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学》笔记+表格 合编

《中药学》笔记+表格 合编

《中药学》笔记+表格 合编
《中药学》笔记+表格 合编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经热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中焦湿热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下焦湿热肾阴虚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肝胆清泄肝胆湿热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白带

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温病热入营血骨蒸劳热内热津亏消渴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凉血不留淤无汗骨蒸

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热入心包热极生风

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温毒发斑

紫草--活血凉血解毒透疹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

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热毒血痢肠肺乳痈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乳痈

紫花地--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丹毒乳肠痈毒蛇咬伤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咽喉肿痛大头瘟痄腮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清泻肝火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肺痈后下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热结痰盛尤宜久疟疟母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长于清大肠经热毒阿米巴痢疾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

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小毒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长于清肺经和大肠经热

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

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解梅毒汞中毒

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性寒味酸清中兼收

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活络长于清大肠经热毒主治肠痈

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抗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丸剂1.5-2.5克不入汤剂

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

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有毒不宜入汤剂,10-15粒治疟疾10-30粒治痢疾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

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辛平

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

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水消肿癌肿

5.清虚热药

青蒿--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配鳖甲治阴虚发热

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喘

白薇--退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产后血虚发热

银柴胡,胡黄连--一退虚热二退疳热

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1.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味咸外用回乳

芦荟--泻下清肝杀虫性寒

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胃缓下1.5-3克攻下5-10克体弱慎服

2.润下药

麻仁--润肠通便热秘通行老人产妇及体虚便秘甘平大肠脾经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养神有功宜于水肿脚气便秘者

3.峻下逐水药(多数有毒)

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丸散0.5~1克内服醋制

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京戟逐饮红戟散结茜草科

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有毒头疮白秃汤剂1.5~3克散剂0.5~1克醋制减毒巴豆--泻下逐水寒积退肿祛痰利咽疗疮祛腐喉痹痰阻结胸丸散0.1~0.3克畏牵牛

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水肿推崇畏牵牛体弱忌有肾毒性

千金子--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制霜入丸散服0.5~1克别名-续随子

四,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缓解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祛风寒湿药

独活--祛除风湿善治痹痛解表发汗辛苦主治下半身少阴头痛

威灵仙--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骨鲠消痰咸治骨鲠30~50克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酸温归肝脾经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脚气肿痛

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入归肝经甘咸

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脉止痒解蛇毒善治痹证痛重及内外伤诸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

川乌--祛除除湿散寒止痛麻醉力宏大毒不宜久服寒疝腹痛局部麻醉外用

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屈伸不利孕妇月经多慎用

2.祛风湿热药--带腾字的一般都能通络

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

秦艽--祛风通络清虚热利湿退黄重点在清虚热苦辛

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有大毒归心肝经

豨签草--祛除风湿通络止痛清热解毒降血压治疗疮肿毒

臭梧桐--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降血压外洗又能治疗皮肤瘙痒湿疹

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善治风湿热痹及筋脉拘挛兼热

3.祛风湿健骨药

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兼肾虚有寒者最宜阴虚火旺者忌服脚气浮肿

香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有毒强心利水而消肿心衰性水肿最宜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胎漏下雪而胎动不安

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入药酒尤宜老人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

4.其它类

桑枝--祛风通络利水消肿祛风止痒上肢肩膀痛者最佳横走肢臂

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胸胁痛乳汁不下跌打损伤

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消肿通经下乳乳房肿痛乳汁不下

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

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

海风藤,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又能利小便

五,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发汗明目辛苦夜盲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配黄柏风湿痹症

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既除无形之满又除有形之满

藿香--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和中止呕配佩兰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也无论有无表征均可佩兰--芳香化湿解暑辟秽辛平善除中洲秽浊陈腐之气-口臭

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辛香湿阻中焦多用于湿温初起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寒湿中阻不宜久煎

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除痰截疟-寒湿偏盛-重点记忆

六,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透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

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用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否脾虚皆宜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脚气肿痛湿痹筋脉拘挛肺痈,肠痈

泽泻--利水渗湿重点泄热泄肾于膀胱湿热下焦称崇

猪苓--利水渗湿专利水渗湿药膀胱肾经功强茯苓相须

2.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类似泌尿系统感染)

