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己整理 考古学概论系统

自己整理 考古学概论系统

自己整理 考古学概论系统
自己整理 考古学概论系统

史前时代考古

旧石器时代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直立人/猿人阶段):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前一阶段的文化遗存:

1.元谋人及其文化:早期直立人。1965年在于云南省元谋县发现;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其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人化石是两颗上内侧

门齿,为一个成年人材料。1973年发掘,于地层中出土三件石器,均为刮削器;另外还在化石层中发现大量炭屑,是否为元谋人用火遗迹,

还需继续研究。

2.西侯度文化: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附近,1961和62先后进行两次发掘;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文

化遗存有石器、烧骨和带切痕的鹿角;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器型有刮削器、砍砸器、大三棱尖状器等;带切痕的鹿角表明当时的

人们可能已制作骨器。

【三棱大尖状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传统性工具,是用以挖掘根茎类植物的工具,形似西方同期的“手斧”,一般个体较为粗大,多由大石片单向加工而成。

三棱三面,庄严对称,使用功能和艺术兼备。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山西芮城匼(kē)河、襄汾丁村等,都发现过这种石器,其时代以西侯度为

最早。由于在丁村遗址首次发现三棱大尖状器,故又将其称为“丁村尖状器”贾兰坡教授称其为匼河—丁村文化系统的代表石器,并认为此类

器物是确定这种文化系统的重要依据。】

3.小长梁和东谷坨文化遗存:位于河北阳原县大洼乡官亭村;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00万年。两个遗址出土的石器基本是小型的;东谷坨的刮削器和尖状

器在类型和打制方法上与时代稍晚的北京猿人文化很接近;有人认为北京猿人的时期文化是由东谷坨发展而来的。

(二)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后阶段的文化遗存:

1.蓝田人及其文化: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应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而另将陈

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公王岭地点的古地断代年代,一为距今约100万年,一为距今约80-70万年;陈家窝的断代,一为距今

65万年,一为距今50万年。公王岭地点,与人类化石同层出土了一批石器,并发现用火遗迹;公王岭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

猿人化石。蓝田猿人的头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中头骨高度最小的一个。石器类型有“三棱大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和石球

等,最具特色的是三棱大尖状器;表明蓝田猿人文化同匼河、三门峡和旧石器中期的丁村文化间都有联系。

2.北京人及其文化:该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周口店的龙骨山,一个很大的洞穴堆积;不仅以发现大量猿人化石而著称于世,而且遗址中发现的各种文化遗存

的数量之多也是世界罕见的;发现北京人化石的地点编号为周口店第1地点,1921年发现,1927年开始正式发掘。迄今共发现属于40多个

个体的北京猿人化石,10万件左右的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北京猿人的文化年代,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距

今40-30万年,晚期为30-20万年。北京猿人化石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以小型石器为主要成分的北京猿人石器,是华北旧石器时代

两大文化传统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北京猿人不但会用火,而且有一定的控制火、管理火的能力。

【华北旧石器时代两大文化传统:贾兰坡在《山西峙峪遗址发掘报告》中提出,即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其中之一是一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为特征的“匼河-丁村系”或“大石片-三棱大尖状器传统”;另一个系统是以不规则小石片制作的各种刮削器、雕刻

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或“船底形刮削器-雕刻器传统”,并且认为峙峪文化是“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发展

到细石器文化之间的重要环节。】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1.大荔人及其文化: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发现,大约距今10余万年;化石为一近30岁的男性头骨,保存完好,但无下颌骨伴存;大荔人体质特征介于晚期

猿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出土文化遗物只有500多件石制品,大多数是石片和石核,大荔人的石器在类型和修理方法上与北京猿人文化有许多

相似之处,说明两者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

2.许家窑人及其文化: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的交界处,距今约10万年;从化石来看,许家窑人的体质形态一部分像北京猿人,一部分

像尼安德特人;出土石制品1.4万余件,以刮削器和石球等数量最多,数量众多的石球成为许家窑文化的一个特色;除石球外的石器器形都

比较小,加工精细;许家窑文化属于“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是北京猿人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间的中间环节。

3.丁村人及其文化: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1954、1976、1977先后进行三次大规模发掘。丁村人的体质形态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发现的石制

品中以石片和石核的数量最,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石器,由于首先在丁村遗址发现,又称为“丁村尖状器”。丁村文化几乎

遍及整个汾河中下游,分布范围相当广大;生产力有较大提高,男女分工比较稳定,社会形态已进入氏族制阶段。丁村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

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匼河-丁村系”的代表,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和匼河文化等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

4.马坝人与桐梓人:华南地区的早期智人;马坝人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桐梓人发现于贵州省桐梓县岩灰洞,除

人类化石外,还发现有动物化石和石器,石器器形有刮削器和尖状器两种,以刮削器数量最多。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4-5万年)

(一)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有的学者将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为两个文化传统:一是以峙峪文化、小南海文化和山顶洞文化为代表的小石器文化传统;另一个是以水洞沟文化和下川文化为代表的细石器文化传统(或称“典型细石器文化传统”)。】

1.萨拉乌苏遗址:位于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沿岸,年代约距今5-3.5万年;是中国境内最早发掘和研究的旧石器遗址之一;出土的晚期智人化石体质特征已很接

近现代人,并在某些特征上与现代蒙古人种接近,后裴文中进一步将其阐述为“河套人”;另出有细小石器。

2.峙峪文化:峙峪遗址位于桑干河上游黑驼山东麓的峙峪河第二级阶地上,1963年发现;年代为距今2.9-2.8万年;文化遗物有石器、骨器和装饰品;石器主要是

小型的,大型时期很少,砍砸器罕见;峙峪文化已开始使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细石器;该文化是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两大传统之一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或称“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峙峪文化向后发展形成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发达的细石器文化。

3.下川文化:下川遗址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下川乡所在地的下川盆地,年代距今约2.4-1.6万年。下川文化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类,以细石器为主,琢

背小刀是下川文化的典型石器;粗大石器中,磨盘器形与新石器时代磨制谷物的磨盘有明显的区别。下川文化上承峙峪文化和小南海文化,下开新石器时代早期细石器工艺的先河,在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4.山顶洞人及其文化:山顶洞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顶部,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作了系统地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有石器、骨器及装饰品,并发现了中

国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墓葬。山顶洞人骨化石从形态方面观察,许多特征都和蒙古人种相近;出土石器数量很少,也不典型,种类有刮削器、

砍砸器和两极石片;发现1件骨针,说明山顶洞人已经知道缝纫;另外,从山顶洞人制造各种骨角器和装饰品的工艺水平来看,反映了当时

人们已经掌握钻孔、磨制和切割等新技术。山顶洞的下室是山顶洞人的公共墓地,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二)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1.西八间房地点:辽宁省凌源县西八间房地点位于大凌河右岸,出土石制品49件,器形有尖状器、刮削器和“琢背小刀”,其中以刮削器的数量最多,而“琢背

小刀”是华北地区下川文化中的典型器物。

2.小孤山遗址: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千余件,以及骨针、鱼叉和装饰品,还发现用火遗迹;骨鱼叉上有倒刺,这是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唯一的一件标本;骨针比山顶洞的更佳;装饰品用兽牙制成,在牙根部钻孔,制作方法、式样与山顶洞人相似。

(三)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1.猫猫洞遗址:贵州省兴义县的一处岩厦遗址,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14000年左右;石片主要是用锐棱砸击法产生,锐棱砸击法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打击石片

的方法;骨角器有骨锥、骨刀和角铲,角铲是一种挖掘工具,它的出现可能说明农业已经萌芽。

2.富林遗址:四川省汉源县;在文化层中发现5000多件石制品、用火遗迹和少量的动物化石;石片采用锤击法和砸击法产生;石器的形体都很小,长度很少超过

30毫米,这是富林文化的一个特色。

【柳江人: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旁的一个洞穴中;与人类化石一起发现的有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的部分化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柳江人的全部化石包括一个头骨,两段股骨,还有髋骨、骶骨和椎骨属于蒙古人种;柳江人所处地质时代早于山顶洞人和资阳人,代表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是中国以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

新石器时代文化

【中石器时代:1866年由威斯特罗首先提出,以满足当时考古学上惯用的三段分期法;到20世纪30年代,确认欧洲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中石器时代”,包括以下内涵:从时代上讲,始于全新世初期,结束于农业出现前;绝大多数欧洲的中石器时代文化没有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有关联;石器方面的特征是,石斧制作技术的改进,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几何形细石器及复合工具的使用;经济生活则以狩猎为主,农牧业经济尚未出

现。】

一、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

1.老官台文化:又称“北首岭下层类型”或“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陕西的关中及丹江上游地区;老官台文化可分为早、晚期,大地湾一期文化遗

