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因的本质说课

基因的本质说课

基因的本质说课
基因的本质说课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2004年5月第1版,2004年12月第3次印刷)第3章第1节。

本章内容涉及前人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遗传效应等知识,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内容,为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基因工程”等后续内容作好辅垫。

优点: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材——前人探索遗传物质的3个经典实验。

应注意辨析之处:本节课的标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站在整个生物界的高度,概括地表述生物界遗传物质的情况,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其准确含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这些内容之后,积累了大量的对基因的感性认识。那么,基因的化学本质究竟是什么?在生物的遗传上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相信这样的问题一定经常萦绕在学生的脑海里,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但是,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呈现知识的组织方式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方式。能否读懂前人的实验,能否真正去理解和分析它的原理并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是都是具有挑战性的。

三、设计思想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中并没有相应的要求和建议,课标第17页,“2.2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对应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一条: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因此,本节教学任务的最后着落点不应该是这样一个干巴巴的结论性语句,而应该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分析、挖掘这些经典实验中所蕴含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们讲出他们对实验原理、步骤、结论的困惑、理解或感悟,甚至学生们自己的新见解,从中领会科学的设计方案和思维方法,这才是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和落实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本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材,达到课标的要求。

“总结”这个知识性目标动词是应用水平的,是属于最高层次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总

结”出来,就必须促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三个经典的实验。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三个经典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这些结果所能推出的结论。

2.学生能分析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评价这些步骤在整个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3.参与讨论前人的实验设计,敢于质疑,善于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理解前人实验设计原理的基础上,体验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个经典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这些结果所能推出的结论。

难点:分析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评价这些步骤在整个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

2.设计讨论的问题、发动质疑,研讨、阐释、辩护

电教设备:

说说图中表示的每一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格里菲思的实验

1.了解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

(二)艾弗里的实验:

1.理解实验结论:

2.艾弗里实验的不足:

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的病毒,病毒无独立生活能力,只能寄生。

2. T2噬菌体的成分和结构:

蛋白质——构成外壳(分为头部和尾部)——主要的组成元素:C、H、O、N、S

DNA——存在于头部之中。——组成元素:C、H、O、N 、P

3.实验结论:

三、少数病毒无DNA而含RNA,它们以RNA作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是生物界的主要

遗传物质。

四、作业:

(1)完成“挑战新问题”的作业。

(2)完成教材P46页练习。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教案教学设计的创新点在于:针对前人的三个经典实验,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的疑惑作为重点,展开剖析,发动质疑,多维互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加深对实验原理、过程和结果的理解。

教案中设置的思辨内容,大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够拓展思路,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表达等能力。

在教案里多处设置问题思考,交流表达,质疑辩论,猜想设计等环节,目的在于即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了解学生思维的动向,让学生在交流和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思维层面上真正“动”起来。

点评

虽然是老课题,但教学设计合理、可操作而且有新意,相当完美,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突出的特点是老师的质疑比较好,针对前人的三个经典实验,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的疑惑作为重点,展开剖析,发动质疑,多向互动,新问题挑战等很有特色,对学生有挑战。学生探究的内容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有好处。在思维探究的同时,教会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提高学习有效性。但篇幅太长,建议适当压缩,删去一些无

关紧要的话,如教材的出版日期、印刷次数等,对内容的分析可以更完善些。

兴趣、才华、人生说课稿

兴趣、才华、人生说课稿 一、说学情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高职是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的系统的学校教育阶段,走上社会,意味着学生要以一个“社会人”的形象面对人生的众多选择、机遇、困惑和坎坷。作为最能发挥德育功能的《大学语文》,承担着帮助学生提高修养、树立人格、调整心态的重要作用。 一、说教材 《兴趣、才华、人生》本篇课文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关于修养人生的的课文,文中写了兴趣、才华、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写了一些关于人生的大道理。以及在教大学生该怎么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1.对矫揉造作等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且掌握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形容词和动词 2:我将借助多媒体,并且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探讨和互动,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3.通过学习本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兴趣、才华、人生三者

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理解兴趣、才华、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教会学生们怎么处理好兴趣、才华、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没有兴趣”仿佛已经成为口头禅,“怀才不遇”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社会看起来永远索然无味,老板们一个个不识贤愚。其实,这不是一代青年的困惑,而是刚刚走进社会或者准备走进社会的青年的常见问题。 但是我们真的理解兴趣和才华的真谛吗?我们真的明白怎么样才能有兴趣盎然、才华舒展的人生吗?其实幸福人生的真谛很简单,就是“求均衡”:既重视个人的内部的均衡,又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均衡。冯友兰的这篇文章在这些方面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1.学习1-6自然段,了解生字词学习、疏通文意。 2.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兴趣都有哪些?然后师生共同 精读课文,研讨1-6自然段的文章主旨。 4.小结:学习了第一段,我们明白了该怎样为人处事,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能够学习本文中为人

