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寻找情感凝聚物

寻找情感凝聚物

寻找情感凝聚物
寻找情感凝聚物

寻找情感凝聚物

【技法讲座】

哪些可以成为“情感凝聚物”?

1.一个物件

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事物记录生命的屐履、留下情感的印痕。抓住这些曾凝聚过情感的事物,就会拎起一大片记忆和情感。鲁迅的散文《风筝》,写“我”看到北京空中放飞的风筝,回想起童年时代对兄弟的“精神虐杀”,表达“我”的痛悔、迷惘等复杂感受。鲁迅究竟有没有折断弟弟的风筝,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领略文学大师的创作技巧。“我”由眼前北京的风筝联想起儿时故乡的风筝及“我”折断弟弟风筝一事,结构紧凑而自然。当“我”寻求弟弟的宽恕时,弟弟却全然忘却,风筝凝聚了“我”对“精神虐杀”的沉重反思。如果没有借助“风筝”这个事物,而想在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里表达如此深刻的主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在艺术感染力方面也会大打折扣。

2、一种花草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每一种花草都是生命,都可以凝聚我们的情感。席慕蓉的《海棠》一文,给我们以启示:作者读大学时曾买回一大盆棕榈,却被母亲给换成两盆海棠,自己一度为此惋惜、不解。后来,当“我”在异国他乡寻找属于中国的那点芬芳时,蓦然发现“海棠是属于年轻时母亲的花”,“我”切身体会到母亲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曾“一面赏花一面编织着美丽的梦”。当“我”有了这层认识后,“再看见海棠花时,总忍不住想要买下来。要买下来的,不仅是那盆花,还有那盆花里的青春,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的古老而芬芳的故国。而我终于明白了我母亲的心了。”席慕蓉对母亲由误解、隔膜到理解、认同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海棠的态度变化而表达出来。

3、一个细节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写作也是如此,不管你的主题如何深刻,情感如何动人,如果没有生动的细节,就不能算是优秀的记叙文。何蔚《踢着石子回家》一文,“踢着石子回家”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细节。作者先回忆学生时代踢着石子回家的单纯、自在与欢乐,再对比眼下的自己,穿着整齐的西装,却不敢以锃亮的皮鞋去踢路边的石子,害怕因此招来异样的目光。作者借此反思自己“太习惯于违心地将本真的自已藏匿于身后,以庄重却并不十分真实的脸色去面对世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成长路上共有的体验?一个细节“踢着石子回家”唤醒了我们对纯真童年的回忆,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4、一支歌曲

情感具有模糊性特征,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说”。而一些经典歌曲由于附着了人类的共同情感,更易为读者所体会、理解。将难以言说的抽象情感,借助经典老歌来表达,能使读者会心契意。雪小禅《种春风》一文,所记事情很简单:去邮局拿稿费,看见一位老人给报纸上报道的一位孤儿汇款,便劝说老人谨防受骗,而报社证实老人每月都汇钱过去。这样一位普通的老人让“我”心生敬意,“我”也取出一部分稿费寄过去。文章写到这里,似乎并没有多大亮点,但文章的结尾却别开生面:“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小时候就听过,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春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我”所感受到的温暖与感动,通过一个经典老歌表达出来,很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当然,情感凝聚物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可以是一个场景、一幅画面、一种食物、一个节日、一个动物、一句诗词(具有形象性)……明朝祝允明曰:“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带着生命的热情体悟生活,万物总能在某一特定境况下与我们的生命、情感契合无间。

我们寻找情感凝聚物时,要考虑到它与人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而且应在文中适当点明。朱成玉《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中以“落叶”为情感凝聚物:“落叶”凝聚了祖母的情感——对旧日时光的怀念、对祖父哀惋的思念、对世事沧桑的坦然等;“落叶”也凝聚了“我”的情感——对祖母的思念、对生死的彻悟等。而祖母与落叶之间是通过这些方面勾联起来的:①叶子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②祖母喜欢收藏落叶;③祖母喜欢在叶子上面写些词句,到了清明,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祖父坟头;④祖母去世的

那天,落叶纷飞;⑤落叶从不惊叫,像极了祖母的坦然的生命姿态。如果文章中没有写出祖母与落叶间内在生命的交融,那么“落叶”就难以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

有时,情感凝聚物还可以成为文章的线索。以立夏的《墙》为例:第一次写墙,是“我”回老屋,看到那堵老墙引发回忆;回忆婉嬷嬷每次见到有人从墙根下走,总要提醒“不靠墙走”,这是第二次写墙;第三次写墙,是在雨天婉嬷嬷提醒一个路人“不靠墙走”被甩倒后哭了;第四次写墙,补叙婉嬷嬷的丈夫和儿子被埋在炸毁的墙下的事。“墙”成为一条线索,绾结全篇,使文章结构紧凑而自然。

【名家范作】

荔枝

肖复兴

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了。

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是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荔枝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相信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

其实,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小孙子一部分。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有删改)

