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

以便培养结果判定是否为菌群失调是不科学的,因为粪便中大约有500种左右的细菌,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也有少量的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和微需氧菌,如肠杆菌属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等.这些细菌绝大多数是无法用常规的便培养方法(麦康凯和SS)培养出来的.要培养这些细菌需要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培养基,且鉴定过程复杂,耗时长(约2年左右).

目前多数以涂片,革兰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的方法估计菌群的状况.

胃肠微生态学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胃肠微生态系是人体微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不同部位的微生态学状况,应采取不同部位的标本进行检验,可采用插管法和剖腹手术时采取标本,但由于采样方法繁琐,患者依从性差,一般不予采用。以粪便菌群作为评估胃肠道生态状况的指标,由于其标本易得,已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

事实上,粪便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是由微生物本身、宿主及宿主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它并不是大肠以上各生态系的简单汇总,却又与各生态系菌群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粪便的微生物群落,在定性和定量上都是恒定的,不同年龄、不同饮食和不同种族均不会使其发生质的变化。只有当宿主处于病理状态时,尤其是发生胃肠道疾病时,才会使粪便菌群出现异常。

粪便干重的1/3~2/5由细菌组成,其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大约有500种左右的细菌「1」。在常见的十几种细菌中,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也有少量的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和微需氧菌,如肠杆菌属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等。

目前分析检测粪便中细菌数量和种类(也称为肠道菌群分析)的方法很多,总体可归纳为以下3大类。

1 培养法

此法将新鲜粪便直接接种于多种不同的培养基上,对生长出来的菌落进行鉴定(一般鉴定到种)。通过控制接种粪便重量的方法可以对肠道菌群进行定量培养。将每种细菌的数量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或计算B/E(双歧杆菌/肠杆菌)值,即可评估肠道菌群的状况。B/E值〉1表示肠道菌群组成正常,〈1表示肠道菌群失调,值越低失调越严重「2」。

由于粪便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即使仅培养有意义的细菌,也需要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培养基,且鉴定过程复杂,耗时长。因此,此种方法常用于肠道菌群方面的科学研究,而不适于临床常规检验「3、4」。

2 分子生物学方法

即使使用了最先进的培养方法,我们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细菌中,也有40%~80%是不能培养出来的,那么只能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证实其存在。目前,在肠道菌群的研究领域,用于研究的新技术,如:16SrRNA基因的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110004)

E-mail:jykjxz@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4617280.html,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脉冲场凝胶电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5、6」。

3 镜检法

镜检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的方法,由于所需设备简单,操作简便,耗时短,很适宜临床应用。该方法是通过油镜观察革兰染色粪便涂片的菌群像,估计细菌总数、球菌与杆菌比例,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比例,结合各种细菌的形态特点、有无特殊形态细菌增多等结果来综合判断菌群状况。

3.1粪便涂片的制作取一洁净载玻片,在新鲜粪便上多处沾取标本,以30°~40°的角度,匀速推片于洁净的载玻片上,使其厚度与血膜相似。推片用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并置于消毒剂中消毒后,才可继续使用。

取标本时应注意粪便的颜色、性状,是否有膜状物,遇黏液便、胨样便或水样便,可用便签直接涂片或滴注涂片,涂片可稍厚。

3.2染色方法革兰染色法,阳性菌染成紫色,阴性菌染成红色,合格涂片中阳性菌和阴性菌要对比鲜明。

3.3显微镜检查方法

3.3.1观察细菌总数观察菌群涂片时首先要计数细菌总数,这是肠道菌群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必要对细菌数进行准确计数,初学者可以先计数部分(如1/8视野)油镜视野中细菌的数量,再对整个视野进行估计,观察几个视野后取平均值。一般来说,每视野细菌数在501~5000个为正常,1 01~500个为轻微减少,11~100个为明显减少,10个以下为显著减少,也有高于5000的情况,但较少见,临床意义不大。细菌总数减少则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密切关系,应引起重视,并结合细菌类别构成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3.3.2细菌类别构成仅仅计数细菌总数并不能完全反映肠道菌群的状态,细菌种类及数量与粪便性状和胃肠道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正常粪便中常见细菌的构成是基本恒定的,不受稀释和浓缩的影响。因此粪便中细菌类别构成是更有意义的指标。

