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城建史

外国城建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

二、名词、术语

希腊广场:希腊文化时期的城市中心,往往位于两条主要道路的交叉点上,在海滨城市里,它靠近船坞,以利贸易。普遍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

卫城:氏族制时代希腊政治、军事和宗教的中心是围城,围城位于城的高地活山顶,并视为神圣地段,在贵族寡头专政的城邦里,神庙以及其他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不相协调,无生气感。

米利都城:是“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规划思想完整的体现。三面临海,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由多个广场,城市南北广场呈现一种崭新的面貌。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普南城:是希波丹姆规划系统的一个进步,道路和建筑有计划的配合,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城市面积小,建于4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市中心广场与城市公共活动相适应,街坊面积小。

罗马广场:分共和国时期广场和帝国时期广场,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广场有广场群组成,是城市和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建筑群体现出政治军事权利的逐步增长;帝国时期的罗马广场成为了荒地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由开敞变为封闭,自由变为严整。建筑主体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型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

田园城市: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田园城市的理论,即三种磁力图解,认为现代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霍德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磁体,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市和乡村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一样互相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市结合体被称为田园城市。

(是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置的城市,他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之一限度。城市周围要有永久性农田用地环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

新城运动:英国的新城运动是战争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后伦敦受到重创,英国政府开始讨论重建城市的方案。并且由于新城法的建立英国开始大量新城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平衡和独立自主的新城”。继英国建设新城以后,瑞典,日本,苏联等过相继建设新城,这就是新城运动。

雷德伯恩体系:是指在居住区中,为把家庭主妇和孩子们使用的步行道路与汽车房分隔开,设计一个与汽车道完全分离的步行体系,通向每户住宅的后门。这种步行道路经过住宅之间的公共绿地,然后再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机动车道按照分级的原则设计,从主要道路通向局部性支路,然后通向按尽端路原则设计的,服务于一组局部性住宅的局部性通道。这种“雷德伯恩”式的规划布局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

邻里单元: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国际现代建协:成立于公元1928年,创始人为柯布西耶,格罗比乌斯,阿尔拉等人。建筑应当建立在真正的经济和社会的基础上。在1928——1959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对建筑和城市规划起了很大的推进促进作用。

十次小组:以史密森夫妇为首的一个青年建筑师组织。在1955年阿尔及尔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师会议上成立,十次小组提倡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建筑与城市设计必须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其形态来自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理念——簇群城市和流动变化的新概念。

城市分散主义:20实际霍华德,盖迪斯,沙里宁以及30年代的莱特等,对大城市这个庞然大物的出现表示怀疑,提出控制城市的规模或将城市分散的理论,成为城市分散主义。

城市集中主义:柯布西耶关于城市规划的而理论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1,城市最中心的部分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他的积聚功能;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3,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4,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用高架桥把铁路和人

有机规划:认为城市是一个主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的凝结成一大块,而要按照城市的人口和功能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三、论述题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体系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

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

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

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6.古罗马在城市规划理论方面有哪些贡献?

伊特鲁利亚建成仪式

在城市建设上有两点较为明显:一是早期伊达拉里亚城市,均建于山岩或高地之上;二是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地区的划分极为明显。城市规划遵循城市奠基仪式所规定的条例,要求城市有一个规则的平面布局

城市奠基仪式规定四个建设阶段:1,选址2.划分地区,地区在分块3.确定街道走向4.城市奠基仪式。在划分地区,地区再划分地块的阶段,规划师企图在规划的土地上反映天体规模。南北轴代表世界的轴线,东西轴代表太阳的轨迹。地区分块反映宇宙模式,而分块的居住区代表了人对世界的认识。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成书于公元1世纪末,这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备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珍贵书籍

把理性原则与直观感受相结合,理想美与现实美相结合,几何美与人体美相结合,考虑到整体与局部的比例,防御的需要与使用的方便。该书提出的理想城市规模式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

1)城市选址。高爽地段,有利避风、浓雾、酷热,接近水源,交通便利

2)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性质,同城市关系,地段四周现状、道路等。

3)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

4)理想城市方案。平面八角形,便于防守,放射性路网,广场神庙居中,道路不直接对向城门

第二篇中古的城市

1. 中世纪欧洲城市

主要特征:

1)城市选址与发展:粮食水源丰富,易守难攻

2)道路以环状和放射为主

3)城市中心是教堂广场

4)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

5)注重城市环境景观

按平面形状分类

1. 四个城门和十字交叉路口

2. 放射路的城市(自发形成和经规划两种)