『点评』作者很会经营文章,使文章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小小的荔枝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复杂的感慨:有母亲对儿孙的疼爱、“我”对母亲的体恤与孝敬、“我”对母亲的怀念及无法留住母亲的无奈与遗憾……小荔枝中有大情感,会写文章的人总能举重若轻,将满腹情感寄寓在小小事物上。

合成:介于写实与虚构间

【技法讲座】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小说可以虚构,而散文必须写实。果真如此吗?莫言说:“我认为散文也可以大胆地虚构,而且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作家已经在这样做了,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哪有那么多巧事全部被你碰上?我读《读者文摘》,发现了一些名家散文的‘原版’,从《读者文摘》上抄了,改头换面后变成自己的经历,一看特别感人,其实都是一种阅读过来的东西。”作家写作尚且需要“合成”、“嫁接”,学生

写作也无需拒绝“合成”、“嫁接”。具体方法有这几类:

(一)思想与材料的合成

有位学生写了篇作文《粥道》,老师甚为赞赏,在班上宣读该文,但问题也就来了,有学生立马指出该文抄袭。后经查实,该文的最后一段确系抄袭:“半碗粥,可以满,可以空;可以冷,可以热;可以浓,可以稀。在满与空之间,在冷与热之间,在浓与稀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我们所追求的中庸之道呢?”是这位学生从《小品文专刊》上摘抄下来的。但这篇文章前面记叙的事情却全部是这位学生自己的创作。那么,这篇文章究竟算不算抄袭?在高考作文阅卷中,认定“抄袭”的标准,是该文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处与原文一样。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这篇文章不能算抄袭。

朱光潜说:“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作家梁衡也说:“学别人的样,走自己的路。”可见,从优秀作品中借鉴、模仿,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吸收他人的思想,并且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或积累的事例,来强化对这个思想的认识,既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克服主题浅显的弊端,也是逐渐摸索到写作门道的有效途径。

因此,平常应注意加强思想的积累。坚持阅读,培养摘抄习惯,积累经典名言、智言慧语。周国平的《人与永恒》一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书中收集了周国平日常生活的随感,只言片语中富含哲理,耐人寻味。这些语录分主题编排,有“爱”、“美“、“孤独”、“信仰”、“自然和生命”、“时间和永恒”等主题。当有些哲思唤起同感时,我们可以用自身积累的材料“演绎”这句哲言。如此,即可成就一篇佳作。

(二)这个与那个的合成

典型人物的塑造往往通过“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方法,鲁迅笔下的阿Q即是如此。鲁迅曾说:“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当然,这里的“拼凑”并不能简单地拼装,而是运用智慧加以“合成”。人物合成,可分为同向合成和异向合成。

所谓同向合成,就是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人物事迹组合起来,使人物某些本质方面朝同一方向增长、加强,从而得到强烈的艺术表现。巴尔扎克认为,绘画中,“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人的胸,取那个人的肩”,把它合成一个比现实的女人更美丽的形象。写作中亦是如此,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中陈伊玲的形象,其原形来自作者家人、女学员和女医生,是典型的“三合一”同向合成形象:①1956年上海合唱团招考团员,作者家中的一个成员去应试,终于被录取了;②过了几个月,作者听说有一个女学员因为在杨树浦一次火灾中救火而倒了嗓子,影响了考试成绩,最后还是被录取了;③作者那时经常在医院里,认识一个实习医生,这个女医生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喜欢穿嫩绿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全身弥漫着青春的气息。

所谓异向合成,就是不同的人物性格事迹结合在一起,使人物的本质、特征不是在同一方面增长,而是朝不同方向发展,形成形象的多面性。它是使艺术形象典型、丰富的重要手段。强暴与仁慈、寡义与多情、豪放与卑琐、阳刚与阴柔等这些朝矛盾两极发展的多层面特点,一旦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在辩证运动过程中,就显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她心理正常而又变态反常,迷信而又否定迷信,坚守妇道而又对抗命运,正是多种性质元素的组合,显示这个人物的悲剧价值。

当然,人物合成需要以某一生活原型为“胚胎”,逐渐吸收、融化其他原型的特点,所以成功的典型人物往往不是“速成”的,一般都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孕育过程。如阿Q的形象,在鲁迅心中已有了“好几年”的时间。

(三)人事与意象的合成

记叙文必须借助形象,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写人、记事时,如果能用合适的意象(寄托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加以烘托、渲染,就能使形象更加丰满,意境更加深远。

人物与意象的合成。“人面桃花相映红”,人与桃花各自成全了彼此。沈红的《湿湿的想念》一文在这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追想回忆中,爷爷沈从文是和沅水在一起的。“水给爷爷三样东西: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水给了他执著柔韧的性格,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愿望。”氤氲着水汽的沅水和性格如水的楚文化,就这样流进了沈从文的生命。因为有着沅水的烘托,沈从文的形象更加丰厚饱满。在选择意象时应注意,所选意象应跟人物性格相契合,与文章的感情基调相融合。

