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吴伟业的《古意》六首

清吴伟业的《古意》六首

清吴伟业的《古意》六首

清吴伟业的《古意》六首

一、争传娶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但得大家千万岁,此生哪得恨长门?

二、豆蔻梢头二月红,十三初入万年宫。可怜目望西陵哭,不在分香卖履中。

三、从猎陈仓怯马蹄,玉鞍扶上却西东。一经辇道生秋草,说著长杨路总迷。

四、玉颜憔悴几经秋,薄命无言只泪流。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见尚低头。

五、银海居然妒女津,南山仍锢慎夫人。君王自有他生约,此去唯应礼玉真。

六、珍珠十斛买琵琶,金谷堂深护绦纱。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

吴伟业《梅村》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吴伟业《梅村》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 附答案 导读:【原文】: 梅村 吴伟业 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 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 闲窗听雨摊书卷,独树看云上啸台。 桑落酒香卢橘美,钓船斜系草堂开。 【注释】: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祖籍河南(今河南省阳县)。七世祖元末避兵乱,迁居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祖因家贫出赘,才在太仓定居下来。他的五世祖、高祖和曾祖,都做过官。可是到了他祖父一辈,这个三世仕宦的家庭便中落了。他的父亲只得靠教私塾维持生活。吴伟业就出身在这样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里。 ①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②江湖:偏义复词,义在“湖”,这里指太湖。③鱼龙气:指太湖水汽。 【翻译】:枳篱茅舍掩映着苍苔,我亲自种竹栽花。不喜欢拜访别人却喜欢别人拜访,习惯性的晚些回复书信却特别期待书信的到来。摊开着书卷守着窗子听雨声,独树映照着云彩上啸台。桑子落了闻着

酒香卢橘也正美味,垂钓的船斜系草堂开。 【赏析】:这首诗可看作他乡居生活的真实写照。首联写乡居生活的环境和梅村的景色。枳篱茅舍写出梅村的简朴且富有乡间的特色。“掩苍苔”则是强调人迹罕至以致长满青苔从而衬托出梅村的清静。“乞竹”句写诗人亲自种竹栽花其中含有对梅村的苦心经营。不喜欢拜访别人(不好诣人),却喜欢别人拜访(贪客过); 【阅读训练】: 1.颔联反映出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试简要分析。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不好诣人”“惯迟作答”体现出诗人不屈己、懒于应酬的清高孤傲的一面,“贪客过”“爱书来”则体现出诗人不甘寂寞、渴望交往的另一面,颔联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这一微妙的矛盾心态。 2、全诗营造出一种闲适恬淡、清幽自在的氛围,流露出诗人风雅脱俗的情怀和对乡村宁静质朴生活的喜爱之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百年世事不胜悲

百年世事不胜悲 1644年3月19日,晨光微曦,京城内外火光烛天,煤山(今景山公园内)左侧歪歪扭扭的古槐树(一说海棠树)上,静悄悄地悬着从皇宫走来的一对主奴。崇祯披发跣足自绝的情景,正象他遗书所说的,是要向世人宣告:大明三百年江山金瓯坠地,寿终而未能正寝。冰山化于一旦,寒冻层积则已年长月久。一代新朝气象总似昙花,宿命般地迟早要走向衰微。早在嘉靖、万历花团锦簇的年月里,洞察世情而深陷?于忧患的文化孤独者,心中已萌生一种难以言传的苦涩,敏感到末世将临。万历三十四年,汤显祖在答邹元标的书信中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治世人多于事,否则事多于人。世际竟未知何如也。”乱世二字几欲脱口而出,而“事多于人”四字深可玩味。凡乱世总起于道德沦丧,人心险恶,事端不已,怨仇相报。明亡的祸根,少说也在四、五十年前就种下了,甚至可远溯至百年之前。不待义军蜂起、清兵入关,它已然在人与人无尽的内耗中将生命力厮杀殆尽。文震孟之子文秉事后曾感慨道:“天乎,人乎,岂气运使然乎?”在中国,“气运”(或者叫“气数”)这个东西十分玄乎,却往往可以从诸多征兆里意会到一点。 友人赠我台湾林佩芬所写的“小说历史”《天问——明末春秋》。读后却勾起了我对明亡的许多感慨。乱世,正是乱世,人性所有侧面唯有此时才会奇异地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成就一幅难得的中国世态百像图。对此景象,史家一向感叹的是世道,而无端地将人性扭曲的感慨甩给小说家,若长此以往,怪不得要发生史学“社会认同危机”。