车前子--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侧重于小便淋漓涩痛-【重点要】

滑石--利水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清热解暑1湿热烦渴2温病初期】滑石配甘草

木通--利水通淋通经下乳泄热【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用量:3~6克

通草--利水通淋通气下乳【重点看清楚通气下乳】甘淡微寒性平和

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排石【利尿通淋止痛】

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石淋血淋尿血(以石头凉为联想记法)

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利水渗湿破血独此一个】孕妇忌

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小便淋涩及血淋【按草字头联想杀虫止痒】

地肤子--利尿通淋祛风止痒【联想皮肤病祛风止痒】湿疹,风疹,皮肤瘙痒

灯心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冬葵子--利尿通淋下乳润肠通便【联想很多带子带仁字的能润肠通便】

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3.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用于湿热黄疸

茵陈--利湿退黄

金钱草--利湿退黄清热除湿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善治石淋(泌尿系结石)肝胆结石解毒蛇咬伤

连钱草--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淤消肿能解毒能散瘀能治石林就可以【解毒联想黄连-连钱草】七,温理药--凡能温里散寒以治疗里寒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阴虚火旺者孕妇慎服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配干姜治亡阳证配细心麻黄治阳虚外感风寒

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脉通辛热【姜字药都具有温中的作用】寒饮伏肺喘咳

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小毒【寒疝腹痛】配黄连治疗吞酸

所有中药只有吴萸注明【中寒肝逆之头痛】配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治脾肾阳虚之久泻有功-五更泻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内外皆用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苦辛配柿蒂治虚寒呕吐呃逆

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疗疝疏肝【治疗睾丸偏坠痛的少】(带香字的药物有一部分可理气)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荜拨--散寒止痛【(qu)龋齿牙痛】本药特色

八,理气药--以舒畅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为主辛苦温注意:耗气伤阴

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配半夏-痰湿滞中停肺均可选】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微寒特殊-胃扩张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辛微苦微甘平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

重点药[肝气郁滞之胸胁,脘腹胀痛,疝气]

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上盛下虚辛苦温[重点药-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证]

川楝子--行气止痛舒肝泄热杀虫疗癣有小毒属于肝经有热者配元胡-肝郁化火胸胁胀痛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后重亦止痰浊闭阻胸阳之胸痹证

【配瓜蒌-痰浊闭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如冠心病心绞痛】化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久疟勿忘

佛手香橼--疏肝和胃理气化痰佛手疏肝优与香橼香橼化痰胜于佛手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频数遗尿

甘松--行气止痛开郁醒脾思虑伤脾或寒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脘腹胀痛不思饮食

荔枝核--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睾丸肿痛

橘红--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发表散寒辛苦温归肺脾

柿蒂--降气止呃降胃气而至呃

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蛇虫咬伤【重点记住痧胀腹痛】

玫瑰花--行气解郁活血止痛联想记忆玫瑰花很美可以解郁很美送给女孩可以治妇科绿萼梅--疏肝解郁理气和中化瘀散结【重点记住:梅核气】

九,消食药--注意配伍健脾药清热药攻下药等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善消油腻肉食积滞产后淤血腹痛恶露不尽

麦芽--消食和中疏肝解郁回乳善米面薯芋等淀粉积滞回乳60克

神曲--消食和胃兼解表食积兼外感表邪者金石贝壳类可用本品糊丸

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鸡内金--消食运脾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十,驱虫药--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苦味部分药有毒归脾胃大肠经

使君子--杀虫消积尤宜小儿蛔虫证小儿每岁1-1.5粒一日不超20粒

雷丸--杀虫消积苦寒小毒不宜煎剂

槟榔--驱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善驱绦虫单用驱绦虫姜片虫30-60克

苦楝皮--杀虫疗癣善驱蛔虫不可过量肝病忌

贯众--杀虫止血清热解毒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及痄腮预防麻疹流感流脑

南瓜子--杀虫甘平60-120克冷开水调服

鹤草芽--杀虫不入煎剂小儿按0.7-0.8g/Kg计算

榧子--杀虫润燥

十一,止血药--多性凉(血遇寒则凝)多炭药(血见黑则止)归肝心经

1.清凉止血药

小蓟--凉血止血散淤消痈利尿通淋尤善尿血血淋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尤宜血热兼有淤滞的出血证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烫伤苦酸微寒下焦热盛的便血痔血及崩漏配槐角尤宜痔疮出血及便血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尤宜便血痔疮出血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血热妄行尿血及吐血胃热呕哕肺热咳嗽