事件与意象的合成。不仅刻画人物形象可以用意象来烘托,而且在记述事情发展时也可以通过意象来增强作品感染力。如小小说《好望角》记述的是“我”和老人的对话,随着老人叙述的事情的发展,意象也在发生变化:“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流淌的河水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既突显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有了这些意象的点缀,作品就有了独特的意境美。

【名家范作】

梅为谁开放

苗莉

年关将近,爱人想起去看他一个远房的奶奶。

迎风踏雪走近那个院落时,我的心为之一颤,那是怎样一幅荒凉的景象!矮矮的土墙破旧的栅栏门怕是连个鸡狗都挡不住。惟一的一扇窗,是那种旧式的木格窗,糊上去的纸已破旧不堪,风会趁机无遮挡钻进屋子。

我看见了那个老人,白发苍苍的老人,趴在炕上,身上卷着破棉被一动不动。在我爱人持续大声的呼唤下,老人缓慢、沉重地抬起头,目光散漫寻找声源,当那双浑浊模糊的眼终于看见了面前的人影时,一双枯瘦的手胡乱地伸在空中摸索。她试图抓住些什么,急切地询问是哪里来的亲戚,声音居然还很宏亮。这一份孤苦无依的凄凉,顷刻间像一把刀子痛痛地扎在我心上。

走近土炕,替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拢一拢乱蓬蓬的头发,把带来的蛋糕送到老人手上,其余的放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想给老人倒一碗水,然而桌子上的暖瓶是空空的冷冷的……

此刻,吃了些许东西的老人,慢慢从沉睡的恍惚中清醒,她终于搞清了眼前的人是谁,激动不已。我看见她的目光仿佛一下子变得清澈而悠远。她在努力淘洗那些沉在岁月沟底的往事,那些想起来让人感到亲切的旧事。说起我爱人小时候跟她去吃喜宴,是如何眼馋碗里的一片肥肉一颗丸子。微笑挂在她的脸上,宛如一朵盛开的菊花。我惊异于老人在如此困顿的生存状况下尚存如此的豁达与仁爱,其慈爱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老人生在山西省一个富足的商贾之家,为了追随她纯真的至爱,与戎马生涯的丈夫飘泊天涯。然而,丈夫不久早逝,撇下她如一粒发不了芽的种子,散落在这北方的原野上。理想刚刚放飞就像一只天空的鸟儿猝然受伤,只能敛翅栖落在这里,守着一份空空的梦想长长的思念。

我的思绪有些飘忽,我仿佛嗅到了一点点暗暗浮动的花香,会有吗?我循着一丝丝的暗香打开门,朝院子里凝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中,居然是一株枝干虬曲的梅,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正在昂扬地向我绽放,一树迎风斗雪傲然绽放的梅花啊,零落成泥碾作尘,依然香如故。在这样一座乡村僻野的院落之中,竟会有如此超凡脱俗的所在,这株梅必然是老人亲手所植,必然凝结着她的诸多梦想与情结。

离开老家不久,有消息传来,老人走了,辞世了,或许这对于老人来说是一种解脱,她可以去另一个世界去寻找她的至亲了。

然而那株梅,还在么,她还会在寒冷的隆冬再一次盛情开放么?时过境迁,人去屋空,她还能为谁而开放呢?(有删节)

『点评』这篇散文荣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可以猜测,年轻时追随真爱、年老困顿时仍旧豁达乐观、温存仁爱的远房奶奶,未必就是生活中真实人物。即使真有其人,她的院子里也未必有一株在雪花中傲然绽放的枝干虬曲的梅。如果我们去推想一下作家的写作过程,我们便会明白“合成”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佳作】

酒酿好婆

苏大附中高一(2)班顾艳

小时候,经常去外婆家,似乎仅为了一碗桃花酒酿。

她住在外婆家隔壁,小小一个院子,种着两棵桃树。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不知道她从哪里来,许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罢。印象里,她是在四月的桃花香中走来的,她就是——酒酿好婆。

那个小小的院子,是我记忆里的天堂。我自小好吃酒酿,甜甜糯糯的味道,带着清冽的酒香。外婆总是用指尖刮着我的鼻头,说:“少吃点,会醉的。”眼里掬着的那抹笑意分明是藏不住的。

我知道,只有酒酿好婆才会种出那么美丽的桃树。也只有酒酿好婆,才会做出世界上做好吃的桃花酒酿。

院子里总是不得闲的,早早围满了像我差不多年纪的孩童,还有牵着幼儿的大人。酒酿好婆站在院子中间,招呼着众人。酒酿好婆的模样,也是极普通的,要真说特别,我只记得她双颊上的两抹温暖红晕,并且始终固执地认为,那定是桃花做的。

