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审计的社会责任与角色定位 (1)

论审计的社会责任与角色定位 (1)

论审计的社会责任与角色定位 (1)
论审计的社会责任与角色定位 (1)

论审计的社会责任与角色定位

独立审计制度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有效机制,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肩负着社会责任。然而随着众多审计失败和财务丑闻的曝光,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受到大众的质疑,有关注册会计师责任的话题也引起人们的注意。什么是注册会计师社会责任,一直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注册会计师社会责任和角色众说纷坛。目前,关于审计动因的理论有信息理论、代理理论、受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冲突理论等。

其中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审计的本质,从而推演出两种审计的责任观点:一是信息风险降低论;另一个是信息风险分摊论。人们针对这两种观点对审计的社会责任和角色进行探讨。

一、信息风险降低论

审计风险降低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信息论”,信息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审计之所以出现,是为了缓解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发生的可能性,审计的结果可以使信息更加可靠,使市场更具效率。

这种观点认为审计师的作用之一在于通过审计减少会计信息中可能存在的故意或非故意的错报,降低信息使用人的信息风险。它强调审计师对于审计信息只是做出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对于信息风险只能降低不能消除。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这一概念表明,审计师不是财务报表正确性的保证人,如果要求审计人员对所有报表信息予以保证,则较高的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将使审计行为在经济上不可行。所以该理论认为,审计应该承担风险降低者的社会责任和角色。

二、信息风险分摊论

信息风险分摊论的理论依据是“保险论”,保险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审计师降低风险的活动,即审计是一个把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的过程,甚至认为审计是分担风险的一项服务,审计的本质在于分担风险。

这种风险分担的角色类似于保险人,不分享成功决策的利益而分担损失。按照保险理论,如果发生了损失,审计人员必须赔偿,但如果没有损失,审计人员的利益就是根据他所花费的时间和技能所应得到的报酬。这种观点强调审计师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对于审计过的信息质量承担与信息提供者一样的责任保证。

同时,这种这种观点使得被审计单位对于利益相关者在损失的赔偿上,程度减轻了,因为审计师参与到对损失的赔偿中来,风险共担。

三、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通过职业技能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性责任和社会期望。

因为注册会计师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利益相关者,所以注册会计师社会责任的现实内容具体表现在利益相关者身上。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愿望,维护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较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一)对客户责任的体现

第一,提高客户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第二,保持独立性,竭诚为客

户服务。第三,遵守职业道德,保守客户商业秘密。第四,保质高效的提供服务。(二)对政府的责任体现

第一,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第二,落实国家财经政策,并进行信息反馈。第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

(三)对投资者的责任体现

广大股票投资者在股票资本市场中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以赚取收益,其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上市公司对外发布的企业经营业绩报告,而上市公司公布的该报告是否真实可靠,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审计。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审计过程中,不仅要时刻遵守职业操守,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判断和专业怀疑。

四、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角色

注册会计师由于其特殊的职业性质,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非同寻常,发挥的作用也非同一般,注册会计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正是由于注册会计师满足了社会需求的体现。

注册会计师在其执业过程中,发现违法、舞弊等状况,在客户拒不改正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向有关部门,比如向证券监管部门报告,所以注册会计师又被称之为“经济警察”。显然,这些都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具有监督者的作用。

审计鉴证是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能。所谓的注册会计师鉴证是指注册会计师利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对经济组织、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资料和信息进行评价,确定其是否符合适当的标准,并提供鉴证结论,出具鉴证报告。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注册会计师发挥独立、客观、公正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是“公证人”。

注册会计师是公共利益的服务者,与公共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公共利益。

综上所述的注册会计师在社会当中扮演了“监督者”、“鉴证者”、公共利益的“服务者”,不论角色如何多重,究其目的可以得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五、结论

总而言之,审计是以何种方式存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审计可能受自身审计技术、审计成本、审计时间以及外在的审计环境、甚至包括社会公众和客户等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制约。审计师实际上无论怎样勤勉尽责,也无法保证其审计后的会计数据绝对真实公允。因此,审计师在现代社会中应当扮演“信息风险降低者”的角色,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之所以支持这样的观点,原因有以下点:

(一)信息风险降低论在指导审计实务中更具可行性

由于信息风险的复杂性,要求审计师对每一个错报现象都负法律责任是不合情理的,这将会导致社会支付的成本高于收益。即使增加了社会成本,也未必能够发现那些经过精密策划的欺诈行为。

