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述中央苏区查田运动

论述中央苏区查田运动

论述中央苏区查田运动
论述中央苏区查田运动

[论文关键词] 中央苏区查田富农政策经验作用[论文摘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查田运动是党进一步落实土地政策、合理分配土地的重要政策和必要环节。长期以来,学术界时这一问题的研究争议比较大,也因此更加凸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指导,查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错误,严重损害了富农利益,给中央苏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实际上,在整个查田运动中,错误和正确的东西相互交织、并存发展,这也表明了党在土地革命问题上还不成熟,以及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因此,对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简单地给予完全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缺少科学分析的错误判断。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首先必须解决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最根本的是土地问题。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就必须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关键环节。因此,满足农民土地需求,合理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查田运动是党进一步落实土地政策,合理分配土地的重要政策和必要环节。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争议也比较大,也因此更加凸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出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指导,查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错误,严重损害了富农利益,给中央苏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实际上,在整个查田运动中,错误和正确的东西相互交织、并存发展,这也表明了党在土地革命问题上还不成熟,以及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因此,对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简单地给予完全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缺少科学分析的错误判断。一、开展查田运动的历史原因1933年6月2日,苏区中央局通过《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决议》要求:必须把地主和富农严格区分,没收地主的一切土地和房屋农具,消灭地主:收回富农的好田,留给富农“劳动份地”,而决不容许任何消灭富农的企图。从1933年6月开始,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苏区(主要是中央苏区)广泛地开展了查田运动。那么。为什么当时要在苏区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阶级划分和土地分配的检查呢?这主要是由于:1、苏区土地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由于农村“封建的半封建的势力,在中国农村中的根深蒂固,在革命最初阶段上。雇农贫农的组织性和觉悟程度之不足”:由于革命根据地流动性较大、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和缺乏土地革命的经验等原因,一部分地主豪绅和富农隐瞒成分,有些人甚至混进了苏区各级党和政府机构内,他们或乘机窃取土地革命的果实,或利用宗族关系欺骗或收买贫雇农,或打击陷害土地革命中的积极分子,阻碍和破坏土地革命的进行。“这种现象除了个别的先进县区外,在大多数区和乡中间,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因此,必须清查实有土地数量及土地分配状况,通过查田运动解决土地斗争中存在的问题。2、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土地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受到“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指导,执行了“不正确路线”,对土地问题的解决既不彻底,也不够全面。如,没收一切土地,不给地主以生活出路:小地主的土地不没收,而实际上大地主占少数,相当数量的土地掌握在小地主手中;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农民手中实际上没有土地,影响了革命积极性等。 [!--empirenews.page--] 3、有利于缓解当时苏区经济困难。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造成了苏区经济十分困难,资金匮乏,粮油、食盐、药品等物资紧缺。苏维埃政权希望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积极生产并承受战争负担,而群众的革命热情必须靠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来鼓动和维持,也就是说,必须进一步满足农民的土地和财产要求。因此,查田运动也是进一步合理分配土地,充分动员农民群众,克服苏区经济困难的重要环节。二、“左”倾错误指导下的查田运动开展查田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合理地分配土地,解决苏区的经济困难,推动土地革命的发展。但是,以王明为首的中央领导机关,把查田这个土地斗争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变成推行其“左”倾土地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说,查田的起因和直接目的是为了贯彻中央“左”倾土地政策。这就使查田运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干扰,以致发生了很大偏差。尽管直接领导这场运动的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尽量防止偏差和减少损失,但“左”的倾向事实上还是占了上风。就富农政策而言,整个查田运动中的土地政策和富农政策都是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政策的延续,

