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甫怀乡忧国的思想情结_葛景春

杜甫怀乡忧国的思想情结_葛景春

杜甫怀乡忧国的思想情结_葛景春
杜甫怀乡忧国的思想情结_葛景春

2007年第3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3,2007

 第26卷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G e n e r a l N o .107

(总107期)(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V o l .26

收稿日期:2007-02-25

作者简介:葛景春(1944—),男,河南开封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杜甫怀乡忧国的思想情结

葛景春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杜甫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青少年时代居住在巩县、偃师和洛阳,35岁之后移居长安。“安史之乱”后又自陇之蜀,漂流巴蜀、江湘长达十余年,最后死在潭州至岳阳的一条船上。在杜甫背井离乡的日子里,他的乡愁和忧国之思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诗歌达160多首。怀乡和忧国不但是杜甫的一大思想情结,也是他的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是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培育和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杜甫;怀乡思亲;忧心家国;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920(2007)03-0038-05

乾元二年(759),杜甫从家乡出走之后,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能够回到他的故乡。然而,在他心中无日不在思念生他养他的中原故土与家乡

的父老乡亲,还有那哺育他成长的中原文化。怀乡思亲、忧心家国是杜甫诗歌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时时在他的诗中流露。

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核心,中国文化是它的发展与扩大。中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和基础的,特别怀土重迁,对于故土家园有一种特别深切的感情。儒家思想是由内至外、由家族向外扩展的亲情次序。《尚书·伊训篇》中说:“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因此,家族宗亲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一个家族世代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家园和故乡,它就是中国人的根。故中国人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那些远离家乡谋生求仕与服役的游子、征夫,思乡、怀乡的感情,更是时刻萦绕在心中的梦,占据着他们的心田。屈原的《离骚》中说:“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扃顾而不行。”不要说是游子本人,就是他的仆人或马,也都眷恋着故乡,不忍离去。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富有四海的天子,可他一登上帝位就回家乡探亲,并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1]卷8

并对他故乡沛县的父老子弟们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1]卷8

项羽也是如此,他

攻破秦都咸阳并火之一炬,思欲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1]卷7

曹操是一个以天下为家,一生南

征北战的人,但他的内心却是一直眷恋着家乡:“狐死

归首丘,故乡安可忘!”[2]卷37

汉代古诗云:“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3]339

可见故乡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

杜甫也很热恋生他养他的一方土地,尤其是当他永远地离开了故乡时,思乡之情更加浓烈,如陈年老酒,愈久愈浓。在他的诗中,涉及故乡家园的有160多处,其中具体点名在洛阳和中原地区的有80余处。应指出的是,杜甫的怀乡与忧国情结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尤其是他在巴蜀、江湘的思乡诗,总是与他的忧国之思相联系。下面我们就此作一具体分析。

一、泛言思念故乡、故国及乡情的诗

杜甫提及故乡、故园、故山、旧乡、故国、旧国、还乡、望乡的诗,在杜诗中有80多首。杜甫的家乡在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但他自母亲去世后,就长期居住洛阳,故其提起在河南的家乡时,总是提到洛阳。这是因为,巩县在唐代属于河南府(府治在洛阳)所辖。说洛阳也就包含了巩县。另外,杜甫后来又筑土室于偃师的土娄村(即陆浑庄)为其父祖守墓,家也暂时迁至此处。偃师县也属河南府所管辖。天宝五年(746),杜甫移家长安,居住在城南杜陵附近的北杜(即杜曲)村,这里原是杜氏的祖

·

38·

籍———京兆杜陵。在这里杜甫一住就是十年,直到“安史之乱”后,才移家离去。故杜诗中所提到的故乡和故园,其实是包括洛阳与长安两处的。故国、旧国也是如此,不管是长安或是洛阳,都是唐朝的国都。对杜甫来说,故国和旧国也有家乡的意思。

先说有关故乡的诗,共有53首。其中著名的诗有《得舍弟消息》、《月夜忆舍弟》、《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五、《成都府》、《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大麦行》、《春远》、《至后》、《忆弟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复愁十二首》其三、《月圆》、《昼梦》、《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江梅》、《归雁二首》、《云山》等。现将以下几首诗为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

