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

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

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
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

土壤与环境 2000, 9(3):214~21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3880934.html,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ses@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3880934.html,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004-03-02)、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和湖北省重大项目 作者简介:向万胜(1965-),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 文章编号:1008-181X (2000)03-0214-04

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

向万胜,李卫红,童成立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摘要:江汉平原不同类型的渍害低产田面积已达2.9×105 hm 2;综合治理农田渍害、改良利用涝渍低产田,长期以来一直是该区农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文章从区域水文地质、地貌条件、恳殖和耕作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农田渍害和改良涝渍低产田的对策。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分析,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还难以从根本上阻止江汉平原农田渍害和土壤潜育化的发展。 关键词:江汉平原;农田渍害;土壤潜育化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Current Status of Waterlogging and Soil Gleyization of Farmland in Jianghan

Plain and the Strategy for Its Management

XIANG Wan-sheng, LI Wei-hong, TONG Cheng-li

( Changsh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ademia Sinica, Changsha 410125, 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about 2.9?105 hm 2 of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logging and gleyed soils in Jianghan plain, Hubei province. Floodwater control and gleyed soil improvement have been the key task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r long-time in this area. 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waterlogging formation and soil gleyization are analysed by discussing the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condition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reclamation and cultiv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regulating waterlogging and soil gleyization is set forth.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logging and soil gleyization under the present economic condition in Jianghan plain. Key words: Jianghan plain; waterlogging; soil gleyization

江汉平原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111?14' ~114?36'E 和29?26'~31?37'N ,兼跨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属长江和汉江合力冲积、沉积而成的平原。本区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6℃左右,最热月平均气温28~29 ℃,最冷月平均气温3~4 ℃;>10 ℃的活动积温在5100~5350℃之间;日照时数1970~2100 h ;平均降水量为1100~1350 mm 。本区中南部为海拔40 m 以下的坦荡平原,外侧为40~80 m 及80~120 m 的两级台地。江河两岸高地因地势较高,土壤质地较粗,透水性良好,形成了结构及耕性均较佳的灰潮土;而河间洼地和碟形堤坝则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且由于长期接受湖相沉积的缘故,形成了质地粘重、排水不良、耕性较差的渍害型土壤。据估计,江汉平原不同类型的渍害低产田已达 2.9×105 hm 2,渍害中产田面积已达1.3×105 hm 2。综合治理农田渍害,改良涝渍低产田长期以来一直是该区域

农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1 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的成因

江汉平原所特有的区域水文地质和地貌条件是导致该区农田渍害和土壤潜育化的根本原因。 1.1 众多的湖泊蓄水导致农田地下水“湖水倒灌”

江汉平原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雨量在1200 mm 左右,除一部分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出本区外,仍有相当一部分贮存在本区的湖泊内。江汉平原现有大小湖泊达570个,面积约为2750 km 2,正常容积达45.8?109 m 3,相应调蓄容量约为40.7?109 m 3,全湖群理论可供水量为22?109~24?109 m 3。众多的湖泊一方面为洪水调蓄及农田灌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一方面,湖泊水位控制着地下水位的升降,造成湖滨农田地下水的“湖水倒灌”,因而,湖泊是形成江汉平原农田渍害的重要水源。 1.2 巨大的过境径流使得江河水位常常高于垸田,本区产流受阻,农田排水困难

V ol.9 No.3 向万胜等: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

215

江汉平原河网密布,除本区产流外,巨大的过境径流是造成本区历史上多次重大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形成本区严重渍害的主要水源。从江汉平原以外流经本区的河流众多,荆江自西向东横贯江汉平原,上游来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788×109 m3;汉水从西北到东南流经本区,年平均径流量为539.3×109 m3;湘、资、沅、澧四水汇入洞庭湖后,从江汉平原南部的城陵矶流入长江,年平均径流量约为1661.5×109 m3;清江流入本区的年平均径流量为128.5×109 m3。从长江口流出与上述河流流入江汉平原的年平均径流量之差为567.8×109 m3,说明江汉平原的过境客水占全区总径流量的92.3%,这使得本区的产流受滞。由于客水压境,区内大部分河渠不得不采用高堤拦水,导致多处河水水位常常高出田面,特别是在汛期,长江水位常常高出垸内地面6~13 m。过高的河水水位控制着地下水位的升降,导致农田地下水位偏高,成为本区农田渍害的又一重要原因。

1.3 特有的盆碟式地貌或蜂窝式地貌

江汉平原微地貌具有盆碟式或峰窝状的地貌特征。在湖垸底部,地势最低,渍水最严重,长年影响整个土壤剖面,土壤多发育成潜育土和沼泽型水稻土。以湖泊中心向外延伸,随着地形逐步抬高,水分状况逐渐有所改善,在地下水位经常活动在30~70 cm处的区域内,土壤常发育成潜育化水稻土。因此,江汉平原渍害田及潜-沼型土壤多呈碟型同心圆和堤垸式盆状或条带状分布。

1.4 人为垦殖与耕作不当

江汉平原农田渍害的发生与历史上的不合理垦殖密切相关。据统计,1955~1977年间,江汉湖群围湖垦殖了近4000 km2水面,大大减少了调蓄容量,严重削弱了平原湖区的防洪排涝能力,抬高了江湖水位,增大了排水压力。经测算[1],如果平均湖泊水深以2 m计,调蓄水深为1 m,则全区因围垦而减少的湖泊容积为80×109 m3,其中调蓄容积在40×109 m3左右。因此,湖区一旦普降暴雨,农田积水就无法及时下泻。围湖垦殖不仅使湖泊调蓄水量发生变化,引起的微地貌变化也改变了沉积环境,使河床与湖底发生不同程度的淤塞,导致排水困难。

耕作不当是造成该区农田渍害和潜育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常年采用肥-稻或肥-稻-稻的耕作制度,土体长期渍水,土壤结构不良,通气透水性能差,从而导致土壤潜育化或次生潜育化的发生。

2农田渍害与潜育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1 农田渍害的类型

江汉平原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从3个方面影响着农田地下水位。首先是局部承压地下水越流补给地表潜水,其次是地下水潜流溢出,第三是下部粘土隔层的影响。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这些影响为农田渍害的产生提供了水源。