由于通过涂片镜检的方法无法精确区分细菌种类,一般就细菌形态和染色性将细菌分为4大类,即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通过计算4者的比例来评估肠道菌群的特征。

具体计数方法为:计数1000个细菌中各类细菌的百分率。可先计数部分视野中(如1/8视野)各类细菌数,然后估计全视野中的各类细菌数。

由于正常粪便中数量最多的细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拟杆菌等均为革兰阳性杆菌,因此,革

兰阳性杆菌在正常粪便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各类细菌随年龄改变会有一些变化,尤其是婴幼儿期,革兰阳性杆菌所占比例在出生后会逐渐增多,至半岁时达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成人时期,革兰阳性杆菌与革兰阴性杆菌的比例约为3:1左右。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的量较少,只占总数的5%~20%。40 岁以后,阳性杆菌逐渐减少,阴性杆菌逐渐增多。60岁以后,两类细菌的数量趋向于接近,阳性杆菌只略多约5%~10%,此时阳性球菌和阴性球菌只占5%~15%的比例。详细的各年龄细菌比例参考值见表1「7」。

3.3.3特殊形态细菌有时会在粪便菌群涂片中,看到一种非正常细菌明显增多,甚至占绝对优势,如酵母菌、葡萄球菌和艰难梭菌,这些菌是严重的假膜性肠炎和真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应引起高度重视。3.4 结果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肠道菌群的报告方式有2种,即比例法和分度报告法

3.4.1比例法以球菌与杆菌比例的方式报告,简称球杆比,参考值为1:3(成人)。也可直接报告“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的比例(直接比例法),如60:34:5:1,参考范围见表1。

如结果在参考范围内,则表明菌群正常,如果球杆比>1/3,表明菌群失调,比值越大,失调越严重,可出现比例倒置。菌群失调时,直接比例法的后2个或3个比值会升高,第1个比值下降,这种变化越严重,表明菌群失调越严重。

3.4.2 分度报告法根据涂片中细菌的总数,菌群中细菌的构成比例,有无特殊形态细菌增多等情况,结合患者的年龄、粪便性状、使用抗生素状况等综合分析,将失调程度分为3度,具体参考标准见表2。

表2 菌群失调分度报告的依据(参考标准)

涂片结果粪便外观临床意义

Ⅰ度菌群失调症细菌总数在正常范围,正常低值,或略有减

少。革兰阳性杆菌在正常低值,革兰阴性杆

菌多有增加,革兰阳性球菌在正常高值或略

增多,类酵母样菌,梭菌未见或极少量。总

之,仅是数量和比例轻度改变。

可以是正常

成形软便,或

不成形软便

或稀便。

为潜伏型,较轻的菌群失调,临床症

状不明显,可逆,即只要去除病因,

不经治疗也能恢复。

Ⅱ度菌群失调症细菌总数明显减少或无明显改变,偶见部分

病例细菌显著减少。革兰阳性杆菌明显减

少;革兰阴性细菌明显增多,有时达90%

以上,有的病例革兰阳性球菌增多(常见有

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和球菌比例倒置

(正常值约为75:25左右),类酵母菌或

梭菌明显增多。总之,粪便菌群已有明显改

变。

多为程度不

等的稀便,也

可为黏液便,

水样便,脓血

样便或柏油

样便。

为局限型,中度的菌群失调,不可逆,

不经治疗难以自然恢复。临床有慢性

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

溃疡性结肠炎,肾盂肾炎等。Ⅱ度菌

群失调需要积极治疗,协助患者恢复

菌群平衡状态。

Ⅲ度菌群失调症细菌总数呈明显减少。粪便中原来的菌群大

部分成员被抑制,只有一种细菌或真菌占绝

多为程度不

等的稀便,也

为弥漫型,严重的菌群失调,又称二

重感染。主要表现急性腹泻与肠功能

对优势,最常见有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艰难梭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总之,原菌群中的某一种少数菌成为菌群的绝对优势菌是Ⅲ度菌群失调症的主要特点,应同时做粪便细菌的

分离和鉴定。 可为黏液便,常呈黄绿色或黑色,有时可见膜状物。

紊乱。由葡萄球菌和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可伴有电解质失衡、低蛋白血症,病情重或凶险。Ⅲ度菌群失调的病人必须及时积极治疗,挽救病人生命。

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完整版)