轮到我了,掏出三个被手心里的汗磨得锃亮的硬币,把瓷碗递给酒酿好婆。好婆笑着说道:“囡囡,今天都第三回了吧,酒酿吃多了可是会醉的。”我抬头看着酒酿好婆,她微眯着的眼里,似是藏着不一样的东西。未经细想,酒酿好婆已接过瓷碗,用那柄长长的大勺舀了一瓷碗,满满当当。洒上粉透了的桃花瓣,十里飘香。

年复一年,每至桃花飘香时,我总不忘去趟外婆家。穿过那个越长越繁茂的竹林,穿过那个竹林里初春最清新的风。盛一碗桃花酒酿,酒味醇醇,细米糯糯。

去年这时候,满心欢喜地去了,一心念着那满满堆起的桃花酒酿。外婆却红了眼眶。“酒酿婆婆,前个月,去了。”

一瞬间,我的心口生硬硬地疼,眼泪却不愿放纵流出。低头,“哦”,以我自己都听不见的声音。

飞快地跑出门,穿过那片葱翠的竹林,穿过初春微凉的风。

酒酿好婆做的桃花酒酿,我吃了也有七八年了,也醉了七八年了。但是这年,没有吃到桃花酒酿的这一年,我醉得比哪一年都深刻。我还没来得及听酒酿好婆的故事,我还没来得及学会做桃花酒酿,我还没来得及将那年初夏的风刻在回忆里……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桃花酒酿。

后来,每至四月,桃花盛开时,我常会想起在桃花树下笑得那般温暖的酒酿好婆,想起满院子的浓郁香气,想起醉人的桃花酒酿。我却不敢回忆太多,我怕太过沉醉而不自知。我只需要一点点的醉意,怀念酒酿好婆时就会少一点心痛,想起桃花酒酿时就会少一丝眷恋。

我告诉自己,既然都有各自的命途,我只愿生活微醉,无须解酒。

『点评』据作者讲,“酒酿好婆”是有原型的,她并没有去世,她依旧好好活着,而且她不做桃花酒酿,院子里也并无桃树,桃花的意象是作者添加上去的。但这又有何妨?试想一下,去掉桃花的意象,这篇文章就会干瘪许多,缺少现在的气韵。

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

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范伦东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 2011级4班) 摘要:在社会进步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他接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包括塑造性格、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但是,往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却忽视了一个很大的教育环节——那就是情感教育。 我实习的学校为大足县中敖镇中敖中学,这里地域位置相对较偏,学校中学生几乎都为农村孩子组成。在实习的4个月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学生们情感培养方面的匮乏。相应的,性格、品质、学习方法、热情、人生观价值观等和城里学生的差别较大,所以我认为情感教育应该为现代教育环节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入评价人发展的重要指标。从情感入手是现代教学的标志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而布鲁姆则把情感看作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三大动力之一。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自私冷漠、麻木不仁,得过且过、消沉封闭、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乐观向上、精神饱满,潜心投入、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教育所需要的。一位教授一语中的:“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而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 二、中学生的情感现状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饥渴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需要以获得快乐为主,同时需要倾诉安慰、摆脱孤独与消除紧张、寻求理解、获得尊重。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多数中学生处于紧张、担忧、焦虑和压力等情绪状态之中,他们强烈需要有人理解、渴望向人倾诉。但中学生的成人感又使他们极力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于是他们就把被理解的需要转移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上。寻求快乐、渴望得到理解、摆脱紧张感和孤独感就成为中学生强烈的情感需求。 (二)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成熟表现 1、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使其无法理解他人。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

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英语教学

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英语教学 摘要: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情感教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75-01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达到以情育情,形成师生间的信任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正如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所说的,“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看,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师既是学生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

他们的导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抓住与学生特殊的交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同学对他的爱,此来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融,创设良好的氛围,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就成为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它辐射整个教育过程,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二、以知育情 不断加强英语专业修养,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去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表现在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沟通和传递。英语教师如果具有扎实的英语素养,如清晰、正确的英语发言,规范的英语语调,庞大的英语词汇储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及译技能,那么我们教师这种扎实的英语知识,在无形中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并对教师形成一种崇拜感,这种崇拜感将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这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起到教学相长的妙效。 三、以理育情 利用课堂时间,结合学习内容,尽可能地把情感态度的交流和讨论渗透到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于多媒体等手段,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软件,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交际和学习氛围,着重

