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仙童-琦君

小仙童-琦君

小仙童-琦君
小仙童-琦君

小仙童

端午节又过了。想起幼年时在故乡,有一年闰五月,几个乡的乡长联合举办庆祝端午节的活动,热闹非凡。我由老长工阿荣伯牵着到邻村看比龙船更好玩的抬阁。那是一条大大的平头船,船上是张灯结彩的亭台楼阁。高高的楼顶上竖着一根木柱,上面挂着一块木板,木板上骑着一个小孩,红袄绿裤,圆嘟嘟的脸上搽了厚厚的胭脂粉。鼻梁正中一点红珠点,头顶一根冲天小辫子。阿荣伯说那是小仙童,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扮的。五月的骄阳晒着他,他一定被晒得浑身火烫吧!我抬头看不出他是不是满脸汗水,也看不清他是男孩还是女孩。阿荣伯说当然是男孩,女孩哪有资格高高挂在上面呢?

船在微微地摇摆,小仙童也在空中荡来荡去。我们小孩子都在抬头看他,他张开双手向我们摇,我不知道他这样被挂着,是快乐还是生气呢?过一段时间,船主用长长的铁叉,叉两个带皮的荸荠,伸上去给他。他双手接过去,像宝贝似的塞在嘴里啃。阿荣伯说那是他解渴充饥的。我问:“那怎么够呢?”阿荣伯说:“吃多了要撒尿拉屎不行啊!”我问他:“妈妈为什么让他这样挂在上面晒太阳呢?”阿荣伯说“挂一天就有一块银元哪。”我听了不由得喉头哽咽,好像那个高高挂着的、又渴又饿的孩子就是我自己。我紧紧捏着阿荣伯的手,带哭声地说:“我不要看了,我要回家。”阿荣伯叹口气说:“不看也好。你这回该知道世间穷苦的人有多少,以后吃香喷喷的白米饭,就不要再嫌没有中段黄鱼啦!”

我一路抹着眼泪回家,也不知自己为什么这样伤心。回到家里,把那个高吊在空中的小男孩啃带皮荸荠的情形讲给母亲听。母亲拉起衣角抹去我的眼泪,紧紧搂着我,轻声地说:“你不要哭,我舍不得让你去扮小仙童的。”我说:“妈妈,他妈妈为什么那么狠心呢?”母亲说:“哪个妈妈不疼儿女,但是他家穷,挣一块银元就好买一担谷子了。你要记住,世间穷苦的人很多,总要多多想到他们啊!”

从那以后,每回吃香喷喷的白米饭时,就会想起阿荣伯和母亲的话,想起小仙童啃荸荠的样子。每回当母亲把我打扮起来,上街或看亲友时,我也会想起穿红袄绿裤的小仙童,因为妈妈也喜欢给我穿红袄绿裤,觉得自己是多么幸福。

长大以后,小仙童啃荸荠的迫切神情,一直浮现心头。在上海求学时,写信给母亲,总禀告她我虽然身处十里洋场的大都市,却时时记住母亲的教诲,知道节俭自爱。我也牢记大学恩师教诲我的诗句:“但愿此心春常在,须知世上苦人多。”

那个高挂在空中,烈日下荡来荡去的小仙童,不就是一个苦人儿吗?他那时与我正是一样大小的孩子。我有慈爱的双亲呵护,长大成人,而他究竟如何呢?如仍健在的话,也已逾七十高龄了。但愿他的一生,也是一帆风顺。

半个世纪过去了,天涯海角,他究竟在何处呢?

琦君散文阅读总结(读书报告)

