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大包干

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大包干

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大包干

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大包干,取得了受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现在的小岗村今非昔比,变成了一座城市化的乡镇,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那位为小岗村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干部沈浩,他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壮丽的伟业,也许他已不在了,噢,不!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想雷锋一样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他不仅代表着无私奉献,乐观淳朴的安徽人,也代表着我们中国人。

几代国家领导人都是我们安徽人,他们为国家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书写了自己最壮丽的人生!谁又曾想过,他们的摇篮就是安徽。雷锋精神一直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在安徽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当代活雷锋的人,他的名字叫郭明义,他把雷锋精神诠释的淋漓尽致,这也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

前不久,在安徽阜阳体育场举行了第十四届亚洲跳伞比赛,着更加证明了家乡经济的崛起,阜阳近几年又多了临沂商场,香港财富广场,为阜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还有阜阳的颍州西湖,它虽比不上苏州园林的小巧玲珑,也比不上杭州西湖ihude秀丽景色,但他也是颍州一个重要的旅游圣地。安徽芜湖奇瑞汽车制造厂,是我省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枢纽,奇瑞汽车畅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这是我们可爱的家乡,这是我们伟大的家乡,我们为之骄傲,为之欣慰,祝愿家乡可以更好的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书写更加灿烂的诗篇。

关于小岗村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小岗村的社会实践报告2012年5月6日,在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的号召下,为提升学生干部的素质,及锻炼自我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学院学生干部及干事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凤阳县小岗村。 下面我就本次实践中所见所闻及所见所想进行一次汇报,汇报内容如下: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我们在去小岗村的路上,对小岗村有了大致的了解,来到小岗村后,首先映入我们视线的就是小岗村的牌匾和沈浩同志的画像,看到之后,让人肃然起敬,下了车之后,我们首先达到了“大包干纪念馆”(附图), 来到纪念馆内,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的穿越:1978年的冬月某日傍晚,中国江淮腹地的一个农村里(小岗村),农民和他们的儿女就着微弱的天光,埋头喝着稀饭。小岗是全公社乃至全县最穷的生产队,

夏天收分麦子,每个劳动力才分到三点五公斤。干了一季的活,这点口粮还糊不了三天的嘴巴,全队几乎没有人没有讨饭的经历,这样的年景,眼看只能背起花鼓去外地谋生了。这年秋末的时候,严俊昌当了队长,严宏昌是严俊昌的堂弟,也是村民中惟一读过中学、识得几个字的人,所以在几天前被众人推举为副队长。当时的生产队没有办公的地方,所有大小会议都在村子中间的严立华家开。晚饭过后,十八户农家的十八位主事齐聚在一间萎萎琐琐草房里,队长严俊昌宣布开会。队长严俊昌向大家说明原委,在这一夜的小村陋室,大家面对“包产到户”这几个字,只是在“敢”与“不敢”之间徘徊斟酌,直到天明,终于痛下决心,行此近乎叛逆之事。这时严氏兄弟已义无反顾,只是他们的身份和经验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更多的盘算。若干年来与分田包产有关的人非身亡即名败,总数可以百万计,其下场的悲惨,严氏兄弟虽然不能尽知,但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三自一包”的罪名以及他的死于非命,这可是一清二楚的。一旦事发,种种阶级斗争的手段即使不会严酷到诛灭九族,他们和他们未成年的儿女也是断然脱不了干系的。计及这许多复杂的因果关系,严宏昌在众目睽睽之下提笔以他的拙朴的笔法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干部肯以性命相搏来为百姓出头,这在当时可算是难得的勇气。今天我们看上去,严氏兄弟在这里无疑已经集中了他们全部的政治经验和智慧。就其形式而言,它显然并不如后来舆论的评说是一份合同,至多只能算作一份农民的