根据江汉平原渍害田形成的地貌条件及水文地质特征,可将渍害田划分为3种类型[2]。(1)湖积型渍害田。这类渍害田呈环状分布在湖泊周围,原为湖泊、沼泽低地,60至70年代因围湖造田而成为耕地。因地势低洼,大气降水及高处地表径流汇集于此,使土壤水分大部分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土烂泥深,土壤严重潜育化。(2)浅层微承压水型渍害田。由于受历代长江泛滥的影响,长江一级阶地前缘地区地势略高,并以万分之一的坡降垂直于长江向阶地后缓慢下降,但在一级阶地中部和后部地区往往存在地势相对低洼的部分,由于粘土隔层较薄,含水板顶埋深较浅,浅层承压水水头可达到地表附近而形成渍害田。(3)潜水型渍害田。历史上长江多次发生缺口,在相邻缺口的扇形区之间往往形成渍水洼地,洼地中心低于周围1~1.5 m,因其潜水水位过高而形成渍害田。潜水水位受长江水位控制,水位埋深一般为0.1~0.2 m,汛期与地表水连成一体;秋冬季节长江水位下降时,潜水水位亦随之下降。

2.2 土壤潜育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还不能足以从根本上阻止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过程的发展,不仅如此,这种过程甚至有扩大和加重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如下[3]。

(1)江汉—洞庭湖盆凹陷作用还继续存在,湖盆还在继续沉降。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25、1947及1953年3次水准测量的资料分析,28 a 间湖区存在明显的不等量沉降,其中洪湖下降180 mm,监利280 mm,江陵、石首各为320 mm,枝江340 mm,整个湖区平均下降8 mm。

(2)洪涝灾害频率增加,促进了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的发展。据统计,明朝276 a间共发生洪灾15次,平均每18 a 1次;清朝267 a间共16次,平均16 a 1次;民国的38 a间共4次,平均9 a 1次;建国后1950~1981年的32 a间共10次,平均3 a 1次。进入80年代后几乎出现“三年两灾”的局面。

(3)严重的内涝内渍促进了土壤潜育化过程。1958年新滩口大型节制闸建成后,使江湖隔断,

土壤与环境V ol.9 No.3 216

出现了1200~1500 km2的荒湖荒滩,建成了近20个国营农场,新垦耕地近80 km2。60年代的过度围垦,湖泊面积已从50年代的203 km2下降到84 km2,大大减弱了调蓄能力,渍涝灾害频繁,加上排涝装机容量小,满足不了设计要求,难以维持土壤脱潜作用所要求的地下水位降至80~100 cm 的标准。

(4)长江三峡工程对江汉平原的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根据长江水资源保护研究所1990年提出的调度方案,水库运行后,枯水年新滩口外长江水位1~4月份分别比建库前上升0.87、1.59、0.82和0.62 m。如果考虑航运的需要,使万吨级船队能在枯水季节安全通航于沙市至汉口段,至少要提高荆江河段与洪湖河段水位1~2 m。枯水季节长江水位的抬高势必影响农田排水和导致地下水位的升高,从而有可能加重土壤的潜育化过程。

从以上分析可知,江汉平原土壤潜育化过程仍在不断发展。根据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地下水位的统计(表1),该地区7县(市)土壤常年地下水位<30 cm的严重渍害田和地下水位在30~60 cm的中、轻度渍害田共占耕地总面积的42.5%。由于地下水位因素而影响水稻产量的面积有7873.3 hm2,影响棉花产量的面积有32668.3 hm2,影响大、小麦产量的分别为23334.5 hm2和32668.3 hm2。渍害田的单产与正常田比较,双季稻产量约低200 kg,稻麦两熟产量约低100 kg,中稻约低150 kg。3涝渍低产田改良利用对策

涝渍低产田的改造利用,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三个结合的原则,即宏观治理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蓄水与排渍相结合。切实搞好治水改土、增肥改土和轮作改土,注意选择耐渍作物品种,抓好畅流、增蓄、除渍、培肥和轮作五个基本环节。

3.1 完善区域农水系统,优化配置系统结构

江汉平原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是有名的“水袋子”,水环境十分明显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水利工程在提高当地粮食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在洪涝灾害发生的年景。以监利县为例,该县在没有电力排灌站的1963~1973年的10 a中,粮食产量年平均递增率仅1.72%,年平均产量仅3.63亿公斤;有了泵站以后1973~1988年的15 a中,年平均递增率达6.63亿公斤。如对该县历年4~10月的降雨量、粮食产量及排灌站的装机容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降雨量的峰值对应粮食产量的谷值,而降雨量的谷值对应粮食产量的峰值。这说明在丰水年减产,而在枯水年增产。自1973年后尽管降雨量曲线时高时低,但粮食产量曲线除1980年出现一个低谷外,基本上是稳定上升的,而且与泵站装机容量曲线的上升趋势非常一致,这说明丰水年电力泵站对粮食的增长起了保证作用。

江汉平原农田水利建设目前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1)提排泵站装机容量严重不足,排涝标准低。如监利县要达到十年一遇暴雨五日排完的标准,还要增加250 m3/s的电排容量,全县尚有3.3×104hm2农田排涝标准在五年一遇以下。(2)工程配套不齐全,致使现有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由于田间小型配套建筑物严重不足,致使高低不能分排,排灌不能分家。一遇暴雨,低田严重受涝减产;而在同一时间,同一水系,下游还在排涝,上游却要抗旱。高低混排的结果,使得乡镇一级的小泵站的排水范围,超过了它的提排能力,降低了它的工程效益。(3)工程老化,效益减

表1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不同地下水位的土壤面积[4]

行政区域

地下水位<30 cm 地下水位30~60 cm 地下水位>60 cm

总面积/hm2面积/hm2占总面积/% 面积/hm2占总面积/% 面积/hm2占总面积/%

江陵区洪湖市监利县潜江市石首市沙市区荆门市43234.4

7158.8

15637.4

4005.6

1356.7

81.7

5064.6

37.0

8.2

8.8

8.0

6.0

1.8

14.1

58282.3

20988.1

33631.3

12023.0

4108.6

1377.8

1148.8

49.9

24.2

18.8

24.1

18.2

30.8

3.2

15286.2

58619.9

129186.5

33773.9

17091.2

3009.2

29664.1

13.1

67.6

72.4

67.9

75.8

67.4

82.7

116802.9

86766.8

178455.1

49802.5

22556.4

4468.8

35877.5

(合计) 76537.2 15.6 131559.8 26.9 281364.7 57.5 489461.7

V ol.9 No.3 向万胜等: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

217

退。该地区的电力泵站多为70年代建成,运行时间长,设备老化,磨损严重。(4)渠道淤积严重,疏挖任务大。(5)缺少提灌站,春旱严重,仅监利县就需要增加30 m3/s的电灌流量才能解决3.0×104 hm2农田的春灌。

