张小平分析说,从个体身心进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青青年向成年的转变阶段,这一时期中,会浮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咨询题。这些矛盾冲突假如存在过于强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容易浮现心理障碍,妨碍个体的健康进展。 从现实日子来看,大学生们在中学时形成的优势消逝,“中心”地位受到威胁,也会使之产生失降感和恐怖感。此外,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独生子女常常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社会锻炼,心理较为脆弱,也容易引发上述咨询题。 二十周年同学会邀请书 当我想你的时候……

教案心理危机与干预

教案 2014~ 2015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心理危机与干预 任课教师:徐晓艳 教师所在单位:教育学院

课程名称:心理危机与干预 课程所属院(部):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010511 授课班级:2012级应用心理学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 □其他 总学时:总28学时,其中理论28 学时,实践0 学时总学分:2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构成比例: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使用教材:樊富珉, 何瑾. 团体心理辅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主要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危机概述 第二节心理危机分类 第三节心理危机影响因素与发展过程 第二章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程序与模式 第一节公共危机事件的干预模型 第二节个体危机干预模型

第三节心理危机干预的四个阶段 第三章心理危机干预的评估与诊断技术第一节危机心理评估 第二节危机心理评估常用量表 第四章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第一节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技术 第二节支持性心理疗法 第三节意义疗法 第四节放松疗法 第五节绘画疗法 第六节护理疗法 第七节音乐疗法 第八节药物疗法 第五章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应激反应 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 第六章丧失与哀伤 第一节丧失的危机干预 第二节哀伤的危机干预 第三节抑郁的危机干预 第七章焦虑障碍 第一节焦虑障碍的含义

第二节焦虑障碍的干预措施第八章家庭暴力与虐待 第一节家庭暴力 第二节虐待 第九章自杀 第一节自杀的含义 第二节自杀的征兆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心理危机概述 2、心理危机分类 3、心理危机影响因素与发展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着重把握心理危机概述、心理危机分类、心理危机常见症状与体征、心理危机影响因素、发展过程及结果等。 教学重难点: 1、心理危机的分类 2、心理危机的常见症状与体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第一节心理危机概述 一、心理危机 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里的阻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常规的解决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危机是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件事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除非及时缓解,否则危机会导致情感、认识、行为和躯体方面的功能失调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心得体会 ●学生意外事件:车祸、疾病身亡、运动及游戏伤害、溺水、自伤、实验实习伤害等。这些好理解。 ●校园安全维护事件:火警、地震、人为破坏、校园侵扰、失窃等, ●学生暴力与偏差行为:学生斗殴、暴力**、枪炮弹药刀械违规、财产**、赌博**、滥用药品与烟毒、破坏校园、性侵害**、飚车。这个概念令我很惊讶,在刚毕业的这一届学生中,皓是一个问题学生,他常常上课违纪,带食物进班,与同学们发生冲突,有一次和其他班一个男孩骑别人的电动车在高架上飙车,他就属于这种情况。我处理他的事情很多次,总是屡教不改,原来,处理学生心理的问题时间常常是两三个月或者几年时间才会有效果。 ●管教冲突事件:师生冲突、亲子冲突、管教体罚、学生抗争申诉。这一概念让我想到了班里的皓、铭、茹、宗这几个学困生的问题,家长只是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背后的道理都是青少年心理危机。 ●儿童少年保护事项:离家出走、乱伦、遗弃、长辈凌虐、出入不正当场所等。面对危机的身心反应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头痛、失眠、恶梦、易惊吓、呼吸困难或哽塞感、肌肉紧张… ●情绪方面:焦虑、恐惧、怀疑、抑郁、悲伤、易怒,绝望、愤怒、烦躁、自责…

●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 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 ●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 信任他人…1.焦虑——学生首先表现出来。 ●焦虑是一种无明确对象的游离不定的紧张状态,处于焦虑状 态的人警觉程度很高,而且常常抱着对未来的恐惧,总觉得未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在焦虑状态下,人们通常会出现“认知狭窄”的现象。 2. 内疚、羞耻和负罪感 ●自责、内疚、羞耻和负罪感一种非常消极的思维模式,结果 会导致个体不断贬低自我,甚至是无法容忍自己。听到刘教授的这 些理论的分享,我想到我的学生军,在学期初他的家长跟我说,她的儿子晚上睡着觉,背上、屁股上都是汗,孩子晚上一两点了还睡不着,这些都属于生理方面的表现,家长在跟我叙述的时候,我竟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我的心理学知识及医学常识严重匮乏,我现在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我可能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英语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我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在自己这20年的教 学中也已具备并且还说的过去,但我对于教育心理学的了解太过肤浅,在大学时作为公修课来学习,在工作中明显是捉襟见肘。我必须不断的去努力。了解学生的心理。 内容仅供参考

