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智力落后儿童研究进展

中国智力落后儿童研究进展

中国智力落后儿童研究进展
中国智力落后儿童研究进展

怎样开发婴幼儿智力(婴儿教育)

怎样开发婴幼儿智力(婴儿教育) 家长们都想让孩子聪明,不过该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呢?这是很多家长们都想知道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该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家长们都来阅读一下吧。 步骤/方法 (一)丰富知识,开拓眼界 智育包括发展智力,掌握知识技能两方面。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地背,容易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如果不从掌握知识技能和活动来发展力,搞什么单纯的智力训练,也只能是一种训练的游戏,没丝毫的价值。所以,要发展智力,必须准确处理智力与知识的关系。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掌握知识的过程,智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草之木。例如,狼孩,因没有掌握人类知识的过程,所以不具备人的智力,他有狼一样的生活水平,却不具备人的思维水平。又例如一对双生子,出生后不久,一个生活在密林中,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他们长至四岁左右时,林区的孩子来到城市,此时对他们实行智力测验,结果林区的孩子身体强壮而智力差,因为林区的孩子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少。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智力能否顺利发展,还要看给儿童传授知识是否全面,方法是否得当。 如果仅仅引导儿童(学生)片面地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知识,则不但不能促动智力发展,甚至会妨碍智力发展。有的孩子学会了加、减、乘、除及乘方、开方运算,但不一定表明是智力高度发展。因为这是一种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熟练运算。中间缺少创造性和思维成分,仅仅一种主要靠记忆和熟练完成的技巧。如对一个6岁的儿童实行测验,能够说明这个点。他能够做多位数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在符合速算法则的范围内,计算速度很快,超过具有大专水准的人,但给他一张同年级学生其末考试卷,其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科教文化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郭昱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智障儿童是指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或障碍的儿童。在智商或心理发展上都比正常儿童迟缓,从而导致认识能力、自控能力差,分析、批判能力低,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智障儿童很容易受人挑唆与 诱骗,易模仿电影、 电视中对少年儿童不利的镜头,做出越轨等不可预见行为。因此如何对待智障儿童, 如何开展教育,对于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1智障儿童的特质在智障儿童教育时,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特质,才能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从五个方面对智障儿童特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学习方面:学习能力有限,记忆力较差,持续性较短,应用能力较低,抽象思维欠缺,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情方面:通常思想纯真,性格率直,只要有人愿意与他们谈话、关心 他们,便会很开心,很满足。沟通方面: 表达能力比较差,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通常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方面:有些智障儿童行为怪异,例如用发脾气来吸引人的注意。通常这与管教方法和社会人士对他们的态度与期望有关。 2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对智障儿童教育方法往往欠妥当,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2.1悲观失望,养而不教。家家都期盼生一个健康健全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人皆有之,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更好的心态也是人皆有之。可当自己家里生了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孩子,往往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失去信心和耐心,认为健全的孩子都不一定能成材,何况一个傻孩子?因此产生养而不教的现象。 2.2自卑自闭,不愿交流。智障儿童的家长大多不能做到心态平和。有的认为自己家生了一个傻孩子是家门不幸、脸面无光。因此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羞于带孩子出门,家长的心态成了禁锢孩子的巢臼,使本来就智力不健全的孩子远离同龄孩子、远离人群,人为的把孩子的心灵孤立起来。 2.3心烦意乱,急于求成。智障孩子干傻事甚至破坏性的事的现象很常见,个别家长总以为傻孩子没什么羞耻,忽略了智障儿童一样拥有自尊心,往往是训斥孩子,特别是在心情烦躁时,甚至是说些挖苦或羞辱孩子的气话,偶有烦心事,就对孩子进行语言伤害。 2.4培养不足,溺爱有余。有的家长认为智障儿童很可怜,来到这个世上不容易,从内心深处就没指望孩子能做什么,甚至以为让孩子自己学做点事儿,是对孩子的发难或是多此一举,觉得不缺孩子吃喝穿用,照顾好一切,就是对得起他了,往往是事事代替包办,因此孩子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人。 2.5圈养看管,放任自流。学校(幼儿园)对智障儿童一般是不接收,即使勉强接收,一般也是以看管好了,别出什么意外事故为要点,形成了家长送来,学校(幼儿园)接着,保证孩子别出事儿,家长就满意。