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制约因素_以路径依赖理论为视角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制约因素_以路径依赖理论为视角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制约因素_以路径依赖理论为视角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制约因素_以路径依赖理论为视角

政治研究

政策等来行使,而是仅仅凭借个人的理性盲目的行动。具体体现为越级上访,报复秉公执法的干部,行贿,甚至是聚众暴力围攻执法人员等。因此,非制度化的农民政治参与现象仍在自身蔓延。

3、在参与渠道方面: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数量单一,道路曲折。尽管从大的层面上来讲,中国制定了许多制度来确定和规范农民的政治参与渠道。但是,由于中国政治体制的不够完善,缺乏全方位的政治参与渠道,再加上农民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力以创建所需的政治社团等组织来表达其政治建议,实现政治利益。这样,政治参与的途径就更显单一。在政治参与制度的规定方面,缺乏对如何具体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如何通过政治参与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政治需求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严格的制度加以规范和解决。因此,参与制度的渠道因各种因素而停滞的现象普遍存在。

4、在参与范围上:长期以来农民的政治参与范围主要是涉及其自身的日常事务管理方面,几乎很少有机会参与基层以上的政治事务活动,对于国家事务管理的参与更是少之又少。此外,农民自身的日常事务管理还常常受到来自基层党组织和乡镇国家机关的干涉,使得原本有限的农民管理日常事务的范围进一步减小。

三、从路径依赖视角看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路径依赖理论的概述

道格拉斯?C?若斯是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制度分析的第一人。他提出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即初始的制度选择往往会强化现行制度的惯性,使之继续沿着既有的路径运行,从而减少风险,增加收益。也就是一旦在过去的某一点选择了一种制度,由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及适应性预期的影响会使这种制度不断的得到强化,即使这种制度被证明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制度,也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促使人们进行制度创新。我们把诺斯的这一理论运用到政治学领域,可以发现制约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存在路径依赖的特征。

(二)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1、农民自身的局限。至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后,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及其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民的总体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依旧偏低,难以掌握参与政治,管理国家事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更不用说一定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了。因此,农民自身的各方素质直接影响其政治参与水平。如: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心理不足也制约了农民的政治参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真正的利益代表人。单个农民个体的政治文化素质会影响政治参与,单个农民之间的组织化程度也同样将影响农民的政治参与。这些条件都直接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双重限制了农民的政治参与。

2、农民政治参与制度方面的缺失。在现代民主国家,农民的政治参与需要借助一整套健全的制度来进行。目前我国建立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和信访制度等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够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不够完善,信访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农民政治参与的要求等政治参与制度的缺失,成为农民提升政治参与的绊脚石。

3、农民政治参与范围上的限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突破,但在政治参与方面依然存在路径依赖,对政治参与范围做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首先,在传统中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执行性的参与,即农民只负责执行中央政策、国家方针,而没有参与到中央或国家事务的具体决策过程之中。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实际上被限定在农村社区范围内,内容也主要涉及村民自己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对乡镇以上层级的政治过程,几乎没有机会参与。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路径,实现从执业性的政治参与到决策性的政治参与;实现农民政治参与从社区性的事务扩大到国家性事务的路径转化。

4、农民政治权利的缺失。从农民的政治权利及权益的变迁方面看,农民政治权力的扩大,政治权益保障的发展非常缓慢,其进程也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从参政权方面看,我国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性突破,部分旧的政治参与制度和习惯做法依旧约束着农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农民在国家各级权力机构中都处于弱势地位。如我国《选举法》上规定: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从村民自治权方面看,虽然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了直接选举的程序,使农民第一次获得了直接选举村委干部的权利。但现行体制下,农民并未完全获得自治权,主要是因为基层政府为完成上级政府传达的各项任务和指标,未将权利完全下放给农民而是自己掌控农民自治权利。这种现状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特征。

四、结论

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毕竟也或多或少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些基本制度保障。然而农民薄弱的经济基础,狭窄的利益表达渠道,长期错误的政治认识观念,消极的政治参与态度等使得这些制度的规定无法得以实践。因此,导致农民政治参与现状的不足不仅仅是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农民政治参与运行机制和程序不通畅,操作性差等也是重要因素。为此,在农民政治参与制度规定方面我们要进行完善和创新,提供多种政治参与途径,保障政治参与制度化,秩序化;在政治参与实践方面我们要在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激发农民政治参与活力,浓厚政治参与氛围,保障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为消除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构建和谐政治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昌盛.中国农民工的公民权利现状[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5,(1).

[2]田发贵.农民政治权益的缺失及保障[J].宁夏党校学报,2005,(3).

