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借喻和借代教学设计

借喻和借代教学设计

借喻和借代教学设计
借喻和借代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比喻和借代》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辨析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和借代。

2比喻和借代修辞手法表达效果领会与理解。

3.了解答题思路规范答题。

教学重难点:比喻和借代修辞手法判断,规范答题

教法:举例,提问,讨论,实战

(一)认识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6.运用原则

(1)要贴切;

(2)注意创新;

(3)要通俗、形象;

(4)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反馈练习:

(1)四个选项中,哪一个能在语义上与“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连接后构成最贴切的比喻句。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象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象千百条闪耀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朵朵银棉。

(B.比喻要贴切、易懂。好的比喻不但要形似,还要能做到神似,喻体和本体在情调、境界上要一致。A、C、D项不贴切,情调也与前句的“偶尔”及“淡淡”不相符。)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响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券,有冷色也在暖色;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时代!

【答案】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这里只是举例,不作为规定答案)

(二)认识借代

1.概念: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2.种类

①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例: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例:我买了一台“康佳”

③借部分代替全体。例:樯橹灰飞烟灭

④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例: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

⑤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例: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⑥借作者代著作。例:读点鲁讯

⑦借结果代事物本身。例: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代担心)

3.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4.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

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

5.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

不同:

A、借代-只代不喻;借喻-喻中有代。

B、借代-相关性;借喻-相似性。

C、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不能。

例: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B.

C.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参考答案:A 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分析说明:这样的设计利于学生当堂掌握这两种修辞,并且把借代跟借喻能正确辨析。

借喻和借代的练习题

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就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两种修辞方式出现很多,由于它们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往往混淆不清,学生难于辨别掌握,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对这两种修辞方式如何辨析区分呢? 借喻就是比喻辞格中的一种类型,它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就是比暗喻(或隐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借代就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辞格,又称为“换个名称”或“换一个名字”。从定义来瞧,这两者在形式上有共同点,但其蕴涵的深层内容却就是不同的,本文就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两者的区别。 一、借喻与借代构成的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的基础就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就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它与要说明的事物就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构成借代的基础就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就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就是同一个事物。借代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这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就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借代使用表现出来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3)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不?(《多收了三五斗》)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例(1)、(2)为借喻。例(1)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例(2)以“龙头”比喻泥石流,其喻体“龙头”同本体“泥石流”在本质上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作者取其相似点作比,贴切生动,增强了文章艺术色彩。例(3)、(4)为借代。例(3)中“袁世凯”就是银元上的标志,用以代替银元,这就是以标志代本体。例(4)中“江山”就是整个国家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用以代替国家,这就是以部分代整体。 从以上的例子来瞧,在借代中借体与本体之间就是有实实在在的联系的;而在借喻中,本体与喻体有相似之处,却无实实在在的关系。 二、借喻的语言格式与借代不同

借代与借喻的句子

借喻句 1.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幼苗= 儿童) 2. 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衝出门外去上学去。(蓬草= 凌乱的头髮) 3.别小看这种树的'鬍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鬍子= 榕树的根) 4.星空中银盘高挂(银盘= 月亮) 5.飞跃的羚羊,勇夺奥运铜牌。(飞跃的羚羊= 田径好手) 6.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以「厚障壁」来比喻感情距离。) 7.松柏后凋於岁寒,鸡鸣不已於风雨。(这例子是要说明一个正人君子的节操,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8.缾之罄矣,维罍之耻。缾,小的酒器。罍,大的酒器。罄,尽也。(全句指缾没有酒了,是罍的耻辱。比喻不能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耻辱。) 9.明月是圆盘,月光是圆盘里倒出来的银水。 10.太阳就如一个可爱害羞的姑娘般,脸是那么的红,那么的可爱呀! 11.一柄弯刀搁在夜空上 12.荷叶上的明珠晶莹通透,在上面翻滚着 13. 深秋了,丛林里片片枯黄的飘雪,在空中迎风飘盪 14.天上的银盘 15.蜡炬成灰泪始干(炽燃的蜡炬来比喻相思,借灰烬来比喻相思无益) 16.电灯泡给打碎了(电灯泡是用来比喻鼻子的) 17.大雄是在风雨中长大的,这点困难阻得住他吗?(喻体为风雨) 18.自从那次误会后,我和他之间已经被一堵厚墙阻隔着。(喻体一堵厚墙) 19.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 20.这班猴子把课室弄得乱七八糟,结果最顽皮的几个被老师罚留堂。 借代句: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借喻与借代