苎麻根--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长于妇科出血胎热不安胎漏下血

侧柏叶--凉血止血祛痰止咳善治咳血外用-烫伤及脱发

2.化瘀止血药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补虚强体甘微苦温止血不留淤化瘀而不伤正

茜草--化瘀止血凉血通经血热夹淤的吐血炒炭止血

蒲黄--祛瘀止血活血收敛利尿通淋配五灵脂-血淤胸胁心腹诸痛及血淤出血

景三七--化瘀止血宁心安神解毒

3.收敛止血药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苦甘涩寒善治肺胃出血手足皲裂及肛裂

配海螵蛸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吐血便血

仙鹤草--收敛止血截疟止痢杀虫解毒补虚滴虫性阴道炎脱力劳神

棕榈炭--收敛止血容易留淤崩漏无淤出血证年久败棕尤佳

紫珠叶--收敛止血凉血解毒散瘀消肿

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止血不留淤研末1.5-3克

藕节--收敛止血止血不留淤

鸡冠花--收敛止血凉血止带止痢

4.温经止血药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善暖下焦胞宫尤宜于妇女崩漏下血-胎漏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脾不统血出血病虚寒性腹痛腹泻

十二,活血祛瘀药--多辛苦性善行散入心肝经

1.活血止痛药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上走头巅下走血海治头痛属风寒血淤者最佳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善行血中气滞宜醋制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行气舒筋长于活血伸筋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活血散瘀偏于散血化瘀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血瘀气滞的胸胁脘腹胀痛泌尿结石畏丁香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狂癫痫配白矾-痰热蒙蔽心窍之癫痫发狂及痰厥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解毒化瘀优于蒲黄治疗毒蛇咬伤

虎杖--活血祛瘀利湿退黄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泻下通便

2.活血调经药

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苦微寒功同四物汤实为祛瘀生新凉血清心之品

益母草--活血调经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辛苦微寒血滞经闭,痛经及产后恶露不尽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苦甘平小毒肺痈肠痈孕妇忌

红花--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辛温归心肝经

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引火下行川牛膝-活血利尿引血下行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

鸡血藤--活血补血通经活络血瘀血虚证

月季花--活血调经疏肝解郁(花类解郁)

3.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煎3-10 研末1-1.5

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煎10-15 入丸每次0.3克

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4.破血消癥药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忌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跟莪术相须破血力优于莪术行气消积莪术强

水蛭--破血逐瘀咸苦平小毒善行能行血行迟不伤血煎3-6 丸散0.3-0.5穿山甲--破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煎3-10 研末1-1.5克祛瘀通络优于王不留行

王不留--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常用作耳穴贴压剂

虻虫--破血逐瘀散结消癥苦微寒小毒煎1-1.5 研末每次0.3克

斑蝥--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辛热大毒内服多入丸散0.03-0.06克外用适量

干漆--破血祛瘀杀虫辛苦温小毒归肝胃经

血竭--活血化瘀止血生肌敛疮内服活血化瘀止痛外用止血生肌敛疮

刘寄奴--破血通经散寒止痛消食化积

北刘寄--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温化寒痰湿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辛温梅核气法燥姜呕清痰竹热生外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苦辛温有毒祛风止痉宜制散结消肿宜生

白附子--燥湿化痰息风止痉解毒散结偏正头痛毒蛇咬伤

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可除关节经络之痰-痰滞经络肢体关节疼痛麻痹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旋复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噫气

瓜蒌--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川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润肺止咳苦甘微寒

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海藻--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治瘿瘤瘰疬忧于昆布

昆布--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利水消肿优于海藻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胎热胎动

鲜竹沥--清热滑痰30-60克冲服

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白前--降气祛痰止咳偏温

前胡--降气祛痰止咳偏寒疏风热咳嗽痰多

黄药子--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凉血止血解毒对肝有一定损害性

瓦楞子--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生用消痰散结煅用制酸止痛

海蛤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利尿消肿

海浮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通淋

礞石--消痰下气平肝镇惊

2.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苦微温小毒

紫苏子--降气化痰润肠通便痰壅咳喘气逆

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百日咳灭虱生用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苦辛大寒