区域农田水利系统的完善必须以农田水利规划为基础,将江汉平原农田水利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整体考虑,实行分级建设,分级管理,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以优化系统结构作为提高系统功能的主要手段。在补充完善一级区、二级片的排灌骨干工程的基础上,重点搞好三级垸的分垸综合治理工作;要求达到既能分而治之,又能统筹安排水量的时空分布;做到排、灌、蓄、降统筹安排,区、片、垸、块上下级及同级统一协调。

3.2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走综合改良的道路

涝渍低产田的改造或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首先要求排除土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增大土壤通透性,降低土壤还原物质含量,促进潜在养分的释放。因此,田间开沟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

田间开沟治理涝渍低产田,必须处理好建设:“低治田”与“高治田”的关系。所谓“低治田”是指仅在田间采用开明沟的方法来治理渍害的低标准田;“高治田”指采用暗管技术来降低地下水位的高标准田。尽管高治田的治渍效果明显优于低治田。但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高治田不宜盲目多搞,这是因为建设高治田投工多,单位面积投资额较大。建设低治田每公顷仅需完成土方525 m3,标工180个;建设高治田则每公顷需完成土方915 m3,标工330个。并且,埋设暗管必须首先解决好排涝与灌溉的问题;田间管水的技术要求也较高。目前已建成的高治田因无统一的管水员,农户各自为政,且管水员不熟悉排灌系统的有关知识,治渍效果多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改造涝渍低产田宜以建设低治田为主,并继续办好现有的高治田试验点,待将来社会经济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广。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治渍效果,这些生物措施包括水旱轮作、垄作及采用耐渍作物品种。水旱轮作通过干湿交替,可使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一系列变化。随着水改旱年限的增加,表土颜色变浅,活土层加厚,土壤结构团粒化,青泥层逐渐消失,土壤容重逐渐下降,有效养分含量升高,水旱轮作一般比水稻连作田增产稻谷750 kg/hm2。水田垄作改变了田间水分的运动形式,保证了土壤能长期稳定的通气、透水、导温、供肥。平作改垄作后,泥温可提高0.5~3.0 ℃,大田生育期耕层积温增加177~236 ℃,土体构型及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据调查,垄作比平作分蘖期提早2~3 d,产量增加600~1200 kg/hm2。

此外,采用耐渍的作物品种也是重要的增产措施。例如,根据我们试验,杂交水稻的耐渍能力一般要比常规稻强,在涝渍低产田种植杂交水稻一般要比常规稻产量提高10% ~20%。

3.3 推广以科学配方施肥为中心的水肥调控技术

潜育化土壤,缺磷是它的普遍性的问题[5,6]。我们在监利县对具有四湖地区典型地貌特征的新兴垸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区域有近1/2的水稻土缺磷,且有60%的水稻土供钾能力偏低,约有70%的水稻土缺锌[7,8]。故磷、钾和锌的供应不足是限制该区域土壤生产力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潜育化水稻土缺磷的现象极为严重,统计分析表明,潜育化水稻土有效磷的平均含量仅为3.0 mg/kg,而非潜育化水稻土有效磷的平均含量达9.3 mg/kg (n=32),两者差异达6.3 mg/kg。根据我们试验,潜育化土壤施用磷肥的效果极为明显,增产率可达8%~20%。因此,根据涝渍低产田的肥力特征进行科学配方施肥,是大面积提高涝渍低产田产量的有效措施。这种措施如与适应涝渍田水分特征的浅湿灌溉技术相结合,增产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金伯欣. 试论江汉湖群资源优势与发展战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 1987, 专辑(2):53-63.

[2]喻光明, 王朝南, 陈平. 江汉平原农田渍害的机理研究[J]. 地理

研究, 1993, 12(3): 37-43.

[3]濮培明, 蔡述民, 朱海虹, 等. 三峡工程与长江中游湖泊洼地环境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49.

[4]范文涛. 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研究[M]. 武汉: 湖北科

学技术出版社, 1977. 58.

[5]龚子同, 张效朴, 韦启藩. 我国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特征及增产

潜力[J].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1):45-53.

[6]何电源. 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及改良途径研究总结报告[J]. 农业

现代化研究, 1984(1):45-53.

[7]古汉虎. 平原湖区潜育化水稻土改良利用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

与环境, 1993, 2(6):7-8.

[8]向万胜, 古汉虎. 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养分障碍与养分平衡及

合理施肥[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7, 6(1)26-31.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 土壤改良是运用土壤学、农业生物学、生态环境学和农业工程学等的理论和技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的各种不利因素,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措施。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土壤改良措施可归纳为四大类:一是增加壤质土层的厚度;二是改良土壤性状(优化土壤剖面质地构型);三是增施肥料培育土壤肥力;四是对被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因此,针对不同的土壤性状应该采取不同的土壤改良措施。 1. 增加壤质土层的厚度 在低山丘陵、山前台地、河流低阶地区域,如怀柔北部山区、延庆山区、门头沟山区、房山山区、密云山区、昌平和平谷部分山区的粗骨性褐土、褐土性土、褐潮土及风沙土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增加壤质土层的整理措施。 表土剥离: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需要平整的平缓坡地,首先剥离耕作层土壤或者原自然土壤腐殖质层(表土层)0~30cm,并全部加以收集,贮存于整理场地周围,必要时用塑料布遮盖,避免暴雨淋刷而使肥沃土壤大量流失。然后才

能实施必要的土地平整措施。 田块基层处理:对深填或深挖土的地块,用推土机将土地块推平、压实,使其形成具有较好防渗、防漏性能,在有条件的情况小,最好在未来耕作层下部铺设厚约20厘米的粘质隔离土层,使人造土壤层有保水保肥的性能。 耕层土壤或客土回填: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农田的耕作能力,在整理场地的垫土层之上,将原先存放起来的耕作土层,全部运送原地进行回填。在回填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良性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若回填地原为不易透水的土质基层,回填厚度一般为50~100 厘米;若回填地原为基岩的基层,回填厚度一般为100 ~150 厘米。新增建设用地表土搬迁构建新型肥沃耕作土层:北京市每年仍然有大面积的新增建设用地,这些地区一般均有大量肥沃表土闲置,完全可以将这些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壤(优质菜园土)层搬迁至待整理或待复垦区域,建造大面积具有肥沃土壤层的优质耕地。 表土培育与土壤改良:在挖填深度超过土壤耕作层厚度的区域必须在新整理的土地上加铺厚度超过25 厘米的肥沃表土。这是保证土地整理质量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每年还要向土壤施用农家肥2000 公斤/亩以上;在整理之后的3年内实施豆科作物与绿肥套种或轮种,实施作物秸秆回田,并增加灰渣肥的施用量,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改