“琦君散文”阅读总结 一、篇目回顾 专题一:故乡·童年 《下雨天真好》、《春酒》、《桂花雨》 专题二:故乡·母亲 《母亲的金手表》、《母亲的书》、《妈妈的手》、《髻》 二、阅读视角 琦君散文特点:琦君绝少采取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她擅长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尤能抓住见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动。 阅读视角一: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 阅读视角二: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抓住见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动三、以读书报告的方式,总结你阅读琦君散文的感受与收获 示例: “琦君散文”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二、阅读篇目 三、读后感 从心灵里唱出的歌 ——我读琦君散文 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琦君 在琦君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她对她的故乡,亲人师友那割不断的爱,及她对她童年温馨的回忆。她的文章,我们见不到大场面,也见不到撕心裂肺情爱描写,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是她平静的叙述,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以及从中流露出的如淙淙细流般含蓄的情感。 极喜欢她散文中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母亲的金手表》中她细腻地描写母亲对金手表的珍惜,这份珍惜背后是因为“金手表对我们来说,不是报时,而是全家紧紧扣在一起的一种保证,一份象征。我虽幼小,却完全懂得母亲宝爱金手表的心意。”从这份珍惜里我们读出母亲渺茫的期盼,小心翼翼的守候。“母亲的来信总是叔叔代定,从不提手表的事。我知道她只是把它默默地藏在心中,不愿意对任何人说的。”小小年纪的琦君就明白了母亲的这份珍惜背后孤独寂寞的心理。 《母亲的书》里,母亲看橡皮书“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这是母亲对自己慈母的深深怀念。这本最厚、最结实的橡皮书中真正的书是父亲的信。“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琦君细腻地写出了母亲内心对父亲的依恋,寂寞的甜蜜。而最让母亲恭敬的佛经,母亲诵经后的神情是如此耐人寻味,“母亲宁静的脸上浮起微笑,仿佛已经渡了终身,登了彼岸了。我望着烛光摇曳,炉烟缭绕,觉得母女二人在空荡荡的经堂里,总有点冷冷清清。”我们在这微笑里却分明看到了一份让人心酸的悲凉,一份任命的无奈,一份坚强的隐忍。 《妈妈的手》里,“那些刀痕,不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上,她难言的隐痛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能了解的。我还时常坐在泥地上撒赖啼哭,她总是把我抱起来,用脸贴着我满是眼泪鼻涕的脸,她的眼泪流得比我更多。母亲啊!我当时何曾懂得您为什么哭。”琦君在自己也做了母亲后,在自己也到了母亲的年龄后,是怀着怎样的怜惜,写出当年母亲内心的心酸与痛苦啊! 《髻》里和姨娘背对背梳头的母亲,听着“在走廊的那一边,不时飘来父亲和姨娘琅琅的笑语声。”内心的愁绪又岂是我手中一把小小黄杨木梳能理清的?但这份无法化解的怨愤却在垂垂老去的姨娘的愀然一笑中,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化,而释然。 琦君擅长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尤能抓住见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动。因此,琦君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家,但却是一位拥有深邃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艺术家。 读琦君的散文,犹如和一位老朋友聊聊家常,让你时刻感觉到生活的温暖。读琦君的散文,犹如在冬日手捧一杯清茶,让你时刻感觉到清香。或许,你可以说她视野狭隘,或许你还指责她一味沉浸在回忆中,或许你还觉得她不够深刻,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她对过去的一切,对她的根,有一条割舍不下的线,而这根线所承载的正是“爱”。正如楼肇明所言“琦君尽管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作家,但她却是一位拥有深邃爱心,在一个不大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异不凡的艺术家。” 有一种美,它是洗尽铅华后岁月所赋予的,它不用涂粉弄脂,但是它也不会蓬头垢面,我想,琦君先生的散文就是这样一种美,一种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之美。她的语言,看似平平淡淡,毫无惊艳之感,但禁得起品味咀嚼,细细读来,自如咬菜根,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带有浓郁的东方韵味,充满中国特有的浓厚伦理色彩和温馨和亲情。著名评论家夏志清、散文家杨牧甚至认为她的散文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朱自清和冰心,有些篇章中可以传世的。琦君的散文严密而坚硬,深刻而不晦涩,广阔而不枝不蔓,流传着一种淡雅肃静的韵味,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被她笔端的祥和与宁静以及浑厚与温馨的情怀所征服。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 导语: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下面是给大家的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

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 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 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

《桂花雨》作家简介

《桂花雨》作家简介 (1918~)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桂花雨(琦君散文)

桂花雨 文/琦君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的桂花盛开季节。 小时候,我不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可是桂花的香气,真是迷人。 故乡靠近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 我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中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 念中学时全家到了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里去赏桂花。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三十年点滴念师恩承焘教授琦君阅读答案

