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第1课儒学摘要

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第六]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

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

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

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具有

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荀子

主张以“礼法”治国,更多关注人之缺点,故认为人本“性恶”。以“善”或“恶”界

定人的先天之性,都是不够全面的。人的品性的养成,更多地是由于后天的因素决定的。

第2课老庄录真

一、请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以“祸”与“福”相互“倚、伏”的表述,形象地说明事物处在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之中;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引起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

老子这一观点,表现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有深刻意义。

二、有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小国寡民”等观点,有助于解决现代社

会之“病”,请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社会确有诸多病症:破坏自然、污染环境、诚信缺失,其回归“自然”、无为而

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但人类生活的社会性、全球化成为

必需,因此,其“小国寡民”的观点显然不合实际。

三、请选出上述《老子》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略。

四、你过去所学的《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等文章,是否合乎《庄子》

的原意?请就此谈谈你如何看待对古典文献的“断章取义”

可将中学阶段所学《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等课文,与《庄子》中

的完篇及庄子基本思想观念相结合,进行解答。

五、“圣人不死,大道不止”一节文字,表现了庄子的哪些观点

“批判统治阶级”、“反对儒家学说”等。

第4课法家治术

一、韩非的法制思想,明显受到商鞅的影响,请加以说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制理论;二是法制实践。商鞅的法制实践对韩非影响

很大,韩非的法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是对商鞅变法实践的理论总结。

二、不少人喜欢将王安石与商鞅比较,请你谈谈二人的异同

1、皆为变法革新的思想家与实践家,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2、商鞅的成效更为显著;商鞅的结局远惨于王安石。

三、归纳“今有不才之子,……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一节文字的主要含义,并对其

作出分析评价

1、主要含义:法制作用强大、法律须严酷、赏罚要严明。

2、韩非此说有一定道理,但应附之以教育等方式,方可取得更好效果。

四、你如何认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以此比照,我们的社会

还有哪些不足

1、管子强调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礼仪修养提高的重要性,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

是,丰衣足食与知“礼节、荣辱”并无必然的联系。

2、我国现在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少地区已经向小康、中等发达水平迈进。但是

,我们的精神文明、个人修养不容乐观。

第11课喝旁观者文

一、文中指出:“旁观二字,代表吾全国人之性质”,你认为形成这种国民性的原因

何在

主要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专制制度强调君主即国家,国民的权益则来自于君主的恩

赐,普通国民基本被剥夺了参与国事可能性,成为“旁观者”在所难免。

二、同梁启超一样,鲁迅先生也对中国国民性作出过深刻的分析。根据你的了解,鲁

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有哪些

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大致有:(1)专制者和奴才的双重性格;(2)瞒和骗;

(3)爱面子;(4)中庸妥协;(5)精神胜利法。

三、时至今日,你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改变吗?还有哪些明显的不足?请谈谈你的

看法

1、现今的中国的国民性已有不小的改变。梁启超所论六种“旁观者”之浑沌派、呜

呼派、待时派几近绝迹,笑骂派、暴弃派、为我派仍有相当的数量存在。鲁迅先生所

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则大多仍有所延续。

2、较明显的不足为:缺少诚信、金钱至上、道德底线大幅降低等。

第12课论睁了眼看

一、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是具有延伸性的,请结合社会及你本人的实际,谈谈“睁了眼看”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篇文章,是对国人常常忘却事实、忽视本质、不敢面对现实的情况而发的。时

至今日,我们仍需睁开眼睛、直面现实,不要被各类假象所蒙蔽。同时也要去除自身的

怯弱心理,去面对并解决问题。

二、“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如何理解

这句话

鲁迅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唤醒民众,不做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弃医从

文,认为文学创作可以认识人生,改良人生。鲁迅延续了五四的启蒙主义精神,希望唤醒

蒙昧状态的国民,认为可用文学艺术,来揭示事实、针砭现实、讥刺世人。另外,他还认

为先进的文学艺术也是精神上的指引,可以唤醒、提升国民的心智。

三、分析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鲁迅杂文的语言,是文言的简洁凝练与西化的曲折句式相结合,深刻、犀利而不无偏