紫苑--润肺下气化痰止咳外感咳嗽咳痰不爽肺虚久咳痰中带血

款冬花--润肺下气化痰止咳外感咳嗽咳痰不爽肺虚久咳痰中带血

枇杷叶--清肺化痰和胃降逆微寒寒嗽及胃寒呕吐者慎用

马兜铃--清肺化痰清肠疗痔苦微辛寒

白果--敛肺平喘收涩止带固精缩尿甘涩苦平小毒

胖大海--清宣肺气清肠通便甘寒归肺大肠经

洋金花--平喘止咳定痛解痉辛温有毒丸散0.3-0.6 亦可作烟卷分次燃吸(1日<1。5克)

十四,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丸散0.1-0.5g不入煎剂忌火煅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配朱砂-善治烦操不安心悸失眠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前面2个宜生用后面2个宜煅用

琥珀--安神定惊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癃闭不入煎剂每服1.5-3克

珍珠--安神定惊明目退翳解毒敛疮润肤祛斑甘咸寒归心肝经研末入丸0.3-1克

2.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味酸性敛故内有实邪郁火者慎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痈肿疮毒乳房胀痛对胃有刺激溃疡胃炎慎

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十五,平肝息风药--入肝经

1.平仰肝阳药--偏寒凉贝壳矿石多具咸植物矿石多具苦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咸寒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急躁易怒

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煅用收敛固涩制酸止痛咸微寒连同龙骨记忆

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煅用凉血止血苦寒

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收湿敛疮

蒺藜--平肝潜阳疏肝解郁祛风明目散风止痒苦辛平

罗布麻--平仰肝阳清热降血压利水甘苦凉

2.息风止痉药--偏寒凉较强的具辛咸味较缓的具甘味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咸寒煎1-3克另煎2小时以上磨汁0.3-0.6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仰肝阳祛风通络甘平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

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辛有毒煎3-6克研末0.6-1克中风面瘫

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辛有毒煎3-5克研末0.6-1克中风面瘫

疆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止痒解毒散结咸辛平

地龙--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咸寒肺热咳喘小便不利尿闭

十六,开窍药--具辛香走窜之性治闭证神昏的药物入心经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催产辛温归心脾治闭证神昏寒热皆宜又为活血通经止痛之佳品治淤血诸证无论新久皆可丸散0.03-0.1克孕妇禁用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辛苦微寒归心脾丸散0.15-0.3克不入煎剂

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性温主治寒闭证

安息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性平寒闭热闭皆宜

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辛苦温湿浊中阻之脘腹痞胀,噤口痢

十七,补虚药--宜久煎(另煎)或作丸散剂注意配伍健脾消食药

1.补气药--主治肺脾气虚证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甘微苦微温归肺脾经红参偏温-气阳两虚者配附子治亡阳气脱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

不宜饮茶水吃白萝卜,邪实而正不虚忌煎3-9克大补15-30克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甘温归脾肺经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甘微温尚有补气行滞补气摄血补气生津作用还用于气虚的血虚出血消渴中风后遗症痹痛麻木配柴胡升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诸证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苦甘温脾虚兼湿盛者脾虚气弱之胎动不安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甘平归肺脾肾经

甘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毒甘平归脾胃肺心经配芍药-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缓和药性调和诸药生用泻火解毒灸用补气缓急湿盛中满不宜久服水肿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甘温归脾胃经缓和峻烈药-甘遂大戟毒性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苦微甘凉归心肺肾经

太子参--补气生津甘微苦平归脾肺经不受峻补者

刺五加--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脉甘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解毒甘微温归脾胃食物中毒炒健脾生消暑

蜂蜜--补中缓急润肺止咳解毒润肠通便甘平归肺脾大肠经

饴糖--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甘温归脾胃肺经

红景天--益气平喘活血通脉甘苦平归肺心经久咳虚喘

绞股蓝--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甘苦寒归脾肺肾经

2.补阳药--阳虚证及肾阳虚证

鹿茸--壮肾阳益经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甘咸温归肝肾肾阳虚证经血不足研末1-2克

