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84学前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

384学前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

384学前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
384学前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

识记:心理的概念

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领会:成人心理现象和儿童心理现象

应用:1分析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的心理活动

2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

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类的知觉和注意、记忆、表象和想像、思维和语言、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二)学前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领会: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

发展心理学、

又称为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老的整个整个漫长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分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普通心理学、

指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儿童解剖生理学、

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等科学的区别和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殃象的最普遍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总是不能离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领会:进一步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特点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1)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

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因,说明什么原因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四有助于形成世界观

这些知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宿命论;了解人的认识如何从感知发展到思维及思维如何促进感知的提高。有助于理解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训与实践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量变到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领会:幼教工作者学前儿童学前心理学的必要性

识记: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的方法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

2自然实验法

3教育心理实验法

三测验法

四调查访问法

五问卷法

六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领会:1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必要性

2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访问未能、问卷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

应用:尝试使用某种具体方法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识记:1年龄特征的概念

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领会:正确理解年龄特征概念的必要性

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面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结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

性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识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概念

稳定性:

1儿童的脑发育是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在头脑中建立神经联系是有一定次序的。

2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是有一定顺序性,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领会: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区别和关系。

识记:学前期心理发展的阶段

指儿童心理发展在客观上呈现的一定阶段性。

2学前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名称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

新生儿期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3~6岁

幼儿初期3~4岁

幼儿中期4~5岁

幼儿晚期5~6、7岁

4学龄期6、7~18岁

学龄初期6、7~11、12岁

学龄中期11~15岁

学龄晚期14~18岁

领会:划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性要性和复杂性(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儿童心理发展客允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醒的认识,并作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分.

2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二) 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

1儿童心理是渐变式的、连续性、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2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给掌握科学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识记: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所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关键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敏感期和最佳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最近发展区: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不断变化,因人而异。领会:正确理解以上概念的意义

识记:新生儿期的心理特征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吸吮能力;眨眼能力;怀抱能力;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

4人际交往的开端

2 2-6个月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半岁以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发展上。在视听发展的基础上,婴儿主要依靠定向活动来认识世界。眼睛和手的动作逐渐协调。将近半风时,婴儿开始能够分辨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

3 6-12个月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半岁到周岁称为婴儿晚期。半岁以后,儿童的明显变化是动作比以前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以模仿多种动作,还逐渐出现语言的萌芽,新子依恋关系益加牢固。

领会:1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及期对其新生儿适应新生活的意义;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无条件反射只是本能活动、生理活动,而条件反射

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的发生。

2条件反射和心理的发展;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无条件反射只是本能活动、生理活动,而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的发生。

3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4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于儿童心理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是婴儿用手的运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5五指分工动作形成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五指分工动作和眼手协调动作是同时发展的,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动作。P38

6言语的萌芽和依恋关系的发展。

P39

识记:1 1~3岁儿童独立行走动作和使用工具动作的发生发展;

1头重脚轻;

2 骨骼肌肉比较嫩弱;

3 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

4两脚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二使用工具

1岁以后孩子

2语言和思维的发生发展;

3 最初独立性的出现;

领会:1直立行走动作和使用工具动作的发生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2言语和思维的发生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3独立性的出现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4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识记: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2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3 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领会:3~6岁各年龄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征的具体表现。应用:观察和分析在实际生活中3~6岁各年龄儿童心理特征的表现。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识记: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领会:注意在学前儿童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如:幼儿在教室里坚起小耳朵用心地听老师讲故事,两只小眼睛仔细地盯着黑板上的挂图,聚精会神地思索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里的“用心”“仔细”“聚精会神”,就是幼儿上课时注意集中的表现;

二、识记: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知觉、记忆、坚持性发展的关系;

1注意与知觉的关系特别密切;

凡是注意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越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觉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儿婴儿感知觉发展的指标;

2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3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

领会: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学习活动的关系;注意是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结果。

应用:找出说明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事例;

P58

三、识记:

(1)定向性注意的概念;

由婴儿与生俱来的定向性反射发展而来,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导卢的,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消失。

(2)选择性注意的概念;

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很少的现象。

(3)无意注意的概念;

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自然面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4)有意注意的概念;

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

领会: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1)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即定向性注意,这种定向性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

(2)选择性注意在儿童初期新生儿时已经出现,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选择性注意性质由决定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

变为决定于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另一方面,选择性注意的对象上,范围的广大和对象的复杂化.

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1)儿童最初只有无意注意,定向注意和婴儿的选择性注意都属于无意注意.无意注意虽然是生来就有,但也有其发展,在整个学前期,儿童无意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无意注意的稳定性为断增长,注意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2)有意注意则是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出现较晚.婴儿期有意注意还没有发生.两岁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随言语和认识有意性的发展,在幼儿期,有意注意就开始发展.使儿童注意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使儿童心理能动性大大增加.

四、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也是无意注意最初形态.

(2)选择性注意的萌芽,视觉偏爱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领会:新生儿定向性注意的表现;

P61

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表现;

1新生儿对成形的图形比对不成形的杂乱的刺激点或线点注意视的时间更长.

2对简单明了的图形更加偏爱.

3对人脸的注意多于对其他事物的注意.

五、识记:一岁前注意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觉偏好.

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校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倾向;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因而也称为视觉偏好.

婴儿注意选择性的变化;

指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部分.

领会:经验在婴儿注意活动中的作用;

即使在这样幼小的年龄,认知发展也是可以训练的,换句话说,经验在注意的倾向中已经起作用.

1对熟悉的事物更加注意,在社会性方面更为突出.

P65

六识记:(1)1~3岁儿童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

(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角的影响; (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语言的支配;

(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2)”客体永久性”概念

领会(1)表象的发生与1~3岁儿童注意发生的关系;

1注意受表象的直接影响;当眼前事物和已有表象或事实与期待之间出现矛盾或较大差距时,婴儿会生产最大的注意. (2)言语的发生与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关系;

1岁以后,儿童能说出具有最初概括性意义的真正的词,樗着言语的初步形成.

2语言活动不仅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而且支配着儿童注意的选择性.

3开始能集中注意玩具,看图片,念儿歌,听故事,看电视,电影等.为儿童的记忆和学习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颖的和丰富的认知世界.

七识记: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

①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导起无意注意主要因素.