查田运动指向富农和地主。是要消灭地主和削弱富农。这在当时的许多文件中有明确表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第十二号训令(1932年6月)就指出,开展土地检查的目的是“要彻底没收豪绅、地主、富农的土地分配给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分坏田;使豪绅地主不能死灰复燃,富农不能复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检查土地条例》(1932年7月13日)则提出,“富农多余的土地、所分的好田(及秧田)都要清出来,富农多余耕牛、农具、房产、菜园、粪缸都要检查出来没收”。1933年2月1日,临时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员部发出的第二号训令强调,在重新分田和查田中,“要使豪绅地主分不到一寸土地,富农分不到一丘好田”。《中央局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1933年6月2日)认为,“富农是与封建剥削密切的联系着,并且大半是半封建的阶层,是敌视土地革命彻底进行的力量”,因此要“开展最热烈的斗争,来反对和剥夺地主残余与富农的一切反革命企图”。要“对富农窃取土地革命果实的企图给以严厉的打击,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田地,分给他们以坏的,劳动份地”。因此,可以说整个查田运动中的富农政策还是六届四中全会“富农分坏田”的延续,查田运动更彻底地贯彻四中全会“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左”倾土地政策。三、“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既然这次查田运动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就注定了这个运动中必然发生错误。再加上没有划分农村阶级的科学标准,查田运动中发生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错划为富农甚至地主而加以打击,严重侵犯了中农利益。有些地方“把仅仅放几百毫子债,请过年把长工,或收几担的谷,而绝大部分是靠自己劳动过活的中农,也当富农打了;有些甚至完全没有剥削别人,仅仅是多有几十担田山,生活比较丰裕的中农,也当富农打了”。“有些则算陈帐,”把革命前五六年甚至十几年请过长工的也当作富农,或者仅仅请过一年两年长工的富裕中农分子,也放在富农一类。这些做法导致中农的恐慌,有的中农“逃跑躲到山上”。二是混淆富农与地主的区别,把富农当作地主加以打击。毛泽东在《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中总结了这一问题的几种情况:把富农本人的主要劳动看作“附带劳动”。从而把这样的富农当地主看待;把富农兼有高利贷剥削的认为是“高利贷者”,按照“消灭高利贷者”的办法去对付他;有些地方则“拿剥削的种数去分别地主与富农的成份,三种剥削的叫地主,两种剥削的叫富农,比如请了长工,收了租,又放了债,则不管他家里有几多人劳动,总之他就是地主了”。三是对富农实行过火打击。如在要求富农捐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不管他愿不愿意捐款,即捆绑起来施以肉刑”,对于不肯捐的,就“施于勒迫、逮捕”;“对公开反动的富农(如反水逃走,破坏查田,造谣、欺骗、恐吓群众等),则必须施于最严格的手段对付之,轻则罚款、监禁、罚苦工,重则没收其家产,枪毙其本人,或驱逐其全家出境(出苏区外去)”。还有些地方,在没收富农的土地财产后,对富农本人“以自己劳动生产的如猪牛羊等,也接二连三的没收……引起全体农民说‘太厉害’!”这使查田运动发生了严重偏差。 [!--empirenews.page--] 四、纠正查田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对查田运动中发生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及苏维埃政府努力加以纠正。毛泽东强调,不要侵犯中农利益,“在查田进行中。应审慎决定那些介在中农与富农之间的疑似成份”,“不使中农弄成富农”,“要着重说明富农与中农交界地方,使富裕中农稳定起来”。“富农与地主有分别,富农自己劳动,地主不劳动,所以对地主取消灭的政策,对富农则削弱的政策,因此消灭富农的倾向是错误的,同时不应该把富农成份当地主待遇”。 [1][2]下一页1933年9月1日,中央苏维埃政府发出的第二十七号布告;9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查田运动的第二次决议》,对查田中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批评。《决议》指出:必须刻不容缓地纠正侵犯中农利益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党的政策是拥护中农利益的;对于侵犯富农利益的过火政策,同样予以纠正。并进一步强调:“在纠正侵犯中农利益和对富农过火政策的时候,决不是对地主富农的让步,恰恰相反的是巩固我们消灭地主阶级和限制富农剥削的阵地。”这是在认识和处理对地主、富农问题上更加深刻的体现。尤其重要的是,中央政府于10月10日公布了毛泽东撰写的《关于土地斗

争中的一些问题的决定》和《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并把它们作为查田运动中划分阶级的依据。这两个材料不仅提出了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具体标准,明确规定了地主、富农与富裕中农的界限,而且实际纠正了存在的问题,使查田运动开始比较健康地发展,对纠正“左”倾错误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当时的胜利县纠正了错划的地主、富农941家,西江县砂星区纠正了62家,高坡区纠正了70余家,其余各县也对错划的地主、富农进行了改正。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完全克服“左”的倾向,如仍规定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等。在纠正“左”倾错误后,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一度呈现较为健康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左”倾思想在中央占据领导地位,查田运动中的纠错工作发生了逆转。1934年3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继续开展查田运动的问题——人民委员会训令中字第一号》,严厉批评“各地查田运动中又发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许多地方苏维埃政府竟抛弃了继续开展查田运动的工作,而忙于‘纠正,过去在查田运动中甚至在查田运动前的一些过‘左’的错误,并且给了地主富农以许多反攻的机会”。训令把纠正过去错划成份的工作,笼统地斥之为“右倾机会主义”。并称“右倾机会主义是目前的主要危险”。这个《训令》的颁布,实际上否定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划分阶级标准与贯彻的《关于土地斗争中的一些问题的决定》,致使“左”的倾向再次占据上风,对地主、富农的过火斗争发展到顶点。5月20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地主、富农编制劳役队与没收征发问题》的中字第三号训令,规定:“地主应该编入永久的劳役队,富农则应该编入临时的劳役队”,在必要时,“地主、富农可以编人同一劳役队内”;对有反革命活动的地主富农,就地处决,没收全部家产,他们的家属一律驱逐出境或移往别处;对富农征发粮食与现金。5月23日,江西保卫局发出紧急命令,要求用赤色恐怖去对付所有的地主、富农,要逮捕地主、富农,杀尽所有地主、富农。极“左”的做法把地主富农逼上绝路,使他们大批逃跑,进行报复和破坏活动。农业生产也因此而遭受影响和破坏,“人人怕上升为富农、小地主,拼命吃穿。不想扩大生产”,许多地方“生产降低了”,导致根据地的粮食紧张和经济困难。 [!--empirenews.page--] 五、查田运动的经验和不足虽然整个查田运动中党的富农政策还不够完善,但毛泽东撰写的《关于土地斗争中的一些问题的决定》和《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是这个时期乃至整个土地斗争历史上的一个不可抹杀的亮点。在这两篇文章中,毛泽东对于如何区别地主、富农与富裕中农的界限,作了明确的规定,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重要政策问题,并且从质和量的方面提出了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具体标准:(1)以“劳动”与“不劳动”作为区别富农与地主的标志。虽有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但家中有劳动,即为富农,没有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则为地主。劳动与附带劳动的分界线(即富农与地主的分界线)是:“在普通情形下,全家有1人每年有1/3时间从事主要的劳动,叫做有劳动。全家有1人每年从事主要劳动时间不满1/3,或每年虽有1/3时间劳动但非主要的劳动。均叫做有附带劳动”。(2)以“经常剥削”还是“轻微剥削”作为区别富农与富裕中农的标志。参加劳动。但有“经常剥削”的为富农,只有“轻微剥削”的为富裕中农。区分经常剥削和轻微剥削的标志是剥削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份额。剥削收入超过家庭总收入的15%,为经常剥削,未超过家庭总收入的15%,则为轻微剥削。某些特殊情形下,如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生活并不丰裕,或因天灾人祸反而转向困难者,其剥削分量虽超过总收入的15%,但不超过30%,群众不反对者,仍认定为中农。

