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复习手册

马原复习手册

马原复习手册
马原复习手册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

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

学说;

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

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时代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内在矛盾的显现(经济危机)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

亚纺织工人起义)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

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其次,还在于深刻性;再次,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

2、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近期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最高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共同理想的实现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条件;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为根本方向。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2、科学的人生理想的重要作用

第一,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第二,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与发展的观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地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升华新的范畴,形成新的理论。

坚持与发展互为前提,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二、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都属于唯物主义;凡是主张意识是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都属于唯心主义。②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这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认识论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关于对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观点:世界是静止不变的,事物是孤立存在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两者的对立体现在:(同时这也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辩证法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2、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3、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不存在独立于两大派别之外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四、一元论与二元论

物质是本原——唯物主义一元论

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精神是本原——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世界有两个平行并列的本原,即物质与精神都是本原,但两者最终要统一于一个更高的本体——神或上帝。(实际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五、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例如: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在自然界和人类之前就存在一种独立的“客观精神” ,它是万物的造物主。)

六、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具体形态。(例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万物从水中生出,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始基是“火”。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理论缺陷: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解释世界,并把事物间的联系和运动归结为机械联系和机械运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机械性。它企图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用力学规律解包括生理、心理在内的各种现象。(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不彻底性。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即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基本内容:恩格斯指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

含义:(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是包含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而多样性又以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3)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在运动、发展中的统一。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的基础——生产方式,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客观实在。

A.生产方式是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人们不能离开既定的历史条件而自由地随意地选择生产方式

C.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完全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固有规律,不决定于任何人的主观意志。

八、物质观

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意义:(1)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2)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特殊与一般、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九、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实际上就是说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性关系。运动和物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此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来理解:(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没有的。

割裂了两者的统一性,导致形而上学(把物质看作不运动的物质)和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的错误。

3、相对静止及其意义

(1)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或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是物质在绝对运动中所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

表现为两种情形:①从特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没有发生机械位移。②从事物本身看,处于量变过程,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相对静止存在于绝对运动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纯粹的静止;绝对运动中又存在着相对静止,也没有不包含静止的纯粹运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A、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B、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多样性必要条件和前提。

C、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本条件。

十、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2、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属性,时空同物

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

3、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既然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那么同物质运动的客观性是绝对的一样,时空的客观性也是绝对的。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空的具体特性是会随着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时空既是客观的、绝对的,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相对的,时空是客观性、绝对性和具体特性可变性、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4、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1)时空的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是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在空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

具体事物的体积是有限的。

(2)时空的无限性:物质整体在时空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

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3)时空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有限中包含着无限。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但有限的具体事物具有不断超出自身,因而从有限趋向无限。

其次,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无限包含有限。无限不在有限之外,无数有限事物构成无限。

十一、实践观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功能:①使自然界二重分化(分化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②创造社会历史③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①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③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一系列基本范畴和规律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

1、联系的观点

(1)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多样性

(3)事物的相对独立性: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但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或界限,即承认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事物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事物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要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中看到它们所存在的区别。

2、发展的观点

(1)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进化性的趋势

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②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克服消极、腐朽的东西,吸收了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

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拥护和支持,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部动力。

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1、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辩证矛盾,而不是逻辑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指客观存在于、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关系。简而言之,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表现为两种情形: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矛盾双方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

其二,矛盾双方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①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同一性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

B.使对立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引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着事物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②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即: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决定力量。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

A、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

共性只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可能包含个性或个别中的全部内容和所有方面;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B、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个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不包含共性的个性是不存在的。

C、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同一个事物内部往往不是只有一种矛盾,而是有许多矛盾。这许多矛盾在这个事物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事物内部主要矛盾以外的矛盾都叫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的,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在一个矛盾里的对立双方中处于支配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因素,或者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地位特殊性原理的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重点论就是要在认识和实践中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这些矛盾,解决了这些矛盾,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重点论,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反对均衡论。

两点论就是在着重抓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时也要研究次要矛盾及其次要方面,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在此要反对一点论。

重点论和两点论是统一的,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开始新的量变。

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割裂了两者的统一性会导致两种错误:激变论—冒险主义、庸俗进化论——改良主义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

哲学上所说的肯定和否定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矛盾关系。

2、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

肯定与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是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趋势。

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

3、辩证法的否定观: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割裂两者的

统一性导致:直线论和循环论)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第二,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四)辩证法的几对基本范畴

1、本质与现象

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区别:

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个别和具体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的一般。

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

统一性:

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的现象,任何现象(真象、假象)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2、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揭示的是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的范畴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对立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另一方面,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最后,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作用的。

