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与环境调控机制的耦合研究

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与环境调控机制的耦合研究

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与环境调控机制的耦合研究
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与环境调控机制的耦合研究

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与环境调控机制的

耦合研究

余少瑛

2012-10-19 8:24:27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2年04期【英文标题】Research on the Automatic Succession of Information Ecosystem and the 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Mechanism

【作者简介】余少瑛,女,1969年生,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馆员,广州510521。

【内容提要】文章明确了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了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过程,阐述了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与环境调控的耦合机理,同时提出了环境调控策略。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ecosystem,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the information ecosystem succession, and explains mechanism of coupling about information ecosystem succession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some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re given out.

【关键词】信息生态系统/演替/环境调控/耦合information

ecosystem/succession/environmental regulation/coupling

1 引言

在泛在信息社会中,人人都在特定的虚拟空间中生存,这个虚拟的空间是由

信息人、信息资源、信息环境三者之间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即信息生态系统[1]。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资源的传输与反馈成为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纽带,以信息技术、网络设施为平台,信息人以满足需求为目标而形成一种均衡运动状态[2]。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信息资源迅速积累的今天,信息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目前信息生态系统却出现了明显的非和谐发展状态。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过程,出现这种非和谐发展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在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与环境调控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环境调控没有与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耦合为同一的调控机制[3]。因此,从整体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信息生态系统发展的自动演替规律,从而合理地安排环境调控要素,即选择信息生态系统正确的发展模式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信息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讨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与环境调控的良性耦合机制,希望在拓展信息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上略尽绵力。

2 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过程

“演替”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是生态学研究中颇具争议的重要概念。法国生物学家Mall 1825年首次在生态学领域中使用[4]。对生态演替的研究是充分开发、利用一切资源的理论基础,这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调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指导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中具有特殊价值[5]。追求信息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是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的最重大时代主题。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整体上看总是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轨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另一方面,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又是信息人有目的行为的结果,信息人选择了不同的行为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的结果与信息生态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吻合,有的则不然。因此,信息人对信息生态系统发展趋势与规律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有助于探讨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

替规律。

2.1 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

如图1所示,信息空间是由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彼此之间构成的一种信息生态系统[6]。

信息生态系统包括四种要素[7]:(1)信息人,包括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分配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破坏者。信息人在特定的价值观支配下既需求信息,又供给信息。(2)信息资源,包括社会信息的集合与自然信息的集合。在各种信息的集合中信息的种类不同、质量良莠不齐、特征相异。(3)信息环境,包括信息资源的生产、消费、分配等的法律、政策、管理方法、技术、基础设施等,信息环境规范和约束信息人的行为取向。(4)外部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外部社会环境对信息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信息生态系统是自动演替系统,信息人、信息环境以及信息(资源)三部分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而形成一种动态、均衡的状态。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的作用最重要,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是由信息人创造的,但信息人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宏观社会环境以及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资源)、信息环境的反馈影响;信息(资源)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方式。各种信息的简单集聚并不会促使和谐的信息生态系统自动形成,信息人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证信息生态系统自动演替的重要条件;信息生态系统自我平衡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失去平衡,这个界线称为信息环境因素阈值[8]。要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以环境因素阈值作为标准。信息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同,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2 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过程

生态系统的螺旋式上升演替理论是范竹华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之中,这就是生态系统的演替[9]。根据生态系统发育的状况将其分为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育阶段,阶段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各自特点。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也遵循螺旋上升理论,即信息生态系统是从低一级向高一级自动演替,最终达到顶级状态,也是最高级的生态稳态[10]。如图2所示,信息生态系统演化的理想状态用直线表示,每一个直线上的点都表示信息生态系统在演替过程中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信息生态系统与环境条件相融合,信息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平衡。曲线代表信息生态系统曲折发展的实际过程,曲线上的黑点代表信息生态系统在曲折的发展、进化过程中特定时刻的平衡状态[6]。