3. 街道城市

4. 平行街道和方格网城市

按城市形成原因分类

1)以封建城堡为起点发展起来的城市

2)以罗马时代的军事城堡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3)由于教会在中世纪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也有少数城市是在大教堂或主教府周围形成的

4)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自发的增长起来

5)十二世纪后,欧洲大陆建起了一些新城

2.中世纪意大利城市

主要特征

1)中世纪意大利许多城市是西罗马帝国的防卫性据点转变成手工业和商人的居住地。

2)拥有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

4)教堂高塔是城市独立的纪念碑

5)典型代表是: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

佛罗伦萨:西格诺利亚广场是象征城市共和国独立而带有纪念意义的市民广场,广场上有市政厅,塔楼是城市的标志,市政厅前有大卫雕像。广场空间渗透到周围建筑实体中,进入广场的道路各有对景。

威尼斯:意大利最富庶最强大的城市共和国。是当时沟通东西贸易的主要港口,也是意大利中世纪最美丽的水上城市。古老的圣马可广场是城市活动中心,广场周围耸立着大教堂、钟楼等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山城锡耶纳市中心的坎波广场是几个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焦点。

3.中世纪巴黎的城市建设

1)在罗马营寨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位于赛纳河口的一个小岛上,即城岛

3)几次扩建城墙和城市

4)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

4.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广场建设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放在广场建设上

早期: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局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放在广场一侧。

盛期和晚期:广场比较严整,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敞,雕像常常放在广场中央。

1.安农齐阿广场-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最完整的广场,才用古典的严谨构图。矩形平面,广场三面开敞,风格平易。广场中央的水池和铜像突出了中央轴线

2罗马市政广场-罗马,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早的按轴线不治的广场之一。平面成堆成梯形,在形式上去的协调统一。

3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世界上最精致的广场之一,广场四周底层全采用外廊式做法,在空间组合方面,它是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封闭的曲尺形广场;在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钟塔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广场周围的水平线成美的对比;不同空间互迭和视觉上相似性对比性的运用,达到形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广场气势宏伟,以方尖碑为中心,与广场相接。以柱廊衬托出广场的几何形状。

5罗马纳夫那广场-巴洛克的封闭式广场。广场呈长圆形,教堂里面弯曲痛广场形状配合。喷泉点最出欢快、幻想的境界。

5.“理想城市”理论

1. 阿尔伯蒂、费拉瑞特、斯卡莫奇等人师承古罗马马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

2. 阿尔伯蒂:继承了维特鲁威的的思想,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的选址选型,结合军事防卫要求布局街道,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1)城市街道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2)中心设教堂、宫殿或城堡。3)城市由几何形体构成。

3. 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应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

4. 帕尔曼-诺伐城:是完整的按照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建造的,设计者是斯卡莫齐。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小城,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5.斯卡摩奇:理想城市方案,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其中的防御体系对当时的欧洲各国影响很大。

6. 巴洛克式规划的基本特征

1. 文艺复兴的几何秩序所控制的世界是封闭和静态的,巴洛克思想使之变成了开放和动态的世界

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

3. 城市公共空间超越了单体建筑成为更高层级的城市构图要素,他们相互连通,成为动态的整体。

4. 依据占主导地位的焦点组织城市局部的扩建,这些焦点意味着水平运动的重点,往往借助垂直轴线来定义,如方尖碑、高穹顶等。

5. 城市整体的焦点可以用纯粹的空间术语即广场来定义,但它还具备历史性、公众性和市民性。

6. 建筑用街道定义的运动模式相互结合,服从所在地区的特定秩序。

7. 法国古典主义(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巴黎改建

路易十四时期—为了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而改建

1)改建卢浮宫等大型古典主义建筑

2)富裕贵族在巴黎建造城市府邸

3)修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

4)形成巴黎城市的中轴线,完成香榭丽舍大街和协和广场的建设

5)采用区域性、轴线性的方式

凡尔赛的建设

1)位于巴黎西南郊外,由猎庄发展而成

2)宫前有3条放射性大道,呈50度角,将景物包容在同一视野中

3)凡尔赛花园采用强烈的轴线,对称布局,十字水渠,用列树装饰道路,构成无限深远的透视

4)反映了王权至上,体现了唯理主义思想

广场建设

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规划,纪念性的广场有很大发展,开始将绿化布置,雕像喷泉,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环境以及广场和广场之间的联系。