《人生难免有挫折》说课稿

《人生难免有挫折》说课稿 一、教材、学生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人生难免有挫折》本课共分两部份:第一部份“感受生活中的挫折”,先讲解挫折的含义,然后讲挫折往往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消极反应,阐述了挫折难以避免在于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第二部份:“挫折也是财富”,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分析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三种人生态度,这三种人生态度会导致三种不同的人生结果,引导学生要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溺爱,在学习上得到过多的帮助,所以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并逐渐形成了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加上青少年的耐挫心理很弱,在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上也还存在偏差。这个问题已普遍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加强青少年耐挫心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平常心来接受和对待挫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认识面对挫折时的态度。 2.能力目标:理解挫折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坚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做到扬长避短,健康成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挫折具有不可避免性,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挫折为什么是难以避免的”(人的活动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现在的青少年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而且在家里也是倍受宠爱,因此容易造成青少年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人生的旅途会事事顺利,畅行无阻。因此这个问题就显得很重要,讲好这个问题也为后面内容的讲解打下基础。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抗挫折的正确态度、能力讲清挫折的含义是本课的基础,要善于挖掘隐含的挫折含义,重点落在理解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后产生的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心理反应。正是这些不良心理反应,使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从而在挫折面前退缩。 (3)重难点的突破:从多种媒体挫折情境的导入,到学生成长过程或生活挫折的体验及名人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感悟,

哲学教案-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反映的事例,分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人与动物心理的形成区别;分析说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例分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本质的分析,使学生增强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意识的本质的学习,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进一步感悟唯物主义世界观,确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导入: 人类产生后,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一类现象:比如思维、思想、意见、计划、方针、政策等等,这就是意识现象。那么,什么是意识呢? 意识是怎样产生的?人的意识有什么作用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 讲授新课: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探究提示: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

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湖中的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同样是接受灭火的任务,把黑猩猩放到船上为什么黑猩猩对于灭火会束手无策?(黑猩猩并不知道湖水和自来水都可以灭火,黑猩猩只是机械地模仿人,其智力水平仍属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并不是意识。)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人的意识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地球上产生人类和人类的意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图表:自然界无机物-原始生命-古猿-人类-人的意识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高中生物必修二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说课稿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以及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让学生从基因的角度认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既通过基因重组复习了前面学习的自由组合定律,又为后面继续学习从染色体的角度认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对疾病的分析,自主形成相关概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基因突变的原因。本节内

容从镰刀形细胞贫血症这一疾病进行分析,引入基因的概念,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总结起来往往不全面,语言也不是很规范,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由于基因突变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新基因,而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本身概念就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两者的区分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读书指导法、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用多媒体播放“带字苹果”和无尾猫的实例及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哪个变异方式可以遗传给后代,哪个遗传方式不能遗传给后代?引出变异的两种类型。两个实例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续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份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不完整病理报告,让学生结合感冒发烧查血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病人下一步应该检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说课稿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说课稿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德育》第一册中《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它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共同构成第一册教材第六课第一节《正确面对人生》的内容。《正确面对人生》是从人生常见的矛盾出发,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后,提出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帮助学生实现观念上的适应。而《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生真谛,正确看待世界、正确看待社会、正确看待人生,从而培养“终身”德育的能力。 一、主要内容: 阐述人生常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之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动力。 而现实是,我们有的学生,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面对困难,消极悲观;看待问题,片面武断;不能正确处理人生的各种矛盾。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有较强的事非辨别能力,只要社会和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培育出一颗颗美的心灵,培养出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青年。 所以,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体验人生的各种矛盾,懂得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 2、培养价值判断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辨析和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树立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人生的各种矛盾,理清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依据:这是因为竞争与合作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者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又是统一的。青少年看待问题容易走极端,往往认为竞争就排斥合作,合作就不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中职一年级《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全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本元和本教材的基本哲学观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共需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涉及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即第一个知识点: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但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不善于思考,对人的存在价值不清,常感到迷茫,同时,缺乏对问题深入剖析的能力,行动时比较冲动。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社会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教学难点: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和教法学法 依据中职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高效课堂,用“学哲学、用哲学”的思想,达到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德育目标。 具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穿插案例分析比较、自主探究讨论等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行动的效率。使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分析归纳能力得到提高。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实课堂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中央十套“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现场张也演唱的歌曲——《田野太阳》。创设情境,引出课前案例:“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二)教师板书课题,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三)展开教学 这部分是教学主体,分四部分完成:

意识的作用 说课稿

《意识的作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还有亲爱的各位同学: 下午好。我是张洁,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意识的作用》,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首先是第一个方面,教材分析。 《意识的作用》是高中课程《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的一个框题,作为其中其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框,它主要论述的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要求,既和前一框题中物质决定意识的相关内容构成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这哲学生活的基本问题,又为整个第五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落脚点。本框内容,是对之前所学内容的深化,其中“实践是意识向现实转化之桥梁”的相关内容又很好地启蒙了第六课对于实践的深入学习。学好本框,意义重大。 通过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加之对课程标准的考虑,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意识在人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特点和反作用;难点则由于对辩证思维的较高要求和践行的难度,确定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要求。 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和我一同努力,实现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意识人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特点和反作用,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要求。 2、能力方面:能够运用本框所学的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表现分析现实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培养通过积极主动的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方面:领悟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深化对可知论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逐步培养起辩证思维意识。 (二、说学生) 随后是我此次说课的第二个方面,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面对的是思维活跃、参与性强的高二学生,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也有独立的求知愿望,但有时在行动中又表现得冲动,思考问题也容易陷于片面,所以本课对于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便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之前一个单元的学习,高二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的初步了解,但不容否认日益深入的哲学知识对他们来说仍然是较为陌生和抽象的,其辩证思维能力也为达到足够的水平,这便对我此次说课的第三个方面,教学与学法分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说教学与学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决定采用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发与我的理论讲授相结合,力求在学情的主导下既发挥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 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我希望学生以积极的质难问疑、探究合作、分析归纳的态度和方法来回应和配合,师生一起,致力于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发掘学生才能,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四、说教学过程)下面,是我此次说课的重点部分,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会在课前做好多媒体准备。多媒体重点内容包括,两幅“鸟巢”彩图,一副为自然界的鸟类铸造的巢穴,一副为工人们为北京奥运会建造的体育场馆;其次是一份记载着鸟巢体育场创下世界七项记录概要信息的文字版面。我要让这两图一版,和我一同进入分为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优美情景创设,巧妙导入新课。 考虑到单纯的主题导入索然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兴趣,我在课程的开始环节设置了一个情境,灵感来自于哲学名言“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下班路上经过的一片芦苇荡,人们立于旁静静欣赏,见芦苇与天上飞来的小鸟形成一幅精美的画面。情景讲述之后我会发文学生:“大家觉得,在这个植物、动物和人三者构成的图景中,谁是天地间最先进的存在啊?”在学生回答出人类之后,我随即发问大家选择人类的原因,既而引出“意识”这一主题。 在简短复习上节所学的“意识的本质”之后,我便推出本节课主题“意识的作用”【同时,为了更好地启发和鼓励大家思考,在真正的讲课过程中,我会将单调的标题改为“思想,让人更接近‘上帝’”】 环节二:生活案例分析,课程新知讲授。 具体的知识点讲授之前,我便点明本课的内容结构,告诉学生,由于人对世界的作用可以分为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两类,而意识的能动作用要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那么本节课对意识能动作用的讲解就会分为这两个大部分——认识活动中体现的意识的特点和改造活动中体现的意识的反作用。最后便是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要求。这样开门见山的明确划分,旨在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便于随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便让我们进入到只是讲授的主题部分。 讲授第一步,知识点*意识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表现出的特点一:“目的性” 事先准备的两幅鸟巢彩图在这个环节派上了用场。我会向学生展示彩图,发问学生两者名称同为“鸟巢”但却存在的本质区别,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源于生活经验的积极思考。这样一来,当被色彩鲜艳的图片激发了兴趣的学生回答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含了两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基于前面已经学习了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的知识,学生们对于基因重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知识点处理上应注重对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集中于基因突变这个知识点。理性思考与论证作为新课标所提倡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生物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运用模型与建模、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方法,加深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模型、游戏等方法从分子水平(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内因,推导出基因突变概念。 2、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时对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对性状与子代的影响。 3、基因突变的产生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4、掌握基因重组的概念、来源、意义,会辨别不同情况下的基因重组。 能力目标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学会用图示形式表示发生基因重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作图和识图能力。 2、借助示意图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判断和推理等能力。 3、通过游戏、模型演示推出基因突变概念的过程,锻炼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珍惜爱护生命。 2、认同基因简并性保持生物性状稳定性的意义,以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重点 1、基因突变发生的概念、原因及特点。 2、基因重组的来源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交叉互换后对应的的基因变化图。 难点 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归纳法。 教具:多媒体、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碱基和氨基酸磁贴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概念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第二单元是关于哲学中辩证法的部分内容,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其中第五课是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一课。由于内容较多,准备安排两课时来讲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教学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二、说学情 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框的学习打下了能力基础。同时,职专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社会热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生为本,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职专学生思想的深度、看问题的全面性还存在不足,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还不够强,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1)启发教学:适时运用媒体创设情景,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问题,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说课稿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本节介绍了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基因突变的。 学生对于生物变异的现象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体生物变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3)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意义。 二、教学展开分析 1.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教学软件 2.课时安排 1课时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指导读书法