明清之际的王朝鼎革,比较起以往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有更重的悲剧情味。明的覆亡,究竟是谁之过?崇祯死前说道:“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不管崇祯有多少难言的苦衷,作君主的不自我认错,尽诿过于人,祗能供人耻笑。到后来,亡于门户、亡于宦官、亡于流寇,众说纷出,不一而足。到今日,我们显然不想作非此即彼的回答。克尔凯戈尔说得好:“当矛盾的非此即彼被从生存领域中驱逐而引入到抽象思维的永恒中时,它事实上是被消除了。”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人都参与着历史的创造,可被创造出来的历史却总是不尽人意。于是才会有追问,有思索:这不是简单的责咎哪一个人,而是对整个历史的追问。 崇祯在位前后仅十七年,纷纷乱乱,没一年太平,三“国”(三种政权)、四“方”(朝野内外),各种人事交织在预设的亡国网络之中,铺陈出许多可悲可悯可歌可泣的故事,似乎历史成性要让当事者体悟这特殊的时世与人生。 士大夫阶层是这一时代特别受人关注的对象,形形色色,良莠不一。孙承宗、袁崇焕,一自殉于寇难,一屈死于反间冤案,多少显出了一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寅恪老钱柳因缘,也演绎过这段亡国前后士大夫的特殊命运。关于复社诸君子,特别是复社领袖张溥,以及钱谦益、吴伟业、陈子龙等人的甄品裁抑,尚特史家作深入的研究。我一向对复社的成员不纯和党同伐异作风,持批评的态度。关于张溥与周延儒的政治交易,于史有证,足见复社沾染的政治浊气很浓。早在张溥、钱谦益一类名流表现异常之前,临川汤显祖就感慨系之,

吴伟业《梅村》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梅村吴伟业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闲窗听雨摊书卷,独树看云上啸台。桑落酒香卢橘美,钓船斜系草堂开。【注释】: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祖籍河南(今河南省阳县)。七世祖元末避兵乱,迁居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祖因家贫出赘,才在太仓定居下来。他的五世祖、高祖和曾祖,都做过官。可是到了他祖父一辈,这个三世仕宦的家庭便中落了。他的父亲只得靠教私塾维持生活。吴伟业就出身在这样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里。①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②江湖:偏义复词,义在“湖”,这里指太湖。③鱼龙气:指太湖水汽。【翻译】:枳篱茅舍掩映着苍苔,我亲自种竹栽花。不喜欢拜访别人却喜欢别人拜访,习惯性的晚些回复书信却特别期待书信的到来。摊开着书卷守着窗子听雨声,独树映照着云彩上啸台。桑子落了闻着酒香卢橘也正美味,垂钓的船斜系草堂开。【赏析】:这首诗可看作他乡居生活的真实写照。首联写乡居生活的环境和梅村的景色。枳篱茅舍写出梅村的简朴且富有乡间的特色。“掩苍苔”则是强调人迹罕至以致长满青苔从而衬托出梅村的清静。“乞竹”句写诗人亲自种竹栽花其中含有对梅村的苦心经营。不喜欢拜访别人(不好诣人),却喜欢别人拜访(贪客过);【阅读训练】: 1.颔联反映出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试简要分析。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1.“不好诣人”“惯迟作答”体现出诗人不屈己、懒于应酬的清高孤傲的一面,“贪客过”“爱书来”则体现出诗人不甘寂寞、渴望交往的另一面,颔联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这一微妙的矛盾心态。 2、全诗营造出一种闲适恬淡、清幽自在的氛围,流露出诗人风雅脱俗的情怀和对乡村宁静质朴生活的喜爱之情。

浅谈吴伟业戏曲创作的“诗史”化倾向(一)