典型代表:巴黎的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

巴黎协和广场:

1)位于赛纳河北,横轴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重合。

2)主要特征是开敞,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平面为长方形

3)广场北边有一对古典建筑物,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起来,构成了同爱丽舍田园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

4)协和广场出色地起到了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了从卢佛尔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园林建设

著名造园家诺特设计的维康宫和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的设计冲破了意大利的约束形式,开展成法兰西独特的简洁豪放的风格,园周围不设围墙,使院内绿化冲出界限,雨天也连成一片,是巴洛克造园取得无限感的手法。凡尔赛整个宫园布置,无不体现王权至上和唯理主义思想。

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1. 英国资本主义早期的市容美化建设(伦敦、巴黎)

伦敦:

1. 沿袭古典主义手法,将法国园林手法运用到城市。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道路。

2. 在有限的空间内使建筑具有整起而富丽的外貌。

3. 将公园改造城城市公众游憩或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

成果:

2)建造了拥有方形广场的居住建筑群

3)在公园建设方面,将封建主占有的大型花园经过改造向公众开放

4)里琴大街出色的整体面貌和景观环境

巴黎

雅各宾时期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

1)为减轻市中心交通,增辟几条干道

2)封闭市内一些墓地,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

3)建筑形体追求简单,反映“一切建筑都像公民道德那样单纯”的见解

拿破仑时期

1)城市风貌—灰色屋顶的多层建筑

2)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大街

3)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

4)修建明星广场和凯旋门

5)以协和广场为枢纽,在规划布局上控制巴黎中心

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改建

奥斯特在贯彻帝都风貌的前提下,又开辟许多大街,是为了便于镇压反动,同时也改变了城市面貌,最最重要的是大十字街巷的形成。

1. 他的规划准则是在更大规模上显出是巴洛克综合体的继续,也是以整齐、对称和轴心崇拜的观念为基础的。

2. 假借皇帝的名义来推行他的政策。

3. 毁掉了一些旧城区,建了大十字骨架。

4. 新道路系统使群众不便设置路障,有利于镇压革命。

5. 改造了市政设施,完善了城市给排水系统,煤气照明,公共马车交通网等。

6. 新建了学校、医院、兵营、监狱等建筑,

7. 新建城市公园。适应了城市工业化的要求。

2. 美国早期的方格网城市和华盛顿的规划

方格网城市:

城市的开发和建设由地产投机商和律师委托测量工程师对全国各类性质不同,不同地形的城市做机械的方格性道路划分。其中首都华盛顿采用了放射加方格的道路系统;地形起伏的旧金山生搬硬套地采用了方格形道路布局,给城市交通与建筑布局带来很多不便;纽约采用方格形布局,纽约总图是马车时代的产物,不适应城市的发展,但对人口与城市规模的增长有一定预见性。

华盛顿规划:

1)借鉴欧洲八个城市,选择两条河的交叉处,北面地势较高用水方便处作为城市发展用地

2)设计以国会和白宫为中心,国会位于最高处,作为全城核心和焦点

3)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一条通向托马克河的轴线,并连结白宫和法院,形成三角形放射布局,构成全城结构中心

4)方格型路网和放射路网结合,形成美丽的街道景观

5)大胆的人口预测

出发点是城市的形态而不是功能上的考虑,由于朗方在法国居住过,因此为了体现国家的雄伟,还是采用了法国的园林式规划,街道很宽,蜘蛛网式的道路布局,街道面积作为公共的面积,在城市中所占甚大,动静比例失衡,极不合适

3. 资本主义早期城市存在的问题

2.城市土地商品化,成为资本家榨取利益的一种手段,因而也就出现很多斜街和高密度街。

3.城市布局完全改变,城市功能结构发生变化

4.城市环境恶化,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

5.城市交通问题尖锐化,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城市的流线组织复杂化,易发生交通错案

6.公用事业有所发展,但工业的盲目发展污染了城市

7.城市建筑艺术退化,建筑紊乱,环境景观质量下降

4.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对社会当前的局面不满,想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城市变革,并把社会问题和城市问题相结合。

1)乌托邦托马斯-摩尔 16世纪提出 54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控制,以免城乡脱离,财产公有。