另外,审计师所面临的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只有检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有能力控制的风险。所以,信息风险分摊论将审计师视为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信息风险的“风险分摊者”并非公平之举,使得审计师的社会责任压力过重,不利于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二)信息风险降低论并不是为审计师免责提供窗口

信息风险降低论并非不是要求审计师承担社会责任和审计责任,而是让审计师对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承担相对合理的责任,尽量将这种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如果审计师没有按照审计准则要求进行审计或者与被审计单位串通舞弊,从而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师同样要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赔偿,只是赔偿顺序要在被审计单位之后。而信息风险分摊论是从审计结果出发,不论审计师是否尽职尽责,只要出现问题,审计师都要作为风险分摊方承担责任,这样的处理过于刚性。(三)信息风险分摊论的理论可以应用到信息风险降低论中

信息风险分摊论强调把审计师的利益与审计失败联系起来,以便强化审计师的风险意识和对审计工作的严谨态度,这种观点有利于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将这种理念灌输到审计工作者的职业教育中,有利于审计的发展。但是,仅有理念是不够的,可以在审计风险降低论的基础上,加大对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串通行为的处罚,对于审计师应审出而未审出的重大错报,施加严厉的处罚,这样可以起到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既使审计师的利益与审计失败的风险结合更紧密,又不会使审计师的社会责任压力过重。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1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的行动。近 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有关企业社会 责任的理论观点、内容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 社会矛盾与西方经济活动的问题, 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 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 依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 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主要观点 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具体责任之间是否有层级关 系等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在此只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 1、同级观。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没有主 次之分,是并列关系。Eells & Walton(196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 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麦克奎尔(Mc 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 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阿齐?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 责任。而J.J.Brummer(1991)又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道德 和社会四种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为法律规定的企业义务;道德责任则包括企业就其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具有 充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力及有能力对行为及其后果加以控制;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低于社会要求的标准,及引起的后果,应受到惩罚。斯 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 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2、层级观。在此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履行具体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 层级观念,以著名的金字塔模型为代表。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基.B.卡罗尔(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 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也是企业最基本 的社会责任,指企业首先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层为 企业的法律责任,即企业需要在法律要求下履行其经济使命。第三层为企业的 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 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 责任,即企业自愿开展行动或者项目来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要求 企业成为优秀企业公民的愿望。

审计专业文献综述

2008 级 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审计班级: 08A 学生姓名:谷欣星学号: 2113808A07 完成日期: 2011年8月20日 2011 年 8 月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正文:1内部控制的概述 实施内部控制是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其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1.1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是资产得以完整、安全,是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备,使经营方针得以贯彻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其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伴随着强化经济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其发展并且日益完善。

社会责任内部审核总结报告

第一次内审总结报告 一.审核目的:检查公司建立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否符合SA8000标准的要求以及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落实. 二.审核范围:与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有关的部门及单位等. 三.审核组成员:审核组长:金秀贤 组员:黄华孙、陈波、王志 四.审核时间:2008年10月26日. 五.审核准则:SA8000标准、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手册、作业程序、作业标准,以及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相关方的要求。 六.审核发现: 审核不符合事项汇总如附件,从内部审核的结果来看,出现不符合事项最多的要素为员工培训、员工健康与记录、员工知情权方面,出现不符合项最多的部门为制造部、管理部,这反映了我们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情况,即制造部是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管控的重点,管理部又是社会责任因素的重点管控部门。财务部、客户服务部所发现之不符合事项都是轻微不符合事项,从分析中可得出这次内审所发现之不符合事项对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不会造成重大影响。 经过对这些不符合事项造成的原因分析得出,造成不符合事项之主要原因为培训不到位,相关人员对作业内容不了解及社会责任意识不够所造成。另外,有些部门主管思想认识不到位,自然在管理上就产生了差距。下一阶段的重点即在全公司范围内,利用早会形式展开社会责任相关知识培训,如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法规等,使社会责任管理能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 另外,我们对SGS验厂所发现的不符合项和观察项也进行了一次复查,A3.1、A4.1、A4.2、A4.7、B2.6、C3.1、B4.3、C3.4、D2.1、D5.1、D5.3、D5.2、D9.1已基本达到标准要求,D4.3、D8.1虽有改善,但与标准要求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改善。 通过本次内部审查,公司所建立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基本符合标准,且实施是有效的,能够满足体系建设的需要。 管理代表:审核组长:制表: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着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①。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 ①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

