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来,如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

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正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五,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良好干部作风的要求。广大干部只有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真正树立良好的干部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信赖。

第六、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只有加快社会建设,努力营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要解决好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工作,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

一是要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只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三是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四是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兼顾区域发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2.要解决好安全性民生问题

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3.要解决好发展性民生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核动力。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生。

一是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二是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国以民为先,民以生为先”。民生连着民心。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怀爱民之情、忧民之心、为民之志,事事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一定能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好,一定能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一定能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情,也就一定能凝聚全社会人民的力量,把整个社会建设得更富裕、更文明、更和谐。

改善民生的论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改善民生要帮民所需。结合“三项活动”的开展以及“三项制度”的建设,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深知民愿,多想群众所想,多帮群众所需。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哪里工作最辛苦,哪里群众最需要,党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那里,要从一线工作论“英雄”,积极争当“雷锋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改善民生要与民建立感情。结合“结穷亲”活动,改善民生,帮助群众不是对群众的施舍,而是在深入基层,坚持扑下身子的工作态度,了解民情的基础上,通过与群众拉家常,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生产发展方面,实实在在的与群众共某出路共谋发展,与群众建立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党群干群感情,切实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改善民生要树立良好心态。群众利益无小事,遇到问题迎难而上,切实把老百姓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当作国家大事儿来抓、当成自家事儿来干。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生观、政绩观,摒弃“只干眼前有利的事儿”“只做见效快的事儿”等错误想法,切实把为“民办好事,为民办实事”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为一个大学生更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对于民生,我们自然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国家的民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加强对残疾人以及老人的福利,进一步提高养老金以及敬老金。对于退休员工的关注也有待提高,多采取措施提高退休员工的生活质量。另外,政府减免税务的措施也还有一定局限性,政府减免了房地产业的一些税务,但真正那些比较穷的务工人员是买不起如此高价的房子的,所以受益的人有限,政府应该把更多的投入花在这部分人身上。对于房地产业,很显然这是目前一个迫在眉睫的事,如何控制房价让大多数人买的起房是对政府的一个大考验。随着买车的人逐渐多起来,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交通堵塞等问题直接影响民生,导致居民怨声载道,严重影响具名的生活工作,为此,应该积极推荐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完善公共措施,优化公共交通工具路线。总之,改善民生,道路还很长。 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二者是相辅相承的。经济发展是物质建设的物质保证,没有经济发展根本就谈不上搞好社会建设,更谈不上改善名声。而改善民生则是促进社会建设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只有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正如中共十七大中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那样,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公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它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

专题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德清一中潘云祥 【背景材料】 (一)背景综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标题,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十八大报告关于改善民生的阐述引起代表们共鸣。大家表示,报告不回避现实问题,同时为百姓勾勒出了未来生活新图景,给民生问题解决提供了广阔的思路,让人们看到了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完整设计,也读出了执政党把握民生脉动的现实追求,让人坚信中国人民生活会越来越好。(二)典型材料 材料一(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用较大篇幅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任务。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材料二(收入分配):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同步、两提高”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方向。 材料三(社会管理):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并作出了全面的安排。特别是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又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四(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一般把1个社区划分为1个或若干个网格),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 实施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社会服务管理,是城市管理方式的一种革命和创新。网格化管理帮助建立和健全问题发现及时、协调有序、处置有力、监督有效、责任落实、服务到位的常态化的社会管理服务机制。 【考点链接】 经济生活: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影响消费的因素。 2.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就业的意义、解决就业的措施;劳动者的权利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措施。 3.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分配方式;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财政的作用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发展载体、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措施。 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原则;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 主。 2.政府性质、宗旨、活动原则;依法行政;政府职能;政府权威;建设服务型政府;让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一: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心得体会心】 学习“十二五”心得体会 万光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 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 新的高度,成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 主要的现实意义。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将更加关注民生,千方百 计让人民富裕起来,真正做到国强民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 础更加牢固。 是强调经济增长一定要惠及全体老百姓,其次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 经济的结构失调,另外也是为了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最后这 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 一、贫富分化严重,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富者穷奢极欲、挥金如土,贫者却穷困不堪,几无立锥之地。造成 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在共产主义中国,社会财富应当由全民共享,为全体人民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社会保 障体制的不完善,以及一些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不顾市场规 律和人民的生存,利用本身在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对老百姓强取豪 夺等。这使得中国大部分人并没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而同步富裕 起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与社会发展并 不协调,财富增长速度远低于物价上涨速度,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 返贫的现象。 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 扶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成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要目标。 贫富悬殊不断增加与社会不公现象越演越烈,不仅严重影响了群众 的生活质量,更加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这说 明我们国家在发展中已出现失衡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那么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在未来的五

改善民生论文2021字

改善民生论文2021字 篇一: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加强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姓名:杨小平学院:旅地学院(2021级)学号:Z11420210003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关键字:民生社会保障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民生,是人民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在我国自古与“国计”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其增长的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一致,出

现了“国富民不强”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已满70周年,于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发展民生,全面地改善人民生活。 二、加强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