②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导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有意注意的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①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②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③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

④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应用(1)分析某一次活动中幼儿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2)按照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设计一个教育活动并观察其效果;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一识记:

感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关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领会: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二识记:感觉和知觉在新生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感觉和知觉都是性于认知活动的低级形式。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以后才相继出现记忆过程及记忆相联系的形象,再进下发展最简单的思维及最初的想象。

2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两岁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在人生头一年,婴儿是依靠视觉、听觉、肤觉等等和外界接触的。两岁以前,也是依靠从感官得来的信息对周围世界作出反映的。3岁后,幼儿的思维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其思维是紧紧依靠知觉形象。

3知觉在3~6岁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P77

领会:知觉在3~6岁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优势。

1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

23岁后,幼儿的思维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其思维是紧紧依靠知觉形象。

3幼儿的记录,也直接依赖于知觉的具体材料。

4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常受知觉的影响。

应用:学会分析知觉在幼儿活动中的表现。

三识记:(1)原始的感知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领会:学前儿童知觉发展趋势与学前儿童知觉发展主要阶段的关系.

四识记:视觉敏感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颜色视觉的概念.

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领会:学前儿童视觉敏感度的发展;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4控制眼动的能力

5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2)学前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色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

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应用:初步学会根据学前儿童视觉发展的基础知识去分析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判断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视力的发展.

五识记:(1)新生儿听觉发生的指标;

P87

(2)婴儿听觉和视觉的协调.

1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

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

3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

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刺激的一致性;

领会:学前儿童听觉发展的表现.

1儿童听觉的发生

①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②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③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

④新生儿的听觉偏好

2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3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4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①观察听觉行为和简易测听

②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5听力的保护

①避免噪音污染

②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③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

应用:初步学会根据学前儿童听觉发展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判断其是否有利去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

六识记:(1)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

(2)口腔的触觉探索

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物体。

(3)手的触觉探索

手的触觉是通过触觉认识外界的主要渠道。换句话说,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4)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等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

(5)学前儿童的痛觉.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

1疼痛发展的条件:①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②痛觉阀限;③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阀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领会: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表现.

1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反应,

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七识记:学前儿童痛觉发展的特点

1新生儿痛觉感受性很低;

2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表面在痛感受性越来越提高。

3成人对孩子的痛情绪可以起暗示作用。

总之,痛觉是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内在感觉。疲劳、饥饿、疾病也都会加强痛的兴奋性。

八:识记:形状知觉的概念

空间形状知觉包括: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领会: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

2有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

(二)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

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

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九识记:大小知觉的概念

领会: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形成;

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

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辨证思维的萌芽。

十:识记:空间知觉的概念领会: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的发展。

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定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十一:识记:时间知觉的概念。

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并不是通过某一个专门的感官进行的,而是依靠不同的条件。

领会: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习P53

十二:识记:观察的概念

指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进行带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的察看。

领会:学前儿童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和观察方法的发展。

习P54

十三:识记:适应的概念

指由感觉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对比的概念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领会:(1)幼儿感受性的适应现象

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2)幼儿感受性的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所生产的不同感觉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觉性发性变化。在视觉感受性方面比较明显。P110

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与此规律有关。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第五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识记:记忆的概念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领会:幼儿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表现;

P113

1识记:是把感知和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好比图书馆购进新书。

2保持:把识记的材料保存在头脑里,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里储存和巩固的过程。类同图书馆对新购买的图书进行分类。

3恢复:就是把头脑里的知识经验重新呈现或提取出来的过程。相当于把藏书从书库里提取出来。

二识记:记忆与知觉、想像、思维、言语、情感和意志发展的关系;

1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儿童的想像和思维过程都是需要依靠记忆。正是记忆把知觉和想像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够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像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像和记忆不容易区分。

3儿童语言学习也要靠记忆。

4儿童记忆的发展也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通过记忆,儿童对经验有关的事件发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儿童的情感从而丰富起来。

5儿童的意志行动也离不开记忆。意志是有目的行动,行运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记住行动目标。

领会:幼儿记忆的发展与幼儿各认识过程和情感、意志发展的关系。

应用: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找出幼儿记忆幼儿知觉关系的事例。

三识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表现;

1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2周左右)

2然后是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

3再后是形象记忆(6~12个月)

4最后出现的是语词记忆(1岁左右)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习67

领会: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对其学习活动的意义。

应用:初步学习分析学前儿童记忆发展趋势与婴幼儿教材编写的关系。四识记:新生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习68

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习68

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习68

1~2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习68

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概念

无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有意记忆: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概念;

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

意义记忆: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逻辑关系的理解记忆。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概念;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识材料。

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记忆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1是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而且达到相当高度的水平。

2另一方面是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明显地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

领会: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的特点表现;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3岁前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不会进行有意识记。

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由于记忆加工能力的提高,幼儿无意识记继续有所发展。

3儿童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成人在日常生活和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经常向他们提出记忆任务。

4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幼儿意识到识记的具体任务,影响幼儿有意识记的效果。

幼儿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发展的表现;

1年龄较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效果比机械记忆高得多。

2随着年龄增长,两种记忆效果的差距逐渐缩小,意义记忆优越性似乎降低;

3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中的理解成分使机械记忆的效果有所提高。

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2.幼儿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的发展;

1.3岁前的幼儿由于不会对物体识记是不会自动对物体进行分类。

2.4岁半~5岁幼儿开始能够进行间接识记,即利用中介物帮助识记。

3.5岁半~6岁开始能够灵活运用间接记忆,已经很少具体性。应用:学习分析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记忆的特点。

五识记:记忆的保持和遗忘的规律

1有的内容京戏得简略、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

2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

3有的内容却变得更加具体或更为夸张和突出。

遗忘的规律: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领会: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表现;

应用:分析幼儿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记忆保持和遗忘规律的应用。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像的发展

一.识记:想像的概念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无意想象;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像。

有意想象

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

再造想象

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过程。

创造想象

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领会:幼儿想像的表现

1幼儿的想像只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记忆是感知的复现,想像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发展的。

2幼儿的想像是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3幼儿想像的夸张性、想像与真实混淆、想像受情绪左右。还没有达到创造性思维。

二识记:想像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习P83

想像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习P83

领会:想像在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中的作用;1想像在幼儿游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想像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份方面。如果没有想像也就不可能进行任何游戏活动。

2幼儿正是借助不断依靠想像突换着物体的功能,才能使游戏以顺利进行。

想像在学前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1没有想像应没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知识。

