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伊斯堡内港_一座在历史工业区上建起的新城区

杜伊斯堡内港_一座在历史工业区上建起的新城区

杜伊斯堡内港——一座在历史工业区上建起的新城区

Inner Port of Duisburg ——New District Built on the Historical Industry Area

作者: Theo Koetter ,德国波恩大学城市规划研

究所教授,所长。koetter@uni-bonn.de

译者:常江,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教授。Changjiang1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4379536.html,

摘要:如同整个鲁尔区一样,杜伊斯堡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经历着一场经济结构的变迁。杜伊斯堡内港因港口企业的搬迁和关闭,变成了工业废弃地。由于1989年至1999年的国际建筑博览会的契机,使得杜伊斯堡内港区的复兴和港区与城市的融合成为鲁尔区城市结构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好的例证之一。本文简述了杜伊斯堡内港区的复兴过程。

Abstract :Like the whole Ruhr area, Duisburg also underwent a change of economical structure 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With the moving and closure of enterprises the inner port of Duisburg came into industry wastelands.

Beca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Fair in Ruhr area - Emscher Park from 1989 to 1999 the city Duisburg got new developing chance. Now the recovery of inner port area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the city become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of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the Ruhr are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the planning of the reconstructions of inner port area of Duisburg.

关键词:杜伊斯堡;内港;城市改建Keywords :Duisburg ;Inner Port ;

City Reconstruction

Theo Koetter 著 常江译

前言

如整个鲁尔区一样,杜伊斯堡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经历着一场经济结构的变迁。相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杜伊斯堡市传统的煤炭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杜伊斯堡内港作为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因港口企业的搬迁和关闭,原来一片沸腾的工业区变成了工业废弃地。整个鲁尔区包括杜伊斯堡市在内的城市复兴和产业结构转型的最大动力,来自于1989—1999年的国际建筑博览会(Emscher Park from 1989 to 1999)。现在,杜伊斯堡市内港区的复兴和港区与城市的融合成为鲁尔区城市结构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好的例证之一。

1 历史发展沿革

杜伊斯堡港的系统扩建始于19世纪中叶,这使得杜伊斯堡港成为鲁尔区最重要的货物港。早在12世纪时期,由于莱茵河改道,杜伊斯堡失去了其直接位于莱茵河水道边的有利地位。直到1823年一家私人企业受杜伊斯堡市政府的委托,在莱茵河和杜伊斯堡市之间修建了一条运河,从而重新建立了该市和莱茵河的联系(见图1)。水利工程师利用莱茵河中世纪时变为陆地的河道作为新的运河通道,这一运河在1904年时,即达到了今天4公里的长度。在运河的两边都修建了铁路,和鲁尔区的主要交通干线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内港和位于鲁尔奥特的外港通过玛利亚水闸连接起来,内港和外港联合起来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内河港(见图2—4)。在长达150年的历史中,杜伊斯堡港在世界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木材、钢铁、煤炭、化工产品、香烟和食品等方面。在粮食和面粉方面的贸易使得杜伊斯堡市赢得了鲁尔区的“面包筐”的称呼。

木材工业是最早落户内港的企业,为其建造的建筑直到今天依然引人瞩目,当时的木材工业主要是为煤炭工业的扩张提供物资。紧随其后的是许多粮食加工厂和其庞大的粮仓。许多粮仓今天依然存在,并由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影响着内港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是1934年建的24.75米高的斯塔里索粮仓,它曾经被视为内港的建筑典范。但同其他粮食加工企业和粮仓一样,目前它也处于荒废状态。由于其独特

的建筑风格,到今天为止,一个相应的重新利用的方案依然没有找到。

20世纪中叶,由于粮食企业的衰落,杜伊斯堡内港经济地位开始下降。从原来的交易市场演变为存储之地。作为木材、煤炭和粮食交易的中心的辉煌时代宣告结

束,下降的经济竞争力导致许多企业迁离这里,整个内港变成了一个荒废的区域。

对内港的重建和复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的工作只是停留在建设一些单独的住宅和清理修复部分古城墙(见图5)。当时的目标是,将内港地区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开放,通过对内港的改建和重建,建立杜伊斯堡市和内港水域之间的联系,完成杜伊斯堡市滨水城市的整体设计(见图6)。