三十年点滴念师恩承焘教授琦君阅读答案 三十年点滴念师恩承焘教授琦君阅读答案 琦君 八十七岁高龄的恩师夏承焘教授在北京仙逝已半年,到今天我才为文追念。恩师的道德文章,与他在词学上不朽的贡献,海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导,毋庸我赘述。在我记忆中浮现的,都是在杭州、上海求学时代,他对弟子们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与师生们平日相处言笑晏晏的情景。 我进之江大学,完全是遵从先父之命,要我追随这位他一生心仪的学者与词人。他一口字正腔圆的永嘉官话,同学听来也许有点特别,我却非常熟悉。因为父亲说的正是同样的“官话''。他上课时讲解《文心雕龙》,特别强调四六骈文音调之美,组合之严密,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他用铿锵的乡音,朗吟了一段《神思篇》,问我们好听吗?我觉得那么多典故的深奥句子,经他抑扬顿挫地一朗吟,似乎比自己苦啃时容易多了。下课后,与一位最要好的同学一路走向图书馆,一路学着老师的调子唱“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叉学着他的口音念“前面有钱塘江,后面有泰望山'',却没想到老师正走在我们后面。他笑嘻嘻地说:“多好呀?在厥样的好湖山里,你们要用功读书哟!'' 中文系同学不多,大家熟悉以后,恩师常于课余带领我们徜徉于清幽的山水之间。我们请问他为何自号瞿禅,他说因自己长得清瘦、双目瞿瞿。又请他解释禅的道理,他说“禅并非一定是佛法。禅也在圣贤书中、诗词文章中,更在日常生活中。”后来他教我们读书为人的道理时,在他那平易近人,情趣横溢的比喻中,常常含禅理,却使我们个个都能心领神会。 瞿师常常边走边吟诗,有的是古人诗,有的是他自己的得意之作。他说“作诗作文章,第一要培养对万事万物的关注,能关注才会有灵感。诗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灵感早在酝酿之中∥比如‘松间数语风吹去,明即寻来尽是诗,,看去多么自然,但也得细心去寻,呀。''他站在高岗之上,就信口吟道:“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弟子们看着他的长衫,在风中飘飘荡荡,直觉得这位老师,有如神仙中人。大家都说:“先生的. 境界实在太高,学生们及不到。''他说:“这两句诗并不是出世之想,而是入世的一份定力。人要不强求名利,任何冲击都不致被动摇了。''在九溪十八涧茶亭中坐定,一盏清茗端来,他又吟起词来:“短策暂辞奔竞场,同来此地乞清凉。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无一语,答秋光。愁边征雁忽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阑干半夕阳。''这是瞿师的得意之作,也是弟子们背诵得最多最熟的一阕词。

琦君《读诗》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甘肃省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14分) 读诗 琦君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马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都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轿子在家门口停下来,他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哥哥边听边表演:“‘砰砰砰’,孙传芳的兵倒下去了。”爸爸拍手大笑,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听。” 白鹤是爸爸的白马。它英俊健壮,一身雪白的毛。爸爸骑着它飞奔起来时,像在腾云驾雾。所以爸爸非常宠爱它,给它取名叫白鹤。 一提白鹤,哥哥当然高兴万分,马上背起爸爸教他的对子:“天半朱霞,云中白鹤;湖边青雀,陌上紫骝。”我不喜欢背对子,也没见过青雀与紫骝是什么样子。我喜欢听爸爸唱诗,也学着他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偏着头想了一下,问爸爸:“床前月光怎么会像霜呢?屋子里怎么会下霜呢?” 爸爸摸摸我的头,笑嘻嘻地说:“屋子里会下霜,霜有时还会积在老人的额角上呢。你看二叔婆额角上,不就有雪白的霜吗?” 哥哥抢着说:“我知道,那叫作鬓边霜,是比喻老人家头发白了跟霜一样!” 爸爸听得好高兴,拍拍哥哥说:“你真聪明,我再教你们两句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他解释道:“风吹过老树,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下雨一般。月光照在沙洲上,把沙照得雪白一片,就像霜。但那不是真正的雨、真正的霜,所以诗人说是‘晴天雨’‘夏夜霜’。你們说有趣不有趣?” 哥哥连连点头,一副深深领会的样子,我却听得像只呆头鹅。我说:“原来读诗像猜谜,好好玩啊!我长大以后,也要作谜语一样的诗给别人猜。” 爸爸却接着说:“作诗并不是作谜语,而是把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用很美的文字写出来,却又不直接说穿,只让别人慢慢地去想,愈读愈想愈喜欢,这就是好诗了。” 我听不大懂,十岁的哥哥却比我领会得多。他摇头晃脑地唱起来,调子跟爸爸唱的一模一样。在我心里,哥哥是个天才。可惜他只活到十三岁就去世了。如果他能长大成人的话,一定是位大诗人! 光阴已经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爸爸和哥哥在天堂里,一定时常一同吟诗唱和,不会感到寂寞吧! 我是多么想念他们啊! (选自《琦君散文》) 6.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7.分析文中爸爸的形象。(3分) 8.为什么说“在我的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4分) 9.文中多处描写了“我”作为小女孩的可爱情态。仿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一句,并作批注。(4分) 示例: 语句: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一): 琦君简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琦君简介(二): 琦君简介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本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温州瓯海瞿溪镇,台湾当代文学作家。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亦涵括小说、评论、翻译及儿童文学,其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语言。其主要著作有《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琦君简介(三):