2想像的形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

三识记:学前儿童想像发生的年龄;

习P83

学前儿童想像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习P84

领会:想像的萌芽与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关系

想像的发生和儿童大脑皮质的成熟有关,也和儿童表象发生、表象数量的积累以及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有关。

语言的发生是儿童想像发生的重要因素。

想像萌芽的表现形式。

1记忆表象在新的情景下复活

2简单的相似联想

3没有情节的组合。

四识记:学前儿童想像发展的趋势

习P84

领会:学前儿童想像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习P84

应用:能够采用针对幼儿想像夸张性特点的教育策略;

把幼儿想像的夸张性引到正确方向

五识记:学前儿童无意想像的特点

习P84

领会:学前儿童无意想像特点的教育措施

1想象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缺乏想象能力的人是没有创造能力的。

1、多让孩子参加有创造性的游戏。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家长可以在孩子游戏时鼓励他们自己提出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如果形成了习惯,孩子的想象能力就会得到迅速地提高。

2、让孩子多接触图画,包括多看和多画。家长应多带孩子观察大自然和多看有知识有趣味的图片,这些是孩子展开想象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教孩子画画,鼓励其把头脑中想象的东西画出来。开始时家长可以先画一些基本线条,告诉孩子要画什么,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画完。这是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一个很有效很主要的方法。

3、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童话故事适合孩子想象的特点,经常听童话故事的孩子其想象能力比不听、少听童话故事的孩子要丰富得多。最主要的是家长讲完后,让孩子马上复述。

孩子可能在复述中有添枝加叶的地方,只要主题大意不变,家长就应该鼓励。千万不要泼冷水,以免挫伤孩子想象的积极性。

六识记:学前儿童有意想像的萌芽

习P84

学前儿童有意想像发展的特点

习P84

领会:学前儿童有意想像发展的条件

1有意想像是需要培养的

2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有关材料;

3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有意想像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应用: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有意想像的教育策略

七识:学前儿童再造想像的发展

习P85

领会:再造想像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地位;

习P85

再造想像在学前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1幼儿期是大量吸收知识的时期,幼儿依靠再造想像来理解间接知识。他们听故事、看图像要再造想像,理解文艺作品和音乐作品也需要再造想像。

2空间想像力更是幼儿看图和理解物体空间关系所必需的。学前儿童再造想像为创造想像的发展奠定基础

1再造想像的发展使幼儿积累了大量的想像形象,它在基础上,逐渐出现一些创造想像的因素。

2幼儿的再造想像可以转换为创造想像。

3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在再造想像过程中逐渐开始独立地而不是根据成人的语言描述去进行想像。

应用:掌握针对学前儿童再造想像特点的教育策略。

八识记:学前儿童创造想像发生的标志

1独立性这类想像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受暗示性少。

2新颖性。它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原有知觉的束缚。学前儿童创造想像的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像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称为表露式创造。2幼儿创造想像和原型(范例)只有略有不同,或者在觉见模式的基础上有一些改造。

3幼儿创造想像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的相似。

领会:学前儿童创造想像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表现;促进学前儿童创造想像发展的意义

应用:掌握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想像的方法

九:识记:学前年龄阶段儿童想像发展的特点

领会:学前铬年龄阶段儿童想像特点的实际表现

应用:能够针对不同年龄学前儿童想像发展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第七章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识记:思维的概念

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领会:思维与知觉的关系;

1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通性联系。这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反映的是具体事物个别特性和事物外问联系。

2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觉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

思维与记忆的关系

感知觉只是反映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过程,记忆是知识经验的直接保存,而思维则是间接的反映。

应用: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思维过程

二识记: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认识活动发展的意义;

1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并不在出生时都已具备的,而是在以后生活中逐渐发生的。

2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它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具备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思维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其他认识过程发展的意义;

1思维是在感知、记忆等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思维一旦发生,就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较低级的认识过程。而且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

2由于思维参加,知觉已经不只是单纯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了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复杂化。

3儿童活动的发燕尾服,实际上是在知觉活动中思维成分的不断增加,而后来的发展阶段已主要是依靠思维进行认识活动。

领会: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情绪、意志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思维使儿童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这些情绪和情感都和对有关事物理解密切联系。

2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

5思维的发生发展,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意识和自我意识发生的意义。

1自我意识的发生与思维发生的联系非常密切。

2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心理特征。

3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认识知识。

三识记: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儿童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出现最初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四识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习99

思维方式的变化习99

,思维工具的变化;习100

概念:直观行动思维,

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

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抽象逻辑思维

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

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

习100

五识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习100

:感知运动阶段习100;

前运算阶段习101;

表现:1儿童思维在这个阶段还没有真正普遍化,没有形成一般化的概念。

2这个阶段儿童由于不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只有部分与部分的直接等同,因而他们常常运用的是“转导师推理。

3前概念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自我中心思维“。前概念阶段或形象思维阶段习101,

直觉思维阶段习101,

1直觉思维是向非中心化前进一步,儿童开始能够同时照顾到事物的两个维度。2直觉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仍然依靠表象。

直觉思维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向现实靠近,神话故事式的思维成分减弱了。

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各阶段的具体表现。

应用:分析实际生活中学前儿童思维事例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

六识记:思维直观行动性发展的表现;

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幼儿能够更多地用相同的行为方式对相似的情景作出反应,用间接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2岁左右儿童的思维方法是依靠详尽的、展开的实际行动。思维的每一步都和实际行动分不开。

3岁后儿童思维所依靠的行动逐渐概括化,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某些具体行动可以压缩或省略。

思维具体形象性的主要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就在直观行动思维中孕育起来,并逐渐分化出来,以至成为幼儿期思维的主要形式。

1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幼儿的思维内容同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

2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

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1经验性;2拟人性;3表面性;4片面性;5固定性;6近视性;

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的思维典型方式;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

领会: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具体表现及其与成人思维的不同。P186-189

应用:运用学前儿童思维主要特点的知识去分析幼儿教育,提出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建议。

七识记:学前儿童分析综合

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事物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的过程。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分析综合有不同的水平。

2幼儿在分析综合活动中,还不能把握事物的复杂的组成部分,对3~6岁儿童来说,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就完成得越好。

比较

是在思维上把各种事物进行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

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

2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

分类

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分类活动表现幼儿思维的概括性水平。

分类的类型:

1不能分类;2依感知特点分类;3依生活情景分类。4依功能分类。5依概念分类。

表现:

1 4岁以下儿童基本不能分类

2 5~6岁的儿童处于由不会分类向开始发展初步分类能力的过渡时期。

3 5岁儿童的分类活动主要是依据物体的直接的可感知的特征或儿童切身经验中经常发生的联系。

4 5岁半~6岁半,儿童发生了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特点进行分类的显著转变。

5 6岁以后,儿童开始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够依靠物体的功用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分类。

概括的特点。

1幼儿概括发展的特点除了表现在分类活动中,还表现在其他活动中。

2幼儿概括水平是处于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和经验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质概括发展阶段。

领会:学前儿童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特点的具体表现。

应用:运用小实验(可重复前人已做过和实验)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特点。

八识记:海陆空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习103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习104

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习104

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习104

学前儿童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

习104

学前儿童掌握时间念的特点;

习104

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

习105 领会: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和特点与成人的不同;

领会学前儿童掌握各种概念的具体表现及其间的区别。

应用:能够运用小实验了解学前儿童掌握各种概念的特点;

能够运用有关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知识去分析幼儿教育活动,并提出教育建议。

九识记: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

推理:是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

演绎推理:是三个段论,是由三个判断、三个概念构成。领会: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特点

1学前儿童的判断从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

2儿童的判断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

3幼儿的判断从反映事物的个别联系逐渐向反映物体多方面的特征发展。

4幼儿逐渐从以生活逻辑为根据的判断,向以客观逻辑为根据的判断发展。

5从判断论据看,幼儿起先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以后逐渐开始明确到自己的判断根据。

学前儿童推理发展的趋势

习107

十识记: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

1最初的转导推理

2幼儿的演绎推理

3幼儿的类比推理

习106

领会: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和具体表现习P107

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学前儿童理解的水平和特点,并提出教育建议。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识记:言语的概念

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已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领会:言语和语言的区别

1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的。儿童不掌握语言,他的言语活动也就没法进行。儿童掌握语言水平,也影响他的言语活动水平。

2语言是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如果语言不再被人的语言活动所使用,它就会从社会中消失。儿童如果没有言语活动的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二识记: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趋势;

答:言语活动包括:

(l)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

(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这两种过程,不同步。

(3)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4)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准备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领会: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表现

答:(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这是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包括:①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②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词的理解。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

言语发生的标志是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具体标志:①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②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非自造的;③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④

掌握10个词左右。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语言打下基础。

三识记:前言语阶段

在儿童真正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

言语发生阶段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半)。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2~3岁)

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2岁以后,特别是3岁到入学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领会:言语发生阶段标志

言语发生的标志是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

四识记:语音形成所经历的阶段;

1出现嗓音(0~2个月)

2出现阿咕声(3~4个月),元音和辅音还很少分化

3出现喃喃语声(4~8个月),出现明显的元音和辅音,有了分明的音节,又称为连续发音阶段。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

1偶发性的单个模仿;发声传染;相互模仿;偶发性模仿;2开始系统地模仿

3能够模仿新的发音动作

4一岁后,婴儿已开始系统地模仿新语音,不再是“试试看”了。

领会: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答;(l)幼儿期(3-6岁)是能够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

(2)发音错误的集中点:辅音、发音方式;

(3)发音难点,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原因是:

①生理原因,生理上不成熟,不能恰当支配发音器官,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和方法。②语言环境,主要是方言。

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

1随首年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有意地调节自己的语音机制,即能够有意地掌握自己的发音活动。

2从4岁左右开始,能够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也就是说语音的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

3语音的自我调节机制。儿童依靠听觉和发音的运动觉的协调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发音动作,达到正确发音。

4言语视觉调节。发音本身是不能看见,但通过观察口形和其他的间接形象,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正确发音。儿童综合运用言语听觉、语言运动觉和言语视觉的调节,对幼儿学习发音有促进作用。

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幼儿掌握语音的问题和难点。五识记:词汇的概念;

是指词的总汇

消极词汇;

是指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实际上理解也不深不透的。积极词汇;

是指儿童自己能说能用的词汇。

词类;

词义;

领会:学前儿童词汇量增长的规律;

1时代的差异。由于受成人变化的影响,而且主要是儿童生活范围也发生变化。

2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差异。儿童使用的民族语言不同,词汇量也有所差异。

3具体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差异。具体生活条件不同,从而儿童的知识面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语言条件不同,从而导致词汇量的差异。

学前儿童掌握词义变化的特点:

1儿童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2笼统。幼小儿童对词的理解是笼统的,常常用一个词代表多种事物。

2非常具体。幼小儿童对词的理解非常具体的,他们更多理解具体名词和动词。

33~5岁幼儿常常自己造词,出现“造词现象”这是儿童词汇贫乏、词义掌握不确切进出现的一时现象。也由于对词义理解不确切,幼儿常常把不同的词义混淆。

学前儿童掌握各类词的特点

1形容词的掌握。2岁儿童已能使用少量形容词,4岁半以后形容词使用量的增长较快,6岁半能使用的形容词可达200以上。

①从物体特征到事件、情景的描述;

②从形容词的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2指示代词的掌握

语言环境的不同,对幼儿理解指示代词有明显的影响。

幼儿对指示代词的理解是以自己为中心。

3人称代词的掌握

4量的掌握

总之语词是概念的标志,幼儿词汇的发展是和他们对概念的掌握分不开的。

应用:1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词汇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P236

(2)能根据幼儿词汇发展的规律提出促进幼儿词汇发展的教育建议;⑴⑵⑶⑷⑸⑹

六识记:⑴学前儿童句型发展的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⑵单词;

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

⑶电报句;

又称为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

⑷完整句;

又可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陈述句与其他多种句型

⑸学前儿童语句结构发展的趋势

1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①表达内容的分化②结构层次的分化

2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3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领会:⑴学前儿童语句含词量增加的意义;

⑵学前儿童语法意识出现的特点1幼儿对语法结构的意识出现较晚。只是由于反复实际练习形成了习惯,才能建立起词与词之间联系的各种动型。

2幼儿对语法的意识从4岁开始明显出现。这时的幼儿会提出有关词法结构的问题,逐渐能够发现别人说话中的语法错误。

应用:能够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掌握语法方面的问题和特点。

七识记:⑴对话言语;

指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

⑵独白言语;

指一个人狮自向听者讲述

⑶情境言语;

只有在结合具体情镜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补充。

⑷连贯言语;