2)太阳城康帕内拉财产公有,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3)基督教之城安德累雅

4)新协和村欧文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了研究。居民为300—2000人,耕地面积每人0.4公顷,村内设公共厨房,食堂,幼儿园等周围作为住宅,附近有工厂和手工作坊,产品集中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共有

5) 法郎吉傅立叶单位为法郎吉1500—2000人形成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代为社会大生产,组织公共生活,减少家庭劳动,“法蓝斯泰尔”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组织。

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他们设想将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实体,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出发点是解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问题,在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占有一定位置。也是后来的“田园城市”、“卫星城”等理论的思想渊源。(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理论渊源)

5.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1898《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

社会背景: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攫取政治资本

田园城市概念: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城市四周有永久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空间模式(城乡磁体):1)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4)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5)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6)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

社会目标:1)通过土地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息压力2)自主各种形式的合作社3)土地出租利息归公众所有4)提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

意义: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先驱性的城乡结合模式。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后来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6. 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提出带型城市设想。

1)摒弃摊大饼的城市扩展模式,使城市带状延伸

2)将城市交通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城市的交通轴线为不小于40米的干道,包括公路和电气铁路

4)长度无限留有发展余地

5)对城市分散主意有影响

6)从一个或若干个城市做多方延伸,可形成有机网络

7. 戛涅的“工业城市”理论.

原因:19世纪,产业革命破坏了原有的以家庭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结构,居住与工作地点分离

b.主要内容: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1)人口32000人

2)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中央为城市中心,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各分区之间用绿带隔离

3)有先进的城市交通

4)重视城市规划的灵活性,为各功能区发展留有余地

5)建筑采用先进的材料钢筋混凝土

8. 盖迪斯对城市规划学科的贡献

1854-1932,苏格兰人,创造了“城市科学”这一术语,《进化中的城市》(1915)贡献: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即周密地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它的历史贡献是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是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研究人类居住地与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关系,地点——工作——人:尊重当地历史特点,避免大拆大建。研究经济结构在地域上的分布,指出了城市集聚区形成的原因。

9. 英国的“卫星城”理论

雷蒙·温恩在1992年的《卫星城市的建设》中正式提出,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卫星城。英国田园城市协会过去曾经提出过这种解决伦敦发展的办法,现在没恩温的“卫星城市”理论肯定。

10. 赖特的“广亩城市”理论

赖特源自城市分散主义---对城市的否定。对现状不满、怀念威斯康辛州独立农庄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状态下提出。

赖特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他要创造一种新、分散的文明形式,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但是赖特所期望的社会史不存在的,他的规划设想也是不现实的。但其广亩城市描述已成为今日美国近郊的稀疏住宅以及居民点分布的离奇的图景的写照。

11. 伊里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受到田园城市理论思想的影响。但它关于城市发展,城市布局,城市结构方面的内容是全新。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未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理论作了系统地阐述。沙里宁认为当时趋于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与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具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城市健康的发展。

1. 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的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

2. 重工业不应该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上,轻工业也应当疏散出去,这些腾出来的大面积用地用以开辟绿地;

3. 个人日常生活和工作,即“日常活动”的区域做集中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做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认为现代的交通为分散提供了手段,分散要有机,且分散步骤要创造新的城市使用价值,使城市功能运转合理,更健康且有发展余地。

12. 勒·柯布西耶关于“现代城市”的设想

柯布西耶承认和面对大城市的现实,并不反对打成大城市和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他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发表的《阳光城》。其规划要点:

1. 城市中心地区通过技术改造以完整他的积聚功能技

2. 关于拥挤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3. 降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

4. 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嚼用系统

实践:

明日城市规划方案 1922

沃埃森规划 1925 巴黎市中心

阳光/光明城规划 1933 苏联莫斯科、辛迪加

昌迪加尔规划 1950 印度旁遮普帮首府

13. 欧美各国的新城建设

50年代的新城建设:

a.英国新城:1946年新城法和1947年城乡规划法---英国---生活与工作平衡、平衡、独立自足的新城

到1950年规划第一代新城14个。实例:坎伯诺尔德

1)规模更大、更加紧凑集中灵活2)完整的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3)丰富的山地景观和住宅

b.瑞典、日本和苏联的新城建设

瑞典新城---魏林比:规模较小、几个新城组成一个新区、设置集中的一个中心服务区

[日本---千里新城:规模较大、依托大城市和公共交通体系、集中设置新城服务中心(靠近车站)苏联新城---泽列诺格勒:规模较大、绿化多、布局简洁而丰富、选址好、人口发展快、集中设置城市中心。]

