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分析

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分析

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分析
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分析

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分析*

Analysis On Semantic Orientation of "DOU"

詹卫东

北京大学

提要 本文针对计算机处理需要,从实际语料出发,较全面地考察了副词“都”的义项区分及判定;分析了表“总括”义的“都”的语义指向的逻辑意义;“都”能指向哪些句法成分,不能指向哪些成分,以及判定“都”的语义指向的一般原则;“都”跟其他状语性成分的位置关系以及“都”形成的状中式vp 构成“的”字结构的能力。

关键词 都 语义指向 范围副词 句法规则 词义排歧

§1 引 言

陆俭明(1997)在综述有关“语义指向”分析时曾提到,找出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的条件,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事实上,国内汉语学界对副词“都”的意义和用法已有比较详细的刻画(吕叔湘1980,马真1983,侯学超1998)。海外学者则较多地围绕“都”的量化性质(quantification )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展开相关研究(Mok & Rose 1997, Zhang 1997 , Wu 1999)。此外,关于“都”与其他副词连用时的语序问题,在描写和认知解释方面也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黄河1990,袁毓林2002)。本文尝试对“都”的义项判定和语义指向性质做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能为计算机处理跟“都”有关的一些句法现象提供语言学上的支持。同时也希望为“语义指向”理论的系统研究积累素材。

为讨论方便,这里首先把有关“都”的义项及用法特点列表如下:

表1:现代汉语副词“都”的义项划分及用法示例1

义项 释义 用法特征 / 句法格式 实例 (1) {xp} + ... + 都 +...

这些产品都通过了质检 (2) {统指性xp}+...+都+...

全体同学都要参加 (3) {逐指性xp}+...+都+...

每位同学都要参加 (4) {任指性xp}+...+都+...

任何人都不准请假 (5) {条件性xp}+...+都+...

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来 总括“都”前成分(6) [...] 都是 + ...

都是他惹的祸 (7) 都+ ...+ {疑问词} +... 你都看见谁了? (8) 都+... + {贬义成分}

他都看些不三不四的书 都1 表“总括”总括“都”后成分

(疑问句,口语)(9) 都+动词+[的]+{np}

她不吃别的,都吃荤菜 连这道题都错了,……

(10) [连] + ... + 都 + ... 你都不去,谁还会去

(11) 动词+都+动词短语(否定形式)

看都不看一眼 都2 表“甚至”(12) 一+量词+... +都+动词短语(否定形式)

一眼都不看 (13) [...] + 都 + {xp} + 了 + [,…]

都12点了,还不吃饭 都3 表“已经”(14) 动词 + 都 + 动词 + 了 + [,...] 做都做了,后悔也没用

* 本文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教育振兴专项拨款”(项目名称“现代汉语句子结构规则研究及其辅助软件环境的开发”)资助。

1 表中{ }括出的成分表示“都”指向的语言成分,xp 表示某种类型的语言成分,[ ]表示该成分可以省略。

表1综合了《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对副词“都”的描写,并做了一些调整和补充2。值得指出的是,一般把“都1”释义为表“总括全部”,实际上这并不是很准确,“都1”的意思实际上更接近数学中的一个术语“遍历”(traverse),对比下面例子不难看出这一点:

a 张三和李四结婚了——

b 张三和李四都结婚了

例a与例b之差就一个“都”字。例a很可能被理解为“张三与李四结为夫妻”;例b 则很容易被理解为“张三与李四分别已经结婚了”(即“张三结婚了,李四结婚了”,这时“都”重读)。“都”在这里的作用是作为一个“遍历”算子(operator),使它前面的成分逐一与它后面的谓词成分发生意义关联(详见下文第3小节的说明)。不过,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改写“都”的词典释义。这里仍旧从众将“都1”解释为“总括全部”。

本文尝试回答下面这样两个问题:

(1)给定一个句子,如果其中含有“都”,它是哪一个“都”(即“都”的义项的判定)?

(2)对于“都1”,如何确定它总括的是哪个成分(即“都1”的语义指向的判定)?

计算机如果能正确回答上面这两个问题,会有许多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在汉英机器翻译中,由于汉语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名词性成分的单复数常常不能从词形本身得知,需要通过上下文的一些特征来帮助判定一个名词性成分的单复数,这时,“都”就可以提供一些线索,但由于“都”本身的多义性,这个线索又要小心使用:首先得确定“都”是表总括义的,才能作为判定名词性成分复数的依据。请看例子3:

例1 a 我担心的是,我们连这样的反应都没有。

I am worried that we do not even have that kind of reaction.

b 对违法犯罪的宗教徒,同其他违法犯罪的公民一样,都依法进行处理。

Law-breaking believers, like other law-breaking citizens, are dealt with according to law. 例1a中的“都”不是表总括的,而是表“甚至”语气的,因此在译文中应该译出“even”。例1b中的“都”总括前面的名词性成分“违法犯罪的宗教徒”,可以此为依据,将“宗教徒”的英语译词确定为复数形式(believers)。

再比如,有些句法结构对于计算机来说可能造成歧义分析,要准确排歧,也涉及对“都”的分析。比如下面例2可能被计算机分析为a、b两个结果。

从人的理解来看,例2应该按a这种方式分析,b的分析结果是错的,但是,如何让计算机也能像人一样对例2进行正确的分析,其中就可以利用到“都”的语义指向性质(详见下文第四小节的相关讨论)。

2表中(8)(9)格式是“都”的特殊用法,在书面文献中很少见,本文不讨论这类用法(可参见马真1983)。

格式(14)是以往描写“都”的用法时没有提到过的。

3本文所用例句除少量自造外,基本都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CCRL语料库检索系统2000年人民日报语料,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1998年人民日报语料(经过分词和词性标注)和计算语言所对政府白皮书及新闻材料进行整理得到的汉英句子对齐语料(2万多句对儿,150万字)。

此外,在人机对话系统中,常常会涉及到句式之间的变换(比如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变换),有时就需要考虑到“都”的语义指向性质,才能做出正确的变换。请看例子:例3 a 张三和李四买了老师指定的教材——> 哪些人买了老师指定的教材?

b 张三和李四都买了老师指定的教材——> * 哪些人都买了老师指定的教材?

例3a是正确的变换,例3b则是错误的变换,两句的差别就是b中多了一个“都”。因为“都”在疑问句中跟在肯定句中的语义指向性质不同,在进行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变换时,就必须加以考虑(详见下文第三小节的相关讨论)。

以下第二小节简要讨论如何判定“都”在具体句子中出现时的义项;第三小节讨论“都”可以指向哪些成分;第四小节讨论如何判定“都”在具体句子中出现时的语义指向;最后第五小节是余论,就两个跟“都”有关的句法问题做一些探讨。

§2 如何判定“都”的义项

判定一个多义词的义项,即词义排歧(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或WSD),无论是用统计方法,还是用规则方法,都是利用多义词所在上下文环境中的区别特征或示意特征(indicator)来加以判别。比如:一般情况下,“都1”的部分用法有相应的示意特征,“都2”基本都有示意特征,“都3”一般出现在口语语体,通常在谈话中才会出现,并且它总是跟句末“了”共现。除了利用示意特征区别义项外,还可根据频度不同4,选择比较合理的排歧策略,“都1”是优势义项,应该作为缺省值,“都2”的特征最明显,因此合理地确定义项的顺序应该是“都2”→“都3”→“都1”,即首先查看“都”所在的上下文中有没有符合“都2”的示意特征,如果有,就判定当前“都”为“都2”,如果没有,再看有没有符合“都3”的示意特征,如果有,就判定当前“都”为“都3”,如果没有,就取默认的缺省值“都1”。下面例4-6中“都”均与“连”共现;例7“都”前后中心动词相同(都是“应”),且“都”后动词短语是否定的;例8“都”所在格式为“一 + 量词 + 都 + 动词短语”,并且动词短语是否定形式的5。这些形式特征都可以帮助将句中“都”的义项判定为“都2”。

例4 我们连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为群众办事

例5 连睡觉都嫌浪费时间

例6 有的学龄儿童连学都上不起

例7 班级有人称我这班长为班主席时,我惶恐得应都不敢应。

例8 该交纳的,我们一分都不会少。

不过,真实语料中有些“都2”没有跟上面类似的示意特征,比如:

例9 我不该让你去朝鲜,害得你差点把小命都丢了。

例10 他都走了,你还呆在这里干什么?