前后连贯,能够反映完整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不必事先熟悉所谈及的具体情景。

⑸口吃的心理表现;

口吃是言语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1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

2儿童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话时间时回忆语言模式的速度相对较快,而且说出的语言速度相对较慢。

3儿童开始话话后,找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

4幼儿的口吃还来自模仿。

领会:⑴学前儿童对话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

1幼儿的对话语言只限于向成人打招呼,请求或简单地回答。

2进一步的发展,不但能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而且为了协调行动能够在对话中与人商议,讨论事物的评价,或对别人提出指示等。

⑵学前儿童独白的产生;

独白言语是幼儿期产生的,由于活动的丰富和发展,幼儿需要独立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讲述自己的知识经验,同时儿童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发展,也使他的独白言语可能产生和发展。

⑶学前儿童情境言语发展的特点;

13岁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景言语。

23~4岁幼儿仍带有情境性。

34、5岁幼儿说话常常是断断续续的,不能说明事物现象,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只能说出一些片断。

46~7岁儿童已能完整地、连贯地说话,开始从叙述外部联系发展到叙述内部联系。

⑷学前儿童连贯言语的发生;

1复述故事时,较多运用连贯言语。

2年长的幼儿在复述故事时,虽然有图片在眼前,所用的连言语也较多。不同任务、内容和条件的讲述中,情境成分都较少,说明这个阶段、连言语的发展已相对稳定。

⑸学前儿童讲述逻辑性发展的特点;

1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层次逐渐清楚。

23~4岁幼儿的讲述主题常常主题不够明确,层次不清。语言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在3~4岁时发展较快,4岁与5岁差别不大。

35~6岁儿童在看图讲述过于具体和琐碎,妨碍了突出主题。

⑹学前儿童掌握言语表情技巧的特点。

1儿童的声带比成人短而薄,所以声音一般较高,起先不会小声说话、以后才学会必要时小声说话。

2常用节奏和速度来表示不同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学,幼儿可以学会结合具体教材掌握这些言语技巧。

应用:⑴分析幼儿口语表达的发展状况和问题,提出促进其发展的方法;

⑵能够分析某个幼儿口吃现象,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提出纠正方法;

八识记:⑴学前儿童言语交际功能发展的阶段;

在言语发展阶段,儿童与别人交往,不是依靠语言,面是更多依靠表情和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

13岁前,这个阶段言语的交际功能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高。

23~6岁,这个阶段的言语功能,除了请求和问答外,还有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

⑵学前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习125

⑶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条件;

1依靠表情和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

2言语的参与,使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

3有了语言的参加,幼儿能够不是被动地认识世界,而有了自觉的能动的分析综合能力。

领用:⑴学前儿童言语对其认识过程概括作用的具体表现;

1

⑵学前儿童言语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作用的具体表现;1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发展,受着言语自我调节功能的影响。

2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起先是由成人的语言组织的。3稍大一些的幼儿,会用自己的言语活动调节自己的注意

4儿童有意记忆,也有依靠言语的调节。

5幼儿也常常会用言语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用言语控制自己的行动。

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所用方法的适宜性。

九识记:⑴内部言语的概念;

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⑵内部言语的特点;

1不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对自己的言语,因此内部言语又称为“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更为突出表现出言语的概括和调节功能。

⑶内部言语发生的基础和年龄;

14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幼儿最初的自言自语,是说出声的,所以说,还有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发展的过渡性质。

2幼儿不会独自思考问题,而要依靠外界条件,特别是与别人对话交谈,因此他还不能产生内部语言。

⑷幼儿的自言自语;

幼儿的自言自语起先往往伴随活动而进行,具有反映行动结果和行动中重要转折点的作用。

⑸幼儿自言自语的表现形式;

1游戏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如在绘画活动中,也常常用语言来补充不能画出的情节

2问题言语。特点是比较简单、零碎,常常在遇到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奇等。

3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

领会:⑴幼儿内部言语的具体表现;

⑵幼儿自言自语的功能

应用: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内部言语的表现及其功能。

十识记: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含义;

是指以文字作为工具的言语活动。书面言语活动包括认字、写字和阅读、写话。

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

1识字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⑴泛化阶段;⑵识字阶段;⑶再现阶段;

2儿童认字的泛化阶段;

①幼儿对视觉形象感知的发展,服从笼统到分化的规律。首先倾向于把字形作为整体形象来感知。

②幼儿最初把字当作图形。

3儿童识字阶段;

当儿童多次接触某个字或某些字时,他的感知活动从笼统到分化,就可以认识一些字。

特点:

1幼儿常常容易混淆,对字形的细节还难于分化。

2幼儿对字义认识的概念水平还很低,对词义理解不够有关。

容易认识的字

1字大、清楚。2与响亮的语音同时出现。3有形象作为辩认的支持。4字形结构简单;5多次重复;6与情绪和兴趣相关联系。

学前儿童阅读的特点;

1最初的阅读活动是看书,而非阅读。

2幼儿期的阅读,基本上是以看图为主,水平高一点的孩子,能认一些字,以图为辅。

习128

领会:学前儿童掌握书面语言的准备

1掌握有关词汇;

2掌握语法和表达能力

3基本阅读技能

①翻书的动作;②按页翻书。③阅读顺序

4培养阅读的兴趣

应用:对社会上流行的追求儿童成为“识字神童”的现象,能够正够分析。

257

五.案例分析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

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

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1.识记: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不只是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或副现象,情绪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他心理过程所不能代替的。

2.领会:情绪的动机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表现。1情绪直接指导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的情绪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2强制会使孩子们产生不良情绪,而适合幼儿需要的措施,由使他们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行动。

3.应用:分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发挥情绪作用的适宜和不适宜做法的事例。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交往发展的作用

l.识记:(l)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1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P264

(2)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习143

2.领会:(l)情绪影响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表现;

(2)情绪影响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表现。

(三)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1.识记(1)新生儿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最初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映。P267 (2)原始情绪的种类;

可分为怕、努、爱P267

(3)婴儿情绪的分化。

1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只难区分为愉快和不愉快

2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可以分化为快乐和痛苦

4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愤努、恶和恐惧

5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为高兴和喜爱。

6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P268

2.领会两岁前婴儿情绪的分化和表现。

(四)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1.识记:(1)情绪社会化的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非社会性的微笑逐渐减少,而社交微笑则大为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①1~3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