改善民生必须遵循三个“优先原则”解读

改善民生必须遵循三个“优先原则” 近年来,民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同样,如何才能够有效地改善民生,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此而言,要想真正有效、大面积、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就必须遵循以下三个“优先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公共投入总的顺序结构而言,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当维护社会公正、改善民生,保证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公共投入来实现的。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基本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公共投入总体上的合理安排和布局。正如胡锦涛指出,应当“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合理与否至关重要。这起码表现在:其一,民生的根本性改善取决于公共投入结构是否合理。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社会群体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大量的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一个社会的正常存在和顺利发展,有赖于一个前提的存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即:基本生存和基本尊严的保障。而民生状况的改善又有赖于公共投入的力度和投入结构本身的合理。其二,政府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投入是否以民生为优先。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定位应当是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而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颠倒,必然意味着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意味着政府基本职责的缺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公信力必然会受到损伤。 由是反观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的公共投入结构,则呈现出一种明显不合理的状况: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民生状况的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一方面,用于基本民生如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以及公共卫生方面公共投入比例过小,在世界各国当中位于后列的位置。这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势”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用于非民生如行政成本、基本建设等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过大,在各个国家当中位于明显前列的位置。比如,公款用车、公款吃喝、公款出国等行政成本以及各种形象工程等的支出位居世界第一的位置。再比如,我国对于基本建设的冲动一直没有得以根本遏止,相反,不时表现出种种“大跃进”的态势。像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基本民生的具体状况去一味追求世界第一。现在有的落后省份的高速公路规划甚至同发达国家英国持平。类似做法的结果,不但挤占了现有改善民生的资金,甚至由于依靠大量贷款因而透支了未来改善民生的资金;不仅无助于民生的改善,而

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

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使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实惠,又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部分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

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造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题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是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其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发展必须坚持一人为本,尊重人民主题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通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在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提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晚上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电大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范本范本

电大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范本 范本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期末考试论述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参考答案:一、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保障基本权益做起,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锲而不舍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三是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既要通过制度改革创新开发人力资源,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也要顺应人民新期待,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不断提升民生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四是坚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牢牢守住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这一民生底线,突出解决好就业这个最

大的民生问题,着力在社会保障和工资收入分配等方面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积极营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 五是坚持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推动政策落实,切实保障群众权利公平,促进群众权利实现。 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一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作为全系统第一位的工作,坚持就业优先的重大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取向,不断创新完善与宏观经济政策协同、与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适应的就业政策体系,全力保持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二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对就业有倍增作用。今后要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就业创业减障清负;加强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促进各类人员创业创新。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保障改善民生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课程的考试 90分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课程的考试 9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 5 小题,总分: 50 分) 1. ()是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主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供全体公民共同消费与平等享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A.社会服务 B.公共服务 C.社会救助 D.公共管理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之间的矛盾。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社会生产力不足 3. 我国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的社会治理体制。

A.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制度保障 B.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 C.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政策保障 D.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社区参与、法治保障 4. 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A.教育强国 B.科技强国 C.创新强国 D.理论强国 5. 坚持综合治理,不仅要依靠法治,同时还要重视()。 A.道德教化 B.严厉惩处 C.社会奖励 D.群众谴责 三、判断( 共 5 小题,总分: 50 分) 1.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正确 错误 2. 所有的经营者、生产者和销售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 错误 3.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有之义。 正确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二)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十九大报告对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 正确√ 务,一个方面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个方面是建设平安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由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所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已不再是“中 正确√ 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3. 本讲提到,教育方面要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素质教育,第二 正确√ 是教育公平。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 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正确√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 房子是用来住的,也可以用来炒的,以此带动经济发展。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7. 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叫“一合多元,融合共治,群策群力,稳 正确√ 步推进”,这是我们基本的一个方针,也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 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的一些独特的地方。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 按照资本、管理、知识、技术、劳动进行收入分配属于按要素分配。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的思想是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减机制的 正确√ 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 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脱贫、脱真贫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 正确√ 乃至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十九大报告提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 正确√ 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 A. 职业教育 B. 初中阶段教育 C. 高中阶段教育 D. 高等教育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论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二、论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30分) 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在发展中实现团结和谐、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中,有许多涉及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社会效益、节能减排、人均享有、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如何改善民生的问题。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总之,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模板-国家开放大学进入新时代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国家开放大学进入新时代,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发 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进入新时代,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论述题: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视全民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和共同治理,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请回答: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参考答案:一、就业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二、教育方面“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 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三、分配方面“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说“分配”是 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