[3]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不可忽视[J].理论与改革,

2004,(9).

[4]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

夏出版社,1998.

[5][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美]若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7][美]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M].邓正

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8]王邦佐,等.新政治学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小明)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路径依赖问题。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了路径依赖的历史、概念、作用机制、在制度变迁研究中的拓展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成果。我发现,路径依赖的概念分歧与共识并存,学者们同时讨论了路径依赖的作用机制。部分学者研究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拓展了它的研究领域。此外,路径依赖同样能被应用至经济实践当中去。在当前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热潮下,路径依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另外,此综述力争完整回顾前任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研究的理论空白,以期对该领域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路径依赖;演化经济;技术变迁;制度变迁 一、引言 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自然科学,后来被一些经济学家引入到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分析中,使得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最先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经济学用于分析技术变迁的是David和Arthur,而North将其用于制度变迁的分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国内学术界对路径依赖理论是争

论和共识同时存在的。因此,摆在学者面前的就是对路径依赖理论的系统的梳理。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认知,更能很好的利用该理论指导实践。但是,经济学家运用新古典主义范式去分析经济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时是低效的。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它的假设时间是可逆的而制度是无效的,这与现实情况截然不同。他们单纯地从价格体系的变动来分析经济变迁过程,对于经济变迁中的报酬递增性、正反馈性、多重均衡性的把握是不准确的,经济变迁过程的复杂特性产生了这些特征。这就希望我们能用一个动态的眼光看待路径依赖。 在本文中,我们将遵循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这一逻辑批判性地综述路径依赖相关理论,其中在理论产生后对路径依赖的基本问题定义和作用机制进行简要整理评述,目的是回顾学者们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理论现有的不足之处,尽可能的对路径依赖的研究做出贡献。在当前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热潮下,解决产业结构改革的路径依赖问题。 二、路径依赖的概念 Arthur(1989)认为路径依赖是动态经济过程的一种非遍历性,他指出:如果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秩序无法以100%的概率实现同一种结果,那么这个经济系统就是路径依赖的,通俗的讲就是不能每次重复同一过程都导致同一结果。这是路径依赖最早的严格形

资源依赖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分析

摘要: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测算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态效率,比较高、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的差异。在区分投资型与收费型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资源依赖度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高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低于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视角下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整体上,我国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强度;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08 中图分类号:f062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35-04 近年来,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不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生态效率逐渐成为测量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概念和工具。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规制效果的衡量不仅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因此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政策并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的生态效率,是环境规制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1研究综述 生态效率最初由schaltegger和sturm提出,指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经济价值与增加的生态环境负荷的比值[1]。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一个区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环境损害为代价实现经济产出最大化的潜力”[2]。生态效率综合考虑了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3],反映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绿色发展的核心要求,因此可以从效率层面反映绿色发展。 资源依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自“资源诅咒”命题提出以来,学者们围绕资源与经济增长展开了诸多的理论与实证探索,观点丰富,但尚未形成共识[4,5]。国内有学者对资源依赖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资源丰裕地区过于依赖资源禀赋,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忽视了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丰裕、生态脆弱、区域贫困的恶性循环容易引发“资源诅咒”现象[6]。也有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源诅咒现象进行检验,认为中国的资源诅咒现象对人力资本的挤出及较低的资源利用效率影响了生态效率[7]。 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环境规制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影响生态效率。经济效益存在“遵循成本”和“创新补偿”两种观点。“遵循成本”说认为企业满足政府环境规制的同时,会增加其额外的生产成本,短期内会损失生产效率[8]。“创新补偿”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9]。另外,关于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关系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有学者认为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和环境效率间存在正相关 [10]。也有学者发现各省市环境规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逐底竞争”特征,环境规制短时间内对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负效应[11,12]。根据以上观点,将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间的关系整理如下(见图1)。图1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的逻辑关系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①“资源诅咒”问题,多以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作为检验变量,对资源依赖、生态效率等指标关注较少;②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的关系及其他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传统研究大都是在区域同质性的假设条件下,考察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鲜有文献将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加以区分。事实上,区域在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的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响应是不同的。 鉴于此,本文将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并试图从以下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拓展:①在资源依赖和生态效率的全新视角下检验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②从区域资源依赖度入手考察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实施效果;③将环境规制加以区分,反映环境规制效果的区域差异,为制定差异化的环境政策、提高区域生态效率提供参考。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代以来悄然发展起来的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文章首先上溯了理论的源头,阐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凡勃伦在阐述“缘由累积”时所隐含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萌芽;接着文章介绍了理论的正式提出者诺斯等人的论点;继而,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坎贝尔和瑞哲罗的观点,从而描述了1990年代中期路径依赖理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到的深入发展;最后,文章介绍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成果。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文献综述 一、理论的萌芽:凡勃伦 路径依赖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归功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缘由解释”(Causal Explanation)方法,“缘由”被认为是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1。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必然牵涉到变异(V ariation)机制、承袭(Inheritance)机制和选择(Selection)机制;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当一个“复制体”(Replicating Entity)未能成功完全复制其自身时,达尔文进化(Darwinian Evolution)发生了。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内容:(1)进化主体总是受承袭机制影响,其发展演变是以对自身的承袭为基础和立足点的;(2)受初始条件区别影响,完全复制自身是不可能的,变异不可避免;(3)在承袭和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机制决定了最终的演变方向,换言之,不同方向的变异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其存活的几率并不一样。这一作用过程适用于任何开放的演进系统。一些敏锐的思想家探讨了将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引入社会、文化乃至思想领域的可能性。贝奇霍(Bagehot, 1872)探讨了承袭和自然选择机制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及人类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自然选择效应;亚利山大和基德(Alexander & Kidd, 1892)探讨了伦理原则的自然选择效应;瑞奇(Ritchie, 1896)则将思想、习俗和制度的自然选择效应同个人和种群的自然选择效应做了区分2。而在经济学疆域内引入达尔文思想,从而建立起一个基于累积因果的经济制度整体演进范式,并成为路径依赖理论先驱的,则是凡勃伦。 凡勃伦接受了达尔文的缘由解释方法,他认为这一方法不仅是生物学的准则,而且是哲学准则。凡勃伦(1919)指出,“任何演化科学都是……自足的理论,是过程的、关于缘由累积持续进程的理论。……这些非个人的缘由累积和效应将因其累积性特征而在惬当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大行其道”。“现代科学将(因达尔文缘由解释方法的引进而)成为一门关于持续演化的学问,呈现出自我持续、 1参见A. Wolfe, “Functional Economics”, In The Trend of Economics, edited by R. Tugwell, PP443-PP482,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24。缘由解释方法并不等同于决定论(Determinism),其间的区别参见Hodgson (2002), “Darwin, Veblen and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n Economic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转引自Hodgson (2003), “Darwinism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March, 2003。