意识本质((说课稿)

4.5意识的本质【说课稿】 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五课第一框容。这节课既是对上节课知识“物质”理解的深化和延伸,又是理解下一框知识“意识的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本节课涉及到许多生物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乐于探索,就能及时升华实现认知的飞跃,获得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从而增强学生丰厚的哲学底蕴,培养崇高的人文情怀。 第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能力目标: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关于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再次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难点: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景讨论法和活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0年网络流行语除了“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之外,许多对现实生活得精辟概括也让广大网民为之会心一笑。“蒜你狠”源于大蒜价格疯涨,甚至比肉、鸡蛋还贵后人的无奈;而“糖高宗”“你军”苹什么”等大批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形象地展示出食品接力涨价的现状的现状和群众的无奈与抗议。网络流行语其实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一种意识。这体现了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什么关系?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意识的本质(板书)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阶段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 应形式。(图片展示:自然界的“水滴石穿”)地球上最早存在的无机物,尽管还没有感觉、意识,但都具有简单的反应形式。这是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完全被动的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图3)应激性和反应特性的区别是具有了为了维持其生存而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表现了一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说课稿

树立正确人生观——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第三章的第一节。本章第二节讲的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必然是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后才可能实现,第三节是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必然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从而可以看出第一节是本章的起点和基础。 本节课涉及到“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四个方面。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结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有三点,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含义,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情感目标是使学生端正对待大学的态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为人民服务。 四、教法学法

下面说教法。 我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打算运用案例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我详细的解释一下以上几种方法: 1、案例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 下面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 五、教学过程 首先,我会启发式的提问:如果你有上百万,你打算做什么? 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和发言进而引入人生观的定义及内涵…… 其次,我会用PPT放映名人名言: …… 通过让学生欣赏名人名言引出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和确立人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接着我会让学生做这样的一个有意思的小算式: 中国传统称60 岁为花甲,70 岁为古稀。即使以现代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能活80-90 岁的人也不是太多。如果折算为天,人生也就大约 3 万余天。计算一下,若以 3 万天(82.2)计算,你的生命已用去?天,你的生命还剩下?天。让学生算完以后,谈谈自己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说课稿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董长永 一: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的类型。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确定理由: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确定理由:难点在于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两者意义上的区别: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才有可能使生物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性状;而基因重组只不过使原有的基因乃至性状重新组合。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引导思维探究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具体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知识内容,用投影打出资料或电脑演示相应软件,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容量。 七、教学过程及策略 (一):引入 一章引入:由3幅图:生物来自同一亲代,但各不相同,引出变异。

