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

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

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
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

2006年9月中州学刊Sep,2006第5期(总第155期)A cade m 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 o.5

唐宋文学研究

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

张静1焦彤2

(1.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2.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14)

摘要:刘辰翁作为我国评点文学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第一位杰出的评点大师?,对我国评点文学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使评点的目的脱离了科举的功利性,实现了评点文学从!为人?向!为己?的转变。刘辰翁当年从事评点的初衷在于抒发己怀、讲授后学,传于儿子门生,

关键词:刘辰翁;评点;目的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6)05#0246#03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一作湏溪),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诗文并擅,曾任濂溪书院山长,元灭宋后,他不再出仕。他生前曾批点、参评过大量的著作,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因其评点影响巨大,经常为后人转载引用,结果被保存下来不少,至今尚有大量的收录其批点的诗、词、文、小说传世。在他之前,还没有人像他那样对诗歌、散文、小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评点。他无疑在中国文学评点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位杰出的评点大师??。刘辰翁对我国评点文学的贡献在于他使评点摆脱了科举的功利性,将评点目的从!为人?转向!为己?。

评点这一文体的产生与科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宋代曾涌现出许多评文大家和著作,如吕祖谦的&古文关键?、楼昉的&崇古文诀?、真德秀的&文章正宗?、王霆震的&古文集成?、谢枋得的&文章规范?等。出现于宋代的最早的评点书不涉及诗而多评文,实与宋代贡举科目沿革的特点###!以文取人?(有关。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对科举考试科目进行了重大改革:

(王安石)曰:!))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既而中书门下又言:!))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专意经术))?))熙宁三年(1070),

亲试进士,始专以策,定著限以千字。旧特奏名人试论一道,至是亦制策焉。帝谓执政曰:!对策亦何足以实尽人才,然愈于以诗赋取人尔。??

于是神宗罢诗赋试,而!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也就是说,熙宁四年王安石改革科举,,!罢诗赋,以策论取士?、!变诗赋取士为经术取士??。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后,虽因是否恢复诗赋考试成为党争的一部分而举棋不定,但实质上!经义、诗赋分课取士尚未及实行,已再度被合并成一科?.,最终于!绍圣元年(1094)五月四日诏进士罢试诗赋,专治经术?/。综观宋代科举,十分重视经义策论0。而经义又要通过文字去落实,故士子应试必得注意文

收稿日期:2006#01#17

作者简介:张静,女,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焦彤,男,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246

章的作法,科举应试讲求的是为文的格式。!吕谢诸家的评语,也是1以时文之法行之2。评点的作用,当时本来是1取便科举2))但同是宋末元初的刘辰翁,以全副精神,从事评点,则逐渐摆脱科举,专以文学论工拙。?

刘辰翁本人虽也有科举登第以全忠孝的愿望,也曾参加过童子试、乡试和进士试 ,然而他对科举之弊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在&丁守廉墓志铭?中云:

士不幸而用所学于科举,其得失饥渴、升沉胜败,曾不如庶人之常业。虽有宽易静笃之君子,十上五黜,幸不黜,愈恨恨,乃甚于黜。使夫怜伤太息者,犹惑于其命,则所以烦瞀摧废,当何如而益退。然确死而浩然,盖夺精失营者,莫科举之为累,而其厄穷不闷者,必学道之有得也。 !

学问本是用来修身行道、事亲报国,士却以之图谋科举登第,其间得失升沉,因此而夺精失营,即科举之累也。刘辰翁认为,学之道最要者不在科举登第,而是学术与人品。他说:!余既言三代余民受罔极之世知夫子者,又欲陋巷时贤,以身之贫贱学其为夫子者,盖进取之事,不在科举,而在学术与人品,此世道之古也。? ?!然学校科举终有愧于道,孰能学校科举外而求志,又孰能用学校科举而成之?? #既然对科举持此态度,刘辰翁的评点固然不会再是为科举服务的工具,而必然是更纯粹的学术著作。他在选择评点对象时呈现!多诗而少文? ?的特点,也是与此密切相关的。

刘辰翁开始从事评点,大致应在德祐年间。现存最早的刘辰翁对评点著作所作的题记中云:!德祐初,初秋看二集,并记。? %其子刘将孙&刻长吉诗序?中亦云:

先君子须溪先生于评诸家最先长吉。盖乙亥避地山中,无以纾思寄怀,始有意留眼目,开后来,自长吉而后及于诸家。尚恨书本白地狭,

旁注不尽意,开示其微,使览者隅反神悟,不能细论也。 &

可见,刘辰翁的评点是从德祐乙亥(1275)以后进行的。今人吴企明&刘辰翁年谱简编?中对这一年的记述较详:

宋恭帝德祐元年乙亥(一二七五)四十四岁。江上报急,文天祥起兵勤王。须溪与文天

祥为同乡、同门、远亲,交厚,尝参其江西幕府。

二月,元兵入饶州,江万里赴水殉国。五月,宰

相陈宜中荐除史馆检阅,召须溪入馆,辞未行。

十月,除须溪太学博士,道已阻,未行。))岁

晚,避地虎溪,评李长吉诗,以纾思寄怀。 ?

此后第二年至宋朝灭亡,刘辰翁一直在外漂流 ()。马群&刘辰翁事迹考? ( 中云:!德祐二年(1276)丙子春,元兵破临安,宋恭帝和全太后被元人掳赴燕京。?刘辰翁于本年暮春离开虎溪,直到帝昺祥兴二年(1279) (,一直漂流在外。关于须溪这一阶段的心境,其子刘将孙曾云:

先生登第十五年,立朝不满月,外庸无一考。当晦明绝续之交,胸中之郁郁者,壹泄之於

诗,其盘礴襞积而不得吐者,借文以自宣,脱于

口者,曾不经意,其引而不发者,又何其极也。 (!

可见,刘辰翁的评点已渐渐脱离了科举的功利性,从!为人?转而!为己?,他提出了!观诗各随所得,别自有用? (?的观点,证明其从事评点活动的目的已经更倾向于!自得其乐?。刘辰翁正是藉评点以寄情志,甚至可以说,评点已成为他抒发感情的工具。刘为先&续刻须溪先生集略序?中曾云:

诸书多所评点。))因忆当赵宋社屋之后,信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先生知其不可为而

不为,挂冠史馆,诡迹方外,而惟是放于笔墨,作

悲愤无聊之语,无地不记,无书不评,夫岂以文

章显哉!盖亦托文章以隐耳。张孟浩比之伯

夷、陶潜,诚论其世以知其人,读其文章以知其

节意。))千载上下,真同一辟世之心也。 (#

而明代陈继儒在&刘须溪评点九种书序?中对刘辰翁从事评点时的心态也分析甚明:

当宋家末造之时,八表同昏,四国交阻,刀槊耀日,烽烟翳天,车铎马铃,半夜戛戛驰枕上,

书生老辈偷从墙隙户窦窥噤,莫敢正视。先生

何缘得此清暇,复美笔概文史耶?抑亦德祐前

应举所读书也。德祐以后,军学十哲像左袵矣,

万里以故相赴止水死矣,文文山入卫,征勤王

师,无一人一骑至矣。大势已去,莫可谁何。先

生进不能为健侠执铁缠矟,退不能为逋人采山

钓水,又不忍为叛臣降将,孤负赵氏三百年养士

之厚恩。仅以数种残书,且讽且诵,且阅且批,

且自宽于覆巢沸鼎、须臾无死之间。正如微子

之麦秀,屈子之离骚。非笑非啼、非无意非有

247

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

意,姑以代裂眦痛哭云耳。))须溪笔端有临

济择法言,有阴长生返魂丹,又有麻姑搔背爪,

艺林得此,重辟混沌乾坤。第想先生造次避乱

时,何暇为后人留读书种?更何暇为后人留读

书法?而解者咀其异味异趣,遂谓先生优游文

史,微渺风流,虽生于宋季,而实类晋人。得无

未考其世乎? (?

刘辰翁是身处乱世而批书的,当时宋朝大势已去,他作为一介儒生,进不能为健侠卫国,退不能寄情山水,以忘尘世;更不愿为贰臣,仕于元朝。既然不能有用于邦国,他只有转而求诸文学,藉评点以浇胸中块垒。

那么,刘辰翁的评点是写给谁看的呢?这在刘辰翁的批语中即有明确答案。&集千家注批点3补遗杜工部诗集? (%卷五&秦州杂诗二十首3其二?: !苔藓山门古,舟青野殿空。月明垂夜露,云逐度西风。?句下刘辰翁评曰:!可言云逐风,不可风逐云,诗才不须如此,评以喻儿辈。?