7作品示例: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营销策略

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营销策略 摘要: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态势很好,但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来进行产业开发,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尚未系统进行市场营销分析和策略研究。本文通过对小岗村的实地调研,从发展农业红色旅游的角度,分析了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小岗村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红色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发挥红色旅游的经济、政治等多重功能,以实现小岗村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岗村;红色旅游;营销策略 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它是由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孕育衍化而成,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类型,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模式。相对于其它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更多是以参观游览红色景观为主要内容,以接受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它具有游客市场较为固定,以公费旅游为主,产品捆绑式销售等特点。借助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高品位的红色旅游资源,实现产品的多样化、综合化,走政府主导加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是目前国内已经成功开发的主要红色旅游地的发展模式[1]。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率先实行了“大包干”,促使农民走上自给自足的道路,从而形成了“大包干”精神。2004年,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任职的近6年来,发展了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沈浩精神。小岗村以二者为依托,发展农业红色旅游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发展现状 (一)小岗村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是小岗村红色旅游的主要文化内涵 (二)小岗旅游资源 小岗村在凤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凤阳县文化旅游局、凤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精心策划、量身打造,大力发展小岗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摘要:本文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重点考察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的常缺席,日益加剧的信任危机的恶化泛滥。正是这些制约因素使得类似小岗这样的村庄在短时期以内,无法通过简单复制其它集体化村庄的做法,试图发展集体经济,以实现人们所期盼的繁荣富裕。 关键词:小岗村集体经济精英人物领导班子信任危机 近年来,随着南街村、华西村等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庄的“功成名就”,学术界和政界主张发展集体经济的呼声再一次高涨。特别是当我们将这一呼声与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将此一问题做简单的普及和推广还是审慎抉择?此举实在关系中国未来村庄的走向和发展态势。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特别谨慎地将之做简单化的推广。如果我们要将普通村庄置于集体村庄的平面上来考虑的话,我们考察其是否具备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要考察一个村庄是否具备搞集体经济,笔者以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必须认真考虑。我们首先必须考察的就是,是否存在一个魅力型的人物?因为一个魅力型的人物是大至民族国家建国与转型、小至一个村庄治理良善的至为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和关键时刻,尤其如此。其次,是否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也是发展村庄集体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才有可能将发展集体经济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实下去。包括将魅力型人物治村的各项主张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再次,我们必须考察村庄内部的信任关系,特别是村民——特别是那些有一定影响力和威信的村民——对我们的党组织、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信任状况。没有他们的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永不绽开的花朵。为了详细说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以三十年来备受关注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一、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民族国家从殖民依附到独立自主、从衰败落后走向繁荣发达,无论是在战争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阶段,无不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关键人物精英集团的领导。虽然在民粹主义看来,这是典型的精英主义在作怪。但是,如果我们承认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我们活生生的事实的话,我们就不会对此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拒斥。或许南街村的王宏斌、华西村的吴仁宝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我们将我们的思维的兴奋点聚焦在村落的研究上时,我们同样会发现,精英人物对于主导农村发展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在早期的村治研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做了较好的分析和比较。小岗村能成为持续二十多年的明星村,原因无非就是当年所谓冒着杀头签协议的敢为天下先的创举。正是这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使得小岗村得以跻身于明星村之列。从精英人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年血书协议之所以能够签成,主要还是得益于18户农民敢于置生命于不顾的冒险精神。没有这18个农民精英的主导,恐怕“包产到户”这个新生儿不会那么快降落中国大地。小岗村当年的“英雄”如今怎样呢?记者肖波、杨玉华采写的文章《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的一个细节或许值得我们玩味。当记者发现关友江被人喊走时,才发现,“原来,18户带头人中的严俊昌、严宏昌

从“分田到户”到新型合作化——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流转调查

省全委会基础材料之八 从“分田到户”到新型合作化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流转调查 30年前,当安徽省小岗村村民严金昌在曾经推动了中国农村重大变革的?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上摁下手印时,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把自己冒着坐牢风险分到自家的田地又租出去。 两年前,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年终参与分红。 这些农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上海公司的返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600元左右的工资。 今年65岁的严金昌也接受了公司聘用。不仅如此,因为养殖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号召力,他还被提升为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现代养殖场的管理者。 ?我们饲养的高山特色风味猪,直接销到上海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猪肉的两倍?,严金昌说。

