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左传》名篇

《左传》名篇

《左传》名篇
《左传》名篇

38 03,庄公9 685 10 齐桓公即位

39 03,庄公10 684 10 曹刿论战

67 05,僖公4 656 17 晋骊姬之乱

68 05,僖公5 655 17 晋献公假道伐虢

78 05,僖公15 645 20 秦穆公伐晋

80 05,僖公17 643 20 齐桓公死

86 05,僖公23 637 22 晋文公逃难

87 05,僖公24 636 22 晋文公即位

90 05,僖公27 633 23 晋文公文治

91 05,僖公28 632 23 晋楚城濮之战

93 05,僖公30 630 24 烛之武退秦师

95 05,僖公32 628 24 晋文公死

96 05,僖公33 627 24 秦晋肴之战

99 06,文公3 624 25 秦孟明复仇

110 06,文公14 613 28 楚庄王立

116 07,宣公2 607 29 晋赵盾弑君

117 07,宣公3 606 30 楚庄王问鼎

126 07,宣公12 597 32 楚晋邲之战

134 08,成公2 589 34 齐晋鞌之战

148 08,成公16 575 37 晋楚鄢陵之战

153 09,襄公3 570 39 祁奚举贤

201 10,昭公20 522 51 伍员奔吴

208 10,昭公27 515 52 鱄设诸刺吴王僚213 10,昭公32 510 54 第一次吴越檇李之战215 11,定公2 508 54 吴楚豫章之战

217 11,定公4 506 55 吴楚柏举之战

227 11,定公14 496 57 第二次吴越檇李之战250 12,哀公22 473 63 越灭吴

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

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5000年的历史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短暂的统一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兄弟相残、母子反目、诸侯相争,它是一个天下失去秩序的时期,但也是中华文化在形成,在定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旧有的传统被颠覆,历史的中心在转移,新生的事物在萌芽。两百多年的春秋史,大事迭起,英雄辈出,激荡着血与火,交织着新与旧。回顾春秋这段历史,它在中华文明的坐标中,究竟有怎样的位置?我们又从何得知春秋这个乱世里所发生的一切?而左丘明所著的《左氏春秋》,给了我们部分的答案。 从社会生活的整体来说,战争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呈现为白热化的特殊形态,它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以军事争夺、武力兼并为主的春秋时代,战争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血的涂染。《左传》以大量篇幅描写战争,冯李骅曾赞誉道:“左氏极工于叙战,长短各极其妙,……篇篇换局,各各争新。?”(《左绣·读左卮言》)左丘明所著的《左氏春秋》并不是简单地记叙了春秋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而是为战争描写确定了一种基本的叙述模式:战争结果的预先告知,以预言的方式先期透露结局,然后展开对战争胜负原因的追究,包括着重分析战争的起因、集中叙述战争双方胜负的缘由以及礼义道德、政通人和等综合因素对战争的牵掣。如此,战争过程就变得省略简洁,作者将重点落在交代与战争有

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或以战前的谋划、或以战后的说明替代战争过程,给予读者思考和反思。 《左氏春秋》对战争的描写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有极高的故事性和完整性。其对战争的结果在文中会做详尽的铺垫,使得战争双方的成功或失败都有理有据,毫不突兀,像一篇故事完整地向读者娓娓道来。《左传》会对战争双方状况进行表现,如《城濮之战》中开篇充分说明了两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人才储备状况,显然晋文公与臣子齐心协力,意见一致。文公虚心听从意见,先轸才华横溢。而楚国君主与臣子意见不合,子玉更是为私利而失大义,心胸狭隘,没有远见。以及两国的军队状况,楚国军队人数极少,子玉对战争的态度又稍显轻浮。如“请与君之士戏。”而晋车七百乘,士兵少长有礼,且晋国对战争极其重视毫不轻狂。这些都为战争的结果做了铺垫。同时最后还描写了战争的余波。如《城濮之战》中子玉羞愤自杀,晋文公称霸中原且大喜,使得这场战争如故事般被完整讲诉。第二,《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有一定的戏剧性和神秘性。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其叙述中常常伴有神秘因素,通过一些神谕或卜示来预测事件的结局,如《城濮之战》中子玉不肯献出美丽的饰冠给神而战败。又如《殽之战》中借柩有声如牛而发动战争以及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记叙每战胜负必有预言或征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如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春秋左传集解序翻译

