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第三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知识学习的结果总是以某种方式储存于大脑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及其网络或图示等方式在头脑里进行表征的。

(一)命题表征

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它由系词将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命题在心理学中是指由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元。它一般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

(二)命题网络表征

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它表现为较为复杂的句子或由多个句子围绕一定的意义组成的段落。

(三)图示表征

心理学家把有关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储存方式称为图式。图式分两种:一种为事件图式;另一种为做事图式。图式是一种组织化的认知结构。图式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大量的图式构成,因此,图式是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种类

(一)表征学习

这种学习又称词汇学习,它是指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单个符号代表什么。

奥苏泊尔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他开始是不知道某个词代表什么,它的意义如何。他必须学会这些符号代表什么。

(二)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或现象以一名词来加以概括。学习概念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

(三)命题学习

命题是由若干概念、词汇等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学习者必须先了解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才能获得命题的意义。

三、陈述性知识的习得

(一)陈述性知识同化的条件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获得的最终表现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奥苏泊尔对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持同化论的观点,并renewing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即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吸收并固定要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新知识的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这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

知识同化的一般条件是:

首先,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

其次,学习材料本身应具备内在的逻辑意义,并能够反映人类的认识成果

再次,学习者还应具有理解所学材料的动机

(二)陈述性知识同化的类型

学生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原有观念大致具有三种关系:其一是新学习的知识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即原有观念较为概况,而新观念则较为具体;其二是新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其三是新观念和原有观念处于并列地位。

四、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论述)

现代认知理论看来,知识信息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得到永久储存,但由于人们的学习不可能停止下来,学习材料之间会产生干扰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出现头脑中的某些知识信息难以提取的情况。

1、长时记忆的遗忘规律。(1)遗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指对所学习过的材料

不能正确地回忆或再认。(2)心理学史上最早对遗忘问题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的是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提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衰退说。他们认为人们在学习时神经活动引起大脑产生某种变化,并留下各种痕迹,亦即记忆痕迹。这些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段饿延长而逐渐消退。

(2)材料间的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的发生不是由于记忆痕迹的消退,而是由于人们在一种学习之后接下来又去从事其他的学习任务。人们某时期所学习的材料或所获得的信息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正是这种影响造成了遗忘的发生。

(3)检索困难说。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永久的。遗忘是因为检索的困难造成的,亦即难以找到其提取的线索的原因。如果能够通过指导获得提取的线索,这些先前“遗忘”了的信息仍然能够找到

(4)同化说。奥苏泊尔根据其同化理论所提出的对遗忘原因的解释。他指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在有意义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记忆中储存的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经过转换了的较为一般性的观念结构。人们遗忘的往往是一些被较为高级的观念所替代的低一级的观念,从而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五、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论)

(一)提高加工水平。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十分重视学习者对所获得的信息的组织加工,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如果能够对它进行深加工,那么这些信息就可以在头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其保持效果就得到提高,而且在提取时也可获得更多的线索,从而有助于回忆。

深加工是指通过关注记忆材料的细节,或赋予意义并与有关观念形成联想等,以对新材料从多个方面进行感知,从而提高保持效果的方法。

(二)多重编码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是按照某种方式组织的。前面也提到遗忘的原因往往是检索困难造成的,也就是说提取的线索不清。因此,要增进记忆效果应提倡在学习时应采用多重编码的方法。

人们在学习时主要是以语义进行编码的,人们通过理解新信息的意义使其归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适当的地方,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保持的更为长久。

心理学研究发现,除了语义编码之外,还有形象编码、声音编码甚至动作编码。综合运用这些编码系统可以为以后提取信息时提供更多的线索,从而有助于记忆。

(三)关键字法

这种方法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给一些无意义的材料附加一定的意义从而有助于记忆。

(四)超额学习

也成过度学习,它是指所学材料达到刚刚成诵后的附加学习。一般来说过度学习量在50%左右效果最好。过度量既可以按时间来计算,也可以按学习遍数计算。

(五)合理复习

1、及时复习。主要是因为遗忘的发生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

2、分散复习。

第五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如学生写字、绘画、运算等。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

二、程序性知识种类

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把程序性知识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三类。

其中智慧技能也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智慧技能是将已习得的知觉模式、概念、规则运用于实际情境,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并按其复杂程度将智慧技能分为五个层次。(1)辨别(2)具体概念(3)定义概念(4)规则(5)高级规则。

三、加里培林关于智慧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慧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反映方面转化的结果。智慧活动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智慧活动准备阶段。学生要了解熟悉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

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对活动进行定向。

2、物质活动或无纸化活动阶段。该阶段就是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标等进行学习。

如小学生练习加法时,利用小石子、手指等来完成计算活动。

3、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该阶段智慧活动已摆脱了实物或实物的替代物,代之以外部