音乐与人生说课稿与教案

《音乐与人生》说课稿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个问题.即: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形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的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一课的导言和琵琶曲《草原放牧》以及交响乐《第六悲怆交响曲》,还有的就是要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因为内容比较多,我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由于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浓,我在分析基本要素的时候会结合音乐作品来分析.这两节课我都会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贯彻思考,体验,表现的原则,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音乐.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学生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而愉快的情感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音乐.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会尽量的结合作品,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讲授.两节课我会充分做好跟学生的互动,在第一课时的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 五、说重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在音乐作品中体会音乐要素的形式以及作用,难点是能对比聆听出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所发挥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几首音乐作品来说明音乐要素的形式和作用,下面我主要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课中我主要采用对比聆听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 1)导入:谈话导入: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这有环节中我用的是谈话法.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教案 无极中学北校区席同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价值、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应。 教学方法:讨论、谈话十故事式讲授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情境设计:看图分析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和动物对类似现象的反应,引导学生对意识的思考。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自然界长期发展来看经历了非生物、低等生物、动物、人的漫长过程。与此同时也经历了简单反应、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的反应发展过程。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展示即可) 同时,结合p35问题思考:高等动物看起来较复杂的心理是不是意识?结合大猩猩灭火的事例(展示事例)提醒学生注意,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同步的,那么人类是如何来的?同学们会说是劳动。说明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所谓劳动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图片展示原始人来的生活)说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再次看猩猩灭火的事例,介绍人类利用动物的事例。比如警犬可以帮助人类破案,但是警犬能否独立完成案件侦破吗?不能,动物不能进行周密的思考。只有人类可以,因为人类拥有发达的大脑。 动物园管理员介绍,一般猩猩的智商是普通人2-3岁的水平。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汝州市第一高级中学孙银昌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生的境界》,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哲学论文和随笔。本文属于哲学论文,思想有深度,理论有高度,学术意味浓厚,但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高中学生过去接受了各种道德观、世界观的教育,本篇课文的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基于此,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的原则是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尽可能抓住课文的重要观点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处理上,让学生整体的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质疑论辩,将课文抽象的理论同现实相联系,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精神相交融,从而达到能质疑思辩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质疑思辨。要做到质疑思辨,就要注意融会贯通和联系实际。哲学论文难点多,质疑是必须的。质疑思辨不仅要弄懂文本意义,更重要是根据事实对文中观点进行思辨,思考观点的真伪。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具备创新思维的素质。《人生的境界》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这几种境界来对照自己,思考自己周围的人,思考人们的生活目的、行为动机,这样就不难理解何为自然境界,何为功利境界,何为道德境界,何为天地境界。然后结合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现实典型,分析言行,把握灵魂,分类归纳,增加趣味。最后对四个境界质疑加深理解,提升能力。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理解人生的境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B、基本能力目标: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提升学生联系历史现实质疑思辨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C、情感教育目标: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教学重点 A、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B、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丰富并深化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难点

意识的能动作用说课稿(活动创新型) - 副本

第五课第二框《意识的能动作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课堂设计、开放思考五个方面来陈述我的设计。 一、学情分析 经过了一年的高一摸索,大部分学生已经高中学习有了良好的适应。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思维活跃,大部分主动思考和参与,抽象和归纳能力初步形成。但由于阅历尚浅和哲学本身比较深奥,在探究的衔接上还需要教师的理论或者实例支撑,在达成教学目标上业需要及时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1、本框题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而本框题主要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它与前一框题物质决定意识共同构成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高考重点考点。第二本框还在阐明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引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三,理解了本框题对后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学习也有拐杖式的帮助。所以本框起着奠定基础、总结升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意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分析总结意识的能动作用,调动公共参与; (3)通过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来增强学生对自身以及国家的政治认同; (4)通过案例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尊重实际、依法办事的法治精神。 3、教材重点、难点 依据学情和教材内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特点、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三、教法、学法分析 围绕本框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本着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我选用如下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当前日新月异的时代趋势,我主要用支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在把本框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最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形成观点。 在学法上,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本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初衷,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来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四、课堂设计 我的课堂设计有情景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升华运用五个环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说课稿

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首先我对本课题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2章第三节的内容。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是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内容的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 1、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下: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法:《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说完了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具体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四部分―――教学设计,这一部分我将分为四个环节: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首先,读一段文章:dna指纹法在按键侦破的作用提问: 1.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你还能说出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 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2.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740668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冯友兰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学情,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程序,四、说预期、反思。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学情。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篇课文处于高教版语文课本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是第三课。本单元主要学习关于人性美的一组文章。本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的意义,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具体来说,本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生四种不同境界;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2)方法与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究阅读进行理解,再通过联系现实,深入探讨领会人生不同意义;(3)情感与价值观:促进思考,明白做平常事情也应有精神追求,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难点,品味作者笔下含义隽永的词句,体味其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语言艺术。 学情分析:1、知识经验。中职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结构零乱、能力水平偏低,高一下半年,阅读、理解、表达能力都有提升;2、技能态度。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压力与兴趣不高,文学功底不深,涉猎不广;但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解;3、特点风格。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活泼聪明,自控能力差;钟爱于网络和多媒体,善于质疑思辨。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学情。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特点风格。 第二个环节,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手段。(1)质疑思辨法:采用“质疑思辨法”,综合运用探究学习法、比较法、讨论法等;(2)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手段上,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如电脑课件、音视频等。 2、学法指导。(1)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掌握质疑思辨的创造性阅读方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本文内容抽象、概括,疑点很多,只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