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是在信息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因素的规范下,由低级无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动态平衡过程。信息人缔造了信息环境,制定了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信息政策、信息立法等调节手段,建设成一个具有反馈机制的信息生态系统。信息人的价值观决定信息制度以及信息伦理的建立,科学的决策指导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设施的建设。总而言之,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系统自动演替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信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整个信息生态系统得以自动演替的关键。

2.3 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与环境调控的耦合

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是在环境因素的规范下,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要想促进信息生态系统自动演替,就必须建立内在机制的信息环境,实现对信息

生态系统的规范、调控与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二者的控制耦合。如图3所示,即通过信息环境要素向信息生态系统传递一系列信号(如法律、法规、政策、技术等)来控制信息生态系统,接收到信号的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过程就会随着信号阈值的变化有所调整,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与环境调控的耦合。

在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过程中,环境要素与信息人、信息资源相互制约,会出现多重的正反馈环与负反馈环。正反馈环使得信息生态系统良性趋势的变化被扩大,即好的作用效果被放大。负反馈环使得负面效果的变化被抑制,即坏的作用效果被缩小,这样将导致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在稳定与变化、放大与收缩的动态交替中得以和谐发展,最终达到生态稳态,即信息生态系统演替的高级阶段。

3 环境调控策略

信息生态系统的演替是在环境调控下进行的。伦理建设,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信息技术的研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将为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奠定坚实基础[11]。

3.1 精神层次:实施和谐发展战略

信息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战略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信息生态系统自动演替的关系问题。精神层次的环境控制措施提供了可持续的战略和策略思想,为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提供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指导信息人行为的新模式,从而促进信息生态系统自动演替的过程。

精神层次的环境控制措施主要是强化信息人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首先,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使信息人不断取得对信息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科学认知,信息人自觉调整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加有助于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信息生态伦理是一个多元化的话语体系,它包含多种思想倾向和思想流派,必须重视信息生态伦理教育。信息生态伦理教育致力于把道德研究从人与人的关系领域扩大到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系统自动演替的关系领域[12].强调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过程,信息环境因素与信息生态系统自动演替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第三,加强生态文化、生态美学等的教育,大力开展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宣传、培训活动,使信息人理解信息生态系统自动演替过程中所蕴含的理性、和谐、共赢等精神气质,使信息人的价值观更加科学与理性,加深理解信息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3.2 制度层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制度层次的环境控制措施,就是要建立新的信息人伙伴共同体,要求在信息生态系统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制订及其实施中确立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作用,组织、协调、引导和规范信息人的实践活动。

制度层次的环境控制措施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是促进信息生态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走向高级自动演替过程的重要保证。首先,通过加强信息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强制性地建立以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长效机制;避免以信息环境恶化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得目标,形成信息人的短期行为;必须实施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信息人、信息经济、信息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其次,加强信息法制约束,信息资源是准公共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其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调控,因此信息人的行为特别需要用知识产权等信息法制程序固定下来,这样才能维护信息生态系统的正常秩序和氛围。第三,针对目前信息产权主体模糊、信息产权虚化的问题,实行信息资源有偿使用与转让,建立信息产权交易制度,防止信息资源的滥用和过度使用。

3.3 物质层次: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是信息生态系统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十年来,我国扩大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提高了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面,这将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整体布局统筹协调发展不够、设备利用率不高、相应的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对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等问题,警示我们亟待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首先,由于信息基础设施所有权归国家、全民所有,国家应设立专门的国有资源资产经营和管理机构,切实实施信息基础设施的管理、调节、监督和控制等职能,加强对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积极地引导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其

次,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立法工作,补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法律条款,对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对破坏信息基础设施的违法行为严加惩处。第三,逐步改变信息基础设施“福利论”的观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不能只靠财政补贴,要逐步实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管理企业化。