(3)划分阶级成分必须考虑到时间因素,即必须以革命前的状况为标准。具体应以当地革命的时间为起点,向上连续推3年。如果期间有间断改少于3年,均不得以现在的状况划分阶级成分。根据以上的规定,富农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标准:自己劳动(而非附带劳动或不劳动)、剥削分量超过其全家一年总收入的15%、处于上述状态连续3年以上。这些质和量的统一的规定。使阶级的划分有了明确的标准。依据这个规定,就能把有土地出租、高利贷和雇工剥削而又自己参加劳动的富农从地主圈子中划出来;把有少量剥削的富裕中农从富农圈子里划出来;把因破产而已经是自己参加劳动、自食其力的破产地主、富农从地主、富农圈子里划

出来:把曾经有过地主、富农剥削,但这种剥削是间断的或革命前非连续3年的人从地主、富农中区别出来。当然,这两个文件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一是“对于那种只雇长工耕种,没有其它地租债利等剥削,自己负指挥生产之责,但不亲自从事主要劳动者,仍照地主待遇”,这实际上是把典型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富农定为地主,是不正确的;二是仍保留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左政策。尽管如此,毛泽东的上述思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富农问题的认识的最高水平。对整个民主革命阶段的土地革命斗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对中国富农的认识还是相当粗浅的,富农的划分标准,也前后不一致,各地不同。而且这些标准只是对富农阶级进行性质上的描述,而没有一个明确的定量分析。这就使得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土地革命中出现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无不与此相关。毛泽东关于划分富农的标准,第一次从量上划清了富农与地主、富农与富裕中农的界限,从而为土地革命的正确进行提供了可能。 [!--empirenews.page--] 六、查田运动的作用从土地革命斗争的过程看,在分配土地之后进行一次复查以纠正过去工作中的偏差,巩固过去工作的成果,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进一步开展土地革命工作,查田工作是一个必要的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查田工作应该是土地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查田运动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后,毛泽东致力于排除“左”的干扰,努力纠正查田过程中的错误,以及土地分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查田运动的已有成果,而且进一步深入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程。通过查田运动。查出了一部分瞒报、少报、漏报的土地,重新划分了一些漏划的地主富农,清查出了一些混进各级党和政府机构中的地主富农和其他坏分子。查田运动还是一次广泛的群众动员,对当时根据地的战争动员和经济建设等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查田运动后,广大农民群众更加拥护苏维埃政府,积极参加革命,仅江西瑞金在开展查田后的一个月中,就扩大了1900多名红军。毛泽东在总结查田运动的成绩时指出:“在一切查田有成绩的区乡,广大的群众斗争发动了。苏维埃工作中,党的工作中,许多过去停顿着的状态,现在都活泼起来了。苏维埃中的坏分子许多被洗刷出去了,暗藏在农村中的反革命分子,受到了严厉的镇压。一句话,封建残余势力,在广大群众面前遭受了惨败。在这个基础上,各种工作更加开展了。”这些成绩是应该肯定的,体现了查田运动的积极作用。

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方案

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方案 篇一: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 *** 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2009?40号、省政府?2010?7号、市政府?2010?36号和区政府?2011?60号文件精神和全省***基层组织建设现场会议精神以及总社合作指导部董建萍副部长、省***主任张正谦、副主任张彬同志的重要 讲话和省社《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精神要求,加快我区***改革发展,奋力想方设法积极推进我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困境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努力使***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组织。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基层组织的发展,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壮大供销合作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的基础。***基层组织建设搞好了,基础才能牢固,基础搞好了,***的万丈高楼才能平地起,否则,***的明天和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基层组织也是***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是供销合作社实现为农服务办社宗旨的前沿阵地,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组织发展,供销合作事业就兴旺发达;基层组织萎缩,供销合作事业就停滞不前;基层组织不健全,***就失去了发展的依托;没有基层组织,***就会失去支撑,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积极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全 新供销合作社为主线,构建起经营效益突出、服务功能完备、农民满意度高的,以县级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龙头,以基层社、乡镇中心超市为骨干,农村综合服务社、便民店、专业合作社为终端,上下一体、双向流通的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大力推进组织、经营、服务创新,建设民有、民管、民享的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基础、经营网络的终端、为民服务的依托,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社区综合服务的平台、发展农村经济的抓手,切实提升供销合作社发展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及原则 1、改组改造两个基层社。对现有基层社进行改造重组,建设新型基层社。对资产未处置,单位未改制的洛塘、黄

中央苏区历史文化

于都—长征出发地 摘要:1934年四五月间,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闽赣省的首府建宁相继失守。10月 初,国民党军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先后从福建长汀的钟屋村,宁化西南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红九军团从长汀,红三军团第四师、少共国际师1个团、中央直属炮营和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从宁化)以及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关键词:中央苏区于都苏区振兴发展红色记忆 正文: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随着近几年党史界的学者、专家对中央苏区范围的深入研究,中央苏区范围有所扩大。截止2009年5月2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34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达20个,江西省达13个,广东省1个。 福建省20个中央苏区县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县、建阳。江西省13个中央苏区县是: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广东省1个中央苏区县是:大埔。 目前,江西赣州市正在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规划,为了让世人更加了解于都在苏区时期的巨大贡献,以下是于都县党史办撰写的有关材料,以供读者阅读了解。 一:于都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 1、在于都诞生了赣南第一支正规的工农武装和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26年11月于都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这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于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于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县城乡迅速蓬勃兴起。1928年2、3月间,于都里仁、步前、桥头等地的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相继举行了震惊赣南的武装暴动(史称“三乡暴动”),率先拉开了武装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序幕,成为全国各地工农武装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暴动失败后,以暴动骨干为基础组建的桥头游击队,在斗争中发展成了赣南地方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第15纵队。并形成了以桥头为中心,跨兴、于、宁三县边界的红色区域,1928年8月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和于北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以桥头为中心的于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