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分析2015春季MBA2班 任彦乐 学号:1550301221 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本文分析的是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的社会经济组织,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集合体。企业社会责任既是社会对企业的道义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具,是企业社会性与经济性的动态整合,是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道德责任、慈善责任的综合。随着企业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影响能力的增强,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不断高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日益受到“赚取工人血汗钱”的指责,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开始在各国被提起,到9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CSR 运动,跨国公司纷纷开始要求其供应商接受有关劳工标准和CSR的审查。这股声势浩大的CSR浪潮,要求企业在营利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发展要合乎社会道德规范,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个企业为什么存在的“企业使命”问题,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它不仅是道德呼吁,而且是刚性的制度约束,它不仅是一种理念,它更是一种需要付诸实践的法律制度。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渊源 (一)社会责任的定义 1.社会责任(Society Responsibility SR),它没有一个标准而且统一的定义。美国的一些学者通常认为:企业社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决策者采取保护与促进社会福利行动的义务;琼斯福.马可圭里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负有经济与法律上的义务,而且更负有超越这些义务的其他责任;而我认为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在追求利润和经营的过程中对这个社会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或者义务来回馈给国家和人民,也是一种需要国家规范的法律制度,还是一种企业寻求长久发展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发展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比如企业必须承担保护环境,对公众不造成不利影响,有助于规范社会风气等措施。即要求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社会公众及国家的利益,履行保护环境、消除污染等社会责任,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 2.企业社会责任性质:正是由于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事实上的客观上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性,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企业所采取的一些行为兼具自身与社会双重影响属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一种企业自身对人类社会所承担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对企业组织的外在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组织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二)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企业组织是存在于社会组织当中,两者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也正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公民要对国家屐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做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更要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两者的关系应该是“鱼水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企业建立和发展与社会环境休戚相关,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对这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改善社会环境,使得这个社会整体环境更适合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发生,企业应承担自己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后果。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1.从法律角度可分为:法定和非法定的企业社会责任 法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性条文规定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比如,企业所缴纳的税金,企业的产品质量等。非法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除国家法定的企业社会责任以外的,企业愿意自主承担的社会义务。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5063972.html,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作者:高晓方 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2期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 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着重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之辩、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之辩以及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内涵承担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源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自谢尔顿正式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国学者都在争论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最著名的讨论莫过于贝利-多德、贝利-曼恩之间的两次学术论战。 (一)CSR两次学术论战 第一次论战:20世纪30年代,贝利-多德之间关于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始于对企业经营者职能的讨论。贝利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委托人,企业管理者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多德教授则认为,企业既有社会服务功能又有营利功能,企业管理者作为多方受托人,应该树立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之后,贝利和多德争论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多德放弃了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而贝利反而认为多德原来的观点是对的。 第二次论战: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曼恩之争使得贝利-多德之争得以延续。曼恩批评贝利没有讲清楚为何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是执行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企业财富的问题,贝利则认为企业经营者适合担当企业利益相关者受托人和财富分配者角色。之后,曼恩的思想逐渐转变,有条件地接受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二)CSR反对派和支持派

审计需求理论文献综述

审计需求理论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审计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加强。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商品形式同样具有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于研究审计需求的理论也越来越多,我从审计需求的作用,产生审计需求的原因,审计需求的变化,审计需求与审计独立性,审计需求的不足及改进,和审计的新需求这六个方面对审计需求进行文献综述。 一、审计需求的作用 潘克勤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发表的《公司内部治理、外部审计需求与财务报告质量》一文中指出审计需求的理论解释有信号传递、降低代理成本、保险功能,等等。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由于内外信息不对称及市场评价的重要性,优质公司或内部治理较好的公司会聘请具有品牌声誉的审计师来传递信息,使得市场不低估企业价值; 降低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内部治理越好的公司外部审计需求越低,因 为内部治理已经解决了对管理层或大股东的监督;保险理论认为,独 立审计的作用在于让审计师分担风险,如果被审计公司出现财务舞弊,损害了相关方面利益,则在审计失败情况下审计师要承担部分民事赔偿责任。信号传递理论是建立在市场有效基础上的,中国证券市场评价效率较低,公司向市场传递内部信息的动机不足;保险理论是建立 在独立审计民事责任相关法律规定和实施机制健全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该条件。所以,降低代理成本需求或监督需求是中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需求的最合理解释。再者,大型审计师一般会索取品牌溢价,如果信号传递动机不足,聘请大型审计师并为之支付品牌溢