3.4 技术层次:倡导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被誉为第一生产力,它对信息循环的方式和效能具有决定作用,信息人开发、利用、传播信息资源的能力与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呈正相关关系。首先,信息人要向大自然学习,把自然界中的智慧应用于信息科学领域,借鉴生态学中物种共生的原理以及物质循环、转化、再生的原理,在信息资源生产、利用过程中,设计出多层次分级利用的技术系统。其次,倡导技术创新,应用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信息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利用信息传递技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开发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加强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加强信息控制、显示技术的研究,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扩大信息生态系统的容量,提高信息生态系统的供给力等。

4 结语

从整体上看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总是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能否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与环境调控之间能否形成良性耦合。如果调控过度,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没有达到环境的生态阈值,则无益于信息生态生产力的持续稳定增长,无益于信息资源的更新;如果调控不力,信息资源增长过快,超过社会的需求,则同样会出现非和谐发展状态。因此,要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使得信息环境因素对信息生态系统

的控制与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动演替实现控制耦合,在此基础上,信息生态系统才会完成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自动演替过程,最终达到顶级的生态稳态[13]。

【参考文献】

[1]张福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2002(1):31-34.

[2]薛纪珊.信息生态与信息开发[J].学会,2001(12):53-54.

[3]王云梅.信息生态系统及其有效机制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0(2):25-28.

[4]肖化顺,陈端吕.植物群落的现代演替理论浅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8):60-62.

[5]Tilman D.The resource-ratio hypothesis of plant

suecession[J].American Naturalist,1985,125:827-852.

[6]孙瑞英,蒋永福,刘丹丹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信息异化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4):5-9.

[7]孟凡生,孙瑞英.和谐信息生态系统的模型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1(3):42-45

[8]张庆利.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平衡研究[J].电子商务,2010(25):44-45.

[9]范竹华,法永乐,李梅,等.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探析[J].农业与技术,2005,25(1):99-101.

[10]张德全,牛继宗,陈志敏.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2(1):14-16

[11]Nardi B A,O’Day V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2173504.html,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Cambridge:MIT Press.2002

[12]周秀云,娄策群.信息生态群落演替的概念、过程与特征[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6):12-14.

[13]刘增文,李雅素,李文华关于生态系统概念的讨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6):204-208.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版) 摘要: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迫使我们追溯和反思,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平衡生态环境影响 0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工程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为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并从系统思想出发,

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特别是生态工程这一重要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工程管理的有效经验,以期获得较高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还丰富了水利工程施工理论和生态工程理论。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非常广泛,并且十分具体。 1水利工程的投入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兴修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以及环境的影响开始重视始于50年代后期。为此,国务院专门规定今后凡规划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须同时要考虑到环保问题。 1.1水资源承载力问题。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经不起无节制地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到底有多大,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因此,“十一五”规划首先要研究透这个问题,否则,整个水利建设的布局就无从谈起。在摸清楚水资源家底的基础上,要对水资源配置有一个初步的说法。所谓配置,也不是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

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 为加强全县医疗废物管理,切实保障环境安全,按照市环境保护局、市卫生和计划生 育委员会《关于联合开展医疗废物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落实责任,综合治理,健全机制,惩防并举”的原则,规范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有效防范医疗废物环境污染风险,形成随机抽查、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保证人民群 众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生态环境安全。 二、检查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村卫生室、个体 诊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所、急救中心等机构。 三、检查内容 (一)建章立制情况。重点检查医疗废物管理责任的建立和落实管理主体责任情况。 (二)申报登记情况。重点检查各医疗卫生机构是否按时完成申报登记,申报登记的 废物种类、数量和去向是否真实准确(其中19张床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将医疗废物送 往其他医疗机构集中收集、转移的,可不单独进行申报,代收的医疗机构需做好台账记录 和申报登记工作)。 (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的情况。重点检查医疗废物源头分类、收集、 运送、暂存、交接的方法和程序。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准确分类,医疗废物包 装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要求,暂存场所要符合规定。要 建立登记交接制度,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 (四)培训工作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医疗 废物管理人员培训、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情况。 四、工作步骤 (一)组织落实(2020年6月14日前)。制定我县工作方案,召开会议,统筹安排 部署医疗废物专项督察工作。 (二)医疗卫生机构自查(2020年6月15日至6月20日)。医疗机构全面梳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存、运送、交接、运输、贮存等环节是否规范,医疗废物申报登记制定、转移联单制度、专人或专部门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分类收集制度执行情况,按规定对医 疗废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 标准情况,是否存在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是否存在