言语为支持物。如小学生进行加法运算,不再用小石子、手指,而是用言语表现“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的运算过程。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智慧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

言语来进行的,即只看到嘴动听不到声音,如学生心算。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智慧活动形成的最后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智慧活动的压缩和自

动化,智慧活动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脱离了自我观察的范围,无论在言语的结构与

机制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冯忠良关于智慧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1、原型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了解所学智慧技能的实践模式,即操作

活动程序,知道该实现哪些动作或如何完成,从而形成准确而清晰的动作和程序映像。

2、原型操作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循活动的所有动作序列,逐一执行。

3、原型内化阶段。原型内化是指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与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

借助于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使原型在学生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

五、智慧技能的培养与教育的结合

智慧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慧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一)形成条件化知识

智慧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

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例如…

(二)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联系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才能变成一种心智技能。

(三)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

(四)正例与反例的运用

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五)科学地进行练习

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

其次,练习形式多样,注意举一反三。

最后,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六、促进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1、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学习者必须具备五类不同类型的知识:

(1)有关自我学习特长和倾向的知识

(2)不同类型学习任务的知识

(3)获取、整合、运用所习得的策略和技巧知识

(4)原有领域内容知识

(5)对各类知识适用的当前或未来情境的知识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3、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行策略训练

4、制定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5、变式与练习

第六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

(一)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般起限制作用。它限制着形成假设的范围,并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二)功能固着

时间久了,人们就倾向于将们某种功能赋予某个物体而不能认识到物体还有别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

(三)知识经验

在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有两层含义。

其一,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其二,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活的知识经验,即专家知识。

(四)认知结构

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要把已有的经验加以改组,使之适合于当前的问题情境的要求。因此,认知结构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组织者”的作用。

第二,“认知结构变量”的作用。

第三,良好认知结构的迁移效应。

(五)记忆与理解

在解决问题时,记住规则和理解规则,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问题解决,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要求在短时间内学会解决问题,则记住问题解决规则的方式更好;如果要求在较长时间里运用问题解决规则,则理解问题解决规则的方式更好。

(六)情绪和动机状态

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激动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第七章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意识的形成

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

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性行为,它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既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特点,又有不同与一般思维的独特之处。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求异性。它要求关注客观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不一

致性。

2、联想性。联想是将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

3、发散性。发散性是指思维的开放性、流畅性和灵活性。

4、综合性。综合是把事物各个侧面、部分和属性统一为整体的认识。

5、逆向性。从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6、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是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开发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扩展思维的视

角,其次要提高想象能力,最后也需要把握直觉和灵感。

(三)创造个性的培养

1、培养创造个性,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创造的本质特征就是不随俗、不模仿、不盲从、不迷信。

2、培养创造个性,必须坚持目标始终如一。

3、培养创造个性,还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创造机遇的把握

机遇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掌握和运用好机遇,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善于抓住和把握机遇。要想抓住和把握机遇,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做好了准备还必须主动出击。

创造机遇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发现,二是发明,三是组合。

第九章品德及其形成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准中准则和社会公正干两个方面。

他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并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在皮亚杰的研究中,贯穿了几个基本观点: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上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管责任

(3)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5)从他律到自律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三水平的内容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

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没有固定的准则概念,而是看是否会受到惩罚和是否服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命令为准则。

第二阶段:一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2、习俗水平(9——15岁)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和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的。

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

第四阶段:一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3、后习俗水平

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第六阶段:已普遍的道德原则进而良心为准则。

需要指出的是,每一水平与年龄不一定相符合。

三、家庭环境与品德发展

(一)家庭环境中客观因素的影响

1、家庭结构和主要社会关系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会对子女的品德发展有不良影响。

2、家长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品德有明显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中主观因素的影响

1、家长是儿童模仿学习的榜样

2、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及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发展

3、家长作风和家庭气氛对孩子品德发展的影响,和善作风有利于儿童的良好品德发展,过于严厉的作风则会使儿童产生敌对和反抗行为。

四、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

一是醒悟阶段。是指当事者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

二是转变阶段。是指有了改变自新的意向之后,在行为上发生一定的转变。

三是自新阶段。是指经过较长的转变时期后,不再出现反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二)矫正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

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4、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

6、奖励和惩罚的作用。

(三)矫正过错行为的策略和劝导应注意的问题

1、矫正过错行为的策略。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对症下药。

2、劝导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与人为善,态度真诚。

(2)尊重人格,保护自尊。

(3)讲理透彻,言语生动。

(4)求同存异,循序渐进。

(5)创造气氛,抓住教育的有效时机。

第十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理上的助人活动,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呵护需要的心理上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处理他所面临的问题局面,发展其未能充分利用的潜能与机遇,进而获得自助的能力与意愿,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以便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心理辅导的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

