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1)

试论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1)

试论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1)
试论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1)

试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化意识

米山中学张秀丽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王振亚,2000)。对于一个外语的初学者来说只学习语言的发音、单词以及语法、结构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了解外语语言的文化。没有对其所讲语言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那么他对语言的学习永远是不完整的。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以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陈励,2004),中学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离不开文化教学。但是,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外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对外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如果我们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

就无法准确地运用这种外语。还有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且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其失去学习兴趣。

而且,不了解某种外语文化,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或正确地运用这种外语,即使最简单的日常用语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到美国的中国青年,下飞机后住在一位本地人家里。主人问他:“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他按中国的方式回答:“No, thanks.”结果主人信以为真,没有为他准备饭菜。因为按照英语习惯,此时不必客气,应照直回答。那个青年在饿了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只好痛快地回答:“Yes, please.”否则的话,也许连早餐也吃不上。所以,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此种认识,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做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化意识,以进一步增进英语教学的成果:

一、结合教材,适时渗入文化意识。地域之隔使得中西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及语言习惯大相径庭。以交际语言为主的中学英语教材,涉及许多这此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这些知识对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有关外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我们学到“How old are you ”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在中国打听年龄很平常,但在外国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她们往往会说“Sorry, it’s my secret ”或

“Ah it’s secret ” .因为西方人认为年龄,出入、财产、婚姻、家庭、行动去向等属于个人隐私,随意打听是不礼貌的。

所以当与外国人交谈时,除非他们毫不介意,我们最好不要问诸如,“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earn?”等这类令人尴尬的问题。最好以天气、旅游、体育运动、新闻、

影视等话题来聊。

又如,在学到“Hello, I’m Miss Gao .”这是教师的自

我介绍,此时要告诉学生,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师,英美国家习惯称呼老师Sir,Mr…或Miss …而teacher是指职业,一般不作称呼语用。这样的话同学们就明白,下次见到老师要说:“ Good morning,Mr/Miss …而不说“Good morning teacher”。

再如,在遇到Thanksgiving Day一词时,教师可收集与感

恩节有关的资料,如感恩节的由来,感恩祷告和感恩游行等,让

学生了解西方国家这一重大传统节日里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感

受一下感恩节的狂欢和节日里热烈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还有如Body language, American English, Australia, New Zealand等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

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具体如遇到宗教,可向学生补充介绍一

点西方的宗教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的宗教观念根深蒂固,就

连取名字都常常赋予宗教意义。比如:John(约翰),宗教含义

为“上帝是仁慈的”;Angela(安琪拉),宗教含义为“天

使”;Christian(克里斯蒂安),宗教含义为“基督信徒”。

二、创设情景,在文化氛围中激活学习兴趣。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这也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特点来指导学生在一特定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观看电影、录像、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并要求他们尽量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在排演迪斯尼的经典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片段时,可首先向同学们介绍这些戏剧人物,从学生的反映中可以了解他们对戏剧人物的熟悉程度。接着请他们谈谈莎翁笔下的戏剧经典。老师要在排演过程中贯穿语法、词汇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讲解。特定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学生会满怀热情地学习相关内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另外还有,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英语文化日活动。可安排专题讲座,卡通人物扮演等等;或是在英语国家公共假日到来之际,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或让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如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这些富有宗教色彩的节日。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同学们可以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具体如,为了比较中西方不同节日文化,诸如Christmas和Spring Festival的区别,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自编短剧来反映中西方人是如何度过自

己的重大节日的。选择Christmas的同学,编排了装饰圣诞树,圣诞老人送圣诞卡片和圣诞礼物,吃火鸡、唱圣诞歌的场景;选择spring Festival的同学编排了全家包饺子,放烟花,收压岁钱的场景。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精心编排设计,惟妙惟肖的表演引来了大家的开怀大笑,同学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西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短剧、戏剧表演以及角色扮演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三、比较归纳,了解文化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英汉两种文化比较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而避免语用失误。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差异,了解称呼、打电话、打招呼、道谢、道歉、恭维、赞扬、告别、做客、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

例如日常交际方面,在英美文化中当别人称赞对方说:“Your Englist is very good!”时他们往往只说一声:“Thanks”。因为在英美国家中,称赞对方是很重要的社交习惯,被人称赞时,也要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定或自贬(陈励,2004)。而在汉语文化中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自谦地说:“哪里,哪里”,

