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MP4渲染设置GOP中I、B、P帧

关于MP4渲染设置GOP中I、B、P帧

关于MP4渲染设置GOP中I、B、P帧
关于MP4渲染设置GOP中I、B、P帧

关于MP4渲染设置GOP中I、B、P帧

其实关于压缩方式的说法,柯老大可能原来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个人觉得说法也不完全是“精确”的,M‐JPEG确实是属于比较过气的压缩算法,这个过气的原因是因为M‐jpeg只有帧内压缩,没有帧间压缩,所以,要达到同样损失小的画质,其码率就必须比较大

但是,帧内压缩有帧内压缩的好处,不能完全抹杀,帧内压缩的好处是在解码的时候由于只需要考虑对帧内压缩进行解压缩,不需要考虑帧间压缩带来的其他额外负荷(下面会说这些额外负荷是什么),所以,对计算机的计算“功率”要求比较低,解码最容易,代价就是高码率,之所以过气,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压缩非常不适合在网络上进行协同编辑和传输

以标清分辨率720×576为例,这种分辨率下,要达到广播级画质,M‐jpeg的码率应当不低于50Mbps(通常需要80Mbps,也就是大约2:1的压缩比,如果无损压缩的话,大概要到接近100Mbps)。

为了解决通过网络实现高质量视频的共享、协作编辑和传输,后来发展的MPEG2格式则大规模引入帧间压缩的概念

其实是有一些参考帧的,这些帧也叫I帧,是真正的图像帧,在参考帧之间是前向预测帧P 帧和后向预测帧B帧,形成所谓的IBP结构,两个I帧之间有多少个B帧和P帧,也有一些常用的组合,比如IBBP、IBPBP等等

这些帧的结构就是所谓GOP,GOP包含的B和P帧的数量越多,称为GOP越长,也叫LONG GOP结构,GOP越长,则压缩效率越高,但是也不是没有上限的,一般到GOP到15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时可以用例如25M甚至更小的码率来获得原来需要50甚至100Mbps才能获得的画质

但是,因为B帧和P帧是“虚幻”的帧,里面记录的其实是一些“预测”到的和I帧之间的差异,所以,在解码时,需要根据I帧和这些B、P帧计算出真正的图像帧来,这样就会在解码时带来更大的计算负荷

除此之外,真正做帧精度编辑时,由于隔很久才有一个真正的I帧,所以,必须将GOP范围内的所有B帧和P帧都计算出I帧来才可以进行帧进度的编辑和特效处理,这就是现在所有非编采用的LONG GOP素材本地高速临时解码方案。

也正是这个编辑精度的问题,其实在广电设备中,真正被大规模在编辑域使用的压缩格式是MPEG2 I only格式,就是只有I帧的MPEG2,也叫做MPEG2 422p@ML,由于抛弃了IBP long GOP结构,MPEG2 I帧格式的码率通常在标清时以50Mbps被认为是广播级质量

高清1080i时以120‐180Mbps认为是广播级编辑质量,100Mbps为可接受的播出质量;而播出时,广电系统的做法是为了节约传输带宽和存储压力,在从制作域向播出域的数据传输之前,将MPEG2 I帧再转换成MPEG2 IBP 短GOP或长GOP格式。

现在我们说的MPEG4已经是"此MPEG4非彼MPEG4",MPEG4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技术进步,所以,时至今日,MPEG4作为一个大的标准,其实内部包含了2个在视频压缩方向上的分类(MPEG4中还有很多面向其他方向的part),所谓MPEG4 ASP和MPGE AVC,MPEG4 ASP就是我们以前通常说的MPEG4的改进标准,而MPEG4 AVC也叫MPEG4 part 10,也叫H.264,

也叫AVC,反正就是现在最热门的压缩技术了

不过MPEG4 ASP也好,AVC也好,仍然不可避免的有和MPEG2 LONG GOP一样的解码额外负荷,所以,松下在其高清广播级摄录机中采用了所谓的AVC I,和MPEG2 I 一样,是只有I帧的AVC格式,这也是为了减少后期编辑时的解码负荷和便于帧精度编辑

不可否认的是AVC作为一种优秀的深压缩格式,其获得可接受质量时的码率大大降低了,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压缩深度更大,其解码效率也比较低,需要更强悍的计算机平台

例如,1080i的AVC I(松下的纯I帧AVC,100M码率),在现在的计算机条件下,实时解码和编辑也就是不超过3路的样子

而MPEG2 I 100Mbps,同样是在1080i的情况下,实时并行解码超过4路是完全有保障的,如果是采用长GOP的AVC,其实解码效率将会更加低

另外,AVC虽然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仅仅从编码角度来说,也不能说是一种最先进或者比较完美的格式,JPEG2000(简称J2K)和一些非主流的基于小波变换的视频压缩算法在技术上甚至更为领先

J2K其实在分层编码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其压缩效率甚至要高于AVC不少

例如,J2K 70Mbps码率下的1080i压缩质量至少极其接近于AVC I帧100Mbps,但是J2K的问题是目前其解码难度更大,对后期制作的设备的计算能力具有更大的压力,但是其前途及其值得关注

因为其分层编码能力在网络上具有更好的应用潜力,例如,你通过网络去下一个J2K的文件,先传给你的是这个J2K文件的低质量数据层,很快就能拿到,用来进行初步浏览和初略编辑,只有你需要进行最后合成下载的时候,才再次从网络上把这个J2K文件中包含的高质量数据层传给你,这样对网络的整体压力会减少很多很多。

首先:480i、576i、480P、576P都不能再归类在高清制式,前两个分别就是NTSC和PAL的“现代”叫法,后两个基本上没有实际的应用,另外,480i或480P的分辨率数据是704×480,但576i和576p的分辨率是720×576

其次,1080i分辨率是1920×1080,不是1280×1080,1440×1080这个分辨率其实不能算是1080i

还有,这个1440×1080仅仅是在记录时采用的分辨率,例如HDV1,内部记录的数据是1440×1080的,但是拍摄和回放时的分辨率都是1920×1080

因为除了在记录时或者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以原生数据拷贝方式进行处理时才会遇到这个1440×1080,如果是用HDV机器直接播放出来的信号会被设备自己上变换到1920×1080.

关于编码的说明有误解。咱们常用的DV AVI 的码率是20M 的,广播级才是50M 的机器【压缩的文件的码率】

关于MPGE AVC那个码率更大,一般TS 的等同于DVAVI .我手头最大的M2T 原版的蓝光有40M 的是DVAVI 的两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