琦君生平简介 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于浙江永嘉。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超多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自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琴心》,她陆续出版了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诗词、评论等著作数十种。其中散文创作成就最高。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她的散文曾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

琦君:母亲的书

琦君:母亲的书 琦君:母亲的书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那本橡皮纸的。」 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麽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者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者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着最最厚的这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麽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麽图案和颜色,都彷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母亲为什麽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

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麽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麽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摺,中间的夹层哩,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的「十殿阎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回中转出来,有升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为乞丐的,也有降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扯谎,小心拔舌耕梨阿。」「拔舌耕梨」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被拉出来,刺一个窟窿,套着梨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所以她常拿来警告人。外公说十殿阎王是人心里想出来的,所以天堂与地狱都在人心中。但因果报应是一定有的,佛经上说得明明白白的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作者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作者简介 1、《窃读记》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音,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3、《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是尤安.艾肯,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出版过《长满书的大树》等92本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与短文。 4、《我的“长生果”》作者叶文玲,浙江人,小说集《无花果》《心香》等,散文集《梦里寻你千百度》《不了情》,长篇小说《父母官》《太阳的骄子》《无梦谷》等。 5、《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秋思》作者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长相思》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词人,原名纳兰成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 6、《梅花魂》作者陈慧瑛,著名作家、诗人。著作有《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等。 7、《桂花雨》作者琦君,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有《烟愁》《细纱灯》《细雨灯花落》等。 8、《小桥流水人家》作者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字风宝,湖南人,代表作《女兵自传》。 9、《鲸》作者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0、《松鼠》作者布封,布封18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了36册的巨著《自然史》。 11、《新型玻璃》作者是周水野,老师。 12、《假如没有灰尘》作者周元桂,湖北人,作品有《文体论》《金枝》等。 13、《钓鱼的启示》作者詹姆斯·勒菲斯特,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作者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生于意大利罗马。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也是一位作家。

19课春酒琦君

《春酒》19课琦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 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2 、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3 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教学难点:、品析法1、朗读法2教学方法:课时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文化渊源流传,自上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与中国人的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人团圆共饮的温,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酒里包含着人生百态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酒里带来的人生百味。馨,独自举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场合下,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去品尝她家乡香甜又甘醇的春酒。二、朗读,初识春酒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作者)“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 读毕,师生交流: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láo是浊酒的意思PPT①显示:A、春酒,又名冻醪(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在文中是指母亲做的八宝酒。的诗句。B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欢喝春酒的。原句:“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三、赏读,品味春酒(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提问: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做批注,1 (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我”的喜爱之情)说说喜欢的原因及精彩之处。)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1肚子吃得,不请自到,①“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 先..............,手里还 捧一大包回家。”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1 赏析关键:“一马当先,不请自到”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展现了“我”贪吃地一家一家地去吃春酒,像小蜜蜂似的快活,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之态。②“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 天就泡的八宝酒……”赏析关键:这么多好吃的“我” 都不稀罕,唯独稀罕春酒,足见春酒对“我”的吸引力之大。,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好几回伸在杯子里把手指头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 偷......甲缝的八宝酒了。”、“偷偷”一次说明我不是当 着母亲的面,表现了“我”非常想喝春酒但A赏析关键: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B“好几回”说明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足以见出、提问:“伸”改为C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写出了“我”最喜欢八宝酒。“伸”用可

