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医结合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二、一般处理 目前这部分的相关高等级研究证据较少,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 (一)呼吸与吸氧 (1)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2)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脑梗死后24 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 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体温控制 (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2)对体温>38 ℃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四)血压控制 1.高血压: 约7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15,16],原因主要包括:病前存在高血压、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焦虑、卒中后应激状态等。多数患者在卒中后24 h内血压自发降低。病情稳定而无颅内高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 h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17]。目前关于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卒中后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及降压药

物的选择等问题尚缺乏充分的可靠研究证据。国内研究显示,入院后约1.4%的患者收缩压≥220 mm Hg(1 mmHg=0.133 kPa),5.6%的患者舒张压≥120 mm Hg[17]。近期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试验(The 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CATIS),观察了4 071例48 h内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入院24 h后)患者接受强化降压治疗对14 d内、出院时及3个月的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影响,结果提示强化降压组无明显获益,但可能是安全的[18]。 2.卒中后低血压: 卒中后低血压很少见,原因有主动脉夹层、血容量减少以及心输出量减少等。应积极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 推荐意见:(1)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00 mmHg。(2)缺血性脑卒中后24 h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 mmHg 或舒张压≥110 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可予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可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静脉药物,避免使用引起血压急剧下降的药物。(3)卒中后若病情稳定,血压持续≥140 mmHg/90 mmHg,无禁忌证,可于起病数天后恢复使用发病前服用的降压药物或开始启动降压治疗[19]。(4)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可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纠正低血容量,处理可能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心脏问题。 (五)血糖 1.高血糖: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2016)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2016)前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IA 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量研究显示,TIA 患者在近期有很高的卒中发生风险。相关荟萃分析指出,TIA 患者发病后第 2 天、第 7 天、第 30 天和第 90天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 3.5%、5.2%、8.0%和9.2%,上述数据证实TIA 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完全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信号。 2010 年我国 TIA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标化的TIA 患病率为2.27%,知晓率仅为3.08%,在整TIA 人群中,有5.02%的人接受了治疗,仅 4.07%接受了指南推荐的规范化治疗。研究估算,全国有 2390 万 TIA 患者,意味着 TIA 已成为中国沉重卒中负担的重要推手。根据国内外经验,对TIA 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也是减轻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的顺利进行,规范管理脑卒中高危人群,特编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及应用 1.指导规范 1.1 从本质上来说,TIA 和脑梗死是缺血性脑损伤这一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建议在急诊时,

对症状持续≥30 分钟者,应按急性缺血性卒中流程开始紧急溶栓评估,在 4.5小时内症状仍不恢复者应考虑溶栓治疗。 1.2 在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弥散加权磁共振(DWI)作为主要诊断技术手段,如未发现脑急性梗死证据,诊断为影像学确诊TIA。如有明确的脑急性 梗死证据,则无论发作时间长短均不再诊断为TIA。对无急诊DWI 诊断条件的医院,尽快、尽可能采用其他结构影像学检查,对于24 小时内发现脑相应部位急性梗死证据者,诊断为脑梗死,未发现者诊断为临床确诊 TIA。 1.3 对于社区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鉴于常规采用组织学标准诊断不具有操作性,同时考虑到与国际上、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的可比性和延续性,建议仍采用传统24小时的定义,诊断为临床确诊 TIA。 2.证据 2.1 经典的“时间-症状”TIA 的概念源于20 世界50~60 年代。1958 年,著名神经病学教授Miller Fisher 提出了TIA 概念的雏形,首次提出了TIA 的临床特征:症状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但大多数发作5 至10 分钟。 2.2 1965 年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以及1975 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发布的《脑血管病分类大纲》确定了传统的基于“时间-症状”的TIA 定义:“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的神经功能障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及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0-01-29T14:58:57.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1期供稿作者:李杰[导读] 中风先兆的治疗贵在及时,若延误时机,就有可能发展为中风病,治疗及恢复均较难。