《春秋左氏传》序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春秋》是鲁国史记的名字。主要是记载事件的,把每天发生的事件连缀在日期上,再把每月发生的事件连缀在四时上,再把四时发生的事件连缀在年上。用来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管理远近发生的事情,区别不同的事情。所以史官记载当时发生的事情,一定要把当年发生的显要(重要)的事情记载下来,一年有四个时节,因此交错互举春和秋作为记载事件的名字。 《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於策,小事《周礼》里有专门负责记载历史事件的史官,掌管记载周王室、诸侯国以及四方的事情,传达四方的意志。各个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记载本国的事情。大的事情写在简册上,小的事情就记载在简牍上。 简牍而已。《孟子》曰:楚谓之《梼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孟子》说:楚国的国史叫《梼杌》,晋国的国史叫《乘》,鲁国的国史叫《春秋》,其实他们是一回事,只不过对国史的称呼不同罢了。 韩宣子適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韩宣子出访鲁国,看见鲁国所藏的《易·象》与《鲁春秋》,说“周礼一直在鲁国延续啊,我现在才知道了周公的文德以及周能够王天下的原因了”。 所以王”。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 韩宣子看见的,大概就是周王室过去记载典籍礼仪制度书籍。 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 周王室衰微之后,史官失去了过去的职守。在上之人不能使《春秋》的大义昭明,诸侯之间凶丧祸福不能记载于书册,各个诸侯国史书的记载也都违背了过去的典章制度。 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孔子凭借鲁国的史书、简册编成《春秋》,校勘它的真伪,记载、辨明它的礼仪制度,向上来遵从周公的遗志,使旧典更新,向下来使将来的法度明晰,令后世

国学经典200句

国学经典名句晨读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3左传选读-不以所恶废乡国

3 不以所恶废乡国 (一)曹刿 (庄十·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⑴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⑵谋之,又何间焉⑶。刿曰:“肉食者鄙⑷,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⑸,必以信⑹。”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⑺。”公曰:“小大之狱⑻,虽不能察,必以情⑼。”对曰:“忠之属也⑽,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⑴曹刿,鲁人,一说他是下层人士,一说他是士大夫阶层人,一说他又名曹沫。 ⑵肉食者,当时大夫以上之人,每日必食肉。⑶间焉:间(jiàn),参与其间;焉,相当“于此”,即“在其中”。⑷鄙,固陋不通。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玉帛皆祭神之物,必依礼为之,不使超过规定。加,夸大。⑹信,真诚。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信任;福,作动词,赐福,保佑。⑻狱,案件。⑼。情,忠诚。⑽忠之属也:忠,忠诚尽职办事;属,类;请,请允许我。 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你又去参与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鄙陋不灵活,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有吃有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服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反映真实情况。”曹刿回答说:“一点诚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会降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打一下。打起来,请让我跟着去。” 公与之乘⑴。战于长勺⑵。公将鼓⑶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⑷。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⑸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⑴乘,动词,乘车。⑵长勺,鲁国地名,现已不详。根据《山东通志》说是在山东曲阜北境。⑶鼓:用作动词,击鼓。古代战争,进军以击鼓为号,收兵以鸣锣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左传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 “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旳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为吴起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 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 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传》经典30句及译文

《左传》经典30句及译文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 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9、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 译文: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10、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 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最新古代汉语《左传》选读(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左传》选读(一) 一、《左传》的名称和性质 1、名称:《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2、性质:存世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按年月日为顺序来记录历史的书)。 《春秋经》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不能说是叙事详尽。 二、春秋笔法 《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光”,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崔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 三、《春秋》三传 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 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3、这三传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们本人亲自写在竹简上的或丝绸上,而是口耳相传,最后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师道相传——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为它用一定的调子吟诵,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最后记录下来。把散文用一定的调子诵读出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一般说出入不会太大。齐、鲁、韩与毛诗(《诗经》)的主要区别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可见传统的吟诵很重要!吟诵,韵文、散文用一定的调子传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 四、《左传》的作者 1、“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孔子家语·观周》。 2、现存《孔子家语》是伪书,西汉至三国失传,三国魏司马昭的岳父王肃做伪 3、这段话来路:西汉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传弟子严彭祖《严氏春秋》(出于左传的反对派公羊家)所引。后来又为(南朝陈)沈文阿《左氏义疏》所引。又被(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为西晋杜预《春秋序》写的解释性文字时所引。

古代汉语 左传部分背诵篇目简体版整理

古代汉语左传部分背诵篇目简体字版整理 (一)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音同国)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in 三声)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音同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音同衣)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音同意)!”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此段选文无) (二)齐桓公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音同绍)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选读4--为社稷亡则亡之