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完整版) 摘要 慢性腹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多且复杂。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内携带的细菌群,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功能丰富。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动态平衡,与宿主互利共生,维持宿主身体的健康。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将出现菌群失调,导致疾病发生,通常表现为腹泻。粪菌移植可快速、经济、相对安全地重建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d),粪便量增加(>200 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按病程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类。急性腹泻病程多在2周之内,少数可持续至2周以上,慢性腹泻指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其发病往往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1,2]。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病因多,也较为复杂,临床转归差异大。人类肠道是一个大又杂的微生态环境,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构成了一个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形成天然的生物屏障,抵抗外来致病菌的侵袭。当机体受到饮食、药物、精神压力等因素影响时,这种平衡被打破,将产生病理性组合,称肠道菌群失调。由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慢性腹泻在临床上易被忽视。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功能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肠道菌群有了全新的认识,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腹泻也逐渐被重视。

一、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人体肠道内寄居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以细菌为主。健康成人肠道中含大约104个细菌,种类>1 000种,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3],占粪便干重的1/3~2/5,具体分为三大类:①原籍菌群,为肠道优势菌,具有免疫调节、抑制和清除病原菌的作用,主要有类杆菌、消化球菌、双歧杆菌及优杆菌等;②条件致病菌,其在肠道菌群平衡时无害,在特定条件下可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主要有肠杆菌、肠球菌等,以兼性需氧菌为主; ③过路菌,菌群平衡时此类菌数量少,长期定植机会少,如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可致病,主要有变形杆菌、假单胞菌等。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之间及与宿主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维持肠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对宿主表现为不致病,并通过生物屏障作用、营养作用、免疫调节作用、生长与衰老、代谢作用、抑癌作用等维持着宿主的健康[4]。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饮食、药物、年龄、肠道动力异常及免疫功能障碍等。其中抗生素的不当使用被认为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罪魁祸首[5],尤其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得肠道敏感菌被抑制,而耐药菌过量繁殖。研究表明,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水平与用药剂量相关[6],而益生菌有稳定并增加肠道优势菌在肠道菌群中的作用[7]。饮食习惯也可改变肠道菌群[8],在低渣饮食中加入纤维对肠道功能及结果有益[9]。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显著减少,肠杆菌、肠球菌增加。正常的肠道运动在推进食物的过程中也可清除细菌,肠道运动减弱时,可使细菌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大量繁殖,促使肠道菌群失调[10]。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是肠黏膜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可抵抗病原体入侵并阻止肠道细菌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用于菌群失调的诊断和防治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用于菌群失调的诊断和防治 理论和基础 一、粪便直接涂片的优缺点: 1、优点: ①设备简单 ②操作简单 ③时间短 ④形象直观,直接了解粪便菌群的“像”,熟练者对诊断菌群失调有较高的准确性。 2、缺点: ①检验者必须有一定的经验,否则易判断错误 ②主要是定性检查,确定分度较困难。 二、操作技术: 1、涂片将新鲜大便直接涂抹在洁净的玻片上,粪便不可稀释以防细菌变形。标本务求新鲜,涂片厚薄适宜。 2、外观肉眼检查外观颜色、形状(若含有膜状物的大便应补做艰难梭菌培养)。 3、镜检染色技术是诊断准确成功的关键,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要对比鲜明。镜检时应将涂片视野全面观览,切不可看几个视野就计数或报告。 三、检查方法:

1、细菌总数:观察菌群涂片首先要总览细菌总数。了解涂片上细菌的数量是增多还是减少,有无优势菌或真菌。细菌总数过多的情况较少见或不易引起重视。菌群失调时细菌总数多在正常、减少或消失。 细菌总数评定标准 每油镜视野细菌数评价 <10显著减少 11—100明显减少 101—500略微减少 501—5000正常 >5000增多 2、观察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及球菌的比率改变 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包括球菌/杆菌)比率反映了粪便菌群的质素,它一般不受粪便稀释或浓缩的影响,所以较细菌总数有更大的意义,更能反映菌群的本质和预后。 选定有代表性视野中的部分区域作细菌分类计数,需要数100—200个细菌以求得比例。不同年龄的人的比例都不一样,一般杆菌与球菌比例约为75:25。 各年龄组细菌比率平均值的正常参考值(%) 年龄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1d30.7—61.538.5—60.90—2.20—0.01 2d60.0—71.634.8—36.93.0—3.50—0.01 3d66.9—82.716.0—31.41.3—1.60—0.05 4d79.2—86.212.4—19.21.4—1.70—0.1 5d85.5—87.511.0—12.81.4—1.70.08—0.4 6d—7d75.4—90.17.2—20.81.3—2.90.1—0.6