价就是一种不经济的支出。 单吉荣在审计广角中发表的《强制性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研究》一文中指出强制性审计需求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他认为由于我国正处于特殊的经济时期,市场失灵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当市场失灵时通常会寻求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干预,其实国家干预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是广泛存在的,政府干预可以推动审计业务的发展,同样,政府干预也可以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消除管理层压力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市场集中度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强制性审计需求与自愿性审计需求并不冲突,强制性需求同样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审计质量。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自愿性审计需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又受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从自愿性审计需求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影响我国审计质量的原因还在于被审计单位与注册会计师的共谋行为,而政府参与审计活动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有限避免这种共谋行为,因此可以说来自于政府的强制性审计需求对提高审计质量是有效的。 《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问题研究》课题组在会计研究中发表的一篇题为《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与审计质量问题研究———供给与需求的视角》从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方面分析了审计需求的作用。需求环境是指影响审计服务需求数量和质量的环境因素。需求环境可分为微观的公司环境以及宏观的政府与公众期望环境。公司环境直接影响审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内部审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定义相比传统内部审计得到了延伸,并且大数据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通过分析大数据对内部审计产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国家政策;公司管理;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出现,传统的内部审计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大数据内部审计应运而生。2008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做出了具体规范,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及大数据一词并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表明大数据内部审计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最新产物。 二、内部审计新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内部审计的定义已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复杂环境,内部审计定义需要创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新理念进行了总结。国外对于信息化审计研究较早,对于信息化审计的定义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美国Annbarry教授(1989)曾预测未来审计工作的重心将转变为对数据库的审计。日本通产省情报协会(1995)从信息化审计的过程出发,认为信息化审计就是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评估。可见国外学者对于审计信息化已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对于信息化审计的研究进行的较晚,并且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具有评价并改善风险水平、控制并治理审计过程的作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学者发展了内部审计理念,不仅拓宽了内部审计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汤靖(2016)提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规章为准绳,并且能够推动组织架构、盈利模式、管理流程方面的变革。在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方面,刘荣(2015)认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对数字、文字、视频、音频等一切有用信息进行的全面审计。李若文(2016)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以数据信息为核心,同时以数据的流向为关注点,对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有效的审计信息。

社会责任内审总结报告

内审报告 为自我评估公司各项管理工作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寻找持续改进的机会,满足工厂社会责任相关要求,在公司上级的指导下,于2016年9月5日至9月17日进行了一次内部管理审核工作,以下为内审报告: 一、内审范围和依据 本次内审依据工厂社会责任评审要求,以及公司各项管理工作的自我检测和改进需要,进行的一次全厂性的管理工作审核,内容包括环境、健康与安全以及工厂在经营过程中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情况的自我检测和改进,以求工厂持续进步和发展。 二、审核时间(2016.9.5—9.17) 2016年9月5日进行内审首次会议,介绍安排本次内审工作目的、范围、内审工作组人员名单和具体审核日程等安排; 2016年9月7日至8日(两天)内审员按照分工和审核项目进行各项审核; 2016年9月10日进行内审末次会议,根据内审员提交的内审检查发现情况报告进行讨论,定出不符合项目报告和改善时间表,并派专门人员跟踪改善结果,再由审核副组长整理出内审报告交公司审核后,发放至各相关受审部门。 三、审核情况总述和结论 1. 人事与社保不符合项目:发现有两名在职员工履历表资料有错误(由内审员漆盛志 查出),经末次会议讨论决定,必须修正,经人事单位(人事主任负责)在9月16 日对不符合项目内容核对并修正后,已改善。 2. 现场环境不符合项目:生产区三楼群车间中段位置有一台机器占用消防疏散通道 (由内审员查出),经为此会议讨论,存在安全隐患,应立即整改。经生产部门(生