(完整版)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 的统一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参考模板)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 一、粉尘控制措施 (1)、施工现场应对施工区域实行封闭或隔离,封闭高度应高于施工作业面1.2米以上,同时采取有效防尘措施。 (2)、建(构)筑物应采取封闭或隔离施工,其封闭高度应高于建筑物1.2米,封闭材料必须选用防尘密目网,并湿法作业减少扬尘污染。 (3)、严禁高空抛撒建筑垃圾,防止尘土飞扬,清扫场地必须采用湿法作业。建筑垃圾及时清运,适当洒水减少扬尘, 并在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处理;不能及时清运的,应在建设工地设置临时密闭性垃圾堆放场地或垃圾箱进行存放,以备外运。 (4)、施工运输车辆、挖掘土方设备驶出工地前必须在出入口做除泥除尘处理,严禁将泥土、尘土带出工地。 (5)、运输沙、石、水泥、土方、垃圾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车辆,必须封闭,严禁撒漏。除对车辆冲洗外,对场地应进行洒水降尘等措施,并设专人负责。 (6)、散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尽量安排库内存放,用密目网覆盖,防止刮风时粉尘弥漫,影响环境卫生。 (7)、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废弃物,防止有毒烟尘和恶臭气体产生。 (8)、设置专人清运道路垃圾,做好现场文明施工,清扫时做到先洒水,润湿后铲除清扫,将垃圾袋装后及时处理清运,防止粉尘飞扬。 (9)、认真做好施工总平面管理。对施工场地周边采取专人管理,为了保持场地洁净,每天进行2-3次洒水清扫。 二、废水处理措施 1、不将有害废弃物用作土方回填,以免污染地下水和环境。 2、施工现场雨水经一次沉淀后排入下水道。 3、施工中产生的废油液,特别是发电机,设置滤油池,经除油处理后排入污水管道。 三、施工噪音控制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尽量减少扰民的噪音,降低或衰减噪声源: 1、人为噪声的控制措施。施工现场要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