可见,刘辰翁的评点主要是给!儿辈?阅读的。其子刘将孙在&笺注王荆文公诗序?中也曾云:!先君子须溪先生于诗喜荆公,尝点评李注本,删其繁,以付门生儿子。? (&刘辰翁的评点主要是写给!门生儿子?看的,这在刘将孙的&高绀泉诗序?中有生动的记载:

玄度诗本从霶霈入,初见来贽二篇,关涉宏阔,俯仰有态。先君须溪先生即援笔,点如雨,

和诗深致其意,自是从容论议,倾倒契悟,行吟

提携,夜坐共赋,一朝出同门诸子上。或媢且

疾,而先生益亲之。尝嘿自笑曰:!吾具眼,岂轻

许可耶??一日得其&见寄闽归诗?几间,取朱笔

赏记荧煌,复笑曰:!其以示群儿尔。嚣嚣自尊

大,曾当吾意如此耶?自揆造语尝有此,吾靳不

赏耶??嗟乎!玄度得此语,可以传其诗矣。 (?

显然,刘辰翁以朱笔评点门生作品,就是为了!以示群儿尔?。其当年从事评点的初衷正在于抒发己怀、讲授后学,传于儿子门生;然而一来其声名学养为人所尊崇,二来得力于书贾的大量印刷炒作,遂使得刘辰翁的评点著作在后世广为传播。

?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55页。%参见顾易生、蒋凡、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三编第四章第四节!评点溯源?;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外篇第六章第三节!科举与评点?;于立君、王安节&中国诗文评点史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诗文评点源流初探?。(参见张希清&宋代贡举科目述论?,邓广铭、漆侠主编&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3617#3618、3618页。,其实在此之前科举中已有轻诗赋的苗头,熙宁元年直集贤院孙觉&上神宗论取士之弊宜有改更?(见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卷八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即云:!文章之于国家固已末矣,诗赋又文章之末欤!今乃拘以声势之逆顺,音韵之上下,配合缀辑,甚于俳优之辞。近岁以来,朝廷务以经术材识收揽天下之士,有司往往阴考论策以定去留,不专决于诗赋,学者亦多治经好古,修身谨行,至于诗赋之业,类不精于往时矣。臣谓人情之所共废者,圣人不能强使之兴,今上下厌弃,人人知其无用,朝廷因而去之,使天下学者学其所可用,仕者用其所尝学,顾不美欤!愿下群臣讲求所当考试以代去诗赋之法。??参见张希清&宋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四章第二节!科举制度?。.何忠礼:&宋史选举志补正?,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4页。/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五,中华书局,1957年,第4289页。0参见何忠礼&宋代进士科省试试艺内容变迁表(殿试附)?,&宋史选举志补正?附录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三),中华书局,1961年,第263页。

吴企明&刘辰翁年谱简编?(&须溪词?附录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中云:!淳祐四年甲辰(1244),十三岁,赴童子试;宝祐六年戊午(1258),二十七岁,与庐陵人王寿朋、曾应龙同举于乡,辰翁居魁,因对策严君子小人朋党之论,被斥;景定三年壬戌(1262),三十一岁,在临安以太学生赴进士试,及第,因母亲年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

!刘辰翁:&须溪集?卷七,&豫章丛书?本。

?刘辰翁:&临江军新喻县学重修大成殿记?,&须溪集?卷一,&豫章丛书?本。

#刘辰翁:&鹭洲书院江文忠公祠堂记?,&须溪集?卷三,&豫章丛书?本。

?据笔者统计,刘辰翁评点过59位诗人的作品,而其评点过的散文仅8部。

%罗振常、周子美:&善本书所见录?卷四,商务印书馆,1958年。 & (! (?刘将孙:&养吾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九、卷十一、卷十一。

?刘辰翁:&须溪词?!附录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49#550页。

()李璞&刘辰翁三年漂流行迹补考?(载于&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中对此所述较详。

( 载于&词学?第一辑。 (吴企明&刘辰翁年谱简编?中认为刘辰翁于!景炎三年(祥兴元年)戊寅(1278),四十七岁。本年已回庐陵。?

