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给我排解烦恼、指点迷津,在我教学无助的时候给予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你读了欲罢不能。而我也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并将许多方法和经验用来

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供了百条“建议”,不能一一列举,谈谈印象最深的也是我现在始终困惑着的一句话:“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总是感觉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像陀螺一样从早忙到晚还是发现时间不够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动……有时一天下来累得真是一句话也不想说。节假日时间倒是有了,可还想着走亲访友,还想着打扫打扫家里的卫生,洗洗攒满了一筐的衣服,学习看书的时间似乎真的没有了,我也深知读书有多么重要,也每每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可就是不愿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读书学习。到底该怎么办呢?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便也豁然开朗。我们总是在抱怨时间如流水,可它又总是最公平

的,它给我们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什么时候读书呢?我曾经提议学生利用中午回家在等着吃饭的间隙读书或者晚上睡觉前读书。其实这两个时间段也是我们老师读书的好时机。当然每天坚持读书也需要下决心。只要你有了决心,不管多忙,就一定能找到时间。如今家里的沙发上、床上、餐桌上都放了我买的或者借来的书,在有

意无意之时便能读一读。

由此我更想到了学生读书,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根据书中所讲和班里的实际情况,我专门制做了读书表和用来奖励学生的书签,学生们在这种激励下变得越来越爱读书,中午来到教室后不再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而是静静地坐在位子上看书,来享受这静谧的

午读时间。

看,这就是教育经典的力量,给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且行且

思!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篇] 读给教师 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篇 【篇一】站在如今时光的高度,俯望经历过的夏日,一个学期就快结束,那时为了应付初入教学时的胆怯,在网上浏览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有关教师教学的方法与建议。我带着众多疑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填补着我脑海里关于教学的空白。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读完此书发现,虽然此刻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应对面地交

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推荐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一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个性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就应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篇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 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扰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找到了方向。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有用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 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 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 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而且总觉 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 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 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 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 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数学 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 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 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 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 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 课堂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为什 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 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

爱教育永恒的主题——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则故事有感

爱教育永恒的主题——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则故事有感 唐山三中蔡桂英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乌克兰马甫雷什乡村中学做校长时,校园的花房李凯出了朵朵硕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许多师生前来观赏。一天清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女孩从花房里摘了一朵玫瑰,拿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中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的说:“奶奶病的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完就把花送回来。”听完小女孩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拉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你是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一件既普通又感人的小事,却折射出大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人类大爱的精神,教育就是爱。“师者,必有大爱之心;师者,必有完整之爱。”这才是教育的本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恐怕不会不由所感发吧! 现实世界里,我们有的教师,包括自己在内,都或许把“没有爱就没教育”当做口号挂在嘴边,但每每遇到与上述类似的情况,作出的却是轻则呵斥训诫,重则以“损害公物”为由予以处罚!结果可想而知,除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逆反心理,破坏了师生间的感情之外,一无所获。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看起来是相当复杂的,但通过这则故事,我们会豁然开朗:教育原来这么简单,简单到就一个字——爱!苏霍姆林斯基总是善于从细小的事情上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懂得人情之美,感悟到人性之美。这就是他的教育理念的真谛! 现在,我县师德师风建设可以说正秉承着这一理念。期望通过大讨论大建设,让教育真正的返璞归真,回归到教育的本源——爱的教育。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内化师德,改变以往教师居高临下,整天说“道”的囧态,已成为每个教育者的必须研究的课题。出现台上老师说“道”,台下学生逆反这样尴尬的局面的根源何在呢?我想正是我们的内心缺乏对学生应有的耐心、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缺乏人之基本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我们教育对象是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只晓之以理,不动之以情,那就变成空洞的说“道”!那么我们的说教又有什么意义呢?苏霍姆林斯基这则故事就为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陶行知老先生的言传身教理念实质上也强调了爱的教育。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教育的方式与手段也在变,苏霍姆林斯基也已作古。但他把热爱学生视为“教育奥秘”的思想,他那教育就是爱,爱即为教育的主题永远不会变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 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 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 它又好像是我慈 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 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 、“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

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 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大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大全 【导读】第一篇范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 与支持! 本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大全》由 读后感大全 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篇范文:给 教师 的建议 读后感 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 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 教师 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 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 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阅读 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 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 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 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 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_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胡学胜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心得体会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校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多人都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范文4篇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范文4篇 按照县班主任培训的活动要求,再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篇一篇充满爱的教育故事让我心中不时涌动着热潮。他睿智的语言,闪光的思想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乌梁苏小学何长春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