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①

此诗是在乾元二年(759)秋农历的白露节所作。时杜甫带领全家弃官西走秦州,身边只有其弟杜占相随。杜甫还有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乱,长期得不到他们的消息,也不知他们是死是活,故杜甫十分思念他们,同时也思念着故乡,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对故乡的感情是何等之深,就连故乡的明月也比他乡的明亮,这是他乡游子所特有的思想感情。

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神交作赋客,

力尽望乡台。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白鸥

元水宿,何事有馀哀。———《云山》

《云山》一诗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历尽千辛万苦逃到了成都,寓居草堂时期的作品。这时他刚安定下来,就十分渴望得到家乡亲人的消息。可是左等右盼,总是没有家乡的音讯。然而京洛(指洛阳)离这里远隔万里云山,即使是站在望乡台上,他也看不到故乡的影子。自己因长期奔波劳累成疾,一起逃难而来的亲朋故友,每天盼到日落也得不到故乡的消息,陆续都回去了。水边无忧无虑的沙鸥,它们哪里知道我有这么多思乡的哀愁。由此可见,故乡总是像一条无形的丝线,无时无刻不系在他乡游子心灵的风筝上,牵动着游子的心弦。

这年秋末,杜甫在蜀州遇到了他的同乡韩十四,他们本相约将来要一同归乡的,但韩十四要赴江东去看望他在江东避乱的双亲。于是杜甫写了这首诗送他: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

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

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

恐未同归。———《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诗中说:在战乱的年代里,能待在家中父母膝下尽孝娱亲的事,太难见到了,真是人间万事皆非呀。我也无法回家寻找已失散的弟弟和妹妹,如今您能到何处去寻找您的双亲呢?您路过三峡的黄牛峡水路艰险,我在这白马江边的寒树下送您远行。此一别就各自保重吧,只恐我们不可能一道回乡去了。在战乱的年代,朋友的离别也许就是死别,一道回乡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梦罢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

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

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是杜甫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写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唐朝官军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消灭了安史叛军。官军已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广大土地。杜甫时在梓州,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可以说是欣喜若狂,认为家乡河南地区终于从安史叛军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了,他也可以回洛阳老家了。于是在欣喜之际,写了这首被称之为“生平第一快诗”的七律。在此诗的最后一句,诗人自注曰:“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天宝元年(742)改东都为东京。事实上,从蜀中回到洛阳,路途遥远,不是件容易的事,光筹集路费就是一大难题。后来严武又二次镇蜀,杜甫又被邀入幕府,所以此次回乡未能成行。

峡险江惊急,楼高月迥明。一时今夕会,万

里故乡情。星落黄姑渚,秋辞白帝城。老人因

酒病,坚坐看君倾。———《季秋苏五弟缨江楼

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其一

这首诗作于夔州,时大历二年(767),杜甫年已老迈,独居夔州之东屯,生活非常寂寞。正好有故友前来探望,请到城中喝酒叙旧。酒楼高临江边,下可见湍急的江水,上可见天上的明月。这一次月夜相会,大家谈话的主题,自然离不开他乡连年作客、回乡思家之情。直到天上的星也落了,秋天的脚步也悄悄地消失在白帝古城。杜甫这时既老又病,不能多饮酒,就坐在酒席上极力地劝客人饮酒。客情的凄苦,思乡的愁思,折磨得杜甫在夔州再也待不下去了。于是他决定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离开巴蜀,回到自己的故乡去。次年正月,他顺江直下,从夔州到江陵,又从江陵到公安,本拟再转襄阳回洛阳,可是这时已

·

39

·

①所引杜甫诗作均据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是路途穷困,身不由己了,只好顺着长江漂流。在岳阳,他上了岳阳楼,写下了他那忧时忧国的名诗《登岳阳楼》。在此诗中,他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感叹。但是他还是心怀天下百姓的安危,“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之后,他又顺着湘江南下准备投奔他的旧交衡州刺史韦之晋。可是,当他到了衡州后,韦之晋又改派潭州刺史。当他跟到潭州时,韦之晋不幸在不久前已亡。他无依无靠,偶尔朋友有些周济,终难解决他的生活问题。他无以为家,只好寄宿舟中。他就像一只流浪的春燕,在湘江上飘零。一次,一只燕子落在了他的舟上,他深有所感,写下: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

