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生物 第1单元 第4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综合检测 中图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生物 第1单元 第4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综合检测 中图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生物 第1单元 第4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综合检测 中图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生物 第1单元 第4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综合检测 中图版必修3

第四章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疫苗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这种免疫是否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若具有这一特征,属于特异性免疫,否则不是。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具有广泛性,可以预防多种病原体;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也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预防作用。因此,它们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2.(2012·广东高考)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解析】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所以A错;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B淋巴细胞也可以产生记忆细胞,所以C错;神经中枢受损,不会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答案】 B

3.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都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形成的

B.不同淋巴细胞细胞膜上的抗原识别受体不同

C.淋巴细胞细胞膜上缺乏抗原识别受体的人,容易被反复感染

D.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没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答案】 A

4.(2012·长春期末)在细胞免疫中,有关靶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体内的抗原都可以成为靶细胞的一部分

B.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才能成为靶细胞

C.靶细胞裂解时病原体同时死亡

D.靶细胞和效应B淋巴细胞同时死亡

【答案】 B

5.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解析】胸腺是造血干细胞发育成T细胞的场所,没有胸腺,机体不能形成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丧失。由于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到呈递、识别抗原的作用,所以体液免疫也大大降低,只有少数抗原直接呈递给B细胞才能发挥体液免疫的作用。

【答案】 A

6.(2012·西安期末)关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

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是通过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解析】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的,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的;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进行的是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 D

7.(2011·重庆高考改编)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解析】某人注射美容制剂后而出现头昏等症状,应为注射肉毒杆菌外毒素过量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医生为其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抗体)进行治疗,目的应是“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抗原)”。

【答案】 A

8.关于抗体,描述错误的是( )

A.抗体主要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B.甲流康复者的血清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抗体

C.抗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自身有不良影响

D.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可以使抗原失去毒性或沉淀

【解析】在发生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免疫失调的情况下,抗体就会对自身有不

良反应。

【答案】 C

9.将甲品系小鼠和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同时移植于a小鼠身上。不久,甲品系小鼠的皮肤在a小鼠身上生长良好,乙品系小鼠的皮肤肿胀潮红,最终死亡脱落。此时,将所用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再取一小块,第二次移植到a小鼠身上,移植的皮肤比第一次更快地死亡脱落。下列对第二次植皮后出现的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功能

B.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属于抗原,甲品系小鼠的皮肤不属于抗原

C.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记忆功能

D.乙品系和a小鼠的亲缘关系较远

【解析】当第一次移植后,小鼠体内产生排斥反应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记忆细胞,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做出的免疫反应快,而且强度大。

【答案】 C

10.(2013·太原期末)在人体过敏反应中,会释放组织胺,它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滤出,结果出现荨麻疹,组织胺的作用属于( )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解析】人体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而出现荨麻疹。这是组织胺通过体液传送调节的结果,组织胺不是激素,因此,此调节属体液调节,不涉及到神经,所以不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 C

11.(2010·福建高考改编)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效应B细胞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D.效应Tc淋巴细胞

【解析】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有关知识。细胞免疫中效应Tc细胞接触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效应B细胞、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答案】 D

12.下列不属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是( )

A.艾滋病B.风湿性心脏病C.类风湿性关节炎D.系统性红斑狼

【解析】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起作用,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反应,而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而不是自身免疫病。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0分)请回答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题。

(1)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______________。

(2)某种病原微生物(V1)初次侵入机体后,经________细胞摄取和处理,使V1的________暴露出来,并呈递给________,然后再呈递给相应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________;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________;当机体两次受到V1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V2)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V1发生免疫反应。细胞乙不能对V2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第二次免疫反应由于已经存在大量记忆细胞,所以会产生更多抗体。(2)当病原体侵入的时候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使病原体的抗原暴露,并呈递给T淋巴细胞,然后再呈递给相应的B淋巴细胞,使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两种细胞:一种是记忆B细胞,可以发生二次免疫;一种是效应B细胞,可以产生抗体。记忆B细胞只能对V1发生免疫反应,不能对V2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V1和V2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

【答案】(1)第二次免疫反应(2)吞噬抗原T淋巴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

14.(12分)回答有关免疫的问题。

(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________。当_______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出的_______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________反应而脱落,这是________细胞所起的作用。

(3)下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X和Y,图中表示对应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表示对应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应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