三、有效辅导关系的促进条件

(一)同感

同感也译作共感、共情,指进入受辅导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他的眼睛看事物,体察他的思想与感受,了解他观察自己与周围世界的方式。

(二)真诚

真诚指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诚实、自然、自由、开发,去掉保卫式的伪装或戒备心理,以“真正的我”的面目出现,做到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前后如一。

在个别谈话中,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地聆听受辅导学生的倾诉,不比盘算如何对学生的倾诉做出“完美的回答”而中断倾听。

在辅导过程中,他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如有必要,也可以对学生作自我暴露,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经历、遭遇与感受,与学生分享。

(三)尊重

是指尊重受辅导学生的人格、价值、自我选择的权利。

四、改善学生心理与行为的方法

影响学生认知、情感、行为改善的各种方法各自奠基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模式之上。主要的心理辅导方法有精神分析法、行为主义法、人本主义方法和认知行为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发。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5、处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堆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

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

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

(三)认知辅导的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

1、人同时具有理性与非理性思考

2、人的情感和行为受他们对事件的知觉的影响,人的情绪困扰不是由外界环境事件决

定的,而是非理性思考的结果

3、人借助于重新组织知觉和思考,可以改变自己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干预(见书P354 了解就行)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6章学习策略 6.1复习笔记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点 (1)学习策略的概念 ①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学习策略进行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a.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方法,即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程序、方法或者规则。 b.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对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进行调控的技能。 c.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法与调控技能的结合。 ②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学习策略可分为: a.学习认知策略,即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 b.学习监控策略,即用来调节与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策略。 (2)学习策略的特点 ①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②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③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④生成性和指向性的有机统一。

2.学习策略的分类 (1)麦基奇的分类 麦基奇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 ②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③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麦基奇等人的学习策略分类 (2)丹塞罗的分类 丹塞罗等人提出了MURDER学习策略,认为学习策略由两个策略系统构成: ①基本策略系统,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赖以应用的主导性策略。 ②支持策略系统,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适宜的认知气氛,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使已有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性策略。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15-18章)【圣才出品】

第15章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选择题 1.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A 【解析】场依存型是指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 2.面向差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A.个别化教学系统 B.自学辅导教学方法 C.分层教学 D.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 【答案】ABCD 【解析】个别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及其同事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代办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学习时在保证对教材真正掌握的前提下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前进;自学辅导教学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等人提出的以中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是指学习在一个年级内的

某些学科上开设几种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上述四种教学方法都是面向学生差异的教学,因此选ABCD。 二、概念题 1.个体心理差异 答:个体心理差异又称个别心理差异,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持续性、独特性等心理特点。个体心理差异集中表现为两方面:①认知差异,又包括认知水平、认知类型、认知结构、认知过程等方面的差异;②人格差异,又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个体心理差异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多个方面。 2.计算机辅助教学 答: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同现代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它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相连的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一系列的教学程序相互作用,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这些教学程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七个模式:①个别指导模式;②操练与练习模式;③对话模式;④模拟模式;⑤游戏模式; ⑥问题解决模式;⑦发现式学习模式等。 3.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答: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是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将多媒体计算机用于教学活动中,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信息综合处理和控制,并使各种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全面)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 试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 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

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 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 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 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a.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等。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

[电子书+打印版]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统考2019年研] A.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不同时期的关键期体现了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年龄