这种圈养式看管的模式,形成了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甚至盲区。 3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对策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上,进行了多方研究,总结了一些对策:3.1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应该歧视,不能有埋怨情绪,一定要树立起信心,用对待正常儿童数倍的耐心来对待他们,要坚信教育优于忽视,放宽时间长度,给予耐心和持续不断的教育,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2恪守实际,方法灵活。由于智障孩子的智能比较低下,所以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都比正常的孩子差,因此,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 孩子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3.3正面教育,因势利导。智障儿童也有自尊心,父母和老师不应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们,而要耐心地、细致地对待。让他们经常去参加一些游 戏活动,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会独立生活能力。当他们做得好时,适当的给他们表扬及奖励,要知道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 但是,也要记住,不适时或过度的赞美将使儿童感到虚伪,甚至厌恶,一定要真诚的赞美。 3.4要求合理,水到渠成。一般说,儿童在他的能力足以承担的情况 下,才愿意试着去学习,太困难的要求只会使儿童感到失败、 颓丧,聪明的父母应避免使儿童陷于困境。如果一个儿童对某一件事表示毫无兴趣并断然拒绝时,父母就要想到这件事对他可能太困难了,因此,不要强迫他去做,否则是有害无益的。 3.5典型示范,事半功倍。具体的示范才是最好的教导方式,父母和老 师的热心帮助将使儿童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件事情。 例如,学拿筷子或学抹桌椅时,要多次反复地亲自做给他们看,并从旁指导。父母和老师的态度应是“让我们一起做做看“,而不是命令式的“你要做这、做那”。 3.6创造环境,激发潜力。智障儿与同伴交往会受到限制,家长和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和正常儿童交往玩耍,在与同伴交往中模仿学习正确的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家长和老师要参与指导,让孩子懂得分享食物和快乐,学会自控,帮助他人,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4智障儿童教育中注意的重点问题智障儿童虽然不多,但毕竟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他们应该得到适合的教育,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爱护。在教育过程中有些问题必须重点把握。 4.1社会重视,不离不弃。智障儿童和他们的家人是一个弱势而又相对封闭的小群体,需要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社会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智障儿童的康复和能否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整个社会要形成关心和尊重弱智群体的氛围,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完整的社会人格,更好的享受美好生活,活得更有尊严。 4.2多方配合,齐抓共管。学校和家长之间要经常沟通,对智障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一切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让孩子真正觉得,在家里和在学校,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学会。对待智 障孩子,教师应用博大的胸怀、 仁厚的胸襟、真挚的爱心去教导他们,并适时听取家长意见,并及时加以改进,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智障孩子才有学习和劳动的热情,才会更加进步。 4.3直面挑战,提高能力。智障儿童教育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即是新课题,也是新挑战。要求教育者要提高相应业务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学习和掌握正常儿童教育以外的知识和本领,承担起教育智障儿童的重任。 4.4循序渐进,完善措施。智障儿童教育要有章可循、有案可备,形成长效机制,应从教育、法规、社会、家庭等多层次着眼,明确目标、方法、标准、 权责关系,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研究,让各方面都有认可和遵循的东西,而不是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说、去做、去评价好与坏。智障儿童教育是一项具有综合性、持续性的工作。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其所能,用最大的爱心和耐心来对待,使其在这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中快乐、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正,李文玉清.心理辅导个案示例与启迪[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3-102. [2]汤盛钦.特殊教育的实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1-72. 作者简介:郭昱(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在读硕士,现主要从事德育教育学习和研究。 摘要:根据多年研究,从智障儿童的特质、教育误区、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简要阐述了智障儿童培养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并 指出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误区;教育方法161··