4、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区别:产生的原因不同、地位和作用不同

统一:

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②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

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要重视并善于利用机遇。

第三节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一)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是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是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三)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对于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意识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但它并不排斥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1、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要认识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第一“知”“行”分离。即:知先于行,不行而知。

第二“知”“行”合一。即:以知代行,知便是行。

第三“知”“行”相资。即:行先知后,行而后知。

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形式:个人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认识客体: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为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

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首要的基本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与基础。)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四、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之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区别于唯心主义先验论)

(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反映的能动性。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强调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3)能动性体现在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反映是创造性的反映,创造是以反映为基础的创造。

五、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1、表现为:实践→认识→实践……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经历了两次飞跃三个阶段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2)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

3、认识过程是反复性与上升性的统一

●反复性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需要经过多次反复。

●上升性是由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4、认识过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有限是指任何时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都是有限的、非至上的。

无限是指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至上的。

5、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是指特定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的主观认识与特定的客观实际相一致。

历史的:是指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随事件的发展,认识也随之发展。

六、真理观

1、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非客观规律本身)

2、真理的特点:客观性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也不以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①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内容。②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①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

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如果割裂这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要求: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因而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实践。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片面夸大一方面否认另一方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5、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对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统一: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②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6、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区别在于:

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什么是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意愿、需要和利益。(客观制约性、一元性)

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考虑为什么要认识真理时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主观目的性、多元性)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①真理与价值是相互渗透的

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真理的价值性就在于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能够引导人类实践活动并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价值中也包含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

②真理与价值是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在于:真理能够凭借自己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发现,创造出能够满足于人类的价值。

另一方面,价值也引导着人们去认识真理、探索真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划分唯心主义历史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标准

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

唯物主义历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来源于社会存在;

其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再次,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的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由社会存在决定。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延缓社会发展。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C、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两大基本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主导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制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矛盾运动: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基本适合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繁荣总和。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

①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矛盾运动: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基本适合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

展和变革的要求。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

五分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三分法: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发展是自然史过程”呢?

第一,它强调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性、物质性,社会历史过程是自然界的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

第二,它强调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充满着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下,表现为低级到高级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4、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的表现: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各个国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具有典型意义不同;

◆有些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发展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跳跃式发展。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革命与改革的区别:

革命是根本质变,改革是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革命是至下而上的,改革是至上而下的;

革命往往通过暴力形式,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暴力或武装斗争的形式。

七、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英雄或某种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命运。

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局限于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没有摸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二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

(政治经济学部分)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

1、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统称。(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前提条件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根本决定性条件

(二)商品二因素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属经济范畴,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辩证关系: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为:凡是商品都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2、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矛盾

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三)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就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有统一性。商品生产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两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也不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

(四)商品的价值量

1、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劳动量←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既然是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应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来衡量,而劳动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2、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或能力。

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用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五)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六)私有制为基础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为基础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总劳动有机构成分的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①有时私人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不能在事实上转化成社会劳动。②有

时私人劳动不能在数量上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的各种矛盾的根源。

②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七)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

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背离或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价格无论怎样变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

其次,从一个较长的时期和社会的整体来看,同一种商品价格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在总体上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一致的。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1、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具有根本的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w—G—w) 资本流通(G—W—G′= G+△G)

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为了取得一定量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则交换价值自身,是为了更多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然而,在流通领域中只发生价值形式的变换,从货币变商品,或从商品变货币,不能发生价值增值。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货币所有者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这种商品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或关键。

2、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新的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

3、资本的本质

从表面上看资本是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物品,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起的作用的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的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划分的意义:

(1)表明不变资本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即只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对劳动力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四、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是在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五、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为了进行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的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六、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 : V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 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徐之明权威解析2013年考研政治试题马原客观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马原部分 1.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C 【思路剖析】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即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去探究其中所包含的哲理。题干所引对联的作者,是毛泽东和周恩来。1960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一行视察长沙,工作之余,到江边散步。遥望橘子洲头,百舸争流,万帆竞发,毛泽东逸兴遄飞,口占一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联动静相对,意境悠远,三个断句,两处“顶针”,“洲”和“舟”又是谐音,应对难度极大。毛泽东对身边的周恩来说:“恩来,我一时江郎才尽,请你来个锦上添花如何?”周恩来才思敏捷,了解长沙,应声对道:“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天心阁系长沙市内一景,与橘子洲相对。整个对联工整流畅、浑然一体,留下一段佳句和佳话。从考试答题的角度论,最关键的是抓住题干中的最后一句:“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是胡编的干扰项,学术上没有这个说法。故A.项错误。“.运动的内在原因”是矛盾,故B项为错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没有“运动的存在方式”这个说法。C. 项“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是正确的说法。该说法的出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所包含的深层哲理是在对立中认识同一。 【必背考点】《马原》第2章之“运动和静止”。 【应试对策】本题的难度,主要不是来自考查的内容,而是来自于干扰项的设定。“运动”、“普遍”、“内在原因”、“存在方式”等,都是我们学习哲学中经常碰到的基本概念。如果没有理解作为支撑,并且采取临时抱佛脚的突击记忆方式,比较难做出正确的决断。 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因果联系 B.必然联系 C.主观联系 D.本质联系 【答案】B 【思路剖析】本题是案例型考题。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考查所其中所包含的哲理。题干中的“羊吃草”是指羊的行为;“割羊草”是指人的行为。连起来看,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马原复习资料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定义,马克思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与物质,其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