例9中的“把”可以换成“连”,例10中“他”前面可以补出“连”,但这样的变换知识是无法教给计算机的,对这样的例子,计算机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来猜测了。上面两例中“都”前面出现的都是单数形式的名词性成分,因而不会是“都1”,于是判定为“都2”。

“都3”在书面语料中出现得很少,此外,“都3”跟“都2”一样,从传达信息的角度看,更多的是体现会话含义(计算机目前很难表示这样的会话含义),而并不着重在表“已经”这样的时间含义(这个意义也以认为是由跟“都3”共现的句末“了”负载的),因此

4我们在经过词性标注的1998年1月份人民日报语料中查到“都/d”出现1555次,“连/c”出现90次,其中与“都/d”共现65次(仅占全部“都”用例的4.18%)。2000年全年人民日报语料查到“都”出现23973次,其中“连”与“都”共现477次(仅占全部“都”用例的1.99%)。当然这些数字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都”的不同义项的分布状况,不过作为参考,基本上也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5“都”后也可以是形容词短语(ap),比如“……叫的声音尖细、单调、重复,一点都不好听”,这里从略未加展开讨论。

对于“都3”的判定规则应该严格(或者说更苛刻)一些。也就是说,如果“都1”跟“都3”竞争,一般是向“都1”倾斜。比如:

例11 我都二十九岁了,在农村算大龄青年了。

此例中“都”和句末“了”共现,“都”前是单数的“我”,因此应该判定为“都3”。如果“我”换成复数形式“我们”,则更适合把“都”的义项确定为“都1”。

跟“都2”,“都3”一样,“都1”也有一些明显的形式特征,比如表1中格式(2)-(5)“都”前面会出现关联词“无论、不管”等,还可能出现“每、各、凡,所有、任何”等特征词,或者出现联合结构形式的短语,可以根据这些示意特征的出现,判定“都”的义项为“都1”,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有时候“都”在具体语境中出现时本身也有歧义,即出现“都”三个义项重叠的情况。

例12 …… 夜以继日,几乎足不出户,手都画肿了。

例13 a 汤都凉了,快点喝。(若“凉”重读,则“都”表“已经”)

b 汤都凉了,没有一碗汤是热的。(若“都”重读,则“都”表“总括”)

c 汤都凉了,就更别说饭了。(若“汤”重读,则“都”表“甚至”)

例12实际上并不确定是两只手肿还是一只手肿。如果是前者,“都”是“总括”义,如果是后者,则是“已经”和“甚至”义的叠合。例13在口语中可以根据重音来确定“都”的义项,但在书面上则不易确定,因为“汤都凉了”中的“都”是三个义项的重叠。

下面我们假定已经判定出具体句子中的“都”是表总括范围的“都1”,接下来需要确定“都”的总括对象,也就是所谓“语义指向”的问题。

§3 范围副词“都”可以指向哪些成分

直观地看,“都”的语义指向可以图示如下(X为“都”所指向的语言成分),但严格来说,“都”的语义指向所具有的逻辑意义则应该是箭头右边所表述的逻辑式(α、β表示任意的语言成分,也可为空)。

...

P

...αx1β... P

...αx2β... P

...αx3β... P

...

图1:“都”的语义指向图示

X = { x1 ,x2 , x3 , ...},x1 ,x2 , x3,…是谓词P的参项(argument),这里所说的谓词的参项包括“施事”、“受事”、“与事”、“时间”、“处所”等语义角色。也就是说,X代表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个数大于等于2。元素个数可以是离散的,有限可枚举的(比如“同学们”、“各个国家”等),也可以是连续的,无限多个(比如“一直”、“所有实数”等)。X有时候以集合整体形式出现(比如下面例14),有时候直接以罗列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出现(比如下面例15)。

下面分十类列举“都”可以指向的成分的类型(例中均以下划线标出)。

1)指向普通名词性短语、重叠形式、量化短语、体词性代词、“的”字结构等

例14 全世界都知道谁是这场阴谋的策划者 (指向普通名词性短语)

例15 他朋友多,乡镇干部、小学教师、农民,专业户、修车的、掌鞋的,都愿意和他说话,…… (指向联合结构)

例16 ……,一个个都如此,就成了歌坛的病态群像。 (指向重叠形式)

例17 这一切都使人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指向量化短语)

例18 我看反正你我都知道什么意思,我就不再讲下去了。(指向体词性代词)

例19 树上的桑葚,熟的不熟的,都摘下来往嘴里塞。(指向联合型“的”字结构)2)指向时间词性短语

例20 学校每年清明节,都组织上千名初一学生去祭扫烈士墓。

例21 很少回家的吴信林,白天黑夜都在办案一线拼搏着。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义上只能表示“时点”(跟“时段”相对)的时间词不能成为“都”指向的对象,比如“现在”,“当前”,“目前”、“一开始”、“最后”等。有些时间词在人们的认知上也是以表示“时点”居多,因而一般也不能直接成为“都”指向的对象(比如下面例22),但如果前面加上“每”等逐指化数词,就可以很自然地成为“都”所指向的对象(比如上面例20)。

例22 灾区群众春节都吃上了肉,过好了年,……

上例中“都”指向“群众”,不指向“春节”。

3)指向处所词性短语

例23 沿途都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

例24 南瓜实在是一种遍地都能种植的蔬菜。

例25 维和士兵说,今天边界两边都十分平静

4)指向动词性短语、谓词性代词

例26 拉洋车,蹬三轮儿,都干过

例27 路这么宽,这么长,你怎么走都行。(指向谓词性代词“怎么”)

5)指向形容词性短语

例28 弄清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事情。要求定得过高、过低都不行。

例29 攻和守,凝聚和腾飞,外向和内向,都是同时间同空间的同在一个文化里。

上面例子都是形容词先形成并列结构,然后才成为“都”指向的对象,实际上,在人民日报语料中,“都”指向真正的形容词短语不多见,大部分都是下面这样的例子,即在书面语体色彩很浓的行文中,形容词作为名词短语的中心词,整体成为“都”指向的对象。比如:例30 新剧目之多,质量之高,风格之多样,市场之广阔,都前所未有。

例31 比赛路线之长、赛事之艰苦,都是近年来中国汽车赛事所罕见的。

例32 ……其犯罪情节之恶劣,涉案金额之巨大,都是触目惊心的。

6)指向小句

例33 公民用什么观点撰写什么著作,选择什么出版社出版,都是公民个人的自由。

例34 为什么上去了?为什么下降了?都要心中有数。

不难看出,“都”指向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小句等谓词性成分的情况中,这些被指向成分大都是以并列结构形式出现的。

7)指向时间副词

“都”可以指向表示“时间段”的副词(如“一直”,“历来”,“毕生”),不能指向其他类型的时间副词(如“尽早”,“待会儿”,“曾经”,“已经”)6。

例35 他同时强调,联合国在划线过程中,一直都保持着十分“公正、中立”的立场。

8)指向介词短语

下面是实际语料中的一些例子。其中被“都”指向的成分,有分项列举的(例36),也有总说的(例37)。

例36 在郭家和闫家,李鹏都具体地了解了他们退休后的生活保障问题

6 实际语料中大多数情况下“都”出现在其他类型的副词之前。统计2000年人民日报全年语料结果显示,

“都”+ 其他类型的副词共现次数4714,其他类型副词+“都”共现次数为1438,数量对比超过3:1,其中“一直”和“都”相邻共现28次(“都”和“一直”相邻共现7次)。“历来”和“都”相邻共现7次(“都”后跟“历来”0次),“毕生”和“都”相邻共现1次(“都”后跟“毕生”0次),“常年”和“都” 相邻共现1次(“都”后跟“常年”0次)。

例37 致富后的她把所有的资金都用在造林上。

9) 指向零形成分

有时候“都”指向的成分并不在句子中出现。比如:

例38 计划赶不上变化,都是车票惹的祸。

例39 她向记者哭诉说,“都是我把她给害了!”

例40 但在很多父母看来这样做却是顺理成章的:“都是为了孩子好!”

例41 他们对此后悔莫及:“都是黄色录像害了我们!

拿例40来说,“都是为了孩子好”前面隐含着一系列的事件x1,x2,x3,...,它们可以构成一系列命题:x1是为了孩子好,x2是为了孩子好, x3是为了孩子好,……等等。由于“A 是B”这个句式常常可以用来表示A事情的“原因”是B,因此“都是”开头的句子也常常用来表示事情的原因7。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也有的以“都是”开头的句子,并不是表示“原因”,“都”指向前面距离比较远的某个复数成分。比如:

例42 ……指着家门前新建的多兰湖公园和洁净的街道,自豪地告诉记者:“都是政府 带领我们干的,……

10) 指向非连续成分

以上例子中,除零形式外,其他“都”指向的成分都是连续的语言单位,但我们在实际语料中,还发现少量的例子,“都”指向的成分是不连续的,比如:

例43 音像业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主要面临的是三大难题:盗版、入世和网上音乐。

哪个难题解决不好,都将置音像业于困难重重的境地。

例44 山是国家的,树是集体的,都不是我张扬进的,……

在例43中,“都”指向小句,但这个小句没有显式地连续出现。按照上面对“都”的语义指向的逻辑分析,从例43应该可以导出下面的命题:

p1:“盗版问题解决不好,将置音像业于困难重重的境地”

p2:“入世问题解决不好,将置音像业于困难重重的境地”

p3:“网上音乐问题解决不好,将置音像业于困难重重的境地”

在例44中,“都”指向“山”、“树”,但这两个成分分别是“都”前两个小句的主语,不是句法上连续的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

以上十类情形,都是“都”指向它前面的成分。“都”也可以指向出现在它后面的成分,在疑问句中,“都”一定指向它后面的疑问词。不过,在人民日报语料中,“都”用在疑问句中的用例非常少。我们检索了2000年人民日报全年语料,“都”跟“什么、谁、哪里、哪儿”等几个疑问词相隔五个词的共现次数分别是44,19,5,1次,“都”跟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相隔六个词共现仅70次。下面是例子:

例45 我想知道何先生日常都负责什么呢?