一、概念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类,就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本体来说的比喻。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例: (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知道,我们之间己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借喻体“厚障壁”代替了本体“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2)不拿郡众一针一线。﹙借“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产。﹚ 二、区别 借代和借喻都用一事一物代替另一事物,形式上相似,容易相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代。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苍蝇”借喻“反动的家伙”,“苍蝇”不是眼前的事物,而且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2、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用构成明喻的办法就可以鉴别借代和借喻。把本体找出来,如果能加"象"构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 (1)红领巾给老大娘让了座。(“红领巾”借代小学生,但与小学生无相似性,不能说“小学生像红领巾”。) (2)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 3.、修辞效果不同。借喻重在形象美感,借代则靠相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例如: (1)教师们培育着祖国的花朵。(“花朵”与儿童有相似点,因此借“花朵”喻儿童;还可以改换句式说“教师们培育着像祖国花朵一样的儿童”,这样本体“儿童”就出现了;比喻既生动又形象。) (2)一群红领巾向公园走去。(“红领巾”与少先队员有关,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但则不能说"少先队员像红领巾."这句不能变换句式使本体“少先队员”出现,却可以使人联想到“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特征,

2021年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⑴借喻的实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呈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实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呈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年夜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克不及起描写作用。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呈现了“××像××”地比方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欧阳光明(2021.03.07) 借喻是比方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克不及加“像”字换成明喻。借喻之所以和借代容易混淆,就是因为两者都有要素一个借字,并且只有一个要素.一个事物呈现,即喻体和替代物.被比方的、被借代的本体均不呈现,中间也没有起连接的作用.尽管如此,他们终究不是同一修辞办法.因为一个喻,一个是代,我们应着重从相同中找出不合. 1、借喻是借而不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2、借喻偏重“相似性”,借代偏重“相关性”. 3、借喻可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克不及.借喻还原三个要素都可呈现,而借代只能是一个. 总之,区分借喻和借代,除在概念上内涵上完全异懂外,不要在“借”字上迷惑,要从“喻”和“代”上去区别.最好办法就是把它们还原成三要素,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榨干了)我们的血肉。 ⒈借喻是比方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实质不合的事物,不然不克不及构成比方如: 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可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从速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否决党八股》);②他擦过的玻璃,就像没有玻璃那样亮。①句中“长而空的

借喻和借代的练习题

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两种修辞方式出现很多,由于它们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往往混淆不清,学生难于辨别掌握,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对这两种修辞方式如何辨析区分呢? 借喻是比喻辞格中的一种类型,它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是比暗喻(或隐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借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辞格,又称为“换个名称”或“换一个名字”。从定义来看,这两者在形式上有共同点,但其蕴涵的深层内容却是不同的,本文就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两者的区别。 一、借喻与借代构成的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借代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这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借代使用表现出来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3)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例(1)、(2)为借喻。例(1)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例(2)以“龙头”比喻泥石流,其喻体“龙头”同本体“泥石流”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作者取其相似点作比,贴切生动,增强了文章艺术色彩。例(3)、(4)为借代。例(3)中“袁世凯”是银元上的标志,用以代替银元,这是以标志代本体。例(4)中“江山”是整个国家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用以代替国家,这是以部分代整体。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在借代中借体与本体之间是有实实在在的联系的;而在借喻中,本体与喻体有相似之处,却无实实在在的关系。 二、借喻的语言格式与借代不同

怎样区分借喻和借代

怎样区分借喻和借代 小编寄语:如何区分语文中的借喻与借代两种修辞手法?下面巨人网为您进行解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高中学生学习有帮助。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 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 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 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三个句子中分别用“花白胡子”代替胡子已花白的人;用“红眼睛”代替牢头阿义,因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用“驼背”代替来华老栓家喝茶的茶客――背有点驼的五少爷。这里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抓住了三个人某些部位的特征,用某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代替本人,非常形象,属于特征代本体。还有:用“旧毡帽”代替头戴旧毡帽的人,用“三角眼”代替眼睛是三角形的人,用“大金牙”代替镶着金牙的人,也是特征代本体。

工具代本体指用某人常使用的工具代替他本人的方法。如:“眼镜”代替常戴眼镜的人。部分代整体指用一类事物的一部分代替这类事物的方法,如:用“雷锋”代替所有做好事的人。 不管哪种形式的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都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两种事物没有关系,不能构成借代。 借喻是借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人或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 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不出现;出现在句中代替本体的事物叫喻体。它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必须建立在明喻的基础上,即首先能构成一个比喻,只是比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所以,都能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如: 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住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女人就是杨二嫂。在后面鲁迅直接用“圆规”代替杨二嫂,如:①“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等。那么①和②中的“圆规”就是借喻的修辞方法。借喻的特征是喻体和本体有相似点。 因为借代和借喻的本体都不出现,很容易把二者混淆。如:有人认为借“圆规”代替杨二嫂,把“圆规”看作借代,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借代与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从概念上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譬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将粜米的农民称为“旧毡毛朋友”,这是借用他们头上戴的来代替其称呼,就属于借代修辞方法。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譬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的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而又幽默、风趣。 因为借代与借喻都是直接以此代彼,不出现本体,因此容易混淆,难以分清。其实两者由明显区别: 一是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是借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借体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异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是借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本体与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譬如: 1、他和一群红领巾在一起唱歌。 2、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 第一句用“红领巾”直接代替少先队员,两者之间有相关性,这是借代。第二句以“祖国的花朵”比喻少年儿童,这是是借喻。有人说,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这种说法确有道理。 二是两者的作用也不同。借代在句中的作用重在称代,借喻在句中的作用重在说明或描写。如上文例子中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并无比喻之意,其作用只是以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而借喻虽然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但其作用重在比喻。如同第二句中用“花朵”来比喻少年儿童,主要是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三是变换方式不同。因为借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能改成明喻。譬如上文例句“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可改为“他在辛勤培育像花朵一样的儿童”。而借代借体与本体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相似性,所以不能改成明喻。