②3~4岁儿童情绪动因是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满足社会需要的过渡阶段。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近1岁的婴儿已经能够笼统地辨别成人的表情。理解(辩别)表情手段和运用表情手段。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1情绪过程越来越细化。

2情绪指向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绪体验。

3情绪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

幼儿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衩动的,即在成人的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了幼儿晚期,随着脑部的发发育和语言的发展,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才逐渐发展。

2情绪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短暂的。特点是:1具有情境性特点,其易变性与此有关;2与情绪受感染性有关。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

幼儿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还常常受周围情景左右。

习146

2.领会;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性提高的表现。

P276

3.应用,分析培养学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

(五)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识记: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分化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哭

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哭代表不愉快的情绪。哭是最初的生理性,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

婴儿啼哭的表情和动作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日益分化

3~4岁幼儿,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和掩饰内心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的现象应该是较少的。

2笑

笑是情绪愉快的表现。儿童的笑,比哭发生得晚。从婴儿笑的发生看,可分为:自发性和诱发性的笑;不出声和出声和笑;无差别和有差别的笑等P281~828 3恐惧

恐惧分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怕生

4压力感

2.领会: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分化和发展的表现。

(六)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l.识记:学前儿童的道德感

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表现:

1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萌芽。

2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发展起来

3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及妒忌的情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美感

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字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表现:

1新生儿已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而不喜欢五官零乱颠倒的人脸、形状丑恶的任何事物;

2幼儿期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产生美感。

3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婴幼儿逐渐形成了审美的标准。理智感。

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

1儿童理智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2适时地提供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的发展。

35岁左右理智情感已发展起来。

2.领会:学前儿童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表现。

3.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幼儿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高级情感的策略。

第9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

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提出的情绪分化论由她通过对一百多个婴儿的观察,提出的关

于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和0-2岁儿童情绪分化的模式。她认为,初剩婴儿只有皱眉和哭泣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个月后,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比如,眼睛睁大、肌肉紧张,是恐惧的表现。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2. 情绪丰富化: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的分化主要发生在2岁之前,但在幼儿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等。其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

引起了情绪体验。

3. 情绪的深刻化;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

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婴儿和较小的幼儿感到亲切之情,较大的幼儿则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来源,年长儿童则已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4..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5.美感: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

6. 理智感: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提供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儿童情绪社会化趋势的表现。

答:(l)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

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 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划分情绪的水平。

答: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分为若干种水平:(l)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与生理性刺激相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儿童的许多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学来的; (3)与联想相联系的情绪。同情感也和记忆与想象有关; (4)与思维相联系的清绪。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这是作为高级情感和理智的萌芽; (5)

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与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典型的社会性情绪,是人际关系性质的情感体验。2. 简要说明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答: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l)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四、论述题'

l.试述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答: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l)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①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②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时晴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③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才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④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⑤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惰,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2)对记忆的作用,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3)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3.试述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答: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用,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生存靠成人,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得到照顾。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工具。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言的作用要大。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

为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

3. 从积极的教育态度的角度,结合实际对孩子情绪的培养加以阐述。

答:(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结合实际说明略)

4.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

答: (l)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的情绪自控;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4)引导孩子控制情绪; (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举例说明略)

五。案例分析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答: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

1.转移法。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转移的;2.冷却法。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叫。

3.消退法。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异于火上加油。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

第10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与意志行动的发展

l.识记:(l)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与动作发展的关系;

答:人的动作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而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正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在。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意志行动,其发展与儿童动作发展的关系更为明显。因为,意志行动是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而行动就是一系列的动作。没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意志行动,而没有意志成分的参与,或所谓有意性的调榨,动作也不可能发展和完善。

(2)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2.领会:(l)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2)幼儿基础动作发展的表现。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动作发展的表现和提出教育建议

(二)意志和意志行动的概念1.识记:(l)意志;(2)意志行动。

2.领会: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表现。

(三)意志行动的发展对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展的作用

l.识记:(l)意志行动的发展对学前儿童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的作用;

(2)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关系;(3)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性形成的作用。

2.领会: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关系。

答:(l)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志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前提; (2)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儿童

意志的发生发展意味着认识过程的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也就是认识过程发展水平的提高。(3)在意志行动中,为达到预定目的,无论是克服外部或是内部障碍,以及目的能否实现,

都会引起积极争取或拒绝的态度,即产生情绪; (4)情绪是人

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意志行动作用可以是鼓舞,也可以是阻挠; (5)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特别是理智感的发展,正是意志对情感调节作用的表现。意志是成体系的活动,其产生和进行过程,包含着复杂的成体系的心理结构,体系的形成取决于行动动机的组织程度,动机的体系决定人的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动机体系是变化发展的,不同年龄、不同场合、动机的关系可以发生变化,不同动机的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换,但意志活动总与动机体系相联系,主要地位的动机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目的和方向。

(四)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l.识记:(l)有意运动的概念;

(2)有意运动的发生;

(3)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2.领会:(l)有意运动与无意运动的区别;

(2)两岁前儿童意志行动萌芽的表现

(五)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l.识记:(l)行动动机;(2)行动目的。

2.领会:(l)学前儿童自觉的行动动机开始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

(2)学前儿童动机和目的间接化关系的表现.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表现,并提出培养意见和建议

(六)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l.识记:(l)坚持性的概念;

(2)学前儿童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2.领会:各年龄阶段幼儿坚持性发展的表现。

(七)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l.识记: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条件。

2.领会:各有关条件对学前儿童自制发展的生理因素。

3.应用: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教育技巧。

二、名词解释

l.从整体到局部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趋势叫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上肢动作发展早于下肢动作。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附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3.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

4.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等。大肌肉动作常常伴随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和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

5.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6.坚持性: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在坚持性中,可以看到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又可以看到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和状况。

7意志:指成人按造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8.意志行动:一种特殊的有意行动,其特点不仅在于自觉意识到行动的目的和行动过程,而且在于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因此儿童行动的自觉意识性的发展,要经过比较长的过程。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意志行动也只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9.外部障碍:在完成某种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遇到了外部条件的障碍,如生理上的疲劳,技巧上的不足,物质条件的缺乏等等。遇到外部困难时,可能出现新的需要和动机,于是产生内部障碍。因此,外部障碍可能成为产生内部障碍的原因。

10.内部障碍:心理内部的困难,在完成某种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需要和动机,与原有需要和动机发生了矛盾,构成了内部障碍。