?年薪、土地租金,再加上年终分红,这可比一年到头种地划算得多。粮食种得再好,一年的收成也不会超过1000元。?这位30年前领头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老农现在成了土地集中流转、发展合作经济的积极倡导者。 他说,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已达6000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 ?这是过去靠一家一户生产完全做不到的。随着合理、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小岗村正蓄势待发,迎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说。 30年前,也就是1978年11月,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

小岗村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推荐下载

小岗村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 一、小岗村现状 (一)小岗村基本情况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有“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小岗村位于凤阳东部,离县城40公里,辖26个村民组,849户,3823人,土地面积8713亩,人均耕地面积2.28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家庭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全 村基本上建起了新房,电话、手机、无线数字电视、自来水、冰箱、摩 托车等已进入大部分农家;2007年小岗村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元, 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倍。 近年来,小岗村党委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拓展思路、奋力崛起,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快速致富为目标,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培育工业、促进小岗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小岗实际、具有小岗特色的经 济发展之路。 目前,小岗村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主要是发展葡萄产业和双 孢菇产业,仅此二项就为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在旅游业方面,小岗村作为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放后,已累计接待游客50000多人,实现门票收入100多万元。2007年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在基础设施方面,小岗村已建住宅小区1个,在建住宅小 区1个,新建了农贸市场1个,小岗村信息综合服务大楼、小岗广场 正在紧张施工之中,计划3月底前完工并交付使用。投资2700多万 元的307---101连接线---------小岗大道正在施工之中。 (二)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一是成立组织,健全机构 自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动员会议后,小岗村成立了以村第一书记沈浩为组长,其他两委班子人员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县委、县政府为加强对小岗 村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成立了小岗村党委,市委、市政府还向小岗村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2010年7月12日,在指导老师唐世海、马志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访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暑期社会实践。这个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村,这个全国第一个实现改革开放的小岗村,这个不断进取,探索中国农村致富之路的小岗村,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 当年的十八颗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多年以后的今天,沈浩用生命谱写小岗的辉煌,当小岗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小岗村人民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为艰辛,排除万难,努力奋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小岗村农村建设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就此我们也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为探究适合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尽绵薄之力。 小岗村取得的辉煌成绩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贫穷落后的穷村。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签下生死契约——实行土地责任承包制,拉开了小岗村的改革序幕,给身处于温饱线上的中国农民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小岗村人的努力下,当年的茅草棚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宽敞明亮小洋房,郁郁葱葱的葡萄园,较大规模工业园,向我们展示着这三十年来他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年签下“生死契约”的十八位代表之一的后代严美昌家的沧桑变化,是小岗村发展变化之缩影。“几年前我们家是种的是西瓜,要自己“推车”卖到凤阳去。现在条件好啦,我们每次去凤阳都是自己“开车”去了”。严老夫人笑着和我们说。我们在他们家的堂屋看到了一辆东风牌的四轮车,还有两辆摩托车,环视他们家的房子,也是相当的宽敞,生活水平可见一斑。严美昌告诉我们,他们家目前承包土地种植了六亩葡萄、十几亩水稻,年收入超过五万。这在我们大多数农村是相当高的收入了,可是严美昌却告诉我们,在小岗村他们是贫困户。这就是小岗村,走在改革和开放第一线的中国第一村。当所有人还在思考怎么走出贫困的低谷时,小岗的人们已经在奔小康了,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在小岗人民的努力,小岗村已经今非昔比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小岗村。 (一)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农民对于自己的土地有了使用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伊始,当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前二十年的总和。 曾对小岗所取得的成就作了深刻研究的专家王郁昭,在其所著《尊重农民的选择》中说,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体现了小岗村的人民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土地使用的权利,这在全国都是进步的。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迅速在全国推广。当“大包干”在整个中国掀起了热潮时,我们的小岗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实行土地出租流转,调整产业结构。随着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目前达到60%),出租流转集中起来的土地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极大促进了土地合理使用,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二)城乡结合。以前的小岗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当今天把其周边的其余两个村并入其名下时,小岗村已经具有一个镇的规模了。小岗村农村向城镇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小岗村发展方式。近几年,在沈浩同志的带领下,小岗村引进了一批投资者,如有名的GLG 高科技园区,就在小岗村落户,建成后一年产值将达到60亿。小岗村通过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的改变。其高科技园区GLG就是其发展布局中重要的项目,建成后的高科技园区将实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模式,为小岗村及凤阳县带来不可小觑的经济效益。而小岗村也将逐步形成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工业小区集中发展。