存属于老官台文化早期,北首岭下层属于老官台文化晚期。老官台文化是一种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之前期的文化遗存;该文化

的特点是,遗址的分布比较稀疏,文化层比较薄,内涵也比较贫乏;房屋发现的比较少,墓葬也不多,生产工具比较原始,有骨器、陶器和石器

等种类,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较少,陶器以夹细砂的红陶和褐陶为主。

2.仰韶文化:首先于1921年在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该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

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半坡晚期类型。年代为距今6100-4400年,大约延续1700年。仰韶文化早期的社会形态处在母系制的繁荣阶段,到了中晚期开始向父系制过渡。

(1)半坡类型: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磨制为主;陶器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陶器皆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形多圜底器、平底器和尖底器,缺少三足器和圈足器,有一定数量的彩陶;聚落布局一般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三部分;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只有少数为平地建起。

(2)史家类型:生产工具较半坡类型有所进步;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增多,出现了少量的穿孔石器;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少量泥质灰陶,制作多用泥条盘筑和捏塑,出现慢轮修整口沿;彩陶兼具半坡类型彩纹的直线、三角和鱼纹特征和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弧线、三角及鸟纹的特征。

窖穴发现的较多;墓葬多为多人二次合葬。

(3)庙底沟类型:分布范围广,仰韶文化的鼎盛时期;庙底沟类型的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的极少,通体磨光的石器数量增加;陶器以细泥红陶的数量最多,夹砂红陶次之,有少量的泥质灰陶,慢轮修整口沿已很普遍,彩绘均饰于陶器的外壁,无内彩。庙底沟类型的房屋除半地穴式外,已有一定数量的地面建筑;窖穴绝大多是为口小底大的袋装窖穴;墓葬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发现瓮棺葬。

(4)西王村类型: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以石器为主;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大多通体磨光,钻孔技术较为进步,其中穿孔石刀和石镰是新出现的器形;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制法以手制为主,纹饰以绳纹最多,彩陶很少发现;房屋出现分间房屋,地面木构建筑较多;墓葬有土坑竖穴墓和瓮棺葬两种。

3.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关中、豫西和晋南地区;这一期的房屋仍以半地穴式建筑为主,窖穴大多为口小底大的圆形袋装坑;陶器以粗灰陶为主,红陶极

少,以手制为主,器形多大型厚重,作风粗犷,有些器形周壁有数道条带式附加堆纹;该文化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陶器中的某些器形还

保留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因素;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现一件对男性祖先崇拜的陶祖;父系制早已确立,并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

4.陶寺类型:主要分布于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根据陶寺遗址的地层关系可将其分为早、晚期;据碳14测定年代,陶寺类型可能处在公元前25世纪至公

元前20世纪;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大约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时代或稍晚,晚期与三里桥二期文化时代相当。

(1)早期:石器多为磨制,打制极少,其中曲尺形有柄石刀颇具特征性;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黄陶次之,制法以手制为主;陶胎一般

粗厚,器壁厚薄不均,器形也不规整;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以“釜灶”最具特征性。

(2)晚期:出现了蚌刀和有肩石铲;在中原地区,至迟在陶寺类型晚期,不仅可以熔炼出纯的铜液,而且已初步掌握了复合范铸造工艺;陶器仍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磨光黑陶比早期增多;陶寺遗址大致可分为居住区、城址和墓葬区,大型墓都有丰富的随葬品,墓主均属男性。1921年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城址,城址使用时间是陶寺文化中期,废弃于陶寺文化晚期;陶寺城址分早期小城、中期大城.

(二)豫中及周围地区:

以豫中(郑州至洛阳)为中心地区,包括豫北的安阳以南地区和豫南的淮河以北地区,其新时期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是: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秦王寨类型→王湾类型即王湾三期。

1.裴李岗文化:以河南省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遗物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东部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地带。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的数量最

多;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的数量最多,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数量最少;陶器制作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

筑,以圆形房屋为主;墓葬都有集中的墓区,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400年,结束于公元前4900年。

2.大河村文化:

3.秦王寨类型:

4.王湾类型:

(三)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

南庄头类型→磁山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

1.南庄头类型:

2.磁山文化:以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一、二期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豫北、冀南地区;根据磁山遗址的地层关系,磁山文化可分为两期,即磁山一期和磁

山二期;磁山一期文化的陶器以夹砂褐陶的数量最多,均为手制,石器以磨制为主,制作粗糙,房屋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建筑,还发现有粮食堆积;磁山二期夹砂褐陶数量减少,房屋比一期进步,开始出现阶梯式门道的圆形房屋;该文化的年代大致和裴李岗文化相当。

3.后岗一期文化:发现于1931年,主要分布在豫北和冀南,冀西也有类似遗存发现;石器以磨制为主,有少量打制和琢制石器,一部分器形只在刃部磨光;豫北

地区发现的房屋遗存都是半地穴式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红顶式”的碗和钵,是这一文化陶器中最富特征的器物之一。后岗一期文化分为

早晚两期,主要区别是:早期有少量的彩陶,晚期几乎不见彩陶;早期的炊器以鼎为主,晚期鼎的数量减少,出现灶和甑;早期不见豆,但部分

器形含有磁山文化因素。

4.大司空一期文化:首先于1958-1959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少量的骨器和蚌器;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

黑陶极少,各种陶色均有色泽不均的现象,豫北多模制,冀南多手制,器表以素面或磨光占多数,有少量彩陶;陶器胎壁一般较厚;折腹和

曲腹的盆,是晚期的典型器形,早期不见这类器形;早期的钵、盆大都圆腹。

5.后岗二期文化:该文化首先于1931年在安阳后岗遗址的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发现,故称;这类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豫北和冀南地区,山东西部也发现类似遗存;

石器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环状器等,有的遗址还出土少量的细石器;房屋大都是圆形的“白灰面”建筑,都是圆形的地面建筑;居民已掌握

了比较高超的凿井技术,水井都位于房屋的附近,在该遗址发现了中原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结构最典型的水井;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

灰陶为主;墓葬发现的不多;另外还发现卜骨和穿孔龟甲。

二、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马家窑文化:

诸类型的年代序列是: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二)齐家文化:

三、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后李文化:

2.北辛文化:

3.大汶口文化:

4.龙山文化:

四、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 仙人洞和吊桶环文化遗存:

2.玉蟾岩文化遗存:

3.彭头山文化:

4.皂市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化:

5.大溪文化:

6.屈家岭文化:

五、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马家浜文化:

2.崧泽文化:

3.河姆渡文化:

六、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城背溪文器:80年代初期,在湖北种归柳林溪和宜都城背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文化被称为“城背溪文化”。除了石器以外,城背溪文化还发现了以夹砂红陶为主的陶器,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掺炭或掺骨末的红陶以及磨光黑陶等也占有一定比例,陶器上的纹饰以浅细绳纹为主,此外有线纹、戳印纹、锥刺纹、刻划纹等,也还有少量彩陶。器物形制比较简单。这种文化分布在长江岸边或临近长江的山头上。城背溪文化是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区域文化代表之一的大溪文化的先导,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为“前大溪文化”。这种文化在湖南石门县皂市遗址的下层也有发现,其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七、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新乐文化:主要分布于沈阳地区的辽河和浑河流域。该文化以沈阳新乐遗址下层遗存为其代表性文化遗存;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种,细石器

最多;此外还发现一些用煤精制成的装饰品。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最多,器形胎壁均匀,造型规整,可能已使用慢轮制陶;新乐下层出土的石器中有石斧等农业生产工具和谷物加工工具,说明当时已有了定居农业;但渔猎经济仍占较大比重。

2.兴隆洼文化:

3.红山文化:

【牛河梁: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凌源与建平交界处,是红山文化的中心区域;80年代初在该遗址发现一座所谓“女神庙”和几十处积石冢群,以及一座面积约4万平米的石砌围墙遗址,还有珍贵文物:女神头像、玉佩饰、石饰和大量供祭祀用的具有红山文化特征的陶器。1986-1988年在该遗址发掘了转山的“金字塔”式大型红山文化建筑遗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充分证实了5500多年前那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被评为“中

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富河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昭鸟达盟的北部地区,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吉林省哲里木盟也有发现。生产工具有细石器、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

骨器,细石器数量较多,石叶的数量最多;打制石器的数量仅此于细石器,都经过精致的打制加工;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由于磨制石器不发达,从而使打制石器(包括细石器)的打制技术达到了史前的高峰;磨制和琢制的器形较少;骨器数量较多。陶器以质地粗松的黄褐夹砂陶为主,内壁多为黑色,皆手制,以泥条盘筑为主;多筒形罐和横“之”字形线纹、横“之”字形点纹,是富河文化陶器的特色;房屋建筑在富河沟门遗址发现的很多,房址有方形、圆形两种,方形为多;遗址中还发现卜骨。年代为距今4600-4800年左右。