激;指摘事实,揭露真相,一语中的;表达情感或极热诚、或极冷峻;不露声色的讽刺与

兴致盎然的幽默穿插其间,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意味。

第15课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一、谈谈你对“坚守理想”的认识和体会

1、理想是人生不懈追求的动力和目标;

2、坚守理想是一生不变的选择。

二、结合个人实际,阐述“功不唐捐”的含义

略。

三、论述“三个药方”对当今大学生的意义

1、选择正确方向,持之以恒;

2、训练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技能;

3、发展兴趣爱好,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第17课敬畏生命

一、“敬畏生命”伦理观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一切生物,包括人、动物的生命都

是有价值的,各种生命生存在一种互相影响和必然的联系之中。人应该像敬畏自己的生命

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体验其他生命,这样人类自身才可以做到幸福

的生存,才可以和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和谐的发展。

二、“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具有理想色彩,请问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

尊重生命的价值;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对于我国建构和谐社会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有积极意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使个人懂得各种生命的价值,促使人相互尊重,

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各种生命相互依存又使人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和自

然和谐相处。

第19课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结合重耳的经历,分析“磨难”对人生的价值

重耳本是一个养尊处优,不谙世事的贵胄公子,一次次的磨难使其在世态炎凉中成熟

起来,逐步具有了国君的素养,乃至春秋霸主的威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诸多磨难,

不会有历史上的晋文公。磨难是一笔财富。

二、子犯在重耳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怎样的

慈父、严师、贤臣、诤友。

三、据称“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之推的故事,请从社会文化角度予以说明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晋文公有负于介之推,介之推愤而隐于绵山,文

公悔悟而求之不得,于是烧山逼令出仕,介之推抱树焚死。百姓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

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这一节日将悼念介之推成为防

火与怀逝结合,后来由悼念介之推(名人)逐渐转化为悼念自己的亲人,防火之意失去;

这一节日的确立,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血缘、历史传统的文化特征。

第22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作者阐释了怎样的文艺创作思想,这对你有何启示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二、从苏轼与文与可以画相交往的叙述中,谈谈苏轼的个性

生性诙谐、反应机敏。

三、本文是怎样以“画竹”为线索贯穿全篇的

以文与可论画竹始,继以二人因画竹而相交,结尾以曝晒画作作结,始终未离开画竹

这个线索。

第24课马伶传

一、李伶的演技在当时被认为是“无以易”了,但他为什么会输给三年后的马伶

1、李伶的“无以易” 只是相对的,并未达到神形兼备的高度。

2、马伶是一个不肯轻易认输之人,他做了三年佣人,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揣摩

一个真正宰相的言行举止、行动坐卧,表演出来自然逼真。

3、李伶三年没有竞争对手,难免滋生骄傲和懈怠。

二、为什么说“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具有讽刺意义

表面是说顾秉谦和魏忠贤都是宰相,其举止作派有相似性;实则具有讽刺意义——顾

秉谦是明代昆山(今江苏)人,曾依附魏忠贤,残害过左光斗等忠臣,是和魏忠贤一样的

大奸臣。因侯方域曾和朝廷中的阉党进行过斗争,故借魏忠贤讽刺顾秉谦,意在说明二人

为一丘之貉。

三、马伶当初败给李伶,毅然“走事昆山”;李伶后来技输马伶,却“匍匐前称弟子”。

你如何看待这个差别

马伶比李伶的境界追求更高——马伶败后能够主动向生活学习,而不是为了演技而学

演技。他不惜投入当朝奸相的门下为佣,三年学成,从而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此时马

伶的演技确实达到了真正的“无以易”的高度,李伶自觉难以企及,所以才“匍匐前称弟子”。

四、当代社会同样充满着竞争,马伶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略)

第27课鸭窠围的夜

一、文中是如何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笔下的湘西,是一个风俗人情都还保持着素朴模样的地方。作者特别善于发现故

乡的风景之美,也特别善于体察故乡的人性、人情、民风、民俗之美。作者对家乡有特别

的情感,特别的关注,对家乡的一切,都充满了温暖的爱意。作者带着感情去描绘家乡的

景色,如同山水画一般,吊脚楼是那么古朴;作者描绘了家乡下层人民的哀与乐,又与他

们一样品尝这哀与乐。

二、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水手的“夜生活”,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文描写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湘西是水乡,水手是当地人数较多且十分重要的社