例46“那都卖给谁呀?”“不知道,反正成车成车往外拉,

例47 你知道人身上的206块骨头都长在哪儿呀?

关于“都”指向疑问成分的情况,有两点值得提出来讨论。

(一)“都”用在陈述句中和用在疑问句中有指向方向上的差异,为什么在疑问句中“都”不能指向前面的疑问代词,而要指向后面的疑问代词呢?

(二)“都”能指向所有的疑问词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认识是,按照本小节开头的分析,一般情况下,“都”指向当前话域中的一个全称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每一个都是句中主要谓词的参项。而疑问句中的疑

7《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都是”就是表示原因的,我们觉得这样的说法欠准确。

也许随着使用频度的进一步增加,“都是”可能成为一个凝固的单位,作为表原因的介词使用。

问成分要成为疑问点的话,就不能是一个全称集合,因为全称没有疑问价值。对比下面的例句,不难看出这一点。

例48 a. 谁知道银行的开门时间?

b. 谁都知道银行的开门时间

例48a是疑问句,其中疑问代词“谁”是发问人关注的疑问点,这个疑问点对应着一个存在的集合,但不是一个全称集合,而是全称集合的一个子集(它其中的元素都是“知道银行开门时间的人”,它的补集则是“不知道银行开门时间的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发问才有价值。例48b中尽管也有疑问代词“谁”,但无法被解释为疑问句,因为这里的“谁”已经不可能成为一个疑问点,由于“都”的作用,使得“谁”对应着一个全称集合,这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都是“知道银行开门时间的人”。

由于“都”所指向的成分的全称集合性质跟疑问点的非全称集合性质相矛盾,所以“都”在疑问句中不能出现在疑问词之后,而必须出现在疑问词之前来化解这个矛盾。

对于上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经考察发现,有两类疑问成分,“都”不能指向。

例49 a 你们怎么来了——你们怎么都来了?—— * 你们都怎么来了?

b 你们怎么来的—— * 你们怎么都来的?——你们都怎么来的?

例50 你们怎么都把房子卖了?—— * 你们都怎么把房子卖了?

例51 你们为什么都把房子卖了?—— * 你们都为什么把房子卖了?

例52 你都看了哪些书?—— * 你都看了几本书?

例53 你都找了哪些人帮忙?—— * 你都找了几个人帮忙?

例54 都有谁去报名呀?—— * 都有多少人去报名呀?

从上面对比例句中可以看到,表示询问原因的“怎么”和“为什么”不能成为“都”的指向对象,因此这两个疑问词在疑问句中出现时,可以放在“都”的前面(例49a, 50,51)。跟询问原因的“怎么”同形的还有一个表示询问方式的“怎么”,这个“怎么”可以成为“都”的指向对象,因此跟其他疑问词一样,在疑问句中出现,必须放在“都”的后面(例49b),如果出现在“都”的前面,就成为表示全称集合的成分(比如上文例27)。此外,表示询问数量的“几”,“多少”也不能成为“都”指向的对象,数是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这跟“都”的指向性质也发生矛盾,“都”指向集合(从而推及到集合中的元素),不能指向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下面两个实际语料里出现的例句中跟“都”共现的“几”都不是问数量的。

例55 都几点了,你还在睡觉。

例56 你们都几号开学?

上面例55中“都几点了”,虽然包含疑问词“几”,但并不是有疑而问的真正疑问句;例56中的“几”虽然确实表疑问了,但并不是问数量,而是问时间。

除了上面提到的“都”可以指向非连续的语言成分外,理论上讲,“都”可以指向多个不同类型的语言成分(吕叔湘1980,侯学超1998对此均有描述)。这里不妨图示如下。

...αx1βy1γ ... P

...αx1βy2γ ... P

...

...αx2βy1γ ... P

...αx2βy2γ ... P

...

图2:“都”指向多个成分图示

X = {x1 ,x2 , x3 , ...},Y={y1 , y2 , y3 , ...} x1 ,x2 ,…, y1 , y2 ,…都是谓词P的参项(argument)。下面例子是人民日报语料中“都”指向两个成分的实例:

例57 近些年,各级公路上都不断出现新的加水站点和洗车点。

例58 每年春季,各地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植树造林。

§4 如何判定范围副词“都”指向哪个成分

上一小节比较全面地考察了“都”可能指向哪些成分,但对于一个包含范围副词“都”的具体的句子,要准确地判定其中“都”的语义指向,有时侯会面临如何在多个候选成分中进行选择的问题,在这个选择过程中,有时侯还需要从反面来看,也就是需要搞清楚,“都”不指向哪些成分?这样可以排除一些成分。一般而言,判定“都”的语义指向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1)被指向成分X自身必须满足两个条件:i. X应该是复数成分; ii. X必须可以充任谓词的某个参项;2)从结构位置上看,越靠近“都”的X,越可能是“都”的指向对象。对此,可图示如下(αP,βP表示任意的短语类型,):

αP

谓词: P

参项1: X

参项2: X’

图3:“都”的语义指向条件示意图

在上图中,X和X’都是复数成分,且都是句中中心谓词的参项8。因而都有资格成为“都”指向的对象,由于X在结构位置上与“都”更接近,因此比X’更有可能成为“都”的指向对象。下面看两个实例:

例59 老杨问明情况,把夫妻二人都叫到村办公室,……

例60 我们要发动农牧民把能种树的地方都种上核桃与花椒树……

在例59中,“老杨”、“情况”、“夫妻二人”都是名词性成分,但只有“夫妻二人”是显性的复数形式,且距离“都”最近,因此可直接判定为是“都”的语义指向对象。在例60中,“我们”、“农牧民”是显性的复数形式,“能种树的地方”则是数量不确定的形式(既可能是单数,也可能是复数),但它离“都”最近,因而优先成为“都”的语义指向对象。

上节谈到“都”指向“一直”等时间副词,也是符合上述原则的。除时间副词外,其他副词都没有资格成为中心谓词的参项,因而也都不可能成为“都”所指向的对象。由此也可以推想,尽管“都”可以指向介词短语,但像“按照”、“为了”这些介词,它们介绍的成分,都不是句子中心谓词的参项,因此这些介词的宾语,就不可能成为“都”所指向的对象,我们在2000年人民日报语料中检索“按照”与“都”相隔五个词共现的例子,检索结果为0;检索“为了”与“都”相隔五个词共现的例子,结果为7次,但没有一例是“都”指向“为了”的宾语的。

例61 各个厂家为了降低成本,都依靠组装、仿制 “走捷径” ……

8这实际上也就限定了X在它所在的短语块XP中一般只能占据“主语”、“宾语”、定语的“中心语”等位置,或者X单独构成一个短语块XP(比如副词“一直”作为状语成为“都”指向的对象)。

例62 请问电视台难道为了钱什么都不顾了吗?

上面例61中,“都”指向“各个厂家”,例62中,“都”指向表任指义的“什么”。都跟“为了”形成的介词短语无关。

图3所示的是判定“都”的语义指向的一般原则。照此可以对实际语料中出现的大多数“都”的语义指向进行判别,但是,还存在下面两个值得注意的情况。

(一)有时候,“都”指向的成分形式上是单数的,但实际上表示的是任指义,比如:例63 尽管现在经济发展,人民富裕,随便问一个新加坡人,恐怕至少都出国去过一、两个地方,但出国并不必然地等于开阔视野。

上例中的“一个新加坡人”表面虽然是“显性的单数形式”,但实际上表示的是“任何一个新加坡人”的意思,因此“都”可以指向这里的“一个新加坡人”,表示“任何一个新加坡人都出国去过一、两个地方……”这样的意思。

(二)上面说“都”所指向的成分都必须是句子中心谓词的参项,但反之并不成立,也就是说,参项并不都能成为“都”所指向的对象。这在“被”字句中特别明显。按说“被”后引出的名词性成分通常充当句子中心动词的“施事”语义角色,是谓词的参项之一,但实际上,“被”的宾语却不能成为“都”所指向的对象。

因为介词引出的成分通常跟句中中心动词有语义关系,上一节也已经指出,“都”可以指向介词短语。为考察“都”指向介词短语的情况,我们检索了2000年人民日报语料中几个高频介词9跟“都”共现的例子(如果介词在前,检索条件就是该介词跟“都”之间相隔5个词,如果介词在“都”后,检索条件就是紧邻出现),结果是“对”与“都”共现270次,“都”与“对”共现147次;“从”与“都”共现45次,“都”与“从”共现35次;“把”与“都”共现85次,“都”与“把”共现117次;“被”与“都”共现14次,“都”与“被”共现146次。很明显,“对”、“从”、“把”等介词在“都”前后出现的次数都是大致相当的。跟这些介词比较起来,“被”出现在“都”前跟“都”后的数量相差很大(约1:10),并且,“都”出现在“被”后的例句中,无一例是“都”指向“被”的宾语的。下面是实际语料中的部分例句:

例64 这一事件不仅对英国海军,而且对英国政府都是一大挫折。

例65 淡水对所有生物都是必不可缺的贵重资源。

例66 同一主题的晚会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办

例67 接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例68 谁也无法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