历史时代考古

●夏商周考古

?按照奴隶制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可将夏商周考古划分为三期五段,即:

1.初期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代;

青铜工具和兵器开始使用,农业与手工业产生了一定的分工,商品生产以及作为货币使用的贝币开始出现,社会上已划分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二里头晚期出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宫殿遗址和城墙,标志着国家政权已经形成。青铜礼器开始出现,杀人祭祀的现象已经存在,占卜之风已很盛行,表明奴隶社会的礼制已经产生。

2.中期奴隶社会:

(1)前段: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商代前期

青铜器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期开始使用陨铁和青铜合制的复合武器;手工业与农业分工扩大,手工业内部也产生了分工,作坊遗址有一定的布局;商品生产开始发展,贝币大量出现,成套礼器和多种青铜武器大量出现,人殉比较普遍,城墙广为修筑等。这些情况表明奴隶制的礼制有所发展,武装部队有所扩充,阶级矛盾有所加深,国家机器得到进一步加强。

(2)后段: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0世纪中叶,商代后期与西周早期

青铜器制作达到了高峰;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已发展到新的阶段,商品生产规模扩大,商业交换有一定的发展,贝币普遍使用;宫殿陵墓不断兴建,人殉、人祭之风盛行,各种武器有所改进,战争频繁,刑罚种类繁多,礼器增多,甲骨文大量发现等;这些情况表明,宗法等级关系形成,国家机器日臻完善,奴隶制已全面发展。

3.晚期奴隶社会:

(1)前段:公元前10世纪中叶-公元前7世纪中叶,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

青铜冶铸技术开始衰退,铁器材料有所发现;礼制出现僭越现象,随葬青铜礼器往往与墓主身份等级不符;人殉、人祭现象减少。奴隶制开始动摇,周王室权力受到威胁,诸侯势力增强,封建性的政治势力开始出现。

(2)后段:公元前7世纪中叶-公元前5世纪中叶,春秋中晚期

冶炼技术已经发明并有了初步的发展,铁制工具出现;东周王室逐渐没落,列国兴起;新兴城市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金属铸币产生,青铜礼器普遍出现僭越现象;奴隶制社会“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出现,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局面渐次形成。

一、夏代(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一)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

1.文化的发现与命名:该遗存1953年最早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1956年在郑州洛达庙发现同类遗存,命名为“洛达庙类型”;1959年起对偃师二里头的同类遗

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1962年起将此类遗存更名为“二里头类型”,后来经多次发现,证明其为有别于商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即“二

里头文化”。该文化包括两个类型,即以豫西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和晋南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

2.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的区别:(1)主要炊器不同,二里头类型为中腹罐、圆腹罐、鼎;东下冯为鬲(ge)、中腹罐、圆腹罐;(2)有些器类互不相见,如东

下冯的蛋形三足瓮不见于二里头类型,二里头类型的三足盘不见于东下冯类型;(3)居址建筑形式不同,二里头类型多见地面

建筑,东下冯类型多见半地穴式建筑

3.文化的分布:分布中心是河南省中西部的郑州、洛阳地区以及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临汾地区;向西进入陕西境内,以及丹江上游,南及豫鄂交界地带,东至

开封地区;目前遗址共发现约250初,其中经正式发掘者50余处,主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巩县稍柴、郑州洛达庙等,陕西的华县南沙村、商州东龙山等,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遗址;二里头遗址是核心。

4.文化分期与年代:二里头遗址分为四期。陶器总体特征:流行夹砂、泥质灰陶,一、二期陶色较深,三、四期陶色较浅;一、二期主要纹饰为绳纹、篮纹,少

量方格纹,三、四期以后主要为绳纹,基本不见篮纹和方格纹。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中期——公元前16世纪中期。

5.文化内涵:宗庙建筑宫殿,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墓葬;大型专业青铜冶铸作坊出现,铸铜技术较龙山时代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已经

开始铸造大型青铜礼器,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手工业作坊、纺织;二里头遗址出土大量玉器,种类包括生产工具、礼仪用器和装饰品;农业,稻谷、麦子、大豆、高粱、粟等。二里头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聚落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6.二里头文化的城址:辉县孟庄、郑州大师姑、新郑望京楼

(二)夏代文化相关观点:

1.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王湾类型)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皆为夏文化;(李伯谦)

2.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为夏文化;(赵芝荃)

3.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为夏文化,河南龙山与新砦期皆不是夏文化;(邹衡)

二、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一)商代文化分期:

2.三期说:

(1)早商文化(1600BC—1400BC):郑州商城/偃师商城;

(2)中商文化(1400BC—1300BC):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邢台商城;

(3)晚商文化(1300BC—1046BC):殷墟文化。

(二)早商文化:

郑州商城:

1.概况:郑州商城遗址发现于1955年,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

2.布局与内涵:郑州商城的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分别为宫城、内城、外城城墙;东北部大面积夯土基址为商城的宫殿区,在宫殿区内还发现铜簪、玉簪等贵族生

活用品;商城的城垣之外分布着同时期的许多居住遗址、许多铸铜、制陶、制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另外还有青铜器窖藏坑以及青铜器墓。

3.隞都与亳都之争:对于郑州商城的性质,学术界有两种主要看法:

(1)认为其是商代仲丁的隞都。两点理由:依据文献有关隞都地望的记载,认为商城位置与其相近;二是将商文化分为三期,认为郑州商城可能为商代中期仲丁所迁的隞都;

(2)认为其是商代成汤的亳都。四点理由:文献中有东周时期郑地之亳的记载;郑州商城出土的陶文证明东周时期郑州商城名亳、亳城、亳丘;汤都亳的邻国及其地望与郑州商城相合;郑州商文化遗址发现的情况与成汤居郑地之亳相吻合。

偃师商城:

1.概况:发现于1983年,为商代早期的一座大型城址;城址位于河南偃师县城区西部,地处洛河北岸;

2.布局与内涵: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宽度不等,城的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从建筑时间上看,最先修筑的是一座小城,整体建筑工程比较草率,

后来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成一座大城,大城城墙宽厚坚固,并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宫城内共有五座宫殿建筑基址。城址北部有制陶遗址和中、

小型房址等,可能为手工业作坊区和一般居住区;东北部还发现了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城墙内侧附近则较为集中地分布着若干小型墓葬。

3.商城性质:

(1)偃师商城是商汤所都的西亳;理由:偃师商城的位置与西亳的地望相合;从历史发展看,偃师一带是夏王朝的腹心地区,商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巩固政权,为了镇抚夏王朝的残余势力,成汤将都城定在这里是完全可能的。

(2)偃师商城是商初太甲所放处的桐宫,抑或是早商时期商王的离宫;理由:偃师一带是夏王朝的中心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邑,成汤并没有在夏墟上建立都城,而是商人灭夏之后在这里建立一座军事重镇,用来巩固商初的西部边防并镇压夏人的叛乱,因此可称为夏王朝的别都。

(三)中商文化:

郑州小双桥遗址:位于郑州西北约20公里的石佛乡小双桥村,1990年发现,1995年以来进行发掘;遗迹发现:宫殿建筑、大型夯土台、青铜冶铸遗址、大型祭祀坑、丛葬坑、牛头牛角坑;遗物有: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陶器、朱书陶文、方孔石铲;年代为中商较早阶段,约相当于白家庄期。

已经进行全面的发掘;一号宫殿由北侧主殿、东西配殿、南侧回廊、大门、庭院几部分组成。发现的其他遗存有:三家庄青铜器窖藏、董王渡村青铜器墓、花园庄青铜器墓。

(四)晚商文化: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因其主要用来占卜、记事,又称卜辞;主要是商周时期的文字;1899年由王懿荣首先发现于京津一带;主要出土地点有殷墟和周原。目前发现甲骨文4000多个,可识别的有1000多个,涉及内容包括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思想文化及其他。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商周时期历史提供了丰富、珍贵的史料,并对《史记》等史籍的相关记载提供了佐证。刘鹗的《铁云藏龟》是第一步著录甲骨文的书,早期研究甲骨文的代表有罗振玉、王国维等。】

1.殷墟:

布局与内涵:遗址以小屯、花园庄宫殿区,侯家庄、武官村北的王陵区为中心,东起郭家湾以东,西到北辛庄以西,北到西北岗、三家庄,南到刘家庄以南。(1)宫殿区:主要分布在小屯村北地,相对封闭,东北洹河环绕,西南壕沟维护;