【解析】抗原具有大分子性,大多为蛋白质;当抗原侵入内环境时,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分泌相应的抗体;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进入内环境,直接由相应的记忆B淋巴细胞识别、增殖分化,因此免疫反应迅速、强烈,能够迅速消灭抗原。

【答案】(1)蛋白质或糖蛋白B淋巴效应 B (2)排异(排斥) T淋巴(3)C B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记忆B D

15.(18分)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抗原决定簇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当__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____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存活率________。

【解析】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如活鸡胚、培养的动物细胞等)进行培养;在制备疫苗时,有两点要求:第一,疫苗进入动物体后,不能引起动物患病;第二,能刺激动物体,使其产生抗体。这就意味着制备疫苗时,必须使其核酸失活(或不要其核酸),丧失感染能力,但不能使蛋白质失活,使其保持抗原的特性。病毒进入动物体后,要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将其消灭。

【答案】(1)活细胞(2)①抗体同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②接种病毒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 不同浓度的病毒③低高

选修三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全套课后答案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1基因工程 1.1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一)思考与探究 1.限制酶在DNA的任何部位都能将DNA切开吗?以下是四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形成的DNA片段: (1) …CTGCA (2) …AC (3) GC… …G …TG CG… (4)…G (5) G… (6) …GC …CTTAA ACGTC……CG (7) GT… (8)AATTC… CA… G… 你是否能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起来? 答: 2和7能连接形成…ACGT… …TGCA…; 4和8能连接形成…GAATTC… …CTTAAG…; 3和6能连接形成…GCGC… …CGCG…; 1和5能连接形成…CTGCAG… …GACGTC…。 2.联系你已有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细菌中限制酶不剪切细菌本身的DNA? 提示:迄今为止,基因工程中使用的限制酶绝大部分都是从细菌或霉菌中提取出来的,它们各自可以识别和切断DNA上特定的碱基序列。细菌中限制酶之所以不切断自身DNA,是因为微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防御机制,对于外源入侵的DNA可以降解掉。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含有某种限制酶的细胞,其DNA分子中或者不具备这种限制酶的识别切割序列,或者通过甲基化酶将甲基转移到所识别序列的碱基上,使限制酶不能将其切开。这样,尽管细菌中含有某种限制酶也不会使自身的DNA被切断,并且可以防止外源DNA的入侵(本题不要求学生回答的完全,教师可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提示,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上述原则也应适用于其他章节中有关问题的回答。)。 3.天然的DNA分子可以直接用做基因工程载体吗?为什么?

高中生物必修3(人版)教材中所有问题的答案

生物必修3 第1章人体的环境和稳态 一、教学容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资料 图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二、答案和提示 (一) 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四)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H2CO3H++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细胞产生的代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第1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含答案 精品

生物科学和我们 1.了解人类的健康问题。(重点) 2.掌握科学实验的程序和方法。(重、难点) 1.生物科学 (1)概念: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物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①生物科学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应用科学的基础。 ②生物科学对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如人口、能源、粮食、环境和健康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禽流感、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问题的解决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2.癌症 (1)发病现状 ①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是胃癌、肝癌、肺癌和白血病。 ②发病率下降的癌症:主要是宫颈癌、鼻咽癌、食管癌和女性乳腺癌。 ③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2)防治措施 ①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将癌症发病率降低1/3。 ②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的治疗。 ③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技术就为防治癌症和其他疾病提供新的手段。 3.传染病 (1)发病现状 ①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主要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等。 ②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主要是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 (2)病因: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它们主要属于病毒类、细菌类和寄生虫类。

(3)可采用基因诊断技术对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诊断。基因诊断可对防治疾病作出快速、灵敏的诊断。 [合作探讨] 探讨1:致癌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提示:(1)生物因素:主要指病毒致癌因子。 (2)物理因素:主要是辐射致癌,包括紫外线、电离辐射等。 (3)化学因素: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等;有机物如亚硝胺、黄曲霉毒素、尼古丁等。 探讨2:生活中我们怎样预防癌症? 提示:(1)尽量避免接触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致癌因素。 (2)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探讨3:请从传染病发生所需要的三个重要环节谈谈如何控制传染病的大规模发生? 提示:①控制传染病:病人隔离等;②切断传播途径:提高环境卫生标准,设立检查站等;③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等。 [归纳拓展] 1.癌细胞产生的机理: 2.癌症治疗方法????? ①外科手术②放射疗法 ③化学疗法 3.传染病特点 有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1.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接触癌症患者的人细胞癌变概率增加 B .癌症是致癌因子引发的,患病概率与年龄无关 C .艾滋病患者与正常人患癌症的概率相同 D .亚硝酸盐可通过改变基因的结构而致癌