路径依赖研究综述

路径依赖研究综述 对路径依赖问题的研究尚属国外的前沿领域。目前,有关路径依赖的研究涉及到多学科、多层次。学者们从技术创新、制度演化、社会历史、区域发展等许多不同学科视角对路径依赖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而,纷繁的视角仍没有揭开路径依赖的真面目,学者们依然困扰路径依赖的复杂多面性。本文尝试对以往的路径依赖研究做一梳理,以图对路径依赖有个比较全面的阐释,便于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有关路径依赖概念的比较 由于路径依赖概念的抽象性以及这个概念在各个领域 的泛化应用,它被更多地从直观意义上赋予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就如David(2005)所评论的,“不需要严格的经济学和统计模型,从直观意义上我们就可以把握路径依赖的根本思想”。也正由于此,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路径 依赖的认识有很大差异。对路径依赖概念理解上的不严格,使得后来学者在运用该概念的时候产生了更多的混乱和误解,这也造成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接受的路径依赖的概念及相应理论体系的发展不足。表1列出一些有关路径依赖研究的文献,以便对路径依赖的复杂性加深理解。 由于强调路径依赖概念对历史的作用,一些研究者把路径依赖简单地概括为“历史总在发挥着作用

”(history matters),将路径依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因素的影响。对此,Araujo & Harrison(2002)区分了与路径依赖相关的一个概念:过去依赖(past dependence)。 相对过去依赖,路径依赖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路径依赖是一个事件的顺序,在其中,特定的经济过程不能从它的过去状态或行动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其二,路径依赖的过程结合了系统性的及独特的、不可预测的过程,将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到同一个事件顺序中。 Mahoney(2000)总结了不同学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认为他们所提的路径依赖有三个特点:一是路径依赖是对因果过程的研究,这种过程对早期历史阶段非常灵敏;二是按照路径依赖的观点,早期的历史事件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性是不能被先前的事件或“初始状态”解释的;三是一旦随机性历史事件发生,路径依赖就具有相关的确定性的因果模式或者可以称作“惰性”。 通过前述理论综述以及对路径依赖概念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于路径依赖概念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也有一些共识。主要表现为: (1)路径依赖强调了系统变迁中的时间因素,强调历史的“滞后”作用。这种“滞后”作用既有可能是历史事件的结果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历史本身内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 及其破解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 刘汉民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 510632) [摘要]路径依赖有多种定义且不断进化,导致路径依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受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束缚,中国的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存在着路径依赖。只有改变制度环境,公司治理才可能向着最优的方向趋同。 [关键词]路径依赖;国企改革;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公司治理在我国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的讨论中,而且会计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们也不甘寂寞,纷纷着书立说,畅谈己见。但不同的学科对公司治理研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本文试图从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的角度探讨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问题。第一节概要回顾和总结路径依赖学说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探讨路径依赖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第三节以我国为例分析国有企业治理中的路径依赖;第四节提出破解路径依赖的相关对策。 一、路径依赖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在经济学上,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思想最早产生于对技术变迁的分析。1975年,美国经济史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Paul A.David在《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路径依赖思想,不过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0年后,David与美国圣达菲研究所的W.Brian Arthur教授将路径依赖思想系统化,很快使之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发展最快、应用价值最高的学说之一。 David 的路径依赖思想来自于他对打字机史的研究。1936年,美国发明家Dvorak博士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键盘,起名为ASK键盘(美式简化键盘,American Simplified Keyboard,后被称为DSK键盘),声称比打字机发明者、美国人Sholes 1870年设计的、现在通用的QWERTY键盘效率更高。据说,当初 Sholes 在研制打字机时,为了解决打字员打字速度过快造成挤塞的问题,故意打乱了字母排列顺序,而按照直到今天仍通行的QWERTY顺序排列。不过,ASK键盘并没有站住脚,慢慢地销声