中国科学院_生态系统演替理论与生态恢复实践_学术研讨会概述_陆宏芳

第23卷第1期2003年1月生 态 学 报AC TA ECO LOGICA SIN IC A V o l.23,N o.1J a n.,2003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演替理论与生态恢复实践”学术研讨会概述 陆宏芳,夏汉平,彭少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 510650) *通讯作者Au tho r for corres ponence.E-mail :slpen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2173504.html,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演替理论与生态恢复实践”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2月27~29日在广州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和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亦对本次大会给予了大力支持。 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与工作人员近100人,其中生态学界的同行70余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和国内本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应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的积极组织下,缪世利、邬建国、钱宏、武昕原、郭勤峰、潘愉德、朱伟兴、江洪、方炜、黄长志、张金辉、邹伯才、刘秦勤、古滨河、梅贝坚等15位来自海外并活跃在国际生态学界的生态学家带着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国际生态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参加学术研讨与交流,并作了十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领导对本次会议十分关心,副院长陈宜瑜院士和陈竺院士,副秘书长兼人事教育局局长何岩教授分别为本次研讨会发来了贺信。他们在贺信中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所有与会代表,特别是来自海外的代表表示亲切问候,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开幕式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周国逸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本次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之一彭少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人教局副局长杨星科教授、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会长缪世利博士、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周流金先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或讲话。 会议进行了4个大会报告,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彭少麟研究员论述了恢复生态学的概念,认为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过程,及其恢复的机理与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指出恢复生态学近期的三大发展趋势为:自然恢复与社会人文的耦合、研究地域和理论学科上的跨越边界、生态系统和景观等大尺度研究;系统论述了传统生态学理论,尤其是演替理论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应用及恢复生态学的社会性和恢复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情况。 邬建国、缪世利和钱宏等3位海外华人生态学家分别就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尺度推移的具体技术;湿地恢复中各元素域值的定量研究;东亚与北美间在大时空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相似度的研究等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向大会展示了他们在这4个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随后,就生态系统演替理论与恢复生态实践这2个主题开设:生态系统演替理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功能、旱区生态建设及生态恢复技术等5个专题进行研讨。先后有26位代表在专题研讨会上发言,他们也都介绍了在各自研究领域或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代表们在闭幕式的“自由发言”里争先发言,他们一方面对会议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也衷心希望类似的会议能定期举办下去,特别是国内代表表达了他们欲与海外代表开展合作研究的愿望。本次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之一邬建国博士致闭幕词。他概括性地指出,本次会议在3个方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会议规模大。本次会议是历届同类会议中最大的一次,特别是海外代表15位,而且大多数是在生态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二是会议的选题好。他说,生态系统演替是生态恢复的基础,生态恢复是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将二者结合起来能使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有归属,实践应用有依据,最终能够全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警预报及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等内容,按不同污染等级确定企业限产停产,机动车和扬尘管控,中小学校停课以及可行的气象干预等应对措施,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篇【一】 按照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专题会精神,现将我局牵头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严把环评大闸,注重在源头上预防污染。扎实推进规划环评,积极开展项目环评,发挥好环境影响评价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的“调节器”、“控制阀”作用,主动服务、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建设,对促增长、惠民生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年至今共完成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涉及投资.万元;对违反产业政策以及不具有环境可行性的项目做到不引进、不发展,近先后依法否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及“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项目多个。 二是坚持联防联控,强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年淘汰了海大集团蒸吨燃煤小锅炉;在城区强制推行清洁能源,对商户主动使用天然气的,给予开户费%优惠,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开展了城区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工作,城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落实秸秆全域禁烧工作,强化乡镇(街道)、村、组干部责任,按照00元/村、元/乡(镇、街道)的标准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巡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食用菌种植等方式引导农民开展综合利用,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投入财政资金万元并争取省级补助资金万元,在城区建成了pm动监测站。年城区空气质量api指数≤0的天数达到,空气优良天数占.%。 三是确保饮水安全,全力做好水污染防治。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张家岩水库实行每月不定期巡查和加密监测,在原已取缔库周所有排污口的基础上,设立了标志牌和界桩,在一级保护区(陆域)设立了0米隔离网,建立了城市饮用水源应急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在水库引水隧洞出口建设拦渣治理系统,安排专人定时打捞拦渣系统里的固体废物和库区漂浮物。加强库周村庄环境整治,建农村户用沼气池、垃圾池,发展生态农业,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量农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禁止乱砍滥伐集雨区范围内森林植被,对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进行退耕还林,对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度以上的坡耕地逐步进行退耕还林。委托资质单位编制了《市张家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经省级专家组评审并修改完善后,已由市政府颁布实施。拟实施水库水质提升项目,目前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对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定期巡查及半年一次的水质监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0%,年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加强重点水域、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对分别编制了保护方案,经专家评审后已下发;在阳化河沿线先后建起了镇、镇污水处理厂,禾丰镇和云龙镇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已展开;委托大学编制了《市绛溪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已先后通过专家组评审、市规委会审查,正在制定项目方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年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家,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亩次。