三更有梦书当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精品]

三更有梦书当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精品] ,那屬於中國傳統女性的散文, 方叔 「三更有夢書當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 在清朝以前,散文一直是我國文學的主流,而在我國的文學標準上,上乘的作品,必須是要能稱得上,「溫柔敦厚,不怨不尤」。看琦君女士的作品,的確能擔受這八個字而無愧。 大抵,散文都是作者以身邊的事物為主題寫成的,因此從文章當中,對琦君的身世,我們也有個概括的了解。琦君的父親潘老爺,和母親原是明媒正娶的夫妻,但由於母親較父親年長,品貌、學識又討不到丈夫的喜歡,因此潘老爺又娶了二姨娘,母親也自此承受了父親一世的冷落。母親婚姻上的挫折,使她中國女人傳統逆來順受、溫柔、又內蘊堅強的美德發揮得特別明顯。,這點在「母親新婚時」這篇中寫得很清楚,母親的個性影響了女兒,女兒的個性又發散在文章中,我們可以說,琦君的作品,無論文筆、內容或風格,都在在代表了中國傳統女性的氣質。 琦君的文字是樸素平易的,她自己在「序」中承認,這除了和天生的性格有關係外,多少也是受了老師的啟迪,「我們與其以腦作詩,寧願以心作詩。」「在文學上,『真』較『美』尤為重要,有了不能已於言的真情真意,則尤『善』矣。」這是她的寫作原則。 全書共有廿六篇,內容大多是追念過去的。她懷著極濃的情感去描寫她的母親、外公、小叔叔、長工阿榮伯及已逝去的幾位朋友,文中也常提到父親,卻沒有特別成為一篇的主角,原因大概不是出於不滿,而只不過是和父親接觸得不夠多,感情上沒有那麼令她感動的關係。在琦君眼中,不只過去的時光是美好的,過去的生活方式也是叫人留戀的,寬大、和平又親切的農業社會生活,雖然她本著「不薄今人愛古人」古今皆收的原則,但正如她不慍不火,不緩不急的文筆一樣,我們看得出來,真正

琦君《读书琐忆》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书琐忆琦君 ①我自幼因先父与塾师管教至严,从启蒙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鼻观心,苦读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老师面前背。有的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颠八倒。老师生气,我越发心不在焉。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眼看着袅袅的香烟,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何况长工阿荣伯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一个大男人,只认得几个白眼字(家乡话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吗? ②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③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能偷着看。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远离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此处人迹罕到,又有阳光又有风。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阿荣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绿野平畴。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④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⑤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我们进城去。”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⑥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⑦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

琦君:读书琐忆

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 能偷着看。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远离 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此处人迹罕到,又有阳光又有风。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阿荣 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 白云,绿野平畴。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 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 轿子。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 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我们进城去。”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 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者简介以及文体概述

作者及作品概述 1.《藤野先生》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姓周,幼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山,后改名为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是开始使用的笔名。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划时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第一声号角。接着,发表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14篇小说,1923年结集为《呐喊》出版,1924~1925年,发表《祝福》《伤势》等11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彷徨》出版。并发表了散文诗集《野草》。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2.《我的母亲》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四十年代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的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在诗歌、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有《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战斗》《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很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 5.《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我的一生》《我的宗教》《中流——我以后的生活》等。作为盲聋哑人,海伦的成就是空前的,她被誉为美国英雄。 6.《雪》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散文集: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像散文那样不分行、不押韵,不受字数、声韵的限制,可以自由地采用散文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段来叙事抒情。它又是诗,有诗的想象、诗的激情和诗的意境;有诗一样的节奏感和跳跃性,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总体来看,它的主要特征是:散体、灵活、浓缩。 7.《雷电颂》 郭沫若(1892—1978),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8.《短文两篇》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小说,《复仇》《将军》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9.《海燕》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父亲早