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医治疗方法

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急性泄泻病多偏实,责在脾胃;慢性泄泻病多为虚,每及脾肾。前者当清热化湿,后者应高补脾肾。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对体液免疫有影响,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能促进抗体生成,鱼腥草能提高备解素浓度,而备解素、C3、Mg++组成的备解系统对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有一定杀灭作用,是机体产生抗体前的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的免疫防御功能。在应用中医辩证论治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时,均应考虑以上药物的作用,于清热化湿、补气健脾、和胃渗湿、温肾健脾等法中,适当配伍应用则效果比较理想。 (一)辨证施治: 1.感受寒湿 证候:发病较急,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口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楚,舌苔白,脉濡。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方药:霍香正气散《和剂局方》加减。霍香10克,紫苏10克,白芷10克,川朴6克,大腹皮10克,半夏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若表邪重者可加荆芥、防风;胸闷纳呆,苔白腻,宜加苍术、泽泻。 2.湿热下迫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干,小便短赤,或兼发热恶风,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场《伤寒论》加减。葛根15克,黄连9克,黄芩9克,甘草6克。可加银花、木通、车前子助其清热利湿,使表里双解,湿热分消,泄泻得止。湿邪重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热邪偏重者,可选添连翘、栀子、马齿苋。 3.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溏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脘闷,纳差,食后即欲大便,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研究进展 王晓华1a,夏文涵1b,王晓刚2,黄广萍2 (1.南昌市卫生学校a.免疫及微生物教研组; b.解剖教研组,南昌330006; 2.南昌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南昌330008)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94(2007)08-0136-03 健康人群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菌群[1]。种类不同的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拮抗,互相协同,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动态生物平衡,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2]。这种由于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便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导致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3](alteration of intestina flor a)。近年来因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临床发病的机率约为2%~3%。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而致的不良后果,本文针对肠道菌群的特点与机能、肠道菌群失调症病因病理学改变、分类、检查、治疗和预后等相关研究作如下综述。 1 肠道菌群特点 肠道内的细菌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的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消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阳性需氧菌[4],胃内细菌浓度<103 10-3CF U/L(CFU:colony form 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小肠菌的构成则介于胃和结肠之间。学者们为了将研究更为细致化,按照Dubos法将主要菌种如类杆菌属,双歧菌属和真杆菌属等根据其存在模式分成三大类:(1)与宿主共生状态的原住菌(autochlho no us m icrobio ta);(2)普遍存在于某种环境的普通菌(nor mal m icrobito ta);(3)偶然进入宿主的病原菌(pathog ens)。依照肠道菌群所持有合成维生素,协助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产生糖皮质激素作用增强因子,产生过氧化氢、硫化氢及其各种酸、抗生素等物质并结合其对宿主免疫机能的影响力,在机体感染防御中起积极作用这一生理学机能,我们不难理解肠道菌群具有相互影响的特点,任何打破其内外环境的举措都可导致菌群的失调。 2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病机制 2.1 病因学 1) 饮食因素:运用测定细菌酶类的方法研究菌丛代谢活性的结果表明,饮食可使粪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无纤维食物能促进细菌易位。G unffip等[5]用大鼠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食物纤维能维持肠道菌群正常生态平衡,且细菌代谢纤维的终产物对小肠上皮有营养作用,纤维能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动力学。M acF ie[6]报道加入纤维的低渣饮食对保存肠的结构和功能有好的效果,纤维的保护作用是否通过直接刺激肠黏膜或诱导释放营养性胃肠激素尚不清楚。食物纤维能减少细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至正常。 2) 菌丛的变化因素:菌丛组成可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对同一个人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菌丛组成十分稳定。每个菌种的生态学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状态、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确定[7]。在平衡状态下,所有的生态学地位都被占据。细菌的暂时栖生可使生态平衡发生改变。 3) 药物的代谢因素:肠道菌丛在许多药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8],包括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任何抗生素都可导致结肠菌丛的改变,其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氯林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可造成大肠内生态学真空状态,使艰难梭菌增殖。应用甲氰咪胍等H2 受体拮抗剂可导致药物性低胃酸和胃内细菌增殖。 4) 年龄因素[9]:随着年龄的增高,肠道菌群的平衡可发生改变,双歧菌减少,产气荚膜梭菌增加,前者有可能减弱对免疫机能的刺激,后者导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老年人如能维持年青时的肠道菌群平衡,也许能够提高免疫能力。 5) 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10]: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此为胃肠道防止细菌侵入的主要物质。一旦胃肠道黏膜合成单体,或双体Ig A,或合成分泌片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胃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泌型Ig A,则可引起小肠内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繁殖,从而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腹泻。无症状的Ig A缺乏者,小肠内菌群亦可过度繁殖。新生儿期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高,亦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或不完善有关。 2.2 病理改变 1) 细菌生长过盛: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学异常会导致近段小肠内结肠型丛增殖,而出现各种代谢紊乱[11],包括脂肪泻,维生素缺乏和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并可伴发生于小 收稿日期:2007-06-04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皮肤上的细菌往往与个人卫生及环境情况而有所差异。最常见的是革兰氏阳性球病,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有时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当皮肤受损伤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如疖、痛。在外阴部与肛门部位,可找到非致病性抗酸性耻垢杆菌。 口腔中的细菌,口腔温度适宜,含有食物残渣,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条件。口腔中的微生物有各种球菌、乳酸杆菌、梭形菌、螺旋体和真菌等。 胃肠道的细菌,因部位而不同,胃酸的杀菌作用,健康人的空肠常无菌。若胃功能障碍,如胃酸分泌降低,尤其是胃癌时,往往出现八叠球菌、乳酸杆菌、芽胞杆菌等。成年人的空肠和回肠上部的细菌很少,甚至无菌,肠道下段细菌逐渐增多。大肠积存有食物残渣,又有合适酸硷度,适于细菌繁殖,菌量占粪便的1/3。大肠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双歧杆菌、厌氧性球菌等,其他还有乳酸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真菌等。 呼吸道的细菌,鼻腔和咽部经常存在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等。在咽喉及扁桃体粘膜上,主要是甲型链球菌和卡他球菌占优势,此外还经常存在着潜在致病性微生物如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乙型链球菌等。正常人支气管和肺泡是无菌的。 泌尿道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仅在泌尿道外部有细菌存在,如男性生殖器有耻垢杆菌,尿道口有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及杆菌;女性尿道外部与外阴部菌群相仿,除耻垢杆菌外,还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和大肠杆菌等。 生殖道细菌,阴道内的细菌随着内分泌的变化而异。从月经初潮至绝经前一般多见的为阴道杆菌(乳酸杆菌类);而月经初潮前女孩及绝经期后妇女,阴道内主要细菌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 机体的多数组织器官是无菌的,若有侵入的细菌未被消灭,则可引起传染。因而在医疗实践中,当手术、注射、穿刺、导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细菌感染。