会群体,水手的漂泊生活、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作者的夜宿小船、与水手近距离接

触等,使得水手及其“夜生活”成为描写主体。

三、作者几次写到“声”与“光”,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这篇散文具有诗的韵味,作者几次写到声音:有待宰的小羊哀鸣的声音、有吊脚楼女

人推窗的声音、有水手和妓女对话的声音。尤其是两次写到羊叫,在寂静的雪夜夜泊环境

下,渲染出悲哀、凄婉的情境。而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行人所持火炬的红

光等,则增添了生活气息。

第35课答李翊书

一、试分析“无望于速成,无诱于势利”的现实意义

学习上应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工作中不急功近利,踏实认

真,则可事半功倍,取得圆满的结果。

二、你如何认识“气盛言宜”?请予说明

文章的气势强大,则语言节奏短长与声调高低皆相宜;作者的学养制约着文章的气势,

作者学养深厚,文章气势自然壮盛。

三、“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其皆醇也,然后肆焉”一节文字,总结了作者学文的

三个阶段,请加以划分并谈谈你的体会

1、(1)苦读阶段;(2)初效阶段;(3)大成阶段。

2、人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必有如此过程、如此决心,否则万难有成。

四、“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

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请问你是怎样理解这段文字的这段文字描述了两种人的人生选择:一是把命运完全交给别人,自己犹如被使用的“器物”;

一是具有人生准则,明辨世情,行事有度,“达”则“立功”,“穷”则“立言”。作者是

遵循后者人生方式的。

第39课伯兮

一、试将本诗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思妇形象

进行比较,指出其各自特征

1、情感:《伯兮》——直露;《君子于役》——质朴;《一剪梅》——婉转。

2、身份:《伯兮》——贵妇;《君子于役》——农妇;《一剪梅》——知识女性。

二、古代诗歌中,“思妇”与“弃妇”形象引人注目。试以本诗及《诗经卫风氓》、汉

乐府《孔雀东南飞》为例,分析思妇与弃妇形象的异同

《伯兮》:深陷思念之中;喜剧。《氓》:爱恨交织;正剧。《孔雀东南飞》:爱而不

得;悲剧。

三、本诗女主人公对丈夫应征,从最初的由衷自豪到离别后的痛苦思念,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

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情状。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1、就女主人公而言,一方面希望丈夫能够建功立业,为己增光;另一方面又对自己孤独

之中虚度时光而苦痛。

2、人生难免“两难”之境遇,应当这样抉择:两种选择中择其重大者;一旦选择,则应

无怨无悔。

第42课春江花月夜

一、“明月”在本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予具体说明

1、结构作用:以月升为始、月落为结,借时间与空间之转换,逐次展开了画面情思。

2、生发统摄作用:月光统摄自然景物;月光勾起离人思绪、寄托离人相思之情。

二、请找出本诗中反映宇宙意识的诗句,试分析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

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此中意寓着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有情与无情。

三、本诗是如何构筑朦胧柔美之意境的?谈谈你对这种“阴柔美”的看法

春、江、花、月等节候意象,男女间相思之情及离别之苦的婉转表达,属于阴柔范围。全

诗之诗情、画意、哲理交融为一,空灵优美,令人陶醉,从而构成了朦胧柔美之意境特征。阴

柔美是公认之美,而朦胧之柔美最美。

第43课梁甫吟

一、本诗主要体现了李白诗歌那些方面的艺术特色

本诗集中体现了李诗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

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想象大胆,夸张独特,神话色彩奇

幻瑰丽;情绪、意象象之间常有大跨度的衔接转换。

二、李白在诗中是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为何会有这种态度

李白在面对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的态度是坚守理想,充满自信,这样的态度与李白所处的

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李白一生大部分时段处在盛唐时期,外患的翦除,国力的强盛,政治的相

对清明,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盛唐社会特有的尚武精神使得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对国家前景、

个人的命运大多报有乐观的态度,李白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三、本诗涉及大量历史人物事典,请予以列举并分析其作用

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实、神话传说、引用典籍等。这些事典都是围绕“虽遇困苦而不