浅谈吴伟业戏曲创作的“诗史”化倾向(一) 论文关键词:吴伟业戏曲创作“诗史”观 论文摘要:吴伟业戏曲创作与“梅村体”诗史创作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往往只强调戏曲对“梅村体”的影响。而笔者认为,二者最根本的内在联系,恰恰在于“诗史”观向戏曲创作的渗透,以至于戏曲带有鲜明的“诗史”化倾向。笔者从题材的选择、结构的编织及思想倾向几个层面,深入探讨吴氏此两种文体创作间的内在联系。 吴伟业是清初文人剧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尤用力于“诗史”创作,以独具一格的“梅村体”诗史享誉文坛。其戏曲创作与“梅村体”诗史创作之间的关系,已为历来论者所注意,但现有研究往往只强调戏曲对“梅村体”的影响。而笔者认为,吴氏此两种文体创作间最根本的内在联系,恰恰在于“诗史”观向戏曲创作的渗透。 一 吴伟业戏曲创作之所以会受到“诗史”观的影响,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其三种剧作均作于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年这段时期内,注:关于三剧作期,目前唯一可考的材料是李宜之于顺治十年所作的《秣陵春序》,其中曾提到:“别有杂剧几种”,据此可以确定三剧作于顺治十年以前;又三剧皆以抒发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与兴亡盛衰之感为主题,故必为明亡后所作。]而这十年,也正是“梅村体”诗史创作的高潮期,深深植根于诗人内心的“诗史”观自然会渗透到其他文体的创作中。譬如此时期的词作,便带有明显的“诗史”特征。对此,前人已多有评述。注: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37,564页。那么,戏曲创作也不例外,同样会受到“诗史”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吴伟业对戏曲文体的认识。他强调戏曲与诗歌同源同质: 汉、魏以降,四言变为五七言,其长者乃至百韵。五七言又变为诗余,其长者乃至三四阙。其言益长,其旨益畅。唐诗、宋词,可谓美且备矣,而文人犹未已也,诗余又变而为曲。……传奇、杂剧,体虽不同,要于纵发欲言而止。 他认为由四言诗到五七言诗,再到诗余,到戏曲,其间只是篇幅越来越长。而“其言益长”的目的只是为了“其旨益畅”,即表情达意更加酣畅淋漓、“纵发欲言”,本质功能与诗歌并无不同。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思意旨,让吴伟业觉得以其动辄几百言的长诗犹不能“纵发欲言”而要诉诸戏曲呢?其《北词广正谱序》给出了答案:“盖士之不遇者,郁积其无聊不平之概于胸中,无所发抒,因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而我之性情爰借古人之性情而盘旋于纸上,宛转于当场。”即对于世道和时事的“无聊不平之概”与“抑郁牢骚”。由于诗歌受篇幅的限制,以及作者个人对清初文网的顾虑,这种牢骚之气、不平之鸣,自然不能畅所欲言,太过显露。故而需要通过戏曲创作,借人物之口,一吐为快。以角色代作者立言,显然与戏曲“代言体”的内在规范——作者代角色立言:作者情感必须对象化为剧中人物的行动与思想感情——背道而驰,而与诗歌表现自我的抒情本质相同。正是基于这种诗、曲同源同质的文体观念,吴伟业在“诗史”创作之余,以“诗史”创作的思维方式进行戏曲创作,不仅进一步发抒其在“诗史”中尚且不能畅所欲言的“抑郁牢骚”,而且进一步探讨“诗史”所关注的“史”之兴亡过程与兴亡原因。戏曲创作的“诗史”化倾向,从题材的选择、结构的编织及思想倾向等层面来看,均有着明晰而深刻的体现。 二 从题材的选择来看,吴伟业三种剧作均取材于历史。以历史上与明清易代类似的朝代更迭为背景,以此历史过程中人物的命运遭际为主题。无论是《通天台》杂剧中南朝梁灭亡的历史背景,《临春阁》杂剧中南朝陈灭亡的历史背景,还是《秣陵春》传奇中宋灭南唐的历史背景,均与当下明清易代的背景极其相似,皆是南方小朝廷被北方国家所灭。而剧中主人公的身世遭遇,无论是《通天台》中满怀亡国之痛、沦落之悲的梁尚书左丞沈炯,《临春阁》中文采风流、亡国之际被逼自杀的贵妃张丽华与受贵妃知遇之恩、亡国后入山归隐的冼夫人,