人体正常菌群及其作用

人体正常菌群及其作用 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指在人体体表和体内寄居的微生物菌落。正常菌群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般而言,他们对宿主有益无害,属生理性微生物群落。 二、正常菌群的来源与分布 人机体中正常菌群的来源 当人出生后第一次与世界接触时就获得了正常菌群。某些微生物通过与人接触而获得(如婴儿与母亲接触),而其他则从食物获得(如配制的婴儿食物)或从接触的各种物体(如玩具)获得。空气中的微生物也有助于上皮细胞表面获得正常菌群。经过多年延续,正常菌群就不断发展和精炼了。 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部位 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器官:心脏、肝脏、脑、肌肉和生殖器官; 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组织和其他部位:血液、脑脊液、受检测的精液或在肾脏中的尿。 机体内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 与外界相通的表面或部位都具有正常菌群存在。这些部位包括:皮肤、黏膜、胃肠道、呼吸道、眼和耳的外部、与空气接触或空气进入的生殖器官等。 人体常见正常菌群 ①人体正常菌群均为异养型微生物,尚未发现自养型微生物; ②人体正常菌群包括了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需氧菌:绿脓杆菌 厌氧菌:破伤风杆菌、丙酸菌、双歧杆菌 兼性厌氧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③人体正常菌群既有致病菌,也有非致病菌 致病菌:绿脓杆菌、破伤风杆菌、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非致病菌: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 人体正常菌群包括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杆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乳杆菌等