李杰(敦化市中医院吉林敦化 133700)【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1-0267-02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风先兆内风旋动熄风镇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关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学说很多,主要有微栓塞,脑血管痉挛、狭窄或受压,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颅内血管炎或脑盗血综合症等也会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中医里隶属于中风范畴,根据其发病时症状及症候治疗等特点属于中风先兆,先兆期表现为肝阳上亢,内风旋动,表现出一派动象,符合风邪的致病特点,即“风中急性期,风性善行而数变”。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并且参考文献古籍及近代医家的论著,现将中风先兆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中风病先兆论治 1.1 病因病机特点 本虚标实为中风先兆的病机特点,即正虚于内,风盛于外。由于年老体衰,劳倦内伤,七情过急,嗜醇酒厚味等多种病因长期作用于人体,最终导致脏腑虚衰,精元不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阳上亢,内风煽动,风阳挟带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攻于脑,正邪交争,胜负难分则出现中风先兆。即《内经》所谓:“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清代叶天士谓:“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可见本病的发生着重在于内因,在外风的作用下发为本病。中风先兆的每个症状都表现出一派风性善行而数变的不确定性,因此患者在此期表现出病情不稳定。这是在中风病病程中内风旋动攻冲不定的最明显阶段。 1.2 中风先兆的诊断 1.2.1 临床症候 症状: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视物双影,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语言蹇涩,一过性偏身无力,晕厥发作,头胀痛,手指麻,健忘,筋惕肉瞤,神情呆滞,倦怠嗜卧,步履不稳。 舌象:舌质淡紫或紫暗,舌下静脉紫暗迂曲。 脉象:弦滑。 1.2.2 发病特点 上述症状具有突发性,反复性,短暂性和可逆性,好发年龄多在50岁以上,具有吸烟、饮酒,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 1.2.3 诱发因素 每因七情所伤、劳累过度、吸烟酗酒、感受风寒等原因而诱发。 1.2.4 实验室检查 CT征象可见脑萎缩,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血脂检查可见甘油三脂及胆固醇增高等表现。 1.3 辨证论治 1.3.1 阴虚阳亢,内风煽动 主症:阵发眩晕,两眼黑蒙或失明,一过性偏身瘫软或麻木,口舌歪斜,或口角抽动,语言蹇涩或失语者。 兼症:头痛耳鸣,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少寐多梦,潮热盗汗。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弦细数。 诊断:具备主症、兼症各两项以上,加上舌脉即可以确诊。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养阴平肝熄风饮 天麻15.0,石决明30.0,白芍25.0,生大黄5.0,生地30.0,夏枯草15.0,丹皮15.0,川牛膝15.0,天冬15.0,钩藤30.0,玄参15.0,龟板15.0。 水煎服日一剂 加减:偏身麻木明显者,加鸡血藤30.0,豨签草30.0,当归15.0;口舌歪斜和指趾抽动者,加僵蚕10g,全蝎10g,蜈蚣3条,地龙20.0;语言蹇涩或不语者,加石菖蒲15g,郁金10g,制远志10g,心烦少寐者,加黄连10.0,莲子心20.0。 1.3.2 气虚血瘀,脉络不通 主症:阵发性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或无力。 兼症: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慌气短,头晕肢肿,纳差。 舌象: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舌苔薄白。 脉象:沉细或细缓而涩。 诊断:具备主症、兼症各2项以上,加上舌、脉象即可确诊。 治法:益气温阳,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90~120g,川芎10g,赤芍15g,葛根30g,当归尾10g,地龙10g,桃仁5g,红花5g,炒枳实10g.水煎服,日1剂水煎服。 加减:口角流涎者,加白术15g,白寇仁10g,自汗者,加白术15g,防风10g,煅龙牡(先煎)各15.0,去葛根;心悸,加茯苓25g,益智仁15g,百合50.0,肢冷畏寒者,加淫羊藿12g,桂枝10g,肉桂5.0。 1.3.3 风痰瘀血,上扰神明

专家综述: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诊治

中国卒中杂志2013-09-16分享 长期以来,没有明确前庭功能障碍的慢性头晕被称作精神性头晕,这一模糊的定义未能显示出慢性头晕患者的精神因素和神经科-耳科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20世纪70~9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研究者报道了一系列慢性头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如Brandt等描述的“恐惧性位置性眩晕(phobic positional vertigo) ”,Bronstein等描述的视觉性眩晕(visual vertigo)。这些术语均描述了一组主观性、波动性的对空间位置感知刺激(桥、楼梯、街道、商店和社交场合)的高反应,或者对复杂视觉刺激(例如阅读、滚动电脑图像)的不耐受。基于上述研究,2004-2005年Staab和Ruckenstein引了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的概念。 CSD的概念 Staab和Ruckenstein将CSD描述为慢性非旋转性头晕或主观不稳感,伴有对运动刺激的高度敏感,对复杂视觉刺激或精细视觉任务的耐受性差,不伴有活动性前庭功能障碍。这些症状由躯体或精神疾病(例如,前庭危象或惊恐发作)所诱发,但在诱发事件缓解后头晕和不稳感仍持续存在。易患因素包括焦虑人格(神经质或恐惧焦虑气质)和既往有前庭受累的情况。根据CSD与神经耳科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神经-耳源性、心因性、交互性3种类型。 C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焦虑是CSD精神生理模型的核心内容。慢性头晕潜在病理生理过程与人类自身的威胁反应系统和焦虑气质有关。头晕的经历激活了人体内在的威胁反应卿战斗/逃跑)系统,增加了患者对运动刺激的感知度,在有易感气质的个体可导致CSD和焦虑。当内在威胁反应被调节到无害的躯体感受时(例如,短暂的不稳定感)会发生惊恐障碍,患者过度担忧灾难性后果,还有可能产生应验式焦虑、恐惧躲避和反复惊恐发作。因此,威胁系统/调制假说同时适用于耳源性和心因性CSD。对于耳源性CSD,未调节的刺激是前庭事件,对于心因性CSD则是良性的躯体感觉。在两种情况下,调节的刺激均为运动所诱发。强化视觉或本体感觉刺激,而不是前庭刺激,可使这些患者出现视觉和表面依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指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指南 【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局部性缺血造成的短暂性脑或视网膜神经功能缺陷,临床表现为缺血部位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1小时;可反复发作;无任何急性梗死的证据发现。TIA 不是良l生疾病,它预示患者处于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和其他血管意外的高度危险中,应予积极处理,以减少发生脑梗死的几率。 【临床表现】 TIA的临床表现随受累的血管不同而表现不同。 (一)短暂性单眼盲 短暂性单眼盲(transient monocular blindness or amaurosis fugax)又称发作性黑矇,短暂的单眼失明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 (二)颈动脉系统TIA 侧肢体或单肢的发作性轻瘫最常见,通常以上肢和面部较重;主侧半球的颈动脉系统缺血可表现为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三)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有眩晕和共济失调、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皮质性盲和视野缺损。另外,还可以出现猝倒症。 【诊断要点】 (一)临床诊断 TIA患者就医时多发作已过,因此,诊断只能依靠病史。在对TIA患者作出临床诊断之后,应同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除外可导致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的非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二)病因诊断 1.血液成分包括血常规、血沉、凝血象、血生化等。有条件时可作抗磷脂抗体以及凝血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检查,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时间、血红蛋白电泳、血清电泳和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的测定。 2.心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必要时可作24小时心电监测,以了解心脏节律的变化,有条件时也可考虑作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3.供应脑的大动脉和脑动脉检查颈部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有条件和必要时可作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以及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DSA)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规范(建议收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几分钟到1小时,不超过24小时,但多有反复发作。TIA被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示脑梗塞的特级警报。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关。TIA好发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病史,因此,治疗时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并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保护脑功能,经治疗无效者可发展为脑梗塞,需高度重视。 【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性偏盲等。主要表现: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一过性的失语或失用或失读或失写,或同时面肌、舌肌无力。偶有同侧偏盲。其中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偶亦可见.。..。..文档交流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经缺损症状。主要症状有:最常见的症状是一过性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

稳。一过性视物成双或视野缺损等.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一过性单肢或双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一过性听力下降、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文档交流 【检查】 1。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均增高。 2.脑血管检查,如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A检查等。 3.颈椎检查,可选用颈椎X线、颈椎CT扫描或颈椎MRI检查等。4。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观察颅内缺血情况,除外出血性疾病。 5.心电图,主要是排除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频发早搏、陈旧心肌梗死、左室肥厚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如风湿性瓣膜病、老年性瓣膜病....。..文档交流 【诊断】 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文档交流 ②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问通常在数分钟至lh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h 以内完全消失;

广州英文合同翻译公司精诚翻译提供资料-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缺血性发作

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缺血性发作之后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利弊 精诚翻译五折优惠中六年经验!可以搜索精诚翻译找到我们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同时阻止不同的血小板活化途径,因此相对于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更有效的减少主要缺血血管事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治疗现在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人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一般是老年人和可能血管床脆弱,这进一步增加了系统性主要出血事件和颅内出血的风险。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表明,相对于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之后尽快开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进一步降低复发性卒中和主要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没有显著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相反,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长期治疗的研究产生了关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相对于单一疗法好处不一致的数据。然而,主要出血事件相关的伤害,包括颅内出血,这通常比缺血性卒中更致命,伤害这可能会随着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医生在管理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时,应仔细评估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相对于抗血小板治疗的益处和风险。 J Clin Neurol 2014;10(3):189-196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介绍 每年超过超过10万名韩国人经历一次新的或复发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以上,五分之一的缺血性发作是复发卒中。