我国农田基本污染源分析及土壤污染治理

我国农田基本污染源分析及土壤污染治理 7.04亿。同时我国又是耕地相对短缺的国家,全国可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33亩。因此,我国必须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然而,由于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化肥等原因,耕地受到严重污染而不能发挥正常的生产能力,加剧了耕地不足的矛盾;同时,农田污染范围广,污染程度加深也使环境质量下降。 我国农田污染的现状 2000年,研究人员对45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壤进行有害金属抽样监测,其中54万亩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同时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起,污染农田6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2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56%,约有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质量退化,耕层变浅,保水肥能力下降。据统计,全国有225万亩土地遭受水蚀,有15万亩耕地遭受盐渍化,风蚀与荒漠化面积达5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压土地达0.83万亩 农田污染原因的分析 一、农药化肥污染“九五”期间,我国农业使用农药量每年基本稳定在23万吨左右,其中杀虫杀螨剂占62%,杀菌剂占21%,除草剂占17%,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占很小的比重。目前中国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且质量不高,产品中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品

种占70%。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高效复合肥逐年取代了传统有机肥,大面积耕地施用化肥,日益恶化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化肥与有机肥使用量及变化见表1 有增无减地施用农药,在农田中形成堆积效应,抑制了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根瘤菌和根际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同时抑制了氨化作用、硝化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过磷酸钙、硫酸钙、氯化胺等都属生理酸性肥料,土壤酸化后会释放有毒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过量使用化肥,大量的NH4+、K+和土壤胶体吸附的Ca2+、Mg2+等阳离子发生交换,使土壤胶体分散,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而且频繁使用氮肥将影响土壤中NO-3-N的含量水平。 二、农田水污染我国是农业用水大国,也是世界上利用污水灌溉农田面积的主要国家之一。用污水灌溉农田一方面节约了水资源,利用了污水中的肥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危害。当污水流入农田后,少量有效肥分被植物吸收,而大部分污水夹带物在土壤中积累,当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农作物就会表现出受害症状,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圈也被破坏。我国利用城市混合污水灌溉面积达2000万亩顷,全国37个污水水源中普遍含有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有害物质含量高,而且多半是积累性的重金属污染超标。据统计,有明显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48万亩,明显污染地点有22个,所产粮食中污染物含量超标的农田达2652万亩。

城市绿地土壤改良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

SZDB/Z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实施 ××××-××-××发布 城市绿地土壤改良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SZDB/Z— 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ICS B 备案号: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一般性规定 2 5 技术要求 2 6 考核验收 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市园林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史正军、张永夏、何昉、袁峰均、王发国、夏兵、陈红锋、易绮斐。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城市绿地土壤改良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城市绿地土壤改良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城市绿地肥力失调及盐害土壤的改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25.4-201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T 166-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B440300/T34-2008 园林绿化种植土质量 DB440300/T8-1999 园林绿化施工规范 DB440300/T29-2006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城市绿地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绿化、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3.2

土壤改良解决方案.doc

温泉河景观(生态)治理工程绿化工程土壤改良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重庆天域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三月

工程概况及特点分析 一、工程概况 温泉河景观(生态)治理工程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沿着海泉路由南到北走向分为A、B、C、D、E五个区,是青岛市一个重点的工程项目。工程总长度约3.95km,总面积约100万m2,其中绿化工程占地约80万m2。 二、施工现场特点分析 本项目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主要有河沟、树木、农田、房屋等。拟建场区属于平原,其地貌为浅丘、斜坡及沟谷地带,场区东侧有一条海泉路交通便利,材料运输方便。 第二节土壤改良措施及施工方案 一、总体说明 盐碱土是指土壤含有可溶盐类,而且盐分浓度较高,对植物生长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从广义上讲盐碱土包括盐土、盐化土和碱土、碱化土。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有以下几个改良措施: 1、水利改良: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灌、排分开,加强用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通过灌水冲洗、引洪放淤等,不断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 2、农业技术改良:通过深耕、平整土地、加填客土、盖草、翻淤、盖沙、增施有机肥等改善土壤成分和结构,增强土壤渗透性能,加速盐分淋洗。 3、生物改良:种植和翻压绿肥牧草、秸秆还田、施用菌肥、种植耐盐植物、植树造林等,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并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抑制返盐。 4、化学改良:对碱土、碱化土、苏打盐土施加石膏、黑矾等改良剂,降低或消除土壤碱分,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各种措施既要注意综合使用,更要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绿化地土壤改良方案

对土壤污染及治理的认识

对土壤污染的所知所感 摘要:环境工程是应用科学与工程之方法来改善环境,保障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生存健康学科。下面主要就我在环境工程概论课上学到的知识谈一下我对土壤污染的了解及对未来的设想和规划。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而且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弃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尘埃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1.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 土壤污染不仅是土壤自身的改变,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了人体健康,通过淋洗和蒸发影响了水体和大气环境。在2015年山东兰陵2200吨大蒜因铅超标被退回事件后,我就开始留意土地污染的相关报道和身边的案例。认真地了解,我才发现此类事件并不鲜见:广州、湖南的镉大米事件、山东铅超标的烟草和造成绝产的姜瘟病的肆虐都与土壤的变化有关。在环工概论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现状、成因和治理方法,使我在愤怒忧心之余有了一份理智与客观;使我开始关注并思考如何避免事情的发生、如何进行事后的处理。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我国在土壤修复领域一缺修复标准,二缺项目示范,三缺商业模式,堪称“一穷二白”。农田土壤防治的基本原则应以保护为先,未被污染的农田要防止再受污染威胁,轻微污染、重度污染的农田土壤宜采取差别化的修复技术、方案。 2.土壤污染的预防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数量和速度, 使其在土壤中缓慢的自然降解,不致迅速大量地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 2.1减少工业三废排放 工业生产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在当前情况下能够做的是尽量控制和减少废物排放。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必须大力推广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这将依靠生产工艺的革新,污染处理技术的进步和行政手段的综合。在环境工程领域,利用技术手段对工业三废要进行回收处理, 化害为利是工作的重心。只进行回收是不够的,