中央苏区大讲坛

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牺牲。81年前,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创建了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孕育形成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81年风雨洗礼,苏区精神早已深深地镌刻在赣州广大干部群众心中。 赣南是中央苏区的所在地,也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成为苏区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不仅是历史赋予赣南的重大责任,更是时代赋予赣南的神圣使命。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重要内容。当年,赣南苏区为革命奉献巨大,赣州市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万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7.5%。 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异常艰难困苦的时期。四面白色恐怖,内部一穷二白;反“围剿”的战火持续不断,反经济封锁的斗争你死我活。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中央苏区的革命事业就会寸步难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赣南苏区人民群众爆发出从未有过的革命热情,为了消灭敌人,为了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苏区群众倾其所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留下了很多生动的故事。 苏区人民心甘情愿支持革命 1936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想起了在中央苏区的艰苦斗争,他满怀深情地说:苏区人民太好了,我们欠苏区人民太多了(《共和国之魂》第149页)。 苏区时期,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直接参加支前作战的约60万人,参加长征的有5万余人,占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总人数的65%。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烈士倒下。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10.82万人,占江西全省革命烈士总数的43.8%,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7.5%。另外,红军长征后,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被国民党杀害的赣南苏区干部群众达5万余人,烧毁房屋6万余间。瑞金在苏区时期24万人中,有11.3万人参加革命,5万余人为革命捐躯。当年瑞金全县购买公债77.3万元,支援谷子25万担,捐献战争费用22万元。从这些数字来讲,都说明了我们赣南老区为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 作为中央苏区主体和核心区域的赣南苏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一,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的预演地;第二,这里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形成地,毛泽东在这一阶段写下的一系列著作,都为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三,这里是人民军队的锤炼地;第四,这里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培育了苏区精神;第五,这里是一大批开国元勋的历练地,十大元帅中有九大元帅,十大将中有八位大将,还有众多将军,省部级领导,都在这块红土地上进行了历练。(记者卢舰整理) 编者按

中央苏区史论述题(部分)

论述题(两道) 1.中央苏区历史地位、深远影响(PPT11页) 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 第一,中央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 第二,中央苏区的红一方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支柱。 第三,中央苏区是中国革命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伟大阵地。第四,中央苏区是我党学会治国安民艺术和造就大批治国精英的实验基地。 第五,中央苏区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祥地。 2.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概况、经验(课本148、163页) 1933年8月,毛泽东亲自领导召开了中央根据地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重要报告,精辟地阐述了关于苏维埃经济工作的重要思想: 第一,各级苏维埃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工作; 第二,必须认清发展革命战争与加强经济建设工作之间以及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要迅速开展经济建设运动,必须有正确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1934年1月24日至25日,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毛泽东着重阐述了革命根据地组织开展经济建设的方法; 第一,必须把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第一位。 第二,必须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根据地工业。 第三,必须开放对外贸易,搞活商品流通。 第四,必须坚持发展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同时并进”。 第五,必须坚持“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和“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 经验: 第一,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发展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与进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二,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必须制定出符合根据地实际的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 第三,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必须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必须培养和启用懂得经济的专门人才。 第四,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必须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白手起家。 第五,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必须学会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根据地经济建设在当时革命战争的环境下,发挥了毋庸置疑的重大作用: 第一,支援了革命战争。 第二,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第三,巩固了红色政权。 第四,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人才。 3.中央苏区党的建设及其历史经验(PPT237页、课本129页、经验见课本139页)

基层组织建设年实施方案(精编)

基层组织建设年实施方案

目录 一、总体要求 (3) 二、目标任务 (4) 三、重点课题 (8) 四、方法步骤 (9) (一)调查摸底,分类定级(2月12日—29日) (10) (二)健全组织,扩大覆盖(3月1日—31日) (11) (三)整改提高,晋位升级(4月1日—5月31日) (12) (四)学习先进,创先争优(6月1日—30日) (12) (五)总结测评,巩固成果(7月1日—9月30日) (13) 五、保障措施 (14) 附件:1.——县基层组织建设年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16) 附件1 (17)

附件2 (28) 一、总体要求 (28) 二、工作重点 (28) 三、宣传方式 (29) 四、主要任务 (30) (一)动员大会报道 (30) (二)工作推进情况报道 (31) 五、保障措施 (31) 根据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县委决定,从2012年2月开始,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任务落实,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精神要求,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完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的体制机制,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坚持重心下移、一抓到底,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八项重要举措”,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品牌,不断巩固党在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为全面加快——“新兴工业强县、现代农牧大县、特色文化名县和现代绿色宜居城市”建设步伐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在保质保量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自选动作”,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果,为全国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提供有益借鉴。 二、目标任务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要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工作要求,重点推进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机关及事业单位等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基层基础保障和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使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更突出,书记队伍更优化,工作思路更清晰,工作制度更完善,阵地管理更规范,工作机制更科学。着力抓好“八项重要举措”。 1.在农村党建方面,深入实施“三项工程”。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固本强基”、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农村党员“创业带富”三项工程。突出抓好乡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深入推广“文建明工作法”,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培养一批“文建明”式乡镇党委书记,培育一批更高水平