故园常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君

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落

水益沾巾”。———《燕子来舟中作》

这首诗作于大历五年(770)的春社日。诗人在湖南度过了两个春天,每年春天总会有燕子来衔泥做窝。这只燕子似乎就是在洛阳故乡时常来杜家的那只燕子,好像认识自己这个主人似的,如今又从远方飞来看望我。燕子处处衔泥筑巢,与我这个处处无家处处家到处漂泊之人有何区别?它在我的船樯上向我呢喃了一会儿,就飞走了,望着它那穿花贴水的身影,我不禁老泪横流。杜甫自比为一只到处飘零的燕子,已是有家难回、无家可归了。最后他怀着一个不能实现的归乡之梦,终老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自乾元二年离开东都洛阳的家园之后,到他去世的大历五年(770),在陇秦、巴蜀和湖湘已经流浪了12年,他无时不在想念家乡,有着浓厚的念祖归根的意识。但归乡之梦至死也未能如愿。杜甫对家乡感情之深,思念之极,都是诗人之最。这里面既有对故土的思念,也有对中原文化与故国风物的深切认同与怀念;更有对故乡亲人浓厚的关爱之情。在儒家看来,一个不爱家乡的人,是不会爱国的。因为国家是家的扩大,祖国是家乡的扩充。杜甫将他热爱家乡与家乡父老和亲人的感情,扩展为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故此,我认为:他热爱家乡的感情与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致的,也可以说他的思乡之情就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一部分。

二、怀念中原家国的诗

中原是一个颇为宽泛的概念。它原指夏、商、周三代建都的河洛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概念的范围逐渐扩大,变成了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晋、冀、鲁、豫等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处中国中北部等地区。秦统一中国后,秦也成了政治文化的中心,于是秦地也成了中原地区之一。三国两晋之后,南北分裂,中原也就成了北方地区的概称。隋唐以后,南北统一,在概念上,北方地区的黄河流域,仍被人们称为中原。而洛阳和长安的两京地区,则是中原的核心地区。在杜甫的诗中,中原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两京地区。杜诗中,有时中原是与南方对举的,如:“南方六七月,出入异中原。老少多喝死,汗逾水浆翻。”(《贻华阳柳少府》)这里就是指南方与中原(北方)六七月份的气候有很大的区别。有的诗中的中原是指洛阳地区,如:“胡马缠伊洛,中原气甚逆。”(《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伊洛”指的就是洛阳的伊水和洛水,此代指洛阳。有的是指两京地区,如:“燕蓟奔封豕,周秦触骇鲸。中原何惨黩,余孽尚纵横。”(《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诗中的“周”是指成周,即洛阳的古称,“秦”则指长安地区。杜甫的家在洛阳、长安两处都有,因此,中原在杜诗中既有故乡的含义,也有朝廷所在地之意。杜诗中出现“中原”二字有23处,大部分都是泛指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也正是安史叛军所占领的地区,当然也包括杜甫的家乡两京地区。他身虽在巴蜀,心中却时刻惦记着家乡的时局与朝廷的安危。在杜甫的观念中,家、国是一体的。中原既是家乡的所在地,也是国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所以他的怀乡诗,既有怀念家乡的乡愁乡思,也包括着关心国家命运的忧国之情,有着深沉的家国之思。下面就其怀念中原的诗歌举其要简作分析。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