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邓峰北京大学法学院 当我们考虑中国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设计的时候,面临着不断进入中国而增加的外国公司,以及中国不断到海外上市融资的客观事实,在全球化资本市场竞争压力下,中国在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选择。究竟是采用独立董事模式,还是完善监事会制度?究竟是采用德国的共同决策方式,还是采用美国的职工持股方式?等等选择,反复地、或隐或现地、或多或少地困扰着中国法这个以“外国法”作为规则来源正当性的规则系统。 很少被反思的是,作为一个继受法国家,在公司治理的模式选择中,似乎有一个命题没有得到真正的对待:中国既有的公司治理究竟是哪一种模式?有没有可能选择另外一种模式?本文运用比博绍克和 罗伊(Lucian A.Bebchuk and Mark J.Roe)的路径依赖理论,试图从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出发,界定中国现行的公司法上的治理结构的理论或者模式来源。并试图回答在2005年的公司法修订中表现出来的,令人难以满意的规则供给模式,背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是否可能使得中国公司法演进到与法治、资产市场、生产市场发达的国家下的规则模式?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一、公司法中的进化理论 全球化,尤其是资本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自由化,使得公司治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进化趋同压力。汉斯曼和卡拉克曼教授坚定地宣布“股东导向的模式”(shareholder oriented model)已经成为进化趋同(convergence)的主导模式。他们将其动力界定为其他竞争模式的失败,学界的共识。 [1]但究其核心,仍然是一种基于市场竞争推动法律演进的进化理论。来自于资本、产品、要素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迫使以利益攸关者为导向的模式(stakeholder models)的重要性下降。在资本市场主导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只有更好地对股东利益加以确认和保护,通过诚信义务(fiduciary duty)来约束代理人的利己和机会主义行为,并且通过明晰的合同保护和机制设计来确定其他主体的权利,才能更有效地满足市场的扩展。 进化理论本质上是法律的竞争理论(law’s competition),与之相关的是规制竞争(regulatory competition)理论。进化理论是如此的有力,它刻画了公司法的历史。不同的法律规则系统之间出于对资本、就业、税收等原因的竞争而不断地优化和改进规则,导致了对规制放松(deregulation)的进程。英国和荷兰之间的竞争,导致了1600年和1602年的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的出现和制度创新,并导致后者被大陆法学者看成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滥觞。 [2]英国在19世纪初期学习大陆法上的康枚达(commenda),引入了有限合伙, [3]1822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_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_朱仁显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 朱仁显 李 凯 卢碧珍 [收稿日期]2011 04 05 [作者简介] 朱仁显,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 李凯,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与当代中国政治; 卢碧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次自强运动,它主张学习西方国家 的政治制度,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民权、平等。但是由于报酬递增以及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自我强化机制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路径依赖,专制主义制度被 锁定 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戊戌变法由于无法打破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制度均衡,无力实现制度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里,我们认为可以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来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戊戌变法 [中图分类号]K 256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0633(2011)04 132 05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殖民者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一直以来以 天朝上国 自居的封建帝国沦为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到了19世纪90年代,西方殖民者更是变本加厉地侵略中国,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存亡危在旦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们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以图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宣扬资产阶级思想、鼓吹民权的启蒙运动。不过令人痛惜的是,这一变法运动最终却以流血政变而失败告终。对于这一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不胜枚举。但大都归结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等多种因素。这些解释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这些解释大都着眼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内外部影响原因,缺乏从制 度本身属性特点进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毕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制度主义取向。而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 诺斯在解释经济史时发现由于制度存在着路径依赖,即使经济制度是低效的的,国家也会维护这种无效率的制度。路径依赖的发现无疑为我们解释、探究具有制度主义取向的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历史事件中的制度变迁,发掘制度发生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所以,本文就尝试着用路径依赖理论来探讨具有强烈制度主义取向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从1973年的 西方世界的兴起 到1981年的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作为西方学术界新经济史学派领军人物的道格拉斯 诺斯教授一直在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解释和研究西方的经济 132