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2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统考2019年研]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常常也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建构。 3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统考2019年研] A.结构不良问题 B.结构良好问题 C.一般性问题 D.认知性问题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总结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总结 绪论 识记: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得科学。 领会: 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得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得教育专著就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学记》就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得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得发展与科学技术得进步,一批教育专著得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得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得《大教学论》被认为就是最早得具有比较完整体系得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得《普通教育学》,被认为就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得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得《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得“活动课程”。 3、教育学得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得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得《新教育大纲》与凯洛夫主编得《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得产生与发展 识记: 1、教育得起源有三种不同得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就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得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得界限。(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就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得“无意识得模仿”。(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就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与心理说得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得。主要观点就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就是有目得、有意识得活动;c、原始得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就是教育活动得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得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得培养来实现,与人得发展得需要密切相关。 识记与领会: 1、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得教育就是指,凡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得影响,都就是教育,包括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几个方面得影响。 (2)狭义得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就是指根据社会得需要与个体身心发展得特点,在教育者得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得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 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与谐地发展。 2、教育有什么样得功能? (1)教育得社会功能 主要指教育对社会得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得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得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得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心理)【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心理 11.1复习笔记 一、美育心理概述 1.美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心理学 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的学问,主要是研究美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美育心理学既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2.美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美育心理学的对象 美育心理学以美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可概括为美育心理现象和美育心理规律。 (2)美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实践任务 揭示美育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为选择美育策略、提高美育的效果提供心理学的依据,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②理论任务 美育心理学在解决美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总结各级学校、各门美育课程和有关美育活动的经验,上升为美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建立科学的美育心理学提供实践和理论的依据,为学校美育的科学化提供理论的证据。 3.美育心理学的简史 美育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家自己开创的新兴学科。 (1)美育心理学是由刘兆吉教授领导一批中青年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981年,刘兆吉在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美育心理学”的概念。1983年,刘兆吉以“试论美育心理学中的几个问题”为题,公开发表了美育心理学的第一篇论文,这标志着美育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1985年,刘兆吉撰写的“美育心理”词条被收入《中国大百科伞书·教育卷》,标志着美育心理学正式得到国家承认。 (2)1987年,“美育心理研究”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国家级重点项目,美育心理学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此后,刘兆吉组织重庆、成都及河南的心理学工作者,组成了美育心理学的全国协作组,共同开展美育心理研究.美育心理学开始得到推广,并逐步走向礼会。 (3)1989年,韩进之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采纳刘兆吉的建议,首次在教育心理学体系中增加了“美育心理”一章,确立了美育心理学在统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中的地位。1990年,刘兆吉主编的《美育心理学》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美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初步确立。 (4)1997~2002年,赵伶俐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版了《新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对审美化教学原理在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2.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 3.怎样科学研究教育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5.当代教育心理学面临哪些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识记】P3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 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潘寂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第二,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学”,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即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三方面的学习。这种观点最早见于邵瑞珍1982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一学与教的原理》一书中。目前,这一定义影响较大,许多教科书都采用这种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和它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密切联系的。教育心理学的交叉性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两重性,具体分为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 首先,教育心理学从学科属性看,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任务应兼顾这两个学科。其次,教育心理学从价值特性看,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作为理论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推动整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已任,主体的心理反映和变化总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总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即首要任务) 是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为教育服务。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为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 2.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学习或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 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 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 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 至6 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这些班机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 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 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 (1)客观描述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

(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3)为促进主体心理健康发展、顺利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科学方法指导。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体系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能力与个别差异、美育心理、体育心理、教育社会心理等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的原则。只有采取系统性原则,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 (3)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的原则,这是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变量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8章学习策略 8.1复习笔记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含义 (1)国外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①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的具体方法或技能。 ②学习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技能。 ③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2)国内学者给学习策略下的定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办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应从以下三点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 ①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 ②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 ③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3)学习策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①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一次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区别表现在: a.具体的学习办法与具体学习任务相联系,有较强的情境性,而学习策略既与具体任务相联系,又与一般学习过程相联系; b.学习方法经学习者反复运用,熟练掌握后,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往往凭习惯加以运用,而学习策略则是学习者经过对学习任务、学习者自身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反复考虑之后才产生的方案或谋划; c.具体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考虑最佳效益,而学习策略则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为基本点的。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联系表现在: a.学习策略虽不同于具体方法,但它又不能脱离具体方法,学习策略的谋划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方法上,借助学习方法表现出来; b.只有那些经过学习者整体谋划之后启用的方法才会获得策略的性质,成为学习策略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则,不动脑筋随意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 ②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其功能在于使学习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认知活动。认知策略的学习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发展,但认知策略并不等同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比认知策略更广的概念。 ③学习策略与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任何以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 元认知和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 a.学习策略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元认知知识,它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10-14章)【圣才出品】

第10章教学策略 一、概念题 1.教学策略[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其含义为: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2.有效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系统综合性、灵活性、启发性等。影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状况、教师的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环境等。 二、论述题 1.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在简单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复杂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指导学生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 ①记忆术 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以下几种:a.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它是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起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位置记忆法对于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 b.首字联词法 首字联词法是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 c.谐音联想法 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 d.琴栓——单词法 琴栓——单词法类似于位置记忆法,只是你要把序列中的项目与一系列线索而不是熟悉的地点相联系。典型的琴栓——单词法是将数字和单词联系起来的一些韵律。 e.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这种方法在教外语词汇时非常有用。 f.视觉想象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版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 简答版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题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心理学科。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策略。 2.教育: 广义: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狭义: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了该理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 3.自我意识: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在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为重要内容。

4.同伴关系: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简历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支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平且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6.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第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7.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场依存和场独立型、反思性和冲动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性和系列性) 二、简答 1.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与发展: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 练习与习得的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逻辑—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 (4)平衡化: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是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 2.认知发展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P25.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