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物质的永恒发展)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统一的实质: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简单的表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绝对的)和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的)是辩证统一关系,即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六.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马原部分重点章节详细解析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马原部分重点章节详细解析 在2016考研政治的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共有八章内容,凯程考研政治老师认为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涉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第二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围绕资本主义论部分展开,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三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包括第七章及第八章。在这三个部分中,尤以第一部分最重要。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老师就带各位考生来详细分析。 在2010至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连续六年的分析题均考查第一部分马哲,凯程政治名师大胆推测,2016年分析题也会延续命题老师的一贯风格。在第一部分中,第一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为引导章节,属高度概括内容,因此多考查选择题;第二章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该章重点为辩证法,唯物论也蕴含其中,所以分析题的重点一般在本章出现,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的应用非常灵活,命题老师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素材,以多种形式来命题;第三章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属于认识论内容,以本章内容来命制分析题可能性同样较大,本章中原理逆推出它所能够阐发的命题,是掌握本章的要素所在;第四章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该章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一般不会命制解析题。 在第二部分中的知识点多出现在选择题中,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以及第六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两章是原来政治经济学的部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积累阶段。在选择题中有时会涉及应用公式的计算题,考生要提起注意。 第三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七章是“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八章是“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两章内容介绍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化。该部分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的角度基本集中在毛中特课程中,且多命制单选或多选,考生针对此部分备考,将概念性的内容掌握即可。 各位考生,通过今天凯程考研政治老师的讲解,你们是否对马原部分的逻辑结构及重点章节有了透彻的了解?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马原简答题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能动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的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有两个方面,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什么?(10分)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 当然,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20分)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复旦金融硕士431金融学133分笔记

复旦金融硕士431金融学133分笔记 你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复旦大学431金融学综合专业课133分学姐笔记分享给大家! 2016复旦金融专硕考研已经结束了,现在在等最终结果。本人在考研准备时,在论坛上看了很多复旦金融专硕经验贴,受益很大,现在准备写一下自己9个月来的经历,供师弟师妹参考。文笔不好,大家凑活着看 个人基本情况:复旦金融专硕经院基金总分416政治69+英语81+数学133+专业133总分第四一战 一、为什么选择复旦经院金砖 首先,楼主是梦想有一天可以进入大投行券商搬砖的,抛开个人能力不谈,如果有清北复交的研究生学历,那么可能性就大很多。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在这里机会很多,空气质量也相对好很多,适合夜跑。至于选择复旦基金:首先是高金不敢报,招的人少,倾向于理工科背景,偏爱C9。复旦管院招的人也是10个左右,而且复试全英文,复试刷人也挺多,感觉风险大。至于数院,听说复试会问些数学专业知识,而且偏爱理工科,虽然我挺喜欢数学偏分析的方向,可是还是不敢报。另一方面,经院基金15年扩招了,大约有50几个,而且当时是有背景分的,我感觉这个还是相对保险的,毕竟我只是奔着复旦去的,只要进去了,以后考些证书,感觉差别不大。而且我当时认为复旦金砖学费不便宜,竞争压力会小一点。 二、复旦金融专硕初试 可以根据个人学习习惯,决定报不报班。我3月初开始准备,先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在论坛和贴吧看了大量经验贴,用什么资料书,长期规划,还有最终决定不报班。这里说明一下,3月初我也很茫然,这里的规划也不过是简单的列了下各个阶段干些什么,事实上,随着对考研认识的加深,这些原先的计划都做了很大的改变。简单说,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慢慢明白考研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前期也许会做一些意义不大的事,但不要紧,慢慢的一切东西都会变清晰的。 靠谱的研友很重要,这是我最大的经验。考研真得很寂寞、无聊,如果连个人说话都 没有,我是会憋坏神经的。考研难有一点就是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如果有几个人相互分享的话,会省下大量精力,而且考研期间会有诸如报名,现场注册等很多琐碎的事情,如果是一战的话,很可能遗漏些什么,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暑假的三个月在宿舍看书,当时有一个考厦大的研友,基本上是7点起床,1点睡觉,两个人感觉也不是很累,这段时间在我整个考研中太重要了。后期我一共有四个研友,资料信息共享,互帮互助。所以真得建议师弟师妹找一个靠谱的研友,靠谱很重要!