(2)王陵区:位于侯家庄、武官村以北,主要是1934-1935年发掘;王陵区大墓分东、西两区,东西区各有一些大墓之间存在打破关系;

(3)手工业作坊:主要包括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另有制玉、制陶作坊;

(4)族墓地与祭祀坑:殷墟家族墓地主要发现在殷墟西区、后岗、大司空村、苗圃北地等;殷墟祭祀坑主要发现在洹河南岸小屯宫殿区,发现三组祭祀坑。【殷墟妇好墓:位于小屯村西北,1976年发掘,保存完好;墓室为长方形竖穴,有殉人、殉狗;随葬器物众多;青铜礼器种类齐全,以鼎的数量最多,还有不少事前所未见的重器;不少青铜器上都铸有“妇好”、“司母辛”等铭文;除铜器外,还随葬玉器,骨、牙、角器,海贝。根据铜器铭文,墓主人为妇好,甲骨卜辞记载,她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曾主持过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并多次率领士卒征讨周边的方国,显赫一时。】

2.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1)概述:在商代,人殉是为侍奉死后的社会或家庭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用作仆役的奴隶;人牲是祭祀时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被供奉给祖先的神灵的人,被杀者多为战俘和奴隶,人殉、人牲的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易出现,到商代发展到高峰,商代晚期后逐渐衰落。

(2)演变:商代早期的人殉、人牲数量较少,商代晚期大增;人牲主要来源于战俘,在早期奴隶社会,战俘沦为奴隶后不能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反而消耗俘获方的食物,故多用于祭祀。随着奴隶制的完善,一部分青壮年俘虏用于生产,创造财富,因而人牲数量减少,且作为人牲者多为妇女、儿童。

3.商代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商代青铜器的铸造采用的是范铸法,铸造青铜器一般要经历三道主要工序:制模、翻范、浇铸;商代青铜器大致可分为工具、礼器、食器、兵器、乐器、车马器、铜镜等。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先周文化:是指周王朝建立以前周族的文化,年代大约相当于商代祖甲以后,直到商纣灭亡。】

西周都城—周原:

在陕西省岐山与扶风两县交界处;周人自古公亶父由西迁徙周原,到文王晚年迁居丰,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

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近百年来,从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窖藏达70多处,出土铜器达千件以上,其中大型窖藏一次就出土数百件。其中有近百件铜器铭文达三、五十字,以至一、二百字。著名的盂鼎、大丰簋、毛公鼎、大克鼎、史墙盘;这些铜器铭文内容涉及奴隶赏赐、土地交换、征伐夷方、册命赏赐、诉讼判决等。年代多属西周中晚期。

1970年代岐山凤雏村和扶风召陈均发现了西周大型宫殿建筑。“前朝后寝”或“前朝后室东西厢”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突出特点,有中轴主线,讲究对称,又是封闭性院落。建筑方法为用夯土筑台基,挖沟作基槽,地面用三合土(灰白色混凝土),有陶管作的下水道,发现中国最早的瓦,中晚期建筑全部用瓦。宫殿基址出土了1.75万多片甲骨,有字甲骨近300片,总字数600多个。

出土青铜器27件且均有铭文,铭文总字数达4048字,内容涉及西周11代12王。

四、东周(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

(一)东周都城

1.东周王城:

洛阳东周城,史称王城。瀍水是王城与成周的分界线;王城南临洛河,西跨涧河;勘探得知,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内宫殿建筑排列有序;廓城四周各有3个城门,共12门,每门有三条道路,男左女右,中间是车路;城内经纬九条;王宫建在中央大道上;在王宫的左边有宗庙祖堂,右边有社稷神坛,前有朝会群臣诸侯的殿庭,后有商业贸易市场。这种布局称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反映了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匠师对城市建筑的设计,已经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对我国后代的城市设计有深远的影响。

经勘探,最早为春秋中叶夯土城垣,后来经多次修补;西汉后期开始废弃。北墙保存完整,东墙从北墙转弯直向南行,到唐宫路以北;北墙之外还发现护城壕沟。宫殿区以东临近洛河的地方,发现许多战国时期的粮食仓窖遗址;城中部中州路一带,东周时代的墓葬分布较多。

2.晋国都城—侯马新田遗址:

侯马晋城为晋国晚期晋景公所迁的新田,位于山西省侯马市的西北部。该城由六座城址组成,在这些城垣的南面有大面积的铸鼎、制陶、制骨作坊遗址和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两周墓地,东南有大面积的盟誓遗址;在许多坑中埋有动物骨骼,为埋牲区,还有埋书区,将朱或墨书的圭形玉石片埋下,内容有宗盟、委质、纳室、卜筮等,共5000余件。

【盟书:又叫战书;中国古代为了某些重要的事件,人们举行集会,制定共同遵守的公约,并对天立誓;参加盟誓的人要在祭祀坑边杀牲取血,用毛笔蘸血把结盟的誓言写在玉片和石片上,这就是所谓的盟书;然后将盟书放在用作祭祀的牛、马或羊的身上,埋藏在地下;盟书必须一式两份,一份埋在祭祀坑中,一份藏在盟府。侯马盟书:侯马发现的盟书就是埋在地下的那一份;主盟人为晋国正卿“赵孟”,内容为春秋晚期,晋国正卿赵简子与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章。】3.郑韩故城:河南新郑本来是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哀侯灭郑后迁都于此。城址位于双河洎河与黄水交汇的地方;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形,又有南北向的隔墙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西城略小,是宫殿和官署集中的地方,西北隅至今仍高出地面7米的“梳妆台”,是郑韩故城中最重要的宫殿建筑。宫殿区内有一处储存大批粮食的窖藏。东城平面呈曲尺状,面积比西城大近一倍,主要是各种手工作坊遗址。

4.赵国邯郸:由大小城构成;西南角的小城称为“赵王城”,由呈“品”字排列的三个小城组成,三城之内均有巨大的宫殿墓址,尤以西城最为密集,西城中南部

的“龙台”最大;东北的另一大城,作不规则长方形,大城之内发现有铸铁、烧陶和石器、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迹。

5.齐国临淄故城:

齐献公始都,战国时发展成为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221年被秦灭。城由大小二城组成,1972年进行了重点发掘,小城衔接于大城的西南角,二者总面积达三十余平方公里,均有城壕。小城有“桓公台”,是宫城制高点;分布有大片建筑基址,附近发现有铸造齐法化的钱币遗址;全城内均有排水系统,用石块垒成涵洞;其中一石椁,有大型殉马坑。大城主要是平民区,无大型建筑遗迹;东北部发现有西周晚期文化层。秦汉时沿用此城,魏晋以后荒废。

在临淄乃至整个齐国地区,常见的是一种树木双兽纹及树木卷云纹瓦当,其年代可能在战国时期出现,二者的下限,可晚到西汉前期。

6.燕国下都—河北易县:

位于河北易县,是列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营建于燕昭王时,是燕国通向赵、齐国的要冲地带。城的平面略作罄形,由东西两个方形小城连接而成;东城自成一个完整的城堡,是内城;城内分宫殿区、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和陵墓区;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西城为附属城,是为加强东城区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城址内遗存较少,可能是战国末年战争的一个附廓,仅南、西、北有墙。

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有三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中,规模最为宏大。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部。

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

燕国王陵主要分布在燕下都城西部外虚粮冢和内城西北南“九女台”

东周都城总体:

A.形制比较:基本上可以归为四个类型:

1.宫郭毗连(新郑郑韩故城型):

包括临淄城,燕下都城。由两个连结的城组成,或东西并列,或大小相依,城与城之间有一道隔墙将其一分为二。其作用既是两个单独的城,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宫城独立于外(邯郸赵城型或称侯马牛村故城型):

由多个小城组成,侯马城由六个小城组成,邯郸由四个城组成。

3.洛阳东周城型:

只有一个方城,纪南城、中山国的灵寿城。秦雍城、栎阳城也是。

4.夏县禹城型:

大城套小城。曲阜、安邑、咸阳城。

B.都城布局特点:

第一,一般分成大城和小城。大城是外廓城,是各级官吏和一般平民及农民的居住区,又有集中的工商业区——“市”。小城是宫城,宫殿都建筑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是全城的制高点。许多城市的主体建筑群都继承了以宫殿为中心的中轴线布局。如鲁城的周公庙位于鲁城平面布局的中轴线;易县燕下都;秦都栎阳,其平面布局最为规整。甲街自南至北纵贯全城,基本上将城市二等分,是为中轴线。以南北干道为中轴线,用垂直于中轴线的道路规整地分割整个城市是先秦城市

