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论》 习题

《德育论》 习题

《德育论》 习题
《德育论》 习题

《德育论》课程练习题库

1单项选择

1.狭义的德育专指 A.道德教育

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 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 B.政治教育

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B.政治教育的范畴

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B。政治教育部门

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C.道德教育

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B.鲁洁

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A.文化功能

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C.经济功能

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C.政治功能

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D.自然性功能

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D.个体发展功能

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D.个体享用性功能

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A.超越性

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B.导向功能

16.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这是德育的A.神学目的论

1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这是德育的B.个人中心目的论

18.认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德育的C.社会中心目的论19.德育的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托马斯·阿奎那

20.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B.卢梭

21.德育的社会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涂尔干

22.我国《小学德育大纲》颁布于B.1993年

23.我国《中学德育大纲》颁布于C.1995年

24.德育内容与生活、劳动融为一体,在呈示形式上具有非专门、不自觉的特点的是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

25.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德育内容呈示形式上具有绝对灌输特色的是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26.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的是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27.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性质上应A.凸显生活性

28.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目的上是A.凸显生活性

29.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内容上要C.取材于现实生活

30.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方式上应D.通过实际的生活

31.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弗洛伊德

32.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柯尔伯格

33.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班杜拉

34.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关心A个体内部的冲动、思想、感情

35.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天生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A.本我36.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控制本我,但是以来自本我的能量为依托的是B.自我

37.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作为人格的象征、社会道德的代表,是人格的最后形式而且是最文明部分的是C.超我38.柯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B.“两难故事法”

39.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1) 的儿童是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40.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2) 的儿童是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41.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3) 的儿童是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42.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4) 的儿童是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3.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行为主体的观察

44.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的发展阶段是A.无律阶段

45.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是B.他律阶段

46.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C.自律阶段

47.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D.自由阶段

48.“我们对个性予以极大的,在原则上是不寻常的尊重。它的提出者是C.马卡连柯

49.学校道德教育不像一般社会影响那样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控制。学校德育作为人的最具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过程,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A.计划性

50. 德育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B.正面性

51. 道德教育过程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开始,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D.多端性

52. 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调控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的是A.教育者

53.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德育主体的是 B.受教育者54.在德育过程中,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进行的,作为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并使之发生相互联系的媒体和中介的是D.德育方法

55.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解决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这是B.智育过程的目标

56.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并通过反复的筋肉活动和身体的锻炼以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这是C.体育过程的目标

57.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A.品德认识

58.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B.品德情感

59.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是C.品德意志

60.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做出的反映是D.品德行为

61.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D.品德行为

62.学生由于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属于A.认识性质的矛盾

63.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属于B.能力性质的矛盾

64.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属于C.思想性质的矛盾

65.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66.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德育方法是B.榜样示范法

67.教育者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的德育方法是C.情感陶冶法

68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D.实际锻炼法

69.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是A.自我教育法

70.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德育方法是D.品德平价法

71.我国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二、名词解释

1. 政治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2.德育的文化功能2.是指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

3.德育的经济功能3.是指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素质正是经济活动所必需的),而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4.德育的享用功能,4.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5.德育目的5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6.德育的神学目的论6.这种目的论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

7.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7.即个人本位论,其基本观点是德育是使人性得到完善的手段.德育目的应该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和道德需要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它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

8.德育的社会中心目的论8.即社会本位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9.他律是指那种不重视人的价值,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靠社会舆论和社会奖惩等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

10.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智慧、潜能及创造力

11.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12.生活人与人之间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

13.德育过程它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德育要求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品德规范,发展其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

14.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针对受教育者而言的,指个体接受外界的影响(包括教育影响),经过自我消化,形成个人品德的过程

15.品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16.品德情感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17.品德意志也叫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18.品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做出的反映,是实现内在的道德

认识和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行为意向及其外部表现

19.教育者(狭义)19.专门或主要从事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教学和行政人员,。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等

20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结合。

21.说服教育法是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的一种德育方法。它是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2.榜样示范法22.是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

23.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

24.实际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

25.自我教育法25.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26.自我认识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的对与错、优点与缺点的判断27.自我体验伴随自我道德认知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对自己思想、言论、行为作价值判断时产生的道德情感

28.品德评价法28.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一种德育方法。29.奖励29.是对学生优良的品德做出肯定评价,以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30.惩罚30.是对学生不良品德做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的方法

三、简答题

1.德育泛政治化的表现有哪些?

(1)在思维定势中,把道德教育与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

(2)在德育的实际实施中,出现道德教育完全政治化的倾向。

(3)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德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持一中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纯属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2.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1)它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2)道德教育的过于政治化,也伤害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展开

(3)它还使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畸形化。

3.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1)政治强调服从,道德则以自愿为基础。政治可以通过国家机器等强制手段来推行,道德却以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为机器。

(2)政治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它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道德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便伴随人类社会,它与人类社会公存亡。

(3)内容不同:任何社会的政治都是直接为维护或变革某种生产关系服务的,它的内容涉及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国际政治等方方面面;而道德反映的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社会关系,它涉及个体的生存,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

(4)存在方式不同:政治的存在方式大多是显性的和成文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显性的、成文的,也有隐性的、不成文的,如各种社会准则、义务、责任往往是显性的、成文的,图腾、禁忌、风俗等则是隐性的、不成文的。

(5)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政治比道德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也在最大程度上捍卫着经济基础;而道德对于经济基础的反映却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6)对于社会存在的作用在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别:政治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更及时和直接;而道德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则更广泛和持久。

4.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何区别?

(1)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变动性较强,而道德教育的内容则比较稳定

(2)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政治觉悟的形成和提高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心理机制上各异,因此在实施的途径、手段、方法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3)在政治教育中,具有政治权力优势地位者(如国家、政党、政治集团的领导人)就是教育者;而在道德教育中,只有道德上合格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者。

(4)政治教育中有不平等,甚至欺骗、蒙蔽等特征,可以是不道德的或非道德的;而道德教育则以道德上人格平等为特征,不允许以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5.如何界定德育的外延?

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所谓“守一”,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指道德教育

不仅要“守一”,而且也要“望多”。“望多”的意思有两条,一是思想、政治信仰的确立等本身是重要的,所以要望多,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等与道德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望多”,从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本身。6.学校德育功利化的特征及其表现?

(1)德育功利化的特征:

①表面性:只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看重社会的眼前利益,因而短期行为严重。社会出现什么要求,德育便去抓什么。

②片面性:德育要求单一化,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和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的培养。

③成人化:德育以成人的观念、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实际,既空且虚。

一刀切:即按同一模式标准、方法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他们个性品质的多样性、层次性。

(2)德育功利化的表现:

①政治化倾向②只关注社会即时需要,忽视对人的基本品德素质的设定和对未来人才品德素质的预测和规划。

③德育知识化④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追求所谓立竿见影的“效果”

具体表现为:第一,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

第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完整体系.而是单纯

地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的教育,往往容易造成追求表面的形式化的东西。7.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难以承诺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使命。

人生境界是人生的最大课题,它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标志着人之为人的层次和水平。人生境界的提高不是天然生成的,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是这些外部力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显然,具有功利化倾向的学校德育是不能担负起这一使命的。它以社会政治为理想境界,以社会需要为终极目的,把德育仅仅看作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人生成为被规定、被规范的人生,使德育远离了人的生活,远离了人,这与我们理想中的德育所要追求的目标相去甚远。

(2)难以实现德育的个性发展价值

学校德育具有个性发展价值。因为:第一,德育的功能在于育德,而思想品德是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一致的。第二,个性的发展需要德育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德育的参与,个性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也就没有什么个性可言。

具有功利化倾向的学校德育.其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的.强调德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在这里留给“个人”的余地很少.有人批评我们的学校教育“目中无人”,这一点在德育中表现尤为突出。德育目标的成人化、一刀切.德育方式的模式化,都体现出学校德育功利化对“个人”的关注极少.因此,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

(3)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运行模式是一种客体化模式

因为学校德育功利化所追求的是社会意志。因此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就把学生作为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和尊重,使整个德育过程在一种客体化模式中运行。

8.德育文化功能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德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前者是维护性功能,后者是变异性功能。德育的文化功能是其它功能的基础、手段或工具,任何功能的实现首先要依靠德育传递相应的文化信息(文字形式或口头形式、物质形式)。

(1)德育之文化维系功能的实现,有两条途径。

第一条是通过文化传承。德育所传递的文化与智育不同,它主要不是传递知识形态的文化,而是规范形态的文化,如世界观、人生观及各种价值观等。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对个体或群体的人格发展方向具有特别重要和深刻的影响。

第二条途径是文化控制,使社会文化得以整合,得以稳定发展。道德作为一种普遍性规范,对文化本身具有强有力的控制作用,对各种文化进行取舍、鉴别。一种文化只有当它符合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时,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否则,就会遭到摒弃或引起文化冲突。

(2)德育之文化变异功能,是指德育能使既定文化改变内容与结构,选定新的发展方向。

这种功能的实现,也有两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适应性。学校德育可以创设各种不同的文化情境,提供不同的价值规范,要求受教育者从多种文化中增强适应性,提高“承受阈”,形成具有弹性的文化适应性。这样,即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的面对文化冲突.也能顺利地加以解决。

第二条途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创造能力。在人与文化的因果链条中,教育尤其德育是突出的环节。通过德育培养革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以新的价值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使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些都有助于创造新文化。

9.德育政治功能的主要表现?