三、简答题

l.简述儿童意志行动发展与动作发展的关系。

2.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特点。

答;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例如,伸手去拿杯子,用脚去踢球等等,它是意识到的运动。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有意运动有两个特点: (l)有意运动是后天学会的;,, (2)有意运动是自觉意识到的主动的运动。

3.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答:从整体到局部规律、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

4.简要说明幼儿坚持性及其发展的关键年龄。

答:3岁幼儿坚持性的发展水平很低,在某些条件下能够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已的行动,但是行动过程不完全受行动目的所制约,坚持时间极短,实现目的过程中,困难枯燥会使他们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许多情绪根本不能接受坚持性任务。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在4-5岁,坚持性发展变化最迅速的年龄,也是它受外界影响波动最大的年龄。?A 实验表明: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关键年龄。也正是在这个年龄,外界环境对幼儿坚持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可以说,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应抓紧对这今年龄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5.简述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影响。

答;遗传素质对儿童动作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动作是神经系统支配的骨胳、肌肉系统的活动,也与呼吸系统有关,动作的发展与整个身体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相当大的比例;动作能力的

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遗传规定的: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与遗传有关,而体型又影响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作发展也有影响。

四、论述题

1.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

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时,往往陶醉于开汽车这个过程,他实际上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请你用幼儿行动的目的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尤其在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直接一致的关系。在开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动机是为了游戏,他要以他就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了。

第11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的概念

l.识记:(l)个性;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2)个性的基本特性;

(3)个性的结构。

2.领会:个性基本特性的表现。

答:(1)个性具独特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具整体性,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3)个性具稳定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具社会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

的统一。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l.识记: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答;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l)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整逍浴⑽榷ㄐ浴⒍捞匦浴⒒ 芏 钥 夹纬傻?BR> 表现。

(三)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1.识记: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对其人生发展的意义。

2.领会:从理论和实际理解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识记:(l)自我意识的概念;

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2)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特点。

2.领会:(1)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表现。

3.应用:(1)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2)

分析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教育方法。

(五)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1.识记:(1)个性倾向性;

(2)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3)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2.领会: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

3.应用:分析在教育实践中针对不同幼儿个性倾向特点采取的教育策略。

?A

(六)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l.识记:(1)气质的概念;

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2)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2.领会:(1)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和变化;

(2)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答:(一)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二)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儿童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三)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反复制人习惯内粗暴;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习惯能够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防止疑虑和孤独。

3.应用:分析在实际生活中针对不同气质幼儿的教育策略。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题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P4就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的概念:心理就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 (1).心理就是脑的机能。(2).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在0~6岁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就是指从初生到成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二、简答题 1.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P10 答:(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观察法就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2、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3)教育心理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访问法 5.问卷法 6.谈话法 7.作品分析法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P7

答:(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至少可以获得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与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感情。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详见P7~9 2、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 1.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与教育孩子的能力。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培养幼教工作者对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感情。 3.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并在教育工作中使用各种方法了解儿童,可以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P18-54 一、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 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关键期: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 力的发展,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3.敏感期:就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与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 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简单口语在2-4岁;掌握数概念在5—5岁半;形象视觉发展在4岁以前;坚持性在4—5岁;学前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期,4岁前就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4.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与 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大小就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就是儿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5、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

初级会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总论 1、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会计有哪些目标? 核算与监督; 会计核算: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证报告的工作。 票据审核--确认计量--会计凭证--记账 会计核算特点: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可以采用三种量度(货币量度、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各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反映。 会计监督: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会计监督特点: 1.通过价值指标进行 2.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监督。 3.监督的依据合法性和合理性 总目标:提高经济效益 具体目标: 1.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基本目标) 2.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会计对象具体由哪些要素构成?写出会计等式,简要分析其恒等性? 会计对象:基层单位组织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从采购原材料直到产品销售,资金回笼。 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1、各要素的定义和内容? 资产: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权益,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收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收入减去费用后的结果。 2、分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具体内容? 会计主体 企业会计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经济法人不是一个概念。 一般情况下,经济法人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经济法人。 持续经营 是指假定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按照当前规模持续经营下去(如果没有明显证据证明企业不能经营下去)。 会计分期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重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地《儿童地心理》,标志着科学地儿童心理学地诞生.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地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地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地目地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地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地作用,如格塞尔地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地目地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地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地方法之一.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地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地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地深度知觉设计地视崖实验.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地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地心理.如“绘人测验”. .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地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地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地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地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地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地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地最初阶段. .新生儿(个月)地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地,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地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 .条件反射地出现就是心理地发生.最早出现地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地吮吸反射. .视觉和听觉地集中,是注意发生地标志. .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地动作区有目地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地萌芽,是儿童地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地开端.眼手(视触)协调地出现地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个月地孩子开始认生.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母子之间地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地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地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人类特有地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岁左右形成地. .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地时期.大约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地萌芽,其突出地表现在独立行动地愿望很强烈. .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地认识过程,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地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地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地增强上. .学前儿童视觉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地发展和颜色视觉地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地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英尺处才能看到视力正常地成人在英尺处看见地东西.个月以内是儿童视力发展地敏感期.治疗弱视地最佳期是~岁.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地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地地位,不仅如此,触觉还在儿童地人际关系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 言语、语言;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语言的形成;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语音发展的顺序,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语音意识的发生; 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的扩大;词义的深化;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句型的发展;语句结构的变化;句子含词量的增加;语法意识的出现; 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发生;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述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 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激发言语交往的需要;讲究教法;鼓励言语创造性。 ? 第一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 一、言语的概念 1.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言语活动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儿童掌握语言的水平影响言语活动水平;语言是在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某种语言不再被人的言语活动所使用,就会消失,如果儿童无言语活动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言语活动包括: 1.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 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 这两种过程,不同步。其趋势是: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