琦君《春酒》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春酒 琦君 ①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令家家邀饮春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悦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缝的八宝酒了。 ③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

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④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已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⑤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12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11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⑥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

温州人文特点简介

温州人文特点简介 1.经济学家钟朋荣曾讲“温州人精神” 概括为四句话“温州人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资金时代的响亮宣言:温州人这样征服世界!转动温州财富魔方,揭秘“中国犹太”生财之道。 可怕=财商的能量令人敬畏;可怕=生钱的招数五花八门;可怕=增长的速度匪夷所闻;可怕=草根经济创金元帝国。可怕,同时可圈可点,温州人并非特殊材料,只要你解读了核心内幕,你就会顿悟:每个有进取心的人,都可能成为金牌温州人。 财富驱动,敢闯敢干,点石成金,温州——新经济的魔山!温州的历史,致富的典范。人们总是只看到温州人富裕的一面,但却并不理解和明白温州人是怎么得到这些的,不理解温州人是付出多少汗水换来的幸福生活。温州人的吃苦耐劳是很多与温州人一起生活过的人才能明白的。 人们可以一直看到很多很多的人都在研究温州的经济,温州人不仅依靠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敢为人先也是温州人闻名的一个特色。温州人用他们的精神创造了无数的第一和奇迹,成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 2.主要特点 敢闯敢拼,有担当,勤劳勇敢,豪爽大方。温州人的理财观有些与众不同,常有不按常理出牌的,因此也取得了些出人意料的收获。 温州人不只是商人,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精英翘楚。政界有徐谦、李强、谢庆道、鲁松庭、陈进玉、朱小丹、仇保兴、钱建民、殷一璀、徐止平、赵郁馨、寿嘉华、吴启迪、项宗西、叶际仁、孟建新、洪锦炘等等,既有苏步青、谷超豪、姜立夫、姜伯驹、陆善镇、杨忠道、徐贤修等数百位数学大师,又有郑振铎、叶永烈、张翎、琦君、南怀瑾、周瑞金、黄运特等杰出的作家,更有林海帆、杨焕明、蔡亦钢、钟顺时、徐遐生、叶公抒、滕锦光等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在年轻人关注的体坛、娱乐圈也有许多耀眼的明星:夏煊泽、朱启南、叶荣光、诸宸、戴丽丽、周小菁、姜嘉镪、白雪、黄豆豆、毛戈平、李慧珍、周韵、毛林颖、曹众、池长庚,请接着看陶慧敏……可以说是有文有武,百花齐放。

琦君爱与孤独收录了旅美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共61篇。琦君的

琦君-《爱与孤独》收录了旅美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共61篇。琦君的 爱与孤独。《爱与孤独》收录了旅美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共61篇。 琦君的散文以怀乡忆旧独树一帜。对于琦君来说。浙江永嘉。台湾。美东纽约和纽泽西分占了她生命的三个时期。广义来说都是“乡”。而琦君也毫无保留地写下了故乡民情。台湾风情。旅美心情。她把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情思凝于笔端。感情浓烈真挚。琦君文风质朴平实。笔调清丽雅洁。于平淡中见深沉。 书名,爱与孤独。作者,琦君。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xx-8。 基本信息。书名: 爱与孤独作者:琦君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 xx-8页数: 312定价: 元装帧: 平装丛书: 百合文丛ISBN: 26322。 内容简介。《爱与孤独》收录了旅美

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共61篇。 琦君的散文以怀乡忆旧独树一帜。对于琦君来说。浙江永嘉。台湾。美东纽约和纽泽西分占了她生命的三个时期。琦君广义来说都是“乡”。而琦君也毫无保留地写下了故乡民情。台湾风情。旅美心情。她把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情思凝于笔端。感情浓烈真挚。文风质朴平实。笔调清丽雅洁。于平淡中见深沉。 目录。爱与孤独三更有梦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母亲的书母心似天空灯景旧情怀水是故乡甜母亲的金手表万水千山此处有仙桃玻璃笔我爱动物泪珠与珍珠母心·佛心一袭青衫妈妈银行万水千山师友情梦中的饼干屋永是有情人亲情似海外公父亲云居书屋油鼻子与父亲的旱烟筒母亲毛衣金盒子春草池塘我的另一半“我的另一半”补述遥寄楠儿病中致儿书春风化雨吾师家庭教师启蒙师不见是见见亦无见圣诞夜怀念两位中学老师八十八分生一代一