小岗村的红手印

新题速递 小岗村的红手印 ──农村改革的起点 河北 王 红 材料一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 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 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材料二红手印对于小岗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31年前,安徽凤阳小岗人,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分田到 户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8年后,小岗人又先后两次按下红手印,目的却是为了留住一个人,他们 的书记:选派干部沈浩。今年11月9日,当小岗人第三次为沈浩庄严地按下手印的时候,留下的却是沈浩的骨灰。 ──[新闻调查]沈浩:小岗村记忆(2009.12.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小岗村农民的哪一创举? 2.材料一中小岗村农民的做法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否一致?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二中的沈浩改革引领富裕路,用他六年的执着和生命,改变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面貌。试回答为什么只 有改革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呢? 参考答案: 1.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一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决定以农村经济为突破口,进行改革;此举措取得良好效果后,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小岗村的变化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经济的改革变化。 作者简介:王红,河北省盐山县边务中学教师。致力于综合文科教学,教学成绩优秀,多次被评为教育先进个人,受到县政府的嘉奖。 《半亩历史》2010年第9期(总第25期) 1 ·人教网·半亩历史版权所有·

小岗村的故事

小岗村的故事 30年前率先土地大包干,30年后土地流转,我们不要这些形象工程,这是浪费,如果是小岗人自己做主,我们宁愿投资企业,变成活钱,自己造血。如果他们真的为农民着想,要多少地我们都给! ———村民严俊昌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位于凤阳县东部约40公里处,距宁洛高速凤阳出口仅16公里。全村有849户3823人,土地面积13700亩,承包耕地面积8713亩。 1978年以前,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全国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大锅饭”的弊端毕现无疑,农业效率的低下到了让农民无法生存的地步。小岗村像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村落一样只是安安静静坐落于安凤阳县的一个小村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一样守着祖辈留下的田地辛勤的劳作,不断的编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不同的是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的安徽,从春季就出现了旱情,全省夏粮大减产。小岗村的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到了包产到户的这一条路上。这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后来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出人意料的是竟十分灵验,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

收,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在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强力主持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广。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30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岗村发生了可喜变化,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村内安装了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广播和自来水,修建了村内水泥路;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卫生服务中心和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第二居民小区和占地20亩的农贸市场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双孢菇生产园区、优质葡萄示范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及生猪繁养场和龙虾养殖场等“三园两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占地200亩的小岗村农家乐旅游休闲基地基本建成,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还被列为省市县青少年教育基地。近几年,小岗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比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近千元。 30年后的今天小岗村又掀起了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第一浪。2008年9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小岗村考察。在那里的田间地头,胡锦涛指出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而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却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因此,胡锦涛在小岗村的讲话,发出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强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陈窗曾德方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的人民,确实有那么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从此,小岗人也和其他凤阳人一样,告别了十年九荒的悲惨岁月,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 1978年,小岗村大旱。原任老支书严俊昌(当时是队长)和他的堂弟现任村长严宏昌(当时是副队长),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搞起了“承包”(大包干)。 当然,小岗村搞“承包”,这和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关心也是分不开的。据说,万里曾五次(一说六次)到凤阳,并亲自到小岗村进行指导。万里十分赞赏小岗村搞“承包”,他对群众和村干部说:“我就想这么干,就怕没人敢于,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万里离开时,汽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