临床实践中引入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使得过去50年中,复发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大幅下降,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管事件发生率显着下降。目前,韩国卒中指南已经正式批准了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的五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三氟柳和双嘧达莫阿司匹林缓释片(ERDP-ASA),这5种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操作血小板活化过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氟柳抑制环氧合酶,氯吡格雷不可逆地阻断二磷酸腺苷受体的P2Y12,双嘧达莫抑制磷酸二酯酶(PDE),西洛他唑选择性地抑制PDE-3。 抗血小板治疗一般被广泛用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但是其预防作用有限。 由于血小板活化导致动脉闭塞通过多种机制发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同时阻断不同的血小板活化途径,相对于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降低主要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冠心病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双重抗血小板疗法出血风险增加。相对于其它缺血事件患者,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比较更可能是老年人,且血管床比较脆弱,因此可能特别容易发生颅内出血以及其它主要出血事件。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复发风险最高。这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对于单一疗法的好处和危害可能取决于病期(急性与慢性期)和治疗的持续时间(短期与长期)。本文综述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缺血性卒中或FIA患者的利弊。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06-25T14:10:33.8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4期作者:王磊 [导读] 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 王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甲组与乙组,每组60例。甲组采取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乙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甲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76.67%,低于乙组的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疗效,效果剖为显著,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in our hospital in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120 cases,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ake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76.67%, 95%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B,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patients,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atients,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and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therapy;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curative effect. 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属于脑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这是病症是患者脑功能出现短暂性的缺失,使其脑血管发生病变,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短暂性供应不足所致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几率非常高[1]。患者出现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其病情十分急促、突然,且有反复无常的发作特点,在发病的时候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短暂性的语言障碍、一侧肢体发生麻木以及晕厥等等,如果患者不及时进行救治极有可能转化为脑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所以,探讨这类疾病的有效救治方法刻不容缓。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展开详细的分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将其平均分作甲组与乙组,且每组各有60例。甲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70~36岁,平均年龄(52.6±2.5)岁。乙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69~34岁,平均年龄(52.0±2.4)岁。120例研究对象的选择均符合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标准,且为首次发病,发病次数均≥2次/d,同时,患者均为合并有其他心肝、肾功能不全等,将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甲组6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西药治疗,西药主要有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10910080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阿司匹林(国药准字 H20046739 淮南市科迪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其中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为:1次/d,口服,100 mg/次;尼莫地平的使用方法为:3 次/d,口服,30 mg/次。乙组60例患者则在甲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进行治疗,中医用药的处方包括了黄芪15 g、党参12 g、天麻12 g、云茯苓30 g、制白附子20 g、红花15 g、半夏10 g、丹参30 g、全蝎10 g、牙皂10 g、鸡血藤30 g、甘草6 g、水蛭粉(冲)6 g、川芎30 g。服药方式为水煎后分2次进行口服,水煎1剂/d。另外,甲组与乙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均配合降血糖、降压治疗,持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进行,一共分作三个级别,即临床治愈、好转以及无效。其中临床治愈的判定标准为: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完全消失,且在半年以内无发作;好转的判定标准为:治疗后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次数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减少;治疗无效的临床判定标准为:治疗后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未减少,或者病情发展为脑梗死者[3]。