杜甫在乾元二年十一月,由秦州来到了同谷县。他原以为这里的生活条件要比秦州好些,而实际上是更糟糕。他生活无依无着,只好靠到深山挖黄独(一种能食用的药材)为生。可是深山之中,白雪掩胫,不要说黄独找不到,连能当食物的橡栗也拾不到了。这时,他懊悔不该轻易地离开家乡,来到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可是,中原又无书信和消息,家是回不去了,手脚又冻得皮肉坏死,日子真是难熬啊。仰望高天,长歌一曲,呼啸的寒风也为之悲哀啊。要不是中原战乱在家乡待不下去,他怎么能远离故土而去呢?杜甫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成都,在城西草堂刚刚安定之后,他又时刻记怀着中原失散的兄弟: 萧萧风色暮,江头人不行。村舂雨外急,

·

40·

邻火夜深明。胡羯何多难,渔樵寄此生。中原

有兄弟,万里正含情。———《村夜》

这首诗写一个村庄的夜晚,风高雨疾,路断行人,隔着雨声只听到有人在舂米,看见邻家的灯火到深夜还亮着。安史叛胡带来的灾难太多了,我只好打算在砍柴打鱼的生涯中讨生活。中原那里有我失散的兄弟,我在万里之外的他乡,正在想念着他们。这里的“中原”是指河南道,包括现在的河南与山东。因为杜甫的四个弟弟,除了杜占跟随着杜甫外,其余的三个,都滞留在河南与山东等地。下面这首诗中的中原,则指两京地区: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桃花气

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故乡门巷荆棘底,

中原君臣豺虎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

索钱。———《昼梦》

宝应二年(763),虽然“安史之乱”已结束,可是天下并不安静。吐蕃三番五次地侵扰唐朝的边境地区,甚至攻陷长安,迫使天子出走陕州(今属河南陕县),中原仍是动荡不安。大历二年,杜甫已到夔州,时刻忧心时局,想念中原,故写了这首诗,通过白日做梦,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及对中原家乡的关心。诗的头四句,写入梦之由,二月天气渐暖,夜也渐短,花气熏人,牵人入梦。当他一梦到故乡时,就见家门荆棘丛生,田园荒芜。也似乎看到了中原(即两京地区)的君臣们被四周的豺虎包围着、窥视着,十分令人担忧。杜甫是多么希望天下早日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不再受贪官污吏们的横征暴敛,他就可以回到家乡过安稳的生活了。虽说这只是一个梦,可梦中所思,也正是杜甫心中的忧虑和愿望啊。

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庭蔬尚在眼,浦

浪已吹衣。生理飘荡拙,有心迟暮违。中原戎

马盛,远道素书稀。塞雁与时集,樯乌终岁飞。

鹿门自此往,永息汉阴机。———《登舟将

适汉阳》

大历五年秋,杜甫在湖南境内已经流浪了两年多,此时他已是“左臂偏枯半耳聋”(《清明二首》其二)的老人了。他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去。于是下定决心离开潭州(今湖南长沙)北上还乡。但是他收到的报道家乡平安的书信越来越少了,听到的多是中原仍是戎马遍地、战伐不已的大量传言。无奈之下,他计划先到汉阳,再由汉阳北上襄阳暂住,等候北方家乡的消息。遗憾的是杜甫的船才行到汨罗江,杜甫的身体就支撑不住了。他死后葬在平江(今属湖南)小田村,40多年以后,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将他的棺榇运回他日夜想念的中原故乡。

杜甫诗中的“中原”总是与战乱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如:“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前出塞九首》其九)“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二)“中原正格斗,后会何缘由。百年赋命定,岂料沉与浮。”(《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着青壁。”(《阆山歌》)“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咏怀二首》其二)“中原消息断,黄屋今安否。终作适荆蛮,安排用庄叟。随云拜东皇,挂席上南斗。有使即寄书,无使长回首。”(《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羁离暂愉悦,羸老反惆怅。中原未解兵,吾得终疏放。”(《次晚州》)“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杜甫在这些诗句里,既是忧家又是忧国。故此,我们可以说,杜甫对中原家乡动荡不安局势的关心,与对国家社稷生死存亡的忧心,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三、怀念洛阳故乡及河南城乡的诗