妇女冲任虚寒,带脉不固之崩漏带下过多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甘咸温归肾大肠经润肠通便优于锁阳

锁阳--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甘温归肝肾大肠经固精优于肉苁蓉

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辛甘温归肝肾经风寒湿痹或肢体麻木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甘辛微温归肝肾经既补肾阳强筋骨又祛风湿痹痛功强

仙茅--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寒除湿辛热有毒归肾肝脾经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甘温归肝肾经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苦甘辛微温归肝肾经

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辛苦温归肾脾经破故纸脾肾阳虚的泄泻浸酒外用白癜风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辛温归脾肾经

蛤蚧--补肾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咸平归肺肾精

菟丝子--补肾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辛甘平归肾肝脾经肾虚胎漏胎动不安

骨碎补--补肾活血续伤苦温归肝肾经

虫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甘平归肾肺经肺肾两虚的久咳虚喘肺阴不足劳嗽痰血

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通便甘温归肾肺大肠经炮定喘生润肠炸排石夹衣除痹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甘咸温归肺肝肾经肝肾两虚气喘咳嗽。癫痫久发气血亏虚研末3-9沙苑子--补肾固精益肝明目甘温归肝肾经

海马--补肾助阳活血散结甘咸温归肾肝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

3.补血药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血酒当归活

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甘微温归肝肾经质粘腻有碍消化

何首乌--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仰肝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急作痛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甘平归肺肝肾经

龙眼肉--补心脾安心神益气血甘温归心脾经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

4.补阴药--兼能润燥

南沙参--温肺养阴益气祛痰甘微寒归肺胃经

北沙参--清肺养阴益胃生津甘微寒归肺胃经

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

黄精--润肺滋阴补脾益气甘平归脾肺肾经

石斛--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强腰甘微寒归胃肾经肾虚视物不清,腰膝软弱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润肺甘平归肝肾肺经

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凉血止血甘咸寒归肝肾心经孕妇慎

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咸寒归心肾经

天冬--滋阴降火清肺润燥润肠通便甘苦寒归肺肾经

玉竹--滋阴润肺生精养胃甘平归肺胃经阴虚外感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甘微寒归肺心经

墨旱莲--滋阴益肾凉血止血甘酸寒归肝肾经须发早白

女贞子--滋肾补肝清虚热明目乌发甘苦凉归肝肾经配墨旱莲-肝肾阴虚之证

桑葚--滋阴补血生津润肠甘寒归心肝肾经

蛤蟆油--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甘咸平归肺肾经

槠实子--滋阴益肾清肝明目利尿甘寒归肝肾经

十八,收涩药--多酸涩归肺脾肾大肠经适用久病体虚正气不固

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酸温归肺肾心经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酸平归肝脾肺大肠蛔厥腹痛

椿皮--清热燥湿止血止带杀虫苦涩寒归大肠胃肝经

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用收湿敛疮生肌甘酸涩温归大肠胃经

莲子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酸微温归肝肾经

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甘咸平归肝肾经阳痿不育

海螵蛸--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咸涩微温归肝脾肾经崩漏肺胃创伤出血

诃子--涩肠敛肺下气利咽酸涩苦平归肺大肠经失音咽痛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芡实--益肾固精补脾祛湿甘涩平归脾肾经

覆盆子--益肾固精缩尿明目甘酸微温归肝肾膀胱经

浮小麦--益气除热止汗甘凉归心经

金樱子--固涩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酸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

五倍子--涩肠固精敛肺降火敛汗之血敛疮收湿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麻黄根--收敛止汗甘涩平归肺经

糯稻根--止汗退热益胃生津甘平归肺胃肾经

罂粟壳--敛肺涩肠止痛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心腹筋骨诸痛石榴皮--涩肠止泻止血杀虫酸涩温归胃大肠经