吴伟业《梅村诗馀》

吴伟业《梅村诗馀》 吴伟业《梅村诗馀》 [生查子三首] 一尺过江山,万点长淮树。石上水潺潺,流入青豀去。?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度樾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青锁隔红墙,撇下韩嫣弹。花底玉骢嘶,立在垂杨岸。?纤指弄东风,飞出银筝雁。寄语画楼人,留得春光半。 香煖合欢襦,花落双文枕。娇鸟出房笼,人在梧桐井。?小院赌红牙,轮却蒲桃锦。学得贝多轻,自屑泥金粉。 [浣溪沙二首] 断颊微红眼半醒,背人蓦地下阶行,摘花高处赌身轻。?细拨熏炉香缭绕,嫩涂吟纸墨欹倾,惯猜闲事为聪明。 一斛明珠孔雀罗,湘裙窣地锦文鞾,红儿进酒雪儿歌。?石黛有情新月皎,玉簪无力暖云拖,见人先唱《定风波》。 [临江仙] 落拓江湖常载酒,十年重见云英,依然绰约掌中轻。灯前才一笑,偷解砑罗裙。?薄幸萧郎憔悴甚,此生终负卿卿。姑苏城上月黄昏。绿窗人去住,红粉泪纵横。 [满江红六首] 沾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阿童东下,佛貍深入。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偏轻敌。笑风流、北府好谈兵,参军客。?人事改,寒云白。旧垒发,神鸦集。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任黄芦苦竹打寒潮,渔樵笛。纳纳乾坤,问才子、几人轻许,人争道、北平司李,骚坛宗主。碣石宫倾北海酒,令支塞卷西风雨。更翩然、解组赋归来,云深处。?三毫颊,平添

与,虎头笔,神相佇。似元龙百尺,楼头高踞。鹬蚌利名持壁垒,觸蛮知勇分旗鼓。只庄周为蝶蝶为周,都忘语。 楚尾吴头,仅斗大、孤城山孙。正遇著、青丝白马,西风传箭。归去秦淮花月好,召登省阁江山换。更风波、党籍总寻常,思量遍。?文史富,才名擅,交与盛,声华健。正三公开府,张灯高宴。绿鬓功名杯在手,青山景物图中见。待它年、拣取碧云峰,归来羡。绿草郊原,此少俊、风流如画。尽行乐、溪山佳处,舞亭歌榭。石子岡头闻奏伎,瓦官阁外看盘马。问后生、领袖复谁人,如卿者,?鸡笼馆,青溪社,西园饮,东堂射。捉松枝尘尾,做些声价。赌墅好寻王武子,论书不减萧思话。听清谭、亹亹逼人来,从天下。把酒登高,望北固、崩涛中断。还记得、寄奴西伐,彭城高燕。饮至凌歊看马射,秋风落木堪传箭。叹黄花、依旧故宫非,江山换。?独酌罢,微吟倦,斜照下,东篱畔。念柴桑居士,高风谁见。佳节又逢重九日,明年此会知谁健,论人生、富贵本浮云,非吾愿。拂袖归来,闲管领、烟霞除目。算得是、与人无竞,高飞黄鹄。眼底羊肠逢九坂,天边鳄浪愁千斛。脱身时、还剩辟疆园,浮生足。?樽酒在,残书读,拳石小,沧洲绿。有风亭月榭,醉弹丝竹。嫩箨雨抽堂下笋,苍皮霜洗窗前木。倩丹青、写出虎头痴,山公屋。 [贺新郎]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啧鼻,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线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水调歌头] 三月莺花盛,十里小红楼。轻裘肥马,年少锦带佩吴钩。人道季心兄弟,还是翁归伯仲,谈笑擅风流。下马饮君酒,消尽古今愁。?烧银烛,张筵宴,击兰舟。

吴伟业《柳敬亭传》翻译

柳敬亭传 吴伟业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盖【原来】曹姓。年十五,犷猂无赖,名已在捕中。走之盱眙,困甚。挟稗官【演义小说】一册,非所习也,耳剽【耳闻所得】久,妄【随意】以其意抵掌【同“扺掌”,击掌,表示高兴。后常用“抵掌”代剧谈快论。这里指淋漓痛快地说书】盱眙市,则已倾【使动用法,使倾动、倾倒、轰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休大柳下,生攀条泫然【流泪的样子】。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嘻!吾今氏柳矣!”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来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姓名已在抓捕之列。逃到盱眙城里,生活非常困窘。随身带着一本话本小说,但是不是自己熟悉的,听别人说书时间长了,在盱眙城里依据小说大意淋漓痛快地随意说上一段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在大柳树下休息,柳敬亭手攀枝条流着眼泪。不多时,手抚树干,回头看着同行的几十人说:“嘻嘻,我从今天开始以柳为姓了。” 后二十年,金陵有善【多;常】谈论柳生,衣冠【衣冠,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们】怀【思慕】之,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门巷,车常接毂【车毂相接。形容车多】,所到坐中皆惊。或问生何师,生曰:“吾之师乃儒者云间莫君后光。”莫君言之曰:“夫演义【说书】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非天下至精者,其孰与于斯【做得好这种事【于:参与】】矣?”柳生乃退就舍【回到馆舍】,养气定词,审音辨物,以为揣摩。期月【满一月】而后请莫君。莫君曰:“子之说未也。闻子说者,欢咍嗢噱【hun hi wà jué,意思是欢笑不止】,是得子之易【简易,初步】也。”又期月,曰:“子之说几【接近】矣。闻子说者,危坐变色,毛发尽悚【恐惧】,舌挢然【挢,jio,翘起、举起。】不能下。”又期月,莫君望见惊起曰:“子得之矣!目之所视、手之所倚,足之所跂,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此说之全【指完美境地】矣!”于