“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

“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 After Reading the Paper—“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 by Amy J. Hillman, Michael C. Withers and Brian J. Collins 课堂的时间曾经有同学讲过几篇关于资源依赖理论的文章,老师给的这篇文章“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被作为选读资料,而了解某一领域最好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其相关文献综述,所以,借此机会,我好好读一下这篇文章,在回忆同学们讲解的另外三篇文章的同时,这篇文献的阅读也必将加深对其他文章的理解。由于是文献综述,可能在此所做的笔记主要是知识的梳理,然后在整个过程中穿插自己的理解,最后总体表达一下自己的浅见。 这篇文章题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由Amy J. Hillman, Michael C. Withers and Brian J. Collins三位作者合作完成,2009年11月发表在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上。 资源依赖理论源于Pfeffer and Salancik’s (1978)发表的一篇文章“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组织的外部控制:基于资源依赖的视角,这开启了资源依赖理论在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行为有赖于其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这就给组织管理者带来了一个挑战,因为外部环境往往是不确定、不可控制的,如何提高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以及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就是战略管理的主题。 这篇文章发表之时,也就是2009年,刚刚是资源依赖理论提出30周年的后一年,作者认为30周年是一个全面回顾与展望资源依赖理论的大好机会,写此综述并不是简单的对这一领域的文献回顾,而是聚焦于其逻辑,关注具体应用这一理论的文献以及相关研究如何扩展资源依赖理论这一视角。 我的读书笔记也按照作者的文章结构进行梳理归纳,具体如后文所示。文章中按照资源依赖理论的英文全称“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将其缩写为RDT,不再赘述。 一、RDT and Mergers(资源依赖理论和企业并购) 对于企业并购,最主要的就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而RDT可能是仅次于该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 Pfeffer (1976)对于企业为什么并购作出了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是通过并购一个竞争企业以降低竞争;二是通过合并上下游组织来管理其相互依赖性;三是扩大业务范围从而减少对目前有交换关系的组织的依赖。很多经验研究基本上都支持了这三种解释,这些研究包括Pfeffer (1972a),Galbraith and Stiles(1984),Pfeffer and Salancik’s (1978),Burt (1980),Walter and Barney (1990) 等,这些研究的核心观点是环境的相互依赖可以有效的预测企业并购。然而,另外一些经验研究却显示相互依赖并非是企业并购的唯一预测因子,其他原因还包括公司的历史环境(Finkelstein, 1997),产业环境(Hitt & Tyler, 1991),环境慷慨度和活力度(Heeley, King, & Covin, 2006),普遍的制度规范(Palmer & Barber, 2001)和组织的内部考虑(Campling & Michelson, 1998)。所以,后续研究,如交易成本、资源基础理论等将更好的说明完全用RDT来解释企业并购是不合适的。 Casciaro and Piskorski’s (2005) 也从RDT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的并购,作为RDT的复兴,同时也批评了其不足,包括:对“能力不均”(power imbalance)和“相互依赖”(mutual dependence)这两个概念缺乏识别力;混淆了规范方法和理论预测;其边界条件模棱两可;很多经验研究只是关注于某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而不是相互依赖。他们的研究透过RDT拓展了对企业并购的探测。