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A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B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在生产的要求。D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E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 5.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的真理的标准。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因素的。解放思想,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前提是打破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动脑经,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7.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通过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以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根据经济基础的不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客观依据。这一规律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方面和环节,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了使我国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马原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布。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4、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 普特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前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后者相反。(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密

马原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 1.什么叫工资?工资有哪些形式? 工资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 工资的基本形式包括计时和计件两种。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谓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最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也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3.如何理解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从全社会看,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4.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以前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①废除人身依附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②追求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③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促进了社会进步。 5.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6.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 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7.剩余价值在那些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 剩余价值在生产出来并且实现之后,要在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瓜分,也就是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a)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 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 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 个企业中经济形式) 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 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狭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和科学社会主义(结论和归宿、核心地位)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基本、最核心内容) 1)基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 利益。 2)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eg. 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 3)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哲学基础)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包括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历史分析和群众路线等方法)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时代产物(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社会 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a)思想渊源: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 康德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 b)批判继承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中国化两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的源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是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强烈的渴望。 a)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 c)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世界

2018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全面解析,获取命题趋势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全面解析,获取命题趋势 从大家最害怕的马原试题的难度来看,难度稍较去年有所降低。考题分布基本涵盖主要模块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对于2017年考研的同学来说,收拾好心情准备接下来的学科考试,不要太关注正确答案。而对于2018年考研复习备考的同学来说,最该从本次考试中获取来年考研政治命题的趋势和复习策略。 一、马原分值及学科分布 首先,从试卷的分值来看,马原分值24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考了两道单选题和两道多选题,再加上一套材料分析题,共16分。政治经济学部分考查了两道单选题和两道多选题6分。科学社会主义考了一道多选题,2分。从题量和难度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都是当之无愧的重点。政治经济学在复习时,同学们会觉得有一定难度,但分值不高。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最简单,分值也最少。由此,2018年考研的同学们在来年即将开始基础阶段复习,就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复习的重点,同时兼顾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即可,重点把握重要概念和核心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考查情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考了两道单选题和两道多选题,再加上一套材料分析题。从模块知识分布来看,唯物论部分考了2道单选。马原单选第1题人努力与天帮忙直接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考查唯物论中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第2题从反面来考查唯物论中意识的能动作用。题干给出的是对鬼神观念的错误看法,问错在何处。辩证法考了半道分析题,材料分析题34题第二问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矛盾分析方法。从认识论来看,考了1道多选和半道分析题。多选题第17题考查认识论中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统一体的认识。材料分析题34题第一问考查认识论真理与价值原理。从唯物史观来看,考了1道多选和半道分析题。第18题考查唯物史观中对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材料分析题34题第二问考查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涵盖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那么2018年考研政治同学们依然要重点复习辩证法和认识论。 对于2018年考研复习备考的同学们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快难啃的骨头。但不用担心,只要认真理解,注意结合实例来培养自己运用哲学原理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能拿下马哲的。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具体考查情况 在单选题中,政治经济学部分考了2道题。第3题考查的是一道政治经济学的计算题。根据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价值,平均利润率来计算生产价格。对于计算题,同学们不要有今年考了明年就不会再考的想法。因为政治经济学中的计算题实际上是考查概念的理解。2018年也可以再考这种形式。大家不必纠结于考题的形式,而要关注问题的实质,实质是考查概念,那么,2018年备考的各位同学还是要重点关注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一定要理解好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 单选中的第4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新变化。这道题对很多同学来说,背过了就一定能答上,没有背诵过,那就会很悲催了。对于政治经济学中垄断资本主义部分的知识,各位同学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去背记,它只是在自由资本主义中的政治经济学知识的延伸,要学会知识贯通理解。 多选中第19题考查对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的了解。这道题应该是所有马原中最没有难度的一道题。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大家也要做到了解。第20题考查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理解。这道题提醒我们要注意政治经济学中重要概念的影响因素和作用,建立起联系思维。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考查情况 2017年考研政治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只考查了1道2分的多选题。第21题考查对列宁对苏

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 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 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 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 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