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2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两组对象均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甲组6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0例,好转26例,无效14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76.67%;乙组6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35例,好转22例,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95.0%,乙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甲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中,随着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使得这类疾病的疗效也不断受到人们关注。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就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为颈动脉系统或者椎-基地动脉神经功能出现局灶性的缺血,进而引发的一种神经障碍性疾病。该种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虽然发病的病程较为短暂,但是发病十分急促、突然,且极容易反复发作。中老年人发生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的原因较多,可能与患者伴有高脂血、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相关,患者发病之后不会遗留显著的后遗症,但是一旦不能及时采取救治,疾病极有可能发展成为脑血栓[4]。 在临床中,大多采取西药治疗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患者,但是治愈率比较低,根治效果较差,只可以对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以及扩张血进行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等。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单纯采取西药治疗的甲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偶有肾功能减退、恶心以及耳鸣、呕吐等

短暂性脑缺血的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的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6-06-28T13:19:13.5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作者:肖毓白馥铭[导读] 组合查询2006 年3月至2016 年3月中国知网、CBM、PubMed等数据库中有关TIA治疗药物的研究文献。 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引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常遇见的脑血管病。目前认为TIA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微栓子形成、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Ca2+超载、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等【1】。以“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Free radical”“Amino acid”“Nerve protectant”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6 年3月至2016 年3月中国知网、CBM、PubMed 等数据库中有关TIA治疗药物的研究文献,归纳总结后进行综述。 1.抗血栓形成药 1.1抗血小板药主要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砒格雷等。小剂量阿司匹林可特异性地抑制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活化剂TXA,双嘧达莫在体内外均有抗血栓作用,丁晓岚【2】通过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合用对于治疗TIA效果更好。陈春【5】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提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TIA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TIA患者血流动力学。 1.2抗凝药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对于抗凝药的使用目前国际上有如下标准【4】:①心源性栓塞性TIA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患者,推荐口服抗凝剂治疗,治疗目标为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3或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的1.5~2倍左右。②频繁发作的TIA或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对抗血小板聚集剂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考虑抗凝治疗。 1.3纤溶酶原激活剂包括第一代的UK、SK,第二代的rt—PA、rseu—PA、APSAC,第三代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新型溶栓剂。除了静脉注射外,有报道称动脉内注射溶栓药物可以溶解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处阻塞的血栓,如果在发病几小时内给予,可以减少神经系统缺损【5】。 2.神经保护剂 2.1钙离子拮抗剂钙拮抗剂能阻止神经元内钙升高,能缓解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脑缺血症状。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有文献报道称N型阻滞剂齐考诺肽(SKX一111)临床上在神经性头痛和缺血性脑损伤取得良好疗效,是理想脑缺血治疗药物【6】。 2.2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主要包括Glu、Asp和Gly。Knapp L等【7】研究表明,草酰乙酸(OxAc)可以通过增强脑血流中Glu的流出,降低大脑中Glu水平,从而改善由TIA引起的体感失控。 2.3自由基清除剂 Nobukazu M等【8】研究表明,依达拉奉能有效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来减轻脑损伤。此外,SOD、VE、VC及谷胱甘肽等,都有抗自由基作用。 3 他汀类他汀类药物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及颈部斑块的形成,减少TIA发作的危险因素。 4 抗炎药头孢曲松为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对该类药物的研究发展极快,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杨路加等证实了常用抗生素头孢曲松可以通过早期部分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而减轻炎症因子IL-1β 释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9 ]。 