在德育的诸种社会性功能中,政治性功能是首要的。德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1)传播与发展社会政治意识。

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如我国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即属此类;通过问题讨论,可以发展、创造新的政治理论。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高等学校作为政治文化资源之一.在发展政治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引导政治行动。

政治行动不是盲目的.总是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行动。学校的德育对社会政治行动的引导功能表现在:

①可以引导人们对政治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政治目标的选择或认同总是要以一定政治文化作为基础。

②社会成员在政治行动中的参与意识(参与政治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政治活动的能力(如对某次行动做出评价的能力、掌握政治活动规划和规范的能力、民主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等等),与每个成员的文化程度特别政治文化程度与素养密切相关。

(3)再生产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

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政治角色意识,使其逐步认识到本人所从属的阶级、政治集团,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政治地位,所应具有的政治形象,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这样使学生安于自己的政治角色,认同这种角色,从而把社会既定的政治关系再生产出来。

(4)充实与更新政治机构

国家政治机构也有赖于学校德育和各方面教育培养千千万万优秀政治人才予以充实和更新。学校德育通过提高和完善广大学生各方面的政治素养,如政治倾向、政治思想品质、政治法律知识以及基本的参政能力等等,为政治人才的选拔准备了基础条件。

10.德育经济功能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德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素质正是经济活动所必需的),而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如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也可以表现为微观层次,如培养劳动者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和负责态度等。

具体来讲,德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

(1)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前面的公式?已经说明了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既决定了劳动者发挥劳动能力的方向(为谁服务的问题),也决定了劳动能力的发挥程度(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或“假公济私”混日子)。

(2)直接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科学哲学的研究已经纠正了人们以往的错误观念,即认为科技发展与价值观念无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显示的社会后果——既可为人类造福,也可助纣为虐,更提醒人类要强调科学家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这些就为德育影响科技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影响生活方式。这里谈的生活方式是指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虽然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由生产方式所决定。但不容否认和忽视的是个体精神情操水平、价值观念和需要的层次也对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

11.德育对科学技术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主要有:(1)学校德育所传播的各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参与下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如古希腊时期的由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学术和教育团体所创造和传播的哲学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自由争论,扩大了朴素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影响,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德育的科学功能还表现在它可以培养一种科技发展的必要的科学精神,其中如在科学的追求中无禁区、无偶象、无顶峰的意识,“人类总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观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及永远倾听实践呼声的作风等等,这种科学精神的培养直接影响一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3)德育的科学功能,还通过培养人的科学道德、科学价值观而实现。其中如科学行为选择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的当代,科学行为的选择具有特殊的伦理学的意义。

(4)此外,又如科学共同体中的互相合作、严守纪律、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等等行为规范,正确对待科学竞争、人际关系的协调的意识和能力等,也都有赖于学校从青少年时代起的培养。

12.德育自然性功能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德育的自然性功能,是指通过学校德育有助于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德育的功能局限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方面。片面地认为,通过德育,使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只限于那些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与品质。但从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革命的发展,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地扩展,随之出现的是人口、能源、环境等生态性危机,地球对于维持人类的生存之能量相应地大大地下降,人类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的危机。解决这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存危机,一方面要依靠如生态学之类科学,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必须依靠道德以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学校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

学校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应首先表现于它可以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彻底改变“人类中心论”的历史观念。当代学校所增设的“生态学”课程,更有助于相应观念的树立。(2)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

学校德育的自然功能还表现在它可以使人们懂得在与自然交往之中的是非与善恶,从而得以对个人及社会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道德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水准和境界,使得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超越自我和浅近的视野,从人类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利益出发,从对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前和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3)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树立新风

合理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一代“大自然善良公民”,形成全社会“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新风,是学校德育自然性功能之又一表现。

13.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道德教育的根本功能即在于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内容结构。品德内容是社会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品德之形成就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化过程,也是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个体化与社会化实乃德育过程的两个方面。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的:

①在存在多种道德规范体系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德育的选择机制,向受教育者传递居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保持品德发展的正确方向;

②协调与解决个体道德意识的失调与冲突,构建个体道德意识的合理结构.这个结构由道德规范方针、道德规范原则和具体道德规范组成。

(2)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形式结构。品德形式结构由品德认识和品德态度两大部分组成。品德认识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体现社会道德客体尺度的一种意识形式。个体要获得这种认识。除了依赖智能的发展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通过学校德育的系统“灌输”与培养。品德态度表达的是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事实的选择与需要。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由于态度在道德形式中的独特作用——它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中介,可以说,学校德育就不能停留于纯粹地传递道德知识,保持价值中立(虽然这有助于态度的形成),而应把重点放在态度的引导上。这也正是学校德育不同于智育的特殊性所在。

(3)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能力结构。品德能力由认识能力、意应能力、控制能力和决策能力组成。认识能力既包括反映、理解和掌握道德关系和知识的能力,也包括运用道德知识去分析道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学校德育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系统地讲解以及组织活动等等途径,可以培养品德认识能力。品德意应能力又称品德感悟能力,是指个体能对外界事物产生一定的道德态度,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向,并由此做出行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道德态度和道德需要上。学校德育通过培养道德情感、激发道德动机可以培养品德意应能力。学校德育通过有目的的创设道德情境.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处理道德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开展道德问题讨论),取得切身经验,都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控制能力和决策能力。

14.如何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有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德育形成个体一定的思想品德。个体自身的品德,一方面具有它的工具价值,它使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各种关系能得到协调发展,它为合理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状态,提供必要的条件,以满足社会、群体与他人发展之需要。另一方面,个体的思想品质还具有一种本体的价值,也即说各种德性本身就具有满足个体需要之价值。个体内在地把各种德性的形成、道德人格的发展作为自身的一种需求,通过德育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这就是本体价值的体现。德育的享用功能就根植于它能够使德性的本体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

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到,从中可以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这种对道德享用价值内心体验需要在德育过程中不断深化与提高,德育更使儿童从小就能因其道德的行为(亲社会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肯定,从中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德育还要使儿童、少年从能使他人得到快乐与满足的道德行为中体验到自我满足与幸福;德育还要进一步使少年、儿童从有利于集体的思想行为中获得荣誉和尊重,产生自我肯定的深刻体验,满足其在群体中的归属感与安全感等需要,德育还要更进一步使个体从自身道德的发展、道德人格的完善中获得一种自我提升的满意感、满足感;在人的发展最高层次上,德育要使人们从其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实现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最大的幸福,感受到一种最高的享受。只有使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不断得到提升与发挥,才得以使儿童步年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当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不是把道德、道德教育视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是一种与自身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

15.德育目的的涵义及其特性?

(1)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2)德育目的的特性

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①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设定,德育目的确定时已对德育过程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过程诸环节如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道德内化、道德行为的改善等都有预先的设想。

②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二是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特性。

③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即德育目的的制定不仅应具有超越和超前的特点,还应当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具有实现的可能。德育目的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预期。德育影响作为德育主体道德建构的价值环境能否有效实现,要害在于环境的设计能否与主体的接受状态联系起来。不进人主体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此外,长远或超越性的德育目的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实现它的具体方式.比如将目的、目标进行分解、分层等工作。此外.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16.德育目的的功能?(1)德育目的之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①导向功能。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的功能。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

②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德育目的对教育规划与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德育目的对具体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对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在理解和掌握德育目的的条件下,德育主体(教师等)在设计和实施德育活动的大小方案时,都会自觉地按照道德教育目的的要求行事,以克服具体德育活动的盲目性;当德育活动偏离德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工作者也会自觉地反思和

予以纠正。

③评价功能。德育活动既然以德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德育目的(具体说就是德育目标)。评价道德教育过程是否有效.教师德育工作成绩的高低,以及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学生品德成长的状况如何,虽然还必须有非常细致的具体评价标准,但是所有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道德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德育评价的最高准则。当具体评价标准有违德育目的时,就需要对具体评价标准做出修正。.