农田土壤改良方案

农田土壤改良方案 一、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 危害:在大部分菜区,都存在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得现象,表现为:不但底肥化肥使用量大,而且追肥也就是大量使用,这样就使得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严重,透气性降低,需氧性得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从而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对蔬菜得危害一就是根系下扎困难,二就是即使根系能扎下去,也会因土壤含氧量过低,出现沤根现象。土壤盐渍化就是指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后,土壤中盐离子增多,妨碍蔬菜根系正常吸水,从而影响植株生长,严重时蔬菜就像种在盐水里一样,造成了腌根死棵。土壤盐害有轻重之分,初期地面有清霜而后发展到绿皮“青苔”,棚室内蔬菜尚为正常;中度时地面出现许多块状得红色胶状物,干后变为“红霜",棚室内蔬菜生长到中期出现点片萎蔫;土壤盐分过重时地面出现白色结晶“盐霜”,棚室内蔬菜定植后根系特别少,后期死秧加重。 解决措施:目前解决土壤板结与盐渍化较好得措施就是使用汽巴松土精,每亩地300克,使用时将松土精掺30~40公斤土撒施到蔬菜得根部附近,然后浇水即可、使用松土精后,通过松土精得物理作用,改善土壤得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透气,促进蔬菜根系下扎,保证蔬菜对养分与水分得吸收、 二、土壤菌群失调 危害:土壤中得生物菌有一部分就是有益菌,在土壤中起比较好得作用,改良根系生长得环境;还有一部分菌属于有害菌,这些菌会引起

许多得土传病害,造成死秧、死苗。随着种植时间得延长,土壤中有害菌得数量越来越多,而有益菌得不到补充,这就导致了土壤菌群得失调。 解决措施:要想解决土壤菌群失调得问题,单靠使用杀菌剂来杀死土壤里面病菌得办法就是行不通得,只能想办法补充土壤里面有益菌得数量,使土壤当中得有益菌与有害菌重新达到一个平衡,就不会影响蔬菜得长势了。目前补充土壤有益菌可使用家园益微增产菌,每亩使用500克+50克助剂(助剂得目得就是养菌),掺土30~40公斤,根据地块情况,一个生长季节使用1~2次、 三、微量元素缺乏 危害:连作就是蔬菜种植得普遍现象,然而连年种植蔬菜容易造成土壤养分得偏耗,特别就是硼、锌、铁等微量元素,由此引发得缺素症越来越严重,大大影响了蔬菜得生长发育,产量减少、品质下降。 解决措施:补充微量元素一要选对产品,二就是选好使用时间,三就是掌握用量、无论就是果菜类还就是叶菜类,微量元素补充有3种办法: 1、底施:底施优力硼锌+瑞绿。优力硼锌补硼补锌,每亩用量为200克;瑞绿为EDDHA螯合态最稳定得铁肥,每亩地用量50克、在整地施肥时,把优力硼锌与瑞绿混合均匀,结合其她肥料共同施入。 2.冲施:冲施瑞培乐。瑞培乐里面含铁、铜、锰、锌、硼、钼6种微量元素,含量全,利用率高,使用量少,每次每亩追施100克即可,配合冲施肥,补充各种元素,解决各种缺素症,平衡蔬菜吸收氮磷钾得

土壤改良实施方案

xxx村培肥改良技术实施方案 1工程概况: 水文气象 该项目地点位于xxx以南2公里处,多年平均气温15.1℃,平均年无霜期25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968.3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万m3。海拔高度在300-850之间,四季分明。 土地、农业现状 项目区xxx村耕地面积3700亩,小于5度11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 30 %,5-15度925亩全村总耕地面积的25%。在15-25度1675亩全村总耕地面积的45%。主要土质为黄褐土又叫黄泥巴土地水热条件较好,土壤呈中性,~。该土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一般一年两熟。 土地主要存在问题 xxx项目区xxx村主要问题是:土质粘重,棱块—棱柱状结构,通透性差,耕层浅薄,耕性不良,养分贫瘠,易旱易涝,可塑性和胀缩性强,群众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流黄汤”,养老苗不发小苗,产量不高不稳。在2010年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将该村大于5度的坡耕地全部建成水平梯田。经过平整治理后,其地形地貌发生根本改变,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后劲增大。但由于耕层剥离,底土裸露,有机质及各种养分含量更加缺乏,土壤速效氮仅有20-30mg/kg,速效磷3-5mg/kg,土壤有机质4mg/kg左右,整个土体依然紧实粘重,易于板结,通气透水性不好,耕性极差,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活性降低,养分转化慢,不利农作物生长。

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通过基本口粮田设施将以前的坡耕地建成水平梯地为保证稳产,是项目区群众生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将对项目区进行培肥改良。 2.工程设计 2010年基本口粮田xxx项目区xxx村培肥改良设计面积375亩。 具体改良熟化措施 对原来是坡耕地进行新建为水平梯田的采取平整后黄褐土的改良熟化措施利用“蚯蚓”腐植酸土壤改良剂加速生土熟化。 ⑴腐植酸土壤改良液的性能和培肥原理 “蚯蚓”牌土壤改良剂是专门用于农业生产的一种绿色环保型多功能调节剂,以腐植酸为主要成份,具有胶体性质及缓冲性能,是一种高活性有机物,可改善质地粘重、容易板结土壤和盐碱土的不良性状。在黄褐土中,能促使团粒结构形成,调整固、液、气三相比,使土壤疏松,增大孔隙度,降低容重,促进微生物活动,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活化、络合、螯合土壤中养分,并可解磷保氮,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时可促进作物根系快速发育,增强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这种以腐植酸为主要成份的土壤改良液在生土熟化过程中可以部分替代有机肥料;与传统措施相比,使用方法更为方便快捷,能加速生土熟化进程,与传统措施搭配进行综合改良,能从根本上性状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含量,达到稳产高产农田标准。 ⑵生土熟化实施步骤 ①在耕作物,用土壤改良剂每亩5-10kg进行地面播洒。 ②亩施优质有机肥料(粪尿肥)1000Kg,或商品有机肥80Kg左右,撒

土壤污染治理

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因污染退化的土壤数量日益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土壤污染正进入集中多发期。“土壤污染除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转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基数大、类型多、面积广、污染信息不清等个性特点。”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周静介绍道,土壤污染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 土壤污染知多少? 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速度极慢,土壤一旦污染,将会“天长地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地理学家赵其国表示,截至20世纪末,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3.0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其中工业“三废”污染面积达1000万公顷(1.5亿亩)。 2005年至2013年,我国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调查结果也表明,我国农用地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0.0%、10.4%。此外,典型地块及周边土壤污染较为突出。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的5846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在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9%;在146家工业园区的2523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9.4%。 “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并不是说我国16.1%面积的土壤污染物超标,而是代表在调查的点位总数量中,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所占的比例。”周