关于吴伟业《贺新郎》的赏析

关于吴伟业《贺新郎》的赏析 纺织工程系201040301003 丁宇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陀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炙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诀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 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重如山岳的问题看来不仅困扰着高贵忧郁的丹麦王子,也时时拷问着明末清初的汉族士人。在经历倾城之恨、亡国之痛后,他们当何作何为,何去何从?是逆流而上不负初心,是飘然出世弃绝红尘,是含垢忍辱奉旨承意,是寡廉鲜耻献媚邀宠?遥想升平之日,以“复社”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好论“先人品而后文品,无气节岂有高格”,及至社稷换帜,“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则成了变通者的狡辩之词。抗争与投降、决裂与屈从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鲜明生动的画卷。芳兰与浊泥、明珠与瓦砾汇作了一篇抑扬交错、可歌可泣的诗章。 “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但得高名不灭,老又何妨?人生天地间而俯仰无愧,华发之洁亦当如月如霜。词中的“龚生”便是这样一个人。《汉书·龚胜传》有载,东汉末年,野心家王莽篡国后,谏议大夫龚胜辞官归里,隐居投闲。王莽看到龚胜的名望大有利用价值,“遣使者拜龚胜为讲学祭酒。龚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缓,安车驷马迎胜……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拕绅盖,即令如此,王莽仍然不肯放过他,派出眼线隔三岔五便到龚胜的门前探风问信,拐弯抹角地对其传达最高指示:“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龚胜凛然作答:“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在从容吩咐后事后,龚胜不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已是七十九岁高龄。作为一个读书明理的文士,谁不在意自己的声名,谁不爱惜自己的羽毛?“龚胜,他是千秋百代的楷模,为什么我吴梅村就不能如他一般洁身自好?和他一样流芳青史?”“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 一念至此,词人的悔恨顿时翻江倒海,一浪高过一浪。词人应清廷诏时,其官位为“国子监祭酒”,其职与王莽拟授龚胜的“讲学祭酒”等同一致。龚胜敢于对王莽的威逼说“不”,吴梅村却无力抗拒清廷的传召。“吴祭酒”三字从此令他背负上了千斤铁枷。在这样一种深受折磨的心灵重压下,词人焉能不病?病在五脏,病在六腑,自然是医药无效了。满腔的热血郁积于胸,越是耿耿难言,越是喷薄欲出。 “待洒向、西风残月。”吴伟业借西风残月表达自己是一个大明人,而不是大清人怎么,没人相信我的真诚道白?是了,今日之下,我被骂作“江浙五不肖”,贤人高士皆视我为过街之鼠,我还能证明自己什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陀解我肠千结。”那就剖开我的心肝抛置于地吧,看看这副心肝成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纵有神医华佗,可能解开我这密如蛛网的心结? “追往恨,倍凄咽。”病中的吴梅村再一次沉入了回忆的深渊。那是在崇祯四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吴梅村在会试中一鸣惊人高中头名,锦样前程眼看就要对他嫣然开启。谁知当朝的次辅温体仁与首辅周廷儒(周氏恰为吴梅村那一届会试的主考官)一向有仇,为搬倒这个同床异梦的同事,温体仁特阴险地拣了这个时候跳将出来,一本正经地参劾周廷儒徇丝舞弊,取士不公。吴梅村的“会员”头衔立即成了众矢之的。吴梅村的命运一下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正副宰相的斗法中,慧眼识才的崇祯皇帝并没偏信任何一方,他亲自阅览了这个新科会员元