2018版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3同步教师用书:专题5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重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难点) 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1.生态工程的含义 (1)理论基础: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 (2)技术手段: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3)操作过程: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最终目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突出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4.生态经济 (1)原则:循环经济。 (2)特点: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

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3)手段:生态工程。 [合作探讨] 探讨1:如何理解“污染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 提示: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污染物,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技术,就能够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探讨2:传统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1)传统经济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机械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2)生态经济实现了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体系,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 [思维升华] 1.生态工程建设的原因分析 (1)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石油农业 ①模式内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机械的农业生产模式。 ②弊端: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考虑成本,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2)建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 模式:实现原料产品的生产体系,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3)生态工程与传统农业的比较 比较项目生态工程传统农业 基本原理生态学、工程学工程学 调节机制人为辅助下的自我调节人为调控 与环境的关系协调破坏环境 主要能源太阳能化学能 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减少 2. (1)生态经济的实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中所有问题的答案

生物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资料 图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二、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

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 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 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 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 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四)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 H2CO3H++ HCO3-。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2016年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 1. 2.成分与功能的关系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主要功能:支持、保护 一、阅读教材P40实验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取得红细胞后为什么先用适量的生理盐水稀释? 提示:用生理盐水稀释的目的是使红细胞分散开,不易凝结成块。 2.能否利用蒸馏水稀释获得的红细胞? 提示:稀释时不能使用蒸馏水。使用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二、细胞膜的成分分析 1.根据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写出组成细胞膜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提示:组成细胞膜的化学元素有C 、H 、O 、N 、P 。 2.判断正误 (1)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决定了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2)多细胞生物体的各个细胞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 三、细胞膜的功能分析 1.判断正误 (1)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在功能上协调性的实现,依赖于细胞间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的交流。(√)

(2)没有信息交流,生物体不可能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完成生命活动。(√) 2.试从细胞膜功能的角度分析讨论:莲藕出污泥而不染的原因。 提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水分等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能进入细胞,而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会轻易进入细胞内。 一、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1.物质进入的相对性 (1)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进入; (2)细胞不需要的或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 (3)环境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可能进入; (4)有些病毒、病菌也可能进入。 2.物质排出细胞的相对性 (1)细胞将其产生的代谢废物可排到细胞外; (2)细胞产生的抗体、激素等物质可排到细胞外; (3)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物质不会流失到细胞外。 [特别提醒] (1)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其上的蛋白质行使,所以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2)糖类在细胞膜中分布很少,并且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膜的外表面。因此,根据糖蛋白的分布,可以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5章 微专题突破 能量流动的计算

微专题突破能量流动的计算 在解决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然后注意题目中的“最多”、“最少”、“至多”、“至少”等词语,从而确定是使用10%或20%来解决相关问题。 (1)设食物链为A→B→C→D,分情况讨论: 设在食物链A→B→C→D中,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现有A营养级生物的总质量为M,能使D营养级生物增重多少? 列式计算:M·a%·b%·c%=X 此时不再涉及“最多”“至少”的问题。 (3)在食物网中分析时,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具体规律总结如下:

①知低营养级 求高营养级 ?? ? ??获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 按×20%计算 获能量最少 ? ? ?选最长食物链 按×10%计算 ②知高营养级 求低营养级 ?? ? ??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 按÷10%计算 需最少能量 ? ? ?选最短食物链 按÷20%计算 (4)如果是在食物网中,同一生物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不等,则按照各自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1.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如下图所示,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消耗A约 ()

A.100 kg B.44.5 kg C.25 kg D.15 kg 【解析】食物链越短,能量消耗得越少,即按A→B→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且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即1÷20%÷20%=25 kg。 【答案】 C 2.根据图示的食物网,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 A.G/75千克B.3G/125千克 C.6G/125千克D.G/550千克 【解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最高传递效率20%,设黄雀增加体重X 千克,则根据题意可列出计算式:(5×X/2+5×5×X/2)×5=G,X=G/75千克。 【答案】 A 3.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同化1 kJ的能量,丙最少需同化的能量为()