静介绍说,因为总体点位较稀疏,每个点位只能代表点位周边部分区域土壤状况,而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因此难以给出准确的土壤污染面积数据,只能从宏观上反映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受访专家表示,由于调查时间跨度大,加之调查方法不统一、调查精度相对较低,难以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的分布情况。需要进一步查明农业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真正摸清土壤污染家底。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提出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并规定2018年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情况,2020年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情况。 “在有限的资金、时间内对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是个挑战,只能进行相对的详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举例说,详查涉及到如何布点问题,点位要有代表性,因为调查的点位最终要转化成面积,也涉及到重度、中度、轻度污染区的划定。“未来可能每个点位代表一定的亩数,但精确到每平方米很难做到。”这位专家认为,此次详查需要在第一次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综合环保部、农业部、国土部的大量数据,下一步可能还需要利用水利部水渠灌溉等数据,综合分析后布点,确定污染范围。 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 土壤环境质量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工矿业、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和自然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赵英民认为,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挑

最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案

最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大量的污染,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如今已是满目疮痍。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来进行土壤修复,治理土壤污染,尤其是“土十条”发布在即,土壤问题会成为今后环保事业的重要一环。 那么问题来了,出现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作为一个农资从业者,我们应该了解 应对措施,大致方案有四种: 一是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二是加大有机肥投入量; 三是补充有益菌(微生物菌剂); 四是适当使用土壤调理剂。 一、有机肥 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便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土壤有机质一旦缺乏,土壤的有益微生 物菌群必将失衡,微生物促进土壤有机质、营养元素的分解和转化,有机质为微生物 提供营养和适宜生存的环境,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唇亡齿寒”来形容。 此外,有机肥还为作物提供碳营养。据我了解,大多数种植户都知道使用有机肥的好处,用他们的话说“用有机肥,地更有劲”,既然有机肥这么重要,那种植者为什么不用,或是投入不足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一部分种植者对有机肥的认知程度不够,不了解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重要性; 2、以传统土杂肥、禽畜粪便为代表的有机肥,原料采集不是很方便,种植户很难发酵腐熟好,而且制作比较麻烦,现代人的惰性都比较大,也自然是懒得去用; 3、商品化的有机肥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种植户,但是缺点是使用成本过高,性价比不合理,种植户投入的那点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对于有机肥我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是近距离的工厂化堆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秸秆还 田和当地有机肥资源(如禽畜粪便、各种农业废弃物下脚料等等),进行工厂化腐熟处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而加大有机肥的投入,连年使用对土壤肥力的恢复起到关 键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政府去做引导工作。 二、微生物菌 相对于需要大量投入的有机肥,微生物菌对土壤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微生物 菌可以活化土壤有机和无机养分,提供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降解重金属 残留,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微生物的代谢物中含有多种天然的植物激素和氨基酸等 有益物质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但是,微生物要更好的发挥作用,还是得建立在土壤 有机营养充足的基础上。 微生物菌好处很多,但经常看农资网友聊到微生物菌时总是感叹其中的水太深: 一是类别太多 农业部登记的大类有七类(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生物有机肥、内生菌根菌剂、根瘤菌菌剂),七大类当中又有上百种不同的菌种,不同的菌种起到的主要作用又不一样,比如硅酸盐细菌主要是活化土壤养分,细黄链 霉菌主要是主要是针对土传病菌的抑制等等; 二是微生物菌的质量好与坏很难区别 以假冒真、以次充好、夸张宣传的现象很普遍,面对良莠不齐的微生物菌产品,甚至 执法部门都无能为力(能做检测的部门很少),何况是农资从业者,微生物的效果又长 期的过程,大多效果在短期内很难观察到。 三、土壤调理剂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是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保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为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甚至“水缸子”安全提供基本保障,最终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示意图 一、如何评价农田土壤污染?目前,农田土壤污染大多采用1995年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值作为评价指标,也有的采用土壤环境背景值的上限值来评价农田土壤污染情况。即:低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的可认为基本良好,农田土壤利用不受任何限制;高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明还没有污染,农田土壤利用一般不受限制,但要分析和控制污染源;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示受到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并采用土壤污染指数(实测值/二级标准值)法,进行农田土壤污染的分级评价:将土壤污染指数细分为1.0~2.0、2.0~3.0、大于3.0,分别定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土壤污染程度分级补充材料:2016年3月10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次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在2017年5月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

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介绍,标准目前还在进一步修改,希望今年年底按计划出台。二、农田土壤修复技术有哪些?农田土壤污染修复主要以原位修复技 术为主,其可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三大类型。示意图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转化或固定土壤的污染物,一般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时也包括动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有换土法、热处理法。换土法是将污染土壤通过深翻到土壤底层(深层翻土法)、或在污染土壤上覆盖清洁土壤(客土法)、或将污染土壤挖走换上清洁土壤(换土法)将污染土壤与生态系统隔离;热处理是通过加热的方式,将一些有机物和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如汞、砷等从土壤中解吸出来,或者进行热固定的一种方法。化学修复技术是向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通过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等作用与土壤中污染物发生反应,将污染物进行固定、解毒、分离提取的一种方法。三、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 术选择主要有三个原则:(1)可行性原则一是技术上可行,选用的修复技术对污染农田土壤的治理效果比较好,能达到预期目标,能大面积实施和推广;二是经济上可行,治理成本不能太高,让农村、农户能够承受,便于推广,应尽量采用成熟度高和可操作性强的技术。(2)安全性原则尽可能选

土壤改良主要施工方案精编版

土壤改良主要方法 土壤改良定义 土壤改良是针对土壤的不良质地和结构,采取相应的物理、生物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质量、产量,改善人类生存土壤环境的过程。 土壤改良方法 一、贫瘠土壤改良 1、瘠薄粘重土壤 (1)、重施有机肥料。施入的有机肥料易于形成腐殖质,从而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一般每年每亩施有机肥15—20吨,3—4年即可行成良好的基地。 (2)、压砂降低粘性。有条件的情况下,每亩地施入河砂土20~30吨,连续两年,配合施有机肥料,可使粘重土壤得到改良。 2、低洼盐碱地贫瘠土壤改良 (1)、增施有机肥料。结合土壤深耕,切断表土与底土毛细管的联系,让有机肥料转化成腐殖质,促使表土层形成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通过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种植耐碱作物与绿色肥料等农业生物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3)、使用土壤化学改良剂。 3、砂质土壤肥力改良 (1)、大量施用有机肥料。把各种厩肥,堆肥在春耕或秋耕时翻入土中,提高有机质含量,借助有机质的缓冲作用,适当多施可溶性化学肥料,保存在土中不至流失。 (2)、大量施用河泥,塘泥。如果每年能亩施河泥5~10吨。几年后土壤肥力必然能大幅度提高,过度疏松,漏水,漏肥的现象将大有改善。 (3)、种植绿肥。在两季作物间隔的空余季节,种植豆类科蔬菜间作,轮作,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和氮素肥料。 (4)、客土改良、深翻压砂。对土壤进行深翻,使底层的粘土与表层砂土掺合,以降低其砂性。也可以采取客土改良的办法降低砂性,提高土壤的储水储肥能力。 二、过砂、过粘土壤改良: 1、增施有机肥。通过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将砂土凝结成小土团改变砂土松散、无结构的不良状况,提高养分的吸收储存;将黏土粘结的大土块碎裂成大小适中的土块,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弥补土壤质地过砂、过粘带来的缺陷。 2、掺杂客土,改良土质。将质地过砂、过粘的土壤(客土)掺和到过粘或过砂的土壤(本土)中去改变本土质地,改良的深度范围为土壤耕作层。沙土掺黏的比例无明确要求,而黏土掺沙要求沙的掺入量比需要改良的黏土量大。