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李文瑞

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李文瑞 发表时间:2017-11-02T14:17:43.52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7期作者:李文瑞[导读] 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第一中学校李文瑞 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实现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呢? 一、倾注热情,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每一个教师都有爱,但能否对后进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标准。将情感教育融于后进生的转化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也就是说,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相互谅解,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及时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 二、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信任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自信是一种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人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如果外部评价不恰当,就会产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知觉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后果。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因此教师的评价十分关键,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即: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结果就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厌恶学习。前面提到的教师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此外它还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 1、课堂中,结合教学进行信心教育。英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注意例句的选用,尽量避免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句子,如:在用 although 一词造句时,以下两个句子都正确无误: (1) Although he worked very hard, he didn‘t pass the exam. 尽管他非常努力的学习,却没有通过考试。 (2) Although he failed the exam, he didn’t lose heart. 尽管他考试不及格,他并不丧失信心。 但是很显然,例句(2)比例句(1)更具乐观色彩。长期下去,这种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产生虽微妙却能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可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Make it easy.”(别紧张)、“It doesn’t matter, just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 it again.”(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是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惧怕紧张情绪。 2、课后结合作业检查,做出积极评价。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相互竞争的动力。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批阅时不仅要给予对、错评价,而且还要对于学生写错的予以更正并指出错误原因,同时教师自己还要写好阅后记。试想一个老师改作业从来只有一个日期的话,恐怕学生连作业发下来后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长此下去,作业、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 3、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办板报英语角、举办英语竞赛活动等,让他们充当其中能胜任的角色,从而在参与中充分表现他们的才干,在活动中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信心总是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树立信心。 此外,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倾注热情,激发自信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的付诸实践,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只有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在成功的作用下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我们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了一项教学任务——情感教育。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呢?这里我谈谈个人的体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英语教学富含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又是英语教学的先导。 ①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为实施情感教育,一些老师就搞成了刻意的去寻求“情感点”,效果是适得其反。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情感教育的强调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做好“情感”教育呢? 首先,我认为不应该把“情感”教育作为刻意追求的一种教学手段或一个教学过程,而应该是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方式。 ②谈到教师作为课堂上的语言输入和教学组织者,不仅是知识和智慧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榜样,其情感的力量有时比知识本身的传播更能影响学生。记得在原来的教材中,初三年级Have a good time 这部分的教学中,讲到了我们国家的第二大岛海南岛作为著名的旅游圣地,它的民族、人口、名胜、景观等各方面的内容。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我专门上网找到了海瑞、东山岭、万泉河、海南的少数民族等方面的图片,让我们那些几乎没有去过海南的学生大开了眼界,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可是我总觉得还是不够,应该再给学生拓展更高层次的认识着眼点,我找来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海南岛。学生不经意间,很自然的,我的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达到了。我们的教学重点之一——宾语从句也再次呈现。 再者,我认为情感教育在现行的教材中几乎每个单元每个话题都隐含着相应的教育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在每节课上,随时展开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其实,情感教育的内容就是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语。但就是那画龙点睛的一句话,会令那些情商越来越低的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课堂表演过后有更深的情感体会。因为情感因素除了对学习过程产生直接影响,也是影响学习效果和成功程度的重要因素。 ③情感教学原则体系中的核心原则就是寓教于乐。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使学生在快乐兴趣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教师让学生在“乐中学”到“学中乐”的情感转化体验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这学期我们学八年级(下)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许多男孩子对科幻很着迷的,我让他们下去查

浅谈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个人的积极情感是构成稳定人格和独特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其情感世界丰富复杂,情感体验迅速强烈,情绪状态情境性较大,一旦激发,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受挫,马上消沉低落,悲观失望。所以,健康的情感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我们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有意识的情感教育,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也缺乏充足的理解。一般的,积极稳定的情感,能提升人的身心活动能量,从而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而消极否定的情感则会抑制人身心活动能量的发挥,从而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果我们教学工作者注意对学生实行健康情感的教育与培养,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会成倍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就认为“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惊讶和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就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动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可见,情感教育不但能够促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可促动其智力发展,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从事良好的社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友善合作、宽容等心理品质。所以要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1、端正理解,以理育情

情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为理解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准确理解会产生准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错误理解就会产生错误的态度和消极的情感。正如洗星海所说:“每个人都会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痛苦中只会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感到乐观自信。”如果理解了上述真理就能自觉的抑制消极的情感,培养积极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提升水平,以能育情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却是万丈深渊。”对待苦难,适合水平强的人能以乐观态度坦然处之,理智对待,因而能使自己有坚定的信心和充沛的精力战而胜之。相反,适合水平差的人,不是怨天尤人,就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所以,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水平的培养,使学生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锻炼意志,以意育情 意志和情感是相互制约的,意志是在情感的激励下产生的,反过来又调节和控制情感。一般的,意志越坚强,就越能使积极情感持续下去,越能克服消极情感,所以,要重视锻炼意志,要有吃苦、受挫的心理准备。在生活中,困难不会自动消失,只有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达到人生美好的境界。正如马卡连柯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足以暴露出现阶段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情感蕴涵在课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二)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学生情感和意志教育方法

中学生情感和意志教育方法 一、案例 曾经教过一个名叫许飞的女孩,平时学习特别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不懂的地方下课也会问,直至把它弄懂。但她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下课也不出教室,就坐在位置上,要么看书,要么沉默不语,若有所思。感觉这是一个让人比较省心的学生。但有一段时间,笔者发现这个学生变得不那么让人省心了。在高三下学期的一次周考中,她的英语成绩较平时有所下滑,只考了105分,平时她可以考120分左右。看得出来她的情绪有点低落,哎!怎么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遇到一点挫折就承受不住了?笔者安慰她,对她说偶尔一次考得不理想并不代表什么,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她能总结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查遗补漏,成绩一定还会上去的。她点头,好像知道该怎么做了。笔者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总算暂时放下了。但是,后面发生的两件事让笔者大吃一惊,这次105分事件对她的影响远远超出笔者的预料。 那是105分之后的又一次周考,她整个考试过程中都在认真做题,笔者心中暗喜,她终于调整过来了,未受105分的影响了。但当笔者批改试卷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卷子,当时笔者还认为是自己不小心弄丢了她的卷子,心里很不