中独一无二的。总之,这种将宫殿区和平民区划分开的设计规划,深刻地表现出了专制主义的特点,阶级对立的严重情况。

第二,在宫殿区内或宫殿区外,有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反映了当时王室直接控制着官府手工业作坊。即“工商食官”的局面。洛阳城的西北部,纪南城制陶作坊分布在城中龙桥河两岸,冶铁遗址在西南部。曲阜鲁城的在城中心的周公庙东西两侧和遗址西北部。临淄的作坊区大多在大城的东北部和北部。

第三,城内的平民,有大量从事农业的,这表明当时的城市经济是属于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类型。城市居民可以“卜邻而居”,即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居民区不受限制,这些密集居住区是自然形成的。如纪南城的居民区在城东和城北,曲阜城的在城东及城西;燕下都的在东城的西南部和西城的东南部,临淄城在大城东北部。

第四,都城的建筑技术。基本上承接商周之时的夯筑及建筑技术。有挖沟分层夯土城墙的,也有的直接筑在生土或扰土之上。城墙用板筑,转角处加宽。在宫殿建筑中,已出现了斗拱。屋顶已普遍用瓦。地下有排水设施,(陶质水管道)也见有铜质构件。

第五,城址的选择。建造一个城址,多专门勘察地形。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一般要解决河流旁边。第二要在军事上能攻能守。第三,经济上要发达,供给城市内居民的吃穿等费用。第四,历史因素的沿袭,这样比较节省人力、物力。

C.列国都城总体特点:

1.规模相当大,往往比现代还大(如纪南城比现在的荆州城还大)。因城的功能与现在不同,城中包括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后来以工商业及政治文化为主的城市功能不同,城内也有农田。

2.有东西城、大小城之分(小城即宫城),小城一般位于高地,内有王宫,有很强的戒严、安全、监督平民的性质;大城为郭城,平民区,也起到屏障小城的作用。

3.城内都有手工业区,大小城均有。既有官营手工业,也有民间手工业。官属工业由官府控制,只有民间工业产品才可以进入市场,当时出现了许多盐铁大商人。还有商业区(市)。城属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结合的中心。但除鲁城外,大多并不象《考工记》所记的那样规范。

4.春秋城主要是诸侯城,战国城大量出现,大夫、卿、甚至家臣也有城。

(二)东周墓葬

A.战国列国墓地:

1.甲类:大型墓。国君、上层贵族(有墓道、无墓道);高大封土、随葬车马、成套青铜礼器、尚有殉人。

多重棺椁铜器墓(列鼎墓)。出有成组的青铜礼器或仿铜陶礼器。较大的墓,又出编钟、编磬等乐器,都有车马器、兵器、一具和成套的玉石佩饰。用青铜礼器随葬的风俗从战国中期到晚期进一步衰落了,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变化,说明了旧的传统转变。墓上在战国中期出现了供祭祀的享堂,说明墓祭已经发生。它和庙祭的同时存在,正说明单一的宗庙祭祀制度正在动摇。墓道内的车马随葬数目比起殷周以来,远远减少,可见车马坑制度也松驰了。青铜礼器和陶礼器的并用,不但说明了礼器制度的衰退,也说明了等级制度的破坏,宗法制度也不再严格。

【列鼎制度:九鼎:周天子和诸侯,同出乐器编钟(镈)四或五套;七鼎:上大夫(卿),同出编钟(镈)二至三套;五鼎:下大夫,编钟一至三套,有的已不出;三鼎:士,不出乐器。】

2.乙类:竖穴土坑木椁墓。下层贵族;仿铜陶礼器。

以洛阳周人墓为主。第一,几乎全部墓葬都使用了陶礼器。说明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地位已下降到庶民,而庶民升为士,这是等级制度的一大变化。第二,洞室

墓的出现,是对传统棺椁制度的一个破坏。第三,战国晚期还存在一种不用陶礼器随葬的墓,说明“事死如生”已深入人心,他们争取实现地下生活和地上生活一样。

3.丙类:有棺无椁。庶民;无出成组随葬品。

大部分无随葬品。同一“邦墓”之地中,出现庶民墓,表明阶级阶层的激烈变化,原系贵族的,已降为庶民。

4.丁类:无椁棺。穷困贫民;无随葬品。

B.典型墓地:

1.中山王墓葬:1974-1978年在河北平山三及乡发掘。六座墓皆有封土,除M5无陪葬墓外,其余5座墓均有车马坑及陪葬墓。M1出土有铁足大鼎、方壶、圆壶三器,外表镌刻有长篇铭文,共1099字。三篇铭文都记述了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被迫让位给相邦子之,以致造成“邦之身死”的后果,叮嘱嗣王警惕类似事件在中山国重演。中山王陵墓的布局,以M1为例,方形封土保存较好,上面建有享堂。上覆瓦顶的三层台射式建筑。战国中山是春秋鲜虞的延续,是姬姓白狄建立的国家。有人则赞成鲜虞子姓的说法,并推测鲜虞应源于商殷后裔。

2.曾侯乙墓:湖北随州擂鼓墩;为岩坑竖穴木椁墓,木椁外填木炭6万多斤;一椁二棺,分四个室。

殉葬21人;随葬品1万余件。青铜礼器中用九鼎,已用失蜡法制造铜器。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墓从出土的镈钟铭文可知,下葬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兵器和其它器物共4500余件;还有数达6600字的240多支竹简。内容主要是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兵器,所记车马有曾侯乙官廷自备的,有他人赙赠的,许多车马赙赠者为楚国的王公贵族。

秦汉考古

一、秦代

咸阳城:秦都咸阳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北,咸阳市东北的渭河两岸之咸阳塬上。1959年开始调查和试掘,1970-80年代又作了一些考古调查和勘探,80年代以后陕西考古的重心转移,迄今未发现咸阳城的城墙。北部为咸阳的宫殿区,至今残存有许多高台夯土基址;东部为制陶作坊;西部为冶铜作坊,应是咸阳的宫廷手工业区;中部为居民区,附近也发现了陶窑,但可能属于私营;西北部为墓葬区。1号宫殿:1974-75年发掘,平面呈凹字形,是多层大型建筑。发现了壁画,多为菱纹、璧纹。地面有铺地砖、空心砖,多用菱纹。建筑基址中出土了瓦当,有动物纹、夔纹等。3号宫殿:发现车马出行之壁画,绘秦王出行图,有车马、人物、花木、建筑等,是目前所知的最早人物壁画。

云梦秦汉墓:70年代,云梦城关西郊睡虎地山嘴上及大坟头嘴上清理了秦汉墓23座,土坑竖穴木椁墓。一般中低级秦墓形制为土坑木椁墓和洞室木椁墓,直肢或屈肢葬,以青膏泥防水和密封,因此很多保存较好。随葬品一般置于头箱内。葬具及葬式,除M29、M30为单棺外,余均是一棺一椁。椁盖上铺一层杂草,盖板下垫芦席。仰身直肢,丝织衣物裹尸,尸上草席覆盖。

【云梦秦简:云梦竹简共出竹简1100多枚,一般长23-28cm,宽0.5-0.8cm,墨书秦篆,书于篾黄上,字迹大部清晰,用细绳上、中、下三道编组成册,共八组。出土时堆放在人骨架头、身、足、腹部。云梦秦简,内容庞杂,已具备了刑、诉讼、民、军、行政、经济立法的内容,以刑法为中心。封诊式(治狱程式)为审察的参照物。时代最早、保存条目最多、内容最丰富而又系统的定型的成文法典。包括了刑法、诉讼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方面内容。它的发现在法

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里耶秦简:里耶战国古城遗址是战国至秦代重要的城市遗存;1号井出土的3.6万多枚珍贵的秦简,生动地“复活”了秦代历史,震惊了海内外学术界。里耶战国古城遗址因此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价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上最为重要的发现”。

秦权:秦代为统一全国衡制而由官府颁发的标准衡器。以战国时期秦国衡制为标准,也包括秦统一后加刻诏书重新颁发的战国秦权。

秦诏版: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版。有的镶嵌在铜、铁权上;秦始皇的诏版曾在陕西秦咸阳遗址出土;嵌于权身的秦始皇诏版,曾在山西左方、山东文登等地出土。秦二世的诏版,至今还只有传世品。

秦刻石:秦统一六国后,巡行各地时所立的纪功刻石,内容是称颂秦始皇的丰功圣德。秦刻石仅存《琅琊刻石》和《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已裂残,据清初拓本,仅存二世诏书86字。残石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据明安国藏宋拓本存146字。清以后,所能见到的泰山刻石“秦二世”残片,存约10字。现藏泰安岱庙中。《东观刻石》未见流传。现存《峰山刻石》为北宋代四年(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的摹本“刊石长安故都国子学”是重形。此石藏西安碑林中。】二、汉代

(一)西汉:

1.墓葬

(1)分期:

西汉前期:长方形木椁墓,关中地区则多单棺空心砖或单棺土洞墓,随葬品仍以鼎、盒(敦)、壶、钫等仿铜礼器为主,彩绘流行。

西汉中期:小砖室墓开始流行,随葬品中始见铅釉陶器,仿铜陶礼器继续流行。

西汉晚期:洞室墓广泛流行,且多用砖砌,中原地区王莽时期出现的穹窿顶墓非常典型,随葬品中仿铜陶礼器衰退,而仓、灶、井等模型明器及仿漆器的耳杯、盘、奁等明器则普遍出现。

墓葬形制是从简单的长方形木椁墓向象征地上宅院建筑的洞室墓发展,随葬品从传统仿铜礼器向模仿庄园生活的多种模型明器发展,这是普遍的规律。

(2)

帝陵:

A.形制:

西汉十一个帝陵,有九个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两个(文帝霸陵、宣帝杜陵)在今西安的东、南郊。自东向西为: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哀帝义陵-元帝渭陵-平帝康陵-成帝延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

①一类是霸陵以山为陵的形式,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丘,应属崖墓。霸陵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对六朝及唐代影响较大。

②其他十陵属于另一类,都筑有高大的坟丘(覆斗形),一般底部约150-170米见方,高约20-30余米,以茂陵坟丘最大。

汉代帝后合葬同冢不同陵,后陵皆在帝陵之东,坟丘亦较帝陵为小。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

B.陪葬墓:

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是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陪葬冢的大小是由死者身份决定的。现存陪葬墓形制不一,有覆斗形、锥形、山形三种。长陵陪葬者大多是开国元勋,又有文武功臣。西汉晚期帝陵则以皇戚和宦者为主。

C.陵邑:

从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后,便将齐、楚诸国的高官豪富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迁之各陵邑内。蓁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莫过于陵都有陵邑,自渭陵摆设,经东汉之世,未再恢复。

诸侯王墓:

一类是竖穴土坑,即在地面下挖出长方坑,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墓室(简称“木椁墓”),或用石板(块)砌造墓室(简称“石室墓”),或用小型长方砖砌造墓室(简称“砖室墓”)。

另一类是崖洞墓,即开凿山洞,将整个墓葬全部穿凿在山中,如满城汉墓、铜山龟山汉墓;也有在山坡或山顶上先开凿出竖穴石矿,然后在扩底用石块或木板建造墓室,如广州南越王墓、高邮天山汉墓。

西汉沿袭战国以来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制。

文景时期:诸侯王享用的“黄肠题凑”葬制和诸侯王列侯均可享用的玉衣殓服大量出现,丝织品、铜器、漆器、玉器、金银器以及车马、炊厨食品,等等,都随同埋入墓室中。文景时期崖洞墓兴起,石室墓、砖室墓相继出现,特别是砖室墓,传播最快。

【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汉书·武帝纪》)。此后至隋700多年间,各代均有铸造,但形状大小不尽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但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

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轵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随葬器物有漆器、木俑、乐器、陶器,以及“遗策”竹简。1号和3号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色帛画,3号墓还有帛书和兵器。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保存较好,在世界上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遗策”竹简,详细记载了1、3号墓内的随葬品情况。1号墓321、3号墓410枚。1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画面上段,绘日、月、长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天上的境界;下段绘蛟龙穿壁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食等场面。帛书和医简:除《周易》,《老子》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为古侠书,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医书简两卷200支,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的是养生之道,另一卷为房中术。】

中小型墓葬:

第一期:西汉早期。有单棺空心砖墓和单棺土洞墓两类。棺内外,或置铁刀、剑、铜带钩、铜镜和半两钱数枚。

第二期:西汉中期。一类墓只见于烧沟,似以单棺空心砖墓和单棺平顶土洞墓(烧沟报告“平顶墓“1式)为主,但已经开始出现夫妇合葬的双棺空心砖墓。出草叶纹、星云纹铜镜,显著的变化是西汉五铢。二类墓以双棺空心砖墓和“两次造”双棺空心砖墓为主;单棺空心砖墓仍有遗存;弧顶土洞墓开始出现,夫妇异穴合葬为同穴合葬所代替。仓、灶模型的普遍出现是另一显著特点,一般有仓五件,灶一件。随葬铜镜常见日光镜、昭明镜、个别墓葬出四凤四鹤纹镜和星云镜;共存的钱币为西汉五铢,间杂有半两钱。这类墓开始时与一类墓并存,其下限可到宣帝前、后。

第三期:西汉晚期。盛行带竖井墓道的小砖券墓和仿照小砖券墓的弧顶土洞墓。这一时期仍有空心砖墓,但常常是模仿拱券顶的形式搭成梯形墓顶。明显的特点是模型明器中普扁出现了陶井;随葬陶壶,陶仓的数量大增,陶壶一墓7-9件,最多达16件,陶仓一墓常出5件或10件。仿铜器或漆器的陶熏炉、酒樽、釜、甑、灯、盘等出普遍出现。铜镜以日光、昭明镜为主,少数墓中有四乳四螭纹镜、四乳镜、铜华镜等。

第四期:王莽前后。流行前室穹窿顶,后室券顶的小砖墓。新出现的铜镜有四神规矩镜、几何规矩镜、神兽镜、连弧纹镜等。钱币以新莽为主。方盒、案、耳杯、

勺等新奠器;下限可到东汉建武十六年复行五铢以前。

2.城址:

A.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郊3公里的渭河南岸。汉初高祖时将秦在渭河南岸的兴乐宫改建成长乐宫;高祖八年(199BC),韩信萧何主持兴建未央宫;惠帝元年至五年(194-190BC)始建城墙、西市,奠定了长安城的基本轮廓;武帝时扩建宫殿,建了桂宫、北宫、明光宫、上林苑;汉末长安城毁于王莽的战火。汉

长安城因受地形的影响城墙多有曲折,而且是逐步扩建,事先并无统一规划,是先宫后墙,所以长安城布局不甚规整。

发掘遗址:

面略呈方形。

b.城门:长安城每面有三个城门,四面共十二个城门。城门全未用砖,是木构城门道自西汉至元,使用了近一千五

百年;自南宋后期起才开始被砖石拱券结构所代替。汉长安城四门皆有设防,城门校尉掌管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

十二城门侯,门侯主管按时启闭城门。城门的焚毁年代多是在王莽末年或稍后的战争中。此后东汉、魏晋、五胡十

六国时期有的城门废弃不用,有的城门仅修一、二个门道使用。只有宣平门三个门道,焚毁之后,不止一次地修复

沿用,至到长安城废弃为止。

c.宫殿:占全城近四分之三。主要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建章宫。藏兵器的武库,未央宫的附属建筑。

d.古文献所载的“长安九陌”,九陌可能是指从汉长安城通往郊区的九条大道。汉长安的排水设施,主要是在城门的

地下埋筑宽大的涵洞。在建筑城墙时,还预先有计划地将一些断面呈五角形或圆形的陶制水管埋入墙基,也用以排

水。

e.居民区和五陵邑:

《三辅黄图》:汉长安城有一百六十闾里。平民居闾左,富民居闾右。城内近3/4为宫殿建筑,平民百姓很可能居住城外。

五陵,高祖长陵、惠蒂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汉代实行“内实京师,外淆奸滑”的政策,迁各地富户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富人及豪杰之家

于诸陵。五陵地区成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之地。两汉长安城鼎盛期的实际人口远远不止五十万。

f.长安城南的礼制性建筑遗址:汉长安城南郊和东郊共发掘十多处。年代少数是西汉初期,多数西汉末年。南郊礼制建筑,分布稠密,规模庞大,其中最引人注

目的是汉辟雍遗址和王莽九庙遗址。【明堂辟雍:明堂起源于周礼。天子的太庙。祭祀祖先、天帝四方以及天子布政、诸侯朝拜、献俘、告朔(颁布历书)的地方。

辟雍:太学,培养贵族子弟、举行庆典活动的场所。按先秦礼制,应为两部分,王莽修建时,将明堂辟雍合为一组。外圆(水沟)内方(夯土建筑),象征天圆地

方,教化流行。上林苑:汉因秦的旧苑,亦名上林苑。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出猎终南山下,建上林苑;苑中开凿昆明池以象征滇河,挖掘人工湖太夜池以

象征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莱三岛。上林苑中制范、藏范、铸钱遗址很多,还有大量的陶范,五铢阳文范祖、阴刻背范及范头。】

城内布局:

皇帝的宫殿和官僚的甲第密布于城内中部和南部,占全城的三分之二,整个长安城主要是作为帝王与贵族官僚的专用城市而存在的。西北部主要是官府手工业作

坊;工商业区“市”在长安城内的地位已确立。一般居民密布城内东北隅;皇室、大官僚、富人、贫民和官工隶徒的居处是严格区分开的,阶级对立极其明显。

城外的结构有建章宫;南郊礼制建筑和上林苑,这是皇室的离宫别馆和游乐、狩猎以及祭祀天帝和祖先的地方。城市布局规划呈不规则形。在很大程度上依《周礼·考工记》的古制,对后世影响较大。

B.汉魏洛阳城:

1.洛阳城变迁:位于河南洛阳市东,北靠邙山,南临洛河,不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是交通要冲。因在洛河之北,战国时改称雒

阳。秦时,为吕不韦封地。西汉时的雒阳城,基本上是成周城的旧址。东汉的雒阳城是在西汉的雒阳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新的城

墙和城门大约建成于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前后。从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在此建都,到献帝初平元年(190

年)迁长安时,雒阳宫庙、民居被焚毁。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在汉代旧址上建都,改称洛阳。西晋继之,至永嘉五年(311)

后,洛阳又在战乱中遭破坏。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自平城迁都于此,经大规模修建,都城形制为之一变。孝静帝天平元

年(534)迁都邺城,大象元年(538)洛阳城又一次在战火中被毁。隋唐洛阳城往西移至今洛阳市区一带,汉魏洛阳城废弃。

2.洛阳故城的布局:汉魏故城大体作南北长方形。城墙亦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十分坚固。由于自南而北的长度约九里,自东而西

的宽度约六里,所以这个城又被称为“九六城”。城门,据文献记载,东汉雒阳城有十二个城门;防御设施——护城河的沿用年代

当从东汉或更早使用到北魏时期结束。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它们在西汉时都已存在。东汉明帝时,在城北偏西营建北宫,

自永平三年(公元60年)历时五年建成。北宫中的“德阳殿”是重要的宫殿;北宫比南宫范围大,二宫之间复道相连,以保证皇

帝往来时安全。

3.东汉洛阳城的布局特点:

平面布局比西汉长安城规模小得多,且不尽相同,呈长方形,城门虽12个,是南4,北2,东西各3。

两个主要宫殿不是左右并列,而是南北相连。

市的位置不在宫后,而在宫的西面,基本摆脱了《周礼·考工记》的古制。

4.曹魏洛阳城:

曹魏继东汉以后,仍在此建都,魏文帝曹丕,主要修复了北宫的一部分建筑物;魏明帝在洛阳城的西北角也建筑了金墉城。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的刘聪率军攻入洛阳,在这场浩劫中,城内的宫殿连同官署、住宅多被焚毁,魏晋两朝七十余年经营重建的洛阳城再一次化为灰烬。过了180余年,北魏在此建都,经过多年经营,不仅使洛阳城重新成为繁华的城市,而且在形制及布局上有许多重大变革。

北魏的宫殿,废除了东汉以来分为南北两宫制度,建立了单一宫城。宫城位于洛阳城中轴线的北部。整体作长方形,面积为大城的十分之一。宫城共探出四门:南面一门,西面二门、北面一门。南门,即宫城正门阊阖门,是全洛阳城中最大的一座城门建筑。宫内殿址密集,已发现夯土台基二、三十处,主要殿基均建于阊阖门直北的南北线上。

【熹平石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 东汉雒阳城以后各代的重大改变:

? 首先是魏明帝曹睿在城西北角筑的金墉城,金墉城三座小城外的“墙垛”,属于城墙上的附属性建筑,当属防御设施,是战争的产物,不但突出了洛阳城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使得布局上有了重大改变。

?

墙垛显然是魏晋时所增设的。这种设在城墙外壁的墩台,直到北宋建汴梁城时才开始被普遍采用,当时称为“马面”,其作用在于使攻城者在接近或攀登

城墙时三面受敌,攻势受阻。

?其次:北魏时期城门增至十三个,宫城一个;

?再次:外廓城及内城之间设坊的布局;

?从宫城到南墙宣阳门的铜驼街是南北中轴;

?西阳门—东阳门大街是全城的分界线,以北为皇家殿宇,以南铜驼街二侧分布官署、宗庙、佛寺、贵族邸宅。

?建春门—阊阖门将宫城分为南北,北为寝宫,南为朝会处。

?洛阳城只作为内城,外郭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划为320坊;

?北魏洛阳城的“市”都在宫城以南,外郭城内,西有大市,东有小市,南有四通市。

?把汉和魏晋建在城内的金市废为佛寺,从而完全改变了西汉以来在宫城北面设市的所谓“面朝后市”的老传统。

?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大体体现了帝王之居建中立极,官府外设,左祖右社的城建原则,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而为此后的隋代大兴城、唐代长安城和隋唐洛阳城开创了先例。

【邺城: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包括南北毗连的两个城址。(1)北邺城始建于建安九年(204),毁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邺北城主要是曹魏都城。北邺城呈长方形,有7门(南3,北2,东西各1)。一条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作南北两区。在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上辟南北干道.南通大城正南门,北达宫城。南为里坊区,北区从东到西为戚里、宫殿区、铜雀园。整个布局区划分明,交通便利,克服了东汉洛阳城宫殿区分散、东西交通不便等缺点;宫殿区与里坊区分开并出现中轴线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一种新模式,给南北朝和隋唐都城规划以重大影响。戚里区:贵族所居之地及官署;铜雀园:禁苑,苑内置武库、马厩、仓库;里坊区:居民区。西城垣中部偏北,以城垣为基础筑金虎、铜雀、冰井三台。三台台基周围砖瓦甚多,其中有东魏、北齐的黑色瓦,战国、两汉至北朝的绳纹砖瓦及莲花、文字瓦当等,还发现有石雕螭首。(2)南邺城:东魏至洛阳迁都于此新建,东魏、北齐沿用。邺南城与邺北城相接。南邺城平面呈长方形。北城垣即北邺城之南城垣,共有城门十四座:南、北各3门,东、西垣各4门。城市布局大体继承了北魏洛阳内城的形制,道路网络呈棋盘格状分布,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是隋唐都城规划的直接渊源。城区曾出土东魏、北齐的大长砖和黑色板瓦,城址东侧的昭德村(今丁村)、仁寿村,当分别与东城垣北端昭德门和南端仁寿门的地望相近。】

(二)东汉:

1.分期:

东汉前期:豪强地主势力也迅速发展,强盛的庄园经济又连带着家族关系,埋葬习俗中的大家族墓正是该种现象的表现。

东汉中、晚期:豪族势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地主庄园拥有了武装力量——部曲,许多考古发现中已证明了这种状况,如山东嘉祥出土的造车图。

2.墓葬:

?东汉时期盛行砖室墓,但也有土洞墓,另外还有崖墓。

?东汉时期还流行画像石墓,西汉时期出现的壁画墓东汉时期也多有发现。还有一种石室墓。

A.帝陵:

东汉帝陵,除汉献帝禅陵在山阳(今河南焦作)外,其余11陵都在洛阳附近。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 方法论和基本理论。主要内容为: 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 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 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 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 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环境学概论试题B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B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三种 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题,每题2分,共 16分)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最简考古学概论—曹兵武

最简考古学概论 曹兵武著 (2014年版) 简介 在两万字篇幅内,本文试图让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当代最新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所描绘的早期中国的大致图景。 目录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2) 延伸阅读:考古学文化、北京猿人、殷墟发掘 (4)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 1.地层学与类型学 (6) 1.1地层学 (6) 1.2类型学 (7) 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 (8) 2.1环境考古学 (8) 2.2聚落考古学 (8) 延伸阅读:考古发掘流程、公共考古学 (9) 第三节、现代科技与考古学 (10) 1.碳十四测年 (10) 2.热释光测年 (11) 3.古地磁测年法 (12) 4.孢粉分析研究古代植被 (12) 5.残存脂肪酸分析 (13) 6.其他 (15) 延伸阅读:水下考古学 (15) 第四节、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16) 延伸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19)