十九,涌吐药--涌吐毒物,宿食及痰涎

常山--涌吐痰饮截疟苦辛寒有毒归肺心肝经

瓜蒂--内服涌吐热痰宿食研末吹鼻引去湿热苦寒有毒归胃经

藜芦--涌吐风痰杀虫疗疮辛苦寒有毒归肺胃肝经

二十,杀虫燥湿止痒药

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辛苦温有毒归心肝大肠胃经

硫磺--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温有毒归肾大肠经外用杀虫内服壮阳

轻粉--外用杀虫攻毒内服利水通便辛寒有毒归肾大肠经梅毒外杀虫内利水

白矾--外用杀虫解毒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清热消痰酸寒归肺肝脾大肠经

蛇床子--杀虫止痒燥湿祛风益肾壮阳辛苦温小毒归肾经

露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甘平有毒归胃肝经鹅掌风牙痛风湿痹痛

铅丹--外用拔毒止痒敛疮生肌内服坠痰镇惊攻毒截疟辛微寒有毒归心肝经

土荆皮--杀虫疗癣止痒辛温有毒归肺脾经

二十一,拔毒消肿敛疮药

斑蝥--破血逐瘀攻毒蚀疮辛热大毒归肝胃肾经

蟾酥--解毒消肿止痛开窍醒神辛温有毒归心经

马钱子--通络止痛散结消肿苦温大毒归肝脾经

升药--拔毒祛腐辛热大毒归肺脾经

炉甘石--明目退翳收湿生肌甘平归肝脾经

儿茶--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清肺化痰生津止渴苦涩微寒归肺心经

砒石--外用蚀疮去腐内服截痰平喘截疟辛大热大毒归肺肝经

硼砂--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甘咸凉归肺胃经

大蒜--解毒消肿杀虫止痢辛温归脾胃肺经

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甘辛温归肝肺经

毛莨--发泡止痛攻毒杀虫辛温有毒

最新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培训资料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

肺系病证 1感冒 1风寒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或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羌独活,更用荆防能解表。柴前苓芎桔梗壳,痢疾疟疾兼能疗。 2风热证:银翘散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 或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三物香薷扁豆朴,辛温解表散寒湿,无汗表实腹痛泻,头重身痛皆能治,若加银花与连翘,更名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姜葛枣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宜。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豉葱白,桔薇薄荷甘红枣,阴虚感冒多无汗,滋阴解表功效好。 2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三拗汤中少桂枝,麻黄加术治湿痹。 止咳散止嗽散中枯甘前,荆陈紫苑百部研,风寒犯肺咽痒咳,疏风散寒利肺气。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宣肺卫风热证,肺热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桑杏汤中沙参贝,栀皮梨皮共香豉,干咳无痰或少痰,轻宣温燥此方宜。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二陈橘半茯苓草,生姜乌梅不可少,治心治肺又治胃,随证加减记心牢。 风加南星白附子,热加芩连寒桂姜,气和四七郁香附,重视变化效最好。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齐,肺热阴虚咳喘证,清肺养肺喘咳宜。 7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3哮病 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宜肺,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桂姜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

如何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如何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1.阅读书籍 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2.构建书籍框架 您可以直接将书籍的目录录入到中,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部分录入。主要的目标是将书籍中您最重视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维导图中。 3.录入摘抄和重点内容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但您认为很好的话,您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4.调整分类方式或框架分析方式 如果您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很可能您并不绝对关心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您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

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您更加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您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或者您在读《麦肯锡工作方法》时,至少我更加关心麦肯锡人的工作步骤,那么就做一个工作步骤相关的思维导图——重点不在于作者是如何写的,重要的是你关注什么!另外,就算您希望了解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基本上来说您前面根据目录做出的书籍框架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说并不是您理解到的框架。在这个步骤中,根据您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个全书的框架。 5.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枝中 您已经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构建,现在是细化的时候了。 6.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 现在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您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您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您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7.处理“杂项”中的内容 大家没有忘记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吧,处理一下这些句子,将它们变成你的话,作者怎么说的重要,但是永远不如你理解的更重要!这时,您可能会发现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或者您关注的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九版中医内科学核心笔记(吴勉华主编)

《九版中医内科学》核心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附:体虚感冒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 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五、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峻驱其脓。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至宝丹)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病情稳定可常服皱肺丸 八、肺萎肺叶萎弱不用金匮要略首载病名 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证 一、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虎磁朱)痰热内扰,胃失和降,致心神不安者,用黄连温胆汤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动悸而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如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予栀柏地黄丸) 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唇青紫,喘不得卧者, 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8)邪毒犯心: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银翘散合生脉散 二、胸痹 病名首见《金匮》,“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中医内科学笔记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得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与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得卫分 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与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得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得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第二节咳嗽 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得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提出了治外 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得 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得病机与治法,提出温润、凉 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得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得 治疗。

