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

关于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看来阿房宫确实很豪华壮丽。但作者在这篇赋里,展开了更为丰富的想像,运用赋的传统手法,铺陈夸张,把阿房宫写得更为豪华壮丽。

谈古往往是为了论今。这篇赋也是如此。在这里,作者并非为了把秦阿房宫铺排描绘一番,而是针对当时的现实写的。这篇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这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动乱,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即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作者在这篇赋里就通过秦阿房宫的建造到毁灭,提出了一个历史教训:统治者穷奢极欲,不爱惜人民,只能导致自己的败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赋中,作者明确指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用赋这种文学样式表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这篇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第二部分是对阿房宫的议论。而铺排描写是议论的基础,为议论服务的;议论又是从铺排描写生发而来,紧紧切合于铺排描写。铺排描写处词采瑰奇,气势劲遒;议论处则警辟犀利,一语破的,戒鉴之义昭昭,绝无汉赋那种劝百讽一之嫌。

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部分又可分三段。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富丽。赋一开始只用一句话交代了阿房宫的建造:天下统一了,用大量的物质财富建起了阿房宫。这里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接着就写阿房宫的形象,先写外观:“三百余里”为其广;“隔离天日”为其高,“西折”“直走”为其气势,几笔粗线条的勾勒就从外观上、从整体上把阿房宫的雄伟写出来了。然后写内部,通过“流入宫墙”的“二川”,把人们的视野引入宫中。写宫中则是细线条的刻画。作者细致地铺排了楼阁、回廊、屋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等等,而在铺排中,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突出雄伟的气势,富丽的形象。比喻则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以人腰比喻回廊,以飞鸟啄食比喻檐牙,以“钩心斗角”比喻楼阁建筑的形势,这都是以动比静,化静为动,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而以巨龙比喻长桥,以彩虹比喻复道,又是用疑问的语气写出来的,就让人感到比喻与被比喻之间更相似,更逼真,把长桥、复道描绘得更壮丽。至于把歌台的歌声写成“暖”,写成“春光融融”,把舞殿的舞写成“冷”,写成“风雨凄凄”,实际上也是对歌台舞殿气氛的一种比喻,只不过这里是通过人的感觉来比喻的,所以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感受,有力地表现了阿房宫中急管繁弦,终日不绝,轻歌曼舞,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

第二段则从写建筑转入写宫女。中国古代,皇宫中宫女的多少,往往标志着帝王荒淫奢侈的程度。这里就是用夸张的笔法,写阿房宫中的宫女之多,以突出秦宫的豪华奢侈。开始先交代宫女的来源。如果说阿房宫的建造,是竭天下之物,那么阿房宫中的宫女则是尽六国之人。这些宫女原来都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今天却“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秦的强与暴于中可见。接着就抓住宫女生活最具有特征性的细节,以一套排比句加以铺排描写。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笔法,通过夸张把铺排描写集中到表现宫女之多上:当宫女们打开妆镜,就像天上的无数明星;当宫女们梳理头发,又形成一片片乌云;宫女们泼掉的

梳妆用水,使渭水都涨起了一层油腻;宫女们焚烧香料以熏居室,又呈现出烟雾弥漫的景象。这该有多少宫女啊!正因为宫女如此之多,所以当皇帝乘着宫车隆隆而过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去宠幸哪一个宫女,她们只能“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乃至有的宫女从始至终就没有见过皇帝。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六个“也”字,既不妨碍句式的整齐,又造成了语气上的一唱三叹;既渗透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又表现出对宫女们禁闭深宫的不幸的同情。