(完整版)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挑战与对策

导读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格局多样,区域污染风险突出。发达国家对污染土壤的修复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面临土壤重金属空间异质性强、土壤类型及农作物品种对重金属累积差异大、土壤酸化严重、土壤元素失衡、不科学的发展方式、土壤重金属累积趋势难以逆转、土壤—农作物重金属累积线性关系不显著,修复技术不完善、修复措施长期风险调控机制缺失等主要挑战。根据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现状及课题组工作基础,我们提出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风险管控为基本思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通过“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分类管理和土壤环境质量基准推导”等4个步骤推进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系统健康,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根据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农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以Cd、Ni和Cu等重金属污染最为突出。据赵其国等估算,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约为2×107hm2,每年受污染粮食多达1.2×107t,经济损失达2×1010元。宋伟等对近20 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的整理显示,我国城市、城郊和农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涉及全国83.9%的省份和22.5%的地级市。Teng等和Li等对全国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监测显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在增

多,面积在扩大,程度在提高。赵其国和骆永明指出我国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以西南(云南、贵州等地),华中(湖南、江西等地),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较为突出。曾希柏等对湖南和广东等矿区周边农田的调查显示,样品超过现行土壤环境质量II 级标准的比例达到21.1%~62.3%。 对污染农田的治理修复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区域民众健康,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巨大。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体现了国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相对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隐蔽性强、自净能力差、风险累积时间长。如何解决土壤污染尤其是大面积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十分严峻且棘手的问题,也是各级管理部门有效实施“土十条”所必须面临的挑战。 当前国内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源解析,矿区周边土壤污染特征分析,健康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等多个方面,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现状和应对策略目前仍缺乏全面细致的认识。本文基于国内外农田污染治理经验和研究团队多年工作基础,对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和相应对策进行系统梳理,旨在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扎实推进及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支撑。 1. 国外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经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欧洲(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发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其中日本因农田Cd污染引发的“痛痛病”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应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这一世界性问题,发达国家很早便开展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工作,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技术和工程等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农村土壤污染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农村土壤污染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于污水、废气、垃圾等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污染,而对于具有隐蔽性的土壤污染却很难察觉。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将长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本文分析了农村土壤污染产生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村土壤污染污染源措施 一、土壤污染概述及现状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而农村土壤污染则指农村区域内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受到污染。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到2013年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到严重污染。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土壤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二、土壤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大气污染土壤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由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和生活取暖排出的有毒气体,它的污染面大、覆盖范围广,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废气污染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大气和水滴中转化为硫酸、硝酸等随雨雪落地,形成酸雨。酸雨不仅直接腐蚀农作物,而且降低土壤缓冲能力;二是固体颗粒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二)废水污染土壤 使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灌溉农田是导致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尤其农业灌溉用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N、P、K等成分的肥效使农作物增产,因此大量农村农田灌溉用水来自于污水。但是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酚、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的物质,它们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中形成污染带。 (三)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污染土壤 化肥及农药的使用能大大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但是氮、磷等化学肥料的长期大量使用却能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致使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四)生物残体和牲畜排泄物对土壤的污染 1、我国农村有大量的散养或小规模集中养殖牲畜的现实状况,由于

土壤改良方法

土壤改良材料 土壤改良定义 土壤改良是针对土壤的不良质地和结构,采取相应的物理、生物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质量、产量,改善人类生存土壤环境的过程。 土壤改良方法 一、贫瘠土壤改良 1、瘠薄粘重土壤 (1)、重施有机肥料。施入的有机肥料易于形成腐殖质,从而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一般每年每亩施有机肥15—20吨,3—4年即可行成良好的基地。 (2)、压砂降低粘性。有条件的情况下,每亩地施入河砂土20~30吨,连续两年,配合施有机肥料,可使粘重土壤得到改良。 2、低洼盐碱地贫瘠土壤改良 (1)、增施有机肥料。结合土壤深耕,切断表土与底土毛细管的联系,让有机肥料转化成腐殖质,促使表土层形成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通过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种植耐碱作物与绿色肥料等农业生物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3)、使用土壤化学改良剂。 3、砂质土壤肥力改良 (1)、大量施用有机肥料。把各种厩肥,堆肥在春耕或秋耕时翻入土中,提高有机质含量,借助有机质的缓冲作用,适当多施可溶性化学肥料,保存在土中不至流失。 (2)、大量施用河泥,塘泥。如果每年能亩施河泥5~10吨。几年后土壤肥力必然能大幅度提高,过度疏松,漏水,漏肥的现象将大有改善。 (3)、种植绿肥。在两季作物间隔的空余季节,种植豆类科蔬菜间作,轮作,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和氮素肥料。 (4)、客土改良、深翻压砂。对土壤进行深翻,使底层的粘土与表层砂土掺合,以降低其砂性。也可以采取客土改良的办法降低砂性,提高土壤的储水储肥能力。 二、过砂、过粘土壤改良: 1、增施有机肥。通过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将砂土凝结成小土团改变砂土松散、无结构的不良状况,提高养分的吸收储存;将黏土粘结的大土块碎裂成大小适中的土块,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弥补土壤质地过砂、过粘带来的缺陷。 2、掺杂客土,改良土质。将质地过砂、过粘的土壤(客土)掺和到过粘或过砂的土壤(本土)中去改变本土质地,改良的深度范围为土壤耕作层。沙土掺黏的比例无明确要求,而黏土掺沙要求沙的掺入量比需要改良的黏土量大。

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17页]

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编制指南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二〇一三年六月