丧失理想”的主旨而来的。它们强化了主题,丰富了内容,显示了李白渊博的知识。

第44课新婚别

一、联系《兵车行》及“三吏”、“三别”等作品,谈谈作者是如何看待“从军”“用兵”之

事的

1、反对不义战争(包括玄宗发动的扩边战争)。

2、反对“安史之乱”,对唐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持以客观的态度,对因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报以极大的同情。

二、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女公人公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表现在始于诉说不幸命运,继而关心丈夫的生死,再

到劝慰丈夫杀敌、为国立功。

三、具体说明本诗的叙述视角及方式

本诗采用独白形式。

四、本诗体现了哪些文化礼俗

婚姻礼俗;女子教养之俗;“三从”之礼;行军之俗。

第48课定风波

一、谈谈苏轼改革词风的主要成就。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

主要方向。“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方式。苏词中较成功地运用了题序和典故。突

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二、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皆作于黄州,试比较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异

同:这些作品均为作者被贬后的自我反思、宽解之作,表现了从容人生、通达乐观的思想

观念。异:《念奴娇》旷达中不免悲观;《赤壁赋》从哲学高度洞察人生;《定风波》再现作

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境界。

三、《定风波》体现了苏轼应对挫折的心态,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吟啸且徐行”的行为;“烟雨任平生”的定位;“斜照却相迎”慰勉;“也无风雨也无

晴的结论。概之为:从容洒脱。

第50课贺新郞

一、本词运用了哪些典故?谈谈你对辛词擅长“掉书袋”(用典)的看法

1、词中运用了杜鹃啼血、昭君出塞、阿娇失宠、卫妾归国、苏李永别、荆轲赴秦等著名

典故。

2、典故的使用增加词的容量;丰富词的内涵;表情达意更加婉转。

二、本词着眼于“别离”,表现出“摧刚为柔、沉郁悲凉”的突出特征,请联系辛弃疾本人情

况予以分析说明

1、作者离别中原故土数十年而回归无望,因此特别执着于“离别”。

2、“归正人”身份及朝廷的“和戎”之策,使其不能尽言尽行,故而表现为“摧刚为柔”

的创作特征。

3、壮志难酬、年已老大、功业无成,这一切造成其情感的“沉郁悲凉”。第64课高加索灰阑记

一、分析剧中法官阿兹达克的性格特点,作者安排这样的人物担任法官有何寓意

1、阿兹达克原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乡村小文书。在一个偶然的机遇当上法官之后,他逢场作

戏、贪污受贿、与贵妇人调情,表面上总是胡作非为。但是他内心善良,同情穷人和弱者憎恨富

人,所以在审判中从来不让富人获胜。

2、阿兹达克通过很偶然的因素当上法官,说明当时社会公理是不存在的;而格鲁雪的胜利,

是因为遇上了阿兹达克这样一个“荒诞”的法官。这样的戏剧性安排,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

合理性。

二、格鲁雪不是孩子的生母,但是最后孩子判给了她,作品中这样的审判结果蕴含着样的社会意

义?其中与中国文化观念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1、格鲁雪有着真正的慈母心,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审判最关键的时刻也不愿伤害

孩子。而总督夫人虽为孩子生母,但在逃跑时孩子是她的负担,和平之后孩子又成为她取得财产

的工具,在她身上根本没有对孩子的母爱。孩子判给格鲁雪是和孩子患难与共的自然结果,“一

切归善于对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剧主旨,赋予了母爱崭新的扩大了的社会意义。

2、本剧对“母爱”的描述,体现了西方文化中以社会相互依存关系为主的原则,而中国传

统文化则更注重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

三、仔细阅读作品,结合作品体会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效果”是什么意思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陌生化效果”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化的方法,将生活以一种不同

于寻常的形式展示给观众,揭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从而使人们认识生活的本质。作品中阿兹达

克偶然当上法官和格鲁雪最终要回孩子都是“陌生化效果”的体现。就表演方法来说是指演员

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容为一体,演员应表演角色给观众看,以便启迪观众,使其有所

感悟和思考。

第66课窦乂

一、窦乂是通过哪些方法积聚财富的?你从中领悟了什么

窦乂十三岁时从转卖一双赠获的鞋子,掘得了自己从商生涯的“第一桶金”。接着经历了开

荒种榆、热卖“法烛”、填池建店、买宅得玉、赠地攀贵、巧伐大树等几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之后,