例69 只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例70 被扣押的纺织品都是经香港非法转运国家的货物

例71 俗者、庸者和被扭曲者都在随口宣示着一种生活哲学

例64-68是其他介词跟“都”同现的例子,例69-71是“被”跟“都”同现的例子。在后三个例子中,“被”后面都没有可供“都”指向的成分。

认识到介词“被”的这种性质,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跟本文第一小节中提到的陈述句和疑问句之间的变换的情形类似,在人机对话系统中,也会涉及到所谓的主动句跟被动句之间的变换。如果主动句中出现了“都”,就不能随意变换为“被”字句了。请看:例72 这三位老师批评过张三——张三被这三位老师批评过

例73 这三位老师都批评过张三—— a * 张三都被这三位老师批评过

—— b * 张三被这三位老师都批评过上面例72是普通的主动句,可以很自然地转换为相应的被动句(“被”字句)。例73

9北大计算语言所1998年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中,前10个高频介词按频度降序依次是“对、到、为、从、与、把、向、由、于、被”。

也是主动句,但其中包含了“都”,就不能像例72那样转换成被动句,无论是73a还是73b,都不合语法,例73a不合语法是因为“都”前没有复数成分(注意:如果“张三”重读,这里的“都”理解为表“甚至”义的“都2”,例73a就是合语法的);例73b不合语法则是因为“都”不能指向“被”后宾语,因此在例73b中“都”仍然缺少一个合适的被指向对向10。

第二个作用是可以根据“被”后面出现“都”推断,从“被”到“都”之间形成的不是介词短语(pp),而是np或vp等。从计算机处理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这有助于进行句法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纠正错误的分词结果,比如对上面例71进行分析时,就可以把“被扭曲者”捆绑起来,成为一个词,而不是像下面这样的错误分析:

例71' * 俗者/n 、/w 庸者/n 和/c 被/p 扭曲者/n 都/d 在/d 随口/d ……

跟本文第一小节所举例2类似,下面这些例子中的“被”都应该分析为一个名词短语中的成分,而不是跟整句中心动词发生修饰关系的介词结构状语。

例74 30%以上的被调查学生都有过一次以上被强行勒索的记录

例75 为了稳定这些考生的情绪,对每个被取消了考试资格的学生都安排3个干部和教师做工作,……

认识到“被”字结构与“都”的语义指向之间存在的冲突,对自然语言分析和理解来说,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在“被”和“都”共现的句子中,“都”的语义指向成分不可能是“被”的宾语,因此,这时“都”的指向对象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指向“被”所在的名词短语(如例75),一是跨越“被”字指向“被”前面的适合的语言成分,比如:

例76 每次被小袁发现,他都不是简单地训斥我,而是耐心地给我讲道理,

例77 其次是至今还有24个德国公民被关在美国的监狱里,都未被告知相关权利 在现代汉语的介词中,“被”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可以不带宾语就进入到句法组合中,其他介词都没有这种用法。从这点上说,“被”跟中心动词之间的关系似乎比一般介词要更紧密一些。而且受到英语被动态形式的影响,“被”除了介词这个角色外,似乎还部分地承担着动词语态标记的功能。作为语态标记,它跟动词的关系非常紧密,同时也因此能作为构词手段跟动词性成分一道,在构造新词方面起作用,比如“被调查者”、“被扭曲者”、“被选举权”,“被聘方”,“被害人”等等,这也是一般介词所不具有的特点。或许由于“被”跟动词之间关系的这种特殊性,使得“都”无法插入“被”跟中心动词之间的位置。尽管作为介词的“被”仍然是引出动词的“施事”角色,但这种情形下,“都”无法指向这个参项。

上一小节已经指出,实际语料中,“都”的语义指向还存在着特殊情形,即被指向对象可能不是连续的语言成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说这是由于省略造成的,这会给计算机判定“都”的语义指向造成很大困难,因为省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上下文的分析。而这正是计算机的弱项。这里再给出一个“都”指向非连续成分的例子:

例78 其中场上两名主力年轻队员一个16岁,一个17岁,球龄都才两年, 只打过一次全国青年排球联赛。

从意义上看,“都”应该是指向“两名主力年轻队员的球龄”,但由于省略,在实际话语中“两名主力年轻队员的球龄”并没有连续出现,而是间断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实现自动判定,必须依赖其他的知识,比如“球龄”可以看作是一价名词,因而必须有其他名词作为它的参项,满足其配价要求,这样,对于例78而言,首先确定“都”指向“球龄”,然后向前搜索“球龄”的配价成分,只有“队员”是 [ +人 ],满足“球龄”的配价要求,于是“两名…队员的球龄”组合为一个名词短语,成为“都”的语义指向对象。

§5 余论

10如果把副词看作逻辑算子,它所指向的对象看作是算子必要的约束变元,可以说,例73a,b之所以不合法,是没有满足算子的变元约束要求。

以上探讨了范围副词“都”能指向哪些成分,不能指向什么样的成分。这些知识对计算机理解(understanding)含有“都”的句子有所帮助。下面我们简略谈谈跟“都”相关的另外两个句法问题。一是“都”跟其他状语性成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二是“都”作状语形成的动词短语跟“的”字结构的关系。注意到这些问题,对计算机生成(generating)含有“都”的句子会有所帮助。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下表的例子显示了介词“在”形成的介词短语(pp)做状语跟“都”的相对位置存在两种不同情况。

表2:

A B

C

1 他们都在食堂吃饭 ?

他们在食堂都吃饭? 在食堂,他们都吃饭

2 他们都在部队工作 ?

他们在部队都工作? 在部队,他们都工作

3 他们都在铁丝上晾衣服 ??

他们在铁丝上都晾衣服 ??

在铁丝上,他们都晾衣服

4 他们都在地上睡觉 ??

他们在地上都睡觉?? 在地上,他们都睡觉

I

5 两个孩子都用左手写字 ??

两个孩子用左手都写字?? 用左手,两个孩子都写字

1 ? 他们都在班里有外号他们在班里都有外号在班里,他们都有外号

2 ? 他们都在国外很想家他们在国外都很想家在国外,他们都很想家

3 ? 他们都在舞台上很活跃他们在舞台上都很活跃在舞台上,他们都很活跃

4 ? 他们都在班里是干部他们在班里都是干部在班里,他们都是干部

5 ? 文、理都在北大很受重视文、理在北大都很受重视在北大,文、理都很受重视

6 ? 他们都在历史上很有名他们在历史上都很有名在历史上,他们都很有名

II

7 ? 他们都在过去不敢发表

自己的看法他们在过去都不敢发表自己

的看法

在过去,他们都不敢发表自己

的看法

“在”形成的pp跟“都”之间位置关系有I、II两种类型,I类是“都”在pp前;II 类是“都”在pp后。大致上,袁毓林(2002)在解释副词连用的语序时所提出的语义接近原则也能用来说明上面的现象。具体说来,这里的“语义接近”指的是中心谓词跟出现在它前面的谓词参项(即介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密。比如“是”作为中心动词时,“都”明显倾向于靠近中心动词(“他们在班里都是干部”),因为“是”的“语义参项”跟“是”的关系不是很紧密。如果参项跟谓词之间语义接近(这种参项大致相当于“核心论元”或“必要论元”),则“都”倾向于被挤到更左边(远离中心谓词)的位置(比如上表中I组例子,从I1到I5,参项与动词之间的紧密程度是增加的,表中用??表示不合法程度增加);如果参项跟谓词之间语义疏远(大致相当于“外围论元”或“可选论元”),则“都”倾向于放在更接近中心谓词的位置(比如上表中II组例子)。

有时候“都”既可在pp前,也可在pp后,但位置不同会造成整句意思的差异,比如:例79 a 他们在球场上都奋力拼搏

b 他们都在球场上奋力拼搏

c 在球场上,他们都奋力拼搏

上面例中a跟c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都是表达对施事(“他们”)的行为活动的一般性描述,没有跟具体的时间(或事件)挂钩(这时候“在球场上”这个参项跟中心谓词“奋力拼搏”的关系相对疏远);而b表达的意思是对施事的行为活动的一种现场描述,是对具体时空下施事的行为的描述,跟具体时空相关(这时候“在球场上”这个参项跟中心谓词“奋

力拼搏”的关系更紧密,表现为相邻出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更大的上下文语境来显现。比如b可以用来回答“他们现在在哪儿?”这样的问题;而a,c则不能用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能用来回答“他们在球场上表现如何”这样的问题。

下面再看“都”构成的状中式vp跟“的”字结构之间的关系。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80 那些人都曾经吸过毒——吸过毒的那些人——* 都吸过毒的那些人

例81 那人只吸过一次毒——吸过一次毒的人——只吸过一次毒的人

很显然,由“都”形成的状中式vp(比如“都吸过毒”)不能附加“的”构成“的”字结构起转指作用。而跟“都”同属副词(表限定范围义)的“只”却可以(例81)。

下面是实际语料中“都”跟“的”共现的一些例子:

例82 这终年都热的国家哪有雪呀?