1、皮肤正常菌群 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完整无损的皮肤;合理的正常菌群分布 内层菌群分布相对稳定(丙酸菌) 正常菌群的动态分布 过渡菌群(transient population )数量、种类动态变化,以腐生菌居多; 停留菌群(resident population )数量、种类相对稳定,如丙酸菌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维持皮肤的酸性环境(pH3-5),造成抑菌效应 生物拮抗作用 2、口腔正常菌群 口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正常菌群。好氧链球菌属的一些种栖居在口的上皮组织中,而厌氧乳杆菌属的一些种栖居粘连在牙周围的蚀斑上。细菌的许多种以及许多霉菌孢子和酵母菌也在口中发现。 Movre等报道口腔正常菌群的分布: 牙垢的菌群含量:1011-12个/g 唾液的菌群含量:108-9个/ml 仅细菌种类:264种 其分布受年龄、牙齿结构、饮食卫生习惯的影响。 3、肠道正常菌群 1)正常菌群的种类 正常菌群约450-500种,其中90%为厌氧菌 2)正常菌群的生理效应 固氮作用(新几内亚人) 肺炎杆菌→厌氧→固氮(无机氮)→有机氮素→肠壁吸收→进入血流。 维生素的合成及分泌 双歧杆菌:V-B1、B2、B6、B12、叶酸等 大肠杆菌:V-K 乳杆菌:V-E 大分子营养物的分解:肠道正常菌群能有效的分解大分子营养物(如多糖、多肽等),营养物除自己利用外,多数由人体肠壁吸收利用。 4、呼吸道的正常菌群 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仅限于上呼吸道。菌群在呼吸道粘膜上定居、生长、繁殖。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以正常菌群的状态存在于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泡等下呼吸道一般无菌。

菌群失调

以便培养结果判定是否为菌群失调是不科学的,因为粪便中大约有500种左右的细菌,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也有少量的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和微需氧菌,如肠杆菌属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等.这些细菌绝大多数是无法用常规的便培养方法(麦康凯和SS)培养出来的.要培养这些细菌需要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培养基,且鉴定过程复杂,耗时长(约2年左右). 目前多数以涂片,革兰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的方法估计菌群的状况.

胃肠微生态学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胃肠微生态系是人体微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不同部位的微生态学状况,应采取不同部位的标本进行检验,可采用插管法和剖腹手术时采取标本,但由于采样方法繁琐,患者依从性差,一般不予采用。以粪便菌群作为评估胃肠道生态状况的指标,由于其标本易得,已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 事实上,粪便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是由微生物本身、宿主及宿主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它并不是大肠以上各生态系的简单汇总,却又与各生态系菌群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粪便的微生物群落,在定性和定量上都是恒定的,不同年龄、不同饮食和不同种族均不会使其发生质的变化。只有当宿主处于病理状态时,尤其是发生胃肠道疾病时,才会使粪便菌群出现异常。 粪便干重的1/3~2/5由细菌组成,其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大约有500种左右的细菌「1」。在常见的十几种细菌中,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也有少量的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和微需氧菌,如肠杆菌属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等。 目前分析检测粪便中细菌数量和种类(也称为肠道菌群分析)的方法很多,总体可归纳为以下3大类。 1 培养法 此法将新鲜粪便直接接种于多种不同的培养基上,对生长出来的菌落进行鉴定(一般鉴定到种)。通过控制接种粪便重量的方法可以对肠道菌群进行定量培养。将每种细菌的数量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或计算B/E(双歧杆菌/肠杆菌)值,即可评估肠道菌群的状况。B/E值〉1表示肠道菌群组成正常,〈1表示肠道菌群失调,值越低失调越严重「2」。 由于粪便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即使仅培养有意义的细菌,也需要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培养基,且鉴定过程复杂,耗时长。因此,此种方法常用于肠道菌群方面的科学研究,而不适于临床常规检验「3、4」。 2 分子生物学方法 即使使用了最先进的培养方法,我们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细菌中,也有40%~80%是不能培养出来的,那么只能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证实其存在。目前,在肠道菌群的研究领域,用于研究的新技术,如:16SrRNA基因的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110004) E-mail:jykjxz@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4617280.html,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脉冲场凝胶电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5、6」。