江西苏区历史

谌旭彬:江西苏区百姓的日常生活 读书笔记:江西苏区百姓的日常生活 终于读完黄道炫先生的新著《中央苏区的革命》(社科文献出版社),收获颇丰,尤其是对江西苏区百姓在“革命”笼罩下的真实生活,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著作史料引用丰富,许多未曾见过,分享几例,从中不难窥见1930年代江西苏区,在“革命”辉煌表象下的民生实况。 一、壮丁多被征去当红军,苏区劳动力严重不足 1、“全苏区大约有二三万担红属的田荒芜着(瑞金全县红五月底止,约有二千七百余担未莳)……原因除了当地耕田队的消极怠工在以外,有些地方确实是因为劳动力缺乏”(然之,《把优待红军家属工作彻底改善起来》,《斗争》第66期,1934年6月30日) 2“(万泰县的刘士进)两个儿子都当红军,分到的六十二担田,前年已荒了十担,今年又荒了六担……现在有好久没有米吃。”(《铁锤向着窑下区》,《红色中华》第204期,1934年6月19日) 二、“扩红”的手段粗暴 3、“城市少共市委组织科到群众家去宣传当红军,如发现家里动员对象不在家时,便认为是逃跑了,是‘反革命’了,于是甚至把其家属捉起来。石碧区个别乡召开扩红动员大会时,群众进入会场后,即把门关上,开会动员后让群众‘报名’,不肯报名的人,便不准他离开会场。方田区军事部长把不去当红军的群众,派人用梭标解到区苏去。”(《宁化落后的原因在哪里?》,《红色中华》第238期,1934年9月26日) 4、“在扩大红军工作中,强迫命令是常见的事,如若谁一次开了小差,那就非绑起来不可……这种命令主义,在党的领导者与党员同志中间也是经常发生的,曾经为了要支部同志报名当红军,支部书记将支部同志整晚关在会场上不放的这种奇怪事情……扩大红军中间,如若我们完全采用强迫命令的方法,那必然是群众的登山,群众的反抗。”(张闻天,《关于新的领导方式》,《斗争》第20期,1933年8月5日) 三、攻击城市是获取资金的唯一出路 5、周恩来:“由于缺乏资金,我们又决定扩大北部的苏区。但资金还是不够。我们又改变了先前的决定,决定派一个军团去福建,以解决资金问题。 “在朋外的第3军团始终未能解决资金问题,因此……开始向漳州进攻。在漳州募集资金后,我军准备回过头来进攻广东来犯福建和江西之敌。”(《周恩来、王稼祥、任弼时和朱德给中共中央的电报(1932年5月3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147页) 6、李德:“中央军团甚至得到中央苏维埃政府的专门指示,进行这种实际上的游击行动。面对我们苏区经济基础的局限和敌人的严密封锁,这常常是获取以后进行战争所需物资的唯一出路。”(《布劳恩关于中央苏区军事形势的书面报告(1933年3月5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337页) 四、苏区群众大规模逃跑 7、“十余天来,各区群众向白区逃跑现象日益发展,从一乡一区蔓延到很多区乡,从数十一批增加到几百以至成千人一路出去,从夜晚‘偷走’变而为明刀明枪的打出去,杀放哨的,甚至捆了政府秘书走。”(《关于资城事变问题省委对资溪县委的指示信》,石叟档案

2019继续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89分

1.中国古代的“双轨政治”是指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3.0分) A.宗族自治,官僚体系 B.宗族体系,官僚自治 C.官僚体系,宗族自治 D.官僚自治,宗族体系 我的答案:C√答对 2.党的()首次使用“党的基层组织”概念。( 3.0分) A.二大 B.四大 C.八大 D.九大 我的答案:C√答对 3.下列关于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文件中,由十三届四中全会发布的是()。(3.0分) 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C.《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我的答案:A√答对 4.领导秋收起义,在三湾进行部队改编时,首创“支部建在()上”。(3.0分)

A.班 B.排 C.连 D.营 我的答案:C√答对 5.党的二大提出,在党的四级组织中,设立()作为基本单位。(3.0分) A.基层党委 B.党总支 C.党支部 D.党小组 我的答案:D√答对 6.党的四大决定,()人以上可以成立党支部。(3.0分) A.3 B.5 C.9 D.10 我的答案:A√答对 7.在一项关于基层党务队伍的调查中,60.67%的基层干部认为社会舆论对基层干部群体的印象是()。(3.0分) A.高估了,过于正面

B.低估了,过于负面 C.比较客观,既没高估也没低估 D.不太了解 我的答案:B√答对 8.在中国古代乡约制度中,宗族的经济基础是()。(3.0分) A.族长 B.族田 C.宗祠 D.族规民约 我的答案:B√答对 9.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功能”。(3.0分) A.政治 B.组织 C.服务 D.发展 我的答案:A√答对 10.在中国古代乡约制度中,族规民约发挥着()的功能。(3.0分) A.宗族领袖 B.经济基础 C.亲缘纽带