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范文3篇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范文3篇 本文目录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范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前言: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暴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我们不能辜负他人的期望,我们要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调查背景与目的】: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为活跃、最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群体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来适应这个社会,使得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调查的基本方式】: 我们主要通过会议和访谈等形式来了解我系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共分为三部分: 1、资料收集:整理原有的相关材料,查看文献,收集相关信息。 2、调查走访,开展会议。 3、问卷调查

4、资料整理:问卷分析研究,并且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成文。 【各年级的调查情况及解决方案】: 一、12级新生 1、关于学校初进大学后,一些学生不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面对宽松的学习方式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打断的空余时间。*解决方案:校方应开展一些讲座,对他们进行指导,让他们学会自己怎样规划人生,使他们更加了解大学生活。 2、学习方面存在调剂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不是很感兴趣,总觉得上课无趣,没有用处,且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学习压力大。*解决方案:班委应积极主动营造学习气氛,引导同学主动学习,建议制定学习计划,尽快投入到大学课程中。 3、人际关系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发觉与周围的同学无法沟通交流,无法投其所好;与舍友相处不和睦,对于一些小问题无法合理解决。*解决方案:多开展一系列互动活动,增添班级同学间的交流,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会宽容,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4、性格问题相对自闭,自卑,不敢表现自己,否定自己,无法自信、快乐地面对生活、面对大学——这个小社会,不知如何做到取舍。*解决方案:多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加入到集体中;而班委对于这些同学应多加关注,多与其沟通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大学里基本是学生自主管理,班委担负的责任就更重大,工作与学习时常发生冲突。*解决方案:学会信任他人,将一些工作分与其他班委,但要在不涉及一些隐私及重要性大的情况,明白团队与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 查 报 告 姓名:朱涛 班级:08 应用电子技术 学院:轨道交通学院 学号:20085120170103 时间: 2010—11—1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步入大学校园,所有一切都是新的,学习任务、人际交往及竞争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大学生独立地面对和处理,因此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如:紧张,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严重的不适应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具体的压力有哪些呢?经济学系实践部对我系06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采用自编的问卷,对我系06级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抽取人数共240人,男生130人,女生110人,很好地反映了我系06级学生的构成;对调查问卷实行不记名填写,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差距很大; 2、所就读的学校与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有很大差距; 3、校纪校规对生活和学习起到了约束作用;

4、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会影响情绪的波动; 5、上大学后,最大的挫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6、大多数学生热衷“勤工俭学”; 7、宿舍中基本没有大问题; 8、当宿舍出现问题时会用委婉的态度来处理; 9、少数同学在与人交往方面会存有戒心; 10、在日常生活中,舍友指出其自身错误时,愿意立即改正,并道歉; 11、恋爱的动机是打发无聊的时光; 12、在课堂不活跃,与身边的同学不熟,却与舍友有很多话题; 13、很少同学在意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14、业余时间主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如上网或打游戏; 15、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向信任的朋友倾诉。 四、调查分析 大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新是大学学习的方法。 2、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下面的几种做法可助你成功:树立伟大形象,保持亲密有间,宽松友善待人,流露真诚笑,主动大度处世,努力善解人意。 3、大学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朝气盈然的地方。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角度看,大学阶段正好是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陆建进荐 一、性意识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一女生喜欢并希望一高二男生保护她。她自己也知道并非是交男朋友。但她仍然想知道这名高二男生的电话号码,却又害羞说不出口。同时,她不知道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否是正常现象。因此,很害怕别的同学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而被笑话。她很迷茫,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请老师为她解答。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意识萌发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1、12——16、17岁,近几年来还有提前的趋势,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因为对两性知识的缺乏而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慢慢长大,但在异性面前却显得很拘谨腼腆。到后期出现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一些男女同学虽然感情很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但却害怕它会招来大部分同学的议论,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喜欢一个人包括异性并没有错,这都是人很正常的想法。 2.当你对一个人有强烈的喜爱念头时,就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他的优点和不足,然后他在你心中的神秘感会逐渐消失的。 3.直接对他说自己很崇拜他并且希望能得到他的关心和保护,如果不敢面对面的说也可以间接接触,例如可以采用写信或者让自己信赖的老师和同学转告的方式等等。 4.表达不愿意影响他,希望能共同进步的想法。 5.当有人评论时,要理直气壮的接受这一切,因为大多数人都因为不了解而进行各种猜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不要因此而气愤。 6.为了双方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则应该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作为一名学生应该首先把自己的成绩搞好,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来。 二、社会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二女生来询问,她和她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吵架,她不知道两人还是不是好朋友为了保住友谊,他们不敢相互指出对方的对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