会计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会计学复习资料整理版(A卷)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核算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四柱清册”: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会计结算方法. ----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期初结存+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结存. 2、财务报告要素----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一定标准进行的基本分类,为会计分类核算提供基础,也为报表编制构筑了基本框架。(一)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特征 ①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②资产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 ③本质是一种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利益,是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所有者权益表明会计主体的产权关系,即会计主体归谁所有。)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一般表现为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 2.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一般表现为资产减少和负债增加 3.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成果,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 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权益 存量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增量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补充: ●会计对象---企业的资金运动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一)相关性---对决策有用(二)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三)可理解性---清晰易懂(四)可比性---统一性和一贯性 ●利得与收入、损失与费用之间的区别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利得和损失之间不存在配比关系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会计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总论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既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 。 1、会计的基本职能: ①会计核算 特点: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具有完整性、连续性(记录无中断)和系统性(转换无中断); 反映全过程,预测未来经济活动。 ②会计监督: 特点:价值指标进行;事前、事后、事中监督全过程监督;依据有合法性和合理性。 2、各会计要素的含义与特征 将会计对象分为六类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资产: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该资源预期 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特征: 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 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进行计量 (2)负债: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的本质特征:一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二是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所有者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企业所有者享有的企业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剩余权益。 特征:一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净资产享有的所有者权利; 二是具有非独立性,即其确定需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 (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点: 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包括偶发事件产生的利得——营业外收 入、补贴收入)。 ②收入要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③收入将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④收入只包括本企业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收益,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 项。 (5)费用: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润的流出。 费用的3个特征 A. 日常活动中产生(不包括偶发事件产生的损失——营业外支出) B .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学前心理学》重要概念·术语解释 1、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6、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7、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9、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10、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1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15、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1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18、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 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20、适应:是指感觉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21、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22、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23、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5、感觉:心理学上的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感觉属简单的心理现象。 2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7、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8、幼年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29、无意记忆:是指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30、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 31、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2、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33、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34、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36、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37、识记:是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8、恢复:是指把头脑里的知识经验重新呈现或提取出来的过程。记忆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和再现(回忆) 39、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 40、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这些事物在头脑里呈现出来的过程。 41、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42、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43、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4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相反,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叫倒摄抑制。 45、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46、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记忆材料。 47、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48、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4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50、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51、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52、直接判断:主要是感知形式的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

管理会计学考试复习题_整理版

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 1、在广义管理会计的围,管理会计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2、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3、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管理会计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约,同时企业亦可根据管理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 5、机会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管理会计常用的概念。√ 6、管理会计提交报告的对象局限于企业部各管理层次。× 7、1、固定成本是按其总额在一定期间不受业务量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8、2、若从单位业务量所负担的固定成本多寡的角度考察,固定成本则是一个变量。√ 9、3、约束性固定成本通常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在每一个会计年度开始前制定难度预算,一旦预算制定后,将对年度固定成本的 支出起约束作用。× 10、4、酌量型固定成本与经营能力成本均与企业的业务量水平无直接关系。√ 11、5、变动成本还可以按其所涉及围的大小,划分为专属成本和联合成本。× 12、6、联合成本是由多个产品和部门共同负担的成本,因此属于相关成本,决策时应予以考虑。× 13、7、约束性成本不依经营管理者决策而发生变动,因此是无关成本,决策时不予考虑。√ 14、8、机会成本是一项支出,应该登记入账。× 15、9、沉没成本是现在发生的,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 16、10、以贡献毛益减去固定性制造费用就是利润。× 17、成本按形态划分的基本假设同时也是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18、在传统式盈亏临界图中,可以用横轴表示销售收入量,用纵轴表示成本,纵轴与横轴的金额最好保持一致,此时总成本的仰角应大于45度。× 19\在传统式盈亏临界图中,总成本既定的情况下,销售价值越高,盈亏临界点越高;反之,盈亏临界点越低。× 20企业各种产品提供的贡献毛益即是企业的营业毛利。× 21、销售利润率可以通过贡献毛益率和安全边际率相乘求得。√ 1、购买力指数法是指企业按照各地区购买力指数,将其销售潜量总额分配到各地区市场的一种方法。√ 2、定量销售预测比定性销售预测更为精确。× 3、生产设备能力余缺可以通过计算设备负荷系数来确定。√ 4、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单位产品中工资费用的变动呈反比关系,而平均工资的增长,与单位产品中工资费用的增长呈正比关系。√ 5、目标成本法是指根据产品的成本构成来制定产品目标成本的一种方法。× 6、产品成本与产品产值之间客观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比例越大说明消耗越小,成本越低;比例越小说明消耗越大,成本越高。× 7、产品功能与成本的比值,表明每一元成本开支所获的产品功能的大小,它与产品功能呈反比,与产品成本呈正比。× 8、产品品种结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是由于各个不同品种的产品利润率是不同的,而预测下期利润时,是以本期各种产品的平均利润率为依据的。√ 9、凡是顾客数量有限,调查费用不高,每位顾客意向明确又不会轻易改变的,均可以采用调查分析法进行预测。√ 10、按照各个观察值与预测值不同的相关程度分别规定适当的权数,是运用对数直线法进行预测销售的关键。× 1、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适用于收入成本型方案的最优决策。× 2、决策中我们只需要根据单位贡献毛益额的大小即可进行最优决策。× 3、差量分析法仅适用于两个方案之间的比较。√ 4、贡献毛益的大小,反映了备选方案对企业目标利润所做贡献的大小。√ 5、只要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贡献毛益额,就一定要继续生产;凡不能提供贡献毛益额的亏损产品,都应予以停产。×

学前心理学精彩试题[1]

学前心理学试题(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学前心理学复习整理

0384学前心理学 心理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0-6岁 学前儿童心理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体的发展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抓住学科特点 (二)明确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测验法 (四)调查访问法 (五)问卷法 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学前期心理发展的阶段 婴儿期0-1岁、先学前期1-3岁、学前期3-6岁、学龄期6、7-18岁 转折期 转折期即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 危机期即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 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成为关键期。 敏感期或最佳期 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

《会计学概论》考前综合复习

《会计学概论》综合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是( B )。 A.会计职能 B.会计对象 C.会计方法 D.会计程序 2、下列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 B )。 A.收入 B.所有者权益 C.费用 D.利润 3、下列各项有关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两者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性质相同。 B.会计科目以会计账户为名称。 C.没有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 D.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 4、关于费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B.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确认。 C.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D.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5、下列各项属于流动负债的是( C )。 A.应付债券 B.预付账款 C.预收账款 D.其他应收款 6、下列( A )固定资产,不能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A.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再使用的固定资产 B.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C.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产品的固定资产 D.已遭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7、企业销售主要产品所取得的收入是( A )。 A.销售商品的收入 B.提供劳务收入 C.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收入 D.偶然收入 8、会计凭证按( A)分类,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A.填制程序和用途 B.来源 C.填制方法 D.反映的内容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doc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I可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也,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撤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木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