5 脑缺血的中药治疗活血化瘀中药在TIA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丹参、红花、三七总皂甙、川芎等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功效,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具有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为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银杏叶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效果较好。 小结: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如何有效阻断脑缺血级联反应,是目前脑缺血药物治疗的研究重点;而如何把握治疗时问,并合理治疗,尽可能的减少细胞凋亡和炎症的发生,将是我们仍要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魏衡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及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10-111. [2] 丁晓岚. 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预防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0:115-116. [3] 陈春.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v.1906:112-113. [4] Kernan WN,Ovbiagele B,Black HR,等.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制定的指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4,22(11):805-841. [5] 申凌娜,苏博文.浅谈治疗脑缺血药物的发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 1(4):106~107.[ 6 ] 张立颖,张剑辉.脑缺血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2):199~201 [7] Knapp L,Gellert L,Kocsis K,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of oxaloacetate in a focal brain ischemic model in therat[J]. Cell Mol Neurobiol,2015,35(1):17. [8] Nobukazu M,Loc-Duyen DP,Takakuni M,et al. A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 inhibitsmatrixmetalloproteinase-9 upregulation and blood-brain barrier breakdown in amouse model of prolonged cerebral hypoperfusion[J].Neurosci Lett,2014,573(2):40. [ 9 ] 杨路加,桑韩飞,李新,陈宇,王世全,熊利泽. 头孢曲松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2);4232-4235 个人简介: 1、肖毓,四川广安人,女,(1994.10.16——),大学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邮编:637000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2016年)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2016年5月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 组长:王拥军王伊龙 成员:毕齐曹秉振陈海波狄晴董强 董可辉樊东升高山高旭光耿昱 贺茂林胡文立胡学强焦劲松荆京 李继梅李舜伟李焰生李小刚刘鸣 刘春风刘丽萍吕佩源潘小平彭斌 吴江王春雪徐安定徐格林徐江涛 徐运薛蓉薛爽殷红兵增进胜 张杰文张微微张哲成张晓君张茁 朱沂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IA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量研究显示,TIA患者在近期有很高的卒中发生风险。相关荟萃分析指出,TIA患者发病后第2天、第7天、第30天和第90天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3.5%、5.2%、8.0%和9.2%,上述数据证实TI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完全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信号。 2010年我国TIA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标化的TIA患病率为 2.27%,知晓率仅为 3.08%,在整TIA人群中,有5.02%的人接受了治疗,仅 4.07%接受了指南推荐的规范化治疗。研究估算,全国有2390万TIA患者,意味着TIA已成为中国沉重卒中负担的重要推手。 根据国内外经验,对TIA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也是减轻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的顺利进行,规范管理脑卒中高危人群,特编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及应用 1.指导规范 1.1从本质上来说,TIA和脑梗死是缺血性脑损伤这一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建议在急诊时,对症状持续≥30分钟者,应按急性缺血性卒中流程开始紧急溶栓评估,在4.5小时内症状仍不恢复者应考虑溶栓治疗。 1.2在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弥散加权磁共振(DWI)作为主要诊断技术手段,如未发现脑急性梗死证据,诊断为影像学确诊TIA。如有明确的脑急性梗死证据,则无论发作时间长短均不再诊断为TIA。对无急诊DWI诊断条件的医院,尽快、尽可能采用其他结构影像学检查,对于24小时内发现脑相应部位急性梗死证据者,诊断为脑梗死,未发现者诊断为临床确诊TIA。 1.3对于社区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鉴于常规采用组织学标准诊断不具有操作性,同时考虑到与国际上、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的可比性和延续性,建议仍采用传统24小时的定义,诊断为临床确诊TIA。 2.证据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主要是依靠详细病史,即突发性、反复性、短暂性和刻板性特点,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而诊断,必须排除其他脑血管病后才能诊断。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检查 1、血液流变学检查 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均增高。 2、脑血管检查 如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A检查等。 3、颈椎检查 可选用颈椎X线、颈椎CT扫描或颈椎MRI检查等。 4、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 观察颅内缺血情况,除外出血性疾病。 5、心电图 主要是排除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频发早搏、陈旧心肌梗死、左室肥厚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如风湿性瓣膜病、老年性瓣膜病。 从TIA的定义可明确TIA的病变性质。而引起短暂发作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病变则较多,包括非血管性病变及血管性病变(如小量脑出血和硬膜下出血等)。发作性黑朦应该与一些眼科疾病相鉴别。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鉴别诊断 1、局灶性癫痫:癫痫发作常为刺激性症状,如抽搐、发麻症状,常按皮质的功能区扩展。