(2)德育目的有道德功能。

由于德育目的是道德教育所要生成的道德人格的规格,所以它不仅对教师的道德教育而且对学生的道德学习有一定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或功能有二:

①引导性功能。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标。德育目的所描绘的品德就是学生应当努力达成的理想人格。所以必然会对德育对象起引导、提升的作用。引导性功能实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②规范性功能。所谓规范性功能指的是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预防,其次是禁止。德育目的有对个体品德的正面规定,当然也就提示受教育者拒绝道德错误的方向,有防患于未然的功用。道德机制的作用一是抑恶,二是扬善。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也就有正确禁止个体从事恶行的意味。

17.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的一部教育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对人类的天性加以训练,使之富于智慧,节制情欲.以接近神。在柏拉图看来,任何客观存在都是虚无的,唯有理念才是真实的.而理念是存在于人之外的.它是真理的化身.是宇宙精神.实际上就是“神”。使人接近神性,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神性与人性不完全是一个东西。神性是至善至美的,但人性中还有低级的部分(如色欲、食欲、嗜好等),只有其中的高级部分(公正、智慧、德行)才属神性的东西。因此,通过教育(包括德育)使人们摆脱人性,节制欲望,养成神性,就成为其教育(包括德育)的根本目的。养成神性,既是其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其德育的归宿。

(2)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他以种种诡辩手法,论证了上帝是最高的存在,维护了基督教的权威。因此其德育目的同样是信仰上帝、皈依上帝。他认为由于对上帝的“爱”.才能产生信心和希望,由于爱、信心和希望,才能获得超自然的神性;才能得到至善和幸福。神的最主要的戒律.是人们应该爱上帝.因为上帝是一切善中最高的善,热爱上帝使人们坚定不移地热爱和追求美德,从而热爱所有的人。他还认为,生命和教育的目的如果没有上帝的帮助是无法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托马斯.阿奎那的德育目的是宗教的目的,是为其神学目的服务的。

18.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从人性本善的前提出发,主张教育就是要顺从儿童的自然天性.采取自然的途径,应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在他看来,德育以至全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使人取得“人品”,使人知道如何做人,并成为自主、自治的人,“我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

(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创始人.在教育史上同卢梭一起被称为“儿童中心论”的重要代表。他认为“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在他看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关于道德教育.他认为,教育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教育不是为成人时期做准备,从事学习也不是因为它以后有用。一个人教授道德不是因为某人将要成为有道德的人;而是因为一个人现在就应该经验道德。”这说明德育的目的不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根本上是促使学生通过理智的思考,选择对现在是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灌输一系列道德准则。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个体各道德因素统一协调地发展。(3)柯尔伯格是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任何社会和任何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有一个建立在认知发展基础之上的普遍过程,包括3个水平6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刺激所有儿童向上发展,如果可能,直至达到阶段6乃至一个正当的、合理的教育目的”。“对这种发展的促进不是灌输,而是促进儿童以一种自然的顺序向前发展。”“教育的目的可定为发展,从理智和道德两方面来说,都是如此。”这也就说明了柯尔伯格的德育目的是以促进个人发展为中心的。

19.社会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重要代表,伦理学是其教育理论的两大基础之一。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具有以下5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或报偿。他断言这5种道德观念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是维持现存世界秩序的道德标准,并且它们是永恒不变的美德。因此在他看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以这5种道德观念作为主要内容,努力形成学生“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他认为德育乃至全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真正善良”的人。这种人应该安分守己、唯命是从,既不怀疑现存社会秩序。又能遵守并服从既定法制,也就是完全符合5种道德观念要求的人。

(2)在道德教育上,涂尔干是开道德教育社会学研究之先河的第一人.这确立了他在道德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涂尔干基本上是社会道德学说的代言人。在他看来,“道德的目的即是社会的目的,合乎道德地去行动就是为着集体的利益去行动…道德的出发点正是社会的出发点”。没有社会,道德就没有目的、责任和根源。”他指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然而,“无论什么行为,只要它完全以行为者个人的目的为指向,就没有道德的价值”。只有以社会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认为,道德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充要条件,有了健康的道德体系,就有和谐发展的社会。为此,必须设法有效地使人们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自觉维护道德的权威性,而这正是教育的使命。德育的目的正是在于使个体追求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并不是生来就知道须尽那些义务,而是教育使我们接受他们,从而…自觉?地尽这些义务的”。

(3)凯兴斯坦纳的教育理论虽属于“新教育”理论,但在德育目的上却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论。“公民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明确指出,“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他认为,通过公民训练,要使学生对国家的最高价值越来越持积极态度,发展为具有“纯高”的为国家、为“公”的道德品质,最终成为有价值的良好的公民。教育(包括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教育青年成为对国家、对他人有价值的“良好公民”。20.决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的的确定肯定会受到不同世界观或形而上的理念的影响

人们在考虑德育目的时往往会非常直接地受到其形而上的理念、人性

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德育目的就其实质而言首先是一种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人是一种天生的形而上的动物。一方面人都有追问世界的根本的兴趣;另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的形而上的理念会对人的一切活动产生影响。形而上的理念对于教育活动的影响最重大的莫过于对于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设定的影响。所以德育目的的确定肯定会受到不同世界观或形而上的理念的影响。

(2)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性善论者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乃是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发端。所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德育目的无非是要让人将失掉的善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并且发扬光大。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故人性皆恶,其善者“伪”。所以道德教育应当使人去性而起伪,“积礼义而为君子”。由此可知,德育目的的设定一定会受到教育主体对于人性的基本假定的影响。一般说来,性善论者往往相信人性的善良,更多地倾向于内在的德育目的;性恶论者由于其对人性的悲观.往往以防范为德育之本,更倾向于外在的德育目的。

(3)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教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人总是用理想提升自己,道德教育的要义之一是要用理想的道德人格

塑造自身。德育目的既然是对培养对象品德规格的设计,就不能不与人格理想相联系。故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教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最为直接的性质。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几乎所有的学派都有其对于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从大的文化系统看,佛教倡导与世无争的佛陀人格,道教塑造了长生久视的神仙世界,儒家则大力倡导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以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言之,一方面.儒家设计了一种非常完美的人格形象.认为:“圣人之于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圣人为人之精”。另一方面,儒家又认为“圣人与众人一般.只是尽得众人的道理”,“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所以儒家实以圣贤人格的培养为其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21.决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1)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状况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德育目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不同。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低下,不允许全体社会成员都接受学校教育,教育与受教育的权利都控制在极少数统治阶级的手中。同时,由于社会生产的科技含量水平较低,劳动者也无须经过学校教育的专门培训。所以,古代学校德育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培养有一定品德素养的统治者——神职人员和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治才”。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使社会生产对普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不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和品德素养,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因此机器大工业出现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了强制性的国民义务教育,学校德育开始具有全民性、民主性。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将不仅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与科技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信息资源的剧增,社会价值多元已成为现实,道德教育目的中必须加大培养道德价值的批

判与选择能力的成分。

(2)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影响还表现在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教育资源控制与分配方式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上。这就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一方面会利用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权制定出符合本阶级需要的德育目的,为巩固这一统治服务;另一方面还会利用自己在经济、政治上的权力维护本阶级在教育资源占有上的特权,并保证这一德育目的的实现。所以,德育目的的制定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德育目的理解上,一个重要的分歧表现在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如前所述,社会本位的教育家往往强调教育的使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一定的社会人格。个人本位的思想家往往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求得个性的自由发展、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实际上,社会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也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是一种历史的辩证的关系。

22.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的德育目的?

(1)进展

我国现行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是建国以后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延续。纵向比较.其进展方面主要表现为:

①它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基础道德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强调;

②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

③注意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对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等的培养问题有了初步的强凋;

④注意到了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在继承以往德育目的、目标的基础上反映了改革开放的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新的要求。

(2)问题

与对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科学化目标相比较,我们还必须思考和解决如下方面的问题:

①德育目的是由谁决定的?与教师、学生有关吗?我国的德育目的、德育目标目前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的。虽然国家作为教育主体之一有决定和颁布德育目的、德育目标的权力和必要,但是如果国家的德育目的的制定没有具体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积极与实际的参与,我们可以想像的是它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②目前的德育目的较多体现了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但是过多地强调意识形态,会导致德育和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其强调基础道德建设的目的的实现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德育目的难以取得应有的德育实效。

③总体上看,我国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得不够,

仍然是以社会本位为主的德育目的和目标体系。如果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完全没有个人存在,这一目标就很难讲是“现代”的。

④对独立的价值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强调仍然不够。没有道德批判能力的个体就只能是无反省的道德主体,同样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的任务是要在自由选择中求得真实的价值真理。目前的问题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沿着固定的标准培养类似于工业产品的“标准件”那样的机械划一的道德人格。对于一个日益开放、全球化,因而价值多元化色彩日益明显的世界来说.这一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不适应性将日益明显。

23.他律的涵义及其特点?

(1)涵义“他律”,是指那种不重视人的价值,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靠社会舆论和社会奖惩等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故他律不是靠人的理性和信念,而是靠外力强制,不是靠人的自觉,而是推崇对上和服从权威,它的根本功能在于外在制裁。

(2)特点他律道德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约束性,三是强制性,四是被动性,五是他教性。

24.自律的涵义及其特点?

(1)涵义自律与他律道德不同。“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智慧、潜能及创造力。自律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内在制裁,它要求主体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并要求建立良好的内心法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裁决。

(2)特点自律道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觉性,二是自主性,三是内控性,四是自教性。

25.如何理解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现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他律是低层水平,自律是高层水平,达到自律,人的思想就解放了,就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皮亚杰、柯尔伯格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他律道德是自律道德发展的基础,自律道德是他律道德的升华,两者不是独立抗衡,而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在人的道德发展中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辨证统一过程。同时,他律与自律在人的道德生活中又是不可缺少的。

当一个人还处在年幼时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必须利用道德规范的外控力来约束他的言行。但随着个体身心发展的成熟,知识与经验日益增多,其道德水平逐渐由“他律”转向“自律”,个体的自觉程度提高了,内控力增强了,就无须用过多的清规戒律来约束他,道德教育重心应该依靠更多的理性启迪,使遵守规范富于自觉性,从他律的规范性约束转化为自律的行为。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这句名言明白地告诉我们,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应是培养有自律道德的人,即造就主体性道德人格。道德教育虽然不能直接以这种极高的目的和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可以、也应该努力促使学生逐渐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

26.如何理解灌输的实质?