清吴伟业 ,《梅村诗余》

清吴伟业,《梅村诗余》 序词者,诗之余也。乃人与词人,有不相兼者,如李杜,皆诗人也。然太白菩萨变忆秦娥为词开山,而子美无之也。温李皆诗人也,然飞卿玉楼春更漏子为词擅场,而义山无之也。欧苏以文章大手,降体为词,东坡大江东去卓绝千古,而六一婉丽,实妙于苏。介甫偶然涉笔,而子固无之。眉山一家,老泉子游无之也。以辛幼安之豪气,而人谓其不当以诗名,而以词名,岂诗与词若有分量,不可得而踰者乎?有明才人,莫过于杨用修汤若士,用修亲抱琵琶度北曲,而词顾寥寥,若士四梦,为南曲野狐精,而填词自宾白外无闻焉,即词与曲亦有不相兼者。不可解也。近日词林宗匠,往往专意诗古文,至度曲倚声,则多搁笔,兼人之才,吾目中惟见梅村先生耳。先生文章,仿佛班史,然犹谦让未遑,谓予曰:若文则吾岂敢,于诗或庶几焉。今读其七言古律诸体,流连光景,哀乐缠绵,使人一唱三叹,有不堪为怀者。及所制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词在季孟之间,虽所作无多,要皆合于国风,好色小雅,怨诽之致。故余尝谓先生之诗可为词,词可为曲。然而诗之格不坠,词曲之格不抗者,则下笔之妙,古人所不及也。休宁孙无言遍征当代名家词,将以梅村编首,亡何而梅村殁矣。孙子手卷不释,仍寓余评次刻之,可谓笃

好深思。而余于先生,琴樽风月,未忘平生,故谬附知言,序其本末如此,予观先生遗命,于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词人吴某之墓。盖先生迥然以词人自居矣,夫使先生终于词人,则先生之遇为之也。悲夫!兰陵邹祇谟序 望江南本意江南好,聚石更穿池。水槛玲珑帘幕隐,杉斋精丽缭垣低。木榻纸窗西。其二江南好,翠翰木兰舟。穿袖衩衣持枳女,短箫急鼓采菱讴。逆桨打潮头。其三江南好,博古旧家风。宣庙乳炉三代上,元人手卷四家中,厂盒斗鸡钟。其四江南好,兰蕙伏盆芽。茉莉缕藏新茗椀,木瓜香透小窗纱。换水胆瓶花。其五江南好,五色锦鳞肥。反舌巧偷红嘴慧,画眉羞傍白头棲。翡翠逐金衣。其六江南好,蒱博擅纵横。红鹤八番金叶子,庇卢五木玉楸枰。掷采坐人倾。其七江南好,茶馆客分棚。走马布帘开瓦肆,博羊餳鼓卖山亭。傀儡弄参军。其八江南好,皓月石场歌。一曲轻圆同伴少,十反鹿麀细的人多。弦索应云锣。其九江南好,黄雀紫车螯。鸡臛下豉浇苦酒,鱼羹加芼捣丹椒。小吃砌宣窑。其十江南好,樱筍荐春羞。梅豆渐黄探鹤顶,芡盘初软剥鸡头。橘柚洞庭秋。其十一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翠装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销空。新样小团龙。其十二江南好,狮子法王宫。白足禅僧争坐位,黑衣宰相话遭逢。拂子塞虚空。其十三江南好,闹扫斗新妆。鸦色三盘安钿翠,云鬟一尺压蛾黄。花让牡丹王。其十四江南好,艳饰

悲歌赠吴季子——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

悲歌赠吴季子——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近日,读纳兰容若的词,知道了顾贞观,所以便知晓了吴伟业,也知道了吴季子,知道了“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是梅村送给季子的诗。 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画家。字骏公,号梅村,世居江苏昆山。崇祯四年进士,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有“清代诗坛第一家”之称,娄东诗派的开创者,并继承了初唐四杰七言乐府和格律和元白长庆体的基础上,创新而成长篇七言歌行梅村体,才名与清代诗坛领袖钱谦益并列。 清代的各种诗派,都不及吴、钱二人的门户。 钱谦益在为《梅村诗集》作序时,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 吴梅村长于七言歌行,歌行成绩突出,誉满当世,现存诗1000多首。《扬州四首》是七律中的名篇。他的七言歌行乐府诗《圆圆曲》,

在清诗中享有最高声誉,描写抗清将领的《临江参军行》,讽刺洪承畴降清的诗作《松山哀》有“诗史”之称。 吴梅村词作不多,但流传很广。这首诗写在和吴季子分别的时候。 吴季子,原名吴兆骞,清初诗人,“江左三凤”,之一字汉槎,季子是他的号。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出生在江苏吴江的著名书香门第,颖异不凡少有才名,十岁写《京都赋》声震文坛,名满江南。 吴家兄弟四人皆有才名,以吴季子最为出众,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才情最美,内敛光华。可偏偏吴季子他性情倨傲狂放,不拘小节。 清代三大家之一汪婉来江南,吴季子,对他说“江东无我,卿当独步”,一派天骄的疏狂之态。 一直随父亲宦游在楚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吴兆骞回到南方,与江南士大夫结社互唱,14岁的吴兆骞与吴伟业相识,并得到吴伟业的赏识,并跟随他一起宦游。吴伟业比吴兆骞年长22岁,二人却因为文学结为忘年交。 文人结社在明清时期颇为盛行,彼时的吴江地区,依然继承了明