关于小岗村的感想

小岗村发展的启示 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安徽小岗村,是个30年前成名的“明星村”,回顾小岗村30年历史,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都对新世纪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启迪价值。 小岗村一举成名 30年前小岗村“摁红手印”的一幕,无疑是我国改革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当年的小岗村之变又是如何促成的呢? 首先,上级政策松动壮了小岗人的胆。我国农村工作曾经长期处于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支配之下,1977年,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新的安徽省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后来闻名全国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这个文件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等。这一新政策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安徽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各地听传达的人数之多,情绪之高,为多年来所没有,而且奔走相告,连最偏僻角落里的农民也知道了。“省委六条”下达后,安徽农村普遍加强经营管理,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了迅速发展,从不联产到联系产量,有些地方搞起了包产到组,凤阳县有的地方搞了大包干到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小岗人更进一步搞起了大包干到户。当时,大包干带头人是这样说服县委书记说的:“我们队在一起干了30年,生产从未搞好过,社员都说,如今上面的政策有点松了,我们分到户干,想找点门路,多收点粮食,也减少国家的麻烦。”可以说,“省委六条”鼓起了小岗人搞大包干的勇气。正如当年的县委书记陈庭元后来所指出得那样:“凤阳大包干正是在…省委六条?的土壤里萌芽、成长、开花、结果的。” 其次,“大锅饭”体制已经很不得人心。当时人民公社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

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播出稿) 编导蔡曜宜王俊 嘉宾:1、严俊昌 67岁,时任小岗生产队队长 2、严宏昌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 3、沈浩 2004年由安徽省财政厅派到小岗村任职的村支书 4、关友江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现任村委会副主任 一、开篇 1、大片头。 2、短片: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5月11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经修改后,冲破重重阻力,在《光明日报》上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此举被称成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声春雷?,它昭示着一个风起云涌时代的来临。 (采访胡福明:谈1978年大背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 这一年的12月18日,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由此拉开。 3、行进式出镜(《定格》摄制组的汽车开进凤阳县小岗村、村头牌坊) 主持人牌坊下出镜:《定格》的第一期,我们来到了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1978年是一个时代的新的起点,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在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这个曾经以花鼓闻名世界的地方,18户农民秘密按下手印,签下了一户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动无意间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4、定格画面:18颗红手印照片。压上字幕: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二、访谈 1、饥饿的前夜 主持人:此刻坐在我身边的两位就是30年前大包干的两位带头大哥——严俊昌先生和严宏昌先生,欢迎两位!我们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位置叫做“大包干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30年前那场轰动全国的大包干,在我们的后面就是非常有名的雕像,它记录了30年前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他们所做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今天呢,我知道两位带头大哥,你们的雕像都在里面,我想问一下俊昌大叔,哪个是你? 严俊昌:站着的、披着棉袄的那个。 主持人:你觉得这个像雕得怎么样? 严俊昌:还可以,有点像。 主持人:有点像。

小岗村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

xx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 一、xx现状 (一)xx基本情况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有“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小岗村位于凤阳东部,离县城40公里,辖26个村民组,849户,3823人,土地面积8713亩,人均耕地面积 2.28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家庭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全村基本上建起了新房,电话、手机、无线数字电视、自来水、冰箱、摩托车等已进入大部分农家;2007年小岗村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6倍。 近年来,小岗村党委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拓展思路、奋力崛起,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快速致富为目标,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培育工业、促进小岗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小岗实际、具有小岗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目前,小岗村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主要是发展葡萄产业和双孢菇产业,仅此二项就为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在旅游业方面,小岗村作为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放后,已累计接待游客500多人,实现门票收入100多万元。2007年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在基础设施方面,小岗村已建住宅小区1个,在建住宅小区1个,新建了农贸市场1个,小岗村信息综合服务大楼、小岗广场正在紧张施工之中,计划3月底前完工并交付使用。投资2700多万元的307---101连接线---------小岗大道正在施工之中。 (二)xx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一是成立组织,健全机构