例83 在前提、国情都不同的情况下,一些国外的理论不可能照搬……

例84 在当今社会什么都商品化的情况下,……

例85“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这些例子都显示,“都”要被包含在“的”字结构中,必须首先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句,即“都”的语义指向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形成“的”字结构。认识到这一点,对计算机更好地进行结构分析无疑也是有帮助的。

致谢:本文中部分语料和数据的获取得到了北大计算语言所段慧明老师的帮助;本文在新加坡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上宣读后,承蒙戴耀晶、顾阳、石毓智等诸位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顾阳先生还提供了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情况作为参考。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1980)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2] 马真(1983)《关于“都/全”所总括的对象的位置》,载《汉语学习》1983年第1期。

[3] 太田辰夫(1987)《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蒋绍愚、徐昌华译)。

[4] 黄河(1990)《常用副词共现时的次序》,载北大中文系编《缀玉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1996)《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6] 陆俭明(1997)《关于语义指向分析》,载《中国语言学论丛》第一辑,北京语言文化大

学出版社。

[7] 候学超(1998)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8] 崔希亮(2001)《语言理解与认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9] 袁毓林(2002)《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载《语言学论丛》第26辑,

商务印书馆。

[10] MOK Sui-sang & Randall Rose, 1997, The Semantic and Pragmatic of DOU: A

Non-quantificational Account, In Xu Liejiong ed., The Referential Properties of

Chinese Noun Phrases, Centre de P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Paris 1997.

[11] Zhang Ning, 1997, A Binding Approach to Eventuality Quantification in DOU Constructions,

In Xu Liejiong ed., The Referential Properties of Chinese Noun Phrases, Centre

de P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Paris 1997.

[12] Wu Jianxin, 1999,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 Ph.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1.语义分析? 机器机和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人可以直接理解词的意思,文章的意思,机器机不能理解。 人看到苹果这两个字就知道指的是那个圆圆的,挺好吃的东西,搜索引擎却不能从感性上理解。但搜索引擎可以掌握词之间的关系,这就牵扯到语义分析。 可参考: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6716512.html,/dispbbs.asp?boardID=2&ID=74541 2.为什么要使用语义分析? 我国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普遍采用西基于拉丁语系的“关键词”技术,以此来分析理解中文。然而,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它与西语之间巨大的区别,所以从汉语信息处理的需要看,当前急迫需要突破的是语义问题。 可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6716512.html,/dicksong2008/blog/item/88fb751e9ac9501a4134 17f4.html 2.1中文与西语不同决定我们无法采用西语的架构体系来处理中文,具体区别在于: 西语词间有间隔,汉语词间无间隔。众所周知,英文是以词为单位的,词和词之间是靠空格隔开,而中文是以字为单位,句子中所有的字连起来才能描述一个意思。 例如,英文句子I am a student,用中文则为:“我是一个学生”。计算机可以很简单通过空格知道student是一个单词,但是不能很容易明白“学”、“生”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把中文的汉字序列切分成有意义的词,就是中文分词,有些人也称为切词。 “我是一个学生”,分词的结果是:“我是一个学生”。中文分词就成了计算机处理的难题。 汉语形态不发达,句尾没有形态标记。英语动词、名词很清楚,加上词尾可以是副词;西语有时态,过去式、现在式等等非常清楚,中文则依靠词语或者依靠自己的判断来确定时态。 同音字多增加了机器识别的难度。 汉语语义灵活,由于形态不发达,所以语序无规律。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说:“按…主-谓-宾?或…名-动-名?这一规则,计算机可显出…牛吃草?,也可显出…草吃牛?。从语法格式上看,…草吃牛?也不错,但这句话是说不通的。 人依靠自己的经验可以判断,机器如何来判断呢?

词义的分析与描写

第七节词义的分析与描写 学习要点 1. 掌握义素分析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2.了解辅助性的语素析义法以及构词析义法 3. 掌握解释现代汉语词义的四种基本方法 4. 能够比较准确地描写词语的意义 一、语义场 1、语义场是指语义的类聚,是借用物理学“场”(物质存 在的一种基本形态)的概念而来的。 语义场强调的是一个词跟全体词在语义上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语义场必须在一个共同语义要素的支配下组成。例如: 家畜(共同义素) 牛、羊、马、猪、骡 同一词语可以依据不同的语义要素归入不同的语义场。 ?多义词根据不同的义项一般可以归入多个不同的语义场。 2、义素分析与语义场 根据语义要素建立语义场,大的语义场下面可以分出小的语 义场,义素分析法必须在最小的语义场里进行。例如: 儿子、女儿——血缘语义场 哥哥、弟弟 姐姐、妹妹 ?同一语义场的词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个词义范围的 扩大或缩小都会受到周围词语的影响。 二、义素分析 ?义素的确立过程就是对一个词义进行分析的过程。 ?一个词义包含许多的义素,而义素的提取只注意那些在一组对比中有区别作用的意义要素。 (一)义素的提取 1.必须提取跟其他词有区别作用的义素。例如: “父亲”的区别义素是 [ + 男性 + 血亲 + 长一辈 + 父系 ], 这四个义素是有区别作用的本质性义素,只要其中一个义素不 同,或再加上别的一两个义素就可以与其他的词语区分开来: 母亲: [ - 男性 + 血亲 + 长一辈 + 母系 ] 舅舅: [ + 男性 + 血亲 + 长一辈 + 母系 ] 姑姑: [ - 男性 + 血亲 + 长一辈 + 父系 ]

姨娘: [ - 男性 + 血亲 + 长一辈 + 母系 ] 姨父:[ + 男性–姻亲 + 长一辈 + 母系 ] 2.要提取的应该是最小义素。例如: 习惯、习气、陋习、积气 长期形成不易改变贬义行为作风习惯 + + - + - 习气 + + + - + 陋习 + + + + - 积习 + + + + ++ 最小义素是相对的,是建立在“有区别价值”的基 础上的,也就是说要寻找最小的有区别价值的义素。 如上面这组词如果把第二个义素换成“稳定”的,就 不如“不易改变”来得恰当,因为“不易改变”除了 含有“稳定”义外,还有“改变很困难”的意思。 3.要找出一组词的共同义素,这样就能使有关的辩析建立在共 同的意义基础上。例如: 蓄谋、合谋、密谋、阴谋 “考虑”是一般的思考,范围又显得过宽。 “策划”除了思考外,还含有要作出决定、付诸行动的意义。 挑选“策划”作为“蓄谋”四个词的有区别价值的共同义素, 这样就能使义素分析进行得更准确、简洁。 (二)义素分析法的作用 提取义素到什么程度要看能否达到区别词语意义的目的。 义素分析法在分析词义的内部构成,以及词义的类聚、组 合、比较、变化、系统的关系上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人们往 往可以根据一个共有的义素来建构一个词群。例如: 滴:[+液体 +落下 +一点一点地] 变换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义素就成了“浇”“流”“迸” “溅”“淋”“喷”“溢”“漫”“滋”等。 三、语素析义法 汉语里的复合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语素义跟词 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素义来了解词 义。语素相同的词构成了同族词。 以“人”为例,形成四组词群: 前族词:人民、人名、人马、人类、人力、人称、

第三节 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

第三节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 一、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该词语的语义范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小李吃了/ 苹果吃了 吃饭了/ 来人了 (一)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1.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小牛在吃草。/杯子被王华打碎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也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花猫逮住了一只大老鼠。/他把书拿走了。 3.系事:指联系动词连接的对象。 他是学生。/陈伟成了一名画家。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也可用介词“给”引进。 他们送母校一幅油画。/他还给我一支笔。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她在房间里打毛衣。/我们学校盖了一幢教学大楼。 6.工具:指动作行为的凭借物,也可用介词“用(拿)”引进。 你吃大碗,我吃小碗。/王涛用毛笔在写字。 7.方式:指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 明天考口试。/他用蝶泳游完了全程。 8.处所:指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起总、终点,也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我住二楼。/陈小玉去了师大。 9.时间:指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他回家乡过春节。/我的课请排在星期五。 10.目的:指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 他在筹备展览会。/刘玲为考大学在复习。 11.原因: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也可用介词“因为”引进。 他在外呆了一个月避避风头。/他爷爷因为肺病住了院。 12.材料:指动作行为所使用的材料,也可用介词“用”引进。 他在给青菜浇水。/地板用油漆涂了一层。 13.致使: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也可用介词“使”引进。 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我们要使环境更加漂亮。 14.对象:指动作的对象,也可用介词“对(向)”引进。 他在教育孩子。/向同学们表示感谢。 (二)语义关系的解释力 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吃面条、吃大碗、吃食堂、吃低保 妈妈在包衣服、他们在包饺子、外头包牛皮纸、礼品包小包 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谓词搭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例如: 买毛衣、织毛衣 打人、来人 二、语义指向