灌输在性质上是一种强制、封闭的教育。以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方各派教育理论,其主旋律就是反对道德灌输,科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

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

(1)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牛津大学道德哲学家赫尔指出:“当一个教师的目的是试图用某种观点和学说去封闭学生的思想时,他就是在进行道德灌输”。之所以试图封闭或禁锢学生的思想是旨在使学生只接受或具有某一种特定的道德价值观或道德规范体系。

所以,从目的上看,所谓道德教育与道德灌输的区别并不在于教育者试图用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道德价值观去“教”学生,而在于教育者是否用某种单一的道德学说去“教育”,“培养”,“塑造”或“禁锢”,“封闭”学生的思想,如果是,所谓“多样性”与“开放性”就荡然无存,所谓道德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所谓的“道德教育”就难免成为不折不扣的道德灌输。

(2)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

我们国家前几十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曾遭严重曲解,共产主义道德在很多时候只是用来反对“资产阶级道德”实则实行封建道德的幌子。结论:在道德内容上,作为检验标准的不是有多少人“普遍认可”或“一致同意”,更不是个人愿意与主观判断,而是人类实践、人类理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理想、方向与规律,是有理性的人类历史的和具体的社会实践。

(3)在方法上,使用一些专制性的、强迫性的和非理性的甚至反理性的方法来传授一定的道德内容,达到一定的道德目标。

灌输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德育方法,而是指一种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思想。一般将灌输与启发对应起来,作为任何道德教育方法都具有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性质。这两种性质的根本对立在于,教育的方法是否符合儿童道德理解水平和发展规律,是否考虑儿童的兴趣、意愿与自由。以常用的“说服”发为例,如果是“启发性的”,就是真正的说服或说理教育,如果是灌输性的,就是只空洞的或抽象的道德说教、道德鼓动、道德宣传,这种灌输型的“说服”一定是“说而不服”的或无效的。27.灌输有哪些弊端?

(1)灌输教育存在着道德立场上的错误。

“灌输教育”必然要把社会或学校中的人区分成道德上高低不同的两类人即掌握了先进道德的教育者和道德上落后的受教育者,教育者在道德上居高临下,他们的使命就是向受教育者灌输“先进的道德”,并认定自己所灌输的道德正确无疑,以他人需要自己所授的道德为前提,以自己能够完成道德灌输为己任。这显然是一种虚妄的假设。在学校道德教育实际中,由于道德生活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以及具体“灌输教育”者在个人道德上的局限性等,都会动摇所授道德正确无疑的“神话”,影响到灌输教育的实际效果。

(2)灌输教育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由此,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然而,灌输教育忽视甚至是蔑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这在实质上,是把受教育者当成了一种不清楚自己需要,没有行动能力的“人”,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在这种道德教育中,实在无法看到受教育者主观道德需要的影子。所有的道德设定,都应该以道德主体的确立为首要前提。无论其动机多么善良,用以灌输的道德多么高尚,灌输教育把人当作道德容

器的思路和做法,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因而这种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灌输教育存在着方法上的弊端,表现在:

第一,学校教育中有着灌输教育难以解决的问题。“自律”、“慎独”是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家所追求的最佳道德境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在灌输教育中主体性的失落,这一德育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第二,由于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远比一般知识传授更为复杂,“灌输教育”最多只能灌输某些道德知识,而无法解决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更为深层的东西。

第三,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中,由于“灌输教育”居高临下的精英化立场,也必然导致在方法上的机械化和简单化,这在学校道德实践中,常会造成受教育者对所授道德规范的排斥和抗拒。灌输教育为了完成道德灌输任务,又只有采取机械重复的简单化方式来进行。因而“灌输教育”在方法论上的弊端,是它难以取得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28.原始社会德育内容的特点是什么?

(1)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中的)原始的集体主义是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维护氏族、部落存在所需要的忠诚、勇敢、勤劳、复仇等等道德法则成为德育内容的重点;

(2)原始的集体主义、平等、民主等道德原则局限于一定的氏族、部落之内

(3)在学校德育产生之前,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与整个德育系统一样是与生活、劳动融为一体的,德育属于生活教育、民俗教育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在呈示形式上具有非专门、不自觉的特点。

29.古代学校的德育内容有哪些主要特点?

(1)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比如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曾经处罚过歌颂变法的百姓,原因是他们没有议论朝政的资格。无独有偶,斯巴达的执政者也曾经下令屠杀了两千多个用自己的勇敢拯救了国家的奴隶,理由是他们违背了奴隶不得参加保卫国家的行动、具有勇敢精神的禁令。由于学校德育的从教者、受教者大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德育目的也是培养“治才”,所以学校德育内容中充斥着类似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级制度及其维护方面的道德内容。(2)由于教育目的是培养“劳心者”,所以古代德育内容中存在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论语》中就有弟子向孔子问稼而遭到夫子的冷遇的故事。原因很简单,因为根据当时的制度,王公的职责是“坐而论道”,士大夫的责任是“作而行之”,只有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主要是进行体力劳动的,而后者是所谓的“劳力者”、下等人。

(3)由于道德教育内容本身的等级性导致了内容呈示形式上的绝对灌输的特色。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是宗教和古典文献的记诵和刻板的“规矩”(行为规范,如洒扫、应对、进退、衣服冠动者主要通过劳动与生活实践接受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形成、养成符合自己阶级要求的一些道德内容,例如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勤劳、节检、厚道等道德观念。

30.现代学校德育内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现代社会(资本主义,尤其是机器大工业产生以来)给学校德育内容带来的显著变化有以下几点。

(1)自由、平等、博爱等等反映资产阶级反对等级制度要求的道德观念进入学校德育内容。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但是以“平等”、“公正”、个性自由为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成为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仍然是事实。

(2)由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需要.道德教育中出现了对自强、诚信、效率、开放与宽容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3)随着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当然,现代德育实际上包含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性质对立的学校德育形态,这两种形态在德育内容上也有巨大的差别。比如对集体主义的看法、对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以及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看法等等。不过如果我们将它们与古代社会的学校德育相比,其共同性还是很多的。

31.各国德育内容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价值取向的差别。这一差别首先表现为体系上的不同。例如受儒家影响较大的东方民族对家庭、集体、国家一般采取的是集体主义的立场,而欧美诸国个人主义传统决定着他们更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价值取向上的差别还表现在具体价值范畴的理解上。比如对“谦虚”、“节俭”等美德的理解,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差异很大。道德价值体系和具体理解上的不同当然会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内容。

(2)存在方式的差别。许多宗教传统较为浓厚的国家,例如亚洲的泰国、印度,欧洲的德国、英国。德育课就是宗教课,或者两者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其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宗教教育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而中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学校德育虽然不能说与宗教无关,但至少在学校教育范围内没有直接的联系。

(3)呈示形式的差别。我们注意到,东方国家采取直接道德教育模式的较多,德育内容是直接呈示的;而西方国家采取间接德育模式的较多.强调德育内容呈示的隐蔽性。主要原因在于受儒学影响较大的东方民族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责任之一是道德教育,向学生传授正面的价值观念是完全必要的;而西方人认为道德教育的责任并不在学校,而是在教堂和家庭,道德教育不能够采取灌输的方式。

32.各国德育内容的发展有哪些共同趋势?

在当代社会,尽管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世界各国德育内容的千差万别,但是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仍然有一些趋同。这表现在——(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所谓“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这一点是本世纪初以来对学校教育内外广泛存在的价值相对主义的一种批判、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许多道德问题(如生态伦理问题,人口、发展、人权、消灭贫困、战争与和平问题等)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联系的结果。

(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基于两个原因现当代学校德育较为重视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这两个原因一是全球化导致的道德价值多元化需要个体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一是个体道德自由与对社会和集体的道德责任之间的平衡也需要个体的辩证决断的能力。但是仅仅靠判断力的培养是难以解决道德教育的所有问题的,现当代德育内容中对实践及其他综合的道德能力的强调亦已成为趋势。

(3)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从内容构成角度看,道德教育应当包括哪些内容,一直是现当代德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问题。

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4)注重国情和国策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德育都力求通过本民族的创业史、斗争史及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唤起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宗教意识和国家价值观念,以使他们成为本民族、本阶级的接班人,并为自己的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5)注重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也称公民素质教育,最早是由16世纪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出来的。近几年来,随着各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重新受到重视。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发展:德智体美劳各育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其中,健全的人格培养是贯穿这三方面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公民素质教育中对公民的社会价值规格所作的规定。

(6)注重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指的是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并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创造精神。

33.制约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学校德育内容是为达到学校德育目标服务的,是服从于和服务于学校德育目标的,而学校德育目标又是服从于和服务于教育目的的,因此,学校德育内容必须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德育目标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对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作用,间接地反映了社会对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作用因为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性要求确定的。

(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使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耦合,才能使德育内容不仅是学生可接受的,而且才能使德育成为一种发展性的德育。l

(3)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还必须考虑当前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学生品德的实际状况及水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等形势发展的具体状况及主要任务不同,因而它不仅对学生品德上的要求也不同,同时也导致学生思想状况的不同;此外,不同学生的品德发展实际发展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因而要使学校德育内容切合学生品德实际,其有针对性,取得实效,其确定必须考虑当前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学生品德实际。

3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理解“生活”的?