“我做得很不够”或者“这是我应该做的”;又如在日常打招呼

文化中,经常有外国人抱怨说中国人老喜欢问他们的年龄呀、收

入呀等私人情况来干涉他们的“Privacy”,使他们如同置身海关或警署;这些也可以归纳总结中英文化差异。还有汉语中的“上

哪去啦?”(Where are you going?)和“到哪里去啦”(Where have you been?)如用这两句打招呼,大部分外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会是:“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因此教师要让同学们注意用“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等英语日常问候语来代替。通过这些比较归纳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明白中

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的运用外语语言。

同样,词的文化意蕴也有差别。例如,“dragon”龙是中华

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黄佩娟,2004)。因此

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然而,在西

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它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在中世纪,dragon

是罪恶的象征。由此可见,中国的“龙”和英语国家的“dragon”不论在形象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再如,“dog”这词,在中国文化中,dog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多含有贬意,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

文化中dog却常含褒义,它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还常比喻人,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小孩);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对两种文化的归纳与对比可以用讨论或评述的形式进行。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可以口头也可以笔述,视难易程度而定。

四、课外引导,积累文化知识。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的外语文化知识。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化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课外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还不仅因为国外大部分电影和录像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通过观察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还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外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又如可以鼓励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邮票、风景画、照片、明信片、钱币等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使学生开阔眼界。还可以,开设英语角、专题讲座等形式,对某些文化项目进行全面详细的讲解与分析。以及举行各种英语竞赛、英语晚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年开办英语节活动,给学习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知识。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

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的具体化、形象化。当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力提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之,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仍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进一步探讨。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3403743.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2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3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4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 5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 6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7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 8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9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10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1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2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3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4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15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16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7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18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19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20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21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的幽默翻译 22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 23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24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25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26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2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28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9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30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31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32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33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34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3403743.html,wrence《儿子与情人》 35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36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37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38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39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40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41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42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 英文题目: On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English Teaching 学生姓名:高琴班级: 06 级英语班专业:英语教育学号: 09931137 指导教师:陈珍珍 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二零一一年五月 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引言................................................................1 1、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分析..........................................1 (一)教育文 化差异................................................1 (二)节日风俗文化差异............................................2 (三)婚礼 习俗文化差异............................................3 (四)宗教文化差异................................................3 (五)中英饮食差异................................................3 (六)中英思维方式差异............................................4 二、中英文化背景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4 (一)中英文化背景差异与英语教学的关系............................4 (二)从日常对话入手.............................................4 (三)在教学中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5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doc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 “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当代外语教学不仅要帮学生解决词汇量和语法等语言问题,而且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困惑:学生能熟记英语单词,语法也掌握得不错,但不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是爱情的象征,却不知道这两个人物出自于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大学生喜欢过洋节,在万圣节时买搞怪面具,却不知道万圣节到底是何来历……。对于英语的习得,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掌握四级要求的四千五百词汇和语法?还是提高语言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似乎不够全面,但是,任何对语言的定义都不会否定语言的这一重要功能。我们要利用这一工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习得语言的一个重要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理应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并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肤色,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文化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即使某个人掌握了特殊的行为方式,如果不为广大的社