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四、社保方面“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 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具体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五、稳定方面“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说“稳定”是 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 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2020年成人学历教育变化主要有: 1.部分重点大学取消 的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网络教育、成人高考以及自学考试)的招生工作 2.部分重点大学取消了网络教育的招生工作 3.未取消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的高校(包括网络教育的高校),全日制未开设的专业不允许成人教育招生 4.原则上本科院校只能接受本科报考,全日制未开设专科层次的高校不准许专科招生,专科下放到专科院校。(就是说很多本科高校的网络教育取消专 科招生,但并不是网络教育不能报专科,仍然有别的学校可报考) 所以说网络教育仍然有了改革与变化:有大部分的重点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试题+答案)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对于我国出现的民生问题,以下不属于合理的应对思路与措施的是()。(3.0分) A.确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 B.一步到位的完全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C.把藏富于民作为重要国策来看待 D.着手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 我的答案:B√答对 2.对于我国出现的民生问题,以下不属于合理的应对思路与措施的是()。( 3.0分) A.确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 B.一步到位的完全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C.把藏富于民作为重要国策来看待 D.着手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 我的答案:B√答对 3.从职业化角度讲,我国精英群体最大的不足是()。(3.0分) A.职业责任意识严重匮乏 B.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C.敬业精神严重匮乏 D.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我的答案:A√答对

4.以下关于我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问题描述不准确的是()。(3.0分) A.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 B.我国的公共投入在民生方面少,非民生方面多 C.确定公共投入的合理比例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D.对于用于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用于基础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所占比重偏大 我的答案:D√答对 5.以下不属于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的是()。(3.0分) A.社会保障 B.义务教育 C.公共卫生 D.工程建设 我的答案:D√答对 6.客观地看,中国现在精英群体的发展就总体而言还是健康、正常的。这突出表现在()。(3.0分) A.三大精英群体呈现出一种同步化发展的局面 B.精英群体的规则意思和法律意识越来越强 C.精英群体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 D.精英群体的改革意识和敬业精神都十分强烈 我的答案:C√答对 7.以下不属于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的是()。(3.0分)

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主要立足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已然成为我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 而如何引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主要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满足人民需求,使群众真正得到实际利益。 何为民生”?从字面意思讲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 而从广义上说,民生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及,涵盖经济社会政治化等各领域。 因此,关注民生问题,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人民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问题,使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

解决民生问题做好民生建设不仅要让人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要建设好精神民生,让人民享受到更丰富的精神化生活,实现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相结合。 其中,化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化工作者去努力实践和完成,是我们重要的任务与使命。 化建设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化教育的权利。 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力量,形成自己独有的化品味和化情趣。 其次,要保障人民群众化选择的权利。 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职业使得人们对于化产品化活动的选择是 不同的。 因此,只要不选择违法违纪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化活动,我们都要尊重和支持群众的选择。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化选择权利,提供多样化的化选择空间。

再次,在群众进行精神化活动时,需要基本化设施的完善 因此,要加大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化产品和化设施。 通过化设施的建设,实现常态化多样性的化活动的开展,给予群众充分活动的场所和享受化的红利,使大家时时刻刻处于化氛围当中,享受化的同时又能创造积极健康的化作品。 最后,要切实了解群众对于化的实际需求,提供更优质的化服务。 随着收入的稳步提升医疗服务的完善生活环境的优化,人们对于精神化的需求,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要拓宽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渠道,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的心声,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品质,让人民充分享受共化服务。 当然,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满足精神领域的需求,同样还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具有巨大的价值潜力,为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大力建设化旅游项目,形成独有的化品牌,将化实体化,满足群众

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6日说,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因为在中国城乡,困难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温家宝说,“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温家宝说,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温家宝说,解决民生问题,第一要有制度的保障。我们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是立了法的,我们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制教育是立了法的,我们将要开始的实行覆盖城乡的低保制度也要建立法制。 他说,我们正在拟定城乡医疗卫生改革方案,最终也要建立制度,有了制度的话,就不会轻易改变,它不会因为政府的更替和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温家宝指出,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民生问题,是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所提出的重要政策方针。 重要性: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重要意义: 1.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2.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3.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精)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显著上升、贫困人口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仍然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入手,继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并回顾了我国五千年华夏文明中的民生问题,分析其无法彻底解决的根由,并依此提出几点改善民生的建议。 【关键词】改善民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最为基本的民生问题——温饱已经得以解决,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民生目标而努力奋斗。然而,什么是小康社会?有专家学者曾指出,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过渡发展阶段。既然处于过渡阶段,势必会产生过渡时期特有的民生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及改善这一时期的民生问题,是我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首先就要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继而针对这些问题,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和改善[1]。就目前的中国社会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民生问题,这些民生问题集中的外在表现,无非是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就业难等社会难题。 第一个就是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2]。虽然,政府已采取调整税收等一系列相关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依然阻止不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势头[3]。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直接关系到住房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第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痼疾。总体上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政策差异。一些地方

浅谈加强和改善民生

浅谈加强和改善民生 摘要: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全面小康之要,民族复兴之本。在充分认识民生及民生问题主要内涵、改善民生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生存性民生问题、安全性民生问题和发展性民生问题方面探索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民生问题概述;主要内涵;重要意义;重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2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国有句谚语叫“得民心者得天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等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正视的课题。 党的报告中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出现“民生”这一词汇。民生问题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党的十八大继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全面部署,并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这个问题,首次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上的量化和倍增目标,这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的明确信号,体现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对“民生改善”的再动员、再部署,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一、民生及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于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孙中山对民生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界定的。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和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民生问题指民众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生活环境、社会安全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改革开放初期最普遍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中,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吸上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总之,民生问题的本质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得到实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