2017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辨析:借喻和借代

2017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辨析: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像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⒈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 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②他擦过的玻璃,就像没有玻璃那样亮。①句中“长而空的文章”(本体)和“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能构成比喻;②句中“玻璃”和“没有玻璃”不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③山上挂着一条白带子。 借代中借体表示的事物必须与本体表示的事物相关,否则不能构成借代。如:③他端坐在主宾席上,左边是米业巨商李老板,右边是商业巨头马会长。在这群光头、毡帽、长衫、马褂中间,他有种鹤立鸡群的气度。(石楠《张玉良传》) 句中“光头、毡帽、长衫、马褂”(借体)是“这些商业界上层人物”(本体)的特征和标志,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能构成借代。

如果把句中的“光头、毡帽、长衫、马褂”改为“石头、桌子、电视机、书本”就不能构成借代。 ⒉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换言之,借喻的构成基础是相似性,借代的构成基础是相关性。如:④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⑤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④句侧重说明“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之间有“深、厚,隔开两事物,使两事物产生界限”的相似性,是比喻;⑤句则侧重说明“现洋钱”与“袁世凯”的相关性(“袁世凯”是“洋钱”的标识),是借代。 ⒊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代而不喻如:⑥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他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测你一身的污泥。 ⑦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刘绍裳《柴禾妞子》)⑥句且“落水狗”比喻并代替“挨了打的敌人”(或者“垮台人物”,)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人表面可怜实际却凶狠的特性,是比喻;⑦句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但不是以“大团结”比喻10元一张的人民币,是借代。 ⒋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如: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⑨马之悦鬼着哪,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前怕狼后

借喻与借代如何区分

借喻与借代如何区分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 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 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借喻与借代有什么不同

借喻与借代有什么不同?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比如《故乡》里的“圆规”) 怎样区别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格因为它们都有“借”字,也往往分不清。怎样区别一个修辞格是借喻还是借代呢?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还原法。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但两者容易混淆,怎样辨别呢?首先,明确两种修辞格的概念。借喻是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例如:敌人躲在乌龟壳里不敢出来。这句中用“乌龟壳”比喻碉堡,由于特定的上下文,

区别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例如: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这两个例句,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与其所代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具有“压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而第(2)句中的“红领巾”与其所代替的少先队员之间是戴与被戴的关系,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又如: 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这一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长着尖鼻子的人,部分代整体,二者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体质弱的象豆芽菜一样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是借喻,还是借代: (1)孤帆一片日边来。 (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 (5)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6)旌旗十万斩阎罗。 {附答案} (1)借代(2)借喻(3)借代(4)借喻(5)借代 (6)“旌旗”为借代;“阎罗”为借喻。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例子(1):巾帼不让须眉。 (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2021年借喻和借代的练习题

借喻与借代 欧阳光明(2021.03.07)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合的修辞格,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两种修辞方法呈现很多,由于它们本体都不呈现,因此往往混淆不清,学生难于辩白掌握,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对这两种修辞方法如何辨析区分呢? 借喻是比方辞格中的一种类型,它借用喻体直接取代本体,本体和比方词都不呈现,是比暗喻(或隐喻)更进一步的比方。借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取代本体事物的一种辞格,又称为“换个名称”或“换一个名字”。从界说来看,这两者在形式上有共同点,但其蕴涵的深层内容却是不合的,本文就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两者的区别。 一、借喻与借代构成的基础不合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实质区另外两回事。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取代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记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笼统;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这