《天成教育》2016年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课下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若ATP脱去了两个磷酸基团,该物质就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其名称及所含的高能磷酸键数目为( ) A.腺嘌呤核糖核苷酸,0 B.鸟嘌呤核糖核苷酸,1 C.胞嘧啶核糖核苷酸,0 D.尿嘧啶核糖核苷酸,1 解析:选A ATP分子含有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脱去一个磷酸基团形成ADP。ADP分子中含有2个磷酸基团,一个高能磷酸键。ADP分子脱去一个磷酸基团时,伴随着一个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因此,ADP分子脱去一个磷酸基团后形成的化合物中高能磷酸键的数目为零。形成的化合物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2.科学家研究发现,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向同一条肌肉上滴ATP溶液,肌肉很快就发生明显的收缩。这说明( ) A.葡萄糖是能源物质B.ATP是能源物质 C.葡萄糖是直接能源物质D.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解析:选D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加ATP溶液,肌肉很快出现明显的收缩,而滴加葡萄糖溶液则不出现收缩现象,说明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而葡萄糖不是。 酶3.在绿色植物进行“ADP+Pi+能量――→ ATP”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能量不可能来源于( ) A.淀粉B.葡萄糖 C.光D.糖原 解析:选D植物中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植物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不可能是糖原,因为它是动物所特有的。 4.1个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为m,其中40%用于ADP转化为ATP,若1个高能磷酸键

所含能量为n,则1个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中产生ATP分子数为( ) A.2m/5n B.2n/5m C.n/5m D.m/5n 解析:选A ADP转化为ATP,形成了1个高能磷酸键,1个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释放能量 为m,其中40%用于ADP转化为ATP,产生的ATP分子数为m×40% n= 2m 5n。 5.ATP中任何高能磷酸键水解后均可放能30.54 kJ/mol,那么,1 mol ATP中所有磷酸键储存的化学能为( ) A.30.54 kJ/mol B.61.08 kJ/mol C.91.62 kJ/mol D.介于61.08 kJ/mol与91.62 kJ/mol之间 解析:选D 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和一个普通化学键,2个高能磷酸键含有的能量是2×30.54 kJ/mol=61.08 kJ/mol,普通化学键中含有的能量少于30.54 kJ/mol,所以1 mol ATP中所有磷酸键储存的化学能介于61.08 kJ/mol与91.62 kJ/mol之间。 6.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说法中,错误的有几项( ) ①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②线粒体是蓝藻和黑藻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③1个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④ATP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的来源均相同 A.2项B.3项 C.4项D.1项 解析:选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蓝藻是原核细胞生物,没有线粒体;ATP分子由1分子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不同生物体内的ATP来源不同,动物和绝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合成ATP,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都能合成ATP。在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ATP水解的场所非常广泛,所有消耗能量的结构都是ATP 水解的场所。

2021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选修3 第1讲 基因工程

第1讲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诞生(Ⅰ) 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技术)(Ⅱ) 3.基因工程的应用(Ⅱ) 4.蛋白质工程(Ⅰ)   1.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生命观念) 2.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图及蛋白质的流程图等。(科学思维) 3.基因工程的应用和蛋白质工程。(科学探究) 4.正确看待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问题。(社会责任)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及基本程序 1.基因工程的概念 (1)概念: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优点 ①与杂交育种相比: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②与诱变育种相比: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来源:主要来自原核生物。 ②特点:具有专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 切割——特定核苷酸序列中的特定位点。 ③作用:断裂特定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④结果: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2)DNA连接酶 种类E·coli_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 来源大肠杆菌T4噬菌体 特点缝合黏性末端缝合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作用缝合双链DNA片段,恢复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载体 ①种类:质粒、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 ②质粒的特点Error! ③运载体的作用:携带外源DNA片段进入受体细胞。 3.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 (1)目的基因的获取 ①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②人工合成Error! ③利用PCR技术扩增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的核心 ①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②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3章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应用。(重点) 2.学会探究生长素最适浓度的方法。(难点) 3.了解生长素的应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方式及特点 (1)作用方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3)作用特点:两重性,即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 (1)浓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 (2)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3)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 3.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