IBD与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 钱家鸣 沈冰冰* ·专家笔谈· 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 *原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博士研究生 【提要】本文简述了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IBD )发病和诊治的关系,并展望未来对IBD 进行肠道微生态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新途径。 【关键词】肠道菌群;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 和克罗恩病(Crohn ′s disease,CD )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 -matory bowel disease,IBD ) ,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有关IBD 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和肠道菌群改变。其中肠道菌群是免疫损伤过程的重要激发因素,被认为是IBD 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肠道菌群参与IBD 发病肠道内固有菌丛与IBD 的关系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早有研究发现,在目前应用较多的小鼠DSS 模型存在肠道菌群的变化,主要为拟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的增多,提示肠道菌群很可能参与小鼠DSS 结肠炎的发病[1]。用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IBD 动物模型[2,3],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会发生肠道炎症,但如重新恢复肠道正常菌丛状态,则出现肠道炎症。 NOD2基因变异和防御素的缺陷使得肠道细菌与IBD 发病联系起来。研究发现,在IBD 病人中存在着微生态失衡,即有害菌超过有益菌。研究发现IBD 病人粪便和肠道黏膜菌群组成较正常人有显著不同,而且在疾病不同时期肠道菌群的组成也存在差异。Seksik 等[4]采用rRNA 分子探针定量检测CD 患者粪便标本发现细菌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超过30%属未定型菌种,活动期和静止期结肠CD 患者结肠黏膜黏附有大量大肠杆菌,且侵入黏膜深层。Swidsinski 等[5]应用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分析了305例肠道炎症患者和40名对照者的结肠镜活检标本,发现肠道炎症患者黏膜细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者,以CD 患者为著。Darfeuille-Michaud 等[6]检测了63例CD 患者和16例非IBD 对照者的回肠标本,发现21.7%的CD 慢性病变可检出致病性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而对照者仅6.2%检出此细菌。UC 患者急性期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增加,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缓解期拟杆菌和双歧杆菌较急性期明显上升,而小梭菌数量下降;急性期CD 患者肠杆菌和酵母菌增加,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下降,缓解期双歧杆菌有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正常,缓解期与急性期相比双歧杆菌的数量有明显差异。尽管细菌黏附现象并非IBD 独有特征,但IBD 黏附细菌的密度和组成不同于IBS 、自限性肠炎等其他肠道疾病。IBD 患者肠黏膜黏附细菌浓度≥109/ml ,以脆弱类杆菌和肠杆菌为主,占60%以上,而真杆菌则不到30%[7]。多个研究认为肠道致病菌的感染与IBD 发病相关。最近有研究发现黏膜相关的细菌组成与CD 术后复发的高风险相关[8]。Garc ía Rodr íguez LA 等[9]一项有关急性肠道感染与IBD 发病相关性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感染尤其是最近1年内有感染者发生IBD 的风险是无感染者的2.4倍。临床上观察到抗生素用于CD 和UC 的治疗,如预防CD 术后并发症、囊袋炎或肛周病变等[10]。这种有效性亦证实致病菌可能影响IBD 的自然病程。肠道致病菌感染使得IBD 复发或加重。活动性IBD 病人中肠道感染占9%~13%[11,12]。近期一项前瞻性的研究发现[13],活动期不到10%IBD 病人存在致病性肠道细菌感染,而且感染不影响IBD 的预后。60%活动期IBD 和33%缓解期IBD 病人血培养阴性情况下血清中可以检测到细菌DNA 的存在。以CD 为例,按照疾病活动度分层,细菌DNA 的存在与炎症反应增强相关,而与不同的临床表现无关[14]。目前几项研究均未发现疾病活动性与细菌或其产物的相关性,表明炎症在缓解期可能仍存在,治疗仅能控制症状[15]。