会成员认可并共有那就不是文化。文化是传承的,是社会遗产。由于文化的传承,使得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包含了历史的积淀。 交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交际是多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的连续过程,当各个构成要素出现文化差异时,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交际不是在真空地带进行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展开。因此,交际的过程和各构成要素会不断地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文化差异越大,跨文化交际时发生困难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了解双方文化差异将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歧义,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文秋芳(2005)认为“交际能力既可以指母语学习,也可以指外语学习。与母语交际不同,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为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概念包括了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单位各个层次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从语言技能来看,它包括听、说、读、写、译。在中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主要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宏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标是“社会文化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加工社会文化信息,使人格向更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摘要】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文化教学研究状况做了个总结,旨在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化教学;研究状况 西方的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从最初的语言教学开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就形影不离。1880年法国改革家和教育家Gouin发表的一本语言学专著《语言教学与学习的艺术》一反过去传统式的拉丁语教学模式,明确将文化教学目标列入语言教学,开创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举的先河。1900年,美国出现了有关语言文化教学的提案,这是第一份将文化教学列入语言教学的正式文件(转引至陈申,2001)。1945年美国学者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掀起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模式影响下,文化学习模式被视为理解课文,文化知识的习得建立在文学作品的课文的理解和翻译上。人们认为,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始终进行着一种文化协商。美国语言学家Lado也较早提出语言教学应当包含文化教学。1957年他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两书,都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使有关研究文化教学的文献陡然增多。语言学界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由浅入深,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观点从理论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如英国学者Michaelyram和美国学者Ned Seelve,Gaff Robinson等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家Hymes在他的名作《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论交际能力》中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正是他赋予了社会交际与文化因素在语言能力中的崇高地位。至此,语言学界在文化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7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中吸纳了一些文化内容,但教学中涉及的文化面较窄,有些文化知识并不是目的语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涉猎甚少。70年代末,许国璋先生最早将社会语言学这一关注语言得体性的学科引进国内外语教学领域,这以他于1978年发表的《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一文为标志,该文强调以语体的变化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强调考虑交际文化因素。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我国。由于交际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很自然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较早见于何道宽(1983)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和胡文仲(1985)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听、说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所学语言的跨文化因素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许多研究。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率先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他在文章《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中区分了英语教学环境、中国文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3403743.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3403743.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要真正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具备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对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提高文化领悟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世界日趋全球化。人类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生活,人们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商务贸易,还是社会活动,甚至私人交际的机会都比以前多起来,而语言架起了人们沟通的桥梁。随着历史的沉积,社会的发展变迁,中西方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要真正掌握英语交际能力,必须要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只注重形式,忽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不当,甚至造成误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对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1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给学习和使用英语带来的影响。这些差异往往存在于民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几点。

1.1民俗差异. 在中国,由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人们非常重视亲属关系,重视辈分的长幼,对老人的称呼不能直呼其名,每一个亲属都有一个称呼。而在英语中,兄弟、姐妹、表(堂)兄弟、表(堂)姐妹等称呼简单的归为brother,sister,cousin。 在我国熟人相见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像最常见的“吃了吗?”、“到哪去?”实际上我们对就针对句子的回答不感兴趣,仅仅是寒暄的一种方式。而对西方人来说,见面就问这样的话,他们会感到很奇怪,要么他们感到这些句子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而反感,要么他们会给与答复。他们打招呼的方式更常用谈论天气。如:“Nice day,jsn’t it?”、“Yes,marvelous.”不用表露自己的感情,也不谈论自己的私事,选择天气这个中性的话题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 1.3谦虚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对长辈和上司惟恐不尊,更不愿意过分表现自己,他们在接受赞扬时会推辞甚至自贬,而西方人会接受。如:在中国,有人表扬你,“你的英语说的真好。”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好、不好”或“很一般”。在说英语的国家,对“Your English is perfect!”的回答却是“Thank You.”,如果你的回答是“Oh,no,my English ispoor.”会让对方莫名其妙。 1.4接受礼物 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往往推辞一番,而且不能当客人的面打开,以免显得不礼貌。西方主人收到礼物时会当客人的面打开并称赞一番。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三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

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例如:“我姐姐是一名大学生”、“天安门广场很大”等等,这些句子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 最后一项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教学