路径依赖的利用与反利用

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 也称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效应(LearningEffect)、协调效应(CoordinationEffect)以及适应性预期(AdaptiveEffect)以及既得利益约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 产生原因 因为背后都有对利益和所能付出的成本的考虑。对组织而言,一种制度形成后,会形成某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在的制度有强烈的要求,只有巩固和强化现有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继续获得利益,哪怕新制度对全局更有效率。对个人而言,一旦人们做出选择以后会不断地投入精力、金钱及各种物资,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变得一文不值,这在经济学上叫"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 环境与内心中固有的一切,即路径依赖,也即人性。 索罗斯师从卡尔·波普尔,最大收获是,发现这世上的多数所谓成功者,不过是路径依赖的偶然。 索罗斯就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拒绝成为天性的奴隶,热情拥抱矛盾的世界,让自己也成为一个矛盾之人。 ——之所以矛盾,就是要摧毁一切依赖,只认可变化。 现有的状况,是此前的经历、习惯、自我与环境认知等所有因素,复合而成。这些固化的东西,恰恰是你渴望追求并获得的。因为固化的现状,带给你足够的安全感。你所有的不满意,只是为了安全感而埋单,是安全的代价。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别再死盯着自己身上的缺陷与不足了。伟大的人不是完美无缺,只是他们的功业遮盖了缺陷。成功者不是没有缺点,只是他们的优势发挥,超过了缺点的妨碍。 ——改变并不存在,人性就是人性。只有顺应变化规律,把优势发挥出来。 例如目标规划或好习惯: 先订一个小目标——真正的小目标。 想读书的,规定自己每天必读10页。想减肥的,规定自己每天步行5分钟。想改善人际的,规定自己每天笑5次,向5个人问好或说感谢。想让孩子乖的,规定自己全心投入,每天和孩子互动5分钟——别嫌10页书或5分钟太短,我们最需要的是开始,是形成习惯。 形成路径依赖,比如在枕边放几本书,床边摆好运动衣,形成从读书到运动的外部环境。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 ——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 An Analysis o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 __ Based on a Review of Path Dependence 曾亿武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自我强化和积累的性质,反过来会影响制度新一轮的变迁。我国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经济发展阶段滞后、重速度轻效益的思维定势以及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使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强烈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文章最后,根据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 F120.3文献标识码:[A] 一、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简要的文献回顾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且制度变迁的时滞与其路径依赖性是密切相关的。在笔者看来,制度变迁本身就是一个由路径选择到路径依赖、路径突破、路径更替的过程。路径依赖是对路径选择的强化和延续,使得已经存在的制度具有一定的刚性,将对其后新的制度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一词最早由生物学家古尔德在对生物进化路径进行描述时提出的。此后,大卫·保罗(A.David Paul)于1975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对路径依赖进行了最早的经济学讨论,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978年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又提出了“互动性行为”问题,他指出,经济结果严重依赖于行为发生时的秩序,因此,即使面临着更有利的选择,一些次优的结果可能非常流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保罗和阿瑟(W.B.Arthur)将路径依赖引入到技术 *作者简介:曾亿武,男,1988年11月5日出生,现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丁颖实验班,著有作品集《风华正茂》,参与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防灾救灾等课题的研究。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五山公寓3-424,510642。邮箱:zengyiwu1988@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4574056.html,。

路径依赖法则

路径依赖法则 路径依赖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法则提出 第一制度 第二制度 第三制度 诺斯(North, D)创立了制度变迁的“轨迹”概念,目的是从制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所有的国家并没有走同样的发展道路,为什么有的国家长期陷入不发达,总是走不出经济落后制度低效的怪圈等问题。诺斯考察了西方近代经济史以后,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现象。路径依赖问题首先由保罗·大卫在1985年提出,尔后W·马兰·阿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技术演进中的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后来,道格拉斯·诺斯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思想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从而建立起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问题是保罗·大卫在解释惯常的字版文字组织是怎样变得标准化和固定化时提出的。他认为:一些偶然事件可能导致一种技术战胜另一种技术(即技术演进),而且一旦选择某一技术路线,即使这一路线可能不比放弃的另一种技术路线更为有效,它也会持续到最终。阿瑟创造性地发展了保罗,大卫的这个思想,并系统地阐发了技术演进过程中自我强化机制和路径依赖性质的观点。他指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由于某种原因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利用规模巨大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通流行导致的学

习效应提高、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所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越促使人们产生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的预期等,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战胜自己的对手。相反,一种具有较之其他技术更优良的技术却可能由于晚人一步,没能获得足够的追随者而陷入困境,甚至“锁定”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之下,难以自拔。总之,细小的事件如偶然的情况常常会把技术引入特定的路径,而不同的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诺斯把阿瑟关于技术演进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制度变迁方面来,从而建立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这一理论是诺斯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又一贡献,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制度 第一制度变迁如同技术演进一样,也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强化。所以,“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弄得不好,它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脱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才能实现对原有方向的扭转。 第二制度 第二制度变迁不同于技术演进的地方在于,它除了受报酬递增机制决定外,还受市场中的交易因素影响。诺斯指出,决定制度变迁的路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报酬递增,另一种是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如果没有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制度是不重要的。而随着报酬递增和市场不完全性增强,