产经理漆盛志负责)在9月12日上午已将占用通道的机器搬离至安全位置。 3.健康与消防安全不符合项目: a 生产区四楼车间包装组后面位置有一纸箱占用消防灭火器材位置(内审员魏副总 查出),经会议讨论,存在安全隐患,应立即整顿改正。经包装组组长负责在9 月14日上午已将纸箱清除。 b 生产区三楼车间一组靠窗墙上有一风扇开关掉落(内审员查出),经会议讨论, 安全隐患突出,必须即时安排整改。,由电工在9月16日下午已派出专门人员对 掉落的开关进行安装。 四、改进事项 本次内审主要以检测工厂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以此寻找持续改进的机会为主要目标,从整个内审情况的结果和过程来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还存在个别项目的的评定标准不够完整,同时,年度内审范围和项目还有待深化,这些都是下一次内审工作要重视、解决和改进的地方。 审核:制定: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测评体系、并对国内外CSR维度进行比较,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企业在处理CSR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一)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渊源 在中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不过20余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我国第一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题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发表在《瞭望》杂志1985年第三期,而第一本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此后,法学家刘俊海将企业社会责任首次引入公司治理研究,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随后,我国学者相继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视角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 2008年全球性金融爆发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角。盛斌、胡博(2009)阐述了由金融危机到来引发的政府与企业一系列问题。在经济繁荣之时,政府力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当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是否应该任由企业倒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否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追求?而且,这些问题在不同社会文化类型的国家势必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另外,做为金融危机导火索的商业银行,关于它的社会责任也是备受关注。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因为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忽视自身的社会责

任的贪婪性,引爆了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大灾难,并且致使全球经济到目前为止仍发展缓慢。 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文中用了“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实践对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做了统计。其理论模型主要有四部分,分别设计以责任管理为中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础,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整个模型围绕责任管理这一核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石、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三角形。 现阶段我国的学术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数量上升较快。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SA8000标准认证的调查,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是否存在相关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等。2.对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呈井喷之势。随着国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也陡然增多,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来。自然而然,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关键一环,对其是否要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也引起了学者们更多的争议。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更是引发了学者们对自然灾害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的大量探讨。此后中国相继出版了一引些慈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专著,如《中国慈善蓝皮书》等,既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也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慈善与企业的相互影响机制。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外国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企业社会责任还处在萌芽时期,关于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

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摘要】从世界审计历史看,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均衡性。总体来看,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世界经济领先领域,比如北美的加拿大、美国,西欧的英国和北欧的瑞典等。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绩效审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实践,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审计制度建立后不久,我国审计理论界就开始探讨经济效益审计(或称绩效审计)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80年代后期开始承包经营责任制审计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换经营机制审计研究。2000年加入WTO以后,审计界开始思考: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如何与国际接轨,并如何付诸实践。直到21世纪初的效益审计研究,也即开始了绩效审计研究。我国的绩效审计因为包含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内容,与英美等国的那种纯粹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存在一定一定区别,却接近于加拿大的综合型绩效审计。我国专家学者们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作了大量的探讨和分析,创新性地引导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开展。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认可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务操作指南,只是经验上总结和创新。本文在两个方面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了文献综述,对其含义和目标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绩效审计含义目标