智障儿童评语

智障儿童评语 篇一:弱智儿童的鉴定与评估 弱智儿童的鉴定与评估 郑涛 (学号:0810053911专业:08级特殊教育系) 摘要:目前公认的弱智儿童定义是在发育期间智力发展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在适应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鉴定弱智儿童时不能仅仅依靠智力测验的成绩,更应考虑到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行为,综合考虑。本文将综述弱智儿童鉴定与评估的整体思路,并论述作为鉴定弱智儿童重要过程的智力测验量表——wiSc-iii。 关键字:弱智儿童;智力测验 并不是智力上有缺陷,智力测验成绩低于正常儿童就能够断定为弱智儿童,理论界与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智力测验成绩与儿童的实际状况以及后来的成就不相适应。因此在长期的理论实践中逐渐达成了共识,即智力落后儿童不仅是在智力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有明显的缺陷的儿童,他们在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弱智儿童的鉴定和评估绝不等于智力测验。而应该是一系列相互扶助,共为全面的评估体系。 ()一、认识弱智儿童

一直以来,研究领域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然而我比较赞同多因素智力理论,人类是由各个方面的特质组成的。智力落后儿童应该如何定义、如何鉴别呢?我认为当前学者与研究人员多是以多因素智力理论为依据,从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来鉴别智力落后儿童的。总体说来智力落后儿童的鉴别应考虑到运动、认知、感知觉、语言、适应性行为和社会性等方面。一般来说由于智力落后儿童在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在其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往往存在差距。 弱智儿童在认知发展上的滞后表现最为明显,往往表现出注意的水平较低,注意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选择性注意和注意的分配均很差,记忆能力落后,与正常儿童相比,弱智儿童很少采用间接记忆的方法进行意义记忆,对老师要求记住的词汇往往按呈现的顺序死记硬[1]背,而不会寻找规律和联系进行记忆。理解能力发展迟缓,学习迁移能力低,思维缺乏目 的性和灵活性,往往不能根据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 在运动和感知觉上,感知客观世界的信息少,速度慢,不精确,容量比同龄儿童小得多,感受外部刺激的能力较低,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少且质量低,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差,语言学习困难,缺乏感知的积极性,对别人的呼唤反应迟缓,对近似的音节听觉分辨也很困难,常把形近、音近的汉字混淆,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比正常儿童差,同时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均衡性一般也比正常儿童差。但是弱智儿童的嗅觉、味觉和肤觉与一般儿童无显著差异。无论何种程度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方面大致上都表现为说话晚,口齿不清,词汇量少,词不达意,

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 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

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 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 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 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 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 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3、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9月) 从4个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 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 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 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 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例 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 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 在摇蓝上的响铃。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 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但这一阶段 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 4、第四分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 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 则被当做手段使用。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 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这表明儿童在作出这些 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 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从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一直到他们成年。他的基本结论是: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布卢姆认为,如果把17岁时的人做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他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到8岁时已经获得80%,从八至十七岁只获得剩下的20%。 许多研究机构也得出了与布卢姆基本相同的结论,有人进一步指出:2到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4至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学习外语应从十岁以前就开始;而弹钢琴、拉小提琴必须从3岁开始。 家庭教育如何提高孩子智力父母言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母爱能使孩子产生明显的神经效应,变得聪明。母亲对孩子的精心护理和爱抚,会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放松,没有压抑和紧张感。一般认为孩子7岁之前的母爱对孩子智力产生的积极影响最为重要。生理学研究发现,母亲与胎儿之间传递着一种电信号完全不同于另一种信号,母亲的喜怒哀乐会导致内分泌发生变化,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的血液成分的浓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所以科学合理的胎教也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与此同时,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了为期1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