到了第三段,又从金玉珍宝之富来写阿房宫的奢华。阿房宫不仅竭天下之物,尽六国之人,而且穷人间之财。六国统治者多少代多少年积累起来的金玉珍宝,都被秦“输来其间”。而这些“倚叠如山”的金玉珍宝正是六国统治者“剽掠其人”而来的。这里,不仅点出六国“不爱其人”,秦也不爱“六国之人”,而且表明,无论是六国还是秦,他们的奢侈豪华都是建筑在对人民的剽掠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阿房宫里,秦人对这些金玉珍宝“弃掷逦迤”,视若石砾,其奢侈挥霍更在六国之上。这就为后文议论六国的失败,秦的灭亡,设下了铺垫。这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的比喻、第二段的夸张不同,主要是直叙其事,既与内容上对阿房宫奢华的揭露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直接相适应,又取得了变化多端,毫不呆板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下部分的议论,起了直接引渡的作用。

对阿房宫铺排描写的中心是奢侈豪华。

第四五两段就是这篇赋的议论部分了。汉代大赋结尾处往往有一点议论,但那是点缀,与全赋并不协调,也起不到议论的作用。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一般的就没有了议论。这篇赋则继承了汉赋结尾处议论的特点,但又有明显的变化与发展。这里的议论成分,不仅比汉赋大大加重,几乎占了全篇的一半,而且成为全赋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点题的作用。不是用议论为铺排做点缀,而是让铺排为议论服务。这种情况也是唐、宋赋的特点之一。

第四段以“嗟乎”二字开始,直接表达了作者无限感慨的心情,引起了议论。接着就紧承上段对秦人尽掠人间的金玉珍宝而又肆意糟蹋挥霍的描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有同心,心有同理,“秦爱纷奢”,难道别人就不爱惜自己的财物?为什么把别人的财物搜刮得一干二净,而秦人糟蹋挥霍起来竟视如泥沙?这就把“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理以及这种“纷奢”是建筑在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疯狂掠夺的基础上,一下子提了出来,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秦爱纷奢”是一篇之眼,前三段铺排的是它,后两段议论的也是它;它既总结了前三段的铺排,又领起了后两段的议论。然后通过一个“使”字把问题深入一步,联系阿房宫的豪华,进一步写“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理。这里,在一套排比句中,通过对比的手法,集中地铺排了阿房宫的豪华已经超越了天下可能有的财力物力,人民已经无法负担了。对比时,集中在一个“多”字上,一方面是阿房宫的豪华所需,一方面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对比之下,不仅说明了阿房宫的豪华程度,更揭示了这种豪华乃是人民的血汗。然后又通过第二个“使”字把这段开始提出的问题再深入一步,指出了“秦爱纷奢”的结果:天下怨怒,暴秦灭亡,阿房宫本身也化为一片焦土。这里写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既表现了秦的残暴,又说明了民怨难遏,人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但是“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秦始皇的统治却越来越“纷奢”,越来越残暴了。一方面是忍无可忍,一方面是更加残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了。这里称秦始皇为“独夫”“骄固”,作者对荒淫奢侈,专横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怒心情已溢于言表。这段的最后用一句话16个字,概括了秦王朝终至灭亡,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的历史过程,既简练又形象,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最后一段,则是在议论“秦爱纷奢”的基础上,一语破的,指出秦被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不爱惜人民,为作者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历史教训。议论还是由“呜呼”领起,表现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情,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前文已写出秦灭了六国,天下人又灭了秦。但这里却突然一转,提出使六国灭亡的不是秦,灭亡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秦国灭亡了呢?把人们由表面引向深入,不仅使文章波澜突起,走向高潮,也显得议论更加深刻,让人们更加注意。接着就急转直下,说明了六国与秦的灭亡都在于不爱惜人民。但这里是从反面说的,指出假设六国与秦能够爱惜人民,他们就不会灭亡。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导致了灭亡,就更让人感到教训的沉痛。这就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前边仍由“嗟夫”领起,后边以反问结束,更加深了沉痛的感情。最后用四个“哀”字结束了全文,把这沉痛的教训提交给作者当时的统治者。这里的“哀”并不是指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是指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这“后人”当然包括作者当时的统治者,如果“后人”只哀痛惋惜秦的灭亡,而不以秦灭亡的根本原因为戒鉴,改弦更张,只能重蹈秦灭亡的覆辙,同样会有更后来的人来哀痛惋惜自己的败亡。这四个“哀”字实在发人深省。