陌上乍相逢,误尽平生意

陌上乍相逢,误尽平生意 遇见吴梅村时,卞玉京只有十五岁。正应了那句“陌上乍相逢,误尽平生意”。 彼时,卞玉京身在青楼,才貌无双,性子清淡,素有“冷美人”之称,却爱喝烈酒。江湖人言“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陈圆即陈圆圆,卞赛就卞玉京,她们是秦淮河畔最明艳的女子,一颦一笑惹人追逐。可卞玉京从不笑,遇见吴梅村后,便只对他笑。 卞玉京生在金陵,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她与妹妹沦落风尘。身陷青楼十年,她只喝烈酒,因为醉了便能忘却悲凉的身世,而后麻木地逢场作戏,如行尸走肉。 一日吴府家宴,邀她与一众姐妹歌舞助兴。席间歌停,她漫不经心地推杯换盏,淡漠地拒人于千里之外,不言语,只饮酒。 “可否请才女卞玉京赋送别诗一首?”众人酒酣,请她作诗。她

放下酒杯,并不抬眼,信手拈来,“剪烛巴山别思遥,送君兰楫渡江皋。愿将一幅潇湘种,寄与春风问薛涛。”赢得满堂称赞。风月场上,溢美之词司空见惯,她并不惊喜。 “姑娘好诗。”卞玉京回头,看到一个少年。他着一袭白衣,剑眉星目,皓齿薄唇,玉树临风。他很瘦,仿佛一缕诗魂。刹那间,像是所有喧嚣都哑了,四围的熙熙攘攘淡成单薄的剪影,她只听到低沉而温柔的一句“姑娘好诗”,摇醒前世的记忆。 “在下乃吴府主人的堂弟吴伟业,号梅村。”他文质彬彬,谦谦有礼,“久慕姑娘才名,终得一见,梅村三生有幸。”卞玉京莞尔一笑,他又言:“常听人说,姑娘冷艳无双,原来笑时犹带岭梅香。” 乱世之年,车、马、信笺都慢,今生只够爱一人。只一眼,始信世间确有一见钟情。她深深地望着他,望着此生唯一让她心动的人,“公子亦有意乎?” 她从来不是热情的人,却愿为了眼前的少年燃尽毕生温情。那么高傲的卞玉京,名动江左的冷美人,为爱放下了所有清高。可是,他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上官体:初唐在贞观诗坛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宫廷文人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内容上应制诗,以宫廷文学应制咏物为特点,以“绮错婉媚”为本,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或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 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艺术上追求对仗,言辞华美,重视诗的形成技巧、追 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 熟的技巧,冲淡了凄凉是风的敷衍雕琢;代表作:《早春桂林殿应诏》“风光翻露文,雪 华上空碧”《奉和秋日即目应制》“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入朝洛堤步月》“鹊飞 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他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 2、沈宋体:“沈宋体”是律诗的别称。沈佺期,宋之问合称“沈宋”,他们所创作的五 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趋于定型,是在诗律创作上形成的规范;内容上沿袭前人, 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人生后期的贬谪诗颇具真情实感;在格律上,艺术形式上大胆 探索,五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辞采精丽,但不足以开一代新风;对后市的影响:沈宋体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的过度,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各 种律诗体式的定型,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代表作:宋之问的《度大庾岭》“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沈佺期《遥同杜员 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领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此诗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 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3、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四人都为初唐后期的宫体诗人;内容上:在前人和时人的基础上对对仗又做了探索和规定,诗歌格律探索上承上启下;四人中成就最高的是杜审言,他在五律方面的成熟已超过杨炯,是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为超然。二体之妙, 杜审言实为首相。”代表作:《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李峤的诗歌创作因重技巧而乏情思,多为奉命或应制之作,但这些都是合律,且十分讲究 修辞技巧,在当是五言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的作用 4、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 水诗的基础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尔反映 农家现实生活。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 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代表作: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春晓》“夜来风 雨声,花落知多少”《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夏日南亭怀辛大》“欲 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王维《秋夜独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5、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

曹雪芹=吴梅村被忽悠了几百年的真相

————《红楼梦》作者小考 《红楼梦》是稀世文学珍品,是光彩夺目的世界级“文化国宝”,是永远值得国人骄傲的文化遗产。但其作者被搞错了几百年! 现在通行的教科书说法是“清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其来源是所谓的红学家们根据《红楼梦》脂砚斋的书批“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考证。近日翻阅发现,是断章取义之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现将原文抄录如下“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如果认真分析上文可以得出很明确的结论:石兄、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棠村、曹雪芹等均为明末清初的大才子吴梅村是也!