从小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特别聪明,精力旺盛,擅长交际,学习成绩好。 父母健谈,子女聪明 遗传基因是孩子的智力基础,但后天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与子女交谈,表明家长对孩子的希望,特别是多进行交互式的交谈,细致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多用启发式的方法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交谈越深入越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不要打孩子,要善于讲道理 “不打不成器”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语言交流,能够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研究人员曾对900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最后进行认知能力测试,结果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在测试中得分较低。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尽量不用打骂等方法,而应多讲道理,这样就会给孩子认知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刺激机会。 音乐可提高孩子的智力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音乐家的听觉脑皮层要比一般人大25%,越早开始学习音乐,听觉脑皮层就越发达,脑皮层被激活的程度就越强。音调不同于普通声音,它需要更多的神经元来处理较多的音符,这种方式对大脑皮层的开发与一般情况不同,会有更多的神经元起协调作用。音乐有助于开发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是人创造能力所需的重要思维能力之一。同样,音乐在提高儿童抽象推理技能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开发复合智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商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一个

儿童智力发育迟缓的六种表现

在生活中,很多儿童智力发育迟缓的例子,都是因为早期父母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注意儿童的异常表现,导致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所以在此小编提醒各位家长:多参与孩子的成长,别让疏忽耽误了孩子的一生。要知道宝宝智力发育迟缓与否是可以提前看出来的,只要妈妈细心就可发现宝宝智力发育迟缓的这六种这症状。 一、哭声异常 如果宝宝总是突然间的高声哭、叫,且收声很快,并且伴随着不断的摇头、眼神发呆、凝视、嗜睡、抽搐等,那么妈妈们可不能耽搁一定要及时的带着孩子前去就医,防止孩子患上了急性脑膜炎,不然的话孩子很可能变成一个痴呆儿。但是如果孩子平时不哭也不闹,十分的安静的话也是属于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妈妈们最好要带着孩子去做一下检查,因为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吮吸能力差 那些智力有障碍的孩子,最早的症状就常常表现为吃奶时很困难,吮吸不到奶水,而且还经常容易吐奶,这就是因为他们的脑神经有损伤,如果妈妈们不能提前发现,那么孩子以后的智力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嗜睡

通常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平均一天中的睡眠时间为18~20个小时,也就是说一天中大约会有四到六个小时的时间是处于清醒状态,2个月到5个月时,睡眠时间会缩短到一天17个小时左右,5~9个月则一天要睡15个小时左右,如果宝宝的睡眠和这个规律很不符合,那么妈妈们最好要带孩子做一下检查,以防出现什么不太好的问题。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对宝宝有足够的耐心,让宝宝可以很自信从容的面对他想要干的事情,不要轻易打断他,也不要催促宝宝赶快完成。 四、抬头困难 如果已经满百天的宝宝还不能抬头且转动头部都很困难,眼睛总是向里或者是向外偏转,那么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如果经过锻炼依旧不能改善这种情况,那么就要立刻带着孩子向医生求助了,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尽早的解决。 五、表情呆滞 孩子小的时候,一般都是很活泼的,别人逗一逗就会很开心的笑起来,如果六个月大的宝宝依旧不能轻易的表现出很自然的微笑,而且还经常性的伴随着流口水、双眼斜吊等症状,那么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宝宝智力方面有缺陷。 六、运动发育落后 宝宝们的身体运动发育的规律一般都是按照俯卧、抬头、坐、站、走的顺序进行的,假如孩子的身体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孩子3个月以上,那么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发育出现了问题。

浅谈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浅谈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内容摘要: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能让智力障碍儿童不必去离家很远的培智学校或特殊学校去上学,可以就近去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接受教育,这样即省去了在路上耽误的时间,也避免了家长担心孩子进入特殊学校,客观上被贴了标签,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还增加了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学生接触的机会,使其能和同龄的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对促进他们和正常学生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很有好处;此外,也为普通儿童接纳特殊儿童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学会关心、爱护及帮助他人,成为品格高尚的人。 关键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 智力障碍儿童就是智力发育低于一般儿童的水平。那么,到底什么算是智力发育水平底下?它的含义是什么? 智力发育水平低下,也称智力落后,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力障碍。智力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发育时期的智力残疾,也就是正处在智力发育阶段的儿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了大脑组织的发育障碍,所以,这些儿童的智力比别的孩子差,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障碍。在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落后;在学龄期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较轻的智力障碍者一般