一、政府绩效审计含义 (一)国外绩效审计含义 “绩效审计”这一概念首见于1948年3月阿瑟?肯特在美国《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1953年公布的《英国国家审计法》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为:“检查某一组织为履行其职能而使用所掌握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情况”。 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一文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1994年,美国会计总署修订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客观地、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地评价的目标,以便为改善公共责任性,为采用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进行决策以便实施监督提供信息”。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认为,“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向用户提供独立的业绩信息和系统的认定保证”。 (二)我国绩效审计含义 我国学者大都将政府审计机关从事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绩效审计”,对企业进行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经济效益审计”或者“效益审计”,而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从事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或“经济效益审计”。 王光远在《管理审计理论》(1996)一书中指出:管理审计是评判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建立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互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18-09-18T09:53:27.603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向思[导读] 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在回顾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在回顾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文献综述; 近四十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SR)是否与财务绩效(CFP)有关,以及影响财务绩效的路径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Lu et al., 2014)。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现有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最初,国内外学者仅仅是对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开展研究。部分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Freeman, 1983;Jones, 1995)提出CSR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获得并增强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增长。大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都发现二者是正相关关系(Reverte et al., 2016; Wang and Sarkis, 2013;Flammer, 2013; Goll & Rasheed, 2004; Tsoutsoura, 2004;徐二明,2013)。但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不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如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1970)认为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实施社会责任将占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并且CSR的实施成本远远超过其带来的收益,因此它并不会带来财务绩效的提升。Brammer, Brooks & Pavelin(200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CSR和财务绩效负相关。另外,Galashiewicz(1997)基于代理理论指出由于大部分企业对CSR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高管可能将本应用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资源用于企业实施CSR,从而获得个人名誉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因此CSR与财务绩效负相关。也有学者的研究结论为CSR与财务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关系(Aupperle, 1985; Fauzi, 2009; Mulyadi & Anwar, 2012)或者存在混合关系 (e.g., Barnett and Salomon, 2012;Lu et al., 2014)。除了实证分析外,相关学者还采用元分析方法对CSR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Orlitzky (2003)认为CSR正向提升财务绩效。多数学者元分析的研究结论都为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为正相关(Beurden & Gossling 2008; Boaventura et al. 2012; Orlitzky et al., 2003; Margolish & Walsh, 2003)。Boaventura(2012)的研究结论表明65.5%的研究文献认为CSR与财务绩效正相关,19%认为负相关,剩下31%认为二者相关性不强或相关关系不确定。 Endrikat(2014)和Javed、Reverte(2016)认为由于没有考虑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或对其考虑不够科学,导致现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而沈戈(2017)认为对CSR和财务绩效的定义、衡量方法,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理论框架与模型设定不一致,导致学者们对CSR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很难形成统一的结论(Malik, 2015)。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CSR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可能是通过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间接形成的。国内外学者为探究二者的真实关系,开始从战略管理、公司声誉、无形资产、研发投入、顾客满意度、媒体关注度等中介视角展开研究(e.g., Bear et al., 2010; Park et al., 2014;Bear et al., 2010; Park et al., 2014)。Cheng(2014)、刘计含(2012)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利益相关者关系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效应。谢雪梅(2017)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在CSR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中国制度环境正向调节CSR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而在越南制度环境正向调节CSR和销售收入的关系。徐二明(2013)认为在 CSR和财务绩效中市场发展、政府所有权起调节效应。 Brammer and Pavelin (2006)引入公司声誉这一变量,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实施一系列积极的社会行为,这些积极的措施将会形成企业良好的声誉,但这CSR对公司声誉影响程度并不一定。周丽萍(2016)也将公司声誉作为中介变量,对266家上市公司2000——2014年的数据进行检验,证实了短期内CSR与财务绩效负相关,但长期来积极履行CSR将会提升财务绩效,并且公司声誉的中介作用十分显著。Surroca(2010)将无形资产作为中介因素研究它在CSR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McWilliams and Siegel (2000) 得到一个有趣的研究结论:CSR和财务绩效之间直接关系不明显的原因是没有考虑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会对产品创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陈胜军和李勇坚(2013)构建了周边绩效作为CSR和财务绩效中介变量的绩效影响链条,指出CSR影响周边绩效,周边绩效推动财务绩效的提升,因此建议企业积极履行CSR。陶文杰和金占明(2012)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发现媒体关注度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财务绩效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近年来,随着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认清影响CSR和财务绩效的中介因素十分重要,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结果、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Mercedes Rodriguez-Fernandez(2016)以西班牙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三大理论即资源依赖理论、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探究了CSR与财务绩效的双向关系。研究发现CSR与财务绩效二者是正向的良性循环体系,即履行CSR有助于企业获利,企业盈利状况越好越愿意积极履行CSR,从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并且还发现公司治理在CSR和财务绩效的正向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公司治理得越好的企业,其通过积极履行CSR获得的财务绩效越高。Xiang Liu and Chen Zhang(2017)对中国重污染上市公司2008-2014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公司治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重污染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履行CSR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水平的公司治理可以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确保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Agan et al. (2016)指出某一特定环境在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财务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Reverte et al. (2016) 认为企业创新将协调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Zhihong Wang and Joseph Sarkis(2017)基于合法性理论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在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财务绩效之间的的中介效应,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水平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从而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参考文献 [1]王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于洪彦,黄晓治,曹鑫.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中企业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5,27(01):169-180. [3]杨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化[J].法学研究,2014,36(05):131-158.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内部审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定义相比传统内部审计得到了延伸,并且大数据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通过分析大数据对内部审计产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家政策;公司管理;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出现,传统的内部审计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大数据内部审计应运而生。2008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做出了具体规范,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及大数据一词并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表明大数据内部审计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最新产物。 二、内部审计新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内部审计的定义已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复杂环境,内部审计定义需要创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新理念进行了总结。国外对于信息化审计研究较早,