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那里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生活是属人的,它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生活始终是对于人而言的,只有人才有生活,动物的存在只能称为生存,在此意义上,生活是人的“专利”。这说明生活和生存不同,而只有生活才能揭示人之为人的特征,表征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把生活和人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个重要乃至根本性的原因是生活反映和实现了人的自由、自觉和自主的能动性特征,是人的活动区别于缺乏自主性的、只能是受动的动物之生存,只有在生活中,人才能不断地丰富、超越和生成自身,实现

奥林匹克训练题库·条件分析(word版)

条件分析 1甲、乙两队进行象棋对抗赛,甲队的三人是张、王、李,乙队的三人是赵、钱、孙。按照以往的比赛成绩看,张能胜钱,钱能胜李,李能胜孙,但是第一轮比赛他们都没有成为对手。第一轮比赛的对手分别是谁对谁? 2A, B, C, D四名学生猜测自己的数学成绩。 A说:“如果我得优,那么B也得优。” B说:“如果我得优,那么C也得优。” C说:“如果我得优,那么D也得优。” 结果大家都没说错,但是只有两个人得优。谁得了优? 3某校五年级三个班举行乒乓球混合双打表演,每班男女生各出一名,男生是甲、乙、丙,女生是A,B,C。规定:同班的男女生不能配对。已知: 第一盘:甲和A对丙和B; 第二盘:丙和C对甲乙的同班女生。 问:甲的同班女生是谁? 4有三对夫妇在一次聚会上相遇,他们是X,Y,Z先生和A,B,C女士,其中X先生的夫人和C女士的丈夫是初次见面,B女士的丈夫和A女士也是初次见面,Z先生认识所有的人。问:哪位先生和哪位女士是夫妇? 5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上语文、数学、外语课。 (1)甲上课全用汉语; (2)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3)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活泼。 问:三位老师各上什么课? 6刘刚、马辉、李强三个男孩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进行乒乓球混合双打比赛。事先规定:兄妹二人不许搭伴。 第一盘:刘刚和小丽对李强和小英;

第二盘:李强和小红对刘刚和马辉的妹妹。 问:三个男孩的妹妹分别是谁? 7徐、王、陈、赵四位师傅分别是工厂的木工、车工、电工和钳工,他们都是象棋迷。 (1)木工只和车工下棋,而且总是输给车工; (2)王、陈两位师傅是邻居; (3)陈师傅与电工下棋互有胜负; (4)徐师傅比赵师傅下的好; (5)木工的家离工厂最远。 问:徐、王、陈、赵四位师傅各是什么工种? 8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讲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和历史,每位老师教两门课。化学老师和数学老师住在一起,甲老师最年青,数学老师和丙老师爱下象棋,物理老师比生物老师年长、比乙老师年青,三人中最年长的老师住家比其他二位老师远。问:三位老师各自分别教哪两门课? 9甲、乙、丙、丁每人只会中、英、法、日四种语言中的两种,其中有一种语言只有一人会说。他们在一起交谈非常有趣: (1)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却请他当翻译; (2)甲会日语,丁不会日语,但他们却能相互交谈; (3)乙、丙、丁找不到共同会的语言; (4)没有人同时会日、法两种语言。 问:甲、乙、丙、丁各会哪两种语言? 10一天,老师让小马虎把甲、乙、丙、丁、戊的作业本带回去,他见到这五人后就一人给了一本,结果全发错了。现在知道: (1)甲拿的不是乙的,也不是丁的; (2)乙拿的不是丙的,也不是丁的; (3)丙拿的不是乙的,也不是戊的;

[德育论]期末测试试题与答案

[德育论]期末测试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伦理学的最高追求是____1____。 A.幸福 B.快乐 C.正义 D.良心 正确答案:B 2.近亲不能结婚,那么,同类能不能相食,____1____;异类不能不能性交,____2____。个人没有生命处置权利。 A.能;不能 B.不能;能 C.能;能 D.不能;不能 正确答案:A 3.佛家说,世界生灭变化,分为成、住、坏、___1____四劫。 A、灭; B、空; C、劫; D、生 正确答案:B

4.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____1____去之,____2____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A.庶民;君子 B.君子;庶民 正确答案:A 5.伦理是以人性、____1____、人与人之间的正的关系为基准(相对于邪的关系),显现人在宇宙或者世界上的一切关系,以及这些关系遵循的____2____,还有关于人性和这些关系的知识。 A.人伦结构;道理和规则 B.物性;道理和规则 C.人伦结构;制度 D.物性;制度 正确答案:A 6.伦理学,说得最直白一点,当然是研究伦理的学问,它是讨论人的存在、生存、生活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现实性,以及人性的____1____变成____2____的学问。伦理学的最大话题是人的幸福。伦理学具有浓烈的思辨意义,因为伦理主要是针对心性结构、人伦秩序进行逻辑上的融通与交合。 A.有限性;现实性 B.无限可能性;现实性 C.有限性;合理性 D.有限性;无限可能限性

正确答案:A 7.道德指个人和人类在行道过程中,内心对道的体认,这个体认就是人的内在品质,使人与道一体化,而这种____1____,显现在人与周围的一切____2____之中。道既是本体论的,又是认识论的,还是政治学的。 A.关系;内在的品质 B.体认;事物 C.内在的品质;关系 D.事物;体认 正确答案:A 8.在中国人的概念中,道德是____1____,也叫良知,是人性中先天的善。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____2____。 A.修养;良心 B.善良;责任 C.责任;善良 D.良心;修养 正确答案:A 9.西方的道德概念,集中在几个话题上:理性,只有理性才能体认道德;最高道德即最高____1____,那就是上帝或者神,上帝或者神才是____2____;道德在于人的自由、精神与意志。 A.良心;真理 B.真理;善 C.道德本体;真理

2017年8月福师离线作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期末试卷

▆ ■■■■■■■■■■■■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题目12345678910答案 A A A A A A A A A A 题目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 C B B B C C C C C A 题目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 C D C C C D D B B B 题目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 B D D D D D D D D D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对的打“√”, 错的打“ⅹ”) 题目1234 5 67 89 10 答案√√√ ⅹ ⅹ √ ⅹ √ ⅹ ⅹ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格式刷”的功能。如果要将同一格式复制到文档中多处,应如何操作? 答:功能:格式刷的功能主要是复制你想的文字或段落的格式,并应用到另一段文字或段落。 操作:1、选定要复制的格式的文本,2、双击“格式刷”按钮,此时光标变为刷子形状,3、然后分别单击并拖动鼠标选择目标区域,4、完成复制后,按键盘上的ESC 键或再次单击“格式刷”按钮即可取消格式刷。 2、简述随机存储器RAM 与只读存储器ROM 的区别。 答:只读存储器又称ROM 这里面的数据写进去后是不可以改变的,就和我 们看的VCD 盘一样,但是必要的时候也是可以改变的,这里面一般存的是一些系统信息,和系统设置,电脑的BIOS 芯片就是ROM,随机存储器又称RAM,它是一种临时存放数据的地方,它的存取速度很快,所以在电脑运行软件的时候就把程序调入内存(RAM),你对程序所做的更改都是在内存中进行,当你退出了程序后系统就自己把分它的那部分内存收回,又分给其他的程序,RAM 也就是内存条,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储器最大的区别是,Rom 中的信息是固化的写入之后不会改变,而RAM 可读可写但掉电后信息丢失。 3、请写出在指定文件夹test 下完成如下操作的步骤:(1)在指定文件夹test 下建立名为“图片”的文件夹;(2)将指定文件夹test 下名为“第一次作业.jpg”文件设为只读文件。 (3)在指定文件夹test 下查找所有的jpg 文件,并将文件移动到“图片”文件夹中; (1)打开文件夹test ,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新建文件夹”,修改文件夹的默认名称“新建文件夹”为图片 (2)打开文件夹test ,右击第一次作业.Jpg 文件,选择属性,单击只读前复选按钮,单击“确定” (3)打开test 文件夹,找到文件夹下所有的jpg 文件,选择这些文件并右击,选择“剪切”,再打开“图片”文件夹,右击,选择“粘贴” 4、Excel 中,完成任务的步骤: (1)计算学生成绩表中的总成绩。 在f3区域输入=SUM(B3:E3)再下拉到F12区域 (2)利用自动筛选功能筛选出语文成绩≥60,同时英语成绩 ≥75的所有学生记录; 1.选中A2至G12区域,在工具栏中找到“数据”中“筛选”一栏 2.点击B2中的筛选工具,设置数字条件为>=60;点击D2中的筛选工具。设置数字条件为>=75 (3)将筛选结果中的学生姓名、语文及英语成绩用簇状柱形 图表示出来。 答:选中A2至B2,D2至D12,在插入中选中图表,找到簇状柱形图,点击确定即可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请在答题纸上填写答案,否则不计分。) 1、计算机可以进行自动处理的基础是( )。 A)存储程序 B)快速运算C)能进行逻辑判断 D)计算精度高 2、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都是以二进制方式表示的,主要理由是()。 A)所需的物理元件最简单 B)运算速度快C)数据处理方便 D)设备配置方便 3、固定在计算机主机箱箱体上的﹑起到连接计算机各种部件的纽 带和桥梁作用的是()。 A)主板 B)硬盘 C)CPU D)内存 4、在Windows 环境中,若应用程序出现故障或死机,如果要弹出“任务管理器”窗口,通过“结束任务”结束出现故障的程序。这时按组合键( )。 A)Ctrl +Alt +Del B)Ctrl +Alt +Shift C)Ctrl +Alt +Tab D)Ctrl +Alt +End 5、Windows控制面板的“用户账户”中不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 A)修改某个用户账户的桌面设置B)添加、删除用户账户C)修改用户账户 D)修改用户账户的口令