杜甫诗歌中提到洛阳与洛阳地区的诗有30处,其中直接提到洛阳的有12处,提到洛阳别称的如东都、东京、京洛、河洛、洛城、伊洛、伊周的有11处。提到洛阳名胜伊阙、龙门的有4处。而其中直接提到他的家园所在地巩县和陆浑庄(土娄村)的有3处。这说明杜甫是特别钟情他的家乡洛阳的。杜甫的家有4处,3处在河南。即:河南巩县的南瑶湾、河南偃师的陆浑庄,再就是在都城洛阳。杜甫年轻时长期住在洛阳,他小时曾住在他的二姑家洛阳的仁风里。但他不可能一直住在他的姑家,因此也当还有一个家,但不知道具体在洛阳的什么地方。河南之外的就是长安城南的杜陵(杜曲)。在这里他住了10年。从杜甫自称为“少陵野老”来看,他是很重视这个家的。而其他的地方,如奉先县的家、鄜州的羌村、秦州的西支村、成都的草堂、夔州的东屯等地都是他的寓居处。杜甫诗中有故乡含义的4个家,有3个都在河南,巩县是他的出生地,陆浑庄是他杜氏祖坟的所在地,洛阳是他少年时代的长期居住地。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家乡是一个人出生和青少年成长的地方与祖坟的所在地。巩县与陆浑庄又都在洛阳的辖区之内,故洛阳是杜甫家乡的总称,可称为是第一故乡。而长安杜陵的家,是在他成年以后才迁移过去的,又是他的十三祖杜预的祖籍,可以说是杜甫的第二故乡。而杜甫在提到故乡时,其

·

41

·

感情之深,以洛阳为最。因此,杜甫在诗中为什么总是频频提及洛阳,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先看下面这首诗:

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送客东郊道,

遨游宿南山。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回首

载酒地,岂无一日还。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

颜。———《遣兴三首》其三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秋,时杜甫正在华州任上。诗中回忆了自己青少年时期在洛阳与众亲友一起游乐的情景。自从黄河岸边起了狼烟战尘,成皋山上旌旗林立,载酒高歌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男儿最重身体壮健,而今我已是满面愁容,再也不是当年的红颜少年了。杜甫思念洛阳的诗,大部分都写于他来到巴蜀之后。下面这首诗写于他来到成都的四年之后的一个冬至节: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

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

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

咏转凄凉。———《至后》

诗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所写,时严武再度镇蜀。杜甫本来打算在广德元年“安史之乱”结束时,就回洛阳老家的,可是一时筹措不到路费,又恰逢老友严武重回蜀中任剑南节度使,他便留在严武幕府任节度参谋。但是思乡之情却丝毫未减。在诗中,杜甫特别强调“远在剑南思洛阳”这种苦苦的乡思。觉得做个穿着青袍、骑着白马的幕僚没有什么意思,而金谷铜驼的洛阳已变成了满是荆棘的荒城,已非过去繁华富庶的故乡模样了。看到身边开放的梅花,他想到了棣萼相连的兄弟,却一经分手,便成永诀,心中很不是滋味。本来想写诗遣愁,谁知诗成之后,心中却是愁上加愁,心情更加凄凉了。而杜甫在蜀中唯一能够依靠的严武,却在次年四月病死在成都,使杜甫顿觉自己像一个被抛弃在天边的老人,感到有些绝望: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陇右

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洪涛滔天风拔

木,前飞秃鹙后鸿鹄。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

肉无消息。———《天边行》

杜甫在诗中说他像一个天边绝望的老人,天色已晚还在大江边痛哭。陇右和河源之地已被吐蕃占领,再无土地可种,现在胡地的骑兵又侵入了巴蜀,如同洪水滔天、大风拔木,连同天上的飞禽也无落脚之处,纷纷飞逃而去。而我多次托人向洛阳捎信,十年来却没有得到家乡弟妹的任何消息,心情真是沉痛极了。

杜甫的诗中还几次提到他的故乡巩县和偃师的陆浑庄:

君行别老亲,此去苦家贫。藻镜留连客,

江山憔悴人。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朝夕

高堂念,应宜彩服新。———《送孟十二仓曹赴

东京选》

大历二年秋,杜甫的一个朋友孟仓曹将赴东京洛阳参加十月的选官考试,杜甫听说后前去送行。这位孟仓曹想必是蜀人,他告别家人前去东京选官,也不由得激起了杜甫的思乡之念。希望他在选官之余,能够顺道到自己的家乡巩县去探望一下雪中的梅花,也算是了却一桩思乡之情。并祝愿他能旗开得胜,早日得官,回来给父母一个惊喜。这是杜诗中唯一提到故乡巩县的一首诗,因此也显得格外珍贵。与此诗的同时,杜甫还给孟仓曹写了一首诗,让他趁赴东京选官之便,寻觅一下在洛阳附近偃师西首阳山下的土娄旧庄(即陆浑庄),并给家乡的亲人捎上一封书信:“平居丧乱后,不到洛阳岑。为历云山问,无辞荆棘深。北风黄叶下,南浦白头吟。十载江湖客,茫茫迟暮心。”(《凭孟仓曹将书觅土娄旧庄》)此外,在《忆弟二首》的题下注中,有杜甫的原注:“时归在河南陆浑庄。”这是杜甫具体提到他在河南巩县与陆浑庄的四首诗,一般读杜诗的人不大注意到,故特为标出。

杜甫除提到洛阳家乡的诗外,在诗中还提到河南的新安、阌乡、虢州(虢国)、湖城、函谷关、荥阳、河阳、梁宋、宋中(睢阳)、陈留、嵩阳、汝州、颍川、颍水、箕颍、临颍、南阳、河内、山阳、鲁阳、芒砀、相州、叶县、邓林、桃林等地,以及嵩华(嵩山与华山)、长淮、淮湖、孟诸、小有洞(王屋山)、黄河、汴水等诸山水,共计有50多处。由此可见杜甫对河南家乡各地风情,都是十分熟悉和热爱的,家乡的山山水水与父老的生活,在牵动着杜甫的心,使他时时把怀念、牵挂之情,融入他思乡的诗篇之中。

从杜甫这些怀乡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对故乡和中原的深厚感情,对家乡亲人和父老乡亲无限的眷恋和思念。他的怀乡诗大部分作于远离家乡和京城及巴蜀、荆湘的漂泊时期,怀乡和忧国是他这个时期的两大主题。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2] 郭茂倩.乐府诗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3]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 张燕萍)

·

42·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以《望岳》和《石壕吏》为例 姓名:王灿灿 系别:音乐学院 双学位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121012069 指导教师:韩洪波 2016年5月7日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 II 引言 (1) 一、杜甫的生平 (1) (一)少年时期 (1) 2.游历时期(732——747) (1) (二)长安落魄时期(747——756) (1) (三)安史之乱与为官时期(757——759) (2) (四)老年漂流时期(759——770) (2) 二、杜甫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望岳》与《石壕吏》为例 (2) (一)以《望岳》为例 (2) 1.时代背景 (2) 2.分析《望岳》的思想感情 (2) (二)以《石壕吏》为例 (3) 1.时代背景 (3) 2.分析《石壕吏》的思想感情 (3) (三)杜甫先后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3) 三、杜甫的诗歌对后人带来的影响 (4) 结语 (4) 参考文献 (4) 致谢 (4)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师宗县彩云镇明德小学张家发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民性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 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 1

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从7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长达10年的“壮游”,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高适、李白等人,并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了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浪漫主义的色彩。 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是杜甫创作思想的转型时期,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杰作,这才确立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安史之乱剧烈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和人民共同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曾备任命为左拾遗,却屡次遭贬斥,但也因而获得深入人民的生活机会,他一方面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 2

登岳阳楼·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登岳阳楼·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