论文范文三十年后再看小岗村

三十年后再看小岗村 背景资料 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 有名的贫困村。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 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 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 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 不少农户又开始准备出门讨饭。11月 底的一个夜晚,队干部召集全村人开会 讨论生产问题。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 大胆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会议一结束,他们连夜将牲畜、农 具和耕地按人头包到了户,拉开了中国 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 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一年就 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

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 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 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这一变化不 仅结束了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 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小岗村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 国农村大地。 三十年前,宁可打花鼓,不顾集体田,十八红手印,敢为天下先。三十年后,小岗村发展成了什么样子?那18 个敢为天下先的农民又在做什么 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 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 航运码头均20公里,这样的地理位置 交通却并不便利。 2008年4月,《新财经》记者坐 着大巴来到了凤阳县城。凤阳花鼓名闻 天下,这个曾经被当地人视为乞讨工具

的花鼓,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由此衍 生出的歌舞,更成为凤阳的一个风景。 记者所到之处没有太高的建筑,街 道很宽。但是,除了主路是柏油路面外,其余都是土路。 汽车驶进凤阳长途汽车站,记者才 知道并没有直接到小岗村的车,只好在 路边找了一辆个体出租车。据司机师傅讲,小岗村离凤阳县约40公里。 司机是凤阳当地人,善谈而随和, 看出记者的身份,他并不诧异。交流中,他说,这里常有记者光顾。 谈及对小岗村的印象,司机声调平缓,神情淡定,“跟凤阳县其他村庄比 没有什么区别,有成绩也有问题,收入 排名在中等偏下一点。” 驱车半个小时,司机指着一条新修 的宽敞柏油路告诉记者,“你们再晚几 个月来,就可以从这条路直接到小岗村了。”记者看到路面已经铺好,工人正 在修整道路两边的沟渠。“如果走这 条路,我们可以节省10多分钟的路

048、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路径探索——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2-2030)为例

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路径探索 ——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2-2030)1为例 杨欣李霞王楠 摘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安徽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循序渐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小岗村村庄规划的实践,总结概括出以“五化”引领村庄规划的新思路,在村庄发展模式选择、景观风貌提升及公共设施配置等方面探索相关经验,以期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好乡村小岗村村庄规划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近几年来,安徽省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镇发展迅猛,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庄发展缺乏动力,一批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消失的威胁。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1年,安徽省全省行政村由29745个减少到15539个;自然村由292107个减少到228763个2。农业要素依旧处于净流出状态,由于人口外流导致的空心村问题日益严重。 2012年,安徽省完成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投入。规划要求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体目标,并在农业发展、村庄建设及社会管理三方面提出了指导措施。 小岗村作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无论就地理气候,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哪个方面来说,均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解决好小岗村转型发展、农民进一步增收及村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不仅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示范作用,而且对我国农村建设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该项目获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村镇规划部分)暨优秀美好乡村规划设计一等奖。 2数据来源: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

关于家乡农民日常生活状况变化的调查

关于家乡农民日常生活状况变化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及地点 世纪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 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而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多年,这些年来,国内发生了很大变化。 而有关民生的最大变化如下: (一)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年至年的年间,中国的年平均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而年至年的增长速度,更是翻了好几翻。 (二)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进入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年至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 有大幅度提高。这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亿下降到多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下降到百分之一点多。 对于基层的人民群众而言,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农 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民营经济的兴起。其中的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 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得农村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我的家乡是桂林市灵川县莫家村,近年来,这个村子也在改革开放的正确指引下有了崭 新的面貌。这次调查,就是想通过家乡农民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从最基层社会单位看党的富民政策的重大作用,加深对党的富民政策的认识。 二、调查方式及时间 年月日至月日,正值农历新年前后,在一年的忙碌之后,这半月,便是农民们庆祝过去的一年所得的收获以及憧憬来年好收成的日子,大家都拨出积蓄,购置年货,共同欢庆新年的到来,这段时间,更能反映出农民家庭生活条件之变化。 这半月,我采用走访调查以及亲身经历的方式,走进家家户户,同老人们讨论,用村民 们以及我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深入了解这些年来家乡的变化。 三、调查结果 (一)物质方面 正值春节,家家户户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购买年货,单从提回家的大包小包便可见一斑。 1、衣 据老人们介绍,改革开放以前,家里的衣服都是大姐传小妹,大哥传小弟,衣服裤