(选自《历代赋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阿房宫赋》鉴赏 霍松林

《阿房宫赋》鉴赏霍松林 《阿房宫赋》鉴赏 霍松林 杜牧是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统书》)的。那么,他写《阿房宫赋》,其用心何在呢? 关于阿房宫建造的时间、原因、地址及规模,《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贾谊传》《水经注?渭水》以及《三辅旧事》《三辅王图》等都有记述;《史记》成书最早,其记述也比较准确,故摘引如下:(始皇)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这一段记述与《阿房宫赋》的描写相对照,有几点值得注意。一、秦始皇修阿房宫,主要由于“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即随着国家的统一,作为国都的咸阳人口不断增加,原有的宫廷已不能满足新的需要,故于渭水之南营建新的朝宫。可见《阿房宫赋》把阿房宫的兴建完全归因于“秦爱纷奢”,并不确切。二、阿房宫先建前殿,终始皇之世,全部工程并未完成。即使全部完成,也谈不上《阿房宫赋》所说的“覆压三百余里”。三、秦始皇三十五年才开始修阿房宫,距始皇之死不过两年,因而《阿房宫赋》说“宫人”们“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也不合事实。 项羽入关,阿房宫即化为灰烬,杜牧描写阿房宫,所依据的最早最可靠的文字资料,也只能是《史记》中的有关部分。而把《阿房宫赋》的描写和《史记》中的有关记载相比较,就发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作者的艺术想像和夸张;想像和夸张的用意,则在于借历史题材以警戒当时的荒淫君主。就是说,这不是历史著作,而是文艺作品。如果把它看成历史著作据以考证阿房宫的规模,评论秦始皇的功过,那就错了。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历代评价 《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曰: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题商山四皓》云:南军不袒左边袒,四皓安刘是灭刘。皆反说其事。至《题乌江亭》则好异而叛于理。诗云:胜负兵家不可期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

12《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完整)

12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到了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古文,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他的诗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2.关于“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题乌江亭》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的《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题乌江亭⑴ 胜败兵家事不期⑵, 包羞忍耻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 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 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 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 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

2020年高一年级语文阿房宫赋翻译及赏析范文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一作:不知其;西东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有不见者一作:有不得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及注释】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

杜牧《阿房宫赋》全文欣赏

杜牧《阿房宫赋》全文欣赏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阿房宫赋》各位同学一定是耳熟能详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阿房宫赋》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见者一作:有不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

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创作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敬宗十六岁即位,昏聩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杜牧写下《阿房宫赋》。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最高统治者。 《阿房宫赋》评价 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出世,就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突破了六朝以来赋文日益骈俪化、声律化、形式化的趋势,开创了我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历来被人们所景仰,所称道。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艺术风格上摆脱了纤细、绮靡的文风,一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期:期望,预料。 【试题】 1.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第二首:。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李清照: 【参考答案】 1.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2.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鉴赏】 题乌江亭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