中医内科主治打印版

中医主治中医内科学笔记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林佩琴 《类证治裁、伤风》 提出:时行感冒 之名 病机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敛之品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虚体感冒: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 汤 6。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合加减泻白散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平时治本 1。 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补充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杏子汤;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 二陈汤与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1)肺虚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 扶正固阳,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上实下虚:化痰降逆,温肾纳气 苏子降气汤 ;阳虚水停, 上凌心肺伴喘咳心悸,用真武汤加桂枝等。舌青紫加丹参红 ;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初 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 散,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 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 :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 肺痿以咳吐浊唾延沫,肺痨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特征。?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内经首载病名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安宫、至宝丹)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 :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虎磁朱) 痰热内扰,胃失与降,致心神不安者, 用黄连温胆汤?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动悸而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或朱砂安神丸(如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见 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予栀柏地黄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唇青紫,喘不得卧者, 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龙骨牡蛎汤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与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中医内科学(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外感病症 感冒 治疗原则: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表寒里热证——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参附再造丸、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外感发热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 卫表证(风寒证)——解表退热——荆防败毒散 卫表证(风热证)——解表退热——银翘散 肺热证——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清胃解热——白虎汤 腑实证——通腑泻热——大承气汤 胆热证——清热利胆——大柴胡汤 脾胃湿热证——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王氏连朴饮 大肠湿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膀胱湿热证——清利膀胱湿热——八正散和小柴胡汤 湿阻 治疗原则:祛湿健脾 湿困脾胃——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王氏连朴饮 脾虚湿滞——健脾化湿——香砂六君子汤 痢疾 治疗原则:通涩清温,辨证论治;调气行血 湿热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虚寒痢——温补脾胃,收涩固脱——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疟疾 正疟——驱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青蒿素合清瘴汤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十大高效笔记法快速记笔记的方法.doc

十大高效笔记法快速记笔记的方法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十大高效笔记法快速记笔记的方法》的内容,具体内容:你平时是怎么记笔记的,有什么特殊的方式吗,下面我整理了10种记笔记的方法,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的?1.康奈尔笔记法5R笔记法,又叫做康乃笔记法,是用产生这种笔记法的大学校名命名的。这一方法几乎... 你平时是怎么记笔记的,有什么特殊的方式吗,下面我整理了10种记笔记的方法,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的? 1.康奈尔笔记法 5R笔记法,又叫做康乃笔记法,是用产生这种笔记法的大学校名命名的。这一方法几乎适用于一切讲授或阅读课,特别是对于听课笔记,5R笔记法应是最佳首选。这种方法是记与学,思考与运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 2.关键字笔记法 左脑式关键字笔记法,指的是通过记录关键词,回顾之前记录内容的方式。 3.便利贴笔记法 希望“一本在手,天下我有”的童鞋,但课本却无法将所有的笔记copy 上去,这时就需要“便利贴”神器啦! 将便利贴笔记贴在书上,可以在不破坏、不遮挡的情况下,让所有笔记融入在一起,方便快捷。 4.Mpping笔记法

Mapping笔记法是更视觉化的一种记笔记方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已经了解了各个主题之间的关系时。 5.书本剪贴法 高三时教室里面经常充斥着撕书本撕试卷的声音,同学们裁剪拼贴把重点集在一个本子上,复习起来高效多了。 剪贴的内容包括: 1)自己制作的统整图表。 2)参考书或老师提供的相关课外资料。 3)从报章杂志上剪下来与课内有关的资料或图片。 6.提纲笔记法 提纲笔记法使用标题,关键知识点和项目符号来形成笔记。当学习内容包含大量细节知识点的时候,这种方法是最有用的。 优点: ▲笔记看起来很整齐。 ▲很容易看到主题和子主题之间的关系。 ▲很容易将知识点转化为学习问题。 每个部分从大主题的标题开始。每个副标题和具体的知识点都写在大标题下面。 7.卡式问题集法 卡式问题集法即是在卡片正面抄写问题,背面再记下该问题纲领式的重点提示和答案。 8.书本注记法