60年代以来英国的新城建设:

特征:更大、更紧密、更独立,强调经济性

1. 第二代新城---郎科恩

加大规模,简洁的8字形结构,分级组织、融合居住环境,鼓励公共交通

2. 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

规模更大些,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与规划,不再片面分区,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景观设计

3. 兰开夏新城---城市群

60年代以来法国的新城建设:

1. 平衡大城市地区的发展,增强其综合性和吸引力,依托现有城镇,

2. 发展较快,松散与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积极尝试新技术革新

3. 显著特点:占地很广,乡村气息很浓重。新城内保存着大片森林,水面和自然景色,大面积种植

60年代以来美国的新城建设:

四种类型:

1、大城市周围新建的新城

2、在原有城镇基础上扩建的新城

3、市区内改建或新建的“城种上城”

4、远离大城市,完全独立的新城

14.“邻里单位”、雷德伯恩体系与“划区”思想

雷德伯恩体系的特点:步行道与机动车道分离;步行道曲线布置,与绿地有机配置,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级:主要道路——局部性支路——尽端通路(分形原则);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呈口袋型;住宅区中配置商业中心等公共建筑。

佩里的邻里单位:即是规划的概念,也成为一种社会工程;一个邻里单位按一个小学所服务的面积来组成;邻里内任何地点距小学不超过1.2公里。邻里四周以主要街道为界,内部道路宽度适宜;内部设日常生活必需的商服设施,便于到达;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有足够的绿地。自由布置建筑,保证日照通风。

划区理论:用道路分级、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分开,避免沿街建设房屋的路网系统来决定城市街坊形式。

15. 《雅典宪章》

70年代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年在瑞士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简称CIAM。 1933年雅典会议上,研究了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提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应科学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

a.1933年雅典会议宪章内容:

1. 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

2. 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便的邻里单位

3. 建设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

4. 反对伟大的排场

5. 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

6. 重视城市空间效果

b.意义:适应城市新变化、挑战陈旧观念、强大的生命力

16. 六十年代以来的环境—行为研究

概述:视觉艺术到人的认知研究,从空间设计到场所设计,从物质环境规划到社会环境规划,公众参与规划。

1. 60年代初罗迦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明确把黄精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来认识。

2. 1961年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成长与消亡》,开始挣脱传统束缚,确定了社会使用方法。城市环境不再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而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场所。

3. 社会使用方法:研究人的认知,以及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对人的活动与场所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对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的研究,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

4. 场所: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包括情感要求,活动要求和对场所决策的参与要求。

17. 第十小组的“簇群城市”和亚历山大的“半网格形城市”——结构主义城市设计思想

基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提出“空中街道”“改变的美学”,提出一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批判旧思想,旧观点,提出新思想,新观点。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出来,城市和建筑以人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提出新的城市理念——簇群城市和流动变化

簇群城市的特征:

1. 关于流动——现代城市的复杂性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设想三角形的汽车道路系统,有空中街道的多层城市。

2. 关于生长的思想——城市是有就集体中生长出来的,每一代人只能因势利导,而不是重新组织整个城市。

3.关于变化——改变的美学,城市中需要一些比较固定、改变周期长的东西起统一作用,使城市景观延续下去。簇群城市以线性中的“干茎”为骨干,而多触角地蔓延扩展。

18. 日本的“新陈代谢”理论

1. 由于Team X思潮的影响,菊竹清川、黑川纪章发表了“新陈代谢1960宣言”,提出“新城代谢”规划理论。

2.他们强调宇宙生命,都有新城代谢的过程。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认识促进这种新陈代谢的实现。

3. 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入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以便过时的建筑单体或设备可随时撤换而不影响其他单体。

19. 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城市的螺旋型上升规律

原始社会——城乡不分

阶级社会——城乡对立

经济、文化发达阶段——城乡融合

一、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集中阶段

2.外延阶段或郊区化阶段

3.分散阶段或城市化阶段

二、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

1. 1920年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51个,第三产业比以前增大了城市化进程。中心集中

2. 人口大量涌向城市,造成城市化。

3. 50年代在一些西方发达存在存在交通,通讯促进城市人流涌向郊区化的现象

三、6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

(一)世界城市化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

(二)世界城市化的动态特征和地域组织形式

1.城市化职能构成上的改变

2.城市化空间地域上的改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