阿房宫赋文本赏析

(1)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后因平卢成德节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想趁机夺取洛阳,才作罢。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本文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更改。两年后,王死,半个世纪后,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2)主旨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赋。作者在前两段照顾文体要求(赋)的同时,以详略有致的笔法叙述了阿房宫的兴建和走势,描写了宫殿恢宏的规模和精巧迂折的内部结构,将阿房宫铺陈得亦真亦幻,雄奇瑰丽。又以夸张而细腻的笔触将宫内人物器具一一写到,极尽其奢华、尊贵与威严。“嗟乎”以下渐渐增加散句,发表议论,又用对比与排比以助文气,将之前的扬到极处一变而急转直下,一句一句剥落了阿房宫的尊贵与威严,而作者的价值判断也由此逐渐显露。最后一段写明观点,将赞美、痛惜、愤慨与哀怨交织的复杂感情归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虑,引人共鸣,收到“意在言外”之功。 (3)文章结构 (4)写作手法 ①想象、比喻和夸张的娴熟运用。 阿房宫毁于何时战火、何人之手,它本来的面目究竟如何,这些早已无人能够真正说清楚,但是这并没有限制作者驰骋想象的空间。文章不是“史论”,更不是“考证”,它是“赋”(一种带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因此作者娴熟地运用想象、比喻和夸张等手法,把阿房宫的楼阁廊檐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时而远观,时而近视,时而实写,时而虚拟,更将现实世界的宫廷布置嫁接到传说中的阿房宫中,造成幻境般的真实感;因出自想象,所以竭尽笔墨驰骋之能事。这样,作者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再现”了阿房宫,也将读者引入了一个空间丰富的异想世界。 ②描写、铺排和议论的综合运用。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议论中铺排,都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③骈散结合,长短错落的艺术运用。 文章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作结。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④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阿房宫赋鉴赏原文及翻译

阿房宫赋鉴赏原文及翻译 原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翻译: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的山林伐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讲解:“毕”“一”“兀”“出”都是动词。人教版原文标点为“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里将前三个逗号全部换为句号,意在通过延长句间停顿以加强语势。翻译时,每个句子末尾加上一个“了”字,其意义与此相同。 鉴赏:用四个三字对偶句式,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简洁而雄健,涵盖全文,叙事中寓褒贬。 “六王毕。四海一。”极写秦兴之骤。一“毕”一“一”,一抑一扬。让我们读者不得不思考:“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会“一”?原因何在?作者又为什么抑?为什么扬?目的何在? “蜀山兀。阿房出。”极写修阿房宫工程浩大。一“兀”一“出”,一因一果,亦是一苦一乐。在这里,我们读者不得不思考:为什么是“蜀山”“兀”?此一问,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岂不历历而在目前? 读完全篇,我们不难发现:“六王”之毕,实因其未能“各爱其人”,秦之亡,亦是因其未能“爱六国之人”,那时,再回头来看这开头,难道还不能发现作者所有的情感意思,早藏蕴于开头十二字中乎?难道还不能感受这四个三字句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的气势吗? 原文: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翻译:覆盖重压着三百多里的土地,完全遮蔽了天空和太阳。从骊山向北构筑,(再)向西弯折,一直延伸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流,缓缓地流进宫墙。 讲解:“骊山”“北”“西”都是名词作了状语。“而”为承接关系的连词。 鉴赏: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覆压”极言其占地广,“隔离”极言其楼宇高。“骊山”“二川”再衬其占地广,楼宇高。从此句开始,作者开始用繁笔展开描写阿房宫。原文: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翻译: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像腰带一样曲折迂回,屋檐像鸟喙一样向高空飞啄;(亭台楼阁)各自依凭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都向中心汇聚,(密密匝匝)屋檐对峙交叠。盘旋婉转,屈曲回环,像蜂房,如水涡(精致套连),挺拔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讲解:“缦”本是一种丝织品,活用为动词,“像腰带一样曲折”。“高”这里用作状语,“向高空”。“焉”助词“……的样子”,与“盘盘”“囷囷”组成短语,与“蜂房水涡”同样在句子中作状语。“其”为代词“它们”。 鉴赏:“五步”“十步”极写楼阁众多,“廊腰”“檐牙”极写姿态生动,“各抱”“勾心”极写布局精巧,“盘盘”“囷囷”“蜂房水涡”极写其姿态各异。三组四言骈句,一组散行长句,语言亦与内容相一致,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充满了想象和灵动之气。 原文: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翻译: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一点云彩,哪里来的蛟龙(飞腾)?双层的楼间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哪里来的(七彩)霓虹?高低参差、幽冥迷离的楼阁,(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 讲解:“长桥卧波”“复道行空”两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原文在“长桥卧波”“复道行空”两句后都用了逗号,这里改作“破折号”,其意为延展语音,加长停顿,以符合语义的跌宕。鉴赏:用这样跌宕的疑问句写出的比喻句,让人惊叹!惊叹于景物之美,更惊叹于作者笔法之妙:虽是整句,却跌宕如斯!相较于前一组句子的整散结合,更进一层。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