为天下文化名楼。 【原文】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解】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韵译】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编号2015010329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I206.2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作者姓名 指导老师XXX 教授 所在院系中文系 专业名称 完成时间2015年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指导教师,XXX 教授)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中国黄石435002) 摘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人、有的事如昙花一现,很快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人、有的事却不可磨灭,经得起历史的洗礼。杜 甫就是后面的一类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作品被称为 “诗史”,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本文主要是从 杜甫的人生轨迹和他的作品反映出的内容出发,研究杜甫的入仕情 怀。 关键词:杜甫;奉儒守官;儒家思想;入仕途径;济世救民 中图分类号:I206.2 The Reasons Why Du Fu Officer (Tutor:XXX) (CollegeofArts& Science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The wheel of history rolls on,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such as a flash inthe pan, and soon disappeared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but indelible, can withstand the baptism of history. Du fu is behind the kind of person, he is a great poet, he left work called "poetic history", the study of him and his works have been never to stop.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du fu's life trajectory and his works reflects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on du fu earners. Keywords:Du Fu;Shou Feng Ru Officer;The Confucian thought;In his way;Salvation

浅谈杜甫沉郁顿挫风格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 《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 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 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 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杜诗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这一艺术体现出来,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 这里姑且分而述之。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又如“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 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不少,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 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塬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蜀相》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引导语: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相信很多人都读过,那么相关的《登岳阳楼》教案要怎么设计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杜甫登岳阳楼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知识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节 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诗”,在那个诗意的世界里,既有山水田园的恬淡适意,又有边塞诗派的浪漫雄壮,既有李白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①。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这份爱国情怀并不是单一的、苍白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他是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情感出发,逐步上升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深厚感情,并最终将这份爱国情在报国卫家、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中升华。本文就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从以下三个侧面进行层层解析。 一、赞美河山忧患国运 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他从20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河山之胜。中年寄寓

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三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而杜甫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却能够在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觉察到“万方多难”的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体现出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②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载(755),就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杜甫途经骊山,唐玄宗正携杨贵妃在华清宫吃喝享乐,杜甫心忧玄宗昏庸,大权旁落,用诗歌讽刺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诗人听说皇宫内的金盘宝器,都已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而更加严重的后果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统治阶级和人民严重对立,唐朝已处于岌岌可危、行将倾覆的边缘。很快,安史叛军的鼙鼓也在渔阳敲响。所以千载以后重读这些诗歌,我们不能不佩服杜甫敏锐的洞察力。正是由于诗人怀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才能及时觉察到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隐患。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 风格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杜诗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这一艺术体现出来,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这里姑且分而述之。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

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又如“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祠》)。“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不少,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塬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点出武侯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其间妙笔天成的一个“寻”字,使得一问一答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寻觅遗踪的急切情绪,给人的印象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然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的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庙的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诗人形单影只而来,又孤寂伤怀而返。这就形成了一种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登岳阳楼杜甫选择、理解性默写

《登岳阳楼》杜甫选择题、默写及解析【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剽悍(biāo)鞭挞(tà)唱喏(rě)自给自足(jǐ) B.戎马(rónɡ)擢升(zhuó)女红(ɡōnɡ)歃血为盟(shà) C.涕泗(sì)诠释(quán)襁褓(bǎo)与时俱进(yù) D.蹩脚(bié)乾坤(qián)斡旋(wò)大大落落(lā) 1.答案:B【解析】A.“剽”读piāo, C.“与”读yǔ;D. “落”读luō。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吴楚东南坼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2.答案:C【解析】C.老病:年老且生病。 3.下列诗句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C.亲朋无一自,老病有孤舟。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3.答案:A【解析】B.月—夜;C.自—字;D.四—泗。 4.下列对《登岳阳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 B.《登岳阳楼》中,“昔、今”二字有深刻的含意。 C.《登岳阳楼》颔联形象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D.《登岳阳楼》意境宏大,炼字炼句准确。 4.答案:A【解析】A.为其晚年作品。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B.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5.答案:C 【解析】C“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理解有误。“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6.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B、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6.答案:C 【解析】C.“与全诗联系不紧”错,颈联是写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和杜甫的个人感触,感触是由景色引发,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所以颈联和前两联密切相关。颈联和尾联也是密切相关,个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永丰二中松根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结构和外结构,涉及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圆,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此时的诗人,正由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征入伍的士卒可别的悲凉身世(《无家别》),全方位地反映了战争的灾难,朴实而悲痛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时