文学类文本琦君《绣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绣花 琦君 绣花,是母亲自认为最拿手、也最喜欢的一门手艺。她常常说:“眼看一朵朵的鲜花,在蓝缎子上,月白缎子上上开放出来,心里真好坦,仿佛自巳脸上的皱纹都看不出来了。” 母亲说话竟是这般有文艺气息。其实她除了跟外公念过《三字经》、《百家姓》,还会背有限的几首《千家诗》之外,实在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是她形容起事物来,总是妙不可言。有一次,她边绣花儿边自言自语地说:“把厨房事儿忙完了,不捉点晨光绣绣花岂不可惜。”“捉”字说得多妙?她又说:“不过绣花总是愈绣愈觉得屋子里冷冷清清的,连绣花针掉在地板上的声音都听得见呢。”我顽皮地问:“妈妈,那样细的绣花针,掉在地板上,会叮当一声响吗?”母亲没有回答。坐在边上拨着念珠陪母亲的姑婆笑笑说:“你一个九岁的小东西,哪里懂?”看母亲绣花,我也吵着要绣。姑婆就会找块彩色绸子,剪成一只鞋面,用浆糊和纸贴得硬硬的,穿了丝线教我绣。可是我一抽丝线,就会打结。姑婆总是说:“慢慢来,绣花要耐着性子。这是姑娘家第一要紧的。”母亲也不时伸过头来看我几眼说:“绣得蛮好的。把绣花学会了,将来出嫁就不会给婆婆嫌五个指头并在一起的了。”我噘起嘴说:“我才不要有个婆婆管呢。我将来要文明结婚。我不要穿平底绣花鞋,我要穿最新式的织锦缎的高跟鞋。”对于闻名已久的“杭州织锦缎”与“高跟鞋”,我真是做梦都常常梦见呢。 母亲绣花的时间,多半在吃过中饭以后,下午烧“接力”(“接力”是家乡话,烧给长工吃的点心,接一下力的意思)以前;晚上呢,都在厨房洗刷完毕以后,就着摇曳的菜油灯绣花,那时我往往已上床呼呼入梦了。 白天绣花,母亲偶而会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我就问“妈妈,五叔婆都睡午觉,您为什么不睡?”母亲说:“没听说早起三朝抵一春吗?多少事儿要做,哪里还睡午觉呢?”我又说:“看您眼皮搭拉下来,都要用灯草来撑了(这也是母亲最爱说的形容词)。睡眼朦胧的,绣出的花儿就不漂亮了。”母亲说:“你放心,我从小绣花绣到大,摸黑都会绣出朵朵鲜花来呢。”她把手里已经绣好两朵的梅花,伸得远远的,眯着眼儿横看竖看,非常满意的样子。我一看,真是好鲜活、好漂亮啊。 母亲的绣花手艺是村子里闻名的。村子里若有姑娘出嫁,都会来向母亲讨花样,请她教导她们配丝线颜色,告诉她们应该用几号的丝线等等。母亲都一一仔细地指点她们:梅花要淡、海棠花要鲜、牡丹花要艳。着针时都要从花心向外绣,里深外浅。叶子也是一样,浓浓浅浅的,看去才有远远近近,母亲不是个会画画的艺术家,可是竟然懂得现代的所谓“透视”与“立体感”呢。 后来我念中学以后,念到两句词:“换雨移花浓淡改,开心芳草浅深难。”仔细体味着,岂不正是母亲绣花时的心情?我就写信给母亲,把这两句词抄给她,并用白话详细给她解释。她自己不会写回信,是托二叔给我写的。信里说:“你抄的两句诗真好,二叔念起来,音调愈听愈好听,我真是好喜欢。可惜自己从小没好好念书,不会读诗读词。以后你若是读到像这样好的句子,捉摸着是我喜欢的,就给我抄来,细细解说一下。二叔一念出调子来,我就会记住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