阿房宫赋赏析

①丰富瑰丽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历史上的阿房宫早已在硝烟 烈火中化为焦土,能见诸史书上的记载又语焉不详。然而作者借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以如椽巨笔极尽铺叙渲染,便使人如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这座宫殿的壮美和神奇。从“覆压三百余里”的楼、阁、廊、檐及“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的描写,到形容宫女晓妆的几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再现出阿房宫巍峨壮观的景象和众多美女丰姿盛态的娇艳,字里行间道尽了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极度的夸张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掠夺天下财富的残暴与贪婪。 ②语言精练至极而含义丰富深远。本文语言的精练已达到了不能 省一字的程度,如起笔的“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短短的十二个字,组成了四个三字句,一气呵成。不仅概括了战国时六国先后亡于秦的历史过程,表现出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和阿房宫工程的浩大,而且还起到了总领全文,暗示全文宗旨的作用。“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仅用十四字既尽述了秦国的灭亡,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谴责、哀怨之情,更为下文议论积蓄了力量。又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列举八物却不着一个动词,而秦王的挥霍无度已概括无余。全文似这样言简意赅,文情并茂的语句可谓俯拾皆是,足见作者锤炼语言之功夫。 ③骈散兼行,整齐中富有变化。本文充分发挥了赋体的形式特点

而不受传统赋体的束缚,采用了骈散兼行的句法。例如,既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这样整齐工巧、音节错落的句式,又于整齐中讲求变化,在一连数句的排偶之后,紧跟一句散文化的句子,如“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又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样奇偶相间、富于变化的句式,读来参差错落,有急有缓,格调别致,既便于表现丰富细致的感情,又略含咏叹意味。同时,作者还用许多叠词,如“溶溶”“盘盘”“囷囷”“融融”“凄凄”“荧荧”“扰扰”“辘辘”“磷磷”等加上“冥迷”“逦迤”等联绵词,因而音节优美和谐,琅琅上口,易于成诵。 杜牧《樊川集·上知己文章启》言本篇写作之由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知此文乃感触时事,借古以讽,非一般赋作习于夸饰富丽者可比。其立意在于戒宫室与声色之侈,故行文亦注此两端,尽陈其害,以动当世之心。 起首叙阿房之建立及其高广,总领全篇。述秦灭六国,统一四海,伐尽蜀山之木,造成阿房宫。如许两件大事,仅用十二个字;写其高广,仅用十个字,字字跳跃,紧张激越,所谓掷地作金石声者。 此文六国为宾,秦为主,故开首点六国,秦则不必点。因灭六国者秦,造阿房者秦,其为主,可不点而自明。然有六国之废,乃有阿房之兴;

高中语文课文《题乌江亭》赏析与练习

题乌江亭 杜牧(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知人论世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二、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三、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四、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 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 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 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 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 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 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 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 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 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 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 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已有 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 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 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 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