吴伟业《遇旧友》阅读答案及翻译

吴伟业《遇旧友》阅读答案及翻译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 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大意: 已经错过才想起追问,仔细看才发现是故人。战乱随处可见,消息很难得到,即使得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擦一擦眼睛稳定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举杯与朋友笑谈。请你搬到我家附近来住,两个白了头发的(明朝的)遗民。 【注】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 B.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 D.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 ②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4分) ③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本诗表现了旧友重逢的复杂感情,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阅读答案 ①D (成了被遗忘的人错。) ②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1分)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1分)两字呼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1分)突出了相逢的意外。(1分) ③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1分)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突出了相逢的惊喜,也才有了相认后的盛情相待。(2分)给相逢之喜增加了悲凉的色调。(1分)(以上两题,意思对即可) 2、战乱时期关于友人的消息不很明确,今日得见,诗人自然先是惊异;待二人相见,不觉悲从中来,乱世相逢,多少苦辣酸辛相互倾诉于是老泪纵横;随后自然是庆幸、喜悦,便邀友同住,难舍难分。(意思符合即可)阅读练习二: 【注】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5分) 2、本诗表现了旧友重逢的复杂感情,请对此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2分)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2分)两字呼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1分)

明亡后吴伟业的诗风及其形成原因

论文树形图: 明亡后吴伟业的诗风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吴伟业是明清之际一代文坛宗主,他的诗歌创作以明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他前一个阶段诗风偏于绮丽风雅,后一个阶段诗风苍凉凄婉。也许是因为他是“贰臣”的缘故,研究它的人不是很多,大多数人都只是对他仕清的悲苦心理、代表作及叙述方面进行研究,对他诗歌风格前后的转变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对他后期的诗风及其转变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吴伟业;后期诗风;仕清;苍凉 吴伟业研究综述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在当时他能与文坛宗主钱谦益并驾齐驱,可见他当时的声名也不小,要对当时社会整体上的诗风和文人心态进行了解,他是不可被忽略的。但现今研究他的作品却不多,有研究的也都只是针对他仕清的悲苦心理、代表作及叙述特色方面进行,认为他的诗风是苍凉厚重的,造成他此种诗风的原因是时代动乱,但对他诗歌风格前后的转变研究较少,本文将从他后

期的诗风及其转变的原因方面进行探究。通过探究,我个人认为吴伟业后期的诗风是沉重哀婉、悲凉凄楚的,而造成他整个一诗风的原因除了大家公允的时代因素外,他个人的遭遇以及心理问题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和钱谦益同为贰臣,他一直郁郁不快,而钱谦益却能悠然自得的与美人安度晚年,他的心理问题不失为一个促使他诗风转变的关键性因素。通过我的论证,希望能给以后研究吴伟业诗风方面的人以参考和借鉴。 正文 吴伟业的诗歌创作以明亡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早年春风得意,春花满眼,诗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多风华绮丽之作。《四库提要》论吴伟业诗歌云:“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风华绮丽是吴伟业诗歌的突出特点。例如《田园杂兴八首》(其四): “竹坞花潭过客稀,灌畦才罢掩松扉。道人石上支颐久,渔父矶头欸乃微。潮没秋田孤鹜远,阁含山河断虹园。亭皋木落黄州梦,江海翩跹一羽衣。”[1] 中年以后遭逢丧乱,经历过国家的兴亡,诗作风格与前期有所不同,多哀怨凄婉之音。晚年心境愈加凄凉,学庾信风骨愈上,诗作多苍凉悲楚之调,作品则偏重于表达遗民之痛、失节之恨,悲凉凄婉。如《自叹》:“误尽平生事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松筠敢厌风霜苦,鱼鸟犹思天地宽。”这就很明显的流露了他内心对于自己失节的痛恨,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就准确的概括了他诗歌的特色及前后的变化。 一、后期诗风探究 (一)明清易代时期 明清易代之际,战乱不断,他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此时诗歌多是对统治阶级罪恶行径的揭露,以及对底层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