只能接受小学教育,很难接受初中教育。 通俗的说,凡是智力水平落后于同龄人智力的儿童就是智力障碍儿童。但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智力障碍的概念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它涉及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智力障碍的定义有多种。最早、最直观的对智力障碍的描述是由杜尔(Doll)提出的,他认为:“智力障碍的特征为社会无能,智力低常,发生在发育时期,成熟以后定型,起源于身体原因,无法医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障碍的定义越来越全面、统一、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美国智障协会早在1921年就首次提出了智力障碍的定义,此后又做过九次修订。最近一次,即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是:“智力障碍是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个方面存在显著限制而表现的一种障碍。智力障碍发生于18岁以前。”由此可见,判断一个儿童是否智力障碍,必须考虑三方面:一是智力,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年龄。三者缺一不可。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智力障碍儿童则是这个群体中最需要关注的群体。 那么,对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而言,接受教育的最佳模式是什么呢?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都选择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行随读,就是我们常说的随班就读。那么,到底什么是随班就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随班就读的定义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吗?向自闭症儿童家长推荐这一理论,希望家长们能客观地理解我们的孩子。您也可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对照了解您孩子现有的发展 程度并据此提出干预训练的基点。 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婴儿仅*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从刚出生时婴儿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开始,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下面 简介六个分阶段。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 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1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

浅析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揭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之士认为音乐是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这说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所以说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本文是在分析音乐与智力的关系的基础上来阐述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的。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练地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在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等功能,是比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间知觉等功能,是比较清闲的半球。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球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教学内容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我国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美国智力障碍定义: ①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 ②智力障碍意味着在智力功能上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为,使用适当的智力测验工具进行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行为方面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方面限制。 ④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 ICF的定义: 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是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在ICF中,残疾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损伤是指身体功能和结构明显偏离和丧失。活动受限指个体进行活动的困难。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和态度的环境。所有ICF的成分都是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 4.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智力障碍定义的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中考察,而不是离开其所处环境和文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②评估应当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③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智力障碍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某些方面表现为智力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一些独立于其智力障碍的能力,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一方面。④对个体的不足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⑤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力障碍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5.智力障碍出现率: 截止2006看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智力障碍人数为554人,其中男性占55.39%,女性占44.16%,智力障碍占残疾人的比例为6.68%。 按照ICF框架,健康状态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和支持。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学习资料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家庭康复训练 系统家庭康复训练指在康复机构和训练员指导下,家长在家庭中直接对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家庭康复训练的主要特点有两个: (1)家长成为直接的训练者。 (2)家庭成为天然的训练场所。 系统康复训练要求家庭康复训练从计划、实施到评估全过程实现规范化的运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家庭康复训练的质量。 二、家庭康复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一)利于儿童早期干预的开展 智残儿童早期的异常行为表现往往是由家长首先发现的。母亲是最先看到新生儿的人之一,儿童任何外表的异常和动作发展的落后都会引起她的高度重视。另外幼小的儿童,尤其是幼小的智残儿童更需要得到父母的照顾,开展家庭康复训练顺应了这种特点和需要。 (二)亲情关系使家庭康复训练变理可能 孩子与父母的骨肉之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尽管家长的文化程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观念不同,但如果他们都爱孩子,关怀孩子,不论孩子潜能大小,总是期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可以对家长进行指导、示范和鼓励,让他们学会做自己孩子的老师。(三)家庭康复训练使训练内容更实用、更有效 家庭康复训练将训练由教室搬到了家庭。在家庭自然环境中进行训练,家长最能体会到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教会孩子做什么。在家庭环境中,由父母教会孩子的行为,更有利于巩固并慢慢养成良好习惯。而对一些只发生在家里的不良行为,例如,孩子在家中乱发脾气,每天晚上睡觉前在床上乱爬等坏习惯只有在家庭中才有矫治的可能。