语义分析与双语词典-Read

语义分析与双语词典 南京大学钱厚生 语义分析(semantic analysis)是双语词典编纂过程中最主要的语言分析。它不仅与释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双语词典结构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吸收语义学研究成果,应用新的语义分析方法,对双语词典编纂很有益处。 一、词典语义分析对象 语义分析, 笼统地讲是对语言单位的意义进行分析。对于词典编纂工作来说, 语义分析就是对词语的意义作出科学的分析。 广义上讲,词语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语法意义(syntactic meaning)、语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等。狭义上讲,词语的意义主要指词汇意义。 在词典编纂过程中, 语义分析的首要对象是词汇意义。语义分析的本质就是词义分析(lexical semantic analysis)。至于语法意义、语体意义、语用意义和文化意义, 则是语法分析、语体分析、语用分析和文化分析的对象。所有这些语言分析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分别探讨,不要混淆。 一般认为,词汇意义包括外延(denotation)和内涵(connotation)两项内容。严格地讲,内涵属于文化意义范畴,应当通过语言文化分析来解决。因此,双语词典语义分析要先集中在与词汇外延相关的意义成分。 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又称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或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是词汇意义的核心部分。外延意义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双语词典释义的准确性,而准确性恰恰是双语词典的生命线。对被释词语外延的界定过宽或过窄都会造成词典释义方面的失误。因此,在双语词典编写过程中,编者必须对源语词目和对应词的外延进行反复对比分析,选择最佳匹配。 二、义素分析与双语词典 语义分析方法多种多样。义素分析,又称语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是语义学著作和词典学著作中经常讨论的一种。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词义是由各种义素(sememe)组合而成的,正像语音是由若干音素(phoneme)构成一样。当然,语言的义素要比音素复杂得多。 义素是词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词语的意义大多是由若干个义素组成的。例如,英语“man”的意义是 [+HUMAN] [+ADULT] [+MALE]这三个义素的总和, 即男性成年人;“woman”的意义是 [+HUMAN] [+ADULT] [–MALE], 即女性成年人;“boy”的意义是[+HUMAN] [–ADULT] [+MALE], 即男性未成年人;“girl”的意义是 [+HUMAN] [–ADULT] [–MALE],即女性未成年人。可用下列语义矩阵表示: HUMAN ADULT MALE man + + + woman + + - boy + - + girl + _ _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学号:2014134117 姓名:方皓玥指导老师:刘伶俐摘要:“才”和“就”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高且在用法上有所联系和区别的副词,因此针对“才”和“就”的义项作为切入点,进行语义指向分析,并进行对比,得出:副词“才”在表示“刚刚”、“量多”、“表示强调或肯定”、“表示只有在某种情况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时为前指;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只,仅仅”、“量少”时为后指。副词“就”在表示“强调事情很早已经发生”、作为范围副词时限制范围义和“就”前动词/名词有联系、加强肯定的“就+动/形”结构,强调主语已符合谓语所提要求时为前指;“立刻,马上”、作为范围副词(一般情况下)、加强肯定的“就+是(在)”结构和“就+动”结构,表示意志坚决,不容改变、表示“承接上下文得出结论”时为后指。副词“才”和“就”在限制范围量小时语义指向都为后指,而在其他情况下两者语义指向并不相同。 关键词:语义指向;副词;对比;才;就

一、“语义指向”的界定 汉语语法学界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产生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并且这对世界语言学来说是一个贡献。 那么什么是语义指向呢?这一点学术界亦有诸多论断,不过大体是一致的。以下三个说法从不同方面对语义指向进行了说明: 周刚(1998)在《语义指向分析刍议》中指出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即语义指向主要考虑句法上非直接成分之间所发生的语义上的直接联系。[1] 程树铭(2013)亦在相关论文中说明任何一个句子的组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一对应:其一,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其二,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缘由首先在于结构层次分析或者说直接成分分析的不足。[2] 陆俭明(1996)指出实际上,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只有补语、修饰语(定语和状语)、谓语的语义指向值得考察。[3] 副词最主要的语法特征即副词都能做状语,有部分程度副词(很、极—好得很,好极了)还能做补语。因此在语义指向的研究中,副词是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便选择了“才”和“就”这两个副词进行语义指向的研究,选择这两个副词的原因是“才”和“就”在语义上对立,但在一定语境下也可以意义相同进行互换,这两个副词联系较为紧密。 二、副词“才”的语义指向研究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99年)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王自强主编,1998年1月第一版),“才”的副词语义大致可以分为:A.时间副词。(a)刚刚,表示事情在前不久发生;(b)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 B.范围副词。(a)表示“只”、“仅仅”;(b)表示数量少,程度低。 C.语气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 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 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这个

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这个时期的语法研究还有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即教学语法。中国第一次有了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语法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它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往往对每类词的语法特点都详加说明,分析句子时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在确定主语宾语时不依据施受关系,而大体依据位置的先后。到了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空前活跃,空前繁荣,空前深入,是语言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部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朱德熙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影响深远。80年代以来,研究的实践越来越证明,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多角验证”的思路是既宽展又有效的。90年代以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比以往更加活跃,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法的各个方面,研究队伍更加壮大,取得的成果更加引人注目,新的理论、新的见解被提出来。“三个平面”理论、本位理论、配价语法、汉语的时体研究等问题都成为二十世纪末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这个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句法

语义场与词义的类聚

第五章语义场与词义的类聚 问题定位: 义项与义素分析是对词义的微观分析,是就词的某一个意义本身而言;语义场与词义的类聚是对词的宏观把握,讨论的是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目的要求 1.掌握语义场的定义与性质; 2.掌握语义场的类型; 3.掌握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4.把握反义词的特征与不平衡性等问题。 一、什么是语义场(P275) 定义---语义场是指义位形成的系统。即通过不同义位的对比,根据它们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别。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个义位含有共同的义素,表明它们同属于一个语义场,同时又含有一些区别义素表明彼此间的差别。 例如:椅子凳子沙发(类义义场) 共同义素:坐具;区别义素:+[靠背]+[弹簧] 二、语义场的性质 1.系统性 属于同一个语义场中的词,它们在意义上是互相依存和互相限制的。也就是说要确定一个词的范围,必须首先比较这个词与同一义场的其他词在意义上的联系,以及这个词在语义场中所占的位置。一般说来在一个语义场中,每增减一个词,这个场所包括的词就要作相应的调整。 例如:爱人 【爱人】原指“恋爱中的一方”;后指“丈夫或妻子”。 分析:“恋爱”一词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其原义由“朋友”“对象”代替,导致“朋友”“对象”各增加一个义项。 【朋友】①彼此有交情的人。②指恋爱的对象。

【对象】①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②特指恋爱的对方。 分析:“朋友”“对象”各增加了一个义项,构成一个语义场。“爱人”与“丈夫”“妻子”构成一个语义场,并使“妻子”“丈夫”的使用频率减弱。当前随着“先生”“太太”“老公”“老婆”等词语的流行,爱人的使用频率也有所降低。 图示: 【爱人】原义:恋爱中的一方——朋友、对象(增加义项替补) (转移)现指:丈夫或妻子——丈夫、妻子//先生、太太、老公、老婆 注:【爱人】①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现代汉语词典》83与96版) 又如:哥哥姐夫姐姐嫂子 在城市多以“哥哥”代替“姐夫”,以“姐姐”代替“嫂子”,相应“哥哥姐姐”的指称范围增大,“姐夫嫂子”的使用频率减低。 2.层次性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义场都存在着大小不同的结构层次: 语义总场--若干子场--……最小子场 例如: 交通工具:水陆 陆路(火车/电车/三轮车/自行车/汽车)——卡车/轿车/客车等 空中 drinks(饮料):beverages(茶类):tea(茶)/coffee(咖啡) wines(酒类): claret(红葡萄酒)/hock(白酒)3.民族性 语义场的划分要受到社会的(包括社会状况、社会认识、风俗习惯等)和语言的(交际需要、语言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具有民族特点。目前语义场研究较为深入的领域是颜色词与亲属词。比如颜色词的划分标准有较大差异,有的按色泽的深浅划分,有的按光谱的长短划分。据某些学者考察,美洲印地安语中的那伐霍语(navajo)不区分蓝和绿,黑色用两个词表示,灰和棕用一个词表示。又如云南的德昂语有“红、黄、蓝、白、黑”等词,但无上位词“颜色”。

第五章_词义

第五章词义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 一、词汇的定义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全部词语的总和。词汇不论指什么样的范围,总是个表示集合体的名称,绝不能用来表示个别的词。 词汇同语音、语法比较起来是最敏感、最容易变化的。 二、词义 (一)词义的定义 语言的意义非常复杂,总的说可以分为两类。由词的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叫作语法意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产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 词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是词义形成的基础。 (二)词义的构成 1.理性意义 词的理性意义,也叫词的物质意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反映后所形成的意义。这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词义的基础。 2.词的附加色彩 词的附加色彩包括表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联想色彩。 表情色彩就是说话者对所谈论对象的评价和态度,有褒有贬有中立。 语体色彩是语言使用受言语环境制约而产生的。在语言体系的同义手段中,有的适用于书卷语体,有的适用于艺术语体,有的适用于谈话语体,有的适用于科学语体等等。 联想色彩是从词汇意义的联想而产生的。 三、词义的基本特征 (一)概括性 (二)模糊性