2 杜伊斯堡市内港的总体设计

对杜伊斯堡市内港的重新利用是在国际建筑博览会——埃姆歇园(E m s c h e r Park )的基础上开始的。整个内港占地面积85公顷,长1.8公里。针对整个内港的重建,1990年举行了一次投标,竞标者主要为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项目管理者。内港的总体规划被伦敦的S i r N o r m a n Forster 规划事务所和皇家建筑技术公司(Firma Kaiser Bautechnik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发展联合会(LEG NW )以及Treuhandstelle (THS )公司夺得。总体规划是对内港的整体调整和规划,并通过单一的项目逐一得以实现。在这一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市政府力图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水边工作、居住、文化活动和娱乐休闲。

在此规划设计中,遵循两个原则:(1)所有原来用作仓库的特征鲜明的建筑都保留,并通过赋予新用途和添加建筑单元来加以保护;(2)充分利用水体,将水作为城区建设的新元素,通过对水的利用改变这一街区形象。在港区的北岸将建一座镰刀型的高达11层的透明的被称为“Eurogate ”的写字楼,它将是内港复兴的标志性建筑(见图7)。

如何利用这些废弃的、衰败的仓储建筑,是进行改建之初首要考虑的问题。1991年杜伊斯堡市尝试着将一座仓库改建成了“城市文化和历史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座建于1905年的老建筑,人们为它添加了以钢铁和玻璃为

主的新建部分,从而达到新老建筑的完美

图4杜伊斯堡内港

资料来源: www.dvv.de/alle/blick

图7 拟建的 “Eurogate ”大厦 资料来源:Heidede Becker :

Ohne Leitbild? Staedtebau in Deutschland und Europa, 1998

图1杜伊斯堡市区位图 资料来源

: Kommunalverband Ruhrgebiet: Das Ruhrgebiet, 2002

图2杜伊斯堡的内港和外港

资料来源

: www.duisburg-bilder.de

图5 修复的古城墙

图3杜伊斯堡外港

资料来源: Harald Neumann: Farbiges Ruhrgebiet ,

1986图6杜伊斯堡内港整治规划 资料来源:www.

innenhafen-portal.de/standort/html/rundgang.html

杜伊斯堡内港——一座在历史工业区上建起的新城区

Theo Koetter

统一(见图8)。对于杜伊斯堡市来讲,这座仓库的改建是内港更新和重建的信号,

由此开始了内港的复兴和重建。重建之初,建设工作主要集中在南岸,北岸依然以工业建筑和厂房为主。在南岸,许多老建筑被改建成了不同的博物馆,在跳墙和天鹅门桥之间是长达660米的开敞空间。今天,南北岸之间被数座桥梁相连。其中位于内港中间的步行桥被设计为一座活动吊桥,每当有大型船只经过时,桥的中央可分离,并被两边的钢索吊起9米之多,以方便大型船只的通过(见图9)。

内港改建之初,建设高质量的住宅即被列为主要任务之一,因为现代化的街区,离不开现代化的住宅。新的住宅建在了人工运河的边上,住房直接临水,形成一道诱人的运河风光(见图10、11)。现在在总的700套计划住房中,已有450套住房建设完工。建筑师 Lord Norman Foster 、杜塞尔多夫的建筑事务所Ingenhoven 、

Overdick 、Kahlen

及其合作伙伴在新住宅

建设中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临水一侧,豪华的玻璃窗为住户提供了良好的视线,在内部庭院则有着大片绿地,所有这一切,都使得这一组临水建筑,成为质量上乘的住宅(见图12、13)。

在河港西北部,通过一个水坝将水平面提高了几米,使得两侧的人工运河直接延伸到住宅区中。从而使得一方面水边的建筑免受莱茵河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得住户更接近水域,增加亲水和用水的可能性。同时人工运河和港区河道也是雨水的收集道,它们和雨水收集装置相连,当运河的水平面超过一定的界线时,水将会通过一个太阳能水泵自动被排入雨水收集库中。