(?刘辰翁:&题刘玉田选杜诗?,刘辰翁撰、段大林校点&刘辰翁集?卷六,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8页。

(#刘辰翁撰、段大林校点&刘辰翁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66页。

(?陈继儒:&晚香堂集?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本,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影印。

(%上海图书馆藏明嘉靖八年朱邦苧懋德堂刻本。

(&录自南京图书馆藏民国十一年(1922)海盐张氏清绮斋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

责任编辑:一鸣

248

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永遇乐·璧月初晴(刘辰翁)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永遇乐·璧月初晴(刘辰翁)赏析|全诗|原 文翻译 《永遇乐璧月初晴》是南人刘辰翁的作品。词抒亡国之恨,上阕写临安今昔变化,下阕写国土沦陷后的悲惨境遇。全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和对故国的思念与眷恋,哀婉无穷,表达了临安沦陷后江南无路的悲苦之情。 原文 永遇乐⑴ 余自乙亥上元⑵,诵李易安《永遇乐》⑶,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⑷,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⑸,黛云⑹远淡,春事⑺谁主?禁苑娇寒⑻,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⑼。香尘暗陌⑽,华灯明昼,长是⑾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⑿,满城似愁。 宣和旧日⒀,临安南渡,芳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⒁。江南无路⒂,鄜州⒃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⒄无寐⒅,满村社鼓⒆。 注释 ⑴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南宋陈允平始用平韵。又名《消息》。

⑵乙亥上元:乙亥,指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上元,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⑶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⑷不自堪:指不能忍受。 ⑸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 ⑹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 ⑺春事:春色;春意。 ⑻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 ⑼前度遽(j )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遽,急,仓猝。前度,指前一次;上一回。 ⑽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香尘,指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陌,街道。 ⑾长是:时常;老是。 ⑿断烟禁夜:断烟,指断火、禁火。禁夜,禁止夜行。 ⒀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 ⒁缃(xiāng)帙(zh )流离,风鬟(hu n)三五,能赋词最苦:意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词反而更觉痛苦。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头发散乱的样子。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夜。 ⒂江南无路:江南已沦陷。 ⒃鄜(fū)州:州名。又作敷州。隋以后始专作鄜州。在今陕西

古代诗歌赏析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6.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中“,”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2)《蜀道难》中想象鸟兽难以逾越来映衬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 (3)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手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借月烘托离别之情。 15.C “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错。 16.这三句层层推进,“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民族气节。“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是故国沦亡,还是对全词思想感情的总括。 17.(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地,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 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壁月初晴①,黛云远淡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③,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④,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⑤,风鬟三五⑥,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⑦,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⑧,满村社鼓⑨。 [注释] ①璧月:像璧的圆月。 ②黛云:青绿色的云。 ③禁苑:供皇帝游玩,打猎的林园。禁止外人入内,故名。娇寒:轻寒。 ④断烟:本指寒食节禁火,此指元宵无灯火。 ⑤缃帙:(xiāng zhì)浅黄色书衣,代指书卷。指李清照藏书散失。 ⑥三五:元夕十五日。用李清照词意。 ⑦鄜(fū)州:在今陕西省中部县南。这里借指妻子所在的地方。 ⑧残釭:残灯。