4 为社稷亡则亡之 (襄二五·二)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⑴,莒子朝于齐。甲戌,飨⑵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⑶。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⑷。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⑸而歌。侍人贾举⑹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⑺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⑻,遂弑之。贾举、州绰⑼、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皆死。祝佗父祭于高唐,至,复命。不说弁⑼而死于崔氏。申蒯,侍渔者,退,谓其宰曰:“尔以帑⑽免,我将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与之皆死。 ⑴莒为且于之役故,莒(jǔ),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且于之役发生在襄二十三年。⑵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⑶崔子称疾,不视事:崔子,姓姜,氏崔,名杼,谥武,又称崔武子。春秋齐国大夫。称疾,不办公事,欲使齐侯来而弑之。⑷姜氏,崔杼之妻,与齐庄公私通,故崔杼以她为饵诱齐庄公来。⑸楹(yíng),堂屋前部的柱子。⑹贾举,原为齐庄公侍人,遭齐庄公鞭打,故与崔杼合谋。⑺干掫(zōu),巡夜搜捕。⑻反队:反,通“返”;“队”,通“坠”。 ⑼州绰,与后面六人都是齐庄公宠幸的勇士。⑼说弁:说,通“脱”;弁,祭祀时所穿服装。⑽帑(nú),古同“孥”,妻子儿女。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武子推说有病,不办公事。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武子,乘机又与棠姜幽会。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武子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甲士们一哄而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还不答应。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跳墙,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于是就杀死了他。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都被杀死。祝佗父在高唐祭祀,回到国都,复命,还没有脱掉祭服,就在崔武子家里被杀死。申蒯,是管理渔业的人,退出来,对他的家臣头子说:“你带着我的妻子儿女逃走,我准备一死。”他的家臣头子说:“如果我逃走,这是违背了您的道义了。”就和申蒯一起自杀。

古往今来中国最经典的五十句名言

古往今来中国最经典的五十句名言 古往今来中国最经典的五十句名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

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12.满招损,谦受益。——《尚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简介,希望你喜欢。 春秋左传内容提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

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春秋左传基本介绍《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6]、《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

《左传》名篇选读

《左传》名篇选读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

高中文言文阅读:,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缣、吕晏,并从光武,因共荐异,得召见。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以至洛阳。及王郎起,从破王郎,封应侯。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别击破铁胫于北平,又降匈奴于林暧顿王,因从平河北。建武二年春,定封异阳夏侯。引击阳翟贼严终、赵根,破之。诏异归家上冢,使太中大夫赍牛酒,令二百里内太守、都尉已下及宗族会焉。 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后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曰:“臣本诸生,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

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在倾危混殽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敕,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六年春,异朝京师。引见,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既罢,使中黄门赐以珍宝、衣服、钱帛。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后汉书?冯异传》节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B.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C.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D.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武,是东汉开国皇帝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汉的第一个年号。光武,是刘秀死后的谥号,后人常用“光武”来指代刘秀。 B.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

《春秋》与《左传》

《春秋》与《左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重点:《左传》的史学价值,泓之战的翻译 难点:泓之战的选文翻译 解题: 一、关于《春秋》 从目前确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当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为标志。春秋末年孔子整理、编篡的《尚书》中的一部分文章和《诗》中《雅》、《颂》的一部分诗篇,也是较早的历史记载,前者同甲骨文、金文的记载都是殷周时代王侯贵族的档案文书。后者是西周王室祭祀宴享时的颂诗。这是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纪录。 一般说来,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金文记事因青铜器物相联系而包含着传世的明确意识,这与甲骨文是有明确区别的。这些记载,都是当时人际当时事。一般不涉及到对于过往历史的追述;同时,所记之事多以王侯贵族为对象。这两点,表明了他们作为官方文书的性质。 孔子所编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

撰述的历史著作。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致力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修撰。《春秋》而在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春秋”本各国国史统称,司马迁也把它们称为“史记”。孔子修《春秋》,当在春秋之末,他在阅读了西周和鲁国文献的基础上,博览备采,撰成此书。《春秋》以编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历经鲁国十二公,共242年的历史。大约18000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著作,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属辞比事而不乱”。就是编缀文词、排列史事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这说明《春秋》在编撰形式上的优点,二是用词造句讲究,二是善于综合、 排比史实。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历史事件一一排比出来,使人们可以对长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春秋》初步创立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在史学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春秋》记入死亡,因身份不同,有的书为“崩”,有的书为“卒”,有的书为“薨”。此为记军事行动,因双方或各方情况不同,而有伐、侵、入、战、国、取、救、执、溃、灭、败等种种书