安。第二天上午一问,才知道她根本就没有交卷,理由是题没做完。笔者又苦口婆心地与她进行了一次沟通,她的反应又是不停的点头,好像这一次她是听到心里去了,但笔者的心里却没了底,她真的能走出105分的阴影吗?后面的又一次考试,让笔者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考试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时候,她对我说想上厕所,我让她去了,结果是她一去不复返,当时笔者很恼火,但并没有立即找她和责备她。待第二天问她时,她竟说因为考试题目有点难,她不想做下去了。 看来,那一次105分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她到底在想什么?笔者前面两次的说理教育看来是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笔者应该怎么开导她呢?对于这样一位封闭自我,不愿向他人吐露心声的内向学生,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帮她?她心里一定很痛苦,看着她在痛苦里煎熬,笔者却无能为力,笔者在心里骂自己无能:不行,不能放弃,一定要再试一次。笔者又把她叫到办公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诉她跌倒一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以后就爬不起来或是自暴自弃不愿爬起来。并告诉她教师非常担心她目前的这种状况,从笔者真诚而关怀的眼神中,她似乎读到了什么,她向笔者保证,一定会重新振作起来。从她的话语中,笔者感觉到一种坚定。在后面的高考复习中,她重新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

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1-06-08T16:56:27.560Z 来源:《学英语》(初中教师版)2011年第43期供稿作者:刘娟[导读]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校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准。刘娟四川中江县御河中学校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校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准。常言道:“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方法必然会给教育带来危机,“亲其师,信其道”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应牢记的真谛。 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及目标 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是指学习者对英语和英语使用所持的态度、对本族语与外语的关系以及本族文化与所学语言国文化关系的看法。情感对学习有动力或阻力作用。基本的情感可分为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等;高级的社会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情感对记忆的影响 学生如果萎靡不振,毫无兴趣地学习教材,那么记忆的效果就会差得多;当任务完成,学生内心受到触动的时候,记忆效果就会好得多;当学生觉得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且由此引起了愉快时,对于识记教材就会有更好的效果。这就是说记忆力与人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情感对思维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英语情感教学策略 1. 激发学习动机,揭示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必需的老师。很多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都一直对学习外语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让兴趣在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有趣而且有意义的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电视、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有帮助。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口语竞赛、联欢等活动。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运用各种讨论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在导言课上,可让学生多听英文歌曲。如教no matter+wh-?这一语言点时,我让学生欣赏、学唱Right Here Waiting,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在讲Table Manners这一话题时,我购买了食品、饮料及刀叉,上课时一一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这些物品的英语表达及如何使用刀叉吃西餐。整节课学生都兴高采烈,异常活跃,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创设的情景,激情的演绎,使学生获得了体验,增强了乐趣。 2. 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学习潜力 在明确学习目标和激发学习动机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多种感官进行自主学习。情景教学使用的语言更接近学生,更接近生活,内容更直观,更易被学生吸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通过语境激活背景知识,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过程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也可以将新知识直接置于情景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更直接、更主动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 3. 组织交流讨论,形成合作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参与和合作的教学理念。英语的“情景教学”、“活动课教学”以及现在提倡的“任务型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合作。通过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合作精神是培养情感态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内容上,积极给他们创造合作的空间,多开展分组活动(group work)、角色扮演(role play)和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在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另外,在合作形式上也要有变化,有时我把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优势互补,互相带动;有时为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就让他们自由组合;有时又把男生和女生进行不同的组合,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教师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 再者,教与学是双向的,老师和学生也要建立融洽、民主的互动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及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如课前的Free Talk和Duty Report,不失为很好的教学环节。情景的设置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这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既是发动者和组织者,又是参加者和评判者。在对话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热情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表达思想,充分肯定他们在口语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学生之间的交流、参与,可增进学习主体意识;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可增强课堂凝聚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频繁交流,形成了合作气氛,获得了交际的乐趣。 4.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坦诚、无拘无束的交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当热情,富有同情心,多采用恰当的鼓励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建立信赖、理解型的情感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应融洽,不宜过于拘谨、死板或严肃。对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错误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多使用积极反馈。经常地在交流过程中或大庭广众之下“有错必纠”,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怕出错误的紧张感,增加焦虑感。实际上,学生的语言错误很多都是过滤性的,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他们会自己改正,所以应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积极反馈,少给消极的反馈。同时,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也要允许学生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因此课堂上外语教师的耐心尤为重要。 英语情感教学应努力把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首位;把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把文化渗透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世界意识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格、语言能力等的全面教育。要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仅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而且培养其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才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英语教学研讨中,至今认为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效果差的观点仍然普遍。当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很多,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十余年的教学摸索,我逐渐认为到: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如果准确把握情感教育,既能够协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教育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动学生学习水平提升的过程。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产、亲切感。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生刚上初一时,先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如见面、道别、致谢、道歉、家庭成员的称谓、时间、年龄、性别等。鼓励他们在适时地适当地使用这些用语,甚至当学生半中文、半英语夹杂着与我对话时,我也非常有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恐惧感,打消他们的顾虑,让学生们感觉我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所以很快这些学生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用细微的身教体现情感教育 老师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是实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教育学生不但要靠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试想一位整天死气沉沉、板着一副面孔的教师,学生怎么可能接近你,更不必说让他们和你一起走入课堂内容,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一位整天心不在焉的老师,把本职工作当作苦差事来应付,学生更不可能与你身心交融,不可能让学生以主动进取的心态去投入学习中。每当我步入学校走进教室,心中油不过升起一种责任感和神圣感,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一丝不苟地教读每一个音节,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疑难问题;自始自终热情饱满,从而不知不觉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鼓舞着每一个学生。在细微的言行中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在我的课堂中师生举手投足便能心领神会,和谐相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中心完小龚春梅 内容提要: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并贯穿学校教育的始末,而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改变观念,示范并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本文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该注意的事项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引言 情感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教学大纲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夏丐尊先生指出:“在许多学校教育中单从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马灯花似的变更迎合,而对于教育的生命的东西,从未有人培养顾及。”犹如挖井,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井之所以为井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