窦乂的财富快速增长起来,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了巨富。窦乂所拥有的受惠持敬、脚踏实地、勤

俭节约、救助贫穷的优良品质,见微知著、化腐为奇、物尽其用的视角眼界,以及由原始积累、

商品制造再到开发房地产的兴业规划,无疑会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二、窦乂具有的哪些品质素养值得我们学习

商人独特眼光与识见,精明过人的经营策略,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三、你对窦乂所做的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略。

第69课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一、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秦可卿去世,凤姐与之生前交好;贾珍要大办丧事;宝玉推荐;王熙凤乐于担纲。

二、宁国府在秦氏丧事期间的混乱状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混杂;事无专执;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有脸者不

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1、树立自己的权威,强调公平原则。

2、建立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3、对任务有布置、有检查,并有严格要求。

四、王熙凤能够担当重任的自身气质和素质有哪些?这对你有何启示

1、临危受命的勇气。

2、迅速而准确地诊出宁国府的病症。

3、提出严密的整顿思路。

4、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

5、不畏勤劳,有责任感。

五、《红楼梦》中的女子,不乏优秀管理人才,请予列举并比较她们与王熙凤的不同

如:探春(坚持原则,不畏强暴)、宝钗(巨细不遗,虑事周全)、平儿(控制局面,

息事宁人)。

第71课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具体说明“马路”、“旅店”和“汽车”的象征意义

马路:人所共知的必经之路;旅店:人生旅途中的暂居之所;汽车:改善人生境遇的乘载工具。

二、分析汽车抛锚后“我”心态变化的过程

疑惑、惊讶、愤怒、失望、恐惧、温暖。

三、作为刚刚走出家门、步入大学的青年学子,请你谈谈目前有何感受

略。

第81课文化是什么

一、有人说有知识的人有文化,没有知识的贩夫走卒没有文化,你怎样认为?你如何理解知识

与文化的关系

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也不一定就没有素养。学生在学

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而不只是死读书。

二、当今商业社会,消费享乐成为时尚,文化与品味缺失,甚至有人称现在是文化的沙漠。举

例说明并分析这一现象

在当今社会,不少人追求物质享受,抛弃优良传统,满足于快餐文化。如影视剧中的“戏说”、

民间的“恶搞”等等。文化的素养一旦缺失,人们就会失去信念,变得浮躁与浅薄。

三、你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什么?如何培养自己的文化品味,提高文化素养

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百家争鸣,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各种学生文化团体积极活动,使学生得

到全面的锻练与发展。培养品味要从小处着眼,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如:上课手机要关机,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等等。文化品味并不是听几次音乐会,看几次画展就能提高的。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整理(2)