资源依赖理论:过去和未来

资源依赖理论:过去和未来 杰拉尔德 F·戴维斯(Gerald F.Davis) 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曾发表过管理学、社会学和金融学方面的文章。其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和金融的社会影响两个方面。最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公司会选择什么样的董事及其影响是什么;美国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变化;利益冲突是如何影响共同基金在(公司)年度选举中的投票的;公司行为对社会运动的影响;公司社会责任的理念是如何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变化的。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 作者:(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被公认为介绍组织研究领域文献最详尽和最权威的著作之一。 其最大的贡献是,开创性地提出了从“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三个视角分析和梳理纷繁的组织研究成果,将各种复杂的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按照三个基本范畴进行分类,为初涉组织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指导,为已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整体把握该领域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的系统化指南,并引领研究者进行有关组织研究方法论和学科范式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金融改变一个国家》 作者:(美) 杰拉尔德.F.戴维斯 写作环境背景?文章贡献?阅读期间出现的疑问? 组织社会学研究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2009年4月1日 摘要:本文回顾了资源依赖理论的起源和主要论点,并且追踪了其在随后的多个社会科学和专业学科的文献。最近几年,已经可以看出资源依赖理论的引用文献已经达到一个高潮,我们认为这是斯坦福大学在学术交流网络中的一部分权利地位。我们总结回顾了一些有前途的现在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可以扩展和证明资源依赖理论的见解,并且勾勒出未来研究领域潜在的研究成果。 在福特政府期间,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作为组织研究六个持久的范式出现在大致相同的时间——许多是在斯坦福大学。一个理论的寒武世纪大爆发意识到了交易成本经济(Williamson, 1975),代理理论(Jensen and Meckling, 1976),新的制度理论(Meyer and Rowan, 1977),种群生态学(Hannan and Freeman,1977),和资源依赖理论(Aldrich and Pfeffer, 1976; Pfeffer and Salancik, 1978)的重要声明。像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其他产品一样,例如迪斯科舞厅和涤纶服装,这些产品中的每一种在当今都一直施加着影响力,甚至一些组织理论家提出的已经改变的核心理论(Davis, 2005)。寒武纪的比喻是恰当的,因为所有这些方法除了代理理论演变的一部分,其他的理论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汤普森(1967)的熟练合成组织行为,并且分布在不同的方向,成为(友好的)竞争对手。在所有这些范式,资源依赖理论也许是组织方法范围中最全面的,结合描述组织内部权力,这个组织带有组织如何寻求管理他们的环境的理论。 本章介绍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元素和对此理论所涉及到的组织环境关系的实证支持。然后,我们提供理论跨越了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持续影响的证据,从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吸取全面的数据,并且将组织的外部控制(Pfeffer and Salancik, 1978)的引文生涯和Emerson’s (1962)关于权力和改变的经典陈 述“权力依赖关系”相对比。我们的分析表明资源依赖理论影响广泛,从管理和社会学到教育,医疗保健,公共政策和其他同类学科。当学者研究组织内部和周围的权力,他们极有可能利用资源依赖理论。接下来我们提出三种资源依赖理论的持续影响的备则假设:资源依赖理论的实证准确;资源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也称路径依赖性 路径依赖简介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 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最初由Paul·A·David于1985年给出证明,W·Brian·Arthur作了进一步的拓展。David的故事是现在的QWERTY型键盘,这种键盘在技术上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它却牢牢占据了市场。实际上,Dvorak于1932年申请专利的DSK键盘输入速度最快。David认为:由于某种原因,QWERTY型键盘使用人数占了优势,那么,由于其它类型的键盘数量上较少,考虑到硬件、软件的兼容性,其它使用者会在选择打字机时(键盘是由打字机演化而来)选择QWERTY。这样,QWERTY型键盘逐渐占据了整个市场。David 把这种状态称之为“锁定”。后来的键盘虽然在技术上比之先进,但为时已晚。 这不仅使人想到了中国的输入法中的五笔字型。在有汉字输入法的初始阶段,由于拼音输入法较慢,且要在输入时进行选择,因而,五笔字型一推出就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由于大陆人口多,因而,五笔字型迅速推广。此后,其它新的输入法再也无法与其竞争,即使在技术上有优势,但再也无法与之竞争。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提出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有二:制度的收益递增和网络外部性,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着显著的交易成本。这种观点是否成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因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路径依赖的实验 有人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