进赣走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

走进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 班级:机械121 学号:08030512128 姓名:王文超赣州历史博物馆坐落在赣州新区,就在市政府的旁边。博物馆就是赣州历史的一个缩影,我带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有四层,共七个展厅。从一楼的博物馆入口处,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巨大的红色雕塑矗立在眼前,这雕塑是什么造型?它就像两条宽宽的流水,看着它就有“血流成河”那样的情景;又像两条交汇的弯曲长绳;还像美丽的七仙女挥舞的水袖…… 走过这个雕塑,我看见了许许多多的古书,古物,有圆的镜子,方的墨盘,还有凹凸不平的泥碗,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看的我眼花缭乱……在那陈列柜上,展着几封带着斑斑血迹的书信、破旧的书刊上字迹已经模糊的面目全非了。残缺不齐的兵器,阴森森的,仿佛散发出淡淡的血腥味,那带着血腥的布条衣物一定是战士们誓死保卫祖国留下的印记。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千军万马,看到了穿着破旧的人民英勇的和敌人激烈搏斗的情景。赣州的里程碑记录了赣州人民为抗日付出的一幅幅图像,烈士纪念碑上,历次作战记录中人民的鲜血变成了一串串数字,那是我们赣南人民的英雄儿女,为了赣南的解放奉献了自己的生命,那巨大的数字标志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数字让我震惊,我想起了兴国将军府中,共和国的百名将军我们赣南人就有二十多人,位居榜首。这一刻我有点明白那红色雕塑的含义,那红色的绸带就是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赣南红土地啊。踏进那庄严、神圣的红色门槛,心中涌起激情无限。我怀着崇敬又带点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全景反映了中央苏区从开辟形成到中央红军长征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土地革命、党 的建设、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展出文物、照片、资料等6000余件。 在苏区历史博物馆里,驻足细看那些历经沧桑的历史文物:许多陈旧、泛黄的书页,那是一个个苏区领导人在油灯下用尽心力写成的;许多生锈、残损的大刀长矛,那是革命年代苏区战士们最坚强有力的武器;一幅幅再现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保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帮助工人农民发展生产、搞活市场经济的历史画卷,那是众多苏区军民的胸怀革命理想、英勇奋斗求解放、追求幸福生活的精彩风貌。参观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仿佛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仿佛置身于战火连天的年代,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伟大实践与艰辛探索的历史足迹;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在苏区历史博物馆里,我思绪万千,想了很多很多。我想到,学校建设“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中共江西省委苏荣书记给学校“红色班级”全体同学的回信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红色资源进校园”工作;是为了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打造一个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中共党史教育的生动课堂和实践基地,让党在苏区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发扬光大;是为了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才的良好环境,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驻青年心田,焕发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强大动力。我想到,我们必须学习践行苏区精神,积极参加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活动;同时,要继承好红色优秀文化传统,共同打造红色文化办学育人的赣师品牌特色;这不仅仅是一份责任,这更是一种荣誉。我想到,带着这份荣誉,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充分利用每一秒的时间,上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本书,汲取每一次活动的给自己带来体验,在积累、务实中成长为社会主 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看着历史博物馆中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我想起了不久前看过的赣南情景剧《八子参军》讲的是杨大妈含辛茹苦的养活了自己的八个儿子,在和日本鬼子对战时期,杨大妈的八个儿子积极参军,最后在战场上全部阵亡的感人故事。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掌中宝,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一个个阵亡,杨大妈怎能不难受呢?但她强忍泪水挺起胸膛继续生活着!在战争年代,有那么多人壮烈牺牲,又有多少人的家庭毁灭?我不仅思绪万千,忽然明白了博物馆的红色雕塑的含义:鲜艳的红色就是烈士的鲜血是赣南的红土地;红色的绸带是我们赣南客家人母亲哺育孩子将孩子背在肩上的红背带;那是我们赣南人的母亲河,章江贡水汇合哺育着我们成长。 回家的路上,看着窗外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我知道这是许许多多的生命换来的结果呀!红背带的

中央苏区历史文化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于都—长征出发地 摘要:1934年四五月间,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闽赣省的首府建宁相继失守。10月 初,国民党军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先后从福建长汀的钟屋村,宁化西南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红九军团从长汀,红三军团第四师、少共国际师1个团、中央直属炮营和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从宁化)以及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关键词:中央苏区于都苏区振兴发展红色记忆 正文: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随着近几年党史界的学者、专家对中央苏区范围的深入研究,中央苏区范围有所扩大。截止2009年5月2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34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达20个,江西省达13个,广东省1个。 福建省20个中央苏区县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县、建阳。江西省13个中央苏区县是: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广东省1个中央苏区县是:大埔。 目前,江西赣州市正在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规划,为了让世人更加了解于都在苏区时期的巨大贡献,以下是于都县党史办撰写的有关材料,以供读者阅读了解。 一:于都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 1、在于都诞生了赣南第一支正规的工农武装和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26年11月于都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这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于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于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县城乡迅速蓬勃兴起。1928年2、3月间,于都里仁、步前、桥头等地的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相继举行了震惊赣南的武装暴动(史称“三乡暴动”),率先拉开了武装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序幕,成为全国各地工农武装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暴动失败后,以暴动骨干为基

党建“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内容

五个基本”、“七个体系”、 “五个好”、“五带头”、创先争优的基本内容 一、五个基本 1、健全基本组织,就是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明确基层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2、建强基本队伍,就是要选好“领头雁”、配强领导班子、建好干部队伍、激活党员队伍、加强后备人才、大学生村官和入党积极分子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管理有序、作用明显的党的基本队伍。 3、开展基本活动,就是要围绕完成党的基本任务开展活动,围绕履行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能开展活动,围绕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优势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4、完善基本制度,就是要围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落实和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党建工作责任制度,组织生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等,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5、落实基本保障,主要包括:组织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场所保障、政策保障,确保基层党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党的工作顺利开展。 二、“七个体系” 1、党的基层组织体系。 2、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3、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群众工作体系。 4、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工作体系。 5、基层和谐稳定工作体系。 6、基层党建工作保障体系。 7、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工作体系。 三、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 1、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论中央苏区文化