⑨社鼓:指春天村社祭祀时的鼓声。 【译文】 圆璧般的明月在初晴的天空高悬,青云向远处越飘越淡,谁来主宰春天的景观?宫廷园林里残留着早春的轻寒,西湖堤上天长日暖令人困倦,前度曾游,至今日重返竟发生如此的巨变。脂香弥漫的尘埃将道路遮暗,华灯放彩照耀得夜幕如白昼一样明灿,情绪懒散总是不愿携手同去观看。谁料想今日元宵节竟断绝炊烟、禁止夜行,满城似风雨飘摇,愁云惨淡。 回想旧日繁华的宣和年间,直到南渡临安,那院校美景犹自依然。珍贵的书籍遗失流散,正月十五院校,风吹得馒头鬓发蓬乱,能抒写出情怀最苦的词篇?流落江南无路可返,就像杜甫咏叹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有谁明白我对故园亲人的苦恋?空自与残灯相对不能入眠,知道满村的社鼓咚咚的响成一片。 【译文】 雨过天晴碧玉般的明月升起,青黛色的云层向远处越飘越淡,一年的春事究竟是谁在作主?宫廷林苑内透出早春的轻寒,而西湖长堤已暖得让人困倦,谁知今昔变化竟这样悬殊。那时香尘弥漫遮暗了道路,华灯明灿照得夜幕如白昼,但我却懒在家中不愿出去。谁知道今年灯夜竟禁绝烟火,满城愁云惨淡一片凄风苦雨。 回想旧日宣和盛世,乃至以后南渡临安,那元宵的美景仍依然如故。可我却漂泊流离,珍贵书籍全丢失,元宵之夜风吹得鬓发蓬乱,只能偷偷填写苦词愁曲。如今流落江南已无路可走,鄜州今夜闺中人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译文及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译文及赏析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释】 ①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②铁马:指战马。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③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④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⑤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⑥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⑦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⑧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译文】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写作背景】 《柳梢青·春感》是南宋末年词人刘辰翁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品,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了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

【鉴赏】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刘辰翁)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刘辰翁)赏析|全诗 |原文翻译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本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作词背景 这首词,从词序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这时已亡国二年了。易安南奔,犹存半壁。辰翁作词,国无寸土。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

《沁园春·送春》刘辰翁词作鉴赏

《沁园春·送春》刘辰翁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沁园春;送春》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该词作于南宋灭亡后,反映了作者的亡国之悲。 此词题为“送春”,实为覆亡的南宋故国送别,抒写亡国之痛,寄意沉厚,出语沉痛,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全篇通用比兴的手法,寄托对亡国的哀思。 【原文】 沁园春;送春 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1)阨塞(2),龙沙(3)渺莽(4),东连吴会(5),西至秦川(6)。芳草(7)迷津,飞花拥道,小(8)为蓬壶(9)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10)何事,不少留连? 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11)。看兔葵(12)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13),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14)。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15)!

【注释】 (1)雁门:雁门关,在山西北部代县境内。 (2)厄塞:险塞。 (3)龙沙:白龙堆沙漠的缩称,在新疆境内。后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4)渺莽:辽阔迷茫。 (5)吴会: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合称“吴会”。即今江苏南部及浙江部分地区。 (6)秦川:指东起渔关、西至宝鸡号称八百里的渭水流域。 (7)芳草迷津:辛弃疾《摸鱼儿》:“春且在,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津:渡口。句意为:飞花拥道,落花遮住了道路。 (8)小:通“少”。 (9)蓬壶:蓬莱和方壶。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10)夫君:那人。“夫”为指示代词。“君”为尊称,这里指春。 (11)杨花化白毡:语本杜甫《绝句漫兴》:“满眼杨花铺自毡。”以春光老尽,喻国破家亡。 (12)兔葵:葵菜,俗名木耳菜;燕麦:野麦。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引》:“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华清宫:唐玄宗在骊山建筑的一所豪华离宫。这里借指宋宫殿。 (13)蜂黄蝶粉:指腼颜事仇、趋炎附热的宋朝降臣。李商隐《酬雀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发布时间:2016-11-2 编辑:互联网手机版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作者介绍】刘辰翁生当南宋末叶,和文天祥同时,先文天祥四岁而生,后文天祥十 五年而卒。他于宋亡后,隐居不仕。他的词,“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词, 承继苏辛,多慷慨之音,但更凄怆沉痛。尤其是宋亡以后的作品。 【答案】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 从高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 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听觉 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 “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 志向。 【赏析】这首词,题名春感,实借节序之变迁,而抒发物非、人非之感。词以对句起,写元人骑兵之装饰,披着铁甲的战马,马身上又披上毡子。下句却是银花(花灯)在 洒泪,何不相称乃耳。三句点明时间是春来元宵佳节,徒徒陷入愁城。然而究竟因为 是节日,所以又写有笛声,有戏鼓,只是因为南腔北调,听得讨厌,厌极而怒,怒而语,脱口而出,“不是歌声”。这种散文句法,干脆利落,词语犀利,截铁斩钉,但仍 有回味之处,耐人寻思。上片就是这样两个对句写景,两个单句抒情。景以引情,情 以衬景。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宋词赏析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全词的基调淡雅,别有情致。 【原文】 浣溪沙;春日即事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赏析】 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每句都是独立的,好似并不相关,但逻辑紧密,情理之中已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日乡思图,令人回味无穷。 开头“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二句即目写景:蜂、柳、鸦。蜂为“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不记家,已表明词人”记家“的内心情结,表明本篇的主旨是写思乡情怀。柳为”新柳“,