When the last of my fellow-passengers had gone, I put down my paper, stretched my arms and my legs, stood up and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on the calm summer night through which I was journeying, nothing the pale reminiscence of day that still lingered in the northern sky. A .G .Gardiner: A Fellow-Traveller 当我的最后一个旅伴下车后,我放下报纸,伸伸手脚,站起来眺望旅途窗外那沉寂的夏季的,注视着那白日的暗淡余晖仍都留在北方的天空。 (三)全民性 四、词义成分分析 (一)义素分析的定义 1.义素的定义 词义的义素分析就是直接从语词的意义下手,把语词的意义分解为若干个意义元素,从而寻找出语词意义结构单位的描写单位。 2.怎样进行义素分析 义素分析就是把语义分割成最小的对立成分,从而描写语义的相互关系。 “父亲”:[+男性+直系亲属+长辈] “母亲”:[+女性+直系亲属+长辈] “儿子”:[+男性+直系亲属+晚辈] :[+男性+旁系亲属+长辈] 分析一组词的语义成分,可以采取列语义成分矩阵的方式。用竖标表示语义单位,横标表示语义成分,两标相交点用+—表示。 汉语中表示各种长辈亲属关系的语义矩阵: [男性][旁系][长辈][父方][父方兄弟][母方兄弟][兄长]叔叔+-+++- 伯伯+-++++ 姑夫+-++— 舅父+-+-+ 姨父+-+-—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文研究 1998年第3期(总第68期)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周 刚 8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方法,就是语义指向分析。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对这一方法的系统探讨和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旨在对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类型、作用和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 1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年代,胡树鲜(1982)在 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 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 指向 ,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语义指向是由 指向 演化而来, 指向 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提出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其实语义指向分析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60年代,文炼(1960)就已指出汉语的句子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具体分析了这种语法现象: 他洗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他看小说看得着了迷。 第 两句的格式相同,都是 主 谓 宾 谓(重用) 补 。但是表达的语义关系不完全一样: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宾语的,而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主语的。 文章虽然没有用到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但是使用了 说明 一词,相当于语义的指向。接着,李临定(1963)进一步讨论了有关补语跟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问题,却也没有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而延续使用 说明 一词。语义指向分析方法至此呈现萌芽状态。到70年代末,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1979)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在语义上A指向C 的说法: 也有这种情形: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是在语义上A指向C,例如:(a) 圆圆的排成一个圈 (圆的圈)|(b) 走了一大截冤枉路 (走得冤枉)|(c) 几个大商场我都跑了 (都总括几个)。 吕先生提纲挈领地分析了形容词状语、定语和副词状语三种成分的语义指向,为语法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进入80年代,沈开木(1983)开始使用 指向 这一术语,分析了 也 字语义上的 多项指向 问题。刘宁生(1984)首次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论述了在句首的 在 介词结构的语义指向,指出 在 句法上是全句的修饰语,其语义指向却不一致,有时指向主语,有时指向谓语。此后,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就使用开了,运用语

语言学概论分类模拟语法(四)

语言学概论分类模拟语法(四) 分析题 1. 分析下面两个有歧义的语言片段,分析造成歧义的原因: (1)你这倒霉蛋的弟弟(2)三个艺术学院的学生 答案:(1)你这倒霉蛋的弟弟 属于组合歧义中的词义歧义,语义指向不同造成歧义。“倒霉蛋”可以指向“我”,意思是我是个倒霉蛋,我有个弟弟。“倒霉蛋”还可以指向“弟弟”,意思是我的弟弟是个倒霉蛋。 (2)三个艺术学院的学生 属于组合歧义中的语法歧义,层次不同造成歧义。“三个”可以修饰“艺术学院”,意思是有三个艺术学院,学生是这三个艺术学院的。“三个”也可以修饰“学生”,意思是艺术学院的三个学生。 2. 分析下面语段的层次,并说明其中含有哪几个词组、哪几个词、哪几个语素: 两本儿书、一份报纸我都收起来了。 答案:分析下面语段的层次,并说明其中含有哪几个词组、哪几个词、哪几个语素: 词组:两本儿书一份报纸我都收起来了 词:两本书一份报纸我都收起来了 语素:两本书一份报纸我都收起来了 3. 下面是台湾高山族阿眉斯语的一些句子和对应的汉语意义: nipatafaj kaku tiniraan. 我去陪伴他。 陪伴我他 niala tnira tura awaw. 他去拿那盏灯。 拿他那灯 u parakataj tmi. 阿麦是司机。 是司机阿麦 tku wama nimi. 阿麦父亲叫古拉斯。

古拉斯叫父亲阿麦 nitala hu kaku tmian. 我再去等一下阿麦。 等再我阿麦 niama kami tmian. 我们去阿麦那儿玩。 去玩我们阿麦 (1)写出上述材料反映的句子成分的语序。 (2)上述材料反映出来的表人专名有什么语法范畴? (3)上述材料反映出来的人称代词有什么语法范畴? (4)上述语法范畴是用什么语法手段表示的? (5)写出阿眉斯语表示宾格的语素。 答案:(1)上述材料反映阿眉斯语的句子成分的优势语序是BAC,即动词——施事——受事。 (2)上述材料反映表人专名的语法范畴有“格”,包括主格(如阿麦的主格mi)、所有格(如阿麦的形容词性所有格nimi和名词性所有格mian)和宾格(如阿麦的宾格mian)。 (3)上述材料反映出来的人称代词的语法范畴有“格”和“数”,“格”包括主格(如他nira)、宾格(如他iniraan),“数”包括单数(如我kaku)和复数(如我们kami). (4)上述语法范畴是用外部附加(ni)和内部屈折(如kaku—kaini)表示的。 (5)阿眉斯语表示宾格的语素有前加的i和后加的an。 4. 试以变换分析法说明下列句子的意义差异。 (1)墙上挂着画。 (2)台上演着梆子戏。 (3)山上架着炮。 答案:以上句子可以变换为: (1)墙上挂着画。………………………………………(1)a画挂在墙上。√ (2)台上演着梆子戏。…………………………………(2)a梆子戏演在台上。× (3)山上架着炮。………………………………………(3)a炮架在山上。√ (1)墙上挂着画。………………………………………(1)b墙上正在挂画。× (2)台上演着梆子戏。…………………………………(2)b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3)山上架着炮。………………………………………(3)b山上正在架炮。√ 通过变换可见:“挂”的语义特征[+存现][-持续],“演”的语义特征[-存现][+持续],“架”的语义特征[+存现][+持续],即(1)墙上挂着画。表示存现、附着。(2)台上演着梆子戏。表示持续。(3)山上架着炮。有歧义,既可表示存现,又可表示持续。

语义场

(一)关于“语义场”的理论 1.什么叫语义场 语义场就是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2.语义场的来源 “场”最早是物理学上的概念,如“电场”“磁场”“重力场”,后来将“场”引入语义学,建立了“语义场”。 3.语义场的层次 4.语义场的种类 (1)分类义场;(2)顺序义场;(3)关系义场 一语义场的性质 语义场是由语义系统中的一组有关联的义位组成的、具有一定共同语义特征的聚合体。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义现象尽管极为复杂,但它仍是成系统的,是一个与语音和语法相并列的同属于语言系统的子系统。同其它系统一样,语义系统也是由若干成分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性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语义既是一个系统,包含着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那么,它无疑是可以进行结构分析的。结构是系统内成分间内在有机联系形式,或者说是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层次间依照一定的共同性所形成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总和以及其表现形式。在语义系统中,语义的众多成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既相互隶属,又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有序的聚合体。这个聚合体具有层次化和网络化等特点,因而能从结构成分、结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察。 要分析语义系统的结构关系,必须先确定结构成分。我们把组成语义系统的基本结构成分称为“义位"。义位是语义系统中能独立存在的基本语义单位(相当于“义项"的概念)[(1)],它是以词义中的指称意义为基础,辅之以附加意义而形成的。也就是说,考察一个词义是否为义位,关键在于看它的指称意义能不能独立,能不能与其它指称意义相区别,如果能,则应算为义位;如果两个指称意义没有多大区别,那就应再分析其附加意义有无不同,如不同之处特别明显,也应分别算为义位。比如,把“枯萎"“逝世"“归天"这三个语义单位互相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均是指生物的发展过程,但前者和后两者的指称意义有明显不同,前者是指草木干枯、萎缩,而后二者则是指人的死亡。后二者的指称意义虽然基本一致,但附加意义有差别,分别带有庄重色彩和迷信色彩。因而,它们是三个不同的义位。 在语义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义位在总的方面均有共同点,服从共同语义原则的支配,各作为聚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一个义位不仅自身独立,更为重要的是,它还通过多种关系与其他义位相关联,从而取得彼此存在的价值。一般说来,这诸多联系不外是“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两种性质的联系,不外是纵的方面逐级隶属,横的方面相互对立的两种形式的联系。义位之间在语义系统中正是从共时方面由这些联系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种性质的组系化、层次化的聚合,即从结构的平面上构成了语义场。例如,具有共同语义特征“说"的义位就有“说、扯、称、道、讲、唠、聊、嘀咕、唠叨"等等,这些义位聚合成组,构成