一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那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本文抒发了作者多次被贬谪的愤懑不平的情感,文中虽多次写贬谪生活的幽趣盎然,看似怡然自得没实际上却透露出落寞惆怅、愤懑不平的情感。 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恬静和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文中多写谪居生活之闲适情趣,“披鹤蹩”、“戴华阳帽”、“执《周易》”如此种种,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恬静,又以“齐云、落星”等楼和竹楼对比,写出了作者坚持自己人格操守的情感。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其居住楼之易巧乎? 2、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在文中,围绕着主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讨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的仁人志士们的品格境界确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 二祭十二郎文 1、古人说,“情真自然成至文”。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体会。 答:本文是韩愈侄儿韩老成英年早逝,韩愈哀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此篇祭文,文章感人至深,是其情意的真挚与深切,无论是追忆叔侄俱幼是“未尝一日相离”的童稚旧事,还是历数成年后两人几度离合的因由衷曲;无论是坦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的迁就悔恨,还是直抒“呜呼哀哉”的深切悲痛,字字句句都是从肺腑中流出而浸透着骨肉亲情。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悲痛之至已如痴如醉,情意何等真切!而本文亦为韩愈的手写稿,非刻意而为,写真情,诉琐碎,情之真挚、深切,至文自然而成。 2、韩愈对老成死讯的将信将疑,是否可以看出来他对侄儿的一往情深?请具体分析说明。 答:“呜呼!其信然耶?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耶?”可以看出韩愈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一会儿似在做梦,一会儿似真的发生,而在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表现的是韩愈对老成的死的事实不能接受或不想接受,叔侄二人自幼相伴朝夕,情同兄弟,韩会夫妇死后叔侄二人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将信将疑之中饱含了韩愈的不舍与悲痛,足可以见得他对侄儿一往情深。 三、长恨歌 1、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答:第四段写杨贵妃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 写杨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生动的写出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她美丽风姿和神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形象。 而本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此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情感,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旨。 2、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唐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为孝、弟(悌)、忠、信的道德礼教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秩序上,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因此历代统治阶级都利用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认为“民为贵,君为轻”,提倡“法先王”、“行仁政”,主张“性善”论,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礼记?大学》)。4.“四书五经”的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5.先秦时期,我国散文可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 6.“暮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出自《论语·先进》,冠者指(成年男性,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7.《兰亭集序》的作者为(东晋)朝的(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出身于掌权的大世族,因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 王右军 )。 8.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极大成又颇有独到创见,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10.“老庄”指的是(道)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11.文学史上并称“风骚”的是《诗经》、(楚辞)。 12.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楚辞形式创作了《九章》、《九歌》,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13.《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张岱)的小品文集。 14.代表两汉时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班固撰写的《汉书》是一部( 断代 )史书。 15.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的是唐代的(李白)、(杜甫)。16.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称为婉约之宗的是(李清照)。 17.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议论文 《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答:(1)反对兼并战争。 (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 (3)注重教育。 (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 (5)以民为本。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是本文说理的特点。抑扬兼施表现在先对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进行批评,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加多,这些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循循善诱表现在抓住惠王的心理,先易后难、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方面。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此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秋水》(节选)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思想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中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陪衬河伯与海神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出叠见,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例如:“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以“稊米之在大仓”比喻“中国之在海内”;“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毫末之在于马体”比喻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微不足道,不必自多。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丈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在论证中又多用形象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其中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其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已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五代史伶官传序》 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答: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两企警句告诫后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人为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

练习题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箭问仁\答案原君\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填空题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 由收集整理而成的。 2、孔子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其思想的核心是,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指、、 、;“五经” 指、、 、、。二、单项选择题 1、《樊迟、仲弓问仁》一文中,孔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 A、善于识别人的人 B、能够广交朋友的人 C、默默无闻的人 D、敢于行动的人 2、下列不属于儒家所提倡的美德的集中表现的是() A、恭 B、敬 C、怨 D、忠 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论语》的描述正确的是()A、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B、《论语》中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C、《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D、《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E、善于论辩是《论语》的一大特色2、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仁”的具体表现的有()A、出门如见大宾 B、使民如承大祭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E、居处恭,执事敬重,与人忠3、下列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是()A、《论 语》 B、《左传》 C、《庄子》D、《孟子》 E、《韩非子》 四、解释带点的字词1、使.民如承大祭祀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3、雍虽不敏.,请事.斯语4、 举直错 ....... ..诸枉5、不仁者远.矣6、居处恭,执事敬

五、简答题1、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2、请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3、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原君一、填空题 1、《原君》是一篇严谨的议论文。 2、《原君》一文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引出“”的为君之道,奠定了全篇论证的基础。 3、《》是《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首篇。 4、后人 将、、 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二、单项选择题 1、《原君》中,对自己夺取的产业沾沾自喜的人是() A、明太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 2、《原君》中发出“若何为生我家!”的痛苦悲叹的人是()A、明太 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3、《原君》模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是从探究人均的(入手的。A、地位 B、声誉 C、财 富 D、职分 三、多项选择题1、《原君》中采用最为广泛的论证手法是()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引证 D、对比论证 E、类比论证 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 A、思想家 B、文学 家 C、政治家 D、革命家 E、史学家 3、《原君》一文中,主动放弃了做君主的机会的人是()A、许 由 B、尧C、禹 D、务 光 E、舜 4、《原君》文中,作者举出的“耻食周粟”的人是()A、许由 B、伯夷 C、崇祯 D、务光 E、叔齐 四、简答题 1、黄宗羲认为“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如今的天下人如何看待为君者? 2、黄宗羲在《原君》中引汉高帝“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之语是为了说明什么? 3、《原君》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文章的论述方法。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大学语文(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 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 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 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 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 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 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 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 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 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 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 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 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 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 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 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 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 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 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 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 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 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 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 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 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 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 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 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 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 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 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 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 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 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 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 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 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 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 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 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 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同“披”。