鸦为”啼鸦“,这是春天景物,柳、鸦是我国古代诗文中表示离愁乡思的传统意象。如”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梁元帝萧绎《折杨柳》)上句写”游蜂“,言”不记家“,已表现词人心曲;下句写”柳“”鸦“,却是暗示衷肠。于是才有后面的”寻思旧事即天涯“。”即“,是”便是“的意思,盖”事“已”旧“矣,一”寻思“,便”天涯“之隔。刘辰翁另有《山花子。春暮》词说:”东风解手即天涯,曲曲青山不可遮“,也是说春风中一分手,便是天涯相隔,即使所距咫尺之隔,也不相见,写空间距离如此,写时间距离也是如此。 过片承上往往不堪回忆之意,转入抒情。“睡起”句为倒卷法。“有情”,即指上句“寻思旧事”而言。所以知“寻思旧事”是午睡初醒时的心理活动。为此睡起后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而“情”也连同画一齐被卷起来了。这里的“和”字有“连同”之意。“情和画卷”,“卷”字兼管“情”与“画”。“情”也称“卷”,是情不得舒展之意。蕉心可卷,诗词中常用蕉心喻指人的情感,故情也是可卷的。“我情似画,可以卷也。”不很是富有情致。 “燕归无语傍人斜”在句型上是与“睡起有情和画卷”构成对仗,上句人事,下句景物,以景物反映人的心态;但从写景来说,又与“晚风”句并列对称。 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刘辰翁另有《占绛唇。瓶梅》词,说瓶

文言文(宋)刘辰翁《社仓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8.(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社仓记 (宋)刘辰翁 巽翁先生无位而一食三叹,无食而急人朝饥,他日怀编书示予,独欣然如有饱色。曰:“此喻邑西溪刘氏社仓约也。人人有此心,亦人人能之而不为,盖吾与子之所共愧也。彼将蕲予记其仓,予欲传其约予乡。”自是常慨然为来客诵之,而未及记而先生卒。然其邑彭君幼远犹望焉,为是记来也。义哉彭君!来庐陵盖三数,既恨不可得,则委先生诺责于予。 予澘然受之,曰:“此先生志也。前年吾乡旱,既甚,大家逆劝分,闭余粟,冬春无所得籴。乡人之携持叩关者,累累不能归,则徘徊浮桥间中江赴焉; 市而夺饼饵盘飧以饱者,起责之金,则含哺而走桥,亦中江赴焉。盖桥者告余,曰‘夜夫妇相泣,既而水声如投石者不绝,常数人,及旦,来者乃已,殆不可数也。’于是巽翁流涕解衣易米,更相为粥,以食饿者,游手四望取餍,而颓檐曲巷,衣冠困敝,阴雨连月不能出者,又未有省焉。暨乡都转致,强者干没伪占,弱者择轻受少,独区区藉虚声出藏粟耳。此无他,无社仓之故也。使庐陵所在有社仓者何得后时展转望于天上亦或及或不及乃知政术不存仓卒补救虽仁心仁闻无益。” 今世訾无能为者必曰士,士亦妄自菲薄。如西溪刘氏才二三十人,人贷谷二三十石或百石二百石止。然既得千七百余石,贷之三谷,岁收息,视乡人杀其一,再岁杀其二,三岁则谷本可偿矣。又三岁十岁以至于无穷,子子孙孙,与是仓终始,而谷亦不可胜用矣,此社仓法也。夫数石之谷,节于口腹,岂人所不能哉。士皆若此,何事不可为。喻西无富家,刘固士族仅足尔。闻社仓者,不暇自量,沛然各修其可愿。吾庐陵其独无西溪刘哉!顾其力有十西溪者,乃亦与吾等无异,可叹耳。 天下之重,未必一人所能任也。人为其所可能,而不可能者从是举矣。而人以善小不足为,诞曰濡煦而已,孰知斗升之水有大于西江者哉!以吾庐陵之所睹,故知西溪活者众也。嗟乎!人命亦大矣。西溪有社仓,西溪之人未病也。 天地能生,而不能使其无饥;父母能生,而不能使其无困。于天地之不能而能之者,是仓也。 是仓名堂曰集义,翼以两廊六仓;其积可万石。为是仓者,奉新监酒刘梦麟少游。彭君名程,其父子屡贡其乡,亦佳士。 (选自《刘辰翁集》,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委先生诺责于予责:要求 B.又未有省焉省:减少