试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试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9-04T10:26:25.1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罗红保 [导读]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 摘要:现阶段,随着水利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它所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时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用科学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水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应对策略 1.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 1.2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 1.3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 2.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型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使命。许多水利工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往往只注重事中保护,轻视或忽视了事前、事后保护,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它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共同入手。 2.1水利工程事前环境保护工作 水利工程的事前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做好对施工地点的环境考察工作,评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制定出一些必要的环境保护预案。其次,要做好对设计图的审核工作,力求工程设计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将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改变降至最小。第三,要合理地进行工程规划,做好工期和工序的安排工作。 2.2水利工程事中环境保护工作 水利工程的事中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在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环境监测机制。一方面,通过严格施工现场的施工行为,保证工程有序正常进行,确保废水废物的排放处理工作按规定进行。另一方面,要通过环境监测机制,对工程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就要按照事前准备的环境保护预案进行及时处理,将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避免环境问题的扩大化。 2.3水利工程事后环境保护工作 水利工程的时候环境保护工作,就是指要在水利工程在竣工投入使用后,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补和恢复工作。如,恢复当地的森林植被面貌等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起一个长期的环境观察机制,观察水利工程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水利工程事后长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日后同类型工程提供历史性参考。 2.4全员贯彻环境保护思想 除了做好水利工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外,施工人员应该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深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的行为中。树立全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有利于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深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免施工人员个人行为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策略的研究 3.1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同时注重对河流生态的保护;对于已经建设好的水利工程,要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重点进行修复,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保护和修复河流多样化的原则。我们都知道每条河流都有不同的特点,具有多样性,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不能盲目的去效仿成功的案例,而是要根据每条河流的不同特征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二是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修复的能力。河流能进行自我修复能力,这种修复能力不仅能减轻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的消极影响和破坏,还能减少人们对河流破坏之后的人为修复,对河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经济促进作用;三是以修复整个水体系统为主要目标。河流与周边的田地和城镇相互联系,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关系。 3.2加强污染源头控制 推行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循环城市,推行污水、污物的综合利用,逐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推行清洁生产和强化工业污染物源头、工业污染物点源治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减少工业污水的排放量:重污染企业逐步分类进入各类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然后进行分类污水处理;根据城镇用水水质的不同要求,推行中水回用,节约用水并减少污水排放量;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3.3总结生态修复成功经验,分阶段全面推广 总结生态修复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制定规划,分阶段全面推广水体的生态修复,充分运用湿地、水生动植物、微生物修复被污染水体和水生态系统。合理地分阶段地实施生态清淤,减少淤泥中污染物对水体的释放量,控制藻类暴发。清除水生植物残体,减少内源污染。 3.4加快建设,合理调整水系布局,为改善水生态、水环境服务 对河道、湖泊岸线尽可能采用自然形态,增加绿化植被,恢复滨水生态,并与景观、风景旅游相结合;注重人水和谐,将历史文化与城市水资源优势相结合,强调功能的完整性、开放性及共享性,充分体现滨江滨湖特色。对水系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强水系和江湖连通,加强水体流动。改善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发展水文化、水经济,创造良好水环境.加强水系形态控制。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所谓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指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科学发展观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及顺应当代国际社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可持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为我们进一步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1.工程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是集约经营的具体体现 工程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我国在以往的建设中,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规划,有的项目做到作业设计,大部分是根据规划的估算进行资金投入,由各级政府组织施工,最后由国家管部门进行检查验收。果是资金流失投资效果差资金利用率低。由于没有实行工程管理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重复建设、多次投资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弊端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国家要对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这就要求严格按照工程管理程序进行,完全纳入工程化管理轨道。 由于这项改革刚提出在认识上没有统一,在操作规范上又没有规程可依,甚至对工程的内涵意义还认识模糊,把政策当成工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一个工程管理项目,从工程本身而言,首先它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有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文件、投资预算等资料。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管理合同制、监理制,工程竣工要由代表业主方进行验收,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对工程实行终身负责制。这就保证了工程建设第一的质量投资目标的实现。 2.建设工程与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林业工作更是如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从人类社会有了经济活动开始地球的陆地就产生了经济系统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脱离不了生态系统,即融入生态系统之中,并依附于生态系统的存在而存在。开生态的经济系统是不存在的,反过来,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着经济价值,当人类进入一个生态系统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这个系统也就成了生态经济系统。当今世界(地球陆地)纯生态系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了。 人类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经济活动,超负荷地破坏了生态系统,也就是使生态失去平衡。因此,我们搞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目标就是要调节这种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目前我国政府实行的“退耕还林”就是这种调整的政策措施, 目的是恢复森林的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地位。 我们搞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恢复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不是就脱离经济活动了呢?我们说不是的,搞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不要经济。从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而言其目的是要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安全地发展,生态县建设就是一个事例。从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也是离不开经济,我们所进行的种树、种草也都存在着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认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符合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当今世界存在一个错误的倾向,把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给分开了,分经济