奥林匹克训练题库·排列(word版)

排列 39 某铁路线共有14个客车站,这条铁路共需要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40 有红、黄、蓝三种信号旗,把任意两面分上、下挂在旗杆上表示不同信号,一共可以组成多少种不同信号? 41 有五种颜色的小旗,任意取出三面排成一行表示各种 42(1)有五本不同的书,分别借给3名同学,每人借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2)有三本不同的书被5名同学借走,每人最多借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 43张华、李明等七个同学照像,分别求出在下列条件下有多少种站法: (1)七个人排成一排; (2)七个人排成一排,张华必须站在中间; (3)七个人排成一排,张华、李明必须有一人站在中间; (4)七个人排成一排,张华、李明必须站在两边; (5)七个人排成一排,张华、李明都没有站在边上; (6)七个人排成两排,前排三人,后排四人; (7)七个人排成两排,前排三人,后排四人,张华、李明不在同一排。 44甲、乙、丙、丁四人各有一个作业本混放在一起,四人每人随便拿了一本。问: (1)甲拿到自己作业本的拿法有多少种? (2)恰有一人拿到自己作业本的拿法有多少种? (3)至少有一人没拿到自己作业本的拿法有多少种? (4)谁也没拿到自己作业本的拿法有多少种? 45用0,1,2,3四个数码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 46用数码0,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小于1000的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

47在所有的三位数中,各位数字之和是19的数共有多少个? 48某管理员忘记了自己小保险柜的密码数字,只记得是由四个非0数码组成,且四个数码之和是9。为确保打开保险柜至少要试多少次? 49恰有两位数字相同的三位数共有多少个? 50自然数8336,8545,8782有一些共同特征,每个数都是以8开头的四位数,且每个数中恰好有两个数字相同。这样的数共有多少个? 51在1000到1999这1000个自然数中,有多少个千位、百位、十位、个位数字中恰有两个相同的数? 52从1,3,5中任取两个数字,从2,4,6中任取两个数字,共可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 53从1,3,5中任取两个数字,从0,2,4中任取两个数字,共可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其中偶数有多少个? 54用1,2,3,4,5这五个数码可以组成12020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将它们从小到大排列起来,4125是第几个? 55在所有的三位自然数中,组成数字的三个数码既有大于5的数码,又有小于5的数码的自然数共有多少个? 56在前2020个自然数中,含有数码1的数有多少个? 57在前10000个自然数中,不含数码1的数有多少个? 58用1~7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且能被11整除的七位数?

福师10春学期《德育论》在线作业一【附答案】

福师10春学期《德育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曾经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 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A. 马克思 B. 亚里士多德 C. √恩格斯 D. 皮亚杰 满分:2 分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A. 《论语》 B. 《大学》 C. √《中庸》 D. 《道德经》 满分:2 分 3. ()坚信体谅关心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与归宿。 A. 马卡连柯 B. 柯尔伯格 C. 杜威 D. √麦克菲尔 满分:2 分 4. 国际课程理论领域的隐性课程的概念出现于() A. 20世纪40年代后期 B. 20世纪50年代后期 C. √20世纪60年代后期 D.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满分:2 分 5. 以下不属于德育评价的原则的是()

A. 教育性原则 B. √主观性原则 C. 客观性原则 D. 科学性原则 满分:2 分 6. 德育评价的核心是() A. √品德评价 B. 思想评价 C. 能力评价 D. 学习评价 满分:2 分 7.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哪一位教育家说的 () A. 孔子 B. 荀子 C. 老子 D. √孟子 满分:2 分 8. 品德评测的指标只能以()要求为参照加以设计。 A. 德育内容 B. 德育方法 C. 德育评价 D. √德育目标 满分:2 分 9. 首先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是() A. 马卡连柯 B. √杰克逊

C. 杜威 D. 皮亚杰 满分:2 分 10. 德育过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A. √德育的客观运动过程 B. 德育方法 C. 德育网络 D. 德育评价 满分:2 分 11. 人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要义。 A. √生存 B. 发展 C. 德育 D. 工作 满分:2 分 12. 认识性德育课程的最主要功能就在于() A. 发扬传统美德 B. √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 C. 提倡良好社会风气 D. 打破封建观念 满分:2 分 13. ()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具有人类生活的普活性。 A. √基本文明规范 B. 传统美德 C. 伦理观念 D. 社会风气

《德育论》试卷及答案

常州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一.单选?(共25小题,50分) 1.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B 家长委员会 C.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D.学校德育 2. 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标志是()。 A. 品德认识 B. 品德情感 C. 品德意志 D. 品德行为 3. 中国古代社会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这表明德育目标由什么所决定()。 生产力水平经济政治制度 科技发展水平 D.哲学思想 4. 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是() A. 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德育原则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5. 什么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 A. 社会德育 B. 学校德育 家庭德育工作单位实施的德育 6. 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A. 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 B.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 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7. 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人们的品德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影响 作用,所以要求社会德育必须() A. 要考虑宣传对象的需要和特点 B. 社会德育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 C. 坚持正确的导向,使其内容科学健康 D. 手段、形式应灵活多样在那一个社会历史阶段最早形成了一定的德育思想()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9?德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吸收和利用以往时代在德育思想、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这表明德育具有() A. 民主性 B. 变革性 C. 继承性 D. 滞后性 10. 下列哪一个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德育中的人本主义()。 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奥林匹克训练题库智巧问题

五智巧问题 1 某国的货币有1元、50分、20分、10分、5分、2分、1分共七种硬币(1元=100分)。某人带了9枚硬币去买东西,凡不超过2元的东西他都能拿出若干枚硬币支付,钱数正好,无需找钱。这9枚硬币的总面值最多是多少?最少是多少? 2 A,B,C,D四人进行围棋比赛,每人都要与其他三人各赛一盘。比赛是在两张棋盘上同时进行,每天每人只赛一盘。第一天A与C比赛,第二天C与D比赛,第三天B与谁比赛? 3 有20间房子,有的开着灯,有的关着灯。在这些房子里的人都希望与大多数房子保持一致。现在,从第1间房子里的人开始,如果其余19间房子的灯开着的多,就把灯打开,否则就把灯关上。假设最开始时开灯与关灯的房子各10间,并且第1间房子的灯开着。那么,这20间房子里的人轮完一遍后,开着灯的房子有几间? 4 甲、乙、丙三名选手参加长跑比赛。起跑后甲处在第一的位置,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甲与乙、丙的位置次序共交换了7次。比赛结果甲是第几名? 5 正义路小学共有1000名学生,为支持“希望工程”,同学们纷纷捐书,有一半男生每人捐了9本书,另一半男生每人捐了5本书;一半女生每人捐了8本书,另一半女生每人捐了6本书。全校学生共捐了多少本书? 6 某杂志每期定价元,全年共出12期。某班部分同学订半年,其余同学订全年,共需订费720元;如果订半年的改订全年,订全年的改订半年,那么共需603元。问: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 7 某次猜谜语比赛,谜语按难易分两类,每人可以猜三条。每猜对一条较难的谜语得3分,每猜对一条较容易的谜语得1分。结果有8人得1分、7人得2分、6人得3分、5人得4分、4人得5分。恰好猜对两条谜语的有几人? 8 一排六棵树(见下图)分别是六个人栽的,A,B,C三人栽的是大树,D,E,F三人栽的是小树。如果A与E栽的树相隔两棵树,B与F栽的树相隔一棵树,那么C栽的树是左起第几棵?