这组新的住宅为杜伊斯堡市人口的迁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作出贡献。根据私人投资者和港区发展联合会达成的协议,为了维护社区的稳定,在这组住宅建筑中有35套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住房,其余为商品房和出租房,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住

图8 杜伊斯堡城市文化和历史博物馆图9玛丽安桥(步行桥)

资料来源: www.duisburg-bilder.de 图10 新建的与内港相通的人工运河

图11 人工运河边的新建住宅

图12 良好的运河景观:住宅、玻璃通窗、视线图13 临水的玻璃通窗及阳台

房的要求。

在众多属于文物保护的老建筑中,有的被重新作为办公用途,有的作了文化机构的驻地,其中最有名的是所谓的“港口论坛”(见图14)。这是由一座相对而言较小的仓库改建而成的办公楼,港口发展联合会的总部设在这里。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建筑,所有感兴趣的游客都可以到此来参观。而且人们可在此设立的信息中心获得港口改建方案、港口基础设施和港口文化娱乐活动的信息。所以这里成了市民、使用者和感兴趣的投资者聚会和交流的中心。在建筑内部还常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

重要的仓库和早期的食品加工厂房渐渐地都得到了成功的改造和利用。当时对规划提出的要求是,保护现有的企业,创造就业岗位。只要新的用途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就应该加以支持。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只有一家港务公司离开了杜伊斯堡市,其他的企业有的虽离开了港区,但在

本市其他地区找到了合适或者更好的新址。除了对老建筑的重新利用,在港区整治过程中还清理出许多建筑用地,并逐步在其上建设了新建筑。迄今为止,通过老建筑新用和新建建筑,港区已有145 000平方米高品质的建筑面积,并提供了4000个新的就业位置。

3 建立在公-私合作基础上的复兴

内港的复兴是杜伊斯堡市政府和许多私人投资者共同的任务。几乎所有的项目和措施都是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对内港系统的改造是自1993年成立的杜伊斯堡内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的。受杜伊斯堡市政府委托,该公司负责对内港的复兴和治理,以彻底改变港区的形象,提升其价值,所有的措施都是在国际建筑博览会——埃姆歇园(Emscher Park )的战略指导下完成的。

完成内港工业荒地的重新利用,拥有土地所有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

杜伊斯堡内港——一座在历史工业区上建起的新城区

杜伊斯堡市政府忠诚的合作伙伴,杜伊斯堡内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接收了所有内港的土地,从而使得发展该地区成为可能。对该区域的新建毫无例外地是通过私人投资和许多大的私人企业的参与完成的,比如:LEG ,THS ,GEBAG 等公司。

通过杜伊斯堡鲁尔奥特港股份有限公司和经济资助社团(Gesellschaft fuer Wirt -schaftsfoerderung )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许多老公司没有迁离,同时也有许多新的公司到此落户。

4 结论

杜伊斯堡内港的更新和改造是成功的,这一切可以通过许多矗立在港区的新建筑所证实。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通过更新和改造,港区的整体形象得以改变,由

原来的工业港区变成了集居住、工作、文化和休闲为一体的高质量城市街区。国际建筑博览会(IBA )的发展战略和港区的整体规划被证明是可行的,并作为港区继续发展的基础,为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

导。杜伊斯堡内港成功的整治和复兴是国家机构和私人投资者通力合作的结晶,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政府管理力度的减弱,这一合作模式,在内港未来的发展中将会继续得到发扬和光大。

参考文献

Engert, Klaus (2003): Die Muehlen im Innenhafen. In:

Bauwelt Heft 11/2003, S. 18-21

Escher, Gudrun (1999): Ausbau des Duisburger

Innenhafens. In: Bauwelt Heft 29/1999, S. 1597-1599

http://www.innenhafen-portal.de/standort/html/

rundgang.html

http://www.innenhafen-portal.de/de/frameset_rot.html

图片来源

文章中的图片,除注明出处外,均由常江摄影。

图14 著名的“港口论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