最新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学习-----好资料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岀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 敛之品 1) 2) 3) 4) 5)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 肺也。 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 1) 2) 3) 4) 内伤咳嗽 5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敢 7) 肺阴亏耗一 — 三、 哮证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宿痰伏肺(夙 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1) 2) 3) 4) 2. 1) 3) 四、 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 1 . 1) 2) 3) 4) 5) 2. 1) 2) 3) 五、 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2) 3) 4)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十药神 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 朱丹溪滋 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岀“杀虫” “补虚” 1) 肺阴亏损一月华丸丨 , 2)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 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 )阴阳两虚一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内 —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久病肺虚,复感外邪 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 ~ 痰蒙神窍一涤痰汤] 痰浊蕴肺一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 痰热郁肺一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金匮》始有名称,提岀“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岀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岀“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痰饮胃肠 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饮留胃肠一 悬饮胁下 肺络不畅-香附旋覆花汤— 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 邪伏少阳一柴 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饮停胸胁-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溢饮 四肢—小青龙汤T 支饮胸肺 寒饮伏肺一/」!青龙汤 脾肾阳虚一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 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 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2 .齿衄 1) 胃火炽盛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荡 2) 阴虚火旺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 .咳血 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银翘散丨 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一参 阴虚感冒一加减葳蕤— 、咳嗽 刘河间提岀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 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一桑杏荡 痰湿蕴肺—二二 :苏饮、玉屏风散 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拗汤合止咳散 陈汤、三子养亲汤 发作期 冷哮一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 热哮—定喘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包热哮一小青龙加石膏汤 风痰哮一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 肺睥气虚—六君子汤丨 肺肾两虚一金匮肾气丸 实喘 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寒里热-麻杏石甘汤f 丨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一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喘脱一参 M 附汤 初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一力 恢复期— ____ 月市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阴虚为主 1味桔梗汤 《证治汇补》分虚实。 痰浊、水饮、淤血 1) 2) 3) 4) 5) 八、饮证 1 . 1) 2) 2. 1) 2) 3) 4) 3. 4. 1) 2) 燥热伤肺一桑 _______________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一百合固金丸 吐血 4. 1) 2) 3) 5. 1) 2) 6 .尿血 1)肾气不固一无 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一小 蓟饮子 3)肾虚火旺一知 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归 脾汤丨

精深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中医科学的定义、性质及围 中医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科摘要》是首先用“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笔记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 一、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1.发作期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1.实喘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汇总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饮 2.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外感1.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内伤 1.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 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生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遏气道,肺失清肃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1.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黛蛤散 3.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 忌用补敛之品 12345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外感咳嗽 12 34内伤咳嗽 567 三、哮证 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1. 发作期1 2342. 缓解期13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1.实喘 123 452.虚喘 1 2 3五、肺痈 1)初 234 肺痨 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补虚” 1234七、肺胀 《丹溪心法》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123 45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1.痰饮 12 2.悬饮 12 3 43.溢饮 4.支饮 12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1 234 2.齿衄 123.咳血 1 23 4.吐血 1235.便血 1 26.尿血 12 347.紫斑 123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 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玉屏风散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内伤咳嗽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发作期 1)冷哮-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 2)热哮-定喘汤 3)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 4)风痰哮-三子养亲汤 2. 缓解期 1)肺睥气虚-六君子汤 3)肺肾两虚-金匮肾气丸 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 1.实喘 1)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喘脱—参附汤 五、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初期-银翘散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久病肺虚,复感外邪痰浊、水饮、淤血 1)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汤 4)痰浊蕴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5)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1.痰饮胃肠 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甘遂半夏汤 2.悬饮胁下 1)肺络不畅-香附旋覆花汤 2)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 3)邪伏少阳-柴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4)饮停胸胁-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3.溢饮四肢—小青龙汤 4.支饮胸肺 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鼻衄 1)邪热犯肺—桑菊饮 2)胃热炽盛—玉女煎 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桑杏汤 2)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百合固金丸 4.吐血 1)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归脾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地榆散合槐角丸 2)脾胃虚寒—黄土汤 6.尿血 1)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小蓟饮子 3)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归脾汤 7.紫斑 1)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2)阴虚火旺—茜根散 3)气不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