《阿房宫赋》赏析

《阿房宫赋》赏析 【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2),唐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县)人,出身高门世族,是曾做过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的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三年(829)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他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订《孙子兵法》十三篇。为人刚直,不肯逢迎权贵,力主削平藩镇,统一全国,加强国防,收复失地。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纥贵族的攻掠,诗文中多指陈及讽谕时政之作。他主张“凡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也就是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并用生动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思想内容。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他为“小杜”。著有《樊川文集》。 【解题】 《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樊川文集》,因杜牧有别墅在樊川故名。阿房宫,系秦王朝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的一座巨大的建筑群。《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渭南营造新宫。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古六尺为一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过五丈旗”。《汉书·贾山传》说,“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殿前立铜人十二,每个重十二万斤;宫中有天桥向东南通往终南山,山顶筑有阙楼;有大桥架在渭河上,向北直达咸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征用民夫七十多万动工兴建,至秦灭亡时尚未全部完工,所以此宫没有正式命名。据说当时人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就称它为“阿房宫”。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将其焚毁,大火三月不灭。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南,现存高大夯土台基,高约七米,长约千米。 本文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作者时年二十三岁。当时敬宗即位,年仅十六岁,却昏愦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作者写下此文。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当朝的最高统治者。 【注评】 六王毕,六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此即指六国。毕:完了,结束,指灭亡。四海一,四海:犹言四海之内,指全中国。一:用作动词,统一。蜀山兀(wù),蜀山:四川的山。

杜牧《阿房宫赋》阅读训练及赏析

杜牧《阿房宫赋》阅读训练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杜牧的《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希望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一作:不知其)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见者一作:有不见者)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

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相关练习及答案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16个字“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 2.《阿房宫赋》是朝(作者)写的(体裁)的典型代表。运用(手法),借写阿房宫的兴建毁灭,阐述的道理。他与被称为“小李杜”。 3.作者表达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句子是:“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4.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 5.《阿房宫赋》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 ,; ,” 6.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7.《阿房宫赋》的文眼是:“ ” 8.以下“而”字与其他三项用法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 关于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 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看来阿房宫确实很豪华壮丽。但作者在这篇 赋里,展幵了更为丰富的想像,运用赋的传统手法,铺陈夸张,把阿房宫写得更为豪华壮丽。 谈古往往是为了论今。这篇赋也是如此。在这里,作者并非为了把秦阿房宫铺排描绘一番,而是针对当时的现实写的。这篇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这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动乱,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即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作者在这篇赋里就通过秦阿房宫的建造到毁灭,提出了一个历史教训:统治者穷奢极欲,不爱惜人民,只能导致自己的败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赋中,作者明确指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用赋这种文学样式表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这篇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第二部分是对阿房宫的议论。而铺排描写是议论的基础,为议论服务的;议论又是从铺排描写生发而来,紧紧切合于铺排描写。铺排描写处词采瑰奇,气势劲遒;议论处则警辟犀利,一语破的,戒鉴之义昭昭,绝无汉赋那种劝百讽一之嫌。 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部分又可分三段。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富丽。赋一幵始只用一句话交代了阿房宫的建造:天下统一了,用大量的物质财富建起了阿房宫。这里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接着就写阿房宫的形象,先写外观:三百余里”为其广;隔离天日”为其高,西折”直走”为 其气势,几笔粗线条的勾勒就从外观上、从整体上把阿房宫的雄伟写出来了。然后写内部,通过流入宫墙”的二川”,把人们的视野引入宫中。写宫中则是细线条的刻画。作者细致地铺排了楼阁、回廊、屋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等等,而在铺排中,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突出雄伟的气势,富丽的形象。比喻则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以人腰比喻回廊,以飞鸟啄食比喻檐牙,以钩心斗 角”比喻楼阁建筑的形势,这都是以动比静,化静为动,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而以巨龙比喻长桥,以彩虹比喻复道,又是用疑问的语气写出来的,就让人感到比喻与被比喻之间更相似,更逼真,把长桥、复道描绘得更壮丽。 至于把歌台的歌声写成“暖”,写成“春光融融”,把舞殿的舞写成“冷”,写成“风雨凄凄”,实际上也是对歌台舞殿气氛的一种比喻,只不过这里是通过人的感觉来比喻的,所以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感受,有力地表现了阿房宫中急管繁弦,终日不绝,轻歌曼舞,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阿房宫赋》意思-赏析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阿房宫赋》意思|赏 析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一作:不知其;西东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见者一作:有不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

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