古典诗词鉴赏:刘辰翁《永遇乐

古典诗词鉴赏: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赏析 永遇乐·璧月初晴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译文】 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记得从前的元夜,

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我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淡。 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书画,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纷乱飞舞。写下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也无路可走,我到处漂泊无寄处。就想起被叛军困在长安的杜甫,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谁知否?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 【注释】 乙亥: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 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 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 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前度遽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 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 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赏析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释: 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⑴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⑵铁马:指战马。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⑶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⑷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 ⑸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⑹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⑺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⑻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1.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2.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 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 参考答案: 1.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或:乐景衬哀情。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行描写 2.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3)这一句将客观景象拟人化,(1分)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形象而强烈地表现出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本应该是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但整个城市却陷入阴冷森严的气氛之中,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3分) (4)结尾三句作者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是用虚笔轻轻一点,让读者自己想象当年京城的繁华景象,感受作者现在山中的孤寒岁月,体味作者当年坚持于海上的悲壮坚贞之情。

《踏莎行·雨中观海棠》刘辰翁宋词赏析

《踏莎行·雨中观海棠》刘辰翁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踏莎行;雨中观海棠》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词人在“观海棠”的过程中,爱花、惜花的情感之中交织着家国之忧,凭藉雨中海棠花容艺术意境,表达出自己对美好事物备受摧残的感叹之情,描摹出自己的期待、失望、叹惋、感伤的复杂心境的内心感受。 【原文】 踏莎行(1) 雨中观海棠 命薄佳人,情钟我辈。海棠开后心如碎。斜风细雨不曾晴,倚阑滴尽胭脂泪。 恨不能开,开时又背。春寒只了房栊闭。待他晴后得君来,无言掩帐羞憔悴。 【注释】 (1)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

偶。另有《转调踏莎行》,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是别格。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江南曲》、《芳心苦》、《芳洲泊》、《度新声》、《思牛女》、《惜余春》、《阳羡歌》、《晕眉山》、《踏云行》、《潇潇雨》等。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命薄佳人,情钟我辈。海棠开后心如碎。斜风细雨不曾晴,倚阑滴尽胭脂泪。 ⊙●○○,⊙○⊙▲。⊙○⊙●○○▲。⊙○⊙●●○○,⊙○⊙●○○▲。 恨不能开,开时又背。春寒只了房栊闭。待他晴后得君来,无言掩帐羞憔悴。 ⊙●○○,⊙○⊙▲。⊙○⊙●○○▲。⊙○⊙●●○○,⊙○⊙●○○▲。 【赏析】 刘辰翁的这阕词是咏物词,描写物象贴切、逼真,不只局限于咏物,而且以借物以抒情,因此这阕词是一佳作。 “命薄佳人,情钟我辈。”没有直接描写海棠的形态、色泽,却独辟蹊径从词人的观感下笔。这二句和盘托出作者在雨中观海棠的情况,落笔伊始便见出所咏题意,起到了笼罩全词的艺术效果。自古佳人多薄命。“情钟”句,语出《世说新语;伤逝》,这两个成语、典故,都本来与海棠花无关,此词仅取其字面意义,以薄命佳人比喻风吹雨