左传选读8--莒郑之备患

8 莒郑之备患 (一)莒国恃陃而不备 (成八·八)晋侯⑴使申公巫臣⑵如吴,假道于莒⑶。与渠丘公⑷立于池⑸上,曰:“城已恶!”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⑹?”对曰:“夫狡⑺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唯然,故多大国矣,唯或思或纵也⑻。勇夫重闭⑼,况国乎?” ⑴晋侯,晋景公姬獳。⑵申公巫臣,芈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灵,原为楚国大臣,后投奔晋国。⑶莒,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⑷渠丘公,莒国国君,即莒子朱。渠丘是地名,莒国是东方的夷国,国君没有谥号,故以地名为号。⑸池,护城河。⑹其孰以我为虞,意谓无人觊觎此偏僻蛮夷之地。⑺狡,狡诈者。⑻唯或思或纵也:思,思虑以为备;纵,放纵而不为备。⑼重闭,内外门户层层关闭。 晋景公派遣申公巫臣去吴国,向莒国借路。巫臣和渠丘公站在护城河上,说:“城太坏了。”渠丘公说:“敝国偏僻简陋,处在蛮夷之地,有谁会把敝国作为觊觎的目的呢?”巫臣说:“狡猾的人想开辟疆土以利国家的,哪个国家没有?惟其如此,所以大国就多了。不过受觊觎的小国有的思虑有备,也有的放纵不备。勇敢的人还要层层关闭好内外门户,何况国家?” (成九·十)冬十一月,楚子重⑴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楚师围莒。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莒无备故也。 ⑴子重,芈姓,熊氏,名婴齐,字子重,时任楚国令尹,曾杀申公巫臣全家。 冬季,十一月,楚国子重从陈国进攻莒国,包围了渠丘。渠丘城池破败,大众溃散而逃亡到莒城。初五日,楚国进入渠丘。莒国人抓住了楚国的公子平。楚国人说:“不要杀他,我们归还你们俘虏。”莒国人杀了公子平,楚国的军队包围了莒城。莒城的城墙也不好,十七日,莒国溃败。楚军就进入郓城,这是由于莒国没有防备的缘故。 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⑴,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⑵之间,而楚克其三都⑶,无备也夫!《诗》曰:‘虽有丝、麻,

春秋左传经典语录

春秋左传经典语录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 3、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4、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5、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6、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7、君处北海,寡人居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8、渡河未济,击其中流。 9、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10、不义不昵,厚将崩。 11、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1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13、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14、无危则安,无损则全。 15、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16、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7、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18、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19、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20、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2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2、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23、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2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5、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26、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27、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2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9、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30、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31、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32、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33、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34、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3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36、天能盖地,地能容小。 37、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38、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39、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 40、民之多幸,国之不幸。 41、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42、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43、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 44、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 45、不以一眚掩大德。 46、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47、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4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作者是战国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一书,丰富多彩。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言论。另外,关于天文、鬼神、灾祥、占卜等方面,也有记载。 《左传》本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因为它从文学角度看有着显著特点。 首先是记叙历史事件时不是平铺直叙,毫无选择,而是抓住事件中的重要环节着力描写,使所叙之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如“赵盾弑君”事件是由情节异常紧张、变化莫测的小故事串联而成,使所叙之事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传奇的色彩。 其次,《左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描写战争不只是简单地写军事斗争,而是把它与政治经济外交联系起来写,并且能够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千姿百态,绝少雷同。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鞍之战、晋鄢陵之战、吴楚柏举之战等,不仅以委屈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场面,而且能够写出战争的性质和成败关键。 第三,《左传》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以鲜明的面目出现,或善良、或正直、或阴险、或邪恶,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如《郑伯克段于鄢》,通过对郑庄公兄弟母子间矛盾斗争发展过程的入微刻画,表现了郑庄公阴险虚伪的丑恶面目。 《左传》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辞令十分优美,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外交特使)。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1、出色的叙事艺术,尤长于描写战争 《左传》出色的叙事艺术,得到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高度评价:“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左传》叙事,善于对庞杂的历史资料加以精心的剪裁和安排,善于抓住事件的重要环节或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进行叙述或描写,善于写出紧张动人的情节,因而富于故事性、戏剧性。 《左传》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全书记载了大大小小的军事行动有380多起,当时的许多著名战役,如春秋“五大战”(秦晋韩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都是通过它的周详记载和生动描写,才得以流传下来,成为军事史上的重要战例资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