(2)原因 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A→B(用图中字母表示),A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 ②B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 (3)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4)应用示例:棉花的“摘心”、果树剪枝等。 4.实践应用 α-萘乙酸、2,4-D等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合作探讨] 探讨1:分析下图中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曲线,并探讨以下有关问题: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的促进作用效果一定不同吗? 提示:不一定。图中D点、E点对茎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 (2)在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理效应分别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对根是抑制作用,对芽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茎是促进作用。这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 探讨2:结合下图解释植物的根为何具有向地性?此特点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茎的背地生长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呢? 提示:(1)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D处浓度过高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C处的浓度较低促进根的生长,充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2)茎:对生长素相对不敏感,B处生长素浓度大于A处生长素浓度,所以B

2019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

课时1 酶的作用和本质 [学习目标] 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和本质;2.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知识点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42~43页) 阅读教材第78~80页,完成下列填空: 1.细胞代谢

(1)场所:细胞中。 (2)实质: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3)意义: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 水浴加热、FeCl3溶液中的Fe3+以及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均可影响H2O2分解为H2O和O2的速率。 (2)实验过程和现象记录

(3)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4)对照实验 ①含义: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②原则: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且适宜。[思考与讨论] 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并进行充分的研磨? 提示: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如果肝脏不新鲜,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过氧化氢酶可能被分解。另外,肝脏一定要充分研磨,以保证肝细胞破裂,否则,过氧化氢酶不会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会影响实验效果。 3.酶的作用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原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3)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要点1 对照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下表是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几组对比实验,其中,1~4号试管控制的温度、投入物品及产生的现象如表所示,请回答:

(1)1号、2号试管相比,2号试管是实验组,从实验结果分析,可以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2)2号、3号试管相比,自变量是催化剂种类,从实验结果分析,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3)如果要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选用2号试管和4号试管进行比较。 (4)实验过程中,4支试管为什么必须装有等量的H2O2液?保持无关变量一致。 [归纳总结] 实验中的变量及原则 (1)自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在本实验中为Fe3+和过氧化氢酶。 (2)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在本实验中为单位时间内O2的释放量。

(三维设计)2019届高考一轮教师用书: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生物)

第一讲基因工程 [基础知识·系统化] 知识点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知识点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知识点三蛋白质工程

[基本技能·问题化] 1.据两种限制酶的作用图示填空 (1)已知限制酶Eco RⅠ和SmaⅠ识别的碱基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G↓AATTC和CCC↓GGG,在图中画出两种限制酶切割DNA后产生的末端并写出末端的种类。 (2)①产生的是黏性末端;②产生的是平末端。 (3)Eco RⅠ限制酶和SmaⅠ限制酶识别的碱基序列不同,切割位点不同(填“相同”或“不同”),说明限制酶具有专一性。 2.观察下图所示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①是限制酶,②是DNA连接酶,二者的作用部位都是磷酸二酯键。 (2)限制酶不切割自身DNA的原因:自身DNA不存在该酶的识别序列或识别序列已经被修饰。 3.结合抗虫棉的培育过程图填空 (1)从图中可以看出,目的基因是Bt毒蛋白基因,使用的载体是Ti质粒,将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2)请写出两种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方法:抗原—抗体杂交法、用棉叶饲喂棉铃虫。 4.填写蛋白质工程流程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 .转录,B.翻译,C.分子设计,D.氨基酸序列,E.预期功能。 考点一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 命题点(一)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 连接酶的作用 1.(2016·全国卷Ⅲ)图(a)中的三个DNA 片段上依次表示出了Eco RⅠ、Bam HⅠ和Sau 3AⅠ三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与切割位点,图(b)为某种表达载体的示意图(载体上的Eco RⅠ、Sau 3AⅠ的切点是唯一的)。 ↓ ↓ ↓ ——GAATTC —— ——GGATCC —— ——GATC —— ——CTTAAG —— ——CCTAGG —— ——CTAG —— ↑ ↑ ↑ 图(a) 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经Bam HⅠ酶切后得到的目的基因可以与上述表达载体被________酶切后的产物连接,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人利用图(b)所示的表达载体获得了甲、乙、丙三种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子,如图(c)所示。这三种重组子中,不能在宿主细胞中表达目的基因产物的有________,不能表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NA 连接酶是将两个DNA 片段连接起来的酶,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其中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的是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图可知,Bam HⅠ和Sau 3A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的共同识别序列是——GATC —— ——CTAG ——,二 者切割可以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因此经Bam HⅠ酶切得到的目的基因可以与图(b)所示表达载体被Sau 3AⅠ酶切后的产物连接。(2)在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应位于目的基因的首端,终止子应位于目的基因的尾端,这样目的基因才能顺利地转录,再完成翻译过程,即顺利表达。图中甲所示的目的基因插