人体微生态群和菌群失调

人体微生态群和菌群失调 人体的体表皮肤和与外界相通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及其腔道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寄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与宿主相安无事互相适应,而且各种微生物之间也相互制约而保持一个彼此共存的状态 1 人体微生态群特点 人体的消化道、上呼吸道、皮肤、尿道、外生殖器、眼结膜与外耳道等,有大量细菌寄生。大肠是人体最大的贮菌库,细菌种类超过500种,数量达到10^11 ~10^12个,占人体微生物系统的80%左右,其中99%以上是正常菌群(主要是厌氧菌)。结肠细菌浓度达10^11 ~10^12cfu/ml。粪便干重的1/3为活的细菌,其中厌氧菌的数量超过需氧菌约10000倍,主要菌种为类杆菌、双歧杆菌和真杆菌,厌氧球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以及肠球菌等,以及肠杆菌科细菌非常多见。 正常菌群在人体的分布

正常菌群对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稳定有重要作用,其生理学意义主要有: ①通过在宿主皮肤黏膜表面形成的菌膜屏障拮抗外籍菌的入侵和定植,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②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增强其免疫力; ③参与物质代谢、营养转化与合成、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和激素转化等; ④促进各种毒素和致癌物的排出。 2 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是指正常微生物群在种类和数量上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而对宿主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种表现。菌群失调主要分为质的失调和量的失调。质的失调可分为3种: ①需氧菌与厌氧菌比例失调:正常肠道菌群中厌氧菌应占绝大多数,如厌氧菌比例下降,即发生需氧菌感染。 ②耐药菌与敏感菌比例失调:一般患者人院时,院外感染的细菌大多为敏感菌,其以携带敏感菌为主;入院后由于抗菌药物的应用,敏感菌被杀灭,耐药菌株被筛选出来,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③原籍菌与外籍菌比例失调:体内一般是原籍菌占优势,外籍菌很少,如比例失调会产生严重后果。 量的失调按其严重程度分3度:I度为可逆性轻度失调;Ⅱ度为比较重的失调;Ⅲ度称为菌群交替症(或称二重感染),属严重失调。 3. 菌群失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皮肤上的细菌往往与个人卫生及环境情况而有所差异。最常见的是革兰氏阳性球病,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有时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当皮肤受损伤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如疖、痛。在外阴部与肛门部位,可找到非致病性抗酸性耻垢杆菌。 口腔中的细菌,口腔温度适宜,含有食物残渣,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条件。口腔中的微生物有各种球菌、乳酸杆菌、梭形菌、螺旋体和真菌等。 胃肠道的细菌,因部位而不同,胃酸的杀菌作用,健康人的空肠常无菌。若胃功能障碍,如胃酸分泌降低,尤其是胃癌时,往往出现八叠球菌、乳酸杆菌、芽胞杆菌等。成年人的空肠和回肠上部的细菌很少,甚至无菌,肠道下段细菌逐渐增多。大肠积存有食物残渣,又有合适酸硷度,适于细菌繁殖,菌量占粪便的1/3。大肠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双歧杆菌、厌氧性球菌等,其他还有乳酸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真菌等。 呼吸道的细菌,鼻腔和咽部经常存在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等。在咽喉及扁桃体粘膜上,主要是甲型链球菌和卡他球菌占优势,此外还经常存在着潜在致病性微生物如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乙型链球菌等。正常人支气管和肺泡是无菌的。 泌尿道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仅在泌尿道外部有细菌存在,如男性生殖器有耻垢杆菌,尿道口有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及杆菌;女性尿道外部与外阴部菌群相仿,除耻垢杆菌外,还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和大肠杆菌等。

生殖道细菌,阴道内的细菌随着内分泌的变化而异。从月经初潮至绝经前一般多见的为阴道杆菌(乳酸杆菌类);而月经初潮前女孩及绝经期后妇女,阴道内主要细菌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 机体的多数组织器官是无菌的,若有侵入的细菌未被消灭,则可引起传染。因而在医疗实践中,当手术、注射、穿刺、导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细菌感染。 细菌在人体地分布 (一)正常菌群地含义 (二)人自出生后,外界地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体。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地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地微生物群,包含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它们在与宿主地长期进化进程中,微生物群地内部及其与宿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能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地动态平衡地生态系统习惯称之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人体地又称为常居菌,也有少数微生物是暂时寄居地,称为过路菌。 (三)(二)人体正常菌群地分布 (四)皮肤上地细菌常常与个人卫生及环境状况而有所差异。最常见地是革兰氏阳性球病,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有时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当皮肤受损伤时,可惹起化脓性病菌病菌感染,如疖、痛。在外阴部与肛门部位,可找到非致病性抗酸性耻垢杆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