(四)在家庭中对智残儿童不能进入到康复站接受训练,而这部分孩子也因为他们智力残疾不能到正常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去学习接受教育,只能闲散在家庭中,由父母或他人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如果家庭不仅承担起看护照料的责任,还应该担负起康复训练的任务,那么将有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康复训练条件的智残儿童便能在家庭中接受训练了。 (五)家长在康复计划中的重要作用 经验证明,一个再好的康复训练计划,没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其收效都是有限的,而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家长本身就是该计划的制订者、实施者,测评者,他们最了解孩子的训练计划和需要。家长在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的同时自己也会受益匪浅,自身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会积累起许多成功的做法,另外还会成为计划的积极推广者。 (六)家庭康复训练节约经费 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为家庭节省一定的费用,使得家长更好地合理使用有限的经济收入,孩子从中也会有很大的收益,家长也会因此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三、智残儿童家长的心理需求分析 家庭康复家长是关键,做好家长的工作是开展家庭康复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家长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对于开展家庭康复大有裨益。 (一)智残儿童家长心理特点 智残儿童家长在得知孩子有智力缺陷时,起初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产生无助、怨恨、失望、负疚等情感。当渡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家长接受这一事实,情绪基本超于平静,开始理解思考问题。许多家长首先是希望能够通过医疗方法,使孩子恢复正常,经过多方浓度效果不尽如意时,便开始考虑康复训练,然而这个决定的时间越晚,孩子失去的康复训练机会就越多,因此家长越早作出早期干预的决定对智残儿童发展越有利。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家长的心理特点: 1、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关于“智力障碍”的有关用语相当多,如早期的“低能”、“呆子”、“白痴”、“笨瓜”、“傻瓜”、“蠢材”等。在特殊教育中,一般采用“弱”、“智能障碍”、“智力残疾”、“智力缺陷”、“智能低下”等术语,这些术语,虽然在涵义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通常被交互使用。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对智力障碍的界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科领域各有差异,如: (一)美国的定义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自1921年第一次提出弱智的诊断和分类系统后,先后进行了九次修订。在1959年之前,以IQ分数为标准,即IQ 低于70为弱智。1959年(第五版)的智力障碍定义,除智商外,增加了适应行为,要求必须同时具有低IQ和适应行为障碍才能被诊断为智力障碍。自此,对智力障碍的判断均以智力发展的明显落后以及社会适应行为障碍作为两个重要的标准。 下述为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1992年和2002年对智力障碍所作的定义。 1.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第八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2.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92年(第九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美国智力落后协会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二)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颁布的《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法(第十版草案)》(ICD - 10)中把智力障碍定义为精神发育受阻或发育不完全,以致智力水平和各种能力受损,如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技能方面的受损,适应性行为通常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三)日本的定义 日本文部省将智力障碍定义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停滞,从而形成智慧能力的低劣,在处理自己身边事物及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有显著困难的人。 (四)我国的定义 我国于2006年4月1日开始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修订了1987年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采用的智力障碍的定义,将智力残疾界定为: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行为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在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心理和行为特征方面,智力障碍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如此,他们之间仍有很多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认知方面 (1)识别身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困难,重度者不能识别颜色与形状; (2)记忆缺乏明确的目的,记忆的组织能力较差,尤其是需要深入处理的记忆任务; (3)后设认知(认知执行任务时需要什么策略与使用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的能力有困难; (4)分类能力差,例如,无法将火车与汽车视为一类; (5)理解、推理、判断能力低,智力发育低下、迟滞,智商指数(IQ)在70 以下。 (二)语言方面 (1)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发育迟缓,始语迟; (2)轻度的弱智儿在日常会话方面接近普通孩子,但对于复杂、抽象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低下; (3)发音、构音迟缓、异常;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逐渐成为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促进学生社会化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掌握参与社会的技能,能够自理自立,不仅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智力障碍儿童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借助于在培智学校实习半年的机会,通过日常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察与思考,本人主要以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主题展开,介绍当前我国智障儿童的现状,智障儿童的介绍,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介绍 (一)儿童智力障碍的分级简介 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 1.轻度智力障碍 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下同),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他们在学科学习(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学习,具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交往能力.具有简单的阅读和应用写作能力(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简单的应用文书等),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中度智力障碍 智商55~40分,同时具有中度的社会适应障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