中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完整版

中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活动实施方案 威远初级中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环保法》进学校、进课堂和学习宣传工作,提高实施对新《环保法》的关注度和知晓度,增强环保法制观念、环境保护意识,推进全校生态文明建设。据县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学习宣传贯彻《环境保护法》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的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新《环保法》的重要意义,发挥学校环境教育的作用,做到环境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有课时、有教案”,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普及《环保法》及相关环保知识,加强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师生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让师生知道一些环保法规、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

习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到与学习科学知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三结合。 二、活动实施 1、组织健全计划落实,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环保领导小组,各小组负责教师落实好环保教育、环保校园建设等工作,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2、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1)通过黑板报、宣传条幅等形式,进行《环保法》的宣传,贴近生活举办“水与自然”“我爱学校的一草一木”等板报展示。(2)通过班会课的形式,由班主任老师向同学们进行《环保法》知识的讲解,增进大家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发挥学校广播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有关环保知识的渗透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环保行为和意识。宣讲“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白色污染”等这些和学生行为较为密切的环保知识。通过宣传促进学生对环保的了解和认识。 三、环境管理规范化,经常化。 1、促进学生养成教育。健全制度狠抓落实,环境保护重在平时,包干区落实到班级,班级再落实到小组。 2、健全责任,岗位承包,食堂,,厕所落实到人,定期检查。为校园整洁,环境保护打下扎实的基础。 3、建立定期的突击检查评比制度,班级,包干区卫生天天检查,一周一次评比表扬,记载及时,资料齐全。 4、环保班级做好龙头作用,积极开展自己特色的环保实践活动,使各班级争取都能当环保示范班。

优化方案2017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随堂检测] 能量流动的过程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的单向性是因为动物的食性一般不能逆转 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 C.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供应就可以长期维持正常功能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生物的呼吸释放热能 解析:选C。能量流动的单向性是由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决定的,即食物链中动物的食性一般不能逆转,A正确;根据流入生态系统中总能量可知,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利用太阳能,即外部的能量补给,B正确、C错误;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逐级递减推知,D正确。 2.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渠道是d→a→b→c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照射在d上的太阳能 C.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1.3% D.a营养级所摄取食物中的能量不等于流入a营养级的能量 解析:选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时,随营养级的升高,能量逐级递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d的能量最多,应处于第一营养级,a的能量次之处于第二营养级,b 处于第三营养级,c处于第四营养级,故A项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d 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项错误;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91×105)÷(141.10×105)×100%≈11.3%,C项正确;流入a营养级的能量=a营养级同