语义分析

三、词法、语法、语义分析结合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在实现词法、语法分析程序的基础上,编写相应的语义子程序,进行语义处理,加深对语法制导翻译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将语法分析所识别的语法范畴变换为某种中间代码(四元式)的语义分析方法,并完成相关语义分析器的代码开发。 二、实验内容 语法制导翻译模式是在语法分析的基础上,增加语义操作来实现的。对于给定文法中的每一产生式,编写相应的语义子程序。在语法分析过程中,每当用一个产生式进行推导或归约时,语法分析程序除执行相应的语法分析动作之外,还要调用相应的语义子程序,以便完成生成中间代码、查填有关表格、检查并报告源程序中的语义错误等工作。每个语义子程序需指明相应产生式中各个符号的具体含义,并规定使用该产生式进行分析时所应采取的语义动作。这样,语法制导翻译程序在对源程序从左到右进行的一遍扫描中,既完成语法分析任务,又完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方面的工作。 输入:包含测试用例,如由无符号数和+、?、*、/、(、)构成的算术表达式的源程序文件。 输出:将源程序转换为中间代码形式表示,并将中间代码序列输出到文件中。若源程序中有错误,应指出错误信息。 三、实验设计 语法制导翻译模式实际上是对前后文无关文法的一种扩展。一般而言,首先需要根据进行的语义工作,完成对文法的必要拆分和语义动作的编写,从而为每个产生式都配备相应的语义子程序,以便在进行语法分析的同时进行语义解释。要求从编译器的整体设计出发,重点通过对实验二中语法分析程序的扩展,完成一个编译器前端程序的编写、调试和测试工作,形成一个将源程序翻译为中间代码序列的编译系统。 对文法G3[<算术表达式>]中的产生式添加语义处理子程序,完成无符号数的四则运算的计值处理,将输入的四则运算转换为四元式形式的中间代码。本实验只进行了算术表达式四元式的翻译。 四、源代码 1、在.h文件中添加了 //语义分析部分 #define PMAX 5//define 后面不加括号,定义产生式符号属性字符串的长度 int NXQ=0; /*全局变量NXQ用于指示所要产生的下一个四元式的编号*/ int NXTemp=1;//整型变量NXTemp指示临时变量的编号 int SentenceCount=1;//存放文件中句子的个数 struct QUATERNION /*四元式表的结构*/ { char op[PMAX]; /*操作符*/ char arg1[PMAX]; /*第一个操作数*/ char arg2[PMAX]; /*第二个操作数*/ char result[PMAX]; /*运算结果*/ }pQuad[256]; /*存放四元式的数组*/ char EBracket_Place[PMAX];//(E)的语义属性

词义分析和语义场

(一)什么是词义 客观事物(这里指人脑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一切生物、非生物、事件以及它们的行动、状态、性质等等)反映在人脑中,产生感觉(sensation),知觉(perception),表象(representation);人脑把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和抽象,形成概念(concept)。人们用语言形式把概念固定下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符号(sign),这就是有一定意义的词。也就是说,词的意义的"人"赋予它的,难怪英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奇(Eric Partridge)说过,"Words have no meaning; peope hav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人赋予之)。传统语义学家通常用三角图形来说明词义,称"词义三角"(triangle of significance): 意义(概念)Meaning (Concept) 词Word 形式Form……所指对象Referent 这个图形表示:第一,词有两个方向--"形式"和"意义(概念)"。"形式"首先是指词的语音形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发音,其次是指词的书面形式,也就是平常的说的拼写;与此相对的是词的意义(其核心部分是概念),也就是词的内容。每个词都有一定的形式和意义;这两方面缺一不可,统一在每个词中。第二,词义与所指对象联接在一起--一方面,词义在客观世界中是有所指的,另一方面,词义又是客观世界的某一(或某些)事物在语言中的反映。客观世界是无穷无尽、无限丰富的,客观世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千差万别。人类语言无法完完全全地准确表达客观世界。一种语言无论词汇多么浩瀚、词义多么丰富,都不足以完完全全地准确反映客观世界。 现代语义学家对"词义三角"提出很多批评,涉及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但是如果我们从学习语言的实用目的出发,粗浅地分析词义、解释有关词义的种种现象,传统语义学提出的"词义三角"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三)词义分析和语义场 前面已经提到,词义是词的内容,每个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每个词义又可以进一步分析成若干个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s)或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作为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s)。叶姆斯列夫(Hjelmslev)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语言理论导论》中应用于语义成分分析了"公羊、母羊、男人、女人、男孩、女孩、公马、母马"这组词。至于语义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则是美国的人类学家威廉·古迪纳夫(W. H. Doodenough)于1956年提出来的。此后,美国语言学家奈达(Nida)、卡兹(Katz)和福德(Fodor)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man, woman, boy, girl都属于"人"(human)这个语义范围(即语义场,semantic field),以"人"(human)这一共同的语义成分为核心,以男性(male)女性(female),成年(adult 每个词的语义又可以分别通过区别性特征表示为: man: +人+ 成年+ 男性 woman: +人+ 成年-男性 boy: +人- 成年+ 男性 girl: +人- 成年- 男性 把每个词义分析成若干语义成分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完整地了解词义,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例如:adult和grown-up这一对同义词就可以表示为:+ 人+成年,另外再表明它们的文体区别,前者是正式用语,后者是非正式用语。又如man这个词的多义性可以表示为:它有两个词义,第一个词义是+ 人+ 成年+ 男性,第二个词义是+ 人。 词义研究的另一种理论是所谓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这个理论最早是由德语言学家特里尔(Jost Trier)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词都身居其亲属概念之间,这些词相互之间以及它们特指的那个词一起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整体,这种结构可称为"词场"(das Wortfeld)或语言符号场(das Spraches Zeichenfeld)。其实,语义场就是同一词类的词由于它们之间紧密的联系而形成的一个词汇小体系,这些词具有它们的共有语义成分,体现了它们的概念核心。属于同一个语义场的词除了具有共同的语义成分以外,还具有各种非共同语义成分作为区别性特征。按照区别性特征的不同,语义场可以分为同义、近义类义、反义等几种。同义语义场里的词的概念意义相同,关联意义有差别;近义语义场里的词的共同语义成分的含义在程度上有细微的差别;类义语义场里的词在非共同语义成分的种别上有差异;反义语义场里的词的非共同语义成分的含义截然相反或者相对。各个语义场之间也呈现着包含、并列、部分覆盖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用语义场的概念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很有用,请好好学习之。 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 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 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

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 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

层次性不强; 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 如:我们不走。≠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 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 含义: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 研究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学号:姓名:方皓玥指导老师:刘伶俐 摘要:“才”和“就”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高且在用法上有所联系和区别的副词,因此针对“才”和“就”的义项作为切入点,进行语义指向分析,并进行对比,得出:副词“才”在表示“刚刚”、“量多”、“表示强调或肯定”、“表示只有在某种情况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时为前指;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只,仅仅”、“量少”时为后指。副词“就”在表示“强调事情很早已经发生”、作为范围副词时限制范围义和“就”前动词/名词有联系、加强肯定的“就+动/形”结构,强调主语已符合谓语所提要求时为前指;“立刻,马上”、作为范围副词(一般情况下)、加强肯定的“就+是(在)”结构和“就+动”结构,表示意志坚决,不容改变、表示“承接上下文得出结论”时为后指。副词“才”和“就”在限制范围量小时语义指向都为后指,而在其他情况下两者语义指向并不相同。 关键词:语义指向;副词;对比;才;就

一、“语义指向”的界定 汉语语法学界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产生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并且这对世界语言学来说是一个贡献。 那么什么是语义指向呢?这一点学术界亦有诸多论断,不过大体是一致的。以下三个说法从不同方面对语义指向进行了说明: 周刚(1998)在《语义指向分析刍议》中指出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即语义指向主要考虑句法上非直接成分之间所发生的语义上的直接联系。[1] 程树铭(2013)亦在相关论文中说明任何一个句子的组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一对应:其一,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其二,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缘由首先在于结构层次分析或者说直接成分分析的不足。[2] 陆俭明(1996)指出实际上,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只有补语、修饰语(定语和状语)、谓语的语义指向值得考察。[3] 副词最主要的语法特征即副词都能做状语,有部分程度副词(很、极—好得很,好极了)还能做补语。因此在语义指向的研究中,副词是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便选择了“才”和“就”这两个副词进行语义指向的研究,选择这两个副词的原因是“才”和“就”在语义上对立,但在一定语境下也可以意义相同进行互换,这两个副词联系较为紧密。 二、副词“才”的语义指向研究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99年)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王自强主编,1998年1月第一版),“才”的副词语义大致可以分为:A.时间副词。(a)刚刚,表示事情在前不久发生;(b)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B.范围副词。(a)表示“只”、“仅仅”;(b)表示数量少,程度低。C.语气副词,表示肯定、强调。D.表示只有在某种情况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 “才”既可前指也可后指,但“才”是单指向副词,即在一个句子中,“才”的语义指向只有一个。下文会讨论“才”作为副词每一个义项的语义指向。 (一)作为时间副词 作为时间副词,“才”有两个义项,当它表示“刚刚,事情才发生不久”时,既可放在单句中,也能放在前一小句,后一小句用“就”呼应,表示两件事紧接着 发生,如: (1)我才从上海回来不久。(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2)你才来就走,忙什么呢(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3)这是他们在莫干山消夏的纪念品,前几天断了线,新近才换好的。(茅盾《创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