小岗村导游词

小岗村导游词 一、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能在这阳光明媚,微风和煦的日子里与大家相聚在”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凤阳小岗村, 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王萍,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在家千日好,一天希望大家可以出门也不难,有事您说话,小王帮您忙,接下来的跟着我的脚步走,因为跟着导游走,快乐感觉才会有.在游览之前小王提醒大家在注意人身安全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财产安全,尽量把包背在前面,背在前面里面的东西是您自己的,背在后面里面的东西指不定就是谁的了。 二、话说要了解当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农村,要了解中国农村的改革就要从小岗村开始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建设靠施舍”的“四靠村”,村子里18人家个个当过队长,“算盘响,换队长”已成为这里特有的规律。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人先”的胆识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从此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现在咱们一起走进小岗村去回顾当年的那段历史。 三、现在咱们面前的大包干纪念馆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分《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四、现在咱们位于第一展区《抉择》。大家请看这些照片,它反映了从1956年到1978年这23 年间小岗村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年人们住的就是破草房,没有牲畜就用人来拉犁耕种,农民把红薯当饭菜,他们长期在旧体制的束缚下吃不饱穿不暖,秋种过后还要逃荒。于是在1978年底,小岗村十八户的庄稼汉集中在一起,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秘密签下一份合同,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由农民自主决定种植品种,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向国家和集体纳税。这一幅就是当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18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 五、第二展区《追梦》呢,就展示了小岗村人们不甘落后,敢想敢做敢闯的精神。他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办工厂,调结构,闯市场,努力实现自己富裕梦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家园。这些照片充分展示了这二十几年来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请看这几张照片,楼房,彩电,冰箱,洗衣机应有尽有,和第一展区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一个现代化农村的蓬勃发展。 六、现在就到了最后一个展区《关爱》了,这幅图片展示的是1980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到小岗村视察时的情景,他看到小岗村人们在实行一年的大包干后,农民的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常高兴,并支持和鼓励小岗村人继续努力,在改革最关键的时刻他给小岗村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给小岗村人们送来了鼓励和关怀。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支持下,小岗村人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艰苦创业,加强了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小岗村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卫生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不断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奋斗。 七、游客朋友们,这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旧体制下贫穷落后的小岗村,也看到了今天实行改革后生机勃勃的小岗村,小岗村的故事还在继续,但我们今天的行程却要画上句号了。今天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提出来.别人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咱们今天可以说是同行同吃同游同乐,为了这百年的缘分,小王祝愿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健康幸福,工作顺利,学习进步!

小岗村

小岗村 小岗村由两个自然庄组成,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现有90户人家、373人、劳动力180人;耕地面积1600亩,人均耕地4.29亩。其中承包耕地面积1070亩。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代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长时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20年来,小岗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创业,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向小康迈进,1997年,小岗村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 元增加到2500元,分别增加了39倍和112倍。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生活用品已进入家庭,楼房、平房、瓦房代替了过去的茅草屋,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程控电话已开通,道路绿化及村庄建设按现代化新农村的模式进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生变化。 为重振"大包干"雄风,加快小岗村经济发展,小岗村全面加强了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小岗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凤阳县委、县政府为小岗村制定了十分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决定把小岗村作为观光农业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建设。按照文明村的要求,目前已制订了村庄综合规划,兴建了通往小岗村的柏油路和村内水泥路,在村内全面实施了改水、改厕和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室、广播电视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和一座含幼儿园的完全小学。去年,小岗村与张家港市长江村结为友好村,实行东西联动,共同发展。 小岗村人坚信,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下,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把小岗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小岗村正在走向美好的未来。 小岗人希望全国各地对他们的帮助最好能直接落实到18户大包干带头人身上。 现如今,2008年11月24日,小岗村相应党中央的号召,已经同意土地流转,上万亩的土地将在明年公开拍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