目录 一、项目信息表 (2) 二、项目概述 (3) (一)项目背景 (3) (二)立项的必要性 (3) 三、实施方案编制依据 (4) 四、土壤污染调查和污染问题识别 (5) (一)土壤污染问题识别 (5) (二)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 (5) 五、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目标 (5) (一)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目标 (5) (二)土壤治理修复范围 (6) 六、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方案 (6) (一)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6) (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比选 (6) (三)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方案 (7) (四)质量控制 (8) 七、项目管理组织与实施 (9) (一)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9) (二)组织与进度安排 (9) (三)项目招标 (10) (四)项目监理 (10) 八、经费估算及资金筹措 (10) (一)经费估算 (10) (二)经费使用计划 (11) (三)资金筹措 (11)

九、效益分析 (11) 十、项目风险分析 (11) (一)政策风险 (11) (二)技术风险 (12) (三)资金风险 (12) (四)项目管理风险 (12) 十一、编制附件、附图 (12) (一)附件 (12) (二)附图 (12)

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 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修改稿)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和环境保护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的通知》(环发[2013]46号)的要求,各地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为指导各地编制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规范《实施方案》的内容、格式与编制深度,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已被污染的耕地仍继续作为农用地的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

土壤改良实施方案

土壤改良技术实施方案 1基本概况: 1。1基本情况 该项目地点位于xx以南2公里处,多年平均气温15。1℃,平均年无霜期25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968、3mm,多年平均径流量2562、4万m3。海拔高度在300-850之间,四季分明。 项目区xx村耕地面积3700亩,小于5度11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得 30 %,5-15度925亩全村总耕地面积得25%、在15-25度1675亩全村总耕地面积得45%。主要土质为黄褐土又叫黄泥巴土地水热条件较好,土壤呈中性,PH6。5~7、5。该土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一般一年两熟。1.2土地主要存在问题 xxx项目区xxx村主要问题就是:土质粘重,棱块—棱柱状结构,通透性差,耕层浅薄,耕性不良,养分贫瘠,易旱易涝,可塑性与胀缩性强,群众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流黄汤”,养老苗不发小苗,产量不高不稳。在2010年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将该村大于5度得坡耕地全部建成水平梯田。经过平整治理后,其地形地貌发生根本改变,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后劲增大、但由于耕层剥离,底土裸露,有机质及各种养分含量更加缺乏,土壤速效氮仅有20-30mg/kg,速效磷3-5mg/kg,土壤有机质4mg/kg左右,整个土体依然紧实粘重,易于板结,通气透水性不好,耕性极差,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活性降低,养分转化慢,不利农作物生长。

1、3工程实施得必要性 通过基本口粮田设施将以前得坡耕地建成水平梯地为保证稳产,就是项目区群众生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将对项目区进行培肥改良、 2、工程设计 2010年基本口粮田xxx项目区xxx村培肥改良设计面积375亩。 2、1具体改良熟化措施 对原来就是坡耕地进行新建为水平梯田得采取平整后黄褐土得改良熟化措施利用“蚯蚓"腐植酸土壤改良剂加速生土熟化。 ⑴腐植酸土壤改良液得性能与培肥原理 “蚯蚓”牌土壤改良剂就是专门用于农业生产得一种绿色环保型多功能调节剂,以腐植酸为主要成份,具有胶体性质及缓冲性能,就是一种高活性有机物,可改善质地粘重、容易板结土壤与盐碱土得不良性状。在黄褐土中,能促使团粒结构形成,调整固、液、气三相比,使土壤疏松,增大孔隙度,降低容重,促进微生物活动,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活化、络合、螯合土壤中养分,并可解磷保氮,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时可促进作物根系快速发育,增强吸收水分与养分得能力。 这种以腐植酸为主要成份得土壤改良液在生土熟化过程中可以部分替代有机肥料;与传统措施相比,使用方法更为方便快捷,能加速生土熟化进程,与传统措施搭配进行综合改良,能从根本上性状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含量,达到稳产

土壤改良实施方案

土壤改良技术实施方案 1基本概况: 1.1基本情况 该项目地点位于xx以南2公里处,多年平均气温15.1℃,平均年无霜期25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968.3mm,多年平均径流量2562.4万m3。海拔高度在300-850之间,四季分明。 项目区xx村耕地面积3700亩,小于5度11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 30 %,5-15度925亩全村总耕地面积的25%。在15-25度1675亩全村总耕地面积的45%。主要土质为黄褐土又叫黄泥巴土地水热条件较好,土壤呈中性,PH6.5~7.5。该土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一般一年两熟。 1.2土地主要存在问题 xxx项目区xxx村主要问题是:土质粘重,棱块—棱柱状结构,通透性差,耕层浅薄,耕性不良,养分贫瘠,易旱易涝,可塑性和胀缩性强,群众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流黄汤”,养老苗不发小苗,产量不高不稳。在2010年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将该村大于5度的坡耕地全部建成水平梯田。经过平整治理后,其地形地貌发生根本改变,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后劲增大。但由于耕层剥离,底土裸露,有机质及各种养分含量更加缺乏,土壤速效氮仅有20-30mg/kg,速效磷3-5mg/kg,土壤有机质4mg/kg左右,整个土体依然紧实粘重,易于板结,通气透水性不好,耕性极差,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活性降低,养分转化慢,不利农作物生长。

1.3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通过基本口粮田设施将以前的坡耕地建成水平梯地为保证稳产,是项目区群众生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将对项目区进行培肥改良。 2.工程设计 2010年基本口粮田xxx项目区xxx村培肥改良设计面积375亩。 2.1具体改良熟化措施 对原来是坡耕地进行新建为水平梯田的采取平整后黄褐土的改良熟化措施利用“蚯蚓”腐植酸土壤改良剂加速生土熟化。 ⑴腐植酸土壤改良液的性能和培肥原理 “蚯蚓”牌土壤改良剂是专门用于农业生产的一种绿色环保型多功能调节剂,以腐植酸为主要成份,具有胶体性质及缓冲性能,是一种高活性有机物,可改善质地粘重、容易板结土壤和盐碱土的不良性状。在黄褐土中,能促使团粒结构形成,调整固、液、气三相比,使土壤疏松,增大孔隙度,降低容重,促进微生物活动,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活化、络合、螯合土壤中养分,并可解磷保氮,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时可促进作物根系快速发育,增强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这种以腐植酸为主要成份的土壤改良液在生土熟化过程中可以部分替代有机肥料;与传统措施相比,使用方法更为方便快捷,能加速生土熟化进程,与传统措施搭配进行综合改良,能从根本上性状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含量,达到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