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借代使用表示出来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服的沟床上缓慢前进。(《一次年夜型的泥石流》) (3)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成吗?(《多收了三五斗》)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例(1)、(2)为借喻。例(1)中的“梨花”比方雪花,两者在实质上具有完全不合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方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例(2)以“龙头”比方泥石流,其喻体“龙头”同本体“泥石流”在实质上是完全不合的两个事物,作者取其相似点作比,贴切生动,增强了文章艺术色彩。例(3)、(4)为借代。例(3)中“袁世凯”是银元上的标记,用以取代银元,这是以标记代本体。例(4)中“江山”是整个国家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用以取代国家,这是以部分代整体。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在借代中借体与本体之间是有实实在在的联系的;而在借喻中,本体与喻体有相似之处,却无实实在在的关系。 二、借喻的语言格式与借代不合

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不同于借代。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句:敌人布下天罗网,韩英不幸入铁窗。敌人布下的层层包围与“天罗网”相似,“天罗网”是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铁窗”与监牢有关系,是监牢的一部分,在句中代替了监牢,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由此可归纳出:构成借喻和借代的不同基椽—相似性、相关性是区分二者的重要尺度;借喻的基础是相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 借喻与借代难以区别怎么办 借喻和借代就像修辞王国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常顽皮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刚接触它们的同学张冠李戴,分辨不清。其实只要弄清它们各自的特征,找出不同之处,就不难区别了。 同学们都知道,比喻是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的。借喻作为一种特殊的比喻,没有喻词,本体一般也不在本句中出现,而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这样可以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瀑布》里的句子:“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这两个句子都只出现了喻体“白银”和“珍珠的屏”,而本体“瀑布”都未出现,也没有比喻词。只是利用“白银”和“珍珠的屏”来突出瀑布的颜色和形状。 由此看来,借喻的本体和喻体在某一方面是有相似之处的,这是借喻的一个重要特征。借代又叫“换名”,它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本体和借体之间无相似之处,但有紧密联系,表面上是两种事物,实际上是一种事物。例如小学课文《粜米》中的句子:“迎面来了几个旧毡帽”。毡帽是物,而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都知道这里“毡帽”是指来粜米的农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毡帽是江浙一带农民常戴的帽子,所以同学们通过联想,就知道了所指,就像一提“羊肚头巾”我们就会联想到陕北农民,而一提起“小花帽”我们就会联想起维吾尔族老乡一样。由引可见本体和借体(替代本体的事物)虽不相似,但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利用本体和借体之间的关系,产生的艺术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的事物形象突出,特色鲜明。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借喻是喻中有代,但以比喻为主。借代则是只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利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而借代则侧重事物的相关性(利用本体和借体的相互关系)。 另外,还有个方法可以区别借喻和借代:借喻可以改为明喻。例如:“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可以改为“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而借代则不可能改为明喻。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怎样区别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格因为它们都有“借”字,也往往分不清。怎样区别一个修辞格是借喻还是借代呢?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还原法。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比如:那边

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借代和借喻 编选人:赤西老大 一、现代汉语中的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都是用乙代替甲,也就是说,都不出现本体,而用借体说话。这是二者的相同点。 但借代和借喻又有区别。 (1)作用不同。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重在相似点的描绘。(2)构成基础不同。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例如:“钟山风雨起苍黄”(毛泽东《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代替南京,是因为钟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附近,和南京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风雨”代替“革命形势”,是因为它和“革命形势”有相似点,所以是借喻。 借代和借喻 1、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借喻 2、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借喻则是比喻的一种,它直接把甲(比喻的事物)说成乙,不用比喻词,连本体都不出现。 第一题画线的“箭头”和“瀑布”显然是侧重于“相似性”,它的意思是说:下到地上又弹跳起来的雨水象箭头,从房屋檐上落下的雨水象瀑布。(明喻)。 第二题句子中用的“袁世凯”其实是与货币这种事物相关的一种特征,它是用事物特征代替事物本身的借代。很明显,它突出的是相关性,它是无法改成明喻句子的。 借代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红眼睛”(第二题就是这种)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例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6、用结果代原因。“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7、用材料代成品。“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表达作用: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注意:运用借代时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待。另外,借代的借体和事物的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小练习: 1、大耳朵來了!我每次见到他的大耳朵,都忍俊不禁。(借代)代:一个生有大耳朵的人 2、所有东西都要留下來,不许强拿人家一草一木。(借代)代:人家所有的东西,包括一草一木。 3、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外去上学去。(借喻)本体是:凌乱的头发 4、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借喻)本体是:幼嫩初生的小孩 二、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一)借代

什么叫借代,借代与借喻的辨别

什么叫借代,借代与借喻的辨别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下面介绍一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

借喻和借代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比喻和借代》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辨析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和借代。 2比喻和借代修辞手法表达效果领会与理解。 3.了解答题思路规范答题。 教学重难点:比喻和借代修辞手法判断,规范答题 教法:举例,提问,讨论,实战 (一)认识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6.运用原则 (1)要贴切; (2)注意创新; (3)要通俗、形象; (4)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反馈练习: (1)四个选项中,哪一个能在语义上与“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连接后构成最贴切的比喻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