奥林匹克训练题库找规律

一找规律 1.根据下列各串数的规律,在括号中填入适当的数: (1)1,4,7,10,(),16,…… (2)2,3,5,8,13,(),34,…… (3)1,2,4,8,16,(),…… (4)2,6,12,20,(),42,…… 2.观察下列各串数的规律,在括号中填入适当的数: (1)2,3,5,7,11,13,(),19,…… (2)1,2,2,4,8,32,(),…… (3)2,5,11,23,47,(),…… (4)6,7,3,0,3,3,6,9,5,(),…… 3.观察下列各串数的规律,并在每小题的两个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1)1,1,2,4,3,9,4,16,(),25,6,(),…… (2) 15, 16, 13, 19, 11, 22,(), 25, 7,(),…… 4.按规律填上第五个数组中的数: {1,5,10}{2,10,20}{3,15,30}{4,20,40}{ } 5.下面各列算式分别按一定规律排列,请分别求出它们的第40个算式: (1)1+1,2+3,3+5,1+7,2+9, 3+11,1+13,2+15, (2)1×3,2×2,1×1,2×3,1×2,2×1,1×3,…… 6.下面两张数表中的数的排列存在某种规律,你能找出这个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把括号里的数填上吗? (1)2 6 7 11 (2)2 3 1

4 4 ( ) 1 3 5 2 3 5 5 6 4 ( ) 3 7.下面各列数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数,请将它们找出来: (1)3,5,7,11,15,19,23,…… (2)6,12,3,27,21,10,15,30,…… (3)2,5,10,16,22,28,32,38,24,…… (4)2,3,5,8,12,16,23,30,…… 8.下图所示的两组图形中的数字都有各自的规律,先把规律找出来,再把空缺的数字填上: (1) (2) 9.观察下面图形中的数的规律,按照此规律,“?”处是几? 10.根据左下图中数字的规律,在最上面的空格中填上合适的数。

福师1009测验批次德育论测验复习题参考答案

福师1009考试批次《德育论》考试复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计体现了( ) A 、注重个体德性的发展 B 、注重多样性 C 、注重实践性 D 、注重理论性参考答案:A 2、更强调和重视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来获得相应的价值、观念,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这是哪一种德育课程的特征( ) A 、认识性德育课程 B 、活动性德育课程 C 、核心德育课程 D 、隐性德育课程 参考答案:B 3、对德育活动中的情况作出是否正常的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 是什么评价( ) A 、决策性评价 B 、诊断性评价 C 、形成性评价 D 、终结性评价参考答案:B 4、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 A 、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C 、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 、是一种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传递和社会继承过程 参考答案:D 5、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这是哪一种德育方法( ) A 、实际锻炼法 B 、陶冶教育法 C 、说理教育法 D 、榜样示范法参考答案:B 6、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是( ) A 、主观-发展性 B 、主体-发展性 C 、客体-发展性 D 、主题-发展性参考答案:B 7、( )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教育理论,它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 A 、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 B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C 、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D 、理论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参考答案:A 8、人类的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所以在各种科学研究中都应该遵循的研究程序是( ) A.实践(实验)—理论—实践(检验)—新理论 B.实践(检验)—理论—实践(实验)—新理论 C.实践(实验)—理论—实践(检验) D.理论—实践(实验)—新理论—实践(检验) 参考答案:A 9、以下哪种当代德育模式认为提倡和加强价值观教育是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A 、价值观导向模式 B 、情感体验模式 C 、行为践履模式 D 、心理辅导模式 理利进行过术,

福师《软件过程管理》离线作业一

福师《软件过程管理》离线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软件过程工程 软件过程是人们用于开发和维护软件及其相关过程的一系列活动, 包括软件工程活动和软件管理活动。 2、CMM中的关键过程域 在CMM 中每个成熟度等级(第1 级除外)规定了不同的关键过程域,一个软件组织如果希望达到某一个成熟度等级,就必须完全满足关键过程域所规定的不同要求,即满足每个关键过程域的目标。所谓关键过程域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一个软件组织改进过程时必须集中精力改进的几个方面。换句话说,关键过程域标识了达到某个成熟度等级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在CMM 中一共有18 个关键过程域,分布在2~5 级中。 3、SWEBOK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 4、PSP PSP是PlayStation Portable(プレイステーションポータブル)的简称,是日本SONY公司开发的多功能掌机系列,具有游戏、音乐、视频等多项娱乐功能。 二、简答题 1、TSP中的SUMQ的作用。 项目管理者根据质量计划通过SUMQ质量总结表协助团队成员跟踪绩效。SUMQ包括主要比率、无缺陷比率PDF、缺陷数/页、缺陷数/KLOC、缺陷比率、开发时间比率、质检过失比A/FR、复核比率、检查比率、缺陷引入比率、缺陷除去比率、阶段成品率、过程成品率。它提供了对质量问题的估计方法、深入分析设计和代码复核质量的方法以及对整个过程的评估方法使软件开发人员对质量问题更加敏感和小心以便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在TSP中质量计划SUMQ的制订与计划小结SUMP的制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计划小结的制订又需要参考产品规模摘要SUMS和任务计划TASK而任务计划又与进度计划SCHEDULE密切相关。除此而外质量计划的制订还需要参考质量标准QUAL的要求。质量计划与进度计划之间的内在联系下图所示。在团队成员订出质量计划SUMQ后质量经理就要依据该计划协助团队成员追踪绩效。对于系统的每个部分质量经理要在每个阶

奥林匹克训练题库· 不定方程

三不定方程 1装某种产品的盒子有大、小两种,大盒每盒装11个,小盒每盒装8个,要把89个产品装入盒内,要求每个盒子都恰好装满,需要大、小盒子各多少个? 2有150个乒乓球分装在大小两种盒子里,大盒装12个,小盒装7个。问:需要大、小盒子各多少个才能恰好把这些球装完? 3大客车有39个座位,小客车有30个座位,现有267位乘客,要使每位乘客都有座位且没有空座位。问:需大、小客车各几辆? 4某商店卖出若干23元和16元一支的钢笔,共收入500元,问:这两种钢笔共卖出多少支? 5小明花4.5元钱买了0.14元一支的铅笔和0.67元一支的圆珠笔共17支。问:铅笔和圆珠笔各几支? 6小明把他生日的月份乘以31,再把生日的日期乘以12,然后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刚好等于400。你知道小明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 7在一次活动中,丁丁和冬冬到射击室打靶,回来后见到同学“小博士”,他们让“小博士”猜他们各命中多少次。“小博士”让丁丁把自己命中的次数乘以5,让冬冬把自己命中的次数乘以4,再把两个得数加起来告诉他,丁丁和冬冬算了一下是31,“小博士”正确地说出了他们各自命中的次数。丁丁和冬冬分别命中几次? 8甲、乙二人植树,用每天植18棵,乙每天植21棵,两人共植了135棵树。问:甲、乙二人各干了几天? 9有两种不同规格的油桶若干个,大的能装8千克油,小的能装5千克油,44千克油恰好装满这些油桶。问:大、小油桶各几个? 10参加围棋比赛的八段、九段选手有若干名,他们的段位数字加在一起正好是100段。问:八段、九段选手各几名? 11有 104个同学去操场踢足球和打排球,每个足球场地22人,每个排球场地12人。问:他们占用了足球场地和排球场地各几个? 12甲、乙二人搬砖,甲搬的砖数是18的倍数,乙搬的砖数是23的倍数,两人共搬了300块砖。问:甲、乙二人谁搬的砖多?多几块? 1314个大、中、小号钢珠共重100克,大号钢珠每个重12克,中号每个重8克,小号每个重5克。问:大、中、小号钢珠各多少个?

《德育论》试卷及答案

常州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 1.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B 家长委员会 C.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D.学校德育 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标志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3.中国古代社会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这表明德育目标由什么所决定 ()。 生产力水平经济政治制度 科技发展水平 D.哲学思想 4.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是() A.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德育原则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5.什么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 A.社会德育 B.学校德育 家庭德育工作单位实施的德育 6.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 B.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7.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人们的品德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影响作用,所以要求社会德育必须() A .要考虑宣传对象的需要和特点 B.社会德育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 C.坚持正确的导向,使其内容科学健康 D.手段、形式应灵活多样在那一个社会历史阶段最早形成了一定的德育思 想()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9. 德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吸收和利用以往时代在德育思想、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这表明德育具有() A.民主性 B.变革性 C.继承性 D.滞后性

10. 下列哪一个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德育中的人本主义()。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人最为天下贵”“人定胜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决定德育内容的是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德育目标 C.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D.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12.德育论的研究对象是: A.德育规律 B.道德教育规律 C . 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教育规律 13. 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引起人们道德、政治和法律观点的变化直接影响和丰富了()。 A .德育方法 B.德育组织形式 C.德育原则 D.德育内容 14.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体现了哪一种德育方法() A .说理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品德评价法 D.榜样示范法 15. 在集体中显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就是() A .班风 B.集体舆论 C.传统 D.集体纪律 16. 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教育的核心是() A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B.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社会公德教育 17.何者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 D.社会实践活动 18.区别社会主义德育原则和一切剥削阶级德育原则的根本标志是()。A . 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原则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C.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9. 哪一种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A.说理教育法 B 品德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20. 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基层单位是()。A .共青团 B.少先队 C.班级 D.小组 21. 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是()A.集体主义教育 B.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C.社会公德、“五爱”国民公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 D .科学人生观教育 22.哪一德育原则主要是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要通过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这一规律提出来的()A .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知行统一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3.哪一种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A .社会实践活动 B.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福师201708《课程与教学论》离线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3、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6).交互性,(7).生成性。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 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 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 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主要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作为人民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社会培