大学语文课后题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 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第四讲韩愈与潮州文化思考题 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 《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通篇散体。由此生发,你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正确吗? 有一定的道理。为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作者大胆摒弃了已成抒情桎梏的四字韵文或骈文的传统格局,而采用了长短不拘的散体,以便于更自由地抒写心中的巨大哀恸,但是传统的祭文形式也能写出真挚的内容,如李商隐的韵文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 4. 有生则必有死,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供学生自由讨论

科学出版社大学语文课后答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 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 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 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 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 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 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 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 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 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 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 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 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 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 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 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 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 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 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 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 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 伎→被吴三桂娶为妾→被刘宗敏掳获→复为吴三桂所得→遭正妃悍妒,独居别院,后乞求削发为尼→自沉池水。 从一个民间的采莲女到富贵荣华的平西王妃,命运跌宕起伏;引发明清易代 的历史剧变,阴差阳错,都是身不由己。关山漂泊,辗转流落,完全无法自主, 她的命运正像“狂风”中被吹扬的“落花”。作者对陈圆圆寄与了深切的同

大学语文-道士塔课后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道士塔课后练习答案 1.文学常识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着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痛恨、无奈(王道士) 痛恨(腐败政府) 谴责(外国冒险家) 4.写作特点 (1)对比手法 (2)讽刺手法的运用 [课后练习] 一、简答题 1. 作者为什么说敦煌文物的遗失“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 文中有一些简略的数字记载,例如“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等,分析这些数字的作用。 3. 作者说斯坦因等人“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个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二、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题 1. 当几面铜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 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2)“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说明什么问题王道士“再作下一步筹划是什么 2.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接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其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1) 当时的旧中国为什么“筹不出这笔运费”,是因为“中国是穷”吗 (2) 中国官员为什么没有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的那副赤肠,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学语文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练习题库 一、选择题 1、下列诗歌属于乐府旧题的有(A ) A《短歌行》 B 《饮酒》C《蛇》 2、《采薇》一诗的艺术特点是(AB C ) A 反复咏叹 B 抒情和写景融为一体 C 起兴手法 3、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C ) A 韩愈 B 柳宗元 C 白居易 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中的“甘”“美”“乐”属(B ) A 使动词 B 意动词 C 名词 5、“功施到今”中“施”读作( A ) A yì B sī C shī 6、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A ) A 柳永 B 苏轼 C 李清照 7、下列诗篇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C ) A 《短歌行》 B 《月夜》 C 《春江花月夜》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作者是( C ) A 陆游 B 唐琬 C 白居易 9、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 A ) A 赠别诗 B 七言古诗 C 山水诗 10、“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的修辞手法有(ABC ) A 夸张 B 对比C借代 11、不是《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戏的主角是( C ) A 崔莺莺 B 张珙 C 红娘 12、《铸剑》属于(C ) A 散文 B 神话 C 小说 13、下列作品属于余秋雨的有( A ) A 《道士塔》 B 《蛇》 C 《乡愁》

1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作者是( B ) A 李白B曹操 C 杜甫 15、下列作品属于梁实秋的有( B ) A 《听听那冷雨》 B 《雅舍》C《神女峰》 1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出自( A ) A 《短歌行》 B 《邯郸记》 C 《还魂记》 1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出自(C ) A 《蜀道难》B《逍遥游》C《短歌行》 18、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论语》的有(ABC ) A 举一反三B当仁不让C君子成人之美 19、《诗经》中的“风”是(C ) A 人风B家风 C 国风 20、《采薇》是选自《诗经》的(B ) A 《大雅》 B 《小雅》 C 《国风》 21、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老子》的有(A ) A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当仁不让 C 君子成人之美 22、下列诗句属于《采薇》的有( A )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23、《逍遥游》的艺术特色是(ABC ) A 夸张B比喻 C 对比 24、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C ) A 韩愈B柳宗元 C 白居易 25、下列诗句属于《春江花月夜》的有(B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B白云一片去悠悠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26、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 A ) A柳永B苏轼C李清照 27、下列诗篇属于乐府旧题的有(AB ) A 《短歌行》B《月夜》C《春江花月夜》