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名著读书心得体会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身感汗颜。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为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今后一定要对他们格外关注,因为他们同样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天使,我们没有理由忽略他们的存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篇孙艳红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 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

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的 读后感

读《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对中国的教师而言,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超越了其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他的书被一读再读,他用毕生之力铸造的帕夫雷什中学则是理想中的完美学校。 放假前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这本书从学生篇、教师篇、教学篇三大部分,对苏霍姆林斯基这座教育思想和实践都极为丰富的宝藏进行开采,为我们中小学教师尽可能呈现出较为真实而可亲近的苏霍姆林斯基。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读书——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是教师共同的追求。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如果教师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只有热爱阅读的老师才会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学生。所以作为新时期的老师,我必须热爱阅读。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寻找不同的共鸣点,让书成为一名心灵的知

已。不同的书籍就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书籍就会显示不同的精神成长的历程,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书,经典的书,更会透彻地反映生活和人物的心理,不同的人在书中会得到不同的体现,不同的书籍又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正如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培养民族希望的老师,我们更应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我,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二、叛逆——学生往往想做禁止做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密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发生共鸣,教师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如何应对“叛逆”的孩子? 在“破罐子破摔”的孩子之外,“叛逆”类型的学生也常常让我们头疼。具体来说,常常表现为:他们不听话,老师说东,他偏偏向西;你说不准玩危险的游戏,他偏要在走廊玩“背人打仗”;你说雨天不准往泥巴地上踩,会破坏整个教学楼的卫生,他偏要打着伞在那踩;你说做文明人不说脏话,他偏要说……总之,他们处处跟成人对着干,还总愿意挑人毛病,有的时候明显强词夺理,但就是不听人劝。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教育呢?他们为什么要跟大人对着干呢?他们难道不知道,老师、家长都是为他们好吗? 其实,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最关键的是能够独立去认识和应对这个世界,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孩子发育到一定阶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关爱后进生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徐梅 尽管我是带着儿时的梦想走上教师舞台的,但冷酷的现实很快让我感到倦怠。尤其是面对后进生,我黔驴技穷,筋疲力竭,一度动摇。有时,优秀教师的事迹也让我感动;有时,名师专家的报告也令我振奋。但是,真正让我顿悟、清醒的,是有一天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对于后进生费加,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从一位后进生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令人欣慰。 我开始自我反省:以前总戴着副黑色墨镜去看后进生,从心里讨厌他们;批评、惩罚总想到他们,吝啬表扬与鼓励;从没关注过他们的内心,所以后进生要么躲在角落,一声不响,要么以过激的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回想起那些渴求老师关爱的目光,自己也觉得心痛与懊悔。作为教育者,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去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尽可能多地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后进生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应该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在校园愉快地生活学习、享受进步的快乐、收获成长,释放青春光彩。 我着手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摘掉墨镜,走近蹲下去看后进生。一、倾注爱心,建立感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德者,师之帅也”。陶行知先生曾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如果教师热爱学生,那他会是一名好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忧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是单纯的谈理论,而是每一条中谈论的问题都结合生动的实际事例,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于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很熟悉。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都要熟悉,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在他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

(完整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无论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要保持善良、快乐、本分、乐观自 信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和谐的世界需要鼹鼠、河鼠、水獭这样的人,让我们每个人之 间都建起一座无形的桥。 ?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 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 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 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培养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教师要深入体察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他的工作就是从培养世界观开始的。(第三卷548页《公民的诞生》) 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 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 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快乐就是跟邻居小孩儿一起在柔软的草地上打滚、猜谜语;快乐就是在幼儿园里跟自 己同龄人一块玩耍、做游戏;快乐就是和小伙伴一同办家家儿酒……这,就是朋友带给我 的快乐! 这些精彩的童话故事确实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格林兄弟能写出 这么多,这么好脍炙人口,流芳白世的作品,真让人敬佩呀! 金碧辉煌的皇宫里七位仙女正在为小公主祈福。祝福她能歌善舞,品行优良。但是,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恶毒的巫婆诅咒小公主在十五岁时被纺锤刺破手指,因此而死DDD啊,多么恶毒啊。可怜的小公主在七位仙女的保护下沉睡了一百年,最后被一位英勇 的王子唤醒了!睡美人最后奇迹般的复活了。小朋友,如果要像睡美人一样复活那是需要 做无数的好事并得到上帝的垂怜才有可能的呦!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这些日子,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学到了很多,也解决了不少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困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最近,我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书中第八条“关于知识的获取”使我感受颇深。我深深地感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某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