老年患者局灶性癫痫常为症状性,脑内常可查到器质性病灶。过去有癫痫病史或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如癫痫波等),有助鉴别。 2、有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期易与TIA混淆,但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规范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 规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几分钟到1小时,不超过24小时,但多有反复发作。TIA被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示脑梗塞的特级警报。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关。TIA好发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病史,因此,治疗时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并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保护脑功能,经治疗无效者可发展为脑梗塞,需高度重视。 【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性偏盲等。主要表现: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一过性的失语或失用或失读或失写,或同时面肌、舌肌无力。偶有同侧偏盲。其中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偶亦可见。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经缺损症状。主要症状有:最常见的症状是一过性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一过性视物成双或视野缺损等。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一过性单肢或双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一过性听力下降、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 【检查】 1.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均增高。 2.脑血管检查,如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A检查等。 3.颈椎检查,可选用颈椎X线、颈椎CT扫描或颈椎MRI检查等。 4.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观察颅内缺血情况,除外出血性疾病。

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作者:骆迪毕齐 【摘要】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 是一种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类型,极易被误诊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或锥体外系疾病,在此对其发病机制、诊断、责任血管及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等做一综述,指导临床诊治。 【关键字】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形式责任血管治疗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 S-TIA) 是一种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类型, 其临床发作形式比较刻板且有一定规律可循。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肢体抖动,一般持续数秒或数分钟, 常见的诱发因素为体位改变、长时间站立和行走等;坐位或卧位可缓解症状, 单纯累及上肢或四肢均受累, 其中以上肢受累最为常见[1],极易被误诊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或锥体外系疾病。若诱因未解除则出现抖动侧肢体的无力, 持续时间为3~4 min, 临床演变为典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962 年, Fisher [2]首先报告伴有对侧颈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肢体抖动综合征( limb-shaking syndrome, LSS) , 此后开始了对该病的多方面的研究, 包括临床表现形式、责任血管以及发病机制等。 一.发病机制 LS-TI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主要有两大理论。 较为公认的是低灌注理论。研究证实颅内或颅外血管长期慢性狭窄或闭塞后,脑血管舒缩储备能力下降, 在改变体位、长时间站立、颈部过伸或过度降低血压等情况下, 血管未能相应的舒缩, 导致脑组织暂时缺血,从而诱发LS-TIA [3]。低灌注导致肢体抖动的生理学机制可能为皮层缺氧导致皮层下脱抑制, 从而引起肢体过度运动[4] 。其发作时间短暂、频率密集、形式刻板等支持低灌注的理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指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指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lschemmic-Attack-TIA )由短暂性脑或视网膜局部供血障碍所致。TlA反复发作而药物不能控制者易导致卒中复发,约10%TIA患者一年内出现严重卒中,而且TIA后的最初几天和几星期内卒中的可能性最大,有研究发现急诊就诊的TIA患者中5%在48小时内进展为卒中,因此,TIA应该被看作潜在血管病的一个警告,应作为急诊处理。 因视网膜短暂缺血而出现的一过性单眼黑矇症状短暂而不连贯,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病人主诉眼前有一层雾、漂浮物、烟雾或视物模糊,偶尔主诉似有帘遮挡单侧视野一部分。发生缺血的原因与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脱落的微栓子顺血流至视网膜小动脉有关。而脑实质受损产生的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多在1小时内恢复,不超过24小时,且不遗留损害。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临床表现不同,详见后文。发生短暂脑缺血的主要机制是微栓塞,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后动脉至动脉微栓塞及心脏源性微栓塞,另外可能的发病机制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低灌注)及脑血管痉挛有关。 【诊断】 TlA诊断包括三部分:确定TIA、系统定位、病因。 1、确定TIA

(1)突然发作并快速和完全恢复(如果逐渐发生,症状渐好或渐坏,或症状持续存在都不是TIA); (2)至少持续2~20分钟(仅仅数秒钟的神经功能缺失往往不是TIA, 而超过1小时的TIA往往是小卒中); (3)所有受累部位的症状常在同一时间出现(如果症状从身体的一部分发展到另一部分常不是TIA); (4)症状应局限在某一局灶神经功能的丧失,如大脑半球、脑干或小脑(不自主运动、痉挛或眼前闪光等不是TIA;意识丧失、发呆、混乱等全脑症状也不是TIA); (5)伴头痛症状的可能是TIA,有研究发现近20%~25%;的TIA患者伴头痛; (6)头颅CT无梗死灶形成; (7)需要鉴别的疾病:脑梗死、部分性癫癎、美尼尔综合征、晕厥、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低血糖、低血压等。 2、系统定位 (1)颈内动脉系统TIA:一过性单眼黑矇;肢体麻木、无力或发沉(常仅单独累及手、手和臂同时受累、或手和脸同时受累,也可以影响一侧半身);失语等。一过性单眼黑矇不常与脑缺血同时发生。 (2)椎基底动脉系统:双眼视物模糊;复视;呕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