论中央苏区文化 摘要: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局部执政”预演的红色舞台,党领导的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实践体现着先进文化理念,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中央苏区先进性内涵革命根据地 一、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位于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是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开辟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群首脑机关所在地。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它创建于1929年初,在1931年至1933年先后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发展至鼎盛时期:以江西瑞金为中心,包括赣南、闽西广阔地区,拥有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21座县城、面积8.4万平方公里、人口453万。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它具有独立政府的形态和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和摇篮。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实行战略大转移,中央苏区的主体部分随之丧失。 二、中央苏区文化建设 中央苏区文化,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后,持续至1934年10月,这段时间内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区域文化,它涵盖了中央苏区范围内的宣传、教育、文艺、新闻、出版等各个精神层面的活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全新体制机制,改变了当地的社会心理与风俗习尚,极大地改变了该区域人民的精神面貌,其文化建设的理念体现着先进性,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中央苏区文化先进性内涵 (一)以先进的文化理论为指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领导土地革命时期,就开始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来分析和解决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实际问题。中央苏区建立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革命根据地党校)、苏维埃大学、中央

中央苏区

论中央苏区与中央苏区精神 肖芬11级英本八班110402260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系列革命形态中,中央苏区精神与苏区精神是所属关系。中央苏区精神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在层次上与其他苏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平等的。在苏区精神的研究中,尤其要深入开展中央苏区精神的研究,以尽快改变中央苏区精神研究与中央苏区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本文以实际考察为基础,立足于中央苏区,以中央苏区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阶段的各个时期,总结中央苏区的特殊历史贡献以及时代价值,对这段历史中形成的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作了科学界定。同时对研究苏区精神所涉及的提出依据。 关键词:苏区精神;中央苏区精神;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广大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坚持革命战争,建立和扩大红军,发展苏维埃建设事业,以及支援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与英勇牺牲。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创造和培育出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弘扬苏区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培育了一系列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凸显着中华民族和中国无产阶级优秀品质的革命精神。中央苏区精神就是其中之一。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相比较,虽然中央苏区精神经过后人的凝炼、提出、研究,比较晚地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我们认为,正是中央苏区精神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地体现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多数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辟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当前,中国特色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文件(1)

关于恢复重建基层社加快新型基层社发展 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各县供销合作社,行业相关单位: 根据供销合作社总社、省社关于加强基层工作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夯实基础,推进组织体系创新,适应我市目前“三农”发展的需要,现结合我市基层供销合作社实际,就加快推进基层供销社建设,恢复基层供销社服务功能和经营能力,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新型基层社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思想 (一)主要目标 从2015年起,经过5年努力,新建改造新型乡镇基层社20家以上,使新型基层社成为系统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和窗口,力争改变目前基层供销社服务能力不强的状况。 通过新型基层社的发展,夯实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基础,增强全系统的经济实力、社会影响力和为农服务能力。 (二)指导思想 1、坚持依法办社依章办事。依据公司法新建、改造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为新型基层社,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对基层社的债务承担责任。新型基层社要健全规章制度,维护社员权益,切实增强新型基层社的吸引力、凝聚力、向

心力。 2、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新型基层社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经营性活动和提供公益性服务。密切与农民在组织上、经济上的联系。让农民受益,让自身发展。 3、坚持开放办社。由市、县供销社、社有企业投资,并吸引农民、农产品经纪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其他各类为“三农”服务的组织或个人参股设立。市、县供销社和社有企业在新型基层社中占股一般不得少于35%。 4、确保新型基层社在系统基层组织中的核心地位。鼓励新型基层社负责覆盖区域内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庄稼医院、协会、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 二、加快新型基层社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依法登记注册 申请设立新型基层社,应按照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与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新建基层供销合作社登记注册有关问题的意见》办理。 (二)推进新型基层社的合理布局 1、各县社要做好新型基层社的规划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市场运作、重点突破”的原则,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建设新型基层社。新型基层社内要设有农民议事场所,定期举办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讲座、培训和座谈等活动。

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

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提高干部素质、完善工作机制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笔者认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做到选出一位了解农村情况的好书记,一个为民办事的好班子、好团队,积极开展一系列组织和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制定一套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规范性的制度并将其执行下去。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形成抓基层打基础、重基层管长远的长效机制。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基层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状况的好坏决定了党的基层组织作用的强弱。因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把握关键,建强建好班子,必须找准着力点,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其重点则在于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通过明确党员干部责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落实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拓宽党员受教育渠道。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推广党员承诺制等做法,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表彰优秀党员,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基层干部矛盾最集中、工作最辛苦,应该得到重视和关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基础牢固、长治久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参西名单

一、关于支持原中央苏区县问题。原中央苏区县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地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色贡献和重大牺牲,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同意将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你省的20个原中央苏区县(市、区),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具体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县、建阳。 二、关于支持革命老区问题。中国革命老根据地简称革命老区或老区,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经研究,同意将你省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蕉城、福安、福鼎、寿宁、屏南、周宁、霞浦、柘荣、吉田、松溪、政和、延平、连江、罗源、福清、安溪、永春、南安、晋江、泉港、德化、南靖、漳浦、长泰、云霄、城厢、涵江、荔城、秀屿、仙游、同安、翔安32个县(市、区),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参照执行中部地区的有关政策。 附件3: 特殊地区类型及范围 1、中部地区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6省。 2、西部地区 四川、重庆、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广西、云