2018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重点)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难点)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碳循环 1.循环形式 (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2)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 填写图中各序号表示的生物或生理过程: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植物,⑤动物。 3.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危害: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合作探讨] 探讨1:使用农药DDT(难降解)的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球性。 探讨2: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什么?①、②、③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提示: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通过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将生物群落内的有机物分解为CO2,返回大气中。 (2)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用图中代号表示) 提示:④ 探讨3:碳循环都是双向的吗? 提示:不都是。(1)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循环的。(2)在生物群落内部,沿食物链(网)传递时,碳循环不是双向的,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传递。 [技法提炼] 碳循环模式图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1)首先双向箭头的两端分别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因为只有生产者既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又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CO2,因此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CO2之间具有双向箭头(如图1中的A与

高中生物选修3 教材问题 参考答案

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专题1 基因工程 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一、思考与探究 1. 限制酶在DNA的任何部位都能将DNA切开吗?以下是四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形成的DNA片段:(1) …CTGCA (2) …AC (3) GC…(4)…G (5) G… (6)…GC(7) GT… (8)AATTC… …G …TG CG……CTTAA ACGTC……CG CA… G… 你是否能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起来? 答: 2和7能连接形成…ACGT… 4和8能连接形成…GAATTC… …TGCA…;…CTTAAG…; 3和6能连接形成…GCGC… 1和5能连接形成…CTGCAG… …CGCG…;…GACGTC… 2. 联系你已有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细菌中限制酶不剪切细菌本身的DNA? 提示:迄今为止,基因工程中使用的限制酶绝大部分都是从细菌或霉菌中提取出来的,它们各自可以识别和切断DNA上特定的碱基序列。细菌中限制酶之所以不切断自身DNA,是因为微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防御机制,对于外源入侵的DNA可以降解掉。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含有某种限制酶的细胞,其DNA分子中或者不具备这种限制酶的识别切割序列,或者通过甲基化酶将甲基转移到所识别序列的碱基上,使限制酶不能将其切开。这样,尽管细菌中含有某种限制酶也不会使自身的DNA被切断,并且可以防止外源DNA的入侵(本题不要求学生回答的完全,教师可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提示,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上述原则也应适用于其他章节中有关问题的回答。 3. 天然的DNA分子可以直接用做基因工程载体吗?为什么? 提示:基因工程中作为载体使用的DNA分子很多都是质粒(plasmid),即独立于细菌拟核处染色体DNA之外的一种可以自我复制、双链闭环的裸露的DNA分子。是否任何质粒都可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使用呢?其实不然,作为基因工程使用的载体必需满足以下条件。 (1)载体DNA必需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以便目的基因可以插入到载体上去。这些供目的基因插入的限制酶的切点所处的位置,还必须是在质粒本身需要的基因片段之外,这样才不至于因目的基因的插入而失活。 (2)载体DNA必需具备自我复制的能力,或整合到受体染色体DNA上随染色体DNA的复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 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 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 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 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 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 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 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 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练习试卷-

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练习试卷| 在考试快要到来的时候,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复习准备工作呢?接下来请欣赏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练习试卷,希望你能够喜欢!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练习试卷 选择题 医生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尽管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几周以后,这个移植的肾脏仍然坏死了,这是人体免疫反应造成的,在这个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属于:( ) A.病原体

B.吞噬体 C.抗原 D.抗体 某人患病后,自行注射了青霉素,结果发生了过敏反应,下列有关他的判断,你认为不能确定的是( ) A.该人不是第一次注射青霉素 B.此人体内发生了免疫反应

C.此人极有可能患了痢疾 D.所发生的免疫反应肯定是体液免疫 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 A.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B.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C.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在临床上已证实,将受流感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流感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合下列各项表现,仅仅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 A.发生免疫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B.纤毛摆动把粘附的细菌以痰的形式排出体外C.靶细胞裂解死亡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本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眩颊咭蚝粑δ芩ソ叨劳觥4送猓琒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 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