育上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井。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本身是高度情感化的过程,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只注重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这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性质特点,因而教学中把思想性变成外加的东西。加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往往把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上成肢离破碎的“知识课”。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将情感的发展列为评价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戈尔曼也提出同样的观点:“人的知识、理解、掌握情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机遇。“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的教育信息相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有专长”外,还要求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良好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就学生的个性而言,拥有良好的个性、和谐的情感,也将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能启发他的心灵去关怀周围的世界,关怀人本身,关怀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当然,首先是关怀人本身”。他还进一步指出:“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可见,实施枪杆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属于人文学科,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每一位初中生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情感必然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关键词]初中生情感教育微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课堂教学更是声情并茂,起伏跌宕;而优化课堂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却不太容易。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① 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现在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情感教育作些探讨。 一、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有正确地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②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说说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古人言:

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爱等积极情感必然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等积极的态度,和愿意同老师接近的交往倾向。教师愉快、乐观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让学生感到与老师的交往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乐于与老师交往,喜欢听你的课。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我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着给学生讲课。记得,有位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你微笑着走进教室的那天,我最专心,最认真,我喜欢你的微笑。”从那时起,我便时常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二、情感教育应以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③。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大有助于语文教学。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

浅谈情感教育与英语教学

浅谈情感教育与英语教学 七方初级中学李明华 近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大力倡导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21世纪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发展学生美好、积极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又起着促进作用。 一、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20%取决于智商,而80%取决于情商。所谓情商(Emotion quotient,缩写为EQ),它和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缩写为 IQ)一样,是一种综合的概念。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Peter Savo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John D Mayer)教授首先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概念,并解释了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995年,美国心理学博士戈尔曼(Daniel Coleman)继承了萨洛维与梅耶的观点,把感情智商概括为五方面的能力。 1、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情商高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及时调节自我、控制自我、驾驭自我,树立信心,战胜自我,成为生活的主宰。正如古人所云,先“知己”,而后又“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情商高的人,面对成功,不会得意忘形;面对挫折,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从塞翁失马的故事中悟出道理,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对待挫折带来的痛苦,化痛苦为前进的动力,把失败看为成功之母。 3、自我激励情绪的能力。情商高的人,能够通过点滴的成功及时地进行自我激励,形成良性循环。 4、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情商高的人,也就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于是便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同伴建立同心协力,共同合作的关系,也就有助于自己的成功。 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情商”发展的集中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教授通过对800名男子进行30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平庸之辈往往由于人格的缺陷,而并非智力的平庸。”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他们除了具有较高的智商外,其所拥有的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坚韧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压力调适技巧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可缺乏的成功要素,而这些成功要素基本上都属于情商的范畴。许多学习成绩出色的学生,他们由于具有较好的情商,所以情绪控制常常遵循这样的规律,满足求知需要(例如好的学习效果)产生愉悦之类的情绪,反过来,正情绪又激励更旺盛的求知欲(例如更高的学习目标),形成良性循环,而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例如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产生忧伤、沮丧之类的负情绪时,他们往往能够马上遏制住负情绪,并使之向正情绪方面转化,再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情感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感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魏书生认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是伴随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主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旨在实现学生主体积极性