南、贵州、内蒙古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6省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243个县,以及湖北恩施州、湖南湘西州、吉林延边州。 中部六省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243个县 3、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黑龙江、吉林、辽宁(不含大连市)以及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以及中部山西、安徽、江西、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市残疾人联合会 关于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情况报告 省残联: 根据省残联关于深入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和“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工作,落实“一个中心、三大保障”,按照?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切实加强了全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市残疾人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2012年10月,我会对全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残联机构建设情况:截止2012年10月,**市、区县残联机关共有在编在职人员45个,其中市级11个,区县34个,残疾人干部6人,市级1人,区县5人。另外还有市、区县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站)、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等事业编制11人,其中残疾人2人,另有聘用人员一批,其中有部分残疾人。 2. 残联组织建设情况:截止2012年5月,**市共有1个市级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数为1个;有7个区县残联,均已单列,是中国残联第一批和第二批基层组织建设达标单位。142个乡镇(街道)

都成立了残联,理事长由政府任命,一般是由社会事务办主任兼理事长,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兼副理事长或专职委员,负责全乡镇残疾人工作。其中,纳溪区14个乡镇(街道)均配齐残疾人专职委员,经费由各乡镇(街道)负担,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与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一致。1665个村(社区)早在2006、2007年就成立残协,为更好地开展工作一般是由村支书或村主任任残协主席,聘请该村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属兼任专职委员。 3.制定出台本地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情况:几年来,我市将中、省残联相关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文件一一转发,按中、省残联安排部署开展工作,要求各区县贯彻落实,各区县残联也因地制宜,努力开拓创新,积极开创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2011年纳溪区政府第55次常务会通过了全区每个乡镇配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决定,采取定点定向的方式为招聘各镇、街道配备了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各镇、街道为残疾人专职委员提供必要的办公经费和场所,解决专职委员的工资待遇。区财政一次性补助各镇、街道残联5000 元,用于购买必要的办公设备,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4.残疾人专(兼)职委员业务培训情况:每年市、区县两级残联都开展至少1期基层残疾人干部培训,随着“量服”工作的开展,

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考查.doc

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考查- 视觉图像特征作为人类的情景生活,历史文化及心理写照的形象化表达,形象的描绘着社会时代变化和艺术创作技术提升的历史。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考查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赣南地方苏区美术艺术作品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学艺术的详细表现,对反动艺术的发生和开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具有鲜明的反动特点。虽然,以后,我们正处于战争时期,但是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我国美术事业的开展以及社会的开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方式考察任务遭到美术界的高度注重,很多美术任务者深化赣南地方苏区去调查外地美术作品的艺术方式。本文在剖析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方式的根底上,着重剖析了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艺术方式的特点,并深化探究了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艺术方式的外延. 【关键词】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艺术方式;考察 赣南地方苏区的美术具有特定的历史,是我国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对反动艺术和反动文明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由于赣南地方苏区美术具有特定的历史,包含着丰厚的历史外延和文明外延,是我国反帝反封建文明的详细表现。另外,赣南地方苏区美术是在中国共产党指点下开展起来的,具有浓重的反动气味。但是,以后,很多学者都非常注重研讨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而无视了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研讨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方式不只可以增强我们对

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的理解,而且对赣南地方苏区美术的开展有着间接的理想意义。 一、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方式 1.1绘画 绘画是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的重要艺术方式,次要包括漫画、宣传画等详细方式。漫画和宣传画具有浅显易懂的特征的,遭到外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送。同时,由于赣南地方苏区美术开展次要以中国共产党的爲次要指点,因而,政府和党对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的宣传非常注重,并运用绘画的方式,将赣南地方苏区美术引入到反动组织中,极大地推进了反动事业的开展。另外,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的绘画艺术方式还包括书籍插画。运用书籍插画可以直观地展示书籍中所表达的内容,增强人民群众对反动现状和反动方式的理解,促进反动事业的开展。 1.2雕塑 雕塑是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艺术方式的重要组成局部,对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文明外延和历史外延的宣传和再现有着重要意义。赣南地方苏区雕塑大少数人物雕塑,尤其是对中国反动和中国共产党开展有着宏大奉献的人物。采用雕塑的办法来详细表现赣南地方苏区美术和赣南地方苏区的反动文明。另外,雕塑通常放置在博物馆、白色旅游景点、公园等中央,以便于人们可以经过雕塑来理解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以及赣南地方苏区的反动文明。 1.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设计是赣南地方苏区美术作品的重要艺术方式,详细来说,次要包括邮票设计、钞票设计以及公债券的设计。这是由于邮票、钞票以及公债券在人们生活中常常运用,并且数量

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092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092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 提案人:农工党中央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办理 主题词:扶贫经济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以瑞金为中心、地跨赣闽粤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地和苏区精神的发源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央苏区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中央苏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央苏区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仍然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的地区,人均经济总量低、地方财政薄弱、群众增收缓慢、生态环境脆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仍未根本改变,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央苏区地处东南沿海腹地,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珠三角改革发展先行区三大国家战略的结合点,同时也是我国东南部地区发展的“凹地”。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积极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不仅有利于发挥中央苏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平台,同时也有利于弘扬革命传统精神和临川文化、客家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央苏区时指出:“帮助老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各项扶持政策,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鉴于中央苏区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发展困境,当前加快中央苏区发展振兴,需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层面统筹考虑,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山海合作,充分发挥东部地区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要素优势,促进中央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形成中部地区崛起新的增长极。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制定“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建议尽快对赣闽粤三省中央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根据中央苏区的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情况,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加快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任务、落实支持措施,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中央苏区与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整合赣闽粤三省的资源和优势,并将“整体推进”的战略规划与“分层开发”的具体措施有机结合,对中央苏区进行连片、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努力实现中央苏区在经济、社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