大学语文课后题整理(最终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整理 先秦文学 《静女》 【诗文今译】 娴静姑娘真艳丽,久立城角等我来。 姑娘藏身不露面,心急挠头我徘徊。 娴静姑娘真娇美,赠我彤管表深情。 彤管美丽有光泽,爱它美艳特真诚。 郊外归来赠白茅,白茅美丽惹人爱。 不是白茅它美丽,因是美人赠我怀。 课后题: 1. 改编成小故事: 月出东山,似一轮玉盘。清亮的光辉撒在枝头草丛间,也笼罩着城边的那座城楼。城楼上徘徊着一个男子的身影,月光剪出他英挺的身材轮廓,也照出他一脸焦急不安的神色,他不停地搔头,四处张望。他在等人。不是说好月出东山头的时候见面吗?怎么还不来呢?他俯身城墙,朝月下那一条灰白的小路上张望。路上没有一个人的影子,周围一片静寂,小路也静静地像睡着了似的,悄无声息。是她躲藏起来了吗?不会吧。月亮都移到枝头了。他转身在城楼里四处寻找,能藏人的地方都找过了,不但没有她的影子,连一点儿声息都没有。傍晚,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我在水沟边洗去锄头上的泥土,也洗去满腿的污泥。是你在经过我身旁时轻轻扔下一句话:?月出东山,城楼上。?我抬头时,你已飘然而去,只把婀娜的背影留在我眼眸里。可

是现在你却不在这里,这是为什么?月亮又移高了。他抬头望月,月亮丰满圆润,多像你的脸庞啊。记得吗?三月三,桃花满树,春水满河。水边树下,四处散布着三三两两的青年男女,大家或嬉戏欢笑,或眉目传情,或一对儿拉着手朝远处走去。春风骀荡,春意浓浓。你独自一人坐在水边,洁白的双脚放在清清的河水里,一头如墨的长发瀑布般披垂而下,我就站在你身后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凝望着你美妙的身姿。似乎是心灵的感应,你终于回头了,嫣然一笑。然后我们无言而默契地相随而行。记得吗?三天后,也是一个黄昏的时候。我荷锄而归,是你把一把白茅草放在我的背篓里,然后转身跑开去,像一只小鹿在草丛间跳跃不见了。你知道吗?当时我的心是怎样的狂跳不止吗?我拿起白茅草,望着你远去的背影,又是怎样的欣喜无比吗?从此,每天劳动归来,我总是在你送我白茅草的地方驻足片刻,那一刻心荡神驰的感觉又涌上我的心头。记得吗?十天后,我们第一次相约这城楼。也是这样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月亮,是你送给我一只红色的管箫。你说当我想你的时候,就吹起这箫吧。你会听到悠悠箫声的,就会来见我的。月光下,这个年轻人拿着一只红色的管箫,管箫在月光下闪烁着光华。他把箫放在了嘴边,吹出一支忧伤的曲子。他心里默默地说,静女,你听到我的箫声了吗?四周静谧,只有悠悠的箫声在静静的月光下传出很远很远。 2. 与《蒹葭》比较,分析意境异同。(参考) 在《蒹葭》当中,全文的基调是苍凉的,给人表现的是爱情对人的折磨和煎熬和情人之间的相思之苦之痛。秋意秋思、迷离怅惘的意境。清冷朦胧、渺远无助的、伤而不哀的意境之美。 《静女》全篇都洋溢着一种爱情的甜蜜之感。通过男子的叙述。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这一对情侣的幸福和快乐。 《鹿鸣》 【诗文今译】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老子》二章 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像山那样思考》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 2冯谖客孟尝君 3容忍与自由 4我的世界观 5 又呈吴郎 6秋水 7中丞传后叙 8婴宁 9蒹葭 10湘夫人 11春江花月夜 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秋兴八首 14长恨歌 15无题 16苦恼 17饮酒 18赤壁赋 19哭小弟 20断魂枪

1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涵。 2、从本文节选的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