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

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 、关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的探讨 路径依赖的经济学讨论最早可追溯到大卫?保罗(A. David Paul) 于1975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随后,谢林(Thomas C. Schelling ,1 978)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又提出了“互动性行为” (interactive behavior) 问题,他指出,经济结果严重依赖于行为发生时的秩序,因此,即使面临着更有利的选择,一些次优的结果可能非常流行。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大卫?保罗和阿瑟(W. B. Arthur) 用路径依赖方法来研究技术变迁,它才引起经济学界广泛的关注。保罗(1994) 认为某一过程的路径依赖后果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的随机非线性动态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就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即使有更佳的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改变,即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自我强化趋向” (U.Witt ,1993)。阿瑟(1989) 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经济中的报酬递增与路径依赖的关系上,并指出一种技术的市场份额不仅依赖于偏好和技术的可能性,而且还依赖于报酬递增而导致锁定效应(lockin) 的历史小事件。他认为,技术通过两种机制显示报酬递增:首先是用中学,技术被采用得越多,由此获得的经验越多,它们被改进得越多,从而被采用得越多;其次是网络外部性或协调外部性。历史小事件和报酬递增的联合作用,导致了劣等技术占主导地位和锁定效应的发生。 诺思(Douglass C. North)是从技术变迁领域引入路径依赖方法进行制度研究的第一人。继他之后,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研究十分活跃,例如Stark (1992) 、Campbell(1991;1996;1997)、Hausner(1995) 、Grief(1994 ;1997)、 Pierson(2000 ;2004)、Caroline (2001)、青木昌彦(2001)和A.爱伦?斯密德(2004) 等都参与了此项研究活动。他们大多认识到制度变迁( 演化)受到制度遗产、集团讨价还价的能力、有限理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并且试图解释或揭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形成机制。近年来,哈佛大学的皮尔森(P.Pierson ,2004)的新著《时间进程中的政治学:历史、制度和社会分析》与诺思(2005) 的新书《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都试图揭示历史变迁的动态过程中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生成或传递机制,代表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最新发展水平,引起了相关领域学者的高度重视。 诺思作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领军人物,国内学者多热衷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来解释诸如企业改革、诚信建设和经济发展等问题。虽然姚洋(2002) 、刘汉明(2003) 、秦海(2004) 和周业安(2005) 等都注意到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但是,对于诺思是如何提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它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如何认识和评价诺思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等问题,少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欲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国外有关文献,阐述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提出过程,从而揭示出制度变迁 的路径依赖的涵义,最后对该理论做出若干评价。

路径依赖理论研究进展评析_尹贻梅

路径依赖理论研究进展评析1  第33卷第8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 o l .33No .82011年8月Fo reign Eco no mics &M anagement A ug .2011 路径依赖理论研究进展评析 尹贻梅1,2,刘志高1,2,刘卫东1,2 (1.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路径依赖已经成为理解社会经济系统演化的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路径依赖理论,明晰路径依赖的基本内涵,总结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本文首先分析了路径依赖研究兴起的背景以及路径依赖在技术变迁、制度变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应用,然后简单介绍了路径依赖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理论贡献,最后分析了路径依赖概念所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路径依赖;路径创新;共同演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50(2011)08-0001-07 收稿日期:2011-04-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技术-制度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中国创新型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武汉和长春光谷比较研究》(编号: 4107109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大都市创意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微观机制研究———以北京为例》(编号:2010047053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基金项目《地理学方法研究》(编号:KZCX2-YW -345) 作者简介:尹贻梅(1974-),女,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刘志高(1974-),男,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刘卫东(1967-),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一、引 言 路径依赖是指经济、社会或技术等系统一旦进入某个路径(不论好坏),就会在惯性的作用下不断自我强化,并且锁定在这一特定路径上。路径依赖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Paul A .David 提出的[1],后来经过W .Brian Ar thur [2]和Douglas North 等学者的发展,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成为理解社会经济系统演化的重要概念[3]。但是,不同的学者和学科对路径依赖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分歧,甚至误读了以David 、Arthur 和North 为代表的学者所创立的经典路径依赖理论。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路径依赖理论,厘清路径依赖研究范式的基本内涵及其所存在的不足。 路径依赖理论强调时间和历史在分析社会经济演化过程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经济系统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有力地解释了次优选择行为成为常态的现象。同时,路径依赖理论把收益递增机制纳入分析框架,试图从动态角度利用知识、技术、制度、外部性等范畴来理解复杂的经济系统,因而对一般均衡、收益递减等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挑战。尽管路径依赖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内在缺陷,如忽视人在塑造新路径方面的能动作用,从而否定了内生性路径生成的可能性。另外,无论是传统的路径依赖理论还是内生路径创新理论,都聚焦于单一路径研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多元路径依赖(multiple path dependence )问题,因此,相关研究还应该关注内生性路径创新和共同演化等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