对于信息化审计的定义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美国Ann?barry教授(1989)曾预测未来审计工作的重心将转变为对数据库的审计。日本通产省情报协会(1995)从信息化审计的过程出发,认为信息化审计就是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评估。可见国外学者对于审计信息化已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对于信息化审计的研究进行的较晚,并且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具有评价并改善风险水平、控制并治理审计过程的作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学者发展了内部审计理念,不仅拓宽了内部审计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汤靖(2016)提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规章为准绳,并且能够推动组织架构、盈利模式、管理流程方面的变革。在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方面,刘荣(2015)认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对数字、文字、视频、音频等一切有用信息进行的全面审计。李若文(2016)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以数据信息为核心,同时以数据的流向为关注点,对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有效的审计信息。 三、大数据对内部审计产生的积极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内部审计面临的数据量的规模不断扩大,常规的内部审计无法再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获取和整理,大数据的应用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大数据的搜集、整合、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现代社会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随着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信息披露的要求日益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活动也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目标出发,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对策。 标签: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审计 1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第二条规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机制,是为了向委托人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一种鉴证,实现途径为,一是审计机构执行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并发表意见;二是由企业出具社会责任报告,再由审计机构对其社会责任报告是否公允发表鉴证意见。本文认为,社会责任审计应该选择上述的第二种模式,即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对利益相关者提供关于受托社会责任信息的保证。 2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两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有如下特点:①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家数逐年增加。②就上市地点而言,上交所上市的公司比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更加倾向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③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集中在国家监督管理严格的行业上。④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国有企业多于其他企业。⑤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形式化比较突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蓬勃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都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因此,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就存在一些问题。 2.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外部原因 2.1.1 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标准不统一。我国相关管理部门目前尚未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标准,上市公司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时没有标准可以遵循,这也是导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2.1.2 缺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督。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国还缺乏相应的法律监督。管理当局披露与不披露社会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导致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

社会责任会计文献综述

社会责任会计文献综述 摘要:在查阅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责任会计文献的基础上,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主体等基本问题出发,对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综述,如必要性与可行性,理论框架的建立等。最后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综述 1.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和主体 1.1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社会责任会计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美国,之后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由于其产生较晚,因此国内外理论界对其涵义的争论较大。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发表了《社会经济会计》一文,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初步概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1973年,在其发表的《会计职业与社会进步》一文中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对公共部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我国会计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也进行了研究,但起步较晚。在陈今池主编的《国外财务会计文选》中提到,“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计量和报告。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让社会公众了解企业对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 1.2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 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有人认为既包括政府又包括企业,有人则认为仅包括企业而不包括政府。张蓉认为,一方面,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对“企业短期效益与社会长远利益的矛盾如何认识和处理”、“谁来考核、监督、分析企业完成社会责任情况”、“政府对社会长远利益所负有的责任如何考核分析”等问题的探索,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可见,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由于企业必须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是政府和企业。另一方面,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对政府和企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结果进行分析和披露。由于社会责任的复杂性,企业本身是不能完成全面衡量分析其行为的社会后果的。况且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不愿意分析和披露其行为对社会公众利益的损害,或者不愿意完全真实地分析和披露。而政府能够相对客观公正地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成情况,并且可以通过经济、行政、司法等手段强制企业完成。在考核分析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是相互制约的,离开了政府的帮助,企业就不能顺利达到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没有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料,也无法说明政府完成责任的情况。因此,要达到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必须将政府和企业二者共同作为反映和控制的主体。 大多数学者支持后一种观点,因为政府是站在社会角度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企业则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自己的效益。由于出发点不同,方法体系、核算指标、反映方式也不同,将两者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是不科学的。因此,大部分文献中所提到的社会责任会计仅仅是指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即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一种“宏观(社会)——微观(企业)”共振型会计模式,然后单独把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责任会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