外语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 摘要:本课题根据笔者十多年来对外语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参考国内外专家在大学及中学外语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文化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学概念的内涵,文化教学的作用,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的相互关系,文化教学的内容,文化教学的原则,文化教学的步骤,文化教学的方法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等。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庄智象2011年在温州大学的学术报告上说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200多个。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语言学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目的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这就是说,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无处不在,语言也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有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摘要:文化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师传授语言的同时,应将文化知识渗透和贯穿于课堂语言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实践中,采取文化背景介绍、英美文化阅读、文化对比、现代教辅工具应用、互动练习等五种方法加强文化渗透,能有效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渗透;必要性;方法 美国语言学家Spair曾说:“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学习外语知识、掌握外语技能、提高应用外语的能力是与熟悉外语国家的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外语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一、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加强文化教学能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各民族文化语言都是在各自所处的客观环境及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及宗教信仰千差万别,而语言文化是在这四个方面所构成的环境中产生的,并且是它们的表达和反映,这就决定了不同语言文化有着很大差别。跨文化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包括交际文化教学。跨文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使他们能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适合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不会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交际;二是缺少有关外语交际的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因此,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得体地进行外语交际。 2.加强文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强文化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更快更好地学习外语。这是因为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的是为适应语法学习而编造的空洞的死知识,信息含量少,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啃书本,几乎无兴趣可言。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课本中关于目的语国家鲜活的资料会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1]_10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福建省闽侯第二中学林晓华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当今外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就这一话题阐述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解读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指出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成功交际的保证,最后提出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关系的研究的历史回顾 早在19世纪,德国就有语言学者提出语言的不同并不是声音和符号的不同,而是对世界的看法(world perspective)不同。此种观点在20世纪的德国(Weigerber Trier 在语义研究方面)和美国(Boas 和Sapir在文化与语言研究的关系方面)重新受到注意并获得发展,Sapir 认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从50年代到70年代,许多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调查研究导致一个共识,即语言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而且应当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文化中的语言(language in culture)和语言中的文化(culture in language)。美国的拉多(Robert Lado)在1957年已提出外语教学应包括文化教学。在英国,本世纪20年代Malinowsky 就相信不把语言和应用它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个语言有所了解。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向来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对外沟通的日益迫切的需要,外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目标语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外语界对交际法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对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大全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产生及内涵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二)表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 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等等。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 (1)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词,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常用称谓,其它的几乎不用。在英美国家,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 (2)在美国,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结婚, 就独立生活,父母不再资助子女。这种做法能培养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员互相依赖帮助, 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 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来打招呼,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国,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只讲究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中国人殷勤好客,敬酒让菜,西方人常觉得太过热情。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罗理琦 著名教学家巴班曾经指出:“教学手段的优选是实施教学过程中最优化的方案之一。”显然,过去对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仅仅定位于听、说、读、写、译技能层次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他们对文化教学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21世纪培养外语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交际的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文化意识”就是指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尤其是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他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尤其要准确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章,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的习俗。通过组织英语角、演讲等,创设多样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不能只重视书本不重视实际应用,只重视语法发音讲解不重视语言环境及应用语言的文化背景,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

和能力的培养。 (一)注意增加背景知识 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同时,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特别是对“Santa Clause,Christmas trees,stocking”的历史渊源的理解。(二)实物与图片的使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与课堂有机地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如何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对比教学 即在教学中,教师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中英文化差异并简单地了解一下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和社会背景。例如:中国人询问同事或朋友年龄、去什么地方是经常发生的事,可是在西方文化中,这是一种禁忌。这种中西文化差异可能己讲解过多次,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习惯,在实际交谈中,不少学生还是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课堂练习与讨论来减少这类错误。 (四)角色扮演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3403743.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对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论文摘要: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申的重要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得到了中外学者和教育家的认可。从此,文化教学就一直是外语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共包括五个部分。首先通过探讨文化以及它和语言的关系说明了文亿教学的重要性。接下来阐述了在文化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文化教学的内容。第四部分讨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改善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论文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意识;文化对比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我们对“文化”一词并不陌生。大家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它,如中国文化、欧美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等。然而对于什么是文化,人们却很难给出一个确切定义,因为它的内涵太广泛了。从文学、艺术到伦理、哲学,从宗教、习俗到衣食住行,从政治、法律到经济、道德,以及性别、职业、阶层等个人角色,它无所不包。所以说文化来源于社会,是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中介,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描写世界的工具。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属于文化的范畴。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乃至生活细节。只有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和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它服务于语言教学。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文化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阶段性原则。影响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情感、个性和语言水平等。所以,文化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和使用跨文化知识,这就是阶段性的内涵。总的来说,年龄小的学生应该学习初浅的内容;年龄较大的学生应接触难度大一些的文化技能或阅读一些目的语文化知识。教学时应从相对简单和具体的内容开始,逐渐过渡到比较复杂和高层次的文化内容。 2.结合性原则。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化教学是在外语教学的框架内进行的,文化内容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同样,语言内容也必须有利于文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语言与文化的结合至少要有四个切入点:结合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授文化;结合语言的历史典故教授文化;结合句子导人文化;结合篇章教授文化。总之,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必须同步进行。 3.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指的是所教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果把教语言与教文化割裂开来,不但费时低效,而且会使学生感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学起来空洞乏味。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导入相关的文化信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