宋词: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原文译 文赏析 《西江月·新秋写兴》 宋代:刘辰翁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译文】 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景象跟从前一样,人间男女依然如痴如狂,陶醉在节日的欢乐中。七夕夜,处处可见着新装的人们,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 不经意间感觉新秋凉意似水,因为思念故国,我两鬓已斑白如霜。我梦见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七夕节的词,词人借七夕节时天上人间一如既往的狂欢景象,抒发自己对国土沦丧的感慨和对人们麻木心灵的悲叹。 上片重在描写七夕节。“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既是对事实的描写,同时又暗含自己的心痛。天上的日月星辰依然故我地升升落落,七夕之时自然也不例外。“似旧”二字映射人间的沧桑巨变。接着,词人写人间儿女欢度七夕,疯狂依旧。节日狂欢本无错,但如今正值国破家亡之际,人们却依然追寻自己的快乐,实在令词人心痛。看人们依旧着“新妆”、庆七夕,丝毫没有国土沦丧的耻辱和要恢复国土的打算,孤独的词人只能暗自悲伤。 下片重在抒发感情。“不觉心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写凉凉的秋意加重了词人的哀伤。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浓,浓到两鬓都已成霜,而这华发中又隐藏着哀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怕是词人此刻境况的真实写照。“梦从海底跨枯桑”两句看似是对梦境的叙述,实则暗喻现实。如今,国土沦丧,虽然山河俱在,但过半都已更名换姓,不再是宋朝疆土,词人身处这样一个沧桑巨变的时期,恰如“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词人借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沧桑、兴盛衰亡的慨叹,升华了词境。

《忆秦娥》刘辰翁宋词赏析

《忆秦娥》刘辰翁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忆秦娥;烧灯节》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首词从上元节临安道上行人稀少,引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词情凄苦,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下阕是抒情。【原文】忆秦娥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②,不觉悲甚。烧灯节③,朝京④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⑤,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⑥,照人梅发⑦。【注释】①中斋:邓剡号中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幕僚,他和刘辰翁常有唱和之作。当时邓剡于上元节聚客叙旧,之后写了一首《忆秦娥》赠刘辰翁,刘便写了本篇以寄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②随韵寄情:用原韵写词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③烧灯节:即元宵节。④京:指南宋旧京临安(今浙江杭州)。⑤百年短短兴亡别:短短一生竟划为兴亡各别的两个时期,遭遇亡国的惨痛。百年,指一生。⑥烛泪:形容泪水就像蜡烛燃烧流下的烛膏。以此形容词人泪流不尽,直至泪干,暗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意。⑦梅发:花白的头发。梅有红白两种,这里以白梅喻发,意为忧愁使人头发变白。【创作背景】这是刘辰翁于宋亡之后写的一首小令。小序中所说的“中斋”,乃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幕僚邓光荐之号,“宋亡,以义行者”(《历代诗余》引《遂昌杂录》)。当时,邓光荐于上元去聚客叙旧,客散之后写了一

首《忆秦娥》赠给刘辰翁,刘辰翁就写了这首步韵的和作,以寄托其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赏析】开头两句,纯粹写景,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弥漫着一天风雪的严寒景象。“烧灯节”,即元宵节;“烧灯”,谓燃灯。唐宋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十五夜称元夜、元宵,家家燃灯观赏,热闹异常。“朝京”,谓朝拜京城。南宋每逢元宵节,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赶往京城临安(杭州)观灯,络绎不绝。然而,如今的元宵节却风雪交加,遮天盖地,故都内外,一片苍凉。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面对这刮着大风、下着大雪的荒凉萧杀的景象,词人感到故国的江山虽然还象原来一样,然而去京城朝拜观灯的人却一个也看不到了。这里的“风和雪”,不单是自然景象的实写,更成了元蒙统治下那种严酷气氛的象征。正因如此,“风和雪”的再次复述,既是适应词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有了这着意的强调,作者一腔亡国之痛就顺势而出了。“江山如旧”的“如”字,已蕴含着“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的深哀大痛;“朝京人绝”的“绝”字,又寄寓着故都易主、人心绝望的深仇大恨。字里行间,充满了悲苦凄怆的情调。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部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百年”二句,承上生发,直抒胸臆,感慨系之。人生百年,本已十分短暂,偏又经受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深哀大痛;尽管人们都不再去故都观灯欢度佳节了,自己却还要跟知己好友面对故国的明月“感旧”“寄情”。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词】: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释】: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作者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隐居山中,从事著述。 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⑤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⑥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 ⑦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⑧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⑨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⑩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翻译】: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刘辰翁《永遇乐》高考诗歌鉴赏

刘辰翁《永遇乐》鉴赏 古诗鉴赏 0220 1127 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这首词,从词序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这时已亡国二年了。易安南奔,犹存半壁。辰翁作词,国无寸土。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

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本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金启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