【奥鹏教育】19春福师《小学德育理论》在线作业一2满分答案

19春福师《小学德育理论》在线作业一2 试卷满分:100 试卷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5题,30分) 1、个别教育的对象是() A专指后进生 B专指特殊学生 C不包括优秀生 D既包括后进生,也包括优秀生、一般生和特殊学生 [仔细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正确选择] 正确答案是:D 2、那一个教育家的道德教育理论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强调社会是道德教育的最后根据()A涂尔干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仔细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正确选择] 正确答案是:A 3、品德是一种什么现象()。 A是一种社会现象 B属于个人意识范畴,是一种个体现象 C是一种生物现象 D是人的偶然的表现 [仔细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正确选择] 正确答案是:B 4、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强调施教传道方法和受教修养方法的综合统一 D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可以不相联系的综合统一 [仔细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正确选择] 正确答案是:C 5、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是: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德育目标 C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D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仔细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正确选择] 正确答案是:D 6、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强调施教传道方法和受教修养方法的综合统一 D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可以不相联系的综合统一 [仔细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正确选择] 正确答案是:C 7、哪一种方法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道德认识的教育方法()。 A说理教育法 B品德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仔细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正确选择] 正确答案是:A

奥林匹克训练题库·相遇问题(word版)

相遇问题 41 甲车每时行 40千米,乙车每时行 60千米,甲车从 A地、乙车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相遇后4.5时,甲车到达B地,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2 A,B两村相距 2800米,小明从 A村步行出发 5分后,小军骑车从B村出发,又经过10分两人相遇。已知小军骑车比小明步行每分多行130米,小明步行每分行多少米? 43 甲、乙同时从 A, B两地相向走来。甲每时走 5千米,两人相遇后,乙再走10千米到A地,甲再走1.6时到B地。乙每时走多少千米? 44 甲、乙沿同一公路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乙的1.5倍。已知甲上午8点经过邮局门口,乙上午10点经过邮局门口,问:甲、乙在中途何时相遇? 45 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经过18时两车在某处相遇,已知客车每时行50千米,货车每时比客车少行8千米,货车每行驶3时要停驶1时。问:两地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46 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 52千米/时和 40千米/时,它们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出发后6时,甲车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1时后乙车也遇到了这辆卡车。求这辆卡车的速度。 47 甲、乙二人同时从学校出发到少年宫去,已知学校到少年宫的距离是2400米,甲到少年宫后立即返回学校,在距离少年宫300米处遇到乙,此时他们离开学校已30分钟。问:甲、乙每分钟各走多少米? 48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它们相遇时距A,B两地中心处8千米,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求A,B两地的距离。 49 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2.5时后相遇。已知甲车速度是乙 50 甲、乙两站从上午6时开始每隔8分同时相向发出一辆公共汽车,汽车单程运行需45分。有一名乘客乘坐6点16分从甲站开出的汽车,途中他能遇到几辆从乙站开往甲站的公共汽车? 51 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行完全程比乙车多用1.5时,甲车每时行40千米,乙车每时行50千米,出发后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福师现代汉语二离线作业

福师现代汉语二离线作 业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现代汉语(二)期末考试B卷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一、将下列句子按句型的不同填入表内(请直接填入句子的序号)。(15分) (1)什么东西?(2)冬天。(3)跑!(4)慢!(5)多好看的姑娘呀!(6)老王离开了上海。(7)禁止吸烟!(8)哎呀!(9)刮大风了。(10)明天星期四。(11)前台坐着主席团。(12)外面很冷很冷。(13)那个小男孩已经四岁了。(14)周庄风景优美。(15)孩子们又停了下来。(16)他的身体比我好多了。(17)这本书我没看过。 二、把下列词语按所属词类的不同填入表内:(16分) 条、何尝、但是、即使、对于、去、漂亮、我们、打从、尽管、欧式、一概、桌子、回想、其他、吗、非常、哪儿、特级、笔直、忽然、呢、银、关于、四、精装、刚刚、一致、思想、吧、担心、所、偶尔、经常、过、突然、亩、红彤彤、什么、了、时期、遇

到、几、次、私营、似的、一百、那会儿、是、经验、丈、下来、条件、或者、自己、第四、遍、平时、现在、初六 三、下列都是多义短语,请通过改写消除它们的歧义,并使不同的意思用不同的短语来表示。(15分) 1、参考资料是必要的 2、这个人谁也不相信 3、她做好衣服了 四、“同意、喜欢、想”都能受“很”的修饰,可是我们把它们看作动词,而不归入形容词,这是为什么?(10分) 五、修改病句(16分) 1、全厂没有一个人不认为今年能全面完成国家计划不是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 2、通过他的教学经验的报告,使我深切地感到教育事业是崇高的。 3、他那高大的形象,和蔼的表情,永远烙印在我的记忆的深处。

福师德育论在线作业一

福师《德育论》在线作业一 福师《德育论》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V 1. 德育过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A. 德育的客观运动过程 B. 德育方法 C. 德育网络 D. 德育评价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2. 人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道德的三种基本品质组成的有机整体。从个体的品德发展来说,这三种基本品质发展变化的顺序是:()A. 道德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B. 政治品质→道德品质→世界观 C. 道德品质→世界观→政治品质

D. 世界观→政治品质→道德品质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3. 德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吸收和利用以往时代在德育思想、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这表明德育具有()。A. 民主性 B. 变革性 C. 继承性 D. 滞后性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4. 德育过程的实质是()。A. 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 B.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C. 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 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5. 从系统观来看德育过程,()仍然是德育系统运作过程的主要控制者或发轫者。A. 受教育者 B. 教育者 C. 思想家 D. 教育家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6. “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这表明,道德品质是( )A. 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B. 一个人在长期的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 C. 一个人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自愿选择的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 D. 一个人在一次、两次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偶尔的内心状态、心理特征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7.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A. 群众性活动 B. 小组活动 C. 个人活动 D. 集体活动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8. 中国古代德育的显著特点是()A. 否定人在天地百物间的重要地位 B. 非宗教性的入世教育 C. 否定人的自觉 D. 低估人的道德觉悟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奥林匹克训练题库·正方形与长方形(word版)

正方形与长方形 1左下图多边形的每条边都垂直于它的邻边,且所有的边长都相等,周长是108cm,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用四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100cm2的大正方形(见右上图),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有一块黑白格子布(右图),白色大正方形和白色小正方形的面积之比为1∶4。问:这块布中白色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4有大、小两个长方形(右图),对应边的距离均为1cm,已知两个长方形之间部分的面积是16cm2,且小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求大长方形的面积。 5从一块正方形木板上锯下宽5cm的一个木条后,剩下的面积是750cm2。问:锯下的木条面积是多少? 下的面积是9m2,求剩下部分的周长。 7一块长方形纸片,在长边剪去5cm,宽边剪去2cm后(如左下图),得到的正方形面积比原长方形面积少31cm2。求原长方形纸片的面积。

8用两块长方形纸片和一块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见右上图),长方形纸片面积分别44cm2与28cm2,原正方形纸片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9左下图的长方形被分割成5个正方形,已知每个大正方形比每个小正方形面积大5cm2,求原长方形的面积。 10右上图的长方形被分割成5个正方形,已知原长方形的面积为120202,求原长方形的长与宽。 11右图的长方形被分割成6个正方形,已知中央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cm2,求原长方形的面积。 12用四个一样的长方形和一个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左下图),大、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别为64cm2和9cm2。问:长方形的宽和长各是多少? 13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小纸片摆成右上图所示图形,已知每张小纸片的宽是12cm,求阴影部分的总面积。 1410个相同的小矩形拼成一个面积为30cm2的大矩形(如右图)。求大矩形的周长。

初中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五套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1) 第 一 试 一. 选择题.(每小题7分,共42分) ( )1.已知33333a b c abc a b c ++-=++,则22()()()()a b b c a b b c -+-+--的值为: (A)1 (B)2 (C)3 (D)4 ( )2.规定”Δ”为有序实数对的运算,如果(,)a b Δ(,)(,).c d ac bd ad bc =++如果对任意实数,a b 都有(,)a b Δ(,)(,),x y a b =则(,)x y 为: (A)(0,1) (B)(1,0) (C)(1,0)- (D)(0,1)- ( )3.在ΔABC 中,211a b c =+,则∠A: (A)一定是锐角 (B)一定是直角 (C)一定是钝角 (D)非上述答案 ( )4.下列五个命题:①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3与4,则第三边长是5;②2();a a =③若点(,)P a b 在第三象限,则点1(,1)P a b --+在第一象限;④连结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⑤两边及其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 )5.设P 为等腰Rt ΔABC 斜边AB 上或其延长线上一点,22S AP BP =+,那么: (A)22S CP p (B)22S CP = (C)2 2S CP f (D)不确定 ( )6.满足方程222()x y x y xy +=++的所有正整数解有: (A)一组 (B)二组 (C)三组 (D)四组 二. 填空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一辆客车,一辆货车和一辆小轿车在同一条直线上朝同一方向行驶,在某一时刻,货车在中,客车在前,小轿车在后,且它们的距离相等.走了10分钟,小轿车追上了货车;又走了5分钟,小轿车追上了客车.问再过 分钟,货车追上了客车. 2.若多项式2228171642070P a ab b a b =-+--+, 那么P 的最小值是 . 3.如图1, ∠AOB=30O , ∠AOB 内有一定点P,且OP=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