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

浅论杜甫诗歌与爱国思想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诗歌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一、爱国思想的形成 杜甫的诗歌,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他深受孟子“仁爱”思想,屈原等爱国诗人的影响,熔铸杜甫爱国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仁爱”思想的影响 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杜甫曾说“自先君恕,预以祥,奉儒守宫,未坠素业矣。”(《进雕赋表》)。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济业”的政治抱负。然而仕途的不顺,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的道路,而是屈沉下僚。时代的变动,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流利失所,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屈原爱国“魂”的再现 读杜甫的诗,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痛悼人民的疾苦。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悲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杜甫两次落第,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和屈原有些许相似。饱读诗书,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献赋求官的失败,政治上一筹莫展。安史之乱期间,深陷胡虏,九死一生。平定叛乱时,他高兴得热泪盈眶。战乱与漂泊,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并未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统一与强盛,始终是杜甫最关心的事。 杜甫晚年,长安再度沦陷,他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他身在两川,心系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无奈之下,他乘舟出游,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怀着满腔遗恨,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类似的生活经历,同样的爱国思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同样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现实些,他的心随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起伏,流下了那忧国忧民的涕泪。他为祖国的安危,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晚年留寓夔州时,《秋兴》八首从孤城落日的暮景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用铿锵的音调,华丽的词藻烘托出诗人的爱国深情:“彩笔昔曾千气象,白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届汉语言文学李庆河 【内容提要】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由于他的忧伤和痛苦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取得深刻的联系,因此在他的诗中,真实地反映着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大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而被称为“诗史”。 【关键词】杜甫诗歌反映现实思想内容 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在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人民)杼柚茅茨空。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诗人又更进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又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他的笔锋,一直伸向最高统治者。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进前丞相嗔”,他以非常出色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骄宠下,杨氏姊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枯棕》中,“伤时苦军阀,一物官尽取”,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在《洗兵马》中,“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他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在《释闷》等诗中,他更对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 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着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艺术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 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春望》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诗人有关心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江西永丰二中刘松根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内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内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此时的诗人,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

浅析杜甫的爱国思想

浅析杜甫的爱国思想 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杜甫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也表现在多个方面。不论是早期的远大抱负,还是后来的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人民、关心时局、关注国运,杜甫都用自己勤奋不辍的笔尖,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真实生活画面,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关键词:杜甫爱国思想 从古到今,有很多人对杜甫的各个方面都有过研究,其中,也有对杜甫的爱国思想进行比较准确的研究的。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对其爱国思想研究的比较到位的有程广让和张敏两位。 一、程广让对杜甫爱国思想的研究 程广让提到,杜甫拳拳的报国之心。他说,杜甫的政治理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模式的核心便是德政,即以德治国。杜甫生活的年代中,虽然开元年间维持了国家的旺盛局面,但是天宝以来他心中理想的社会形态却荡然无存。可是,杜甫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使之能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青年时期的杜甫,满怀着信心,憧憬着未来,并不懈地为之而努力着。24岁时的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第一次游历齐赵期间,写下《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这时,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他漫游期到洛阳应举不第。36岁时入长安再次应举,仍是名落孙山。可他还是不死心,如同“语不惊人死不休”,又在长安待了一年,并屡屡给时任尚书左丞的正四品大员韦济赠诗,请求举荐。再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左拾遗。从漫游时的应举,到困顿长安十年的应举;从献赋做官,到做左拾遗,他生命的二十多年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可始终没有感受到大唐的土地上留给自己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一腔拳拳报国之心无有施展的天地,真让人遗憾。 杜甫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人民,贯穿了他生命的全部。杜甫是写山水田园的老手,他继承了王维、孟浩然写山水田园的优良传统,而代之以浓浓个人情感的山水田园诗,彰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史之乱,这次战乱,使强大的唐王朝至此由盛而转衰,社会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灾难。杜甫目睹和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有感而发。至德二年二月,困居长安的杜甫,面对明媚的春光,花香鸟语,触景伤怀,感伤国破家亡,欣然命笔,绝世的佳作《春望》应运而生,“感时花溅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