化的能量=a营养级所摄取食物中的能量-a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所以D项正确。 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计算 3.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解析:选C。Ⅰ是生产者,A错误;Ⅳ位于第四营养级,属于消费者,B错误;E1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E2为生物群落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C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4.在某生态系统中,已知1只2 kg的鹰要吃10 kg的小鸟,0.25 kg的小鸟要吃2 kg 的昆虫,而100 kg的昆虫要吃1 000 kg的绿色植物。若各营养级生物所摄入的食物全转化成能量的话,那么,这只鹰转化绿色植物的百分比应为( ) A.0.05% B.0.5% C.0.25% D.0.025%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能量传递效率是以生物量表示,由于数值在各营养级之间都不一样,所以最好是先写出食物链,再在食物链的基础上推出它们间的数量转化关系:植物(1 000 kg)→昆虫(100 kg)→小鸟(12.5 kg)→鹰(2.5 kg),这样,鹰转化绿色植物的百分比即为2.5/1 000,也就是0.25%。 5.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量降到最低,人们应采取下列哪一种食物结构( ) A.以淡水养殖的鱼类为主 B.以家畜的肉类为主 C.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禽类的肉和动物蛋白为主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前言 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财富,是资源,是文明素质和文化底蕴的象征。离开了水,城市就没有灵气。乐水亲水、近水而栖,是人类的天性,由水形成的环境美是一种天然美。然而近二十年来,随着人口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区内河及相关水体的环境状况越来越差。有关部门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施了包括引流、截污、清淤等一系列整治措施,但是随着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污水处理率未能同步增长,使城市内河接纳污染的负荷越来越大, 大多数河段淤积严重,水流不畅,纳污容量越来越小,内河水质普遍处于国家地面水水质标准V类及劣V类之间。水体恶臭及由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泛滥,给城市水体景观和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保障宁波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把宁波建设成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市政府经反复论证,提出了以大力建设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市区内河和流域整治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建设,其中以营造“流畅、水清、岸绿、景美”水乡风貌为目标的“千里清水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预计在今后5年投入资金达100亿元。为配合宁波生态城市建设,向“千里清水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提供科学、实用的生态治水方案,开展“河道水污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已成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国内外同步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 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 3.底泥疏浚。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化学絮凝处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最新)

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推进我县X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创新方法,夯实基础,确保X 生态环境安全,根据《X市X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结合我县X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大和X有关X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创新X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各级X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延伸管理触角,建立长效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管理标准,完善考核体系,不断提升X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效能化工作水平。 二、目标任务 按照对破坏X生态环境各类违法行为“零容忍、无禁区”的总体要求,构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各级联动、落实责任”的X生态环境监管网格,通过抓日常巡查,抓检查督导,抓快速处置,抓目标考核、抓严肃问责,全面落实X生态环境保护“最严格的保护、最严密的管控和最严肃的问责”,着力消除X段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盲区”,下大力气将破X生态环境、危害X生态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置在萌芽状态,切实提高X生态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水平,保障生态安全,筑牢生态屏障。 三、基本原则

(一)全域覆盖,无缝衔接。X北麓各镇(办、矿山公园管委会)、村、林场、水源地保护区、企事业单位为责任单位,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X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网格。 (二)属地管理,逐级负责。X北麓各镇(办、矿山公园管委会)对所辖区内X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网络化工作全面负责。建立和落实各级领导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对负责区域的X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快速发现,迅速处置。强化X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构建条块结合的运行体系,着力形成县、各镇(办、矿山公园管委会)、村三级联动、部门联动、干群联动的工作格局。 (四)创新机制,长效管理。突出以镇(办、矿山公园管委会)为网格的X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主体地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既要下大力抓好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又要做实日常工作,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提升X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水平。 (五)明晰权责,奖优罚劣。科学划分X生态环境网格化管 理工作区域,明确具体责任,落实任务到人。完善考核体系,细化考核标准,建立以奖代补、有奖举报、勇于负责、敢抓敢管的激励机制。同时,对不履职尽责的单位和个人,实施最严格的问责。 四、网格设置 按照界限清晰、任务均衡、管理便捷、无缝对接、全面覆盖的要求,全市X生态保护区设置为四级网格体系,推行所有区域“一张图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用版)

Enhance the initiative and predictability of work safety, take precautions, and comprehens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work safety.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用版)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用版)导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文档可用作电子存档或实体印刷,使用时请详细阅读条款。 摘要: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迫使我们追溯和反思,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平衡生态环境影响 0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工程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为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并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特别是生态工程这一重要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工程管理的有效经验,以期获得较高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生态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