德国著名考古学史家西拉姆说:“人类要想看清未来的100年,首先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①。考古学就正是这样一门让人类回头去看自己过去5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在过去生产与生活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拼凑、复原和认识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与遗迹等遗存,研究和复原人类古代生活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同样是复原和研究过去,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历史学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必须经过野外调查和发掘,获得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然后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获得关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处理资料的基础部分——考古学技术;从资料推测过去人类行为和复原历史的中间部分——考古学理论;推导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得出的抽象的关于规律的考古学认识部分。 具体地说,所有的考古学工作都涉及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 1.发现、发掘、记录和保护过去人类的物质遗存,揭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包括它们存在的物质性背景; 2.重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的古代遗存所代表的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建立古代遗存的编年序列,进而建立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史; 4.提炼、解释由古代遗存所体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所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兴趣由来已久,曾经尝试诸如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多种方式记忆和认知过去。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学者与皇帝曾经尝试比较系统地搜集古代的文物,进行带有研究和教育性质的展示。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段时间里,对人类的过去感兴趣的人大大减少了,欧洲被认为是因为蛮族的入侵而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遥远的过去甚至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辉煌,都被认为是一种传说,只在那些神话和英雄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圣经》是当时人类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体系的惟一来源。十五世纪中期肇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诱发了人们寻找和收藏古物的兴致。16世纪,一些人开始发掘意大利的罗马废墟,以为日益膨胀起来的古物市场输送原料。在16世纪的西欧和北欧,一些古代的仪式性建筑引起了当时学者的特殊兴趣,比如对史前的巨石遗迹特别是英国的斯通亨基(Stonehenge)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些人的研究甚至得到了王室的赞助。1709年之后,对被公元79年维苏里(Vesubius)火山的喷发所淹没的庞贝(Pompeii)古城的连续发掘,成为当时人类重新认识罗马时代人类文化成就的一扇窗口,当1千多年前的历史细节和惨剧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应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旅行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圣经》的发源地中东地区进行大量的考察,在满足自己宗教感情和寻根之欲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源头的了解。 ① [德] C. W. 西拉姆著,刘迺元译:《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

考古考研知识点

北大版“考古学通论知识点概要”(转载自博雅论坛) 考古学导论 1、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 2、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3、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 4、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5、考古三大杂志 6、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 达曼表 7、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8、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9、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大题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北大论文赵辉写的)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 一.解释题 人类化石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 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 合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硕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 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加工工具石锤石占 制作技术类 石料加工各部名称 台面打击点半锥状石片角辐射线同心波纹阴面阳面锥疤 直接打击法锥击法碰站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击钎法压剥法 修理技术压制法指垫法 技术模式 奥杜威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器技术 修理台面技术预制石核技术盘状石器技术 技术研究方法 微痕分析法埋藏学孢粉分析法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石器拼合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 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 污。 (2) 类别: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6. 遗传) ( 生态系统) 7. 8. ( 堆肥) (焚烧) 9.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山谷风) (海陆风) 13 14( 0— 1 20分贝) 2. (气压梯度力) (风) (湍流) 4. (空间辐射) (导线传播)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螯合) (工业) (农业) (生活) ( COD )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赤潮) 2分,共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30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 气)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北欧古物学家借用近代分类科学中另一具有鲜明进化论特征的生物学核新方法(生物学分类学方法)划分了北欧史前文化的阶段与分期。北欧古物三期说实践与组成为近代考古学类型学的直接源头,而且开创了通过实物遗存阐明人类文化的考古学宗旨。 7、新考古学:在经历了进化论考古学、历史主义考古学之后,自20世纪中期开始在美国率先兴起了用系统论方法解释文化变迁过程的新考古学派,其理论主张也被称为过程考古学。代表人物为美国的宾福德和英国的克拉克。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新考古学主张考古学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满足于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还认为考古学家必须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在一个文化体系里活

04、060103历史地理硕士培养方案解析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60103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包括环境史与生态文化的一门同历史学和地理学都有密切关系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是在继承沿 革地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其学科理论体系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近几十年间。 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它可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技术地理三大分支学科等。 研究历史地理学的目的是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为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为高中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的专门教学、科研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和其他部门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品学兼优的管理与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 熟练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坚实、系统的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方面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2—3年,视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 实行学分制,学分要求共36—38学分,其中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实习环节与补修课等。 2. 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 3门。并且 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3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或考查、考试等评定成绩。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 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 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 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 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2

专业:姓名:得分: 环科系2002级本科生 《环境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2、光化学烟雾:含有NO X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成因是( B. )。 A. 藻类大量繁殖 B. 有机物大量进入水体 C. 氮磷营养物质浓度升高 D. 溶解氧降低 2. 大气中颗粒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D. )。 A. 飘尘 B. 重金属元素 C. 多环芳烃 D. H2SO4 3.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A.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A. 镉 B. 铅 C. 甲基汞 D. 铬 4. 城市污水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C. )。 A. 去除有机物 B. 去除无机物 C. 去除氮、磷 D. 去除颗粒物 5. 烟囱排出的烟流形状与大气的温度层结有关。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烟流形状为( D. )。 A. 波浪型 B. 锥型 C. 上升型 D. 熏蒸型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举例说明其规律。

考古学复习参考题

《考古学通论》考点整理 1、“金石学”是专门研究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正式诞生于北宋中叶。 2、名词解释:考古学: 3、考古学研究对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实物资料包括_____和_____;考古学研究范围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 4、“文化层”是包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地层。 5、名词解释:“考古学文化”: 6、“考古学文化”的命名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收集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_______和______。 8、考古学断代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编写报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10、考古学分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述题:考古学和其他学科关系:

12、考古学年代可分为_______、_______,其中相对年代是依靠________、________进行研究。地层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考古学发展简史: ●古代考古:______的《考古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且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__________的《古玉图》现存最早的专录玉器的著作;_________著有《金石萃编》。 ●近代考古:1921年___________发现并提出了“仰韶文化”;1922年北大成 立了__________;1924年北大考古学研究室设立了_________。1926年,__________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田野考古;1927年___________成立。 1928年_________________成立,内设考古组,同年_________在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1929年在_________的主持下先后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等。 ●现代考古:___________于1979年在_____成立。 ●________被誉为“埃及学奠基人”。 14、1819年丹麦人_________把古物按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进行分类。1865年_________提出了“新石器”和“旧石器”。 15、旧石器主要以_打制_为主。制作工艺包括_____和_____;其中,打片包括_______和_______。直接打击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名词解释:北京人: 17、甘肃省_______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的地区之一。 18、名词解释:山顶洞人: 19、简答、论述题: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阶段分期:

考古学通论笔记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4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的分期法。 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中国考古分期。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 对人的危害性小 C、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D、局部的 4.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 E )。

考古学通论(内测版)讲解

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 授课老师:邵文臣 制作:零九级历史三班· 李逸凡

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 Alpha

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考古学通论笔记 目录 第一章概论 (5)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5)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6) 第三节考古资料的获得和整理 (7) 第四节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9)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的考古 (10) 第一节概论 (10)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早期 (13) 第三节旧石器时代中期 (17) 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 (18) 第五节中石器时代 (20)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21) 第一节概论 (21) 第二节中原文化 (23)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 (29) 第一节概论 (29) 第二节二里头文化 (31) 第 3 页共34 页

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 第三节商代考古 (33)

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考古学通论笔记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中国的“考古学”一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来的,欧洲文字中考古学(Archaeology),最初是指古代史的研究。几经变更,到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迹、古物的研究。 在我国,“考古”最早出现于《水经注·滱水》“考古知今,事义全违”。“考古”指考证古代事物。 北宋,出现专门研究古代“吉金”(青铜器)和石刻“金石学”,吕大临于1092年刊印《考古图》,此处“考古”指古器物研究,尽管不等于现代考古,但意义上接近。 以考古调查和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最初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在中国发现。 二、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充实内容、严密的方法论、系统的理论、明确的研究目标 考古学:通过对实物资料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来探讨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三、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学科归属分: 1.作为广义的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与侠义历史学得主要区别:研究对象不同(考古学:以实物资料为对象;历史学:以文献资料为对象) 2.归于人类学和美术史,即史前考古学属于人类学,历史考古学归属美术史 史前→文字记载以前的时期历史时期→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时期 (二)研究对象:实物资料(物质遗存) 1.人工遗存:遗迹、遗物 (1)遗迹:人工建造的各种工程和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Eg:聚落(村落、城市)、建筑、墓葬、道路、人类留下的脚印 (2)遗物: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各类物品 Eg:工具、武器、日用器具、装饰品 作为研究资料,它不仅包括制成品,也包括制作过程中的废品、废料和废弃物,它们对于研究和复原古代手工工艺和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遗存 Eg:动植物遗存,人体化石,骨骼以及制作陶、石器的石料、土料,冶炼金属的矿石 3.采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 Eg:陶器器壁残留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四、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 第 3 页共34 页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电磁污染: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环境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2.(气压梯度力)(风)(湍流) 3.(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 4. (空间辐射)(导线传播) 5.(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气)(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6.(遗传)(生态系统) 7.(吸附交换)(络合-螯合) 8.(堆肥)(焚烧) 9.(工业)(农业)(生活)10.(移动源)(固定源) 11. (COD)(BOD5) 12. (山谷风)(海陆风) 13.(在氮、磷过剩)(水华)(赤潮) 14.(0—120分贝)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 什么,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