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智力落后儿童也称弱智儿童,是指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有一定的学习障碍和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仍把智商的高低作为鉴定智力落后儿童的主要标准。凡是智商低于70者,就是智力落后儿童,或称弱智儿童。智力落后儿童不是某一种心理活动水平低下,而是整个心理活动水平都较低,所以很难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表现为生活难以自理,不能从事简单的劳动,在学校里很难跟班学习等。智力落后儿童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主要特点 智力落后儿童在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特征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于正常儿童之处,下面主要阐述智力落后儿童在认知方面的特点。 在感知觉方面,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不敏感,难以辨别细节。智力落后儿童很难区分相似的事物,因此,他们对近似音节或形似字的分辨较困难,如对“戊”、“戎”不能正确区分。同时,智力落后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比正常儿童差,当把同一事物放到不同的环境中时,他们往往缺乏辨认能力。 在注意方面,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范围狭窄,占优势地位的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发展迟缓,注意的分配与转移也比正常儿童差。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被色彩鲜艳的事物或其他无关事物所吸引而离开学习时所必须注意观察的事物。 在记忆方面,智力落后儿童的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也不准确,遗忘快,回忆时一般缺乏逻辑的意义联系。因此,他们掌握知识的过程很慢,只有在经过多次的重复之后才能掌握。智力落后儿童常采用机械识记的方法记忆学习材料,很少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进行记忆。他们能较好地记住物体和现象的纯粹偶然的外部特征,却很难记住内部的逻辑联系和关系。 在思维方面,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多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表现为他们完全受事物的单个特征或直观形象的支配,不能理解隐藏在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们很难掌握概念和规则,

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

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 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个体智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 许多研究都表明,出生后的头几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智力发展得特别迅速.心理学家平特纳(r.pintner)指出,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从5岁到10岁,发展虽没有如此之快,但仍旧在发展.再过5年,发展就逐渐减慢.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room)认为,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也认为,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经过多年研究,也认为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幼儿期智力测验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智力发展速度非常快.另外,幼儿智力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从各维度得分来看,一般都是城市的幼儿高于农村的幼儿.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中国城市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岁幼儿年龄增长,智商不断提高的趋势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发展的限度是14-16岁,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否定了这种看法.当代的一些研究表明,人即使到了老年,智力还可能有所增长,只是这种增长只限于智力的某一个方面,

而且比较缓慢.朱智贤教授指出:"关于人的智力的发展限度问题,目前还无十分可靠而一致的结果,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人到18岁左右,智力已达到成熟时期(与成人接近).在此以后,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总的智力能量虽然不会有显著增长,但某一方面的智力可能还是以不同的速度在增长着."通常是身体健康、勤奋、参加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智力的衰退较慢,体弱、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部有疾病的人,智力衰退迅速.布卢姆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言语能力通常在80岁时只稍有衰退,在90岁时也只有中等程度的衰退,而有些智力在80岁至90岁时还在继续增长.近来,德国的解剖学家赫伯特?豪格160名20-111岁的尸体进行研究,发现大脑的神经细胞几乎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亡,只是细胞体的缩小,这种缩小一般在60岁以后开始,90岁前只缩小百分之7-8. 提高孩子智力的方法具有启发性和感官刺激的环境 营养建立了大脑功能的物质基础,而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交流与链接,则源自孩子在生命初期所接受的感官刺激。 在生命的早期接受到的来自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恰当刺激,奠定了孩子日后的iq基础。大脑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在营养充分的基础上,感官刺激越充分的孩子,大脑得到开发的程度就会越高,如同拥有一个更加大的容器一般。 当需要往容器里灌输东西时,越大的容器,能够容纳的东西便越多。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链接越加丰富复杂,意味着其能够处理的信息容量也越大。而脑细胞之间的这种链接,源自感官的刺激。 日本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想培养出智力高、头脑聪明的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