中学生情感教育点滴谈

中学生情感教育点滴谈 发表时间:2013-01-29T08:53:51.013Z 来源:《教育与发展》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吕中[导读] 学生是情感型和感觉型的,以情绪化为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贵州省平塘县卡罗乡中学吕中 一、情感渗透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契可夫说过:“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 学生是情感型和感觉型的,以情绪化为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积极的情感,如:自信、愉快或喜悦等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人的活动积极起来。消极的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或厌恶等会降低和削弱人的活动能力。因此,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唤醒他们沉睡的情感因素,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的能力。而且他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而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困难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情感教育势在必行,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呢? 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震撼和满足。这就应该是情感教育所应达到的结果。教学生知识只是一种媒介,培养情感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几年来,就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二、教学语言与情感渗透的有机结合 教学语言一方面是讲解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开发智力,感染情绪,影响个性发展的手段,一句话,一段话不仅是传递一定的信息,传授一定的知识,同时也有一定的情感传输的作用。作为英语交际的习惯,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要比汉语明显的大。如:Please/I am sorry.等在英语教学用语中不断出现,会给学生以文明礼貌的感染和对美好人际关系的体验;Would/Could you… ? 使学生感到语言的尊重之美。那些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听到我用这样的方式去要求,他们会觉得不好意思再拖欠作业。另外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使用英语no /not 表示禁止时比用汉语给学生造成的消极暗示要轻,而用yes / well 等表示肯定鼓励时,则比用汉语给学生形成积极感受要强。所以,在课堂上我会尽量规范我的语言,期待和学生形成内心的共鸣,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亲我,信我”以促进我们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三、课堂幽默和趣味教学与情感认同 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富有感染力的传递艺术。恰当地运用它,已成为许多优秀教师课堂成功的法宝和秘诀。幽默美,首先是指课堂上教师运用幽默要恰当。宜顺其自然,不须刻意追求,不论是幽默的口吻还是幽默的举动,都应是灵气的跃动,不事雕琢,简洁自然。如在开学的第一天,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我讲一个幽默故事来说明其重要性:一天,老母鸡看到一只猫想要吃她的小鸡崽,老母鸡临机一动,“one,one,one,---(汪,汪,汪———)”。猫听到叫后赶忙逃窜。老母鸡回过头,语重心长地说:“还是学好一门外语好啊!”学生兴趣大增,在令人莞尔的幽默中,心灵的距离拉近了,不知不觉增强了表达的自信心。 另外,我一直认为学生在应用中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兴趣经久不衰。如在学习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 Present Nickson is very busy ,so he wants an economist to help him,but this person always says to Nickson:“on the one hand, you should…on the other hand, you should…” Nickson is very angry,he says:“I want an economist with one hand !(我想要个只有一只手的经济学家)”同学们听了都开心大笑,这个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开心和满足。教师亲切幽默的语言,会使学生从热爱老师开始,喜欢上这门学科,从而更自觉努力地去学习。 四、创造性课堂与情感的呼应 英语教育本身是一个很自然的、真实的言语交际情景。教师从走进教室打招呼起,直至课堂教学结束离开教室为止,就是一个现实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言语教学情景。课堂上,几十名学生在一起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用英语交际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利用这个真实的言语交际情景,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把英语课堂教学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英语交际化的环境。 如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时我先说:I’m standing up. I’m going to the door. I’m closing the door. I’m going to my desk. I’m sitting .I’m taking my bag. I’m taking my box .I’m taking my pen. I’m writing .I’m putting the pen into the box. I’m putting the box into the bag. 学生随之会说:I’m taking my English book, I’m listening to my English teacher .I’m reading .I’m thinking ….语言之美让我感动!看到孩子们在信任你、模仿你、甚至是超越你,有谁会不激动呢?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加强诱导,启发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师生情谊也牢牢凝结在一起。 五、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情感认知 英语并非是我们的母语,它与汉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国社会学家对于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 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形式的民族。” 所以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知识文化教学为辅,以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学为主,以熟悉中国文化,并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确实有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学心理,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词汇教学为例来说明。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成语、谚语、格言等都来自于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例如在学习animals这一单元时,我就在文化演变方面适当的作了一些补充。比如关于倾盆大雨“cats and dogs”的典故:在北欧神话里,风雨是巫师搅起来的,在这之前,巫师先变身为cat,dog则是侍从,主管风,当风雨大作时,就是cat和dog在捣鬼,表示雨下得很大。如果描述雨下的很大,就可以说:“It rained cats and dogs here yesterday.” 另外,white elephant 不仅仅是“白色的大象”它还有“废物”的意思。在泰国,白色的大象十分稀少。有一个泰国国王,对于不喜欢的臣子都赠给他们一头白象,接收者因为皇帝所赐不得不供奉在家,天长日久,被这头尊贵的动物搞的入不敷出。因此,当你认为某东西没用时可以说“It’s a white elephant.” 这种文化和情感的渗透在学生的面前展示了